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走向信息时代的科学化建筑思想——当代高技派建筑的设计简析
走向信息时代的科学化建筑思想——当代高技派建筑的设计简析摘要: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高技派建筑;高技术;生态高技建筑;生态环境;高情感一、绪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有三个主要倾向: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高技派。
其中“高技派”是指以第二代机器美学———高技术美学为基础,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同时在美学上也极力鼓吹新技术,将高科技的结构、材料、设备转化为建筑表现其自身的手法,并在造型风格上注重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这类建筑流派。
二、高技派建筑的理念及特征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1889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都是建筑表现新技术的先驱者,这种大胆暴露金属结构、从钢铁机械中寻找创作灵感的设计思想,导了注重技术表现的建筑审美价值观的形成。
在新文化和新技术的影响下,高技派建筑始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技术美学的理想表达,它取决于建筑师对技术的理解和创作构思,更多地倾向于逻辑思维,考虑流程和运行、技术设施及结构本身。
高技派在理论上极力宣扬和鼓吹新技术的美感,强调机械设备、结构、管道的重要性,企图使建筑呈现脱离传统、环境和不连续跳跃式的效果。
因而,它的范围限于那些超一般的结构方式,附有大量机械设备、繁杂的装置和管道的建筑,或者那些表达技术美的建筑。
以高技派建筑为代表的现代钢结构建筑,多用钢构架的造型和坦露结构构件的手法展示技术美,很多建筑还以斜拉杆件的张力所呈现出的紧张感和力度感给人以快慰。
如诺曼·福斯特(Noman Forster)1981年设计的雷诺汽车零件配送中心(Renault Distribution Centre)(图1)。
由当代中国没有经典建筑引起的几点思考
闰金秋 黄跃楠 ( 吉 林建筑工程学院 城建学院 )
摘要 : 一部名 为《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的专题片要播出了, 入选的 现代 化 的背景 下 , 可 以说成于 斯 , 也毁 于斯 。 现代 化 梦想 的
经典作 品中, 当代 作 品所 占 比例 微 乎 其 微 。 专 家 惊 呼 : 中国 当代 建 筑 急 切 ,使 人 们 自然寻 求 首 先在 衣 食住 行 上 实现 标 志性 突 的短 命 注 定 了 它是 “ 一 个没 有 经 典 建 筑 的 时 代 ” 。 那么, 造 成 当代 没 有 破, 建筑 便是 最 好 的工具 , 所 以, 社 会 的发 展 及城 市 的进步 经 典 建 筑 的短 命 建 筑 的 深 层 次 原 因 ,以 及 由 此造 成 的危 害 又 是 什 么 都将 会 押宝于 建 筑之 上 , 这样切 实 可感 , 立竿见 影。适应 当 呢? 这是 本 文主 要 阐述 的 内容 。 关键词 : 建筑 “ 短命 ” “ 豆腐 渣” 工程
程短 命 的 主要原 因就是 施工 过 程 中偷 工减 料 、以 次充 好 , 更 给 国家甚 至 世界 的环境 带来 了巨大 的威胁 。 ( 住 宅 使 用 年 限 的长短 直 接 关 系着 一 个人 买房 所 需 这 些正 是令人 痛 心疾 首 的“ 豆腐 渣 ” 工程 。 要承担 的经济 成 本 , 如 果 住 宅使用 的 年 限过短 的话 就会 大 ② 建 筑 短命 的另 外 一个 原 因就 是 住 房和 城市 建 设 以 住 宅 的使用 年 限越 长 及 规划 变 更特 别频 繁 ,并且 制 定 的相 应标 准相 对 落后 , 这 大加 剧 民众购 房所承 担 的经 济压 力。 民 众买 房 所承 担 的经 济 成本 也 就越 小 , 反之, 如 果住 宅 使 样 以来 从 本质 上就 遏止 了中 国建筑 的“ 英 年早逝 ” , 要想 彻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
我们 需要 怎样 的建筑 , 建筑 背后 的意 义又 是什 么 , 中 国式 的现 代 建筑 又是 怎样 的呢?…面对 这些刨 根 问底 却又是最 须 回答 的 问题 , 有 多 少人认 真地思考 过呢 ? 2 . 中国建筑与 西方建 筑的设 计相结合
有 的人 说: “ 我们运 用 的是西方 最先进 的设计理 念 , 方 法新颖而 又 具有 时代感 , 与 国际发展接 轨… …” 细想一 下 , 中 国的建筑 真的全都 要 这样 吗? 中国真 的和西 方 国家一 样 吗? 认真 地观 察和 分析 比较 一下 东 西方 的城市 就可 以知道 。 以欧洲 为例 , 欧 洲人对 于 自己祖 先 留下来 的传 统建筑 很多 都是立 法保护 , 就像柏 林那样 , 在二 战中被轰 炸得 不成样子 的城 市, 战后也 被 恢复 得近平 完美 , 在佛 罗伦萨 曾见 到一 个来 自加 拿大 , 满 头 白发 的建 筑系 教授 带着 学 生包车 把 帕拉 蒂奥( P a l l a d i o ) 的建 筑 从头 至尾 参观 了 个遍 , 一 次旅程 下来对 文艺 复兴 的历 史 已经 有 了深 刻而又 直观 的认 识 与理解 。每 当走在 欧洲 的街 头 , 到 处都 是历 史 的痕迹 , 当地 的建筑 系 学生甚 至可 以不用在 室 内上 课 ,教授 带着 学生现场 学 习就 足够 了, 整 个 城市就 是一部 鲜活 的建筑 史书 。 反观 中 国的城市 , 经过了2 O多年 的“ 整容 ” , 我 已经看 不见 作为 城 市特质 的一 面 了, 到处是高楼大 厦, 风格迤 异, 张牙舞 , 随意在城 市里 抓 拍一个镜头 , 你难 以分辨照片 中的情 景属于哪 个中 国城 市, 甚至有 的时 候连 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 ,就连闻名于天下 的七大古都之首 的西 安 , 也 已似 古非古 了, 如今城 内只 留下少数 几个如纪念 碑式 的古建 , 周 围簇拥 着密密 麻麻 , 高耸入云 的摩 天 大楼 , 中华 民族 耗 费几 百年 上千 年 积 累 的那 种 曾经吸 引了世界 目光 的古老庄严 底蕴 也渐渐地 消失殆 尽 了。 以上谈 到 的种 种现象 只是 东西方这 个 问题 的表面 差距 , 而 最根本 的问题是 中西方 建筑发 展的程度 差异 。 在西 方 ,在 浪漫 主义之 后迎 来 了现 代主 义并 走 向无 与伦 比的 高 峰, 后现代 的 出现 开始反 思与批 判现 代主 义 , 至此 , 地域 主义 , 解 构主 义相 继 出现与 发展 , 这是 一部完 整 的批判 与创 新 的历 史 , 在广 袤 的西 方土 地上 留下 了时代 的印记 。 回看 中国的建 筑发展 , 事实上 就连现代 主义 这历史 阶段都 没有发 展成 熟 , 那 么作 为反 对现代 主义 的后 现代 也 失去 了批判 的依 据 , 之后 的就 更无从 谈起 , 历 史的发 展应 该是有 因有果 的, 像 中国现在“ 拿来主 义” 式的现 状更 是产 生 了负面 的影响 , 市场 形式 主义 与 吹嘘拼 贴现 象 严重 , 一切就 像开篇 所述说 的那样 发生 了。 3 . 关于 中国建筑 的设 计方 法 面对 中国这一 特殊 的时期 , 特 殊 的环 境 , 特殊 的背 景。 建筑 师应 以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的文化和民族性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设计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何将传统的民族性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成为了当代设计者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 继承传统元素在中国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如汉服、唐卡、传统雕刻技艺等。
这些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将汉服的剪裁和图案融入到现代时尚中,设计出既能展现中国传统美感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款汉服。
而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也会在建筑的装饰上融入传统的木雕、砖雕等元素,使建筑更具中国味。
2. 借鉴世界元素设计师们也在创新的同时进行了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借鉴了世界各地的元素来丰富自己的设计语言。
传统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的元素相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现代生活的设计风格。
在家居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与北欧简约风相结合,形成了既典雅又实用的装饰风格。
在服装设计中,中国元素与日韩流行元素相融合,设计出了既具有中国传统风韵又符合年轻人时尚需求的服装作品。
3. 引领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元素在当代设计中也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
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元素,结合当代审美和时尚潮流,创造出独具中国风格的设计作品,引领着潮流的发展。
设计师们通过运用中国传统的纹样、色彩、图案等元素,设计出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家居产品、服装、商业空间等作品,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1.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将传统的民族性融入到现代设计中,需要设计者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传统的文化元素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但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模仿,需要在创新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发展。
设计者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精髓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能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设计作品。
浅谈中国当代建筑几种设计倾向
2 . 5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 ,人们越来越看不到充满 乡村气
息 的 建筑 。看 惯 了 高楼 大 厦 的 人 开 始 向 往 乡 土 建 筑 , 乡 土 设 计 理 念 由此 产
科 学论 坛
秣潦潘
浅谈 中国当代建 筑几种设 计倾 向
摘
刘 超 胜 要: 随着 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 建筑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不仅要提供人们安全
舒适的居住环境, 还要 满足视觉上 的美感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逐渐生成了一些 个性鲜 明的建筑设计倾 向, 本文通过概述几种普遍的设计倾向, 浅谈 下在 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建筑形式 社会 环境 建筑 设计
人类历史 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 上 内容和本质都在 发生着变化 , 从 二十 世纪开始人们在 工业革命带来 的影 响下, 产生 了现代 建设设计理念 , 时至 今 日, 我 们 已经 迈 入 二 十 一世 纪 , 在 信 息 革 命 的推 动 F, 建 筑 智 能 化 已经 成 为这个 时代的标志, 随着社会 的不断进步在建筑设计领 域产生了几种鲜明 的设计倾 向, 在这几种设 计倾 向的影响下 , 我们 的建筑 呈现出多种 多样的 艺术表现 形式 , 让人们的生活充满 了美好和幸福 1当 代 城 市 建 筑 中形 式 设 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已不再单 纯的追 求物 质 七的享受, 而 开始重视精神~ 的满足 。因此, 传统的建筑 设计理 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 日 益 增长 的精 神 追 求 ,在 保 障 建 筑 舒适 度 的 同 时 还要 具 有 艺 术 形 式 的 美 感 。 由 于个人所处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理念的不同, 不同的人对美 的定义就有 了不同的理解, 建筑设计师 为了能更好 的满足住户 的需求 , 要深 入了解人 们 所欣 赏 的艺 术 形式 , 不 能 根 据 设 计 师 主 观 的 理 解 而 设 计 出 自我 感 觉 良好 的建筑 形式 。这是 当代城市建筑中形式设计 的主要原则 。 1 . 1韵 律 与 节 奏 美, 可 以分 为很 多不 同 的表 现 形 式 。 其 中 韵 律 和 节 奏 就 是 表 现 美 感 的 种有效途径 。这里所指的韵律和节奏不单单是指音乐的律动, 而是包含 了世界万物, 在对某些 事物进行有序合理 的排 列时, 会给人 以视 觉上的节 奏感, 使原本 简单枯燥 的建筑设计变得充满美感 。 比如说, 有些人想让 自己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摘要:中国建筑师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
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保守、缺乏激情和个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
同时中国人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文人对外来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西方现代建筑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
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
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
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
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学者们就提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概念“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张“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害》)。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
在建筑领域本国传统与西方的结合也是关于“体”和“用”的探讨过程。
从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不解的探索。
从二十年代吕彦直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张搏的北京友谊宾馆到90年代庞大的北京西客站,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从传统的中国建筑特征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的结合(南京中山陵),到是西洋形式(后来的现代主义形式)配以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结点(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京西客站),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是“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被动的渐变历程。
“体”和“用”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筑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度繁荣的建筑局面。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理念。
他们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关注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
这些理念在中国当代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中国当代建筑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们在设计中尽量保留自
然环境的原貌,借鉴自然的美感和规律,打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例如,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光线和通风系统,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营造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其次,中国当代建筑师尊重当地文化和历史,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他们在
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建筑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最后,中国当代建筑师关注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
他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现
代科技和材料,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功能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在建筑外观和结构设计中运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建筑更加耐久和美观。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当地文化
和历史、关注现代科技和材料的运用。
这些理念使他们的建筑作品既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展现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将会不断创新,为中国建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注重环境友好和人文关怀。
在这个时代,建筑师们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的建筑,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和对于文化传承的渴望。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将传统建筑的美学和智慧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构,建筑师们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
另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是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
提高,建筑师们开始注重建筑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他们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设计节能建筑和利用自然资源等方式,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理念的建筑作品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对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此外,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还注重人文关怀。
他们认为建筑不仅是为了满
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空间。
因此,建筑师们在设计中考虑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注重环境友
好和人文关怀。
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对环境和人文的关注,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建筑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智慧,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追求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理念。
他们致力于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平衡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当代建筑师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他们倡导绿色
建筑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能材料,打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品。
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致力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
他们在建筑
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等,使建筑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建筑材料的运用,打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的核心是追求人文关怀。
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人
们的生活习惯、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致力于打造舒适、温馨、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空间。
他们注重建筑与人的互动,创造具有人情味和温暖感的建筑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自然
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以及对人文关怀的关注。
他们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一、引言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同时也在保持和发扬着传统我国建筑的特色。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从中了解我国建筑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1. 传统建筑的特点在近代我国,传统建筑思潮仍然影响着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创作。
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宫殿式建筑、庭院式建筑等。
这些传统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对当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2. 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随着近代我国与西方的交流,西方的建筑思潮也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建筑领域。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风格多样化,这与传统我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融合与创新近代我国建筑师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理念。
他们尝试在传统建筑中加入西方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取得了许多创新的成果。
三、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西方建筑影响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我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建筑风格。
一些早期的西方建筑师在我国设计了许多新式建筑,如民国时期上海的外滩建筑。
2. 民国时期的建筑思潮在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股以国家振兴为宗旨的建筑思潮。
建筑师们试图探索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之道,大力倡导本土化建筑风格。
3. 新我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筑事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政府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计划,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相继建成,展现了我国建筑的现代化风貌。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到建筑发展的历程,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积极吸收和融合西方的建筑理念。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深感近代我国建筑思潮的发展是一个富有启发和挑战的过程,也充满了无限的创新潜力。
期待未来,我国建筑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展壮大。
总结起来,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迎接了西方建筑思想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
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中国建筑师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当代建
筑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如檐口、斗拱、雕刻等,赋予建筑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同时,他们也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与此同时,中国当代建筑师也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技和材料,注重建筑的功
能性和实用性。
他们在设计中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更加现代化、高效、环保的建筑作品。
在建筑结构、节能设计、智能化系统等方面,中国当代建筑师不断探索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建筑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
创造力。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对话和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建筑作品,为世界建筑界树立了中国的新形象。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当代建筑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建筑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当代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我国当代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国当代的设计理念是多元融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多元融合是我国当代设计理念的重要特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的设计汲取了不同文化的精华,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巧妙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貌。
这种多元融合的设计理念使我国的设计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与世界各国设计的交流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是我国当代设计理念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而忽视了对人的关怀。
然而,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逐渐回归到人的本质需求上。
当代设计注重人的舒适感和情感体验,追求设计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与暖心。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注重人体工学原理的运用,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使用体验。
在环境设计中,追求空间的温馨舒适,通过色彩、材质等设计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
这种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使设计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代设计理念的重要追求。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我国的设计开始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产品设计中,追求材料的环保与可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能源的节约利用和建筑的绿色化。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使得设计更具时代意义,更符合人们对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的设计理念是多元融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理念的追求不仅体现了设计的进步与创新,也体现了我国设计师对于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关注。
这些设计理念的引入与实践将推动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加强与世界设计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设计产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几种倾向
(二)现 代主义 ,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艺术形 式 。
我国在早期的建筑设计阶段,曾经盲 目的推崇外国的现代主义,导致我 国现代的很 多建筑都具有外国文化 的设 计风格,失去了本 民族的建筑特色。 但是这种设计倾 向在现代建筑行业 的发展 中也是一重要 的组成部分,形成 了 我 国 一种 建筑 风 格 。所 以对 于外 国现 代 主 义 的 建 筑 设计 我 们 不 能 盲 目接 受 ,要取 其 精华 去其 糟 粕 ,让 现代 主义 更 好 的为 我 国 建筑 事 业 服 务 。
一 、 当代 城 市 建 筑 中形 式 设 计 建筑设计对人们 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视觉美的 要求也 日益提 高。建筑视觉美 的形式有 多种 ,所以建筑设计也受到很多 因素 的影响。运用 正确合理 的美学形式来体现 建设设计 的视觉美成 了设计师 的 主要研 究课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符合时代要求 、符合人们需求 的视觉设 计才是真正的美。艺术形式的视觉美不应该脱离于实际生活而独 自存在 ,要 尊重不同的地 域文化 习惯 ,才能实现建筑 的视觉美 。 (一)韵 律 与节 奏 。 世间万物的发展 和变化都需要遵循客观的发展 规律 ,在发展和变化过 程中人们往 往能够体会到万物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 ,所 以在现代 的建筑设 计中把注重艺术表现 的韵律感作为一种新颖的设计 倾向。比如,有名的艺术 作品和雕 塑可以很好 的表现建筑的韵律美,在对建筑物进行装饰时也可 以 运 用 一砦 具 有 艺术 感 染 力 的花 纹 和 灯 具 , 这 些都 能 让人 们 感 受 到 建 筑 的 视 觉美,丰富人们 的生活环境 。通过对韵律和节奏 的不 同组合和使用 ,可 以创 造出别具一格 的建筑设计 ,给人们带来具有创新 风格 的美感 。所 以要实现对 建筑 艺术视觉 美的完美展现 ,就需要科 学合理 的运用韵律和节奏。 (二)对 比 与微 差 。 由丁当代城市建筑空 间功能的多样性,势必会 导致空间形式上产生各 种各 样的差 异。这些差异 【{】有对 比,也有刻意的微差 ,如何利用这种对 比与 微差设计出极富美感 的建筑空间设计,并立足于“生活格调 ”这 理念 ,这是 当代 建筑 的形象基础 。这 一理念能够让空间的所有元素都能吸引现代人的 注意力,例 如卧室内颜色鲜艳的家具、外形时尚的床头灯 以及金属制品 。在 建筑 环境中,通过这 系列细 节对比 与微差体现在各种场合 ,只要是同一性 质 间 的 差片 ,就 会 有 对 比 与微 差 的 问 题 ,如 大 小 、直 曲、虚 实 以及 形 状 、色 调 、 质地 等等。因此 ,设 计师们常采用 形、色 、质 、尺度等方面的与众不 同、不落俗 套 的物 体 ,以创 造 良好 的 景 观 。这 非 但 刻 意 成 功 地 构 造 出 多 向发 展 的室 内空 间,也能给 消费者情感上一种直觉的、主观 的美感 。 (二三)均 衡 与稳 定 。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融合了传统
文化和现代科技,注重环境友好和人文关怀。
这些理念不仅影响着建筑的外观和结构,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特点之一。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
常常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传统工艺和文化符号等,使建筑作品更具中国特色和历史传承。
同时,他们也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中国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作品。
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面对日
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建筑师们开始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性能,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设计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人类和地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人文关怀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又一重要特点。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不仅注
重建筑的功能和美观,更关注建筑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
他们致力于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环境,关注建筑与社会、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关系,使建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人和谐共处。
中国当代建筑师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和动力。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更为世界建筑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信在中国建筑师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将继续为世界建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建筑评论-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当代建筑评论结课报告姓名:班级:学号:联系电话:2014.4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摘要:(150字以内)本文从当前中国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为重点,深入分析思考了王澍获奖所带来的启示。
并详细分析了笔者从中归纳出的对于传统建筑现代演绎的三种手法:“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今造”与“古制”在建筑中的共存的思考与评价,为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5个以内)中国建筑发展现状,传统建筑传承,传统与现代结合,地方性与中国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度、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不断出现,中国建筑在惊叹其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变革,“千城一面”、“曼哈顿区”遍布全国的现象让人们慢慢从对西化建筑的迷恋中清醒过来,并开始反思: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到哪里去了?我们到底期望一种什么样的建筑空间环境?1 中国建筑现状思考城市化的浪潮给中国建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必然要回归本土特色,即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寻求地方特色作为落脚点,才能有长远发展下去的潜力。
在《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一文中,作者指出:“飞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以致我们的建筑创作在发展中矛盾重重、积弊甚深。
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1)我对作者三“失”的观点非常赞同,现阶段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的学术问题还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工程中,这三点问题与缺失十分突出,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所反映出的是建筑文化价值被歪曲以至被否定的现状,建筑的存在越来越脱离建筑基本原理的要求;“跨文化对话失语”所反映出的是传统建筑文化被西方的建筑文化所排挤,传统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找不到合适的容身之所;“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的副作用则更为明显,政府及领导权力在建筑领域的泛滥和越界严重干扰了建筑正常运行机制,催生出了许多畸形的“建筑怪胎”。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关键: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建筑思潮的演变史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筑思潮---基于本的建筑探索,正是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发展的历程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途夭折的现代建筑,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荡仍然是强烈的。
一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生的紧迫感,另一面是对西方建筑文所产生的民族意识。
学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以新生、1.21986年-1990年文反思文反思的主题之一,就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越简单的要不要“族形式”的争论,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考察以及其中所蕴的地方智慧的关注。
文化反的主题之三,是中外筑文化的比较。
文化反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多元探索阶段,中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计方法论的介绍。
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
他 也 出现了全球 化 , 筑审 美 的主 体 为建 筑投 资 商和 建筑 的使 用 便器真的 出现 了美学 的变化 ?或许 , 只是 想表 明美在世俗生 活 建 者【2。设计人员的审美开 始 以他 们为转 移 , 1J , 变成 了一种 商品 服 的每一个角落 。但过分追求精神 意质 的表 现 , 也是 这个时代令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8 TU-0 文献审美商 品化 膨
建 筑审美总是离不开 时代 , 某些 精英的声音 总是 被大众 的喧 哗淹没 。在 这个 充分物质化了的时代 , 理想被 当作是一 种漂渺 和 幼稚 的东西 而 舍弃 , 剩下 就是 赤 裸裸 的现实 。在 中国 这块 土地
4 民族 审 美与 民族气 质
这些建筑 的审美 只停 留在某 些表 层东 西 的模 拟上 。无论相 中国建 筑审美过多地被外 来设计思潮左 右 , 因为没有了 自己 似与否 , 与建筑美学 的本 质都 离的很 远 , 因为他 们没 有揭 示建 筑 的审美取 向而摇摆 不定 【 5。反观 日本建筑所传递 的东方 审美情 4j . 的本质 , 注重 的是建 筑本 身之外的某些东西 。 趣, 就能发现失去的东西 。大概每个 民族都有 每个 民族擅 长 的行 在公共建 筑和城市设计等 大尺度建筑设计上 , 也铺 满了浮华 事方法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 就是 民族 气质。现在这个 时代建筑 这 和狂飙突进 的余味 。可 以看 看 中国这 些年来 大 型工程 的 国际竞 审美情趣 的浮躁和异化 归根到 底是 民族 气质 的浮躁 和异化 的结
在这个设计作 品商 品化 的 时代 , 中国建 筑 师 的主体 都 作 为 “ 百变建筑师 ” 而存在。如果一个建筑 师今 天的作品是高 技派 的,
明天 又拿 出一 个极端 复古 的来 , 这大可 不必在 意。这样 , 中国建 筑师的审美取 向呈现一种“ 精神分裂” 的症状 , 法把 自己理解 的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的思考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
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
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的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的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现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所谓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的现象。
然而,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
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给我们的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相反的,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的渴望,盲目的认为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快速的城市交通、宏大的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历史脉络己经基本被磨平殆尽,使城市的地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建筑师极力坚持保留各自的地方文化,尊重地方传统赋予建筑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建筑的“地方化”思想孕育而生。
由此可见,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对相应而生的概念,形成既相容又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彼此牵制,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地方化也不是对外来主张的完全抵触,没有地方的实践,全球化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全球化的策略,地方化难以有所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空间、理念和逻辑上存在冲突和矛盾,前者重视整体、同质,后者重视自主、异质。
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化逐渐形成的二元对立状态下,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容性,将地方作为全球化过程中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突显地方化自主性的意义。
2.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建筑是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
技术奠定了建筑的物质与经济基础,文化则是建筑的精神需求。
综观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科技是一直相互伴随发展、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建筑为了大屋檐的出挑而层层叠置斗拱。
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化成纯装饰构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
在西方,从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群成功的结构技术到陵墓、神庙、柱式,再到古罗马拱圈技术的辉煌产物——穹顶,这些都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建筑成就,这些形式的创造都是应用当时技术的结果,都是在技术支持和发展下产生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并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其固有的建筑文化内涵。
然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的确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给地方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效应。
科技的突飞猛进让环境对于建筑的约束日益减少,很多特有的地方文化在建筑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可有可无。
然而,发达的现代交通业使得不同地方之间的建筑具备了同质化的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观念逐渐被建筑师们淡忘。
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专家认为:“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技术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机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发展中国家的变动所带来的创伤远大于自发进行技术革命的发达国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建筑发展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被积压的几乎没有了空间和地位。
因此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批判地域主义的反思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后得到不断地反思与修正,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指责和批评越来越激烈,从后现代建筑的强烈反叛与晚期现代主义的极端技术论开始,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寻求新的突破。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师们以热切的眼光巡视着世界,试图为中国传统建筑面貌能得到彻底改观而寻求途径。
中国建筑师首先接触到的西方建筑思想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而是对经典现代主义建筑产生质疑而另辟蹊径的建筑思想,如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解构主义以及批判的地域主义等等。
1.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思考后现代主义发源于西方,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到达顶峰,9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后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进行激烈批判的精神,后现代主义首先意味着对于现代性的摒弃。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非人性化、高度理性化特点,否定现代主义建筑形态,颠覆其功能主义原则。
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性”、“继承性”、“地域性”,主张采用多元的方式重新阐释历史,阐释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涵义。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其产生的背景及根源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一方面,恰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政府制定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国外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发面的发展观念与经验进入中国。
这样的历史背景导致国内建筑市场的大量需求与中国相对落后的建筑思想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向西方“拿来式”的建筑理论,成为了中国建筑师填补“漏洞”最便捷的方法。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传统性、地方性的思想,正好与中国民族化问题相切合。
因此,中国很快掀起了一股“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究其本质,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中国式”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后现代主义是反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其主旨并非复兴传统形式,而在于借用传统形式和手段,借助当代多学科的交叉性,解决建筑同人类各种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解为“复古”,这样的理解对我国建筑发展影响深远。
在本该建造大型现代建筑的地方,人们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修建仿古亭榭,使用钢筋水泥来负荷重檐琉璃瓦顶,塑造古建筑中的椽子和仙人走兽。
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是经济,而是不成熟的建筑理论体系与人们因循守旧的观念。
因此,这种对传统建筑符号不假思索的拼贴,对构件符号的直接挪用的设计手法,引发了建筑师们思考。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中国建筑前行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2.对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②的思考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出现的初衷相同,都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寻找一条新的建筑发展改革之路。
晚期现代主义感到现代主义所面对的危机,虽然他们对现代主义持拥护态度,但却将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观点推向极端夸张的方向,试图以此打破现代主义存在的局限性。
晚期现代主义强调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运用先进、经济的科技手段来处理建筑、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科技的先进性,从本质上摒弃历史传统。
为克服现代主义过分的教条性妨碍建筑个性和情感的表现,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范式,使建筑个性得以表达、建筑抽象语汇得以扩展和深化。
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也受到晚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国内蓬勃发展的经济水平,以及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出现了带有晚期现代主义特色的建筑。
但是,这些建筑极度强调个性化以及奢华程度,对于当下中国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值得建筑师、开发商以及政府思考的。
因此,如何在建筑技术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同样是摆在中国建筑前行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3.对解构主义的思考解构主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样是基于现代主义的思考而提出的新观点,它对传统的建筑秩序提出了挑战,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禁忌—完整统一、整齐规则、严谨有序的构图手法,尝试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产生视觉冲击的建筑形式。
解构主义没有一种特定的模式或者是设计手法,而是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导向的内容,是把一切事物内部复杂的矛盾都推向虚无。
解构主义建筑师们通常认为建筑的形式是独立存在的,它既与建筑本身的内容、功能毫无关系,也同建筑周围环境毫无关系。
解构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值得肯定的。
建筑师们敢于打破传统的哲学思想,开辟新的设计道路,这个过程带给中国建筑师很大的启迪和鼓舞。
但是其中唯建筑形式独尊的表达方式,忽略建筑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4.对批判地域主义的思考从十八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地域主义的探索。
“批判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强调历史性、地方性,而区别在于“批判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主义”的一相情愿,反对“地域主义”恋旧的浪漫和唯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具有技巧性。
“批判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选择性和“批判性”的。
“批判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尊重地方特点、鼓励生态建设的设计思想,十分贴切我国的现状,故逐渐为我国建筑界所接受,为我们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
它指引我们在全球化面前,从趋同的全球文化,转变到追求文化多元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来;从追求物质和经济的片面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无节制的发展状态,转变到可持续的发展;从狭隘的人本主义,转变到对生态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从被动的依附发展到自主的发展。
三、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6世纪与17世纪纪交替之际,即明朝的万历年间,意人利传教士利玛窦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为了传播基督教,他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了教堂的建造中,并不断在中国各地建造规模不一的教堂。
这便是外国人在中国做建筑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