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2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表里相传 上下相传
5.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5.1.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不得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能独伤人。 5.2.整体 古代中国医学家们认为,邪气侵犯人体,
不是仅仅使得受损局部出现病理改变。它会通过 经络系统、脏腑系统、气血津液系统、阴阳互根 等等使得人体各方面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 5.3.天人相应中医理论中,病因来自于自然。所 有病因均为自然界和人体中正常存在的事物。当 这些事物的总量不足,或者超过正常量,或者存 在于非正常部位,或者出现于非正常时机,并作 用于人体的时候,就导致人体发病,成为致病因 素。
1.4六淫与发病 1.邪气的总量,是发病的要点。2. 正气的不足,是六淫外邪致病的必要条件。3.正 邪交争,是疾病的过程。4.正邪交争的战场迁移, 是疾病的演变路径。
5.六淫致病,和环境关系密切。 6.六淫外邪致 病,还受到人体当时精神情绪的影响。
5.4.精神 《内经》将七情和五行、五脏六腑的 功能相对应,提出七情过极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对后世精神情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 识有着极大的影响。
5.5.平衡 各种病因诱发疾病的过程就是这些 病因干扰机体内各种平衡,最后打破平衡的过 程。
脏腑内物质的平衡(血)
波动顶部(太过)
基础水平
(分为:个人 基础水平和公 众平均水平)
在一定的条件下,任何疾病的发生均是正邪相 争的结果。而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 的过程。正、邪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 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发病,就是正邪 相争。
4.2“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脏腑组织经络气血 的机能活动及对疾病的防御、斗争和修复能力 低下(绝对虚),或病邪的致病毒力过强,超 越了正气的抗御能力,使正气表现为相对不足 (相对虚),导致正气不足以抗御邪气,正不 胜邪,则病邪攻击人体脏腑经络,导致阴阳、 气血在与邪气斗争中出现功能紊乱、势力下降, 组织损伤、平衡失调,即导致病态出现。
总论
1.概说 今天主要和大家谈的是,人为什么会生病?
有三句话,基本上可以解释人为什么会得病 的问题。不作死,不会死;人在家中坐,祸 从天上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1.1.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导 致机体产生病理性改变的原因。具体一点,病 因,是导致机体内环境、组织和脏器的功能与 形态出现异常改变,并进一步导致生命个体生 存和生活状态出现异常改变的诱因。
波动底部(不足)
人体内对立物质的平衡(阴阳—绝对虚实)
阴阳
人体内对立物质的平衡(阴阳—相对虚实)
阴
阴阳
阴
脏腑平衡示意图
心 小肠
肺 大肠
心包 三焦
胆 肝
胃 脾
膀胱
肾
分论
第一节 外感性致病因素
外感性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包括伤风、 伤寒、温病、痘疹等等,这一类疾病的系 统性论述最早专著就是张仲景《伤寒论》。
正气的强弱,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首先,先天禀赋不同。
正气也与年龄大小有关。
精神因素可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干扰机体的抗病能力,影响人体的正气,导致 疾病的病性、病理演变过程出现各种变化。
正气的强弱,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密切的关 系。
正气的强弱,和营养和锻炼的关系是毋庸置疑 的。
2.2.现代中医对病因的理解
以六淫为例,我们应该把它们理解为:具有这 一类特性的,命名为风、寒、暑、湿、燥、火 的病原体。这些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就和人 这样的基础性名词一样,没有需要进行科学推 理或证明的可能。具有这一类特性的病原体, 就是风、寒、暑、湿、燥、火。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和自然界是相互呼应的。 脏腑在行使自身功能中,表现出和自身五行属 性相对应的功能属性,并表现在体表。凡是机 体所具有的相关属性的功能状态,均有该脏腑 和附属器官、经络产生、运行。这种功能和状 态就是内生五气。这里所说的五气,就是指的 一类属性的功能和状态的表现,从另一方面说 明了我们理解的合理性。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 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1.2.发病,是病因和导致人体病理改变之间关 系。研究这种联系的理论就是中医发病学理论。
2.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2.1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 2.1.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2.1.2汉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分为三个途径。 2.1.3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
3.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3.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仔细寻求发病诱因。
3.2.“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根据患者机体表现出的各种临 床病症,通过对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推求病 因,指导临床诊断和理法方药的制定。
4.发病的基本原理
4.1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 邪”的结果。
4.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 地位,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
4.4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4.1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病由外入:主要是指病邪由外侵袭机体,其侵 袭途径则有由皮毛而经络而脏腑,或由口鼻而 入。
病由内生:精神刺激、饮食、房室、劳逸所 伤、年老体衰,或跌仆、刀枪、虫兽伤等意外 损伤,
1.2.5转化性
1.3内生五邪理论 脏腑在行使自身功能中,表现 出和自身五行属性相对应的功能属性,并表现在 体表。凡是机体所具有的相关属性的功能状态, 均有该脏腑和附属器官、经络产生、运行。这种 功能和状态就是内生五气。当脏腑、经络功能出 现异常,表现出和五行属性相似的特点,内生五 气转而演变为内生“五邪”。
后世医家对这一类疾病的研究进行了拓展, 从中分化出温病学这一分支,
并进一步分裂出痘疹类疾病这一分支
1.六淫
1.1六淫的基本概念:当这六种自然气候变化 超出正常人可以承受的范围,或者不按照正常 气候变化规律出现,它们就变成了导致人体某 些功能或形态异常的诱因,这就是六淫。
1.2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2.1外感性 1.2.2季 节性 1.2.3地方性 1.2.4相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