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兼类词例说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cd7c6dbeefdc8d377ee32e5.png)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adff38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0.png)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兼类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既能充当一种词性,又能充当另一种词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本文将详细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阐述现代汉语兼类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既能作为一种词性,又能作为另一种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多种词性的功能。
2.特点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灵活性: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语境自由转换,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2)一词多义: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增加了汉语的表达力。
(3)语境依赖:兼类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兼类词的分类及举例1.名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看书:在这里,“书”是名词,表示阅读的物体;“看”是动词,表示阅读的动作。
- 敲门:在这里,“门”是名词,表示敲击的物体;“敲”是动词,表示敲击的动作。
- 打电话:在这里,“电话”是名词,表示通讯工具;“打”是动词,表示拨打电话的动作。
2.动词兼名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又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
举例:- 篮球:在这里,“打篮球”中的“篮球”是名词,表示一种运动项目;“篮球”也可以表示实际的篮球运动场地。
- 游泳:在这里,“游泳”是动词,表示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也可以表示游泳这项运动。
- 钢琴:在这里,“弹钢琴”中的“钢琴”是名词,表示一种乐器;“钢琴”也可以表示实际的钢琴演奏。
3.形容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某种特征,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美丽:在这里,“美丽”是形容词,表示外貌好看;“美丽”也可以表示打扮得漂亮。
- 干净:在这里,“干净”是形容词,表示物品整洁;“干净”也可以表示打扫卫生。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https://img.taocdn.com/s3/m/ce7bfb202cc58bd63186bdfd.png)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作者:卫翔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5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卫翔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明确界定了兼类词,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列举了兼类词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兼类词的正确判定方法,提出注意兼类词造成的病句或歧义,因此,为避免病句和歧义须考虑语境再来组织句子。
关键词:汉语;兼类词;词类我们在遣词用句中会发现汉语中一个词会兼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词性。
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概括其类型、特点,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抑或汉语第二语言学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传统,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那么兼类词是什么类别,它是不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呢?词的兼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什么样的词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了解兼类词过程中要知道的。
关于兼类词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上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们在建立其词类体系时,主观上都期望划归同一类的词的语法功能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不同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然而建立了A 类词与B 类词的鉴别准则之后,便从词的全集中划分出集合A 与集合B,很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词既符合A 类又符合B 类,这部分词构成了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C。
集合AC,集合BC 仍然各是A 类词,B 类词。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词类体系中也承认这种现象。
例图1-1这时候我们要确定交集C 的归属,就需要重新调整词类体系了。
那我们假设新的词类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1) a=AC, b=BC, c=C(2) a=A, b=B(3) a=A, b=BC 或 a=AC,b=B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交集C 就要另立一类,也要另取一个名字,但现在词类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了,这种做法很显然不可取。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https://img.taocdn.com/s3/m/b8c698b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6.png)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1. 名词的定义名词是汉语兼类词的一种,用来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起到表示事物的作用。
2. 人名•人名是表示一个人的姓名的词语,通常分为姓和名两个部分,有时还包括别号等补充信息。
•例如:张三、李四、王五3. 地名•地名是表示地点、区域或特定地理位置的词语。
•例如:北京、上海、纽约4. 物名•物名是表示具体物体、物品、植物、动物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桌子、汽车、花、狗•抽象名词是表示无法直接感知的概念、性质、状态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爱、幸福、希望6.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人、地、物等特有名称的词语。
•例如:北京大学、华为、太阳7. 集体名词•集体名词是表示一群人、一批事物、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家庭、学校、水果8. 数量名词•数量名词是表示计量单位、数量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米、个、张9. 时间名词•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日期、年代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春天、十二月、上午•成分名词是表示化学元素、化合物等名称的词语。
•例如:氧、水、氢氧化钠11. 职业名词•职业名词是表示人们从事的职业、工作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医生、教师、工程师12. 机构名词•机构名词是表示组织、团体、机构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联合国、中央银行、世界卫生组织13. 整体名词•整体名词是表示整体、部分等关系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树林、群岛、教室以上是现代汉语中兼类名词的一些例子及解释,名词作为汉语中重要的词类,在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e531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3.png)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兼类词是指一个词在语义、语法功能上属于两类或多类词,比如“我们”,既可以做主语(我们去看电影),也可以做宾语(我去买书,你们去唱歌,他们去跳舞,我们在家里)。
以下是一些现代汉语兼类词的例子:
1. “在”:在可以是介词(我在床上看书),也可以是动词(他在公园跑步)。
2. “除了”:除了可以是介词(我除了做饭,还会洗衣服),也可以是连词(我喜欢你,除了你,我喜欢所有人)。
3. “因为”:因为可以是介词(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没有去上班),也可以是连词(我喜欢你,因为你好)。
4. “是否”:是否可以是代词(你是否准备好了?),也可以是副词(你是否理解?)。
5. “一”:一可以是数词(我买了一本书),也可以是量词(我一块钱买了这本书)。
以上只是一般的情况,具体的兼类情况可能会因语言环境和使用情况而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名词的兼类与活用
![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名词的兼类与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18e957b52acfc788ebc932.png)
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名词的兼类与活用作者:张颖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动词有时做名词使用,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就普遍存在,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是动词的兼类还是动词的活用,二者的界限很容易混淆,文章试图对二者的区分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它们的差异,并分析了动词转化为名词使用的原因和作用。
[关键词]动词;名词;兼类;词类活用;原因;作用[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4-0086-04一、名词与动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而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的依据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正所谓“凡词,依句辨品”。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白话文语法,他把词分为九类,名词和动词是两个最基本的词类。
他认为名词是事物的名称,用来表示观念中的实体的,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变化的。
黄伯荣和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教材对名词下的定义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对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这两个定义都是从词的意义上来判定名词和动词的。
从名词和动词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类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名词是静态的,动词是动态的,动词做名词使用有明显的跨度。
二、古代汉语里动词做名词的用法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失去了原有的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语法特征,变得具有名词的性质。
动词用作名词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就有,请看下面的例句:1.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2. 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3.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4.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5.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6. 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https://img.taocdn.com/s3/m/6096e3c752d380eb63946dd7.png)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f4179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4.png)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即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跑(pǎo):作名词时指跑步的动作或方式,如比赛跑、晨跑;作动词时表示进行跑步的动作。
2. 学 (xué):作名词时指学习的过程或方式,如学习成绩、学
习方法;作动词时表示进行学习的动作。
3. 吃(chī):作名词时指进食的行为或方式,如吃饭、吃东西;作动词时表示进行进食的动作。
4. 唱(chàng):作名词时指演唱的行为或方式,如唱歌、合唱;作动词时表示进行演唱的动作。
5. 坐 (zuò):作名词时指坐的姿势或方式,如坐姿、坐位;作
动词时表示进行坐的动作。
6. 泳(yǒng):作名词时指游泳的行为或方式,如游泳、比赛泳;作动词时表示进行游泳的动作。
7. 起(qǐ):作名词时指起床的行为或时间,如早起、晚起;作
动词时表示进行起床的动作。
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境来确定其具体含义和词性。
小谈汉语兼类词的判定标准及类型
![小谈汉语兼类词的判定标准及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1e0c09051e79b896802269a.png)
小谈汉语兼类词的判定标准及类型作者简介:仓怀珍:1988,女,汉,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崔龙昌:1988,男,汉,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一直以来关于汉语兼类词的探讨存在很多争议,有的承认兼类词的存在,有的不承认,承认兼类存在的也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
本文主要就兼类词的判定标准和类型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兼类词标准类型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黄伯荣、廖旭东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就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我们从关于兼类词的诸多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兼类词判定的几点标准。
一、兼类词的判定标准1.读音完全相同(包括声、韵、调)。
这是兼类词的基本前提,即兼类词是就一个词而言的,这一个词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部位做不同的成分,但是他们在出现时必须是同音的,例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和”他空着双手回来了”中的“空”,读音相同,具备了兼类词的前提。
相反,例如,“他已经走了”和“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中的“了”由于读音不同(韵母不同),不具备分析兼类词的前提,故肯定不是兼类词,而是两个不同的词。
当然,同形同音只是判断兼类词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同形同音的不一定是兼类词,但是不具备同形同音的,则一定不是兼类词。
2.兼类词必定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不同的功能系统。
例如,“他把一瓶子的水都喝了”、“我的瓶子里没有水了”中,第一个“瓶子”前有“一”修饰,并且后面有“人”做中心词,容易将其判定为量词,其实在这里“一”并非数词,而是表示“满”“整”意义的形容词,所以第一个“瓶子”可以受形容词修饰,是名词,第二个“瓶子”可以受数量词、形容词的修饰,是名词,因此,这两句话中的“瓶子”没有两种词类的语法特征即没有两套不同的语法功能系统,不符合兼类词的条件,不是兼类词。
现代汉语语法词类
![现代汉语语法词类](https://img.taocdn.com/s3/m/4f4251327fd5360cbb1adb22.png)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 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 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代词前,组成“介宾短 语” 。在一个句子中可作定 语、状语、补语。
(一)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 目的、比较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按原则 办事(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引出受事) 关于教学(表 示关涉) 被人发现(引出施事)
经常和量词组成数量词。
一座30里高的瑶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拿出仅有的一点 米。一尺多宽。 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八军团。 歇了一下。
上面红色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 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 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 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 第一、初五、老三。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 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 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 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 兼有。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 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 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5)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不、没、未、别、 必、必定、必然、必须、没有、一定、的确、未必、 未曾、未免、何必、不妨、不便、甭(不用) (6)表示情势情状的副词:互相、亲自、暗自、 擅自、径自、肆意、大力、竭力、大肆、相继、悄 悄、陆续、赶紧、默默、轻易、不禁 (7)语气副词:可、却、偏、竟、岂、倒、难道、 难怪、究竟、索性、简直、幸而、反正、何尝、何 不、或许、大概、明明、恰恰、只好、果然、无非、 竟然、居然等等。
高中语文 兼词 兼类词 兼语素材
![高中语文 兼词 兼类词 兼语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ebeb748a45177232f60a2b2.png)
兼词·兼类词·兼语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考试中,人们时常会遇到兼词、兼类词和兼语的有关知识。
由于平时不留心注意或对此没有作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些人常常把三者相混,造成运用或考试的失误。
因此,有必要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兼词、兼类词、兼语是三种不同的语法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和两个词义的单音词,多见于文言文中。
例如:①(宰)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例①,“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把蟋蟀...献给了抚军”。
例②,“诸”是代词“之”和助词“乎”的合音词,可译为“有这回事吗?”例③,“焉”是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合音词,可译为“风雨从这里...兴起”。
例④,“焉”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向他”。
常见的兼词还有:叵,可译为“不可”;盍,可译为“何不”;尔,可译为“如此”等。
兼词的特点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种词性、两个意思,一般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快读而形成的,有较强的文言色彩。
兼类词是指某些词经常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语法特点和功能的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是非常多见的语法现象。
例如,文言虚词中的“之”有代词、动词、助词等多种用法,“其”有代词、连词、副词等多种用法。
文言实词中的“朝”有名词、动词、介词等多种用法;“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在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这种兼类词的用法更为普遍。
例如: ①他是一位人民代表..。
③他在.花园里。
②他代表..国家的利益。
④他在.赏花。
⑤他在.花园里赏花。
例①中的“代表”是名词,作宾语;例②中的“代表”是动词,作谓语;例③中的“在”是动词,作谓语;例④中的“在”是副词,作状语;例⑤中的“在”是介词,同“花园里”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a202fb0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a.png)
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考试中,人们时常会遇到兼词、兼类词和兼语的有关知识。
由于平时不留心注意或对此没有作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些人常常把三者相混,造成运用或考试的失误。
因此,有必要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兼词、兼类词、兼语是三种不同的语法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和两个词义的单音词,多见于文言文中.例如:①〔宰〕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例①,“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把蟋蟀...献给了抚军〞。
例②,“诸〞是代词“之〞和助词“乎〞的合音词,可译为“有这回事吗?〞例③,“焉〞是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合音词,可译为“风雨从这里...兴起〞。
例④,“焉〞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向他〞.常见的兼词还有:叵,可译为“不可〞;盍,可译为“何不〞;尔,可译为“如此〞等。
兼词的特点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种词性、两个意思,一般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快读而形成的,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兼类词是指某些词经常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语法特点和功能的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是非常多见的语法现象。
例如,文言虚词中的“之〞有代词、动词、助词等多种用法,“其〞有代词、连词、副词等多种用法.文言实词中的“朝〞有名词、动词、介词等多种用法;“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在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这种兼类词的用法更为普遍.例如:①他是一位人民代表..。
③他在.花园里。
②他代表..国家的利益。
④他在.赏花。
⑤他在.花园里赏花。
例①中的“代表〞是名词,作宾语;例②中的“代表〞是动词,作谓语;例③中的“在〞是动词,作谓语;例④中的“在〞是副词,作状语;例⑤中的“在〞是介词,同“花园里〞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https://img.taocdn.com/s3/m/2bf5ceadb0717fd5360cdc1d.png)
(三)普通话吸收词的方言用法导致词的兼类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语汇以北 方方言语汇为基础和主要来源,同时还从其他方 言里吸收所需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从而使共 同语语汇和方言语汇在语义和用法上出现了相对 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普通话从词形到词义、用 法整体吸收某些方言语汇。如单义词“光火”:< 方>发怒;恼怒”;多义词“搅合”:<方>①混 合;搀杂(惊奇和喜悦的心情搅和在一起)②扰 乱(事情让他搅和糟了)”。
从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到胡明扬再到 高玉,都认为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西 方印欧语言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中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欧化”的 “烙印”:
沉重的身影,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象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独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臧克家《难民》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 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 草的茎叶的欢喜。
二、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派生导致一词多义从而产生兼类 问题
对现在汉语而言,词的多义现象或多义词正是 词的兼类或兼类词这种语法现象存在的语义基础。 一个单义词,通过派生的方式(包括引申和比喻 等多种具体方式)扩张为多义词,是语言的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运用有限的词语表达 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的途径。
这里需 要重点强调的是“规范”由单类词演变 为兼类词,既是词义丰富(由单义词演变为多义 词)的结果,同时又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因为从 名词“规范”派生出形容词“规范”和动词“规 范”实质上分两步,第一步是是“名词活用为形 容词”,第二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两 种词类活用方式既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语法现象又 是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用手段。
(2)困难 A.这道题真的很困难,我们花了一下午都没 搞定。 B.我们要努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这里,A句中为形容词,B句中为名词。
兼类词
![兼类词](https://img.taocdn.com/s3/m/d00361cc05087632311212b3.png)
兼类词的研究概述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后,分为几个阶段:无意识阶段朦胧意识阶段回避阶段正视阶段调和和反调和阶段深入探索的阶段1.无意识阶段- 特点是“汉词无定类”- 所以不会出现兼类问题。
2.朦胧意识阶段- 隐约地接触到兼类的问题- 《国文法草章》提出了“本用”和“活用”的说法- 《新著国语文法》在分词性是出现了“词类”和“词品”+ “词性的转换”3.回避阶段- 回避现象分为消极回避和积极回避- 积极回避:小心谨慎地避开汉词兼类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o以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为代表- 消极回避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为代表4.正视阶段- 建国初期,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提出了“一词多类”和“词类转换”的观点-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明确地论述了“兼类”,特别是动、名兼类问题5. 调和和反调和阶段- 反映在汉语兼类词的动、名兼类问题上- 保留了兼类的说法,但提出了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 因为名物化的说法,兼类的问题研究便告一段落了6. 深入探索的阶段-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总结了《马氏文通》的汉语问题- 分为:o 新名物化的阶段o 静态词类和动态词类的两个概念分辨兼类词性质的语素1. 从意义上去分辨:分辨方法从意义上去分辨从语音上分辨从语缀的语法作用上分辨看去掉后是否影响此的基本意义a.老人、老友、老伴o含有实在意义 = 实语素b.老师、老鼠、老鹰o没有老的意思、只是附加作用 = 虚语素2.从语音上辨识a.重读:o实语素、自由语素/ 半自由语素b.轻声:o附加式o虚语素 / 不自由语素3.从语缀的语法作用上辨别a.腐化、僵化、恶化o可以和形容词性词根或实语素组合b.变化、感化、消化o又表示“转化”的意思o带上“化”变成了动词4.看去掉后是否会影响此的基本意义a.木头、石头、甜头o去掉“头”后都不会更改其原本意义词性变化的实例与应用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用法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e9edcb33d4b14e8524687f.png)
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叫词的兼类现象。
例如: 代表(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
科学(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热(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
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
例如:(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
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
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d9218c14fad6195f312ba6e5.png)
语气词的作用
消减口气 。主要有: +)“罢了、而已、就是了”具有消减庄重口气的作用。 例如: (1) 她并非天才,只是比别人勤奋罢了。 (2) 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3) 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就是了。 这几个语气词不用的话,口气显得认真、重视;用了 就显得随便多了。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 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
二、语气词
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
育出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 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 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 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 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
语气词的作用
.句末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六个语气词都能位于句末。处于 句号前面的主要是“的”和“了”,处于问号和感叹号 前面的主要是“吗、吧、啊”,而“呢”则是游移于句号 与非句号之间,但主要是用在非陈述句形式的句子 中。 例如: (1) 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 (2) 天气越来越热了。
汉语的叹词数目很多,写法也不固定。例 如:表示醒悟的,写作“哦、噢、喔”。语流 中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实际的语调也会不同。
谢谢观看!
贾娇燕士在«实用汉语语法»(安徽教育出 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词是放在句子里表示一定语气的虚词。常
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语气词的作用
表达语气口气
语气又不同于口气。语气只有陈述语气、疑问
语气、祁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口气则是指 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 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所以说,语 气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帮助表达语气 的同时表达口气。
兼类词定义
![兼类词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a03b70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b.png)
兼类词定义兼类词是一种可以通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范围的词语,比如兼语就是兼用于两者的意思。
例如“阶级”“文化大革命”两个词都能同时适用于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从这一点来说,兼类词就属于兼语。
有些兼类词常用作定语,如“山药蛋”“笔杆子”等等。
1、兼类词定义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兼类词在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语法功能、句法功能、修辞手段上。
(一)近代汉语在使用兼类词方面,汉语是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语言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从近代汉语的构成看,几乎没有本民族固有的固定短语,完全是由外来语素结合而成。
当然我们的前人在使用兼类词方面有一些贡献,例如:兼类词的比喻义经常与被比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这样既能突出比喻事物的特征,又生动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鹤立鸡群”用于人才,比喻德才超众。
”鸡立鹤群”比喻才德超群的人聚集在一起,含褒义。
2、古代汉语11世纪,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我国却已步入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我国的反映近代生产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明朝中叶即已出现,西方文艺复兴则始于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
当时西欧殖民者纷纷到东方掠夺财富。
明朝中叶后,中国开始遭受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猛烈,明朝廷无力抵抗,一度沦为藩属国。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了根本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扰,引起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二)现代汉语秦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王朝——夏,但它的语言不同于殷商和周代。
虽然夏族讲的是古汉语,但夏朝的历史和先秦的历史是割裂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以及《诗经》《春秋》都没有记载。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归来后整理古籍,用当时通行的官话为当时的朝歌之地讲授“周官”,在鲁国国君的支持下完成了“周礼”,其中包括语法规则和历史制度等。
(三)汉语兼类词研究1、从历史文献中获取材料汉语兼类词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涉及各个领域,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搜集,都是我们获取兼类词材料的好来源。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efa56a80eb6294dc886cb2.png)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张颖1,2【摘要】[摘要]动词有时做名词使用,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就普遍存在,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是动词的兼类还是动词的活用,二者的界限很容易混淆,文章试图对二者的区分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它们的差异,并分析了动词转化为名词使用的原因和作用。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动词;名词;兼类;词类活用;原因;作用一、名词与动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而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的依据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正所谓“凡词,依句辨品”。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白话文语法,他把词分为九类,名词和动词是两个最基本的词类。
他认为名词是事物的名称,用来表示观念中的实体的,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变化的。
黄伯荣和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教材对名词下的定义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对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这两个定义都是从词的意义上来判定名词和动词的。
从名词和动词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类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名词是静态的,动词是动态的,动词做名词使用有明显的跨度。
二、古代汉语里动词做名词的用法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失去了原有的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语法特征,变得具有名词的性质。
动词用作名词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就有,请看下面的例句: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2.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3.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4.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5.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6.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园记》)上述例句中的“有、出、听、援”很明显是动词,它们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相应的解释分别是“占有,出产,听这个动作和援助这个行为”,“阙漏”和“往来耕作”是动词性短语,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结合上下文解释时,它们都充当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