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治疗难度也逐渐加大,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负担。

本文旨在探讨UC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为医生提供参考意见,提高诊治质量。

一、病因病机U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症,常常影响远端结肠和直肠。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确定的是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重要的造成UC的因素。

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身体内的有害物质而攻击正常组织时,便会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

二、临床特点UC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便秘、里急后重、肛门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疲乏、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和误诊,日积月累形成了反复发作的肠道病变和慢性炎症以及其他不良症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三、诊断UC的诊断通常采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可辅助血液、免疫学和生化学分析。

结肠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壁局部的红肿、出血、溃疡、充血等症状,病理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肠壁炎症反应的确认。

血液检查中,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可用于诊断UC。

此外,应注意与克罗恩病相鉴别,定期重复结肠镜检查和肠道生物谱检查非常重要。

四、治疗4.1保守治疗:对于不严重的UC患者,保守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炎症反应和减轻症状。

例如,针对消化系统,饮食要选择易于消化、低纤维、低脂肪、富含营养的食物,忌食辣椒、生冷等刺激性食品。

同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4.2药物治疗:针对UC的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以下为具体内容。

(1)抗炎药:常用的抗炎药包括5-氨基水杨酸、丙磺舒、5-氨基酚酸、美沙拉嗪等,这些药物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肠道疼痛。

(2)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

(3)激素治疗:激素对于控制UC病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较大,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导。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是主要临床症状。

U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环氧化酶。

现就UC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UC的病因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免疫易感人群而言,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 和B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 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这些效应细胞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

1.1 细胞因子在UC中的作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在UC 患者的结肠黏膜中检测到[1]。

这些免疫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现已证实细胞因子在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L-1,IL-6,IL-8利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促炎症细胞因子是公认的能介导UC发病的细胞因子[2],而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如IL-4、IL-10等,在维持肠道正常的免疫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如促炎因子一方占优势,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UC患者肠黏膜中,单核巨噬细胞能产生大量TNF-?琢和IL-Ib这两种细胞因子具有许多相同的生物活性:如致热作用、促进细胞分解代谢、产生急性反应期蛋白以及使内皮细胞分泌PGl2、PGE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将导致炎症面积的扩大以及炎症递质、破坏性酶类、自由基分泌的增加。

因此,UC 中导致组织损伤的急性炎症很大程度上是由TNF-?琢和IL-1b 的强大生物活性造成的,皮质类同醇激素在转录水平上能阻断IL-6(和IL-1) 的合成,并且可以预防许多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虽然目前仍不存在某一种有效的单独抑制IL-6 产生的药物,但是皮质类固醇对IL-6及其他细胞因子的有效抑制作用支持了细胞因子在UC 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常规腹腔镜手术,只经过脐一个空,手术难 度大,减少了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 单孔腔镜手术技术 专家共识 . 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 .2001,30(8):665. 实用外科杂志.2009. 29(1) :42. [2] 韩金岩,吴硕东,田雨.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0 例报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8) :587. [3] 郭成 , 候军辉 , 李光来 , 等 . 经脐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5 例 . 腹部外科杂志 .2010,23(4): 247. [4] 彭乐元,姚勇,杨剑.经脐单 L 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附 32 例 ). 中国内镜杂志 .2009,15(11) :1217.
1 发病率 全世界范围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波动在万分之 0.05 到 3.0 左右, 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国家经济状况与地域有关,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低, 在美国和欧州发病率最高。 2 病因与发病机理 2.1 中医学研究 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下痢”“久痢”“休息痢”等范畴。多 因禀赋不足、感受六淫、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大病后体虚所致。可单独 致病,亦可多种病因合而为病。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 泌浊,大肠传导失司,湿浊蕴结,气血凝滞,肠络失和,血败肉腐而成本病。 2.2 现代医学关于 UC 的病机研究 2.2.1 血淤在 UC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血管的内皮是人机体的重要屏障,如果血管的内皮受到损伤,把血 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和内皮下的胶原互相分隔开。通过内皮细胞合 成的血栓调节蛋白,在蛋白 c/ 蛋白 s 途径可维持正常血流 ;大量地释放 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者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 l2, 间接地促进了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了 l 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 子,纤溶系统功能因此得到增强;它合成释放的 No、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 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当 UC 患者存在内皮损伤时,内皮失去了抗凝血 的功能,通过提供着暴露的胶原组织分泌出活性的物质,参与了血栓的 形成。假性血友病因子作为胶原的辅助因子,会在内皮损伤时循环中水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1 诊断UC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少数患者伴有发热、腹部绞痛及体重减轻等。

临床表现与结肠炎症程度有关。

UC分型(见表1),诊断中有如下特点:1.1 多数患者在20~40岁发病,男女均可患病,炎症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也有少数累及横结肠及全结肠,以左侧结肠多见,约占66.2%[3]。

1.2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便血和发热,也可能有贫血、疲倦、食欲不振及体重下降。

如累及直肠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很快出现血便。

1.3 影像学检查:(1)钡剂灌肠X线检查:UC早期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呈锯齿状,肠腔有一小龛影,典型表现为肠管管壁缩窄、变短,呈水管状。

慢性UC时结肠明显缩短,结肠袋消失。

(2)内镜超声:经肛管或直肠的内镜超声可检出脓液积聚,窦道、肠壁增厚及直肠周围结构异常。

1.4 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内镜检查给UC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结肠镜下直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病理特点,并可取活组织检查。

早期可见肠黏膜因毛细血管模糊,呈大小不等的红斑,伴有黏膜充血、水肿,进一步发展为黏膜糜烂、粗糙、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

重症UC黏膜粗糙,血管难以辨认。

此外可见假息肉或炎性息肉,有蒂或无蒂,色鲜红、苍白或鱼肉色。

慢性炎症时有直肠瓣变钝,乙状结肠呈管状、炎症反应持续并对称。

UC时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

隐窝形状不规则、扩张或分支是慢性UC的表现。

也可有隐窝萎缩,黏膜面变形。

1.5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沉、抗结肠抗体、一氧化氮、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情况及愈合情况,但无特异性。

1.6 核素标记检查:具有无创伤、简便的优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新方法。

2 治疗2.1 药物治疗: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5],目前我国治疗UC的主要药物为氨基酸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便血、腹痛、贫血、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诊断进展1. 临床表现的综合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与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症状综合评估对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通过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物标志物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CRP)和粪便中的白细胞和钙粘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 影像学检查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显示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范围和表现形式,对临床医生进行病变分析和定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二、治疗进展1.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临床表现差异和治疗反应差异。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成为当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向。

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情况,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2. 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药物之一,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药物和集细胞因子和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炎症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与护理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与护理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与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就目前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而言,可以结合现有的医科技术进行采用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以及采取西医治疗的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医学研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病理进行实际的观察,并采取对未来医患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来进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医学观察。

随着现代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患出现概率也在逐年提升,占据住院比大约有0.01%的住院患者,他们大多数是以重度或轻度的患者为主,其占到了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比的35%至45%,对于这一类的患者而言,他们所涵盖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慢性复发为基本的临床表现,而突然爆发的患者,仅仅占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总数的2.4%,其出现的医患情况严重腹痛、腹泻、血便等等,与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极为相似。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与护理、未来的研究进展引言溃疡性结肠炎是我们平时所接触的疾病中最为容易复发的疾病之一,它的主要成因与日常的饮食不规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大多患者是以轻、中度为主要的疾病形式而爆发的,肠道外疾病属于肠胃科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对其疾病的治疗主要途径主要包含,以药物治疗和输液治疗两种治疗主要途径,而对其突然爆发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通常以手术的形式进行医治,手术的死亡率及癌变率的出现极低。

通过对国内一颗数据的有关显示和查询上,我们可以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属于较常见疾病,每个人的患病概率也极高,一般在0.8%左右的出现概率,而相比较于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现较为罕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方向,并成为了肠道主要疾病之一,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上,我们更应该加强医疗水平科学治疗技术诊断水平,使得患者可以解决患病烦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九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行了相关参考,并对其表现进行分析。

一、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途径(一)医学设备的检验途径1.C T的影像检查对于影像方面的检查,可以使用CT的检查形式。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医学;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

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

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保守估计[1],中国的UC发病率是11.6/100,000。

溃疡性结肠炎因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已被WHO 确认为现代难治病。

此病属中医“肠澼”、“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现状进行综述。

1中医学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籍中,对类似本病的认识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将本病称为“肠澼”,“赤沃”。

许多中医学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阐述。

马氏[2]认为本病病变在于大肠, 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且久病可影响及肾, 脾肾两虚甚或阴阳俱虚本病的发生与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及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脾气虚损有关, 其中尤以饮食、起居最为重要,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

”诸因素导致脾气受损, 运化失司,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下趋于肠, 为泄为痢;湿热内蕴, 气血凝滞, 瘀阻肠络, 肉腐血败, 成痈溃疡, 下痢赤白;气机阻滞, 腑气不通, 则腹痛, 里急后重。

周氏[3]认为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的病理变化。

脾主运化水湿,统摄血液,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皆可导致损伤脾胃而致脾气亏虚,水湿不化,久之损及肾之阴阳,以致脾肾两虚。

219440780_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219440780_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变部位多处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甚至全结直肠[1]。

近年来,全球UC 的发病率和流行率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已成为严重影响病患生存质量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确定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UC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如拖延治疗,一般会导致消瘦、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如控制不好,易有癌变倾向并伴随多种肠外并发症[2]。

UC 的流行病学主要受工业进步和人类生活条件改善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流行率的增加表明西化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改变了UC 的发病风险。

目前,UC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主要认为是由肠道菌群、免疫反应、环境、遗传易感性等影响因素各自或互相作用引起的[3]。

本文综述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同时传播相关科学知识。

▋一、遗传易感性据统计,8~14%的UC 患者有IBD 的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生这种疾病的风险比较高。

遗传因素对UC 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已经有200多个编码或调节蛋白表达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突变影响IBD 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表明基因多态性与UC 发病风险具有关联性。

研究易感基因与UC 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研究仍在不断丰富。

如抑制UC 患者结肠上皮的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磷酸化水平可防止黏膜屏障被破坏。

Dai 等[4]检测了UC 病例和对照组的STAT6 rs324015基因和STAT6表达,结果表明在纯合子、显性和等位基因模型下,STAT6 rs324015基因多态性增加了UC 的风险。

研究发现SCGN 基因缺乏的小鼠模型其激素释放受损、对DSS 诱导的UC 敏感性增加,SCGN 基因中的一个纯合子隐性突变,会导致早发性UC 的发生,说明该基因在肠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5]。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出现于结肠部位的炎性疾病,其发病部位大多为直肠和远端结肠,严重情况下可能涉及到整个结肠。

主要病症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

这种疾病的病情轻重存在较大的差别,且可能反复发作,对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痛苦。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不过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法也没有研究出来[1]。

由于其经常反复发作且不容易治疗,因而被当作一种较难治疗的疾病。

1环境因素相关研究已经明确发现吸烟对心血管、呼吸系统、胃十二指肠等都有较大的危害[2],不过其对UC的影响却是正面的可以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戒烟后发病率可能会增加。

吸烟起到的这种影响作用可能与烟草中的尼古丁有关,其可使得肠道黏膜的通透性降低,并进而降低前列腺素E2的水平,并对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减少直肠血流量等[3]。

相关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过还没有得到明确公认的结论。

Joseph B.Kirsner[4]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因素对其影响不是直接的,不过其会对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

2 遗传因素Farmer等[6]研究者选择了316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患者中29. 4%有家族溃疡性结肠炎病史,50例为一级亲属。

根据相关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患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出率可以达到80%以上,据此可以判断此病具有遗传性[7]。

人类白细胞抗原可以看作为一类遗传标志,其编码的基因在免疫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抗原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理存在紧密的关系。

目前关于HLA-DR2抗原的研究已经很多了,相关汇总性研究表明, DR2、DR9与UC显著正相关,根据以上论述可知,遗传因素在此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免疫因素3. 1 T淋巴细胞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此类患者的外周血中,CD4+/CD8+比例和健康者的相比明显偏高,此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异常,病情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表现为炎症介质异常[8]。

溃疡性结肠炎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2 生存 质 量 的 测 定 方 法
关于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 , 目前归纳为访谈法 、 观察 法 、
主观报告 法 、 状定式检查法 、 症 标准 化量表法5 , 种 其中标准 化量表法是 目前国内外广为采用 的方法 。按照测试 目的 、 量 表 内 容 和 适 用 范 围 ,量 表 可 分 为 普 适 性 量 表 (eea gnr l H Q L i t met ̄疾病专用量表(i aeseicH Q L R O n r n)H su ' ds s-p c R O e i f
【 bt c】 fc sd o a e t w t u ea v o t rm te h a h r a d q a t o le m a i ,d tc o ,eau t n A s a t o ue n p t ns i l rt e c li f h e l —e t u ly f i e nn r i h c i is o t le i f g e tn v ao ei l i
1 第 1卷 第 1 期 6
Vo. 6 11 No 1 . 1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莲药 晕般
Gud n o ra fT a iin l h n s dcn n a ma y iig J u n l o r dt a C ie e Me iie a d Ph r c o
21 0 0年 1 月 1
状态影响的Q L O ,指疾病及其随后 的治疗对患者功能带来的 改变 , 它反映 了健康 状况对患者行为 态度 的影响 。 国外学者 认 为[ 健 康相关生存质量更能反映疾病对生存 质量的影响 , 4 1 , 已成 为现代 临床疗效必不可少的评测手段之一 , 对疾病 的治 疗决策有重要 意义。
21 普适性量表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层的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

UC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UC的现有诊治研究进行综述。

一、诊断UC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黏液和脓液的排出等。

在体征方面,UC患者常有肛门和直肠周围的炎症,可以通过直肠检查和肛门指诊进行观察。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等。

UC的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得出UC的确诊结果,同时还能识别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克隆氏病和结肠癌等。

二、治疗UC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5-氨基水杨酸制剂、巯基嘌呤、生物制剂等。

1. 5-氨基水杨酸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是UC的第一线治疗药物,在缓解患者炎症反应、降低肠壁细胞凋亡率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常用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米索前列醇、桂林胶囊等。

不过,它们常常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肝功能损害等,需要患者密切检测。

2. 巯基嘌呤巯基嘌呤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够减轻UC的症状和炎症反应。

使用巯基嘌呤需要注意其对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肝功检查及全血细胞计数等。

3.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UC治疗的新一代药物,据报道它们的疗效更好,也更安全,一般用于激素难治性的患者。

最常用的生物制剂为抗TNF-α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注射用达拉诺昔单抗等)。

UC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严重失水、出现肠穿孔或休克等,需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有结肠切除和回肠-结肠吻合术等,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恢复和调护。

三、预防UC的病因目前不明确,而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相联系的病理机制是造成UC的原因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P r K,ub rT Wof A, 1 r・ils lo rsuen 2 okF H let E, l R e a . eday i bo dp es ra d e t P s
m o t lt rs n a n to ls m p e ofm a nt n nc m o a ys s ra i y ik i a i na a l i e a e he di l i
它对人 体神经 、肌 肉等 的一些 不 良反应 。相信 随着 科学技 术的发展 和
关于他 汀类药物 的研究 的深入 ,关于它 的安全性 和作用机 制将进一 步
p t nsJ. J e y ,9 93 ()5 7 5 7 ai t[] e Am n s1 9 ,35 :0 — 1 . Kd
[】 2 李 文红 .MGC A还原 酶 抑 制剂 对 预 防痴呆 有 帮 助 [ . 外 3 2 H .O J国 】
外 多器 官损 害 的疾 病 ,其 发病率 有 明 显种 族差 异性 。近年 来我 国惠 病率 也 由增 高趋 势 ,严重 影 响 了中老 年人 的 健康 。现 代 临床 治疗 UC 的 方 法 多种 多样 ,尤 其近 几年 出现 了较 多生物 科பைடு நூலகம் 。本 文就现 代 临床 治疗 U 的相 关方 法进 行综 述 。 C
质类 固醇激 素对U 的治疗效 果进行研 究 ,发现A T 与 S S 联合 应 C ] cH A P
用对U 急性发作 期具有 良好的控制 作用 ,其 总有效率 为8. C 5 %;而对 7 于3 内复 发病例再 次给予联合 用药 ,结果 总有效率 为7. 年 6 %,虽然低 2 于初次治疗 ,但控制效果仍然 良好。
由类 固醇 减量 时可选 用 ,临床常 用药物 包括 环孢 素 ( Y)、 甲氨蝶 C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渗出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

在发达国家,UC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北美和北欧等地区。

临床上,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便频等,常常伴随有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治疗UC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两方面综述UC的研究进展。

一、临床诊断1. 病史和体格检查UC患者可以有腹泻、便血、便秘、腹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痔核、肛裂、肛周脓肿等肛门症状。

病史中应注意是否有家族史、药物使用史等,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检查、直肠指诊等。

2.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肠道病变的程度、位置等情况。

结肠镜检查是UC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灶的位置、程度、分布等。

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是否有并发症等。

3. 生化检查UC患者可以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生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肠道菌群检查、免疫检查等。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等,可以控制病情,并可预防UC的复发。

常用的5-ASA制剂包括米索前列醇、硫酸海马酸等,口服或直肠灌注均可。

5-ASA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2)类固醇:糖皮质激素是UC治疗的重要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

但长期使用类固醇会导致副作用,如易感染、皮肤、骨骼等损伤,因此一般不宜长期使用。

(3)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

这类药物可改善UC的症状,促进肠道粘膜愈合,但也有副作用,如感染、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等。

(4)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改变肠道菌群,从而改善UC的症状。

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等问题。

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可编辑版】

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可编辑版】

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临床医学综述范文: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遗传、精神及心理等因素,其中感染因素在UC起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

近年来,关于各种肠道病原微生物在UC中的损伤机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学、微生态学、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出现了研究和报道,同时由于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的优点已大量用于治疗UC。

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紊乱研究进展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UC综述如下。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细菌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现在研究认为该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易感性、肠道细菌作用、自身免疫失衡、环境因素等。

近年来针对UC 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均越来越重视肠道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在其间所起的作用。

1 肠道病原体与UC发病的相关性感染因素一直被认为是UC的主要致病因素,虽尚未被证实,但许多研究均表明细菌是UC的始发因素,在无菌动物模式中不能诱发与UC 类似的炎症[1~4] ;改变宿主肠道内菌群分布即可改变其肠道粘膜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5~7]。

Borody等[8]报道了6例经过挑选的UC病人在经过2周的抗炎治疗后,即停用一切抗炎治疗改用健康人肠道菌群灌注疗法至少5年,分别停用1~13年后,该6例患者都未复发。

故推测肠道内多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菌群可保护肠道免受病原体入侵,同时正常的肠道细菌可分泌细菌素抑制病原体的生长[9]。

由于炎性肠疾病(IBD)的症状与典型的肠道感染、Johne s病较相似,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许多病原体都被推测为IBD的病因,例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耶尔森鼠疫杆菌、组织内阿米巴属及双核阿米巴属、分枝杆菌属、副结核杆菌属等[10~1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久痢”范畴,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系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

正如《景岳全书》曰:“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指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病本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痰、热、瘀、毒。

罗文纪等[1]认为,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任光荣[2]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脾胃居中焦,禀纳谷、腐熟、输布、运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浊之职。

无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湿热,或是过食生冷,湿浊内蕴,郁而化热还是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皆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肉腐血败,内溃成疡,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本病[3]。

叶柏教授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不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湿热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结,气滞血瘀,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即为“内疡”,其病理特点类似中医红、肿、热、痛之痈疡,正如《医略》所云:“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痈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痈疡机宜暗合”,以肠腑湿热为标,脾肾两虚为本,病位还可涉及肝肺二脏。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研究认为表观遗传修饰可介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基因与机体内、外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肠道内环境稳态,免疫反应的异常可导致肠道持续性炎症反应,在溃结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这三方面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表观遗传学;肠道微生物;固有免疫;特异性免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0.6~20.3人/10万人每年,患病率为6.0~246人/1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UC的发病主要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环境及免疫调节有关,其中免疫调节与UC的发病关系密切。

现在笔者就这三方面对UC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1 遗传易感性许多研究显示IBD有家族聚集现象,但不符合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方式。

一些研究表明在炎症性肠病家系的兄弟姐妹中IBD的发病率是社区普通人群的10~30倍。

流行病学及家系研究提示UC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

有报道称UC患者兄弟姐妹间的患病率可能占40%,父母遗传子女者占32.6%。

目前已确认与UC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有47个,如IL-23R,MST1,STAT3,IL-1R2,IL-12B,JAK2,IRF5等,其中19个位点是UC特有的,其余28个是与CD共有的易感位点。

近年来,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研究UC是个热点。

表观遗传学是在DNA碱基序列不变前提下,基因表达或细胞表型出现可遗传的变化。

这种可遗传的变化可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实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ncRNA所介导的基因沉默等。

表观遗传修饰可介导UC的易感基因与机体内、外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可作用于机体先天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医学上对病理知识缺乏了解,因此难以实现针对性的治疗,一般以缓解症状、促进粘膜愈合、减少并发症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如治疗及时且有效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可以实现治愈或者长期保持无症状,病情恶化时具有多种并发症可能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此外疾病本身具有终身复发的倾向,因此如何尽可能的改善患者预后也成为了临床上积极探索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其病理知识不断加深了解,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知识;研究进展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在全球发病率均表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对其病理知识缺乏了解,因此也导致医学上对该疾病的防治也是较为棘手的工作,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其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肠道菌群失衡、免疫、遗传、饮食等均被认为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虽然其中任何一种学说都无法进行完全的解释,但是也为临床上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一、正常人群肠道菌群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各类微生物会处于的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可以起到抵抗各种外源性以及内源性致病因素的作用,比如药物的代谢、杀灭外源性致病微生物、调节人体能量等,其分布在肠道中各个部位,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菌群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生理性细菌:包含了双歧杆菌属、Clcoccoides菌属以及肠杆菌属等,主要负责营养及免疫的调节。

②条件致病菌:主要包含肠球菌及肠杆菌等,一般情况下不具备致病性,但是当人体胃肠道出现功能紊乱时会导致异常的繁殖,从而诱发相关症状[1]。

③病原菌:绝大多数为外来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当胃肠道功能正常时,即便存在也数量较少,不具备致病性,但是数量过多变会诱发相关症状。

二、溃疡性结肠炎与正常人肠道细菌的差异在现代化的实验结果中已经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细菌存在差异,比如崔毅(2008)等学者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其共同生活的人群(家属、朋友)的粪便菌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较多,乳酸杆菌在急性期以及缓解期中相对较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数量相差不大。

基于现代医学的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现代医学的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现代医学的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以结肠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征。

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存在药物副作用大、易复发等问题,而中药灌肠治疗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现代医学的方法,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系统搜集相关文献,包括中英文文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了解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包括治疗药物的选择、灌肠方法、治疗机制等方面的信息。

2. 实验设计:(1)实验组:选取一定数量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中药灌肠治疗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药治疗。

(2)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临床症状评分、炎症指标等。

(3)治疗过程:中药灌肠治疗组患者接受中药灌肠治疗,灌肠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和中药处方适量调整;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药治疗,治疗方案根据医生的指引进行。

3. 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观察指标的数据采集,包括患者病情评估问卷、临床检查记录、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评估中药灌肠治疗的疗效。

4. 结论在分析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对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传统中药灌肠治疗方法,探索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方案实施情况:根据研究方案,我们先进行了大量相关文献的搜集和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灌肠治疗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

然后,我们招募了一定数量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噶肠道菌群调节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噶肠道菌群调节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9] 章科清,江琴,张海兵.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菌移植
后胃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
志,2019,27(1) :68-72.
[10] 杜国新.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
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内科,2017,12 ( 5) :
689-691.
[11] 金晶.气药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血清 NO 和
减少,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破坏原有肠道
微生物动态平衡,导致菌群失调。 还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的病变肠腔内肠黏膜与其未发病肠腔内黏膜相比较,其益生
菌数量减少,大肠杆菌数量增多。 活动期患者粪便中双歧杆
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明显少于缓解期患者,条件致病
菌显著多于缓解期患者。
( 二) 联合口服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治疗
变肠段肠道菌群比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4
-6.
[5] 杨斐,郑晓娟,刘近春.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
的治疗进展[ J] .胃肠病学,2018(1) .
[6] 王梅英,邓丽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危险
因素分析及延伸网络护理效果评价[ J]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
疗,2017(1) .
效进行比较,中药灌肠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较西药明显。 而不
同的灌肠方式相比较,使用同一种的中药灌肠液时,气药灌
肠即利用气压将液体灌入直肠较传统灌肠方法对溃疡性结
肠炎的症状缓解和治愈率高。 综上所述,不管以什么方式联
合调节肠道菌群较单一用药疗效及预后明显,说明肠道菌群
调节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目前,
临床上一般口服益生菌( 如双歧杆菌制剂、乳酸杆菌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

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

(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1〕: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

(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2〕: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

(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

朱峰等〔4〕用TNBS30mg/50%乙醇0.25ml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5〕,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

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又产生与人类UC较为接近的临床症状及病变。

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顾立刚等〔6〕对实验大鼠每天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

谷松等〔7〕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

李丽秋等〔8〕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应用于防止UC实验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2实验指标的检测和复方验证
实验检测包括大体形态学记录,如体重改变、器官和肠道形态变异等,以及电镜下结构改变、溃疡的程度标识等,较多的从细胞因子表达角度开展。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研究指标不断深入到分子学和基因学水平,如建立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DSS模型大鼠预防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肠黏膜内TNF-α、IL-1β、IL-8mRNA的表达〔9〕;有研究通过对血红素加氧酶(hemeoxygenase.HO)的跟踪研究〔10〕,发现HO-1的诱导表达对结肠炎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免疫系统活化所致组织损伤。

此外有发现UC患者结肠Caja1间质细胞(ICC)存在异常,并能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到肠功能调节作用〔11〕。

通过中医药复方组合实验室检测,如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
物歧化酶(SOD)及结肠组织中MDA、SOD的活性或含量的变化〔12〕;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4、IL-10mRNA的表达〔13〕;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测定不同的给药途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结肠黏膜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14〕。

此外,在细胞因子水平的中医药临床使用方面也有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