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资料 (3).doc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简介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祖和扫墓节日。
清明节的源起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寒食节。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同时还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风俗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敬重,以及对自然转折的感恩之情。
扫墓祭祀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手持鲜花和祭品,为逝去的亲人祭奠,烧纸钱,上香,并进行祈福。
这种祭奠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的人们会到江河湖海边去祭祀水神,以祈求获得水利上的保佑。
踏青游山
清明节正值春季,是踏青游山的好时节。
人们喜欢在这个时候和家人朋友一起到郊外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些名胜古迹,如颐和园、天坛等也是人们喜欢前往的目的地。
插柳梆
在我国一些地区,有一种传统习俗叫做“插柳梆”。
在清明节之前的一天,人们会用柳枝或者柳条编成柳梆,挂在门口或者路边,以驱邪避疫,寓意辟除疾病,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喝清明茶
在清明节这一天,还有一种独特的食品,那就是清明茶。
清明茶是用荷叶、菊花、苦荬菜等草药煮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人们在清明节当天饮用清明茶,以驱散湿气,祛除寒毒,预防春季感冒。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节日,通过祭祖、踏青、插柳梆等活动,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同时也感恩春天的来临,祝福家人平安健康。
让我们传承着这些美好的传统风俗,珍惜着这份文化遗产,让清明节的深刻内涵传承下去。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1.清明节的由来简短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文公,名重耳。
在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在陪同的随从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当他看到重耳满脸疲惫时,偷偷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了碗肉汤给重耳喝,这让重耳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登上王位,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从那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2.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人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活动。
寒食节在时间上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到了秦汉时期,扫墓祭祖的风气日渐兴盛,人们常常将扫墓时间从寒食节延至清明。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两个节日融合为一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了。
3.清明节的来历简短《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清明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清明节作文在持续数日的绵绵细雨中,清明悄无声息地降临了。
它降临到了广西,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僻静的小乡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资料清明节一般落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非常丰富,包括扫墓、祭祀、踏青等,凝聚着中国人的深厚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扫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人们都要到祖先的坟墓前扫墓,祭扫祖坟,献上花圈、鞭炮等物品,祈求祖先的保佑。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坟墓上燃放纸钱和纸扎物,以示对祖先的孝敬。
祭祀:除了扫墓外,清明节还有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祀,祭祀仪式十分庄重。
人们要在祭祀时献上清明食品、酒水等物品,并向祖先祈福祝愿。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天气宜人,适合出游。
因此,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利用清明节这个假期去郊外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春意盎然,放松心情。
插柳: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清明节插柳。
据说插柳能驱邪避灾,保佑子孙平安健康。
因此,人们会在清明节将柳条摆在门前或祖坟前,以示对祖先和家庭安康的祈愿。
吃青团:清明节有“食青”之俗,即在清明节这一天吃青团。
青团是用清明时节采摘的初春嫩绿的草木,如青菜、豆苗、松花菜等做成的一种传统美食。
吃青团的习俗源自古代“夏食纯谷,冬食肉食”的饮食习惯,意在调养身体,追求养生之道。
驱瘟:清明节有的地方还有“驱瘟”的习俗,人们会制作驱瘟符、草人等,用来驱除瘟神,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清明节的习俗多样丰富,但无论哪个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家人和祖先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历史和民族传统的日子。
通过祭祀和扫墓,人们能够感受到祖先的关怀和祝福,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促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通过踏青和郊游,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这一天,人们也能够品尝到美味的青团,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因此,清明节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清明节的习俗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资料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子孙后辈的孝敬和供奉,所以每年清明节都会前往祭祖扫墓,祭奠先人。
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与自然有关的节日,古人认为春天是大地回春的时候,所以要踏青、植树,以期望一年的农业收成丰收。
清明节的习俗1.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给先人上香烧纸,祭奠祖先。
有些地方还会在祖坟上撒上鲜花,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敬之情。
2.踏青游玩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外出踏青游玩。
家人朋友一起登山、欣赏花海、感受春天的气息,这成为了清明节另一项重要的习俗。
3.植树护绿清明节也被称为植树节,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集体植树护绿,表达对自然的爱护和关怀。
植树活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习俗。
4.食清明粑粑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清明节这天制作清明粑粑,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小米做成的传统食品。
吃清明粑粑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春天的祈愿,希望一年的作物丰收。
5.草卷玩具在西南地区,人们还有一种叫做“草卷”的传统文化活动。
草卷是用精巧的竹编工艺制成的一种玩具,形状像是利落的船身,上面附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十分漂亮。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记念先祖,缅怀历史的一个时间节点,也是人们感恩祖先的一种方式。
通过祭祖扫墓,人们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也是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方式。
另外,清明节也是一个关于环保的节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因此,植树护绿活动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活动,人们可以向自然致敬,也可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此外,清明节还是一个与春天和大自然相关的节日。
所以,踏青游玩、野餐郊游等活动也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
清明节习俗的资料
清明节习俗的资料一、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祭祖扫墓的活动。
而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各诸侯国春季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传统。
清明扫墓最早的记载,见于《三礼》中,其中所载是“仲尼言曰:今者冬祭,扫房廊门,明日冬十五日是扫墓,用土修埏,奠酒而飨,以鰢鲂”,由此可见,扫墓祭祖的习俗早已被我国历史学家们所记录。
清明节期间,人们前往祖坟或先人的陵墓,用清水擦拭坟墓,整理周围的杂草,献上鲜花和食品,烧香祭拜先人。
有的地方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全家人会一起吃一顿团圆的“清明饭”。
这些做法旨在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尊敬,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扫墓祭祖还有一些相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
比如说,“清明无雨,四月八雨多”,“清明雨水多,红烧落叶无”等。
这些传说和俗语反映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民间智慧。
同时也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事、气候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二、清明祭祖清明祭祖是中国人家在清明节时的又一传统习俗。
一般性的在清明节时人们会祭拜先人,献上清明香,牲禽等物品,以示对先人的敬仰并祈愿子孙平安健康,家庭幸福团圆。
这是表达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并祈求祖先的保佑与加持。
清明祭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了民族的孝道,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清明祭祖通常要放鞭炮,拜祭者会在先人的牌位前烧香,放鞭炮,献上食品,鸡鸭等,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并祈求祖先的保佑与加持。
之后全家人会一起吃一顿团圆的“清明饭”,表示感谢祖先的庇佑。
三、踏青赏春清明节,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很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这一天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赏花踏青成为人们欢度清明的一种时尚。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外出踏青,享受春光明媚的日子。
一些风景秀丽的名胜古迹也成了人们踏青的首选之地。
比如,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历史悠久,环境幽雅的公园成为游人的主要去处。
部分地区还会举行摆渡、划龙船、送春祭、祭海祖及赛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文字资料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文字资料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创造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唐·王建有一首《宫词》,描写在寒食清明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蹴球为乐。
每年的寒食节,从民间到皇宫都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都要郊游或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以消除寒食吃冷食的积滞。
唐·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诗中写高超的蹴踘技巧,可以玩出各种把戏,男儿们此时不免要炫耀其身手:“蹴踘屡过飞鸟上”,可见踢球之高;而女孩们那么穿着打扮入时,于垂杨中荡起秋千,“秋千竞出垂杨里”,有如飞仙一般,吸引了众多少年的目光。
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说明了我国各地都有蹴鞠活动的习俗。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种叫蹴鞠的体育游戏,有好事者称此艺乃现代足球的鼻祖。
其实,只能说蹴鞠与足球很相似,从球本身的构成及运动游戏规那么来看,二者并非一回事。
晋人郭璞在《三苍解诂》中称,蹴鞠是一种毛丸,可蹋戏。
汉朝刘向认为,蹴鞠为黄帝所创,是当时的一种军中游戏。
刘向的话当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曾记载战国时山东临淄一带就流行蹴鞠。
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三大冥节之一——清明。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纵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来历资料
清明节来历资料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春祭、拜祭祖先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就是农历清明节当天及前后两天,人们都会迎接这个节日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古代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其具体来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明节的起源与祭祀活动息息相关。
古代的清明节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其目的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祭拜致敬。
在古代,人们会在春季进行丰收祭祀以表达对丰收的感激之情,而清明节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祭拜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2. 清明节与中国古代的节气有关。
传统的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清明就是其中一个节气。
据《淮南子》记载,古代先民将清明节气与农耕相关联,认为在清明前后,正是春季气温适宜、鲜花盛开、自然万物复苏的时期。
因此,人们选择在这个时期进行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
3. 与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相传清明节还与一个历史人物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介子推,是中国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位宰相,被尊奉为墓祭先祖的标志人物。
传说他为了教育国君,亲自示范墓祭仪式。
他先教导国君如何割鸡酒祭,然后教国君如何割血迷人以释放离人之痛,同时还教导国君割发以示无私之道。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清明节墓祭仪式的尊重和缅怀。
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和活动也非常丰富多样。
除了前文提到的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比如:1. 踏青郊游。
清明节正值春天,气温适宜,人们通常会选择踏青郊游,去公园、山野或是风景名胜区欣赏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2. 插柳纳凉。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这个时候插柳树可以驱邪、除病、增加阳气。
因此,人们在清明节期间喜欢去公园或者郊外采摘柳枝,在家中摆放庭院或者阳台,以求福神驱灾。
3. 打马球。
一些地方在清明节还有特殊的民间体育活动,比如打马球。
走进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走进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下面聘才本人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走进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一起来阅读参考一下吧!!走进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XX多年历史。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
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
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
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资料5篇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资料5篇清明节的来源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
为什么又是节日呢?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
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
这些风俗是春秋时流传下来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
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
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
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
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荡,就是拉皮绳,动。
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
清明节为什么要上坟?最新解答_节日庆典
清明节为什么要上坟?最新解答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这时,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
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这天还要摘采新柳,制成柳圈,戴在头上。
民谚云:“清明1 / 5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其实,清明戴柳的风俗起源很早,正如清人富察敦荣的《燕京岁时记》所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被拨契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趸毒。
今盖师其遗意也。
”杭州的清明,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是日,倾城上冢,南北两山之间,车马云集,樽酒担食,山家村店,享浚遨游,或张幕籍草,并鲂随波,日暮忘返。
”这里描写的既是去上坟又是去春游。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知识
清明节的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令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和初五之间(阳历4月4日至6日),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祖、扫墓、踏青等活动,以纪念和缅怀已逝的亲人和祖先。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最初被称为“寒食节”。
当时,人们在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示对国君的尊重和哀悼。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清明节。
二、习俗1. 祭祖扫墓: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为祖先烧香、献花以示追思和祝福。
同时,也会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到来的时节,天气逐渐转暖,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会选择一些自然风景秀丽的地方,与家人和朋友一起赏花、赏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3. 吃青团和薄饼:清明节的传统食物有青团和薄饼。
青团是由糯米和豆沙制成的,形状圆润饱满,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薄饼则是用麦面、糯米面等食材制作的薄饼,口感酥脆,是人们踏青时的常备食物。
4. 玩风筝:清明节的天气多风,因此,玩风筝也成为该节日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风筝,放飞在空中,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三、文化内涵除了以上的习俗外,清明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孝道传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
2. 生态环保:清明节正值春季,大自然处于复苏和繁荣之际。
人们通过扫墓、踏青等活动,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生态环保。
3. 社会和谐:清明节是亲人团聚和祭祖扫墓的时刻,也是人们彼此关怀和互助的时刻。
通过家庭聚会和友人相约踏青,人们增进感情,促进社会和谐。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缅怀亲人、祖先的时刻,也是展示孝道、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时刻。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简短
5、忌嬉骂和非议先人:个别人在扫墓时,为放松心情,互相嘻哈打闹,不仅是对逝者的大不敬,还会招致非议。路过他 人的墓地,忌对逝者品头论足也是亵渎的行为,会惹来麻烦。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 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 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 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 的习俗仍很盛行。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简短【四】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注意事项
关于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简短【一】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1、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陈与义《清明》 3、 正是清明天气,茅草池塘鲜丽,何处不相宜。——宋无名氏《水调歌头·东风卷帘》 4、 久酝菖蒲催祓禊,半肥梅子待清明。——郑刚中《吾乡城外北室宛转皆亭园自北门外南彻浮桥最》 5、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6、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骆宾王《镂鸡子》 7、 江城过风雨,花木近清明。——张耒《近清明二首·斜日去不驻》 8、 细草藏泥供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李弥逊《春雨》 9、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11、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沈佺期《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 12、花深柳暗,时节正是清明,雨初晴。——韦庄《河传·锦浦》 13、春淡淡,渐觉清明,相傍小桃才吐。——曹勋《二郎神·半阴未雨》 14、阿谁道是清明节,我对清明唤作秋。——杨万里《清日午憩黄池镇》 15、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睛轻暖清明后。——柳永《笛家弄·花发西园》 16、去去溪边杨柳多,正值清明欲飞絮。——梅尧臣《送签判张秘丞赴秀州》 17、魏紫姚黄欲占春。不教桃杏见清明。——毛滂《浣溪沙·魏紫姚黄欲占春》 18、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19、社鼓冬冬催谷雨,炊烟续续过清明。——钱谦贞《清明后晚出北城至顶山寺登白龙庙作》 20、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苏轼《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 21、暖烟夹道清明近,香雪飞空谷雨晴。——史谨《柳庄为朱德辰赋》 22、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23、风情缸面清明酒,节物山头谷雨茶。——程嘉燧《过孙履正东林庄居(同方民表丈)》 24、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张养浩《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 25、扫松预造清明酒,入峡先租谷雨茶。——戴复古《清明前梦得花字》
清明节英语资料
清明节英语资料篇一:清明节英文介绍清明节英文介绍A well-known poem by Tang Dynasty writer Du Mu tells of a sad scene in early April: "rains fall heavily as Qingming comes, and passers-by with lowered spirits go." Qingming Day, the traditional tomb-sweeping day, falls on April 4-6 each year. It is a time for remembering loved ones who have departed. People visit their ancestors' graves to sweep away the dirt.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诗,描述了四月初令人伤感的一幕场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年4月4-6日左右的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祭吊去世的亲人,到先人的坟头上扫墓。
Its origin dates back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Jin prince Chong'er ran away from the country with his supporters due topersecution. They were homeless for 19 years and things got so bad that Chong'er began to starve to death. One of the prince's faithful followers, Jie Zitui, cut a piece of muscle from his own leg and served it to hismaster. Chong'er was saved and, in 636 BC, he tookback the throne. 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清明节的资料习俗
清明节的资料习俗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有着扫墓祭祖的习俗。
人们在清明节会前往祖坟扫墓,悼念再三陪伴自己的亲人祖先。
在扫墓的日子里,人们会为祖先的坟墓扫除灰尘,整理祭品,焚烧纸钱,烧香祭拜。
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感恩祖先的伟大贡献,深挚的思念之情激励了子孙后代铭记先祖的恩德,规范自身的行为,发扬祖先的美德。
除了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踏青。
踏青的习俗在唐代时就已经开始,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踏青一般指的是在春日暖和且大自然万物复苏时,到郊外乡村去游玩,藉以赏樱花、赏花朝节去逛公园、登山、踏青等活动。
从古至今,踏青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传统。
清明节踏青的习俗起源于古代代天行乐的风俗,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踏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清明节踏青是一个群众性的节日过活动。
人们会结伴出游,一起踏青。
有的为了赏花觅趣,有的为了健身运动,有的则是为了与亲朋好友团聚、共度时光。
踏青的习俗在清明节期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喜欢趁着清明节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踏青,让身心放松,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人们漫步在清明节阳光明媚的春日中,感受着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气息,享受着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美好追求的表达。
除了扫墓祭祖和踏青的习俗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习俗。
比如清明时节民间还有敬老节,人们都会怀念年迈的父母长辈,为他们献上孝心;还有踢踏鞠,赛龙舟等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有益于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化交流。
传统的习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传承和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建设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活泼,元气十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的色彩。
2023年最新的清明节校园黑板报资料范文(通用6篇)
2023年最新的清明节校园黑板报资料范文(通用6篇)清明节校园黑板报资料篇1 一、活动目的:号召同学们时刻铭记烈士们为解放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的英勇事迹,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的态度,发奋学习的精神,大胆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活动地点:烈士陵园三、活动时间:xx年4月1日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五、活动准备:校旗、大队旗、中队旗、话筒、花圈、录音机、队歌校歌磁带六、活动程序:主持人宣布:(一)清水塘小学清明祭扫活动现在开始第一项:全体立正第二项: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清水塘小学校歌第三项:向烈士敬献花圈。
第四项:全体肃立,向革命先烈默哀第五项:少先队员代表献词第六项:符校长讲话第七项:齐唱扫墓歌。
(二)近前瞻仰纪念碑、参观此资料(三)清明扫墓活动结束,集合队伍。
七、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1、全校少先队员参加本次活动。
2、4月1日上午一节课后在学校操场集合。
3、列队集合注意清点人数,活动结束后也要清点好人数。
班主任和带班老师跟好队伍。
保证学生安全。
4、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活动纪律等教育,唱熟队歌和扫墓歌。
5、各中队在扫墓活动中要保持纪律性和严肃性,统一校服。
每人带一朵小白花,在烈士墓前向烈士献花。
6、扫墓期间,全体师生严肃认真,不讲话,不嬉戏,不追逐,不喝饮料,不吃零食。
7、带笔记录英雄事迹,回来后将感想形成文字,各中队上交三至五篇活动感想,择优登载于校刊。
清明节校园黑板报资料篇2 今天是4月5日,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已到来了。
清明节有许许多多的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植树。
清明节这天呢,要纪念逝去的先人,还要去给他们扫墓。
一大早上,奶奶买来三生鸡、鱼、肉,奶奶把这些菜蒸好,准备了一些酒杯、酒、纸钱、香,还有剪好的清纸,就带着我们就出发了。
一路上,我看见了小河里面,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来游去;看见了那盛开着的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着、微笑着;还看见了那路边的小花,在阳光的沐浴下还传来一股清香,我便摘了几朵小花儿,编成一个花环,准备放在老外公的坟前,来表达我对老外公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清明节资料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4]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14]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篇二:清明节大全基本简介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1天)。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历史发展清明上河图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节日起源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相关节日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
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
有关寒食节还存在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节日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