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月 Vol.30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8

────────── 收稿日期:2007-10-13 作者简介:赵雪(1982-),女,河南安阳人,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级硕士研究生。 - 129 -

论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

赵 雪

(中国传媒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24)

摘 要:通过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和谐教育思想的总结与论述过程的梳理,分析了和谐教育思想的要义,并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建设和谐教育的相关情况,阐释了夸美纽斯思想的现实启迪作用。

关键词:大教学论;和谐教育思想;泛智论;适应自然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1-0129-03

On Comenius’ Harmonious Educational Thought

ZHAO Xu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thought through the study of Comenius’ Magna Didactics. Then analysis about his inspiration is mad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 Magna Didactics; harmonious educational thought; Pan wisdom; natural adaptability principle

夸美纽斯生活在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17世纪,恩格斯口中那个会产生伟大人物的时代。“捷克兄弟会”的新教家庭背景、德国游学时与爱尔斯底特的相遇、30年战争中的家破人亡、历任中学教员、牧师,在他与精彩年代相称的壮阔而流离的一生中,最终开启这位教育史上哥白尼精神航道的正是日后被誉为经典的《大教学论》。他应邀赴英伦、瑞典、匈牙利,辗转于捷克、波兰、荷兰,身心同世界一起在守旧与革新中摇摆,思想亦随眼界在古希腊教育哲学与新教教学改革中跳跃并建构,最初成就“现代教育之父”教学体系的仍是这部《大教学论》。1632年,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成书于夸美纽斯人生中最为颠沛的波兰流亡时期,然而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从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去回望历史,却发现先哲的思想巨作由始至终竟是一脉和谐,其教育思想在传达并流淌着。

一、以父之名:教育之父的“泛智论”

“《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一思想不仅仅是作为《大教学论》的副标题鲜明呈现,同时也宛若龙骨,在全书乃至夸美纽斯的整个学术之舟中俨然贯穿,并且成为他的“泛智论”的滥觞。与之前

的教育家相比,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体系颇显系统而完整,但我们从中提炼出的理论核心却只有很明显的两个,“泛智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人必须学会一切事物”的教育理论,夸美纽斯对“泛智论”的正式探讨开始于1634年,并最终在1651年完成了著名的《泛智学校》。然而构成这一理论的必要条件与基本内容的两个信念——“一切人”与“一切事物”,早已在《大教学论》的字里行间赫然显现。

(一)“一切人”和我们的教育公平

在著作正文的33章里,夸美纽斯用了五章的篇幅来强调世上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以此来论证人们的生而平等,理应接受教育,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1](P10);而第六到九章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和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探讨,则是前五章的自然生发,明确提出了“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1](P28),而不必分富贵贫弱,聪慧痴愚,因为“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贫人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1](P27)?而“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1](P37)。尤其是“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

,“同样

第30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 130 -

都应该进学校”[1](P37)。

当然,夸美纽斯“一切人”的平等教育理念是基于其传统神学目的论以及他自己的新教立场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是要为人类的所谓“永生”进行准备。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平等和公平的确是一切社会领域内和谐的基石。无独有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同样也包含了朴素的教育平等思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回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不仅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两极分化、资源配置的东强西弱等历史问题尚在心头,对于择校费是否应该合法化、民办高校待遇问题讨论的愈演愈烈也在近年如同终于发作的顽症般又上案头。在2005年11月10日到12月8日,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搜狐网站进行的一次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教育收费、教育过程及教育决策等七大评价类别里,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最低,仅有36.38%。也许诚如某些观点,我国当前的国情社情决定了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必然是一个长期循序的过程和多方酝酿的结果,然而不能稍忘的是,即使在成书于数百年前那个动荡年头的《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也并非仅仅把教育公平当作自己的教育终极理想,而是把它作为阐释全部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基点。今天在我国所进行的和谐教育构建中,教育公平更应该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底线,而不是被诸多权宜之计或者芜杂现象迷离为所谓理想。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因其“以父之名”而毋庸置疑,而我们的教育公平作为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同样容不得任何借口。

(二)从“一切事物”到我们的素质教育

同样是本着“要与上帝永远同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1](P3)的终级目标,夸美纽斯阐释了“泛智论”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即要让人学会“一切事物”。这里的“一切事物”指的当然不是“要求人人懂得(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1](P40),而是正如他在《大教学论》的第十章中所说,是指“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受到”[1](P40),要学习的是“存在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1](P40),要“借助学校做到:(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1](P40),即学问、德行与虔信。这一思想是其在该书第11到14章中所论述改革旧教育、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也在最后几章对于包括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以及大学在内的统一学制系统与百科全书式课程体系的简单描述中得到了体现。按照夸美纽斯的构想,除了宗教课程,天文、地理、物理、几何、音乐、法学、医学以及政治经济常识等课程都应在教学内容之中。

在宗教意义的大前提下,夸美纽斯的这些思想也提倡了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事实上,西方教育史中通常把古希腊奴隶城邦制时期的雅典教育模式称为“和谐教育”,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对其作了全面的阐述,其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集道德、智慧、美感于一身的公民,使其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源起于雅典独特的社会人文原因,千百年来也泽被后世,对欧洲各国教育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熏染着古希腊教育哲学的异彩,夸美纽斯的“泛智”在他生活的那个“后文艺复兴”时代即风靡英伦,受到那里先进文化界人士的推崇,更加启迪了现代各国的教育革新。在我国,远溯西周的“六艺”之教,近看蔡元培的“五育并重”教育思想,都在某种意义上强调了教育的全面与和谐。而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和谐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运用,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并且于1993年中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起得到了深入探讨和积极推进,被视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同样面临着教育体系的改革问题。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一边却是应试教育的大氛围,素质教育如何突围并有效实施,也将是打造和谐教育模式的基本问题。

二、是鸟儿就要飞翔:成就教育学科殿堂的“适应自然原则”

按照夸美纽斯自己的说法,《大教学论》在第13章才刚刚进入它的“正旨”。从第13章到32章,夸美纽斯系统而详细地表达了他的教育改良主张和教学原则,甚而对在此指导下所理应建立的科学、艺术、语文等教学方法和各级学校蓝图进行了简明而清晰的勾勒。一本学术著作构建一瓴学科殿堂。如果说“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理论大厦的精神基建和思想起始,那么他的另一个理论核心“适应自然原则”就应该是其原则准线和执行标尺。前有亚里士多德,后有卢梭,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原则”使教育学从此不再是哲学之树上的菟丝花,他本人更因此而被称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指引了后人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

正如“我们看见一只鸟儿在天空中飞翔,飞翔就是他的行进的自然方式”[1](P64),所谓“适应自然原则”认为“一切和谐的事物全都合乎自然”[1](P64),强调“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1](P60),即大自然普遍的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情和年龄特点,以此来达到教育的和谐与美好。

(一)“以自然为借鉴”[1](P64),学会教和学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1](P64)文艺复兴之后,崇拜自然成为整个17世纪的时代精神,对自然科学的接触使得夸美纽斯坚信“艺术若不模仿自然,它必然什么也做不了”[1](P64),建议把自然当作向导,去探寻“(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