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民族村寨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1. 文化保护问题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地域,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侵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难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一些民族文化的虚伪和商业化现象也开始出现。

2. 景区建设问题一些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时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导致景区环境破坏严重,传统建筑和自然景观面临着严重破坏和改造。

3. 人才短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短缺。

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服务水平常常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4. 缺乏特色产品和活动少数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常常缺乏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产品和活动,缺乏创新,无法形成独特的旅游IP。

1.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业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工作中。

2. 积极引导景区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民族村寨景区的建设,制定相关规划,遏制过度商业化开发行为,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3. 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引进外部人才和技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水平。

5. 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促进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文化保护、提高景区建设质量、推动人才培养等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行业向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文化生态设计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化生态设计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 、 探 索 固定 模式 。 因地制 宜
民是村寨的主人 ,每一位村民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发展 自己的村寨 ,
益, 调 动他 们 的积 极性 。 再次, 发 挥 乡村 建 筑 师 、 相 关 设 计 人 员在 民族 特 色村 寨 建 设 中 的 积极 作
探索 固定模 式 和 因地制 宜 看似 矛 盾 , 但 实 际上 可 以将 两 者完 美 结合 。少 但 同时 在其 过 程 中也 应 该尊 重 村 民 的 意愿 , 听 取他 们 的建 议 , 保 障他 们 的 权 数 民族村 落 景观 的 可持 续 发展 关键 就 在于 这 一点 。
4 、 多方参 与 。 明确职 责
政府 、 村民、 设计人员 、 企业 、 社会 团体等是少数 民族特色村落保护与发
活, 让 他 们都 以 自己 的村 寨 文化 为 荣 , 从 而 保 护 和 推 广 自己的 民族 村 寨 文 化 展 的 重要 力量 , 各方 都要 准 确定 位 , 明确 职责 , 形成 合 力 。 的发 展 。再 次 , 可 以拟 定 一些 相 关法 律法 规 来保 护 和规 范 少 数 民族 村落 景 观 首先 , 充分 发挥 政府在 少 数 民族 特 色村 寨保 护与 发展 中 的主 导作用 。 在 少 建设 , 对于破坏村落景观环境 的人要严惩, 从而促使少数 民族村落景观得到 数 民族 特 色村寨 保 护和 发展 工作 中 , 政府 要切 实履 行公 共 服务 职能 , 在 总体 规 更 好 的 发展 。 划、 政 策 法规 、 舆论 宣传 、 基 本保 障 、 工 作 指导 、 统筹 协调 等 方面 发挥 作 用l ” 。 其次 , 积极 发挥 村 民在 少数 民族特 色 村寨 保 护 和发 展 中 的主 体作 用 。村

论云南园林的地方特色

论云南园林的地方特色

件的影响下,云南各少数民族园林呈现出与内地园林迥然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云 南虽然有这么多丰富的园林特色 , 但是在很 来园林文化的影响, 这样就使得云南的园林呈现出自己独有与融合的特点。 长的时间里, 学者对于云南园林的研究一直都是不够完善的。为了深度挖掘云 云南 的地 理形 态 多 以山 地为 主 , 并 且 山地 的形 态 多种 多样 , 高 山耸 立 , 河 南 园林 的地方 特色 , 弘扬 民族 文化 , 完善我 国 园林 形式 , 都是 有一定文 化意 义的 。
刖 再 :
3 云南 园林特 点
31园林形 式 丰富 多彩
云 南是 —个 多 民族 的聚居 地 , 由于 自身独 有 的地理 环境 和 气候 , 产生 了具 有 当地特 色 的 自然景 观 和人文 景观 , 同时也孕 育 了许多 具有 当地特 色 的民族文 化。 由于云南 是一 个多 民族 的省份 , 它所 吸收 的文化 也是 多种多样 的 。 在这种 条
园林 绿化
论云南 园林 的地 方特色
摘要: 云 南 省 的气候 属 于 亚热 带季 风 气候 , 常年 有 丰 富的 雨水 而且 一 年 四季 温和 湿润 , 适 合 植物 的 生长 。 同时 , 云 南是 一个 多 民 族 的聚 集地 , 云 南有 着 丰 富的 自然 景观 和 人文 景观 。 关键 宇 : 云南; 园林 ; 地 方特 色
中使 得寺 观 园林 呈 现 出多彩 的 局面 , 同时 也增 加 了云 南宗 教 园林 的发展 。在
出阁楼与住宅的结合 , 农田与作物 , 反映出当时园林景观的田园风范。 在南 诏后 期 , 佛 教 学在 云南 极 为盛 行 , 受 到 宗教 的影 响 , 也 就 促 进 了寺 庙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特色景观构建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特色景观构建
生态 位 理 论 被 广泛 应 用 于生 物 多
的植 物 群 落 生命 力 旺 盛 .更 有 利 于体
现 当地植 物景 观 特色 【 l S l 。 云南 西双 版纳
是一 片 荒 蛮之 地 ,人 们 充分 利 用 当地 “ 山有 多高 . 水有 多长 ” 的独特 自 然 地 理
条件 【 I 9 1 , 顺 应坡 度 . 开垦 出上 千级 梯 田 . 形 成 了 举世 闻名 的元 阳 梯 田 。除 了稻 作梯田, 哈尼 族 的衣食 住行 、 节1 3 庆典 、 宗 教 礼仪 等 无 形 的意识 形 态 也 与梯 田
Hu t c h i n s o n1 5 1 . W hi a a k e r 1 6 1 , Odu ml [ 7 1 , L e i .
( 一) 尊重 乡 土植 物在景 观 设 计 中提
倡适 地 适 树 . 选 择 乡土 树种 , 这 样 营造
( 二) 反映地 域文 化层 面
在 云南 哀 牢 山 的红河 南 岸 .生 活
着一 群 勤 劳 的哈 尼族 人 。他 们 的 祖 先
南下 迁 徙 到元 阳地 区 .历史 上 的 元 阳
b o l d l S I . P i n a k I 呜 对生 态位 的概念 进行 了 定义 、 扩 展或 再细 分 。国 内关 于生 态位
尼 文 化景 观 。 哈尼 梯 田 文化 景 观 区体
现 了与现 代社 会 十 分 契合 的 生 态 文明
理 念 。哈 尼梯 田文 化景 观 是 哈 尼地 域 文 化 的缩 影 , 哈 尼族 人 民适 应 自然 、 改 造 自然 、 顺 应 自然 , 保持 了本 土 文化 的 “ 生态 位 ” 。 体现 了一 个 民族 地域 文化 与

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云南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之一,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4.9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关注。

然而,由于不同少数民族背景、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差异,其发展类型与路径也不同。

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对于科学指导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意义1.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共同繁荣。

2. 丰富云南社会经济研究。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其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差异性。

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拓展云南社会经济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理论与思路。

3. 推进中国少数民族事业。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可以对全国少数民族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1. 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分析。

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特点,将其发展类型分为城市型、农村型、生态型、旅游型等。

2. 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展,分析其发展路径、成功因素和可持续性,探讨其优势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 云南少数民族的政策支持分析。

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发展中所面临的政策支持、政策缺失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

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关假设和问题。

2. 问卷调查法。

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和意见,制定问卷,并向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

3. 实地调研法。

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和具体问题。

五、预期结果1. 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面临的问题——以玉溪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面临的问题——以玉溪为例

046文化纵横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面临的问题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的智慧结晶,其独特性、稀缺性和丰富性在中华文化的长河着中展示着独特魅力。

但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加剧了消亡的速度。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做了大量工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性的保护。

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依然存在诸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保护的紧迫性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矛盾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较大,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显得尤为突出。

例如,新平花腰傣的故乡,最吸引人的是花腰傣神秘浪漫的民族风情。

目前,以土掌房建筑为特征的花腰傣民居正逐渐减少,民间艺人的传统工艺技术正在流失,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品种和数量极少,语言正逐步被汉化,青年人在外界的吸引和劳务输出中远走他乡,承载着丰富内涵的奇特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面临“有名无实”的境地,花腰傣民族文化急需加强传承和保护,而工作中越位缺位现象依然存在。

一是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例如民宗局有掌控项目资金的部门;文化局有研究挖掘文化内涵的部门,文化馆分管非遗项目的研究;旅游局有开发推广的部门,他们各有职责,各有成效,也相互掣肘,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有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主管部门,形成挖掘、研究、保护及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

其次文化资源的管理权归属不同,使得文物、非遗、旅游、水务、民族和宗教等部门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各行其是。

民族文化管理难度大,难有作为,也难于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和打造对外宣传形象来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新农村建设、乡村精准扶贫开发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为难得的机会,但部分地区为追李晓华 魏旭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云南玉溪 653102)作者简介:李晓华,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党校图书资料信息中心馆员。

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研究——以云南傣族、佤族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

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研究——以云南傣族、佤族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

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研究——以云南傣族、佤族
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干栏式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居住形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其中,傣族、佤族等民族以干栏式民居为主要住宅形式,这种民居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干栏式民居正面临着被淘汰和遗失的问题。

因此,对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内容
(1)干栏式民居的定义和特征。

(2)云南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地理分布和文化背景。

(3)干栏式民居在地方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价值。

(4)干栏式民居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保护措施。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地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用于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干栏式民居的定义、特征、文化背景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实地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实地走访,了解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分布情况、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民居面临的问题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等手段,开展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

5. 研究意义
通过对云南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在地方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此外,本研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与传承元素摘要: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是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

具有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它的民居特征也是探索云南传统少数民族民居在新时期的保护与改造中的重大突破。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概述,其次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最后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传承保护云南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众多,地形特殊,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宅建筑风格。

在新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抗震民居建设,加剧了民居建设的新高潮,加之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云南的传统少数民族住宅已不能适应当地居民的居住要求,“特色化”的传统住宅逐步被“规范化”所替代,正在走向消亡的危机境地。

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宅,是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在云南民族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继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元素(一)云南特有风情设计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品,而这两者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产生的、不可逆转的传承。

建筑装潢也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纳西族的大门上精美的青铜门闩,以及精美的雕刻工艺制作的灯饰。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特有的环境和艺术气氛,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民间匠人放弃了陈旧的设计手法和原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使建筑材料的颜色和纹理都保留了原有的风格[1]。

(二)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化建筑云南少数民族聚落的传统建筑,包括汉族、彝族、傣族与哈尼族,以及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多种文化。

虽然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者都在努力地想要跳出传统的影子,去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但是,传统的影子却始终跟随着他们,无处不在。

滇派园林的浅释

滇派园林的浅释

滇派园林的浅析李文祥赵燕(云南农业大学 650201)摘要:文章分别从云南园林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园林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众多民族文化多元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云南园林的特点。

由于诸多元素的影响致使云南园林能以特殊的魅力区别于其它园林类型,成为独立的一个派别——滇派园林。

关键词:滇派园林;区位优势;植物资源;民族文化Explanation of the DianPai GardenAbstract:It was discussed the features of the DianPai Garden in four aspec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diversity of plant resources, the long history of garden development and the diversity of minority cultures in this paper, which affected the DianPai Garden with special charm and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s, became an unique branch – DianPai Garden.Keywords: DianPai Garden; the advantages of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plant resources; minority cultures园林是人类创造文明的产物之一,是历史、文化、民族、自然综合知识的体现,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创造出来满足人们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多种需求的场所,他们并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须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大自然环境所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如今已成为人们居住的家园,它虽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形成不同的类型,而规模都是由小到大、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内涵由低级到高级。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

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

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作者:太星南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8期近年来,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合理的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由于全球化、信息化、都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发生着持续的变迁,导致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人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这无疑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现状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保护措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红河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境内10个世居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按照民族文化资源的形式,笔者将红河州民族文化资源梳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类。

(一)有形的民族文化资源1.历史遗存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纳楼长官司署、建水文庙、指林寺大殿、朝阳楼、双龙桥、个旧鸡街火车站、蒙自海关旧址、陈氏宗祠、企鹤楼、滇越铁路五家寨人字桥等省州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城;国家级旅游文化名镇——建水县临安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屏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石屏郑营和泸西城子村,还有元阳菁口哈尼文化民族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蒙自新安所。

3.古墓葬:个旧石榴坝战国时期墓葬群。

4.建筑类:古建筑包括石屏县的清代建筑来鹤亭、郑氏宗祠、文庙建筑群,建水县清代建筑朱家花园、团山民居建筑群,红河县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东门城楼及迤萨民居;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

民族民居包括彝族(倮)民居建筑“石房子”,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合院式住屋”,哈尼族民居建筑“蘑菇房”,壮族、瑶族传统民居建筑。

5.工艺制品:民间工艺有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制品、乌铜走银、彝族四弦制作、烟盒制作、彝族民间竹编工艺、泥捏土陶、瑶族传统酿酒工艺。

服饰工艺有彝族传统民族服装工艺、彝族阿哲服工艺、彝族阿细织麻工艺、哈尼族服饰、苗族蜡染工艺、苗族妇女服饰、瑶族传统染布工艺等。

景颇族传统民族图案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

景颇族传统民族图案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

仅创 造 了社会 所需 的物 质 ,还 以独 特 的智慧 和审 美
理 论 E・ i 2 7 0 8 3 q . o 。 ma l 7 7 4 0 @ q c r : n
1 景颇 族 的 传 统 民族 图案 . 2
由 于 景 颇 族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和 在 历 史 长 河 中 形 成 的 独 特 的 民族 文 化 ,在 历 史 发 展 的 进 程 中 ,他 们 不
d s u s d t p lc to n e e o m e t r s e to i g o e hn c ta ii n ln to a a t r n s a ic s e he a p i a i n a d d v l p n o p c f n p t i r d to a a i n lp te n i La d c pe p J n Ar h i c u e p o i e t d a n h e h dst e i n t e t p c l i o iy La d c p c ie t r . c e t tr , r v d e he i e sa d t e m t o o d s g h y i a n rt n s a e Ar h t c u e m Ke ywo ds J n p t n c M i o iy Pa t r Th p lc t n i a ds a e a c ie t r r : i g oe h i; n rt ; te n; e a p i a i n l n c p r h t c u e o
t p sa ymb ft i g o eh cta ii n ln to a at r a d e p u rso et pia a tr , y e nds ol o heJn p tni r d to a a i n lp t n, n x o ndpat ft y c l tens e h p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发展现状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发展现状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现状节庆活动,来源于民间,来源于村落,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创造。

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和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及其发展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发展现状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人类发祥的关键地区之一。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5000人以上的世局民族有26种,除汉族外个民族支系较多。

因此,这里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据粗略统计,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每年有70余个,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种民族所共有。

近年来,云南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也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表现为,1.全球大环境影响: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使得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一些外来的文化和节日不断进入。

2.云南省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条件复杂以及多高山,坝区面积较小,各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沿山区立体分布以及沿边疆分布的特点,往往在一个面积狭小的坝区之内或山坡之上居住着几个少数民族。

日久天长,他们就会多多少少将它族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3.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发展当地经济,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往往会对一些传统节庆活动的形式、内容日期都做了改动和调整。

例如傣族传统泼水节应在每年傣历的六月中旬举行,而现在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景区内几乎天天举办泼水节活动。

目前,民族节庆活动在传统活动项目上的基础上海增加了很多盈利性的经济活动。

一方面充当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二、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数量众多,但分布不均,影响力不同民族间分布不均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众多。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98-07 收稿日期 2023-02-04摘 要 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构成使得云南至今保留着众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不仅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外化表征,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与景观载体。

鉴于此,该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切入,以景迈山翁基布朗族古寨为例,识别其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而从“格局景观、地标景观、环境景观、活态景观”四个层级,梳理作为动因的“茶文化”对翁基古寨聚落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以期拓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具有明确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村寨 翁基 茶文化 空间特征Abstract The divers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ich ethnic composition make Yunnan retain many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Thes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are not only the externalized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but also a living culture and landscape carrier. In view of thi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taking the Wengji Bulang ancient village in Jingm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 we identify the composition of it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n comb the impac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culture" on the settlement space of Wengji ancient village from four levels of "pattern landscape, landmark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and activity landscap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esearch vis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so it has clear academic value.Keywords Cultural landscape,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Wengji ancient village, Tea cultu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研究——以景迈山翁基古寨为例Traditional Village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Taking Wengji Ancient Village in Jingmai Mountain as an Example姚青石 | Yao Qingshi 韦 钰 | Wei Yu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多样,民族构成丰富,拥有布朗、纳西、藏、白、彝、回、傣等25个少数民族。

云南石林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石林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2月下半月刊
家森林公园等景点。但是由于大小石林景区知名度较高,游客大 都不知道其他的景点,其他七处景点游客较少,景区发展严重失 衡。特别是自从2010年4月石林景区票价调整以后,景区接待的 游客多以团队游为主,由于时间的限制,导致参观其他景点的意 愿不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参观的人越少,知名度更低,知 名度更低,参观的人越少,所以这对于石林景区的均衡发展而言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石林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云南石林风景区作为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景 观,不仅具有一定的自然文化价值,更具有现实的意义经济价值 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具备了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上的 价值。石林风景区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自然地质景观中,具有无 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在近些年,石林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在开发 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石林的形成机理
(一)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是易溶有裂隙的岩石经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 发生溶解、淋滤、冲刷等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独特岩溶地貌 景观的地质作用过程,岩溶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裂隙的 可溶性岩石;有充足的水源,水在裂隙中可自由流动;水具有较 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溶解能力。 两亿六千万年以前,石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生 物化学等外力地质作用,在滨海、浅海地带形成大量石灰岩沉 积,加之地球的构造运动导致石林地区上升露出地表,后来由于 长年累月的风化作用,以及地表水、雨水侵蚀作用,形成了今天 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石林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 德语“karst”一词的译音。喀斯特原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斯洛文 尼亚石灰岩高原的地区名称,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斯威奇 (cvijic)对这些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地形进行了研究,并在其代表 作《喀斯特现象》一文中将该地貌命名为“喀斯特”,此后“喀 斯特”一词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地学专门术语,在中国喀斯 特地貌也被称为岩溶地貌。 (二)石林的形成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石林的形成既是巧合也是必然。 1.地质方面 在地质方面,一是石林地区的石灰岩质纯,大部分为成分单 一的碳酸钙CaCO3组成,可溶性非常好。二是该区域大地构造条 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形成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大部

《2024年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范文

《2024年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范文

《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篇一一、引言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

以云南为例,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其特殊的地域位置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建设既充满挑战,也极具特色。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以云南为例,深入探讨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二、云南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1. 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云南拥有众多民族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

2.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的重视,云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逐步完善。

3. 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随着教育普及和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1. 文化保护与传承困难: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人员流失、技艺失传等困难。

2. 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部分地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吸引农民参与。

3.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部分地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脱节,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1. 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参与。

3. 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举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活动场所。

5.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五、云南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成效1. 个案分析:选取云南省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分析其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如某地区通过开展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传承等活动,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云南傣族调研报告

云南傣族调研报告

云南傣族调研报告调研对象:云南傣族调研时间:2021年8月调研背景:云南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普洱等地。

傣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傣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本次调研对云南傣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目的:1. 了解傣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

2. 调查傣族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业、手工艺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3. 研究傣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

4. 分析傣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合理建议。

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我们深入傣族聚居地,与当地傣族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

2.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针对傣族的问卷,通过统计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对傣族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估。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调研结果:1. 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傣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表演,如水灯节、泼水节等,这些活动为傣族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凝聚力。

2. 经济发展状况:傣族依靠农业、手工艺和旅游业为生。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和热带水果,手工艺以染织、刺绣和木雕等为主要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

3. 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压力。

4. 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傣族地区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文化传承困难、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建议:1. 加强傣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才。

2. 发展可持续的旅游业,保护傣族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傣族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4. 引导傣族青年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云南傣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情况。

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苣 薰
竹、 j竹、
饕、 敢海霉 雏菊、垒 盏菊 、 太翦花、 m叶菊,报 春
赜 报 春 矮 牵 牛 一 卓 杠香 花 蕾蓣 粉 红番 木 月 季
蹄莲 虎头 盒 攮 耗 、碴 霄 硬 骨凌 ■ 炮 仕花
紫 臻 , 锦 常春 蘼
2. 文化 功 能 2 植物 不 仅 影 响传 统 文化 的 产生 和 } 成 ,同 时 也是 传 统文 化 的载 ; l 。
其姜掌 巍。古城沿河垂柳枝条细长.柔软下垂,随风飘舞 , 特别是春、
爱季,柳条拂面 , 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吉树枝干遒劲,枝繁叶茂 .颇为壮 观:粉红香水月季、滇楸、山玉兰及由盆花布置的花坛,扮甄了吉域,为
市 民相 游善 带 来 了美 的 享受 和愉 悦 的心 情
粉 n 月¥ 一溃 一 _ ¨ 4 一花 坛 目 s f I城 五 r _‘ = l_
倒 挂盘 钟 光 叶 花 、叶 芯 海 桐 . 蒂 梅 、童 特 艳 、 一 红 , 绣 球
玷 梗海棠、棣 棠 月季
t* 春 托 凤
叶日楠、蜡梅 檀木 黄 杨
椅骨
大 叶黄柄 马 皋花 杜鹩、 西鹃
钟范, 迎春,花 叶
缺 线藤
肾蘸、 采甘 、 觜罗
!色 堇
关 键 词 :闲林 植物 ;植物 配机 :J用 现状 :丽i 地 苴 文章犏 号 :10- 642 1 0— 】 I咐 00 66 ( 2 00 2一 0 ) 巾图分 类 吁:s 8 8 6 收柑 日期 :2 I 0— I 0 I 80 ; 一 空献标 _码 :A 点 悖 I期 :2 I-3 l I 02 0一 2
兰, 兰 山 广 紫 叶章 i蔫 樱
南 蕞、 麓棒
榇榈
} 花 梅花、桃花、 #桃、i骨 桃 槐 滇杨 垂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研究美丽富饶的云南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云南各少数民族园林呈现出与内地园林迥然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对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探索云南民族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发扬民族文化魅力,补充中国园林的形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云南园林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一)青铜器时代先民的居所云南先民勤劳智慧,早在青铜器时代,云南先民的住屋形式就别具特色。

从先后出土的青铜器时代的小铜房来看,干栏式建筑是先民们的住屋形式: 下层空敞,上层挑出,屋顶悬山,长脊短檐,倒梯形屋面,山墙面中柱较檐柱突出,中柱上部用木斜撑支承山尖屋脊,建筑造型独特别致。

有的铜房为三合院,主房前两耳是敞廊,屋面高低错落,颇有变化。

从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西汉中期的青铜房屋模型,可以看出长脊短檐干栏式建筑上有平台及栏杆,有人在楼上敲鼓吹笙,架空层下圈养牲畜,屋宇正面有一块刻有蛇纹的木牌,从地上斜靠在屋檐上。

这组建筑展现了云南先民早期理想的居住和娱乐环境。

其中的干栏式建筑,在后来的发展中,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结合,演绎出各种不同的园林形式。

(二)唐宋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情况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带来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促进了汉文化与各民族本土文化的交流。

干栏式建筑在傣族、景颇族地区继续发展,其屋顶舒展美丽,形如展翅的凤凰,因传说这种屋顶是诸葛亮教授建盖,故被称为“孔明帽”。

苍洱地区,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表现在居住方面出现了本土干栏式建筑与楼阁式建筑结合的庭院形式。

在一些出土的陶楼的楼上,有主人凭栏眺望,仆人吹萧伴奏的场景,耕田、池塘、阁楼组成的景观,反映着一种惬意的田园生活,也反映出当时朴素的园林景观。

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学佛成为社会风尚。

当时上到国王,下至百姓,皆以念经事佛为荣,佛教的盛行,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兴盛,大理地区年年建寺,铸佛万尊,盛传为“妙香古国”。

根据资料分析,当时白族的寺庙依中原制式,沿中轴线设景观点,单体建筑有亭、台、楼、阁、水榭等。

装饰色彩淡雅,采用白族传统的青白两色或以大理石天然的色彩和纹样为装饰,寺中常种植山茶。

兴建于公元836年的崇圣寺是比较壮观的一座佛寺园林,佛寺“基方七里,房屋八百九十间”,寺前有千寻塔,塔寺背依苍山,面向秀水,构成南诏时期的园林胜景。

千寻塔和位于稍后的大理国的两座小塔合成三塔,秀丽挺拔,从唐朝至今,都是大理的一大胜景。

据南诏野史( 胡蔚本) 记载,大理国的段素兴时期在东京( 今昆明) 营造宫室园林:“广营宫室于东京,多植花草,于登堤上种黄花,名绕道金陵;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

每春月,挟妓载酒,至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

南诏的王室贵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五华楼在当时相当于南诏的国宾馆,“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国宾馆”的布局为馆前有亭,亭临方池。

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

王室在苍洱地区都修建有避暑宫苑,园林形式“周回数里,前厅后院,修廊曲院,备极奇巧”,后院橙枳青翠,城内有池,方三百步吗,池中有楼阁等。

由此可以看出,大理国时期,云南大理园林已具有相当规模。

园林形式与汉式园林相似。

宋代是西双版纳佛教盛行的时代。

受小乘佛教影响,傣族佛寺园林布局别具一格。

佛寺总体布局灵活多样,不追求规整对称,佛寺建筑样式以干栏式重檐多坡面为主,建筑十分雄伟壮观。

佛寺周围,大多种植有菩提树、贝叶棕、文殊兰等佛教植物。

佛寺旁边还建有造型千姿百态的佛塔。

现存于景洪曼飞龙佛寺中的曼飞龙塔,轮廓丰富,雕饰精美,造型如拔地而起的春笋,挺拔绚丽。

以上可以看出,唐宋时期云南园林已十分兴盛,王室园林、佛寺园林规模宏大。

各地园林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三)元代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元代是云南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

蒙古兵“元跨革囊”攻灭大理国后,至清末的600 余年,是云南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按照各个民族的形成及其地域划分,大致分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以内0和三江以外的两个地区,三江以外地区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

而在三江以内包括由三江以内辐射的道路沿线地带以及包围在三江以外的一些“岛屿”的地区,佛教大乘禅宗和小乘上座部、伊斯兰教、基督教流行,儒学在民间得到普及。

与之相适应的佛寺、文庙、书院等在各地也十分兴盛。

昆明圆通寺、西山太华寺和华亭寺、剑川景风阁、建水文庙、大理西云书院等建筑群,将殿廊亭阁与山水植物巧妙组合,园林景致美轮美奂,至今仍引人入胜。

(四)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明代大理佛教继续盛行,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寺明代张含在5写韵楼歌6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

兴建于南诏时期的许多寺庙在明代得到进一步扩建发展,新的寺庙也在不断兴建。

在大理城内外风景优美之地,欣赏自然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日益增加,如海山一览堂、襟山带海楼、山腰云带等,这些赏景建筑与周围山水花木组成了一副副秀丽的景观。

这时期,蝴蝶泉、洱海等的自然景观已广为人知。

洱海东西南北四大名阁的建设使洱海畔的风景得到了很大开发。

尤其是清代在洱海周边的大面积植树活动,使洱海呈现出了“千尺长堤三尺柳,绿荫临水水含烟”的美妙景象。

自然式风景园林从明朝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清时期也是白族私家园林发展的时期。

大理山川秀美,植物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出了一个爱花的民族。

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可以看作是当时私家宅院的写照。

许多白族式的花园中以山茶花、兰花、杜鹃花为主。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整个城市成为一个花城。

如杨升庵所写: 香气满道、芳气袭人。

私家宅院中,总督杨玉科宅园占地400 余丈,其内堆山凿池,种植花木,园亭楼阁,穷极华丽。

清末的遂初园,园内有坦然亭,并砌石为台,台上置石假山一,台下凿池,周边杂植花木,一派江南园林的气息。

以上资料可看出,明清时期大理白族人已能够充分应用自然环境条件构造景观,园林因借自然,构图完整,其造园艺术已达很高的水准,无论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大理毗邻的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

明清时期园林建设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古城布局奇特,古城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层叠起伏,道路结合水系不求平直,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特色。

城区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成排的建筑连接而成一条四方街,中间是一个面积约。

5 km2 的广场。

城内来自于雪山的溪水仿佛一条玉带,从家家户户门前流过,河边如丝如帐的垂柳使古城有家家泉水饶诗意,户户垂杨赛画图之秀,玉河有情长绕屋,古城无处不飞花之美。

民居建筑形式受汉、藏、白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居住格式,庭院内溪水穿墙绕院,海棠树影婆娑,颇有私家小园林的韵味。

木氏世袭土司的衙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由山门、花厅、居室、大殿等建筑组成。

史有宫室之丽,拟于王者0的描述。

古城周围佛寺遍布,寺院无论布局形式还是建筑风格,皆兼容藏、汉、纳西、白等民族风格。

丽江之首刹0 福国寺,坐落在广袤数里,松桧万章0的白沙村芝山上,寺内岭、岩、泉、瀑、亭、台、楼、阁遍布其间。

寺内的五凤造型奇特,构思巧妙,四角飞檐中每角有五凤首飞翔,形为凤凰,故称五凤楼。

飞檐斗拱、彩绘色调绚丽,表现出丽江地区独有的民族建筑风格。

纳西人民深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道理,清朝时便在今天的黑龙潭公园内修建了龙神祠、得月楼,建筑与远处的巍巍玉龙雪山融为一体,形成了赏心悦目的园林胜景。

明清时期,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继续兴盛,形成村村有寺、寺塔遍布的景观。

佛寺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附属建筑齐全完备。

寺院由佛殿、鼓房、僧房、戒堂、门亭、走廊、佛塔、佛教植物等部分组成,佛寺中殿、亭、塔的造型独特精巧。

建于公元1701 年的景真八角亭,自下而上、层层收缩。

重叠美观,直到顶端,错落有致,结构精密,别具一格。

由于明朝继承历代以夷制夷的政策,推行土司制度,云南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司署园林,这些司署园林前院为办公之所,庄严规整,后院是居家场所,花木扶疏,绿荫覆盖。

司署园林中的建筑群在当地最豪华也最具民族特色。

现存的孟连宣抚司署和南甸宣抚司署以及建水纳楼土司府署,展示了当年傣族、彝族司署园林的基本面目。

二、现代云南少数民族园林发展回顾各历史时期云南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到,云南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强调发掘乡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魅力的今天,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各地破败的司署园林、宅院、寺庙园林等正被修葺,一些既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民族园林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园林,有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的主题公园( 如彝族太阳历公园),以展示动植物景观为主的各类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以及各类反映民族风情的民族风情园等,一些少数民族独特的造景要素如傣族的竹楼、白塔、竹篱,景颇族的目脑柱,哈尼族的蘑菇房等,被应用到省内外一些园林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园林的内容,也为现代园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特点云南,各族人民美丽的家园,孵化梦境的地方。

总结各历史时期园林的发展过程,云南园林具有如下特点。

(一)园林形式各具特色云南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亚热带季风区、东亚热带季风区、西藏高原区的三大区域,受与之相对应的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国内地文化和藏文化的影响,园林风格兼收并蓄,既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其他民族文化的烙印,这样就形成云南园林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象。

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90%以上的省份,境内高山耸立,河流纵横,地貌之复杂,为全国罕见。

由于山高谷深,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复杂的气候条件,并因此影响到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的分布的立体变化,因而形成各地方各民族园林景观的差异。

全省范围内分布着26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又使园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纵观云南园林发展过程,各种园林形式琳琅满目:有华丽的王室园林和司署园林,有宜居宜赏的私家宅院,有形式多样的寺观园林,各地因借自然美景,于高山之巅、清澈湖畔建立的各种风景园林,更是数不胜数。

(二)园林风格异彩纷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云南不到40 万km2 的范围内,海拔高差约6663.6 m,境内有高山险谷,有河湖坪坝。

不同的地理环境陶冶了不同的民族审美情操,使各民族园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如秀美的苍山洱海畔的白族园林清雅秀丽,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园林宁静拙朴,物草丰美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林空灵妩媚。

各民族园林,无论园林的布局形式或园林建筑造型、装饰装修、植物应用、园林小品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构图背景宏大,园林与自然融为一体由于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云南大多数园林都布置在自然景色优美的山川之中,优美的自然往往是其构图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