第8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word版本
第1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
![第1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53480996c175f0e7dd13744.png)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所谓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 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为了推动欧洲经济恢复和强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 美国在对西欧、日本以及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政治 控制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 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挑起两极对峙。为了应对美国在 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社会主义国 家内部签订贸易协定和双边条约,并在1949年年初成立了 “经济互助委员会” 。至此,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资 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并行和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两极 格局形成,世界被人为地划分成两大部分,形成了两个平 行的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的格局。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1.结构性经济失衡加剧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贫富差距扩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 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 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 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 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暂时缓 和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矛盾和危机产生 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仍将是充满矛盾、冲突、波 动和危机的过程。
3.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8章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8章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3d424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7.png)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8章思考题答案
1.简述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答:分为三个时期:
一、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直接投资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美国居主导地位。
二是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国家开始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日本企业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得到迅速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的高潮迭起时期
以70年代中期发生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国际间接投资总额为标志,国际直接投资逐步形成向全球大规模扩展的新阶段,期间出现了三次国际直接投资高潮。
三、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趋势
1.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2.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
3.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新成员2.试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和主要方式。
答: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第二版)课件第8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第二版)课件第8章](https://img.taocdn.com/s3/m/779afecc52d380eb63946dca.png)
参考文献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1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格局继续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和科学概括治党、治国、治军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三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探索
(一)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认识 (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三)国有企业改革 (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和结构调整 (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探索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深刻总结了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极大地解放 和发展了生产力。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43672843323968011c92ca.png)
第八章农业革命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
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
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
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
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
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
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
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2、解释庄园经济瓦解的原因1.庄园的和谐稳定时常收到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影响,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契约由于劳动力和土地价值比的变化而不断修正。
马工程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08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马工程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08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e67830ff650e52ea5418981f.png)
Ⅰ 第一年末:有多少生产资料要卖?
6000
第
八
销售给谁?
章
资 本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都要购买生产资料
主
机
义 再
生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第二年购买多少生产资料? 用什么购买?在哪儿购买?
产
和
经
济
危
生产资料Ⅰ 4000 C +1000 V + 1000 m = 6000
和 经
•
II(C+V+M)=I(V+M)+II(V+M)。
济
危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本 主
ⅡC = Ⅰ( V + M )
机
义 再
Ⅰ 4000 C + 1000 V + 1000 M = 6000
生 产
Ⅱ 1500 C + 750 V + 750 M = 3000
和
经
济
危
•
简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1: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2、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看,由不变资本价值
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第 八
假设条件:
章 资
(1)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
本 (2)商品按价值出售
主
机
义 再
生
(3)无对外贸易 (4)不变资本C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消耗掉
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和实现条件
和
最新-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最新-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fc6a9f35ef7ba0d4a733b74.png)
《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世界经济史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研究时间上从农业革命到20世纪末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从空间上包括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其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经济增长,即人类社会技术进步与经济实绩提高的历史;第二,制度变迁,即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演变的历史;第三,社会进步,包括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两方面的历史。
要从共时性角度研究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突与融合以及共同发展的历史。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扩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展学生理论视野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和逻辑演进,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从农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制度演进及社会进步的发展历程。
理解人类历史是不断扩展其自身活动范围,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进程。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 阐述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2. 理解世界经济史的时空范围和时空结构;3. 理解世界经济史的演进逻辑。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主要内容经济学的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经济史;经济史与作为实证科学的经济学;经济史与作为历史科学的经济学。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在科学哲学意义上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所采用的方法并没有本质区别;经济史研究的三个层面-编年经济史、分析经济史、历史方法的经济学;经济史是实证经济学的一部分;实证主义方法包括经验实证方法和逻辑实证方法;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短期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一开始就具有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传统;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的科学基础理论具有相对性;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历史与现实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历史与现实。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dfa57f5901020207409c7f.png)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2. 富农经济
•富农是由农民内部分化出来的富裕农民,按其经营状况的 不同,通常分为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两种。 •所谓旧式富农,是指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 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形式。 •所谓新式富农,即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 。新式富农投资农业的目的就是为市场而生产,生产使用价 值只是其获取更多价值的一个手段。
2.引进化肥
•以农业集约化最发达的无锡为例,据1933年3个村121户生 产成本的调查,肥料一项竟占一半以上,而雇用农工、畜工 、机器工合计只占1/3。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2)
3.生产工具的进步
•中国引进的西方近代农机具主要包括:洋犁、马耙、玉蜀 黍播种机、抽水机、刈麦器、刈草器、玉蜀黍自束器及脱粒 器、缫丝机、制茶机、渔轮等。 •除引进机械外,这一时期国内也开始有人创制和改良新式 农具。例如,扬州铁匠自制的提水器。
种植业的发展(续3)
• 表8-2为近代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和亩均产量的具体数 值,这里的粮食统计包括了稻米、小麦、高粱、小米、玉 米和其他杂粮的合计。
• 20世纪以来粮食的总产量是增长的,并于1936年到达高点 ,其增长速度大体可以与人口的增长相当。
• 农产品剩余最多的东北地区,193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使粮食和大豆生产大受影响。1937年后,广大华北和华 中也遭日寇蹂躏,农业生产衰退。全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1949年比1939年时减少20%强,经济作物损失更多。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1)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2)
• 1822—1833年的人均产量为558市斤,太平天国战争及之 后有所下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恢复和增长,并在 20年代到达最高的578市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 低至440多斤,多处饥馑。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97f9e51ba1aa8114531d90d.png)
•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古 代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体 制,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 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和普遍 奴隶制。
1.1 农业革命的发生
在大约距今1.1万年,最后 一个冰河期结束,气候逐渐 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 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 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 时代。
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 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 城市的王家大道将城市区域 分为一个个住宅区,国家机 关集中在一个市区,另有手 工业区、商业区和外国人居 住区。
2.2 中国的奴隶制经济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 夏王朝吞并了周围的氏族和部落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被吞
并的各个部落,变成了夏王朝的集体奴隶,世代延续, “子孙为 隶”。以后他们逐渐成为夏代社会中主要的农村居民,被称为 “众”。 • 到了商代,这种农村居民仍被称为 “众”。在奴隶主的统治下,他 们没有任何权利,被迫以大部分时间为奴隶主从事各种农田劳动, 还必须为奴隶主承担各种劳役,有时还被征集入伍,在奴隶主贵族 的带领下征伐周围的方国。但 “众”是本族、本土的奴隶,多年来 世世代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生活 在奴隶状态下的农民,即 “普遍奴隶”。奴隶除来源于战俘外,也 有一些平民因犯罪而沦为 “罪隶”。
• 僧侣和武士两个高级瓦尔那共同组成孔雀王朝的专制统治支柱。 国王是最高行政代表、最高军事统帅,还亲自处理重大司法案 件,国王开始被神化。
• 国王之下,中央设有负责专门事务的文武大臣,地方则有省长 总督,而且多由王族成员和国王亲信担任。
• 国王从统治阶层选拔官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地方官吏, 主管修治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的分配,同时管理渔 猎、林木、采矿等;第二类是城市官员,主管工商业、外侨外 商、人口登记、市场交易、产品检查、征收城市的什一税等; 第三类是军事长官,分别掌管海陆部队,以及骑兵、象兵和后 勤辎重等。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必修课-背诵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第八章到结束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必修课-背诵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第八章到结束](https://img.taocdn.com/s3/m/d4c995e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4.png)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运动:单个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运动过程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基本比例关系,经济危机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总是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
这种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则指大于原有生产规模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表明:(1)可变资本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2)经过一定时期后,全部资本都会变成剩余价值的积累物;(3)从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需要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例: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5000,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4:1(他用其中的4000元购买生产资料,1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
第一年生产结果为: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再假定资本家将500M用于个人消费,另外500M转化为资本,按原来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4:1的比例,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
则第二年:资本总额为5500,其中不变资本4400C,可变资本1100V,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假设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的生产结果为:(4000+400)C +(1000+100)V +1100M =6600(2)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的规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08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
![08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480f234927d3240c8447efa2.png)
第三节 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25 日,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了 第七次代表大会:指明了反对法西斯的方针与方法, 强调必须建立工 人阶级的统一战线来努力制止法西斯夺取政权
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1934 年西班牙全国性的罢工和游行示威,西班牙共产党提 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和主张得到广泛支持——人民阵 线
1934 年年初, 法国兴起了反法西斯运动的高潮,反法西斯 人民阵线,阻止法西斯政府上台
德国和意大利共产党虽然面临着法西斯的残酷迫害和疯狂镇压, 两国共产党仍努力推进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都落入德国手中
第五节 英、 法、 苏三国谈判与《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
德国觊觎波兰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英、 法、 苏三国谈判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觊觎波兰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1939年 3 月 21 日, 希特勒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威 逼波兰 将但泽移交德国
英、 法政府不得不做出貌似强硬的姿态应付国际舆论, 也借此 应对德国扩张对英法造成的威胁
“九一八” 事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西方大国对日绥靖政策 “七七” 事变与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九一八” 事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 始
明治年间, 日本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并提出企图灭亡
中国的 “ 二十一条” 1927东方会议、1931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2 年 2 月, 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 3 月 1日, 日本炮
第2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2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29016f2be87101f69e319574.png)
土地产权变动频繁的原因
• 一方面,政治变动造成统 治集团的变换和社会阶层 的升降,从而加快地权的 变动。这里,一个重要的 因素是科举,通过科举, 庶民可以跻身于统治阶级, 并成为大地主。
三是福封田邑即。教”田,是国王赠给婆罗门祭司、佛教高僧、印度教神
庙和佛教寺院的封赐地。
1.2 印度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德里苏丹王国:13世纪初-16世 纪初
• “伊克塔”——军事贵族封地
(阿拉伯文 Ikta音译,即 “采邑”)
• “伊克塔尔”——领有“伊克塔 ”的人
莫卧儿帝国
• “札吉达”-“柴明达”
地租
•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实物地租为主,主要有两种形 式,即分成制地租和定额制地租。分成制地租是 秦汉时期的主要地租形式。
• 分成制地租下,佃户永远可以得到一半收获物, 多收多得,可以激励农民投入更多的劳动,经营 风险由双方分担。明清时期分成制地租逐渐改为 定额制地租。
• 定额制地租的租额是按耕地的常年平均产量的一 半来决定的。一旦在契约中写定,则以后不论年 成好坏, 佃户都必须定额缴纳,而地主也不能多 收。
• 这种亲亲色彩使农民难以脱离封建领主,而对封建领主 来说也是一种约束。一方面,由于封建关系的这种亲亲 色彩,使封建领主地位的确认,更少地来源于上层,更 多地来源于下层,即农民对其权威的认可;而另一方面, 由于井邑领主利益与农民利益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促使领主提供有效的服务,并尽可能地将其剥削限制在 一定范围之内。这样就建立了农民与领主之间的共生共 存、相互依赖、相互依附的关系。
义下,全部土地皆被大小封建主占有,形成一个天皇幕府-藩镇-武士的层层领有关系。
第8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8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3ca8bea1700abb68a882fb0d.png)
1.3 近代殖民工业的建立
18世纪末开始,东印度公司为印度 引进西方技术
1851年,孟买第一家近代棉纺企业 筹建标志着印度近代工业的真正起 步
印度较早的近代产业:铁路、采矿 业和原料初加工业
1880-1938年印度工业增长水平均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09年的印度铁路版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印度铁路运输“词条
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的加冕典礼
4.2 大庄园制经济及其特点
• 发展背景:16世纪以后,西属美洲队 欧式农牧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印第 安人口大量死亡腾出了大片可耕地
• 土地来源:赏赐、廉价购买、欺骗手 段、印第安人捐献
• 劳动力:
① 长期居住劳力,包括上层的管理人 员和下层的仆役和黑奴
② 短期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劳力
4.3 早期的工业化和依附经济
• 在拉美国家,其工业化发端于为满足国际市场而非本国市场需求 的矿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业,每个国家几乎都具有单一产品出口 的特征。
• 拉美工业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外国资本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 工业部门控制在外国资本或外国移民手中。
• 大量资本涌入拉美,一方面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带动了工业发展, 另一方面拉美的发展以适应投资国的需要为条件,结果造成了经 济结构的畸形化。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供应国外市场,因为优先 得到发展的是由外资控制的出口加工业和采矿业,而面向国内市 场的制造业特别是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极其薄弱。 从技术水 平和工厂规模来看,除出口部门外,没有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规模都较小,技术也较落后。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大西洋奴隶贸易“词 条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随着西方经济对热带经济作物需求的扩大,殖民者力 图推动非洲土著居民投入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fb51ed75804d2b160b4ec0a1.png)
五、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属性和要求 (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六、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生和消费之间存在矛盾。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原因 (一)实质 1.危机主要表现(P193,-1) • 二战前,…… • 当代, …… 2.实质 • 实质就是生产相对过剩。 3.与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比较 • 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相比,具有不 同性质和特点:它是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相对 过剩;它是由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原因造成的,而不是 当时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它是不定期爆发的危机,而不是 周期性爆发。
• 下一年度扩大再生产的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 用公式表示:Ⅰ(v+△v+m/x)=Ⅱ(c+△c) (2)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①用公式表示: Ⅰ(c+v+m)=Ⅰ(c+△c)+Ⅱ(c+△c) ②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v+m/x)+Ⅱ(v+△v+m/x) ·因此:第一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决定第二部类的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第二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对第一 部类扩大再生产也有制约作用。
4.资本积累的实质 ·马克思:“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挥霍,作为 炫耀富有从而取得信贷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资本家营 业上的一种必要。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基 础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 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以下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学习资料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da923ab0717fd5360cdcc5.png)
4.3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GDP、实际收入、就业、消费、投资 、经常项目、央行信贷水平、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小麦 价格、税单、结婚登记量和出生率等
一国的经济周期通常会通过产业关联度、汇率、利率、金融 恐慌等影响其他国家。1914年以前,英、法、德三国的周期 经常同步,北欧4个经济体整体水平也比较高。
中产阶级的世界观
边沁的功利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家的学说构成新兴中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
企业家们把这些信条理解为他们推进工业化进程会为 世上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他们从事的事业是对同胞有 益的事业。把工业化中出现的各种丑陋问题归结为实 现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相信社会在进步。
他们认为贫穷是不努力的结果,是一种个人行为,并 且是罪恶的根源。
第二篇 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 1.1 经济增长的新含义 • 1.2 工厂制度的建立 • 1.3 生活水平与生活观念的改变
1.1 经济增长的新含义
工业革命之前的“马尔萨斯式增 长”
工业革命以后,人均收入的持续 增长成为了世界经济史中十分显 著的现象
“模范住宅”运动。这个运动由建筑商乔治·皮鲍迪和悉 尼·沃特娄发起。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 房屋,因而,他们开始建造一种成排的杂院房屋。这种房屋 以较低的租金出租给低收入者。他们的成功引起人们的效 仿,在伦敦工人区建造了一排排的这种模范房屋。
2.3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二元经济 问题。
2.3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后期的工业化国家一般是通过引进英国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进行工业化,因此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用同时上升。
第4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
![第4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c876e544011ca300a6c39074.png)
• 希腊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把希腊 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1 东西方贸易的早期开拓
欧亚大陆东侧:
• 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将丝绸作 为国礼赠送给中亚的氏族部落
• 中国商人接踵而至,在秦代,丝 绸经由甘肃、新疆向西方输出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3.2 中国古代的市舶制度
元、明两代沿袭宋代的市 舶制度
明代:朝贡贸易
清代:实行海禁,只准广 州一处通商,由清政府特 许的十三行商人统一经办 外商来华贸易事宜
1780年油画描绘广州十三行外贸易特区 的丹麦、西班牙、美国、 瑞典、英国、荷兰夷馆。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十三行”词条
3.3 欧洲海商法和领事制度起源
1.2 东海和南海贸易圈:中日贸易
• 始于秦汉
• 隋唐时期发展到极盛:
① 遣隋使和遣唐使;
② 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货物:丝 绸、服饰、陶瓷、铁器、笔、 墨、纸张 ;
③ 日本向中国出口:硫磺、漆器 、木材、玉器、银、麻布等
遣唐使 图片来源:PHGCOM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唐)李白《哭晁卿衡》
建主,而热那亚和威尼斯则依靠这种中介贸易而 兴盛起来。 • 特别是威尼斯,繁荣的商业活动和复杂的商业组 织促使它很早就产生了交易所,并使银行业务和 商业核算的技术很早就发展起来,地中海沿岸城 市产生了近代商业模式的萌芽。
1.2 东海和南海贸易圈
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这个贸易圈 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 还包括日本、朝鲜、南洋和中 南半岛地区,形成一个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向外放 射的扇形贸易圈。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第四章 古代世界的贸易活动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PPT参考课件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a51998e2bd960590c677fb.png)
9
1.3 生活水平与生活观念的改变
支出方面:
① 工业化时期,穷人将收入的大 部分用于食物支出,富人则能 够把大部分收入用于个人服务 、教育、娱乐、奢侈品和旅游 等消费。
②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英国恩格 尔系数普遍降低,食物的影响 也提高了。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和提高。
生活观念出现了重大改变:人 成为了机器的附庸
• 具体见Feinstein(1998),Allen(2001),Clark(2005)等。
1.2 工厂制度的建立
手工工场:从分料到户制到集中的 手工工场制
阿克莱特——“工厂制度之父”
蒸汽机的使用突破了工厂设立地点 的限制
工厂制度以其强大的竞争力,逐步 取代了手工作坊,使社会生产方式 彻底变革:工厂内部,劳动分工和 专业化发展;工厂管理向科学化过 渡;销售部门在产量扩大的情形下 ,越来越重要。
③ 大部分城市没有排水系统, 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瘟疫流行
1855年时事插画描绘科学家麦可·法拉第捏著鼻向泰晤士之 父递上一张白卡纸,让祂亲身了பைடு நூலகம்泰晤士河水质,戏虐他 投稿泰晤士报呼吁市民要正视泰晤士河的恶劣卫生问题。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伦敦大恶臭”词条
13
2.2 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8专题八世界经济史【精品】
![8专题八世界经济史【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10980eaf12d2af90342e6de.png)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采于网,整于己,用于民2021年5月12日专题八世界经济史一、知识点梳理2、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3、机器大工业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4、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了严重破坏,_____(国家)2、从_______年春天开始,列强同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相勾结,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联合进攻。
面对险恶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宣布全国为统一的______,采取____________等果断措施,将整个国家生活转上战争的轨道,这些非常措施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1921年3月,列宁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断然废止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始在全国实行___________。
首先用___________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可以____________支配剩余的农产品。
在工业领域,允许____________经营中小企业。
在商业方面,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
在分配制度方面,废止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贯彻________________,实行多种形式的报酬制。
1929年,苏联向城乡资本主义4、世界经济格局的全球化(一体化):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情况下,世界经济格局向全球化发展(四)国际经济组织:1、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1)成立目的:与“情报局”一起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_______,与以__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振营相抗衡。
(2)成立过程:1949年1月由________东欧六国在莫斯科成立。
1991年6月解散。
(3)宗旨: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以对抗“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到20世纪初,非洲各地已初步形 成以生产、出口单一经济作物为 特征的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的 雏形。
经济作物生产破坏了非洲传统的 农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村舍土 地所有制。
1914年的非洲殖民地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非洲殖民地“词条
2.3 殖民地的工业发展
② 另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的衰败主要是印度本身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造 成的,这两种制度造成了印度在长期内处于经济停滞的均衡状态。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
1.2 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 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等地建立固定柴明达尔制,即包税制 。柴明达尔向公司缴纳的田赋确定为 1793 年柴明达尔实 际地租收入的10/11,剩下的1/11 归柴明达尔自己所有, 并且固定不变。
• 非洲的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成为 了西方宗主国投资最多的工业部门 :钻石、黄金、铜、钴等
• 采矿业之外的工业部门,西方宗主 国很少投资,因此极不发达
• 为了畅通无阻地运出非洲的经济作 物和矿产原料,以及殖民统治的需 要,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欧洲列强 在非洲开始修建铁路、公路和港口
非洲主要矿种
第三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 西方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倾销给中国的 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棉纺、 钢铁等纷纷衰落
• 特例:生丝和制茶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出 现繁荣,但基本上为洋商及其买办所操 控,且混为外国市场的依附
2.1 奴隶贸易与殖民化
奴隶贸易的历史
奴隶贸易的高额利润:资本主义原 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口 锐减;经济发展遭到破坏;造成了 非洲人的心理创伤,导致各民族、 部族和国家之间的纷争,至今仍是 阻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的一个重要原因。
粗体字略译: “待售 一货轮 九十四个 上等、健康 黑人”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 资本输出:开办银行,投资工 业企业
1840年6月5日,第一次定海之战 英军舰攻击清军的帆船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第一次鸦片战争”词条
3.2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外国资本对自然经济的逐步分解:第一 阶段是纺与织的分离,第二阶段是耕与 织的分离,即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大西洋奴隶贸易“词条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随着西方经济对热带经济作物需求的扩大,殖民者力 图推动非洲土著居民投入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① 宗主国采取了各种支持和鼓励措施; ② 废除奴隶制,试图通过小农经营的方式,发展满足宗主国需
求的出口作物种植业; ③ 用货币征收直接税,迫使当地居民不得不种植可在市场上出
• 1820年公司推行莱特瓦尔制,即农民租佃制。这种制度下 的农民保留了较多的权利,但他们的田赋负担却比柴明达 尔制下的农民更为沉重,农民必须向殖民当局缴纳相当于 全年收成的1/3到2/3的地租,农民实际上成为了英国国殖 民者的佃农。
1.2 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英国对印度农业统治产生了负面经济效果:
④ 1853年《改进印度管理法》
⑤ 1857年印度大起义后,公司将管理权 交付政府
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在印度的拓居地 (1501年至1739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英国东印度公司”词条
1.1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影响
英国统治下印度经济发展的停滞
经济发展停滞的原因:
① 一种说法认为英国的统治对印度经济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在被强加 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政策下,西方工商业长驱直入动摇了印度的传 统经济,摧毁了印度本土的手工业,导致了印度的非工业化,阻碍了 印度独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弱化了印度的农业,形成一个就业不足的 新的无地农业劳动力阶层,而且英国通过收缴各种苛捐杂税掠夺印度 的经济财富,造成印度在19世纪的衰败。
第二篇 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八章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依附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1.1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影响 1.2 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 1.3 近代殖民工业的建立
1.1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影响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 治:
① 1773年东印度公司法案
② 1813年特许状法案
③ 1833年特许状法案
贾姆希德吉·努塞尔万吉·塔塔, 印度现代工业先驱,被誉为“印度工业之父”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塔塔集团“词条
第二节 非洲殖民地经济
2.1 奴隶贸易与殖民化 2.2 殖民地经济的形成 2.3 殖民地的工业发展
2.1 奴隶贸易与殖民化
《贩卖奴隶》,奥古斯特·弗朗西斯·比亚尔,1840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大西洋奴隶贸易“词条
3.1 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3.2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3.3 近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3.4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3.1 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李约瑟之谜
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及 :1865年中国 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差状态, 且越往后赤字越大
1.3 近代殖民工业的建立
18世纪末开始,东印度公司为印度 引进西方技术
1851年,孟买第一家近代棉纺企业 筹建标志着印度近代工业的真正起 步
印度较早的近代产业:铁路、采矿 业和原料初加工业
1880-1938年印度工业增长水平均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909年的印度铁路版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印度铁路运输“词条
① 英国殖民统治形成的新赋税制度,可买卖、可抵押的 土地市场,农业商业化,使农民不仅遭受地主和高利 贷的剥削,还遭受商人和英国的剥削。
② 高额赋税以及为出口原料而减少粮食作物生产,造成 饥荒和瘟疫频发,人口总是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③ 而新兴土地市场的出现和东印度公司的高额赋税,强 化了土地分封制 (特别是在印度东部地区),抑制了 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1.4 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印度的民族工 业基本是轻纺工业,而且主要是棉 纺织业
19世纪末,塔塔家族兴办塔塔钢铁 公司。1913-1914年已有年产15.5 万吨生铁和7.8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一战初期,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民 族资本的压力下,对印度棉纺、钢 铁等工业部门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