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大窑国器鉴别方法
大窑国器鉴别方法
大窑国器是指明代官窑所制造的瓷器,其器形优美,釉色绚丽,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
但是,由于大窑国器的市场价值高,并且又存在着伪造现象,因此鉴别大窑国器的真伪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几种大窑国器鉴别方法:
一、看“胎”
真正的大窑国器胎质坚实,细腻而有致,通常是白色或微黄色。
若发现胎面颜色过于黄或者泛黑,则很可能是假货。
二、看“釉”
大窑国器的釉色丰富多彩,色泽鲜艳,但不会过于浓重或暗淡。
另外,真正的大窑国器釉面通透细腻,反光度高,手感光滑,而伪造品表面会有粗糙的感觉。
三、看“工艺”
大窑国器制作过程非常精细,每个细节都经过仔细的处理,因此真品的工艺绝不马虎。
例如,器底的处理、器身的比例、器口的磨光度等等,都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技艺。
而假货往往无法做到如此精细的处理。
四、看“款识”
大窑国器上的款识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若发现款识中出现错别字、笔画粗糙等问题,则很可能是伪造品。
同时,还需要注意款识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与真品做对比。
总之,鉴别大窑国器的真伪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
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初步判断一件器物是否真货,但最好还是需要向专业鉴定机构咨询,并结合其他证据加以判断。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以下是乾隆瓷器鉴定的一些方法:
1. 观察器型:乾隆瓷器的器型通常规整而端庄,造型细腻,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常见的有瓶、碗、盘、壶等。
2. 寻找款识:乾隆瓷器通常在底部有款识,一般为六字篆书款。
要注意款识的字体笔画工整、端庄,以及字迹是否与时代相符。
3. 观察胎质:乾隆瓷器的胎质通常坚韧致密,质地细腻。
对于青花瓷,要注意看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痕、夹杂物等。
4. 鉴别窑口:乾隆瓷器的窑口一般有很多种类,包括景德镇、宜兴、汝窑等。
对于不同窑口的乾隆瓷器,要注意窑口特有的特点,如釉色、纹饰等。
5. 辨别装饰:乾隆瓷器的装饰通常精美细致,釉色清丽,纹饰繁复。
常见的装饰有青花、彩绘等。
要注意装饰是否规整,色彩是否鲜艳。
鉴定乾隆瓷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建议寻找专业的古玩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
瓷器鉴赏方法有哪些
瓷器鉴赏方法有哪些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瓷器鉴赏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瓷器鉴赏知识——古陶瓷古陶瓷鉴定的四个基本要求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基本任务,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
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
1、辨真伪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
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
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
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
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
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
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
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
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
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
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
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定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主要产于宋代的定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外观:对宋代定窑瓷器的外观进行观察,包括器型、胎质、胎色和釉面等方面。
宋代定窑瓷器器型多样,常见的有碗、盘、瓶、罐等,而且制作精细,器形匀称。
胎质细腻坚实,胎色多为白色,釉面常呈灰绿色。
2. 鉴别纹饰:宋代定窑瓷器的纹饰通常延续了唐代窑口瓷器的传统,主要有刻划、刮划、泥贴等装饰方式。
常见的纹饰有莲花、缠枝莲花、牡丹花、波纹、花卉图案等。
鉴别定窑瓷器的纹饰需要与其他窑口瓷器进行对比。
3. 辨别胎骨和胎釉:定窑瓷器的胎骨坚硬细腻,胎釉通透均匀。
通过观察胎骨的断面和胎釉的质地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4. 识别器款和铭文:有些宋代定窑瓷器上会有器款或铭文,包括生产年份、器型名称、款识等等。
通过识别并对比相关的字体和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时代性和可能的艺术家身份。
5. 借助专家鉴定:对于不确定的宋代定窑瓷器,可以寻求权威专家的鉴定。
专家通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通过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提供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鉴定宋代定窑瓷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且对于新手来说,鉴定过程可能会比较复杂和繁琐。
因此,建议在鉴定前多进行学习和了解,确保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定知识。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许多人在购买和鉴定古瓷器时常常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首先,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
真品古瓷器的胎体质地通常较为坚密,质地细腻,而仿制品的胎体往往质地较粗糙,易于辨别。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来鉴别真伪。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通常光洁细腻,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不自然的光泽和纹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饰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流畅自然,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常常呈现出生硬和不连贯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釉色。
真品古瓷器的釉色通常自然柔和,而仿制品的釉色则常常呈现出过于艳丽和不自然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底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底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器底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古瓷器的胎足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胎足通常修整得当,而仿制品的胎足则常常存在瑕疵和不规则。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胎口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胎口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胎口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此外,要注意古瓷器的纹样。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通常清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则常常存在模糊和不连贯的特点。
古瓷器的釉面渍色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渍色通常自然均匀,而仿制品的釉面渍色则常常呈现出不自然和不均匀的特点。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比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比例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样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比例通常匀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比例则常常存在不协调和不连贯的特点。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比例。
瓷器断代的最佳方法
瓷器断代的最佳方法
标题:瓷器断代的最佳方法
一、引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瓷国”的美誉。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瓷器的研究和鉴定,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其中,瓷器断代是瓷器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了解不同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瓷器断代方法。
二、外观观察
1. 形制: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形制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唐三彩以马、骆驼等动物造型为主,宋代五大名窑各有特色,明清两代则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代表。
2. 花纹装饰:不同的时代,瓷器上的花纹装饰也各具特色。
例如,唐代瓷器上多为莲花、葡萄等图案,宋代则流行菊花、兰花、竹子等图案,而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大量的山水人物画。
3. 瓷器底部:看瓷器底部的足部形状和胎质可以判断其年代。
例如,唐代瓷器底部多为饼足,宋代则多为圈足,元代以后则出现了很多新的足型,如卧足、高足等。
三、科技手段
1. 热释光测年法:通过测量陶瓷材料中热释光强度来确定其烧制年代。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釉或釉层薄的陶瓷。
2. 放射性碳定年法:通过测定样品中放射性碳同位素的比例来确定其年代。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有机物的陶瓷。
3. 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瓷器中的矿物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得到瓷器的成分信息,从而推断其年代。
四、结语
瓷器断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瓷器的外观观察和科技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年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瓷器鉴别真伪的方法及秘诀有哪些
瓷器鉴别真伪的方法及秘诀有哪些瓷器鉴别真伪的方法一看器形。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
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二看胎质。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
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
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
款识也叫年款。
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
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
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
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
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鉴别瓷器茶具的方法1、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是否一致,不要有砂钉气泡眼、脱釉等病疵。
2、看整件茶具的釉色是否分布均匀,在所有茶具瓷器中釉色均匀与否都是决定了一个产品档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看茶具或者瓷器是否是高温烧制,而不是低温中温。
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系数大,而且产品的质量稳定;如果是低温或者中温烧制的,一般都不用来做盛放餐饮之类的,原因之一是陶瓷茶具中的有些元素会稀释出来;但是如果有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的话一般不会存在那种情况的。
4、如果是白瓷,要听听瓷器声音是否很清脆而不带杂音(如果不是白瓷请不要以此来鉴别),一般高档白瓷的声音是非常清脆的。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
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受赏2藏币2008-10-25 11:50:53 | 作者:雅蕴斋骨董店 | 浏览(51) 次 | 收藏 | 分享 | 送鲜花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08-9-2 15:46:58 【字体:大中小】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
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
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
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鉴定瓷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特征来进行判断。
以下是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唐代瓷器以青绿釉为特征,常见的有唐三彩、白瓷、青瓷等。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形制:唐代瓷器形制多样,如高足杯、碗、盘、罐等。
需要观察器物的造型是否规整、端庄,制作工艺是否精湛。
2.釉色鉴别:唐代瓷器的釉色呈青绿色调,需注意釉面是否均匀一致,有无斑驳色调。
3.定年鉴别:通过瓷器上的纹饰、题款、款识等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同时,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文物来进行辅助鉴定。
宋代瓷器以青瓷、白瓷、黑色瓷器为主要特征。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青瓷鉴别:宋代青瓷的釉质底色呈青绿色或青灰色,观察釉面的质地是否细腻,有无开裂、斑驳等情况。
2.黑色瓷器鉴别:宋代黑色瓷器以钧窑和哥窑最为著名。
观察黑色釉面的密度、均匀性,有无气泡、破损等情况。
3.斗拱足鉴别:宋代青瓷和白瓷常见斗拱足形式,观察器物的底足形制是否规整、精致。
4.定年鉴别:通过瓷器上的题款、款识、纹饰等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结合时代背景和考古发现进行综合鉴定。
明代瓷器的特点是釉色多样,独具魅力。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颜色鉴别:明代瓷器釉色多变,有青、白、红、黄、蓝、紫等。
观察釉面颜色是否明亮、鲜艳,有无变色、斑驳等情况。
2.釉面质地鉴别:观察釉面的质地是否细腻,有无开裂、釉草等现象。
3.容量灰鉴别:明代常采用容量灰作为胎质,观察胎质的温润度和水波纹效果。
4.封底鉴别:明代瓷器通常有底款,观察底款的书写、印刷情况,结合历史资料进行核对。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造型端庄、款识规整。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青花鉴别:清代青花瓷是其重要特征,观察青花纹饰的晕边、晕点,有无模仿品的痕迹。
2.彩绘鉴别:清代常见五彩瓷,观察彩绘的色彩饱满度、釉面的均匀性。
3.定窑鉴别:清代常见定窑瓷器,观察釉面是否细腻光滑,有无瑕疵、破损等情况。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2篇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2篇第一篇: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其历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
鉴定古瓷器的真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下面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一、材质鉴别。
古瓷器的材质主要有瓷、陶、玉等,其中以瓷器最常见,它是以粘土烧制而成的,有一定的透光性。
二、器形鉴别。
不同的时期和地区,瓷器的器形也不尽相同,因此对瓷器的器形的认识,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胎质鉴别。
古瓷器的胎质也是很重要的鉴定标准,胎质应该均匀细密,柔软而有弹性。
四、釉面鉴别。
古瓷器的釉面应该干净光滑,有一定的透光性,釉面是否凉带、开片、裂纹等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准。
五、纹饰鉴别。
古瓷器的纹饰是非常重要的鉴定标准,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其纹饰风格也不相同。
六、装饰鉴别。
古瓷器的装饰包括:绘画、彩绘、雕刻、压花等,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其装饰风格和品种也各不相同。
七、款识鉴别。
古瓷器上的款识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在古代,陶瓷艺术家往往会在瓷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八、尺寸鉴别。
不同的时期和地区,瓷器的尺寸也不相同,因此通过比较瓷器的尺寸,对其时代的判定会有一定的帮助。
九、器重鉴别。
同一种瓷器,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其器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比较其器重,可以初步判断古瓷器的时代。
十、色彩鉴别。
不同的时期和地区,瓷器的色彩风格也会不同,因此对瓷器的色调、光泽度、调性、色彩深度等进行鉴别,可以更好地判断古瓷器的真伪。
十一、胎釉对比。
古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因此通过对不同瓷器的胎釉进行对比鉴定,可以更好地判断其真伪。
十二、迹象鉴别。
古瓷器上的迹象,包括炉火纹、铁口痕、足底镜等,都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十三、器底鉴别。
古瓷器的底部通常都会刻上制作的时间、地点和制作者的名字等信息,通过对其底部的鉴别,可以帮助判断古瓷器的真伪。
十四、腰鉴别。
古瓷器的“腰”部是指瓷器腹部与底部之间的部分,这部分的形态也可以对古瓷器的时代、地区、制作工艺进行判断。
古陶瓷科技鉴定法
古陶瓷科技鉴定法一、成分鉴定法1.原理古陶瓷是由瓷石、高岭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方经过各种处理手段加工成型再烧制而成,其化学组成取决于所用的天然原料、配方、粉碎、淘洗等处理方法。
首先,由于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土壤和矿物中的元素迁移和富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中国古陶瓷胎、釉的配方也有明显的调整,如我国北方是从易熔粘土发展到高岭土加长石的配方,而我国南方则是从易熔粘土发展到瓷石,再到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最后,原料的处理和精制也对陶瓷制品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如淘洗可去掉原料中的粗颗粒,提高了铝的含量,同时也可降低铁、钛等着色杂质的含量。
因此,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器物,由于所用原料、配方以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其胎、釉和彩的元素组成模式也不尽相同。
2.渊源利用化学组成来进行古陶瓷的科技鉴定研究已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50年代,奥地利J.E. Wocel首次提出文物的制作年代和产地可能与其成分有关。
1895年,美国哈佛的Richards对Athenian的古陶瓷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化学组成具有有趣的一致性。
1954年,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Robert Oppenheimer和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的E.V.Sayre和R.W.Dodson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了地中海地区古陶瓷原料的产地。
我国科技工作者首次利用元素组成分析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
当时,周仁、李家治等人对陕西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中的陶瓷碎片进行了系统的主、次量化学组成分析,发现其化学组成与“北方青瓷”有很大差别,而相似于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陶瓷碎片,表明张家坡陶瓷碎片和屯溪西周陶瓷碎片可能都是在南方烧造。
3.种类可用于古陶瓷成分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湿化学法、中子活化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法等。
其中湿化学法、中子活化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但需要取样制成粉末后再进行测试分析,这对古陶瓷器物尤其是完整器物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所以无法用于完整器物的科技鉴定。
康熙五彩瓷器鉴定方法
康熙五彩瓷器鉴定方法康熙五彩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珍品之一,因其独特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收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
要进行康熙五彩瓷器的鉴定,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察,包括器物形制、釉色、纹饰、花式、胎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熙五彩瓷器鉴定方法:首先,可以从器物的形制特征入手进行鉴定。
康熙五彩瓷器的形制丰富多样,有盖罐、置物盒、碗、盘等多种器型。
其中,康熙五彩瓷器的罐形多为圆润饱满,盖与身相配合得当,线条流畅自然,呈现出典雅的曲线美;碗的底足一般为直立足,底足部分略微翘起;盘类器物常常为浅弧形,胎体扁平。
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得出康熙时期瓷器的一些特点。
其次,釉色也是鉴定康熙五彩瓷器的重要指标之一。
康熙五彩瓷器的釉色鲜艳丰富,并且细腻光亮,具有明亮的色彩。
常见的康熙五彩瓷器釉色有黄、绿、紫、蓝等多种色彩。
鉴定时需要注意釉色的均匀性和与器物表面的结合情况,正宗的康熙五彩瓷器釉色应该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破损和剥落。
第三,纹饰和花式也是瓷器鉴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
康熙五彩瓷器的纹饰丰富多样,常见的纹饰包括花草、山水、人物、动物等各种元素。
康熙五彩瓷器的纹饰通常精美细腻,清晰可辨。
同时,要注意纹饰的构图和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特点。
最后,胎质也是判断康熙五彩瓷器真伪的重要因素之一。
康熙五彩瓷器的胎质通常细腻致密,质地均匀,无明显的夹杂物。
同时,要注意观察胎质的颜色和质地,正宗的康熙五彩瓷器通常呈现出细腻光泽的质感。
除了上述的鉴定方法,鉴定康熙五彩瓷器还可以通过对工艺和款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康熙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高超,常见的工艺技法包括釉上彩和釉下彩。
此外,康熙五彩瓷器上的款识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资料,正宗的康熙五彩瓷器上通常刻有“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款识。
总之,鉴定康熙五彩瓷器需要综合考察器物的形制、釉色、纹饰、花式、胎质、工艺和款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方面的特征,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鉴定结论。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鉴定古瓷器的年代是中国古代陶瓷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瓷器的年代鉴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陶瓷的历史,还可以指导我们正确鉴赏和收藏古瓷器。
下面将介绍一些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通过器型来鉴定古瓷器的年代。
古代陶瓷器的器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比如,汉代的陶瓷器多为简单朴素的形制,而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则多为精美的造型,明清时期的陶瓷器则更加注重装饰性。
因此,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器型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出古瓷器的年代。
其次,通过器物纹饰来鉴定古瓷器的年代。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比如,唐代的三彩釉陶器上常见有动植物、人物等的纹饰,而元代的青花瓷器上则多为山水、花鸟等的纹饰。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纹饰特点,也可以初步判断出古瓷器的年代。
再次,通过胎体和釉色来鉴定古瓷器的年代。
古代陶瓷器的胎体和釉色也是鉴定年代的重要依据。
比如,唐代的三彩釉陶器常常胎体粗糙,釉色艳丽,而宋代的青瓷器则胎体细腻,釉色温润。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胎体和釉色特点,也可以初步判断出古瓷器的年代。
最后,通过款识和题识来鉴定古瓷器的年代。
古代陶瓷器上的款识和题识往往能够直接显示出器物的年代和制作者。
比如,明代的官窑瓷器上常常有明显的款识,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上则多有题识。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款识和题识,也可以初步判断出古瓷器的年代。
总的来说,鉴定古瓷器的年代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器型、纹饰、胎体、釉色、款识和题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鉴定古瓷器的年代,也希望大家在鉴赏和收藏古瓷器时能够多加留意,不被假货所欺骗。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
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
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
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宋代定窑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
其制作精良,釉色纯净,瓷质坚硬,广受收藏家和艺术品市场的喜爱。
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的窍门在于观察器型、胎质、釉色、施釉工艺和底款等方面。
一、器型鉴定:宋代定窑所烧制的白瓷器型多样,常见的有碗、盘、瓶、罐、壶等。
鉴别时需要观察器型是否符合宋代定窑的特点,如碗的口沿短而平直,肚部丰满圆润,底部稍平整。
盘的胎壁较薄,口沿稍外撇,底部内收。
瓶的颈部高瘦,肩部饱满,腹部微收。
罐的腹部丰满,盖子与罐身吻合度高。
壶的造型流畅、线条柔美。
通过观察器型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宋代定窑白瓷。
二、胎质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的胎质较细腻,质地坚硬,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鉴别时可以用手指轻轻敲击瓷器,如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且手感坚实,说明胎质较好。
还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瓷器的胎质,如果触感光滑细腻,说明胎质较为精良。
三、釉色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的釉色纯净,细腻光滑,有时带有淡淡的青绿色调,又称为青白釉。
鉴别时需要观察釉色是否均匀一致,是否有开片或流釉的现象。
还可以透过光线照射瓷器,如釉面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说明釉质较好。
四、施釉工艺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的施釉工艺精湛,釉面平整光滑,釉料与胎体完美融合,根本看不出施釉的痕迹。
鉴别时需要仔细观察釉面是否具有均匀、一致的质感,是否有釉流、釉疙瘩等缺陷。
还可以观察器物底部是否完好,如釉色均一,无划痕、缺损等情况。
五、底款鉴定:宋代定窑白瓷通常会在底部刻有底款,其中常见的有“定窑”、“定建窑”、四字款“官窑瓷器”等。
鉴别时需要注意底款的刻画是否工整、规整,字体是否正楷。
还要与已知的宋代定窑底款进行对比,确认其年代和制作背景。
鉴定宋代定窑白瓷需要综合考虑器型、胎质、釉色、施釉工艺和底款等方面的特征。
只有结合这些窍门,才能准确鉴定出真正的宋代定窑白瓷。
古陶瓷的鉴定和断代
古陶瓷的鉴定与断代陶瓷史研究有多种方法,亦有多种流派。
四处查阅,其实原来空间也有古陶瓷论述的相关文章.古陶瓷鉴定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凭借专业工作者的经验,依靠目测手摸等手段,鉴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
这种方法俗称为传统鉴定。
其科学根据有三条:一是纪年墓出土的文物;二是考古发掘的文化层;三是陶瓷本身的确切年款。
根据上述三方面获得的陶瓷文物资料,对其造型、纹饰、胎釉及工艺诸方面进行综合排比分类,摸索出规律。
传统鉴定的结论,难免受主观因素影响,但因其简便易行,故目前鉴定古陶瓷,主要还是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凭借科技手段鉴定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
如碳14,热释光、裂变径迹及化验胎、釉的化学成分等,其结论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客观而准确,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其需要昂贵的科学仪器和精通专业的科技人员方能完成检测,尤其是取样会造成文物破坏,这是文物鉴定中不能允许的。
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发展,无损测试的各种仪器已经问世,可直接测试陶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及釉面玻璃相的老化系数。
虽然这些方法尚有待完善,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如测试其胎釉成分,如发现仿品中掺加的现代化工原料,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其生产年代。
再如测试釉面玻璃质的老化系数,再经排比计算数据,可判断器物的大概年代,再与其它方法和传统鉴定相结合,则可鉴定出该器物的准确生产年代。
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各有千秋,优点和局限性并存,前者易出现主观性错误,后者则因缺少数据,难于一锤定音。
前几年陶瓷鉴定出现过一些问题,严重者尚引起国际纠纷,有人借此大做文章,全面否定传统鉴定的科学性,又否定科学鉴定的客观性,鼓吹不可知论的盲目性。
凡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可分两类,一是对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一知半解,未作全面调查,而对陶瓷鉴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故而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之中;二是别有用心,揣着明白装糊涂,鼓吹不可知论的目的是障人耳目后以售其奸。
其中许多人本身即是仿古瓷的生产者或组织者,有些则是收藏了不少赝品的“收藏家”,望广大收藏爱好者务必提高警惕。
古代陶瓷鉴定[修改版]
第一篇:古代陶瓷鉴定一鉴定的目的: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
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鉴定的内容: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
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
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
鉴定的方法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中国古瓷器网古瓷器收藏鉴定的方法
中国古瓷器网古瓷器收藏鉴定的方法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
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
一、造型:每朝代的陶瓷器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
看一件器物是否仿古品,主要看它的造型。
古陶瓷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胎土:从器物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陶瓷的胎土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陶瓷的胎土较为洁白、精细。
三、釉面:古陶瓷器物的釉表面光泽柔和,一般有细小的棕眼。
仿古陶瓷的釉面浮光耀眼,十分光滑。
但要注意有些仿古陶瓷已用酸泡去表面的浮光,显得陈旧,若细加分辨,还是能看出破绽的。
四、纹饰:古陶瓷的图案一般笔触流畅、古拙;仿古陶瓷的图案则较为生硬,甚至画些离奇古怪的图案。
五、底款:自明代永乐年开始,各朝代官窑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各朝代陶瓷的底款所用的字体、格式截然不同,根据这些特点也是鉴别真伪古陶瓷的一个直接方法。
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
但是,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
例如,中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
广州诚德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提醒你,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慎重定论。
1,艺术审美价值2,历史认知价值人类的劳动产品,总是凝结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凝聚着特定时代人们的认识和观念、沉积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和社会意识。
通过这种劳动产品,通过对这种劳动产品所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信息的破译,我们就能认识那个历史时代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和观念、知晓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和社会意识。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熙青花瓷鉴定方法和特点:
1. 窑址和款识:康熙青花瓷通常会在底部或器身上刻有款识、年款和窑址等信息。
通过对款识和窑址的研究和比对,可以辅助判断康熙青花瓷的真伪和年代。
2. 蓝彩质地和色调:康熙青花瓷采用传统的青花釉下彩绘技法,其釉下蓝彩通常呈现出深浅相间、鲜艳纯正的色调。
真正的康熙青花瓷蓝彩通透、细腻、饱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3. 绘画风格和题材:康熙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多样,常见的有花鸟、山水、人物、文人雅集和吉祥图案等题材。
康熙时期的绘画风格通常精细、细腻、生动,表现了当时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4. 文字和篆刻:康熙青花瓷上的文字和篆刻通常精细而工整,体现了精湛的篆刻技艺。
通过刻字和刻印的质量和
风格,可以辅助判断康熙青花瓷的真伪。
5. 器型和造型:康熙青花瓷的器型和造型多样,涵盖了瓶、罐、盒、碗、盘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器型和造型的研究和对比,可以判断康熙青花瓷的档次和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青花瓷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与专业的鉴定专家或机构咨询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
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
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
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
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
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
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
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
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
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
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
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
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
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
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