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4《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

2024《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

2024《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篇目之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雨霖铃》是明代文学家柳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写秋雨细细、寒风凄凄的气氛,以及对过去欢乐时光的回忆,诗中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这首诗言辞优美,意境深远,是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品味诗歌情感的绝佳素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优美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展对诗歌的感悟和体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诵与解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艺术美感,同时进行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了有关《雨霖铃》的背景资料和诗歌全文,配合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2. 录音:录制了优美的《雨霖铃》朗诵录音,用于学生学习朗诵;3. 学习材料:准备了学生朗诵的《雨霖铃》,以及相关的问题,用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雨霖铃的意义和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诵与解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同时进行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第1篇:雨霖铃说课稿给你一篇雨霖铃说课稿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四篇【最新】

雨霖铃说课稿四篇【最新】

雨霖铃说课稿四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这篇__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__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

学习__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

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__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__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

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

导入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

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

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

介绍作者、背景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__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

这首词以雨夜的悠扬铃声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本文将从词的背景、结构、意境、艺术特色和影响等方面对《雨霖铃》进行深入分析。

一、词的背景1.1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以词为代表的文学形式达到了高峰。

1.2 作者背景: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感情真挚而著称。

1.3 《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在一次雨夜中听到铃声,感慨人生短暂,于是创作了这首《雨霖铃》。

二、词的结构2.1 韵律结构:《雨霖铃》共有七首,每首四句,采用七绝的韵律形式。

2.2 内容结构:词中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和铃声的悠扬,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和生命的感慨。

2.3 表达手法:柳永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雨夜的景象与人生的沧桑相结合,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三、词的意境3.1 雨夜景象:词中描绘了雨夜的寂静、凄凉的景象,与铃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3.2 铃声音律:铃声在雨夜中回荡,如同人生的哀怨,勾起了词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3.3 情感抒发:词中融入了词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悲伤,表达了对岁月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词的艺术特色4.1 婉约清新:柳永的词作以婉约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体现了宋代词人的文学风格。

4.2 感情真挚:《雨霖铃》中表达了词人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4.3 对比手法: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雨夜的凄凉与铃声的悠扬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雨霖铃》的影响5.1 文学价值:《雨霖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后人传颂不衰。

5.2 影响力:《雨霖铃》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还被广泛传诵于民间,成为经典之作。

5.3 传承与发展:《雨霖铃》的词风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卞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层深入,把离情写得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其中经典的意象,凄婉缠绵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

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说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赏析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

2、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四、学情分析(说学情)作为中专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五、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法、问答法、表演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精讲巧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六、教学手段: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回忆有关离别的古典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2、导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苦痛。

这苦痛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来倾诉他们的离别愁绪。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诗文,以其深情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雨霖铃》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诗歌背景、诗歌主题、诗歌结构、诗歌表达手法以及诗歌意义。

一、诗歌背景:1.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辈出。

1.2 柳宗元的生平: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清正廉洁而闻名于世。

1.3 诗歌创作背景:柳宗元写《雨霖铃》时正值他流亡岭南的时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诗歌主题:2.1 怀念故乡:《雨霖铃》通过描写雨夜孤寂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2 忧国忧民: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2.3 追求真理:柳宗元在《雨霖铃》中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境界。

三、诗歌结构:3.1 诗歌形式:《雨霖铃》是一首七绝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3.2 押韵方式:诗中使用了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更加优美动听。

3.3 篇章结构:诗歌以写雨夜孤寂的景象为引子,通过对故乡思念、忧国忧民和追求真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四、诗歌表达手法:4.1 比喻手法:柳宗元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将雨夜孤寂的景象与自己的思乡之情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2 对仗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使每句诗的音韵和谐,给人一种韵律感。

4.3 感情表达: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五、诗歌意义:5.1 文学价值:《雨霖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人生意义: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国家和真理的思考,激发了人们对于家国情怀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5.3 人情味道:《雨霖铃》通过对雨夜孤寂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念和渴望,使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所以我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思想感情,并深刻体会词作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合和作者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词,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熟读背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部编版(三篇)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部编版(三篇)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部编版(三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雨霖铃说课稿4篇(实用)

雨霖铃说课稿4篇(实用)

雨霖铃说课稿4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

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1 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 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

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 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

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被广泛传颂至今。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境、语言、艺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雨霖铃》进行详细解读。

一、结构分析1.1 《雨霖铃》的整体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2 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如何呼应和衔接?1.3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何体现出柳宗元的思想情感?二、意境描写2.1 诗人如何通过描写雨声、铃声和风声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2.2 诗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诗句如何展现出时光流逝的主题?2.3 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何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三、语言特点3.1 柳宗元在《雨霖铃》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2 诗中的用典和典故有何特点?3.3 诗歌中的语言如何体现出柳宗元的情感和思想?四、艺术特点4.1 《雨霖铃》的艺术特点有哪些?4.2 诗歌中的意象和符号如何体现出柳宗元的审美追求?4.3 《雨霖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五、影响与评价5.1 《雨霖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传承有哪些?5.2 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如何被后人所认可和传颂?5.3 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的地位如何在《雨霖铃》中得以体现?总结:《雨霖铃》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作,通过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描写,展现了柳宗元高超的艺术境界和情感表达能力。

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样的经典之作,让其继续在文学史上发光发热。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篇一:雨霖铃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其次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其次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专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同学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同学、老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公平对话与沟通,在同学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同学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由于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同学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

依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学问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力量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精华)雨霖铃说课稿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雨霖铃》是一首由明代文学家柳永创作的词曲,以其含情脉脉的文字与悲凉的音乐而闻名。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雨霖铃》的说课稿,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的文学作品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雨霖铃》,学生将了解明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修养。

通过解读词曲的意境、音乐和艺术形式,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雨霖铃》的意境、音乐和艺术形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解读词曲的音乐和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音乐和形象词语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播放《雨霖铃》的演唱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2. 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作品的意义和艺术形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雨霖铃》的演唱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分析作品1. 初步了解作品内容和背景:简要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和作品创作的背景。

2. 解读作品意境: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词句和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作品音乐形式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音调、节奏、押韵等音乐特点,探讨作者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

三、深入探讨1.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形象词语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让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总结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四、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比较他们之间的风格和主题。

五、总结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雨霖铃》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首词曲的理解和感受。

《雨霖铃》说课稿(3篇)

《雨霖铃》说课稿(3篇)

《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一)大纲的要求与高考的考点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考考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2、对文学常识、典故的辨识与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辩识与理解4、对意境、主旨、艺术形象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高考考点是对大纲要求的具体化。

二者是一致的。

(二)教材的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总的目标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意境、用典。

着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具体为以下三个目标:2、学习鉴赏名句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雨霖铃》说课稿(二)二、教法与学法设计【内容设计】【理论依据】课型自读、讨论、鉴赏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

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信息加工理论2、诗歌鉴赏理论3、诗歌教学理论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2、诵读法3、想象意境法4、名句鉴赏法5、结合诗论赏析法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学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雨霖铃》说课稿(三)三、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步骤【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一步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2022年实用的雨霖铃说课稿3篇

2022年实用的雨霖铃说课稿3篇

2022年实用的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

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1 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 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

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 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

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高二语文《雨霖铃》说课稿一、说教材《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

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

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

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①诵读法②提问法③点拨法④讨论法⑤自主探究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

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

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
难点。

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

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

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

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