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答疑要“四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课堂答疑要“四忌”
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教师在答疑过程中要做到“四忌”。
一、忌“怒”,要真诚相待,诲人不倦。
怒是人的思想烦躁和不冷静的充分暴露,往往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这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最大障碍。因为人一怒就会失去理智和思考,就会使很多道理和观点带有自己愤怒的影子。但是平时有些教师却把握不住自己,特别是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或者是自己上课一再强调的重点问题,就会大发雷霆,使得学生的一腔热情直降到冰点,学生还怎敢再提。美国心理学家波林认为,学生提问时都存有胆怯心理,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自己的疑问,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讲课用心听、用脑想了,而这正是我们教学所提倡的。唐代诗人韩愈教他的学生做人道理以后,学生不以为然,甚至提出反驳,韩愈不但不怒,反而谆谆告诫,循循善诱,体现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因此,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做法,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课堂提问,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不可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更不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打击和
嘲讽。而应真诚相待,耐心教导,使其“顽石自开”、“茅塞顿开”。
二、忌“矜”,要广开言路,不耻下问。
矜就是自大,甚至狂妄。常言道,“为人师者总好矜”。现实中确实不乏其人,自己多学了点知识,就自以为什么都懂、都对,所以常常津津乐道,听不进他人的声音,甚至对在课堂上向自己提问的学生当头棒喝,厉声吓止。其实“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世上没有“万事通”,即使是被世人奉若神明的孔子,也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不要堵塞学生的提问,而且要提倡学生“发问”,甚至“挑战”。因为,教师讲的每句话也并非都经过认真斟酌,仔细推敲,难免会有错,甚至有“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的情况;此外,教师虽“学在前”,但并非对专业的把握和理解就能处处“攻于精”。因此,教师在答疑时,要有谦逊、豁达的态度,广开言路,并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方可成为“能答问解难之人”。
三、忌“直”,要启发引导,“授人以渔”。
所谓直,就是直来直去,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这在一般人看来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然而,孟柯却认为“君子引而不发”,问一答一,太直太露,尤似“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的话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做老师的,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一问一答,对简单问题可能还能应付,对复杂和深奥的问题,即使进行了解释,有时还可能“越描越黑”。我们应该向孟子学习,不仅能把深奥的问题浅出地讲解,还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学生对战斗、战役、战争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透,教师可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用这三个词分别造句,而后在黑板上画三个同心圆,并分别在大、中、小三个圆上写上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生动地解释词义范围不同,来体现曲直显露的艺术。此外,在答疑中,教师不但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其增加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积极引导、启发思路,展开想象,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独立分析,自主创新的较高境界。
四、忌“乱”,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乱包括客观场面的混乱,只要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驾驭、控制整个局面,便能及时加以稳定,关键是人员心理的
慌乱。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有争论的、前沿的、开放性的问题,难免会出现知识上的“短板现象”和思维上的“断电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不是沉着自定,而是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一方面,不管是否对路,再把原来讲的重复一遍,以作回答,然后赶快堵塞言路,不让学生再往下问,或继续一言堂,又或草草收场。另一方面,不假思索,信口开河,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与其不负责任的回答,不如实事求是地承认,课后弄懂了再答。这不仅反映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也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样谨慎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既不会因“不懂”而丧失“颜面”,也不会使自己“尴尬难堪”,反而能展现谦虚谨慎的教风。当然,作为教师,理应加强知识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尽己所能。一旦遇到上述情况,一定要保持镇定,冷静思考,试图从多方面入手灵活解决问题,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不懂装懂,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