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易误解的文学常识(二)

合集下载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駙馬命運好嗎?
• 古人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是「駙 馬」一詞的由來卻暗含心酸。 •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經常出巡以顯示自己的 文治武功。西元前218年的春天,當他 的車隊行進到傅浪沙[在金河南原陽縣] 時,突然飛來一個碩大鐵椎,把秦始皇座 車後面的副車壓的粉碎。
駙馬命運好嗎?
• 替身的選擇要有皇家身分,這樣才不會損 害皇帝的威儀,同時這個替身又不能讓和 皇帝血緣太近的人來做,以防萬一出了意 外,皇族受損。通常由皇帝的女婿來擔當 副車替身。 • 明朝,朱元璋進一步明確規定,駙馬終生 不德在朝為官。如果公主比駙馬先行死去, 除非駙馬能夠在娶一個公主做老婆,否則 將遞奪「駙馬」名號,返回故里。
• 做官的墨家子弟要拿出俸祿一部份獻給墨 家…… • 對於這些規定不能有任何發揮或逾越,否 則會被掃地出門 • 因此,「墨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湯蹈火 死不旋踵」,此乃「成規」的威力 • 「墨守」、「成規」原為人們對墨家的兩 特色之概念,現有貶義。
「哇塞」傷風雅
• 「哇塞」原是閩南方言 • 七十年代在台灣流行,八十年代傳入中國, 最早開放的沿海地區 • 「哇」是第一人稱代名詞「我」 • 「塞」是表示性行為的動詞,相當北京話 的「操」 • 所以…….
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洪儀真 主講Leabharlann 「明日」黃花?「昨日黃花」?
• 蘇軾:「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 愁」 • 蘇軾:「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明日 黃花蝶也愁」
• 宋代胡繼宗「書言故事.花木類」就稱: 「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紅得發紫?
• 以服色言:紫不如朱 漢代:朱是正色,紫為間色(雜色)在古 代間色被人看輕,視紫色為惑人的邪惡顏 色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 • 唐宋:三品以上高官服紫,三品以下五品 以上服朱;宋朝五、六品服朱 • 所以紫的地位就提升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淑女""美女"大不同“淑女”“美女”大不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每次读《诗经》开篇《关雎》中这第一句,总是引人想:这个“淑女”到底是怎样的女子,她又是靠什么成为君子的好配偶呢?很多人会把“窈窕淑女”理解成为身材苗条的女子,这多少有点狭隘了。

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好配偶,当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人们评价女子,讲究“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所以“窈窕淑女”不仅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只有内外兼修,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君子的好配偶。

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当得起窈窕淑女的人当真是少之又少。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既是天性,女人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美化自己。

所以,如今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进商场购物,都能遇到不少漂亮的女性;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或是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美女靓照比比皆是;到饭店吃饭,有美女迎宾,到商场购物,有美女导购;要是打开电视,或是网络,更是不得了,这个模特走秀了,那个选美了,个个容颜姣好,个个身姿婀娜,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美女”毕竟不是窈窕“淑女”。

“淑女”是美女的升级版。

“淑”讲究的是内在修养和美丽容貌的和谐统一,既要美貌更需道德和智慧,因此淑女要知礼仪,明退进……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少美女慨叹:“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因此宁愿做美女,也不愿做需要学习才能做成的淑女。

社会发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

美女变成一种大众资源,淑女倒成了濒危物种,实在可叹!人到七十才“致仕”先是余秋雨误用,后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经据典的苍白辩解,最终使得相对冷僻的“致仕”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人误用词语是一件好事,否则,在中国社会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机会?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词,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认识一番。

《礼记·内则》明确规定:“七十致政。

初中语文最容易被误解的文史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最容易被误解的文史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最容易被误解的文史常识梳理“笑纳”并非笑着纳,“呆若木鸡”最初是褒义词……这些容易误读的文学常识,你的孩子都知道吗?老师家长,讲给孩子吧!“冠冕”并不皆“堂皇”“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形容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

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一样。

帽子在古代被称作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含义就是首服的通称。

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由深黑色的布所制。

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方是木板,木板外包着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

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内部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结束大多数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

“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但“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又和后面的“敬礼”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

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笑纳”并非笑着纳“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

“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

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

“笑纳”被用错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

曾经,某地道路上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

”客人可以“笑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笑纳”一词本义来看,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纳物,不能纳人。

如把“笑纳”改为“笑迎”,才是正确的。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对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是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

近些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对文学常识的错误理解,令人汗颜。

现选录十个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供大家认识。

常识之一:“天之骄子”是匈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现在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

二千年后,这句话再次响彻在各大华语论坛,成为大家“遥想伟大汉人当年”的最佳凭据。

大家以此自壮声威,却忘记了令人追慕不已的汉朝当年也曾流行过的另外一个词:天之骄子。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九十年,匈奴入侵,汉武帝一声令下,贰师将军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分带三路大军踏上征程。

“车辚辚,马萧萧”,十三万大军旌旗蔽日。

谁知出师不利,李广利败降,匈奴单于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件,在这封信中,匈奴单于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单于这么说,自然有他的依据。

匈奴是典型的轻骑兵,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长于骑射,机动灵活。

对于这一点,汉朝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言兵事疏》中,晁错曾总结了匈奴军队的三大长处:一、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如也。

二、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费如也。

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如也。

直是道破了匈奴骑兵对中国步兵的压倒性优势。

因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之骄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仅仅记住其中一句而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忘记另外一句,一定不会得出全面的结论。

常识之二:究竟如何'平″天下儒家认为,只有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道人生工序,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成功。

前七道工序的意思没什么争议,但对于'平天下″,后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平定天下,'平″总是和武力、和沙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对于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天下平定的理想,儒家给出了他们理解的方式: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高中语文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素材

高中语文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素材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曾几何时为几时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

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补官扬州,公得谢归。

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王安石《祭盛侍郎文》)“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

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赵彦端《新荷叶》)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

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

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那么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明日〞黄花非“昨日〞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总会发现“昨日黄花〞一词。

比如:“同仁堂的百年盛誉会否成为昨日黄花?〞又如一文章标题:“美网球迷爱红颜昨日黄花遭冷落〞。

还有:“多彩台历走俏挂历已是昨日黄花〞。

不由得纳闷,明明是“明日黄花〞,怎么变成“昨日黄花〞了?所谓“明日黄花〞,出自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意思是说,重阳节过后,金黄的菊花便将枯谢凋败,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

除此之外,苏东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同样一句话,苏大学士用了两次,可见他对这句话比较满意。

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

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那么,既然这句话很多人知道,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呢?莫非仅仅是按照日常生活知识来判定,觉得“昨日〞比“今日〞更能表示“过时〞的意思?我们不如再把问题的本质转回苏轼所作的诗词本身。

最容易被误解的10个文学常识,你知道多少?

最容易被误解的10个文学常识,你知道多少?

最容易被误解的10个文学常识,你知道多少?1、古人不敢自称“我”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称的代词,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真正自称为“我”、“吾”、“余”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古代,公开自称“我”、“余”甚至会被大家讥为不懂礼仪。

据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各级官僚已经不习惯于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们热衷于自称“下官”来显示自己的谦卑。

唐人虽然旷达,但在相互交往之时依然羞于自称“我”,而是用略显青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己。

宋朝则再进一步,那时的官僚喜欢自称“卑职”,普通人则更愿意自称“晚生”。

2、不耻下问向谁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来了”。

明明是不懂,还要搬出来这个词,用错了也不知道。

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3、“淑女”“美女”大不同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好配偶,当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人们评价女子,讲究“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所以“窈窕淑女”不仅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只有内外兼修,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君子的好配偶。

社会发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

美女变成一种大众资源,淑女倒成了濒危物种,实在可叹!4、“美轮美奂”房屋好我们常说的“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

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

奂,言众多。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不能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

5、“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经常错的汉语文化常识

经常错的汉语文化常识

经常错的汉语文化常识一、“此致”乃“到此结束”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

“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

这里的“此”,概指前文,而“致”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所以,从惯例上讲,在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二、“笑纳”并非“笑着纳”“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

“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

所以“笑纳”应是“送礼物请对方笑纳”。

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在接受对方送的礼物时说自己“笑纳”了,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用。

“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

”客人可以“笑纳”吗?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下。

这不成了笑话了吗?把人作为礼品请对方“笑纳”,这太离谱了!把“笑纳”改为“笑迎”,才是正确的。

三、“蓬荜生辉”是谦辞“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

“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

“蓬荜生辉”是个谦辞,字面意思是“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含有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人字画等表示感谢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

四、“蛛丝马迹”和骏马无关如果生活在农村,在一些老式厨房中可以经常看到蜘蛛。

这些蜘蛛在厨房顶上结了很多蜘蛛网,这自然就是蛛丝了。

老式厨房中还有一种小虫子,叫做“灶马”。

灶马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很多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马迹”。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虫篇》中提到:“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

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所以说“蛛丝马迹”中的“马”应该是灶马的“马”,而不是作为家畜的“马”。

五、“灵柩”不是“棺材”“棺材”和“灵柩”两词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装殓死人用的东西,一般用木材制成”;而后者是“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

但是,也有人把这个词用错,比如:“喝罢酒,他摇摇晃晃地走在路上,春风风人,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切勿乱抛“橄榄枝”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葡萄牙国家队教练斯科拉里因为辉煌的执教经历,吸引了很多国家足协的青睐。有些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用上了“辉煌纪录晃人眼,四国足协争相伸出橄榄枝”的标题。无独有偶,还有媒体对荷兰前锋范尼世界杯结束后的去向给予广泛关注,报道是这样说的:“就在比赛取胜后不久,德甲豪门拜仁俱乐部总经理鲁梅尼格就向范尼伸出橄榄枝,希望范尼能够在下赛季转会拜仁。”
管仲闻言感慨万千,想自己辅佐齐主变法革新,虽然让齐国国力强盛,但是也得罪了很多人。安顿好孟简子后,管仲说:“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意思是说,我不能像春风一样吹拂人心,也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们,以后一定会穷困潦倒的。
管仲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古语有云:“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帮助了人,人家自然也会给回报的;而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自然是会失去人心的。后来,这句话就比喻为及时地给予人帮助和教益,也作“春风夏雨”、“春风化雨”。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
春风夏雨教化人
春秋时期的管仲不仅以其思想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为中国成语宝库中的经典,并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人。其中,“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词别有深意。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这个典故。梁国宰相孟简子因罪逃亡到了齐国,受到了管仲的热情接待。当管仲看到跟随孟简子的只有三个人时,就问:“难道你在梁国时候就只有这三位门客?”孟简子说:“岂止是三人,共有三千多人。”管仲感到很迷惑:“你现在逃亡,那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你呢?”孟简子就介绍了三个门客:其一是父亲死后,是孟简子帮助安葬的;其二是母亲死后,孟简子安葬的;其三是兄长被抓进监狱后,孟简子设法营救了出来。因为孟简子对他们都有恩德,所以他们才追随着他同患难。

文学常识易混淆部分

文学常识易混淆部分

文学常识汇总(易混淆部分)
一,各种主张: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认为为文立言的根本是:行之乎仁义之途。

其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王安石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蔡元培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二,各种史记
春秋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又左丘明撰写,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的诸国历史。

《战国策》,别国体断代史,由汉代刘向整理而成,记载了自周朝到秦朝三十一年,前后共239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分为“八树”,“十表”,“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诸侯)”,“七十列传(士大夫)”。

纪录了皇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论证严密的史论,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断代史)
三,各种文学社
语丝社: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新潮社:罗家伦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等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

新月社:梁实秋在1928年与徐志摩,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为新月社主要成员。

创造社:由郁达夫和郭沫若在日本成立。

(初中语文)常用常考易错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

(初中语文)常用常考易错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

(初中语文)常用常考易错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

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以兵解,文少保(2)称爵名。

例如: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安上纯父.......,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32个容易被误读的文学常识

32个容易被误读的文学常识

32个容易被误读的文学常识1、“劳燕”最惯是“分飞”“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和“辛劳”没有半点关系。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

2、七月流火”非天热“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七月指的是农历,“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

祖先早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3、“衣冠禽兽”是褒义“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4、“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

5、“人浮于食”本好事“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

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

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

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

6、自谦才能用“忝列”“忝列门墙”为谦语,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

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使用“忝列”是在说对方不称职,有辱于所任。

7、“不刊之论”不能改“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删削”或“修改”。

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

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8、“不足为训”非准则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训”不是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

所以,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学常识转自国学论坛“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

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

奂,言众多。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

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

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

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美。

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

”“《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

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

“望其项背”追得上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与成语有关的题目难倒了不少学生。

题目是这样的:“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很多学生看到这道题时一头雾水,考完之后查了词典才明白自己判断错了。

“望其项背”出自清代汪琬的《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容易误读的文学常识及语文学习方法

容易误读的文学常识及语文学习方法

容易误读的文学常识及语文学习方法“冠冕”并不皆“堂皇”“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形容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

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一样。

帽子在古代被称作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含义就是首服的通称。

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由深黑色的布所制。

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方是木板,木板外包着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

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内部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结束大多数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

“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但“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又和后面的“敬礼”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

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笑纳”并非笑着纳“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

“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

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

“笑纳”被用错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

曾经,某地道路上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

”客人可以“笑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笑纳”一词本义来看,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纳物,不能纳人。

如把“笑纳”改为“笑迎”,才是正确的。

“蓬荜生辉”是谦辞一位朋友刚把新房装修好,就叫上几位朋友去参观。

参观时,其中一位看得很认真,边看边问装修的材料,并用羡慕的语气说:“你们家用的材料真不错,设计得很合理,装修后真是蓬荜生辉啊!”他刚说完,大家就在旁边笑,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问原因。

高中文史常识最易误解文史常识

高中文史常识最易误解文史常识

高中文史常识最易误解文史常识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2.“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解读中国人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解读中国人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解读中国人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碑本来是指没有文字的竖石或竖堆,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站在庙前观察太阳的影子,分辨瞬间。

《仪礼聘礼》曾说“碑南之时”,郑玄的注解是:“宫中必有碑,所以要知日之影,引阴阳”。

第二,动物被绑在寺庙的门上。

第三,古代是用来引棺入土的。

最早的石碑上有一个圆孔,上面用绳子绑着石路,通向棺材,也就是降下棺材的工具(工地上用来上楼的抓手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在古代,大木头经常被用来引导棺材进入坟墓。

这块大木头的具体名称是“纪念碑”。

秦以前的古迹都是木头做的,汉以后就改成石头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纪念碑来拉他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碑,三家视之。

”所谓“公房为碑”,是指公房成员去世后,需要在墓周围用一个大木架,上面设一个卷扬机,墓内使用以下棺材。

这个规格本来是皇帝做的,后来诸侯也狂妄地用了。

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古迹的使用还是有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母亲死后,有人劝他用纪念碑去棺材,结果被别人讽刺(详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纪念碑是当时语境下的特殊丧葬规范。

起初,它只对皇帝开放,然后是公职人员,然后是州长。

后人沿袭这一习俗,“旧社会,王谢堂飞进老百姓家中”,老百姓也学会了使用“碑”。

他们在亲人的坟墓前立起了石碑。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埋葬的工具,忘了碑最原始的作用。

于是,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亲的成就。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误打误撞,多少有点符合古代礼制的要求。

另外,其他的好像也有点效果。

“劳燕”最惯是“分飞”我第一次看到“老严”这个词是在很多年前。

当时高考在即,我们好紧张好难过。

面对未知的未来,每个少年的心里都充满了莫名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我被教室黑板上突然出现的“老阎飞飞”两个字深深打动了。

该毕业了,我们这些“勤奋的燕子”会被高考吓一跳,飞走,羽毛掉一地。

后来飞到一所大学的中文系,读了《东飞西飞燕子,黄谷织女时相遇》这首诗,才明白了自己之前的误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易误解的文学常识(二)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

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而真正意义上的
“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

《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

”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

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

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

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

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

说是五毒,却可以
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

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

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

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嚣尘上的作弊之风。

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甚为不易。

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

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

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
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鸳,
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

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