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育教案(915)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案(全)

传播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导言【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2、传播学导入中国及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电子邮件、QQ (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

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

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

二、传播学是什么?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三、传播学发展流程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

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

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2 教育传播学的定义1.3 教育传播学的重要性1.4 课程目标与预期学习成果二、教育传播理论基础2.1 教育传播的基本概念2.2 教育传播模式与过程2.3 教育传播的要素2.4 教育传播理论的发展三、教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统教育传播媒介3.2 现代教育传播媒介3.3 教育传播技术的应用3.4 教育传播媒介的选择与评估四、教育传播策略与方法4.1 教育传播策略的制定4.2 教育传播方法的选择4.3 教育传播材料的设计与制作4.4 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五、教育传播实践与应用5.2 教育传播计划的实施与监控5.3 教育传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5.4 教育传播在培训与职业发展中的应用六、教育传播与学习理论6.1 学习理论概述6.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6.3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6.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七、教育传播与教学设计7.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7.2 教育传播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7.3 教学媒体的整合与运用7.4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八、教育传播与课程开发8.1 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8.2 教育传播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8.3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8.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九、教育传播与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9.2 教育传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9.3 教师培训与发展的策略9.4 教师网络社群与知识共享十、教育传播的未来趋势与挑战10.1 教育传播的发展趋势10.2 教育传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0.3 创新教育传播理念与技术的应用10.4 教育传播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重点:教育传播学的概念理解,教育传播在教育领域的核心作用。

难点:教育传播与其他相关概念(如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区别。

二、教育传播理论基础重点:教育传播基本概念,教育传播模式与过程。

难点:教育传播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理论间的联系与区别。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学者2.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历史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第三章:传播学的核心理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传播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理论的问题小组报告:学生分组汇报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4.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问题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传播学研究的设计稿第五章: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传播学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使学生掌握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社交网络的类型和特点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的关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个人社交网络经验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媒体影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中的影响力7.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媒体的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媒体事件的影响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大众传播和媒体影响力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第八章: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8.2 教学内容文化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重点关注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

(2024年)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2024年)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29
媒介经营策略制定和执行
市场调研与分析
了解目标受众、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为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2024/3/26
经营策略制定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如定位策略、内容策略、 广告策略等。
经营策略执行
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确保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包括资源调配、 团队协作、风险控制等方面。
2024/3/26
22
策划流程和实施步骤
确定目标
明确传播目标和预期效果。
分析受众
研究目标受众的特点、需求和兴趣。
2024/3/26
23
策划流程和实施步骤
1 2
制定策略 根据目标和受众分析,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创意构思 运用创意方法,构思独特、有趣的内容。
3
评估优化 对策划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实施效果。
27
06 媒介运营与管理
2024/3/26
28
媒介组织结构及职能划分
媒介组织的基本结构
包括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技术部等核心 部门。
2024/3/26
各部门职能划分
明确各部门在媒介运营中的职责和作用,如编辑部负 责内容策划和制作,广告部负责广告业务的洽谈和管 理等。
媒介组织的管理层次
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不同层级的管理职责 和权力分配。
26
案例分析:成功的内容创意与策划
案例一
《XX品牌广告》
成功因素
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关注;同时,广告 内容与品牌形象高度契合,提升了品牌认知度和好感度。
案例二
《XX公益活动》
2024/3/26
成功因素
通过深入人心的故事和情感共鸣点,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 参与;同时,活动策划周密,执行有力,确保了活动的顺利 进行和良好效果。

2024年新闻传播学教案(附加条款版)

2024年新闻传播学教案(附加条款版)

新闻传播学教案(附加条款版)新闻传播学教案一、引言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发展、信息传播和媒体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技能,提高新闻传播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新闻传播的定义、功能、原则和规律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基本技能,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坚持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

4.应用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和媒体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内容1.新闻传播学概述:介绍新闻传播的定义、功能、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等。

2.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新闻、信息、媒介、受众等。

3.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等。

4.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新闻价值规律、新闻选择规律、新闻传播效果规律等。

5.新闻采访:采访的基本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6.新闻写作:新闻报道的文体、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

7.新闻编辑:编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8.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定义、功能、类型和写作技巧。

9.新闻传播与社会: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10.新闻传播与伦理: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及对策。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课堂讨论法:针对新闻传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5.情境教学法:创设新闻传播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
02
跨文化传播:随着全 球化的加速,跨文化 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 显,传播者需要具备 跨文化传播能力。
03
04
传播与科技:科技发 展对传播产生重要影 响,传播者需要关注 科技发展,利用科技 手段提高传播效果。
05
传播伦理:传播学关 注传播伦理问题,传 播者需要遵守传播伦 理,确保传播内容的 真实性和公正性。
演讲人
01
传播学概述
04
传播学的实践应用
02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05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0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1
传播学概述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效
01
果的科学。
传播学关注信息、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
02
在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的传递、交流和影响。
传播学研究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信息爆炸, 传播渠道多样化, 受众需求多样化
机遇: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的 应用,提高传播 效率和精准度
挑战:虚假信息 泛滥,传播伦理 问题日益突出
机遇:加强传播 监管,提高传播 质量,维护社会 稳定
传播学的未来展望
01
02
03
04
技术发展:传播学 将更加注重技术发 展,如人工智能、
01
传播媒介理论: 传播管理理论:
传播媒介的类 传播管理的原
型、特点和作 则、方法和策


03
05
02
04
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过 程的五个阶段:信息源、 信息传递、信息接收、 信息反馈和信息效果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 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 法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姓名:***系别:教育系时间:100分钟《教育传播学》教案第一章教育传播学绪论第一节传播环境:多媒体教室目标:1.初步了解传播的国内外产生背景。

2.认识主要历史人物及相关的理论贡献。

3.理解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

4.小组协作,将各类型传播的特点完成表格,与全班交流。

教学工具:1.Microsoft* PowerPoint2.Microsoft *Word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注:具有下划线部分为板书内容)活动1:了解课程安排及任务(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大体内容安排、专业地位及学习任务和本节课的课程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

该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分析教育过程,并用教育理论促进传播研究的深化,使传播与教育互相促进发展。

活动2:初步认识传播(3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传播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背景主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该关注以下问题: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2.主要历史人物及其相应贡献。

3.传播的含义。

主要教学内容:一、产生背景(15分钟)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①传播媒介的发展(科学技术:电报业、电子媒体);②历史和社会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信息心理战);③与传播学有衔接点的社会学科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2、产生在美国的因素:①社会条件和环境(美国是当时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②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大批欧洲学者逃亡美国,如: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

3、在我国:1982年4月,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之父)和他的学生余也鲁(香港中文大学)先生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传播学”的学术报告,首次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到中国来。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传播学总论教学课时:3考核知识点及要求:识记:1.传播学2.“三论”理解: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创始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3.传播学研究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四个时期应用:目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主要授课内容:一、什么是传播学?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三、如何学习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学?“传播”≠“船舶”在传播学传入我国之初,外国某传播学研究团体到我国沿海某城市访问,受到当地领导接见,下面是该领导与学者们的对话。

领导:请问你们是学什么专业的?学者:传播学。

领导:船舶学?学者:是啊,我们这个专业主要研究……领导:这个我知道,不就是造船的么?!传播是?“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人既不完全像上帝,也不完全像野兽,他的传播行为,证明他的确是人。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群体(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communicator/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information媒介/渠道channel接受者(受众)audience/信宿destination效果effect /反馈feed back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的科学。

传播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传播学的任务: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传播学的两大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2.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传播学这条新鲜的河流自20世纪中叶诞生算起,已经畅游了大半个世纪。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传播学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响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传播的四种根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三、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群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创造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开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2.陈述传播的类型3.解释传播的功能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节传播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

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传播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三、传播的功能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传播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传播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学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实践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培养学生的传播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了解国内外传播学的发展动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传播学基本理论:传播的定义、传播模式、传播要素、传播效果等。

2. 传播学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3. 传播学方法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内容分析、传播效果评估等。

4. 传播学应用领域: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5. 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传播法规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传播学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传播现象或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传播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实地调研、采访、策划传播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传播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传播学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

4. 实践项目:评价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传播学基本理论2. 第5-8周:传播学历史与发展3. 第9-12周:传播学方法论4. 第13-16周:传播学应用领域5. 第17-20周:传播伦理与法规6. 第21-24周: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传播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传播学的课程设计

教育传播学的课程设计

教育传播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2. 掌握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处理和反馈等环节;3. 了解教育传播在不同领域、场合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教育传播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提出改进教育传播效果的策略;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行教育传播实践操作;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传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教育传播学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念,关注教育公平、社会公益;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还能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传播者。

二、教学内容1. 教育传播学概述- 教育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信息源、编码、传递、解码、接受、反馈- 常见的教育传播模式:拉斯韦尔五因素模型、香农-韦弗模型等3. 教育传播媒介与手段- 传统教育传播媒介:口语、文字、图像、影视等- 现代教育传播技术:网络、多媒体、移动学习等4. 教育传播效果与评估- 教育传播效果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教育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与指标5. 教育传播实践案例分析- 我国教育传播的成功案例与启示- 国外教育传播的创新实践与借鉴6. 教育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传播学在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提高教育传播效果的策略与方法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以教育传播学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传播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2. 掌握教育传播的过程、要素和方式。

3. 学会运用教育传播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教育传播素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学内容1. 教育传播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教育传播学的定义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教育传播学的重要性2. 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教育传播的基本概念教育传播的心理学基础教育传播的社会学基础3. 教育传播的过程与要素教育传播的过程概述教育传播的要素及其作用教育传播的过程模型4. 教育传播的方式与技巧口头传播书面传播非言语传播现代传播技术5. 教育传播的应用与实践教育传播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传播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传播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传播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传播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传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教育传播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积极性等。

2. 期中考试:测试教育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教育传播学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育传播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库:收集教育传播的实际案例,便于分析与讨论。

4. 参考文献:提供丰富的教育传播学相关文献,拓展学生视野。

5. 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六、教学安排1. 教育传播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课时)2. 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3课时)3. 教育传播的过程与要素(4课时)4. 教育传播的方式与技巧(3课时)5. 教育传播的应用与实践(4课时)6. 教育传播案例分析(2课时)7. 教育传播实践演练(2课时)8. 教育传播学综述与展望(2课时)9. 课程总结与反思(1课时)10. 考试与评价(1课时)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1、1946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十九世纪——二十世纪40年代基础2、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独立学科3、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4、一位集大成者:施拉姆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它是第一个具有创见“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它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5、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发展原因(宏观背景分析):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的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成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进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最早、最强烈的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科学。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学的定义及重要性b. 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历程c. 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二、第二章:教育传播理论与模式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b. 教育传播的模式及应用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三、第三章:教育传播媒介与技术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传播媒介的种类及特点,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媒介的种类及特点b. 教育传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3.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操作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践设备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实践报告四、第四章:教育传播过程与策略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传播的过程及策略,提高教育传播效果。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的过程b.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五、第五章:教育传播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教育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b. 教育传播案例讨论与总结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授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六、第六章: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技术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的关系b. 教育技术的分类与特点c. 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七、第七章:教育传播的设计原则1. 教学目标:学习教育传播设计的原则,提高教育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姓名:屈洁系别:教育系时间:100分钟《教育传播学》教案第一章教育传播学绪论第一节传播环境:多媒体教室目标:1.初步了解传播的国内外产生背景。

2.认识主要历史人物及相关的理论贡献。

3.理解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

4.小组协作,将各类型传播的特点完成表格,与全班交流。

教学工具:1.Microsoft* PowerPoint2.Microsoft *Word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注:具有下划线部分为板书内容)活动1:了解课程安排及任务(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大体内容安排、专业地位及学习任务和本节课的课程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

该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分析教育过程,并用教育理论促进传播研究的深化,使传播与教育互相促进发展。

活动2:初步认识传播(35分钟)说明: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传播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背景主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该关注以下问题: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2.主要历史人物及其相应贡献。

3.传播的含义。

主要教学内容:一、产生背景(15分钟)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①传播媒介的发展(科学技术:电报业、电子媒体);②历史和社会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信息心理战);③与传播学有衔接点的社会学科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2、产生在美国的因素:①社会条件和环境(美国是当时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②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大批欧洲学者逃亡美国,如: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

3、在我国:1982年4月,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之父)和他的学生余也鲁(香港中文大学)先生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传播学”的学术报告,首次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到中国来。

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导言【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2、传播学导入中国及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课时】4课时【课的类型】讲授课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电子邮件、QQ (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

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

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

二、传播学是什么?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三、传播学发展流程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

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

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

中国开展传播研究,则在80年代初。

四、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要重点掌握: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两个方面: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它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媒介控制问题:(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优惠政策;信息高速公路)(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以强大的资本为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实行垄断。

2、通过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个人的信息反馈。

来信、来电、来访,批评和建议。

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公众利益”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则。

美国电信法中设有“公正原则”。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归纳了六种关于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前四种由席伯特和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概括。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产生: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术发明后不久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

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

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

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英国诗人、政治家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P141密尔《论自由》:假如全人类都意见相同,而只有一个人持有反对意见,即使在这种场合,人类也没有迫使这个人沉默的权利。

评价:早期的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实质上是私有资本的利益,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二)社会责任理论:40年代提出。

1947《自由与负责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改良。

原因和背景:1、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

2、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引起了人们对自由主义理论及其媒介制度的强烈不满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几个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1、没有改变少数人垄断媒介的现状(仅把希望寄托于媒介自律,效果微乎其微)2、在防止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方面有了一些制度化措施(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三)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出现背景:信息与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

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美国学者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反映了一般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心理,并没有改变少数人垄断媒介的现状。

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两大主要传播制度之一):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规范: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党性原的具体要求: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2、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骨干,新闻传播媒介大多以事业机构采用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参与着市场活动。

面临的一些问题:商业主义和营利主义的抬头。

一些媒介出现了片面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变相广告,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刺激化和煽情化现象日益严重。

使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问题、传播媒介的自律问题、社会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的社会监督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包括:(麦奎尔)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信息主权”口号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抵制“文化侵略”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几个概念: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分为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

初级(小)群体(group):成员间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

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

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

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19世纪末):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

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