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合集下载

十、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十、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十、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历史观是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历史观的形成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中,涉及到历史的本质、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史的本质。

历史的本质是指历史存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和变化。

历史的本质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主体性和历史的目的性。

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规律性的表现。

历史的主体性是指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主体创造和改变的,是人类社会自己创造的。

历史的目的性是指历史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存在的。

二、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指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历史的发展规律包括历史的周期性、历史的连续性和历史的进步性。

历史的周期性是指历史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性,即历史的循环性和重复性。

历史的连续性是指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和连续性,即历史的渐进性和递进性。

历史的进步性是指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即历史的发展性和创新性。

三、历史的意义。

历史的意义是指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历史的意义包括历史的教育意义、历史的启示意义和历史的借鉴意义。

历史的教育意义是指历史对人们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重视历史。

历史的启示意义是指历史对人们的启示和警示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经验教训。

历史的借鉴意义是指历史对人们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人们的实践和创新。

四、历史的评价。

历史的评价是指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评价。

历史的评价包括历史的积极评价和历史的消极评价。

历史的积极评价是指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肯定和赞扬,即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和赞美。

找寻历史教学中的月亮——书评《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

找寻历史教学中的月亮——书评《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

找寻历史教学中的月亮——书评《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 孔燕灵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我们固有的基础学科教学也随着相应转变。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肩负着公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其本质到底是什么?正如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所说的:“除开‘为什么’这个问题以外,历史学家还要问另一个问题——往何处去?”那么,作为历史教学的教师们又该追寻什么和如何去做呢?张汉林教授在《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一书中作出了探讨。

刚开始,我认为这本书与其他的历史教学论、课程论无异,直至看完,才了解到书里的真谛以及核心思想——历史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追寻?本书分为九个章节:《历史学与历史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习方式的价值与方略》《史料与史料教学》《有效实施情境教学》《有效的历史教育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途径》。

首先,就其宏观方面来说。

张汉林先生在第一章已经进行了点题,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历史教育是什么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可以将这九个章节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历史教育追寻什么,第二类则为如何可能。

而在如何追寻历史教育的道路上,张汉林先生从教学与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发展等多维度对“如何可能”进行了阐述,每一个维度都有着自己独到并与时俱进的见解,以直线逻辑的方式对书名提出的问题进行串联,以概念—问题—解决方法的模式对本书主旨作了回应。

给人醍醐灌顶之感,让作为历史专业师范生的我,对历史教育这门学科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专业且具有时代性的中学历史教师,有了新的认知及感悟。

其次,重点想谈谈的是微观方面。

主要就点题和引人深思的第一章《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第三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第五章《史料与史料教学》进行个人的一些反省与感悟。

提出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

勿忘国耻,用教案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

勿忘国耻,用教案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

勿忘国耻,用教案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眼睛,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然而,在这个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人对历史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了,很多人开始忘记自己的历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曾经历过什么。

勿忘国耻,是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重要标志。

而在这个时代,通过教学来唤醒学生们的历史记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利用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感受国家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而历史教案则是实现这个过程的重要途径。

教案是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编写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书。

它是教师设计、实施、评价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将历史要点和重点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牢记历史事件的名字和背景,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

教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历史课程,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

在历史教学中,教案的设计非常关键。

教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级和水平、历史事件的难度、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多个因素。

历史教案的编写过程包括选择要学习的历史事件、编写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评估方法等。

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传达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历史教育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引导和启迪,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变革,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不仅仅是追寻学生的记忆,更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如懂得珍视和平和民主、民族团结等。

历史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它可以激发人们追求历史真相的热情,唤醒大众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回忆。

通过制定科学的历史教案,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珍惜和平、培养文化自信并为个人发展增添火种。

让我们携手勿忘国耻,为历史的伟大重要性探索新的形式和载体。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

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地诠释和分析,形成历史认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展示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文精神是当今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辱,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比较薄弱。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富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也可以适当补充史料,以具体的、鲜明生动的材料感染学生,增强教育效果。

2.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

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辨析题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辨析题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辨析题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课改的主战场。

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落实。

新教材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的。

要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则是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西谚有云:“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

”也有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上课之前最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确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一节课的备课工作。

在一节历史课上需要完成哪些目标?如何来确定这些目标?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1、明确历史教学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要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

所以,课程标准指出,要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研究途径”、“以思为宗旨的目标体系”、“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四个基本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历史教育和历史科学的角度出发,确立学生在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从注重实践、体验历史的认识过程出发,课程标准中将历史研究能力分为一般研究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有的认知能力。

一般研究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息、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四项,这四项能力贯穿于历史研究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有的认知能力又以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挂钩。

所有的能力要求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作了明细的说明。

2、明确三维目标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几点思考作者:王丽晖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8期摘要: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历史教育的本质,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高考模式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在现代社会的中学历史课堂中充分实施史料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阶段的史料教学要求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取利用史料,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思辨性,造就学生学科方法与学科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史料教学;中学历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他认为要明白历史真相,只有穷本溯源,研究原始材料。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学生罗香林著文指出,“陈师对历史研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发现。

”由此可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这就需要在中学阶段运用史料教学来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逻辑体系,即“史料—史观—史论”。

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史料进行辨别解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质疑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去不断探求真相,追求真知。

一、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有必要性的1.其必要性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

“证”即“史料”,是认知的基础。

“史”是在“证”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解读阐释。

“论”是在“史”的基础上,通过思辨提炼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

所以,离开了“史料”,一切的“史实”和“论证”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严格遵守史论与史实相结合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原则,也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

因而在中学阶段运用史料教学是必要的。

2.其必要性是由历史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中学历史教育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功能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功能
育可 能产 生的教育 功 能。
关键词 :历 史教育 ; 文教 育 ;公 民教 育 ;历史 思维教育 ; 能 人 功
中 图分 类号 : 4 - 1 G 00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0 4 (0 60 - 1 7 0 1 7 - 5 7 2 0 )6 0 1 - 3
素 质 是 指 人 先 天 固 有 的 和 后 天 形 成 发 展 起 来 的 、 对 稳 相
在这个层面 上 , 历史 的人文教育 功能 日益重 要 。我们 不禁开 始思考 : 历史 的人 文素质 教育 功能 内涵 外延是什 么?又该如 何开 发?不妨从 以下几 个着眼点 略作探 究 :
定 的身心特征及结 构 , 是决 定个体 活动功能状 况及质量 的基 本要素 。 它包 括 以生理 、 心理 结构 为特征 的 自然 素质 和 以人
而 不 是 站 在 现 代人 的 立 场 、 度 、 点 上 去 思 考 古 人 。 角 观
养, 人文精神 得到熏陶 , 这是 历史教育 的基 本功能 。 怎样 理解
这一 点 呢 ? 果 说 。 学 能 够 提 供 价 值 理 性 的 思 辨 逻 辑 。 学 如 哲 文
能够 提供价 值理 性 的情 感 体验 , 么 , 史作 为人 类以往 实 那 历

时变化 的 。 是生动 无以的 , 是含 有进步 性 的。同一史 实 。 一人
的解释与他人 的解释不 同 。 一时代 的解释 与他 时代 的解释不
部 分。它是在后 天的教育 实践中形成 发展起来 的 。 稳定 渐
进并且长 期作用 。新世纪历 史教育 的基 本理念 , 首先就是 培
同, 甚至 同一人 。 与同一史 实的解释 。 日的见解 与今 日的 也 昨 见解不 同。此无他 。 实是死 的 , 事 一成不 变的 。 而解释则是活

历史教育的本质及其在提升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历史教育的本质及其在提升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有这 样 一 种说 法 : 业 是昨 天 , 技 是 工 科 今 天 , 育 则是 明天 。 教 由此 町 见 , 育 对 未 教 来 的 影 响 非 同 ・ 。 育 的 真 正 意 义 在 于 般 教 培 养适应时 代发展的 人才 , 代发展 了, 时 教 育理 念 也耍 随 之 更 新 。 伴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引发 J 一 列 的 } 会 问 题 : 利 主 义 , 系 土 功 实 嗣 土 艾泛 滥 , 就 是 说 , 质 文 明 发 展 也 物 _ 精 神 文 明 落 后 r、 们 呼 唤 人 文 精 神 r, 人 的 回 归 , 各 类 教 育 方 法 中 , 史 教 育 是 在 历 有 效 进 } 文 教 育 , 养 入文 精 冲 的核 心 了人 培
! Q! !
Sci ence nd a Tec hno ogy n l fnova i Her l t on ad
I新 教 育
历史 教 育 的本 质 及其 在 提升 人文 精神 中 的积 极 作 用
杨 玉 玲 ( 安徽师范大 学教育硕 士 安徽芜 湖 2 31 0) 4 0
摘 要 : 史 教 育 必 须 在 当代 社 会 得 到 重 视 , 作 为 传播 文 明 的 戴 体 , 本 质 是 一 种 思 想 教 育 , 过 历 史 学 习 有 利 于 文 化 的 传 承 , 历 它 其 通 有 利 于 培 养 全 民 意 识 , 高 全 民 的 人 格 素 养 , 升 全 民 的人 文 精 神 。 提 提 关键 词 : 历史 教 育 本 质 人 文 精 神 中 图分 类 号 : 2 41 G6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7 -0 x( 0 9 o ( ) 1 1 1 1 4 8 2 0 ) b 一0 —0 6 9 5 5

从教育起源看教育本质

从教育起源看教育本质

从教育起源看教育本质摘要:长期以来,教育的起源和本质在教育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本质进行界定,来对各种教育起源的学说进行述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认识教育本质的建议:1、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历史性;2、对教育如何定义就决定了教育起源于何时;3、教育本质应该兼顾到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4、教育的起源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学科本身的问题,它与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在这些学科中解决了,才会在教育学科中得到解决。

关键词:教育起源本质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众说纷纭。

继1978年教育界展开的教育本质大争论之后,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从未间断过。

那么本质的涵义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本质和教育本质呢?一、对“本质”的界定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根据苏联H·T·弗罗洛夫主编的《哲学辞典》注释:本质是“事物的涵义,表明该事物就是它自身,而不同于其他一切事物,并且还不同于该事物在某种情况影响下经常变化的状态,”①“本质不是在事物之外,而是在事物之中,并作为事物共同的主要特征、事物的规律而贯穿事物之内”,②又说:“本质是决定物质体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向的一些深刻联系、关系和内在规律的总和”。

又据《辞海》注释:“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又说“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③根据以上的一系列引证,我们认为对事物“本质”的界定,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涵,是该事物必然具有也必须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事物的本质就该类事物内部来说,是它们必然具有也必须具有的共同属性。

凡不具有这种共同属性的事物都将被排斥在该类事物之外,相反,一切具有这种共同属性的事物,都应归入该类。

事物的本质又是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是该类事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具有的属性。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不断进 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的起源本质及发展

教育的起源本质及发展

教育的起源本质及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和传承知识、技能、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最早的阶段,它的本质是对新一代的引导和塑造,以使他们适应社会和生存的需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起源本质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本质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当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时,教育作为一种必然产物出现了。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经验和知识,培养新一代的技能和价值观,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教育的起源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化过程:教育是社会化过程的核心,它通过将新一代引入社会,并传授社会规则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渐融入社会。

例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起到了社会化的作用,引导儿童适应社会生活。

2. 知识传授:教育是知识的传递和传承过程。

从最早的口头传统,到后来的文字记载和文化的积累,教育不断演变和发展,将知识传授给后代。

知识的传递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媒体等其他教育途径。

3. 价值观塑造:教育不仅仅传递知识,还塑造人的价值观念。

通过教育,人们接受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对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规范的认同。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教育也不断发展和演变,适应社会的需求。

1. 古代教育:在古代,教育以家庭为中心,父辈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授给子辈。

例如,古代中国的"文化传家"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此外,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希腊和古埃及也有类似的家庭教育传统。

2. 宗教教育:在宗教文明中,宗教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宗教教育不仅传授宗教的信仰和仪式,还培养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例如,基督教的修道院学校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学校都扮演了宗教教育的角色。

3. 封建教育:在封建社会中,教育受限于社会等级和身份。

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学习文学、历史和礼仪等,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研究是在初步认识教育概况的基础上,对“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升华,它在理论上构成教育基本理论的重心、核心、难点,在实践中直接影响着人们教育观的形成,从而成为认识其它教育教学问题的基础。

一、教育本质的含义及意义(一)教育本质的含义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

教育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为教育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它为所有教育活动所共有,成为广义狭义、历时历代、各地各国、各级各类教育内在统一的基本点。

图1-2-1 事物的属性、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本质属性(根本属性)的关系图(二)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意义探讨教育本质这样一个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进行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必须的,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的基础,对它的讨论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找寻教育学科疆域、边界的过程。

教育学科的自我觉醒、教育学科的元研究、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对话是以学科的存在为基础的。

教育本质是认识、研究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明确教育学科的疆域与边界、确立学科意识、学科独立的基础。

其次,探讨教育本质问题也是在探寻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一方面,明了这种区别,是更好地认识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殊规律、发掘教育功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找寻区别的同时也是在探求联系,以期能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因素,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这是办好教育的最佳环境。

再者,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也是统一教育认识的工作。

这种工作既有助于消除不同观点之间的对峙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寻求不同观点的统一,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形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当然,也此基础上,也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教育的其它问题,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建议。

二、探讨教育本质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众多的见解,虽有分歧,但也有益,回顾并反思这些不同的见解对形成正确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浅析“核心素养”历史发展及教育本质

浅析“核心素养”历史发展及教育本质

浅析“核心素养”历史发展及教育本质摘要:自古以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但培养怎样的人这一答案随着时代的更迭一直变化。

从素质---素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时代对培养的人才各有怎样的需求,体现了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同样涵盖了核心素养于教育之本质。

但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仍存在不足,还需改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发展;教育本质;课堂教学一、核心素养之历史发展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至此,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式步入素质教育时代。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1】2015年以来,教育部重点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3月4日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核心素养。

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是最早使用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的组织,曾列出100多个关键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被分成10个领域。

【2】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SeCo)是一个标志性的举措。

该项目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2006年,欧洲联盟采用了语言、数学、信息、学习、文化、创新等终身学习八大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都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我国发展和完善这一核心概念提供诸多启示。

二、核心素养于教育之本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发展、结构、原则、方法、要素等方面。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特征,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

3.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4. 教育的构成:教育的构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5. 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原则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律和准则,包括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6.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施加于受教育者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评价法等。

7. 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和教育设施。

8.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启蒙时期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等时期。

9.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教育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10.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一
种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历史】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版)

【历史】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版)
.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所必备的综合性品质 或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 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 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 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核心 素养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 民必备的条件。
.
核心素养的根本特点:
•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
表现; •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开展; • 核心素养具有开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
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的内容: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根底决定上层 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 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有规 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开展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五大支柱 具体指标内涵
学会求知 学会学习、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

学会做事 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 取、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同理 心、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发展 促进自我的精神、丰富的人格特质、多样 化表达能力、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 接受改变、适应改变、主动改变、引领改 变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增强根底教育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
.
• 研制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特别是 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 务,是国家对根底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 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 须完成的任务。

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

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

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第一章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什么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学科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最基本、最质朴的问题,同时又是被人们一直争议不休和最具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

探讨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必须首先回答历史教育的本质和价值问题。

因为这是切中历史学科要害——有用或无用——的大问题。

追寻历史教育的本质旨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以其所承载的教育任务,切实把握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将历史教育增进人类幸福与利益这一根深蒂固的秉性实际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一)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什么是历史教育?什么是历史教学?对此我们心知肚明,并没有对其深思熟虑的习惯。

但是,就是对一这无须认真对待的概念,让在我们在检视历史教育现状时,显得异常尴尬。

时至今日,仍有为数不少的历史教师们(含教研人员)还在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历史教育或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这是历史教学的“硬指标”,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都是“软指标”。

不管,如此的观念出于何种理由,在理智上无疑是历史教育事业的一种悲哀。

事实上,我们一向不认为是问题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恰恰就是学科教育重要而且是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从师范院校学出来的学科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砸实的“教授学”的概念,即有教条之授学(传播学科知识)之业也。

所谓“教学”之名,可以“教授”同名,只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活动而言。

韩愈讲“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教学信条,而在教学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技术功能主义却彰显的是“授业”,“传道”与“解惑”两个最贴近“教育”的信条,反而只是个口头语,而不能落实在教育行动中。

所以,实践中的历史教育再没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雄心与气质,致使历史学科教育这一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活动,于教育目的方面于“社会创自立之个人,为个人创相互之社会”;于方法“利用环境之刺激,使学生自动进取而创造新生活”的有勃勃生机的课程,竟成为学生以为最没有创意、没有生气、没有生活气息、没有兴趣的学科之一。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功能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功能

浅析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功能【摘要】目前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普遍地被人忽视。

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难题的挑战——学历史有什么用?有资料显示,中学生中大多数人不喜欢历史课,只是迫于学业的压力,才不得不学。

而其实中学历史教育承载着很多的教育功能:民族精神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公民教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谈一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功能目前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普遍地被人忽视。

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难题的挑战——学历史有什么用?有资料显示,中学生中大多数人不喜欢历史课,只是迫于学业的压力,才不得不学。

由于人们面对物质利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欲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黄赌毒时有泛滥等等,于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颇显重要。

这当中,历史教育所担当的任务尤其重大。

历史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试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功能谈几点认识。

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历史教学的权威性文件,是一个国家关于历史教学与基本历史观的基本态度,也表明了国家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这样论述的:“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构成

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构成

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构成摘要:“历史有什么用”看似简明,却关乎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学问的基础性问题。

学科价值是学科的本质规定性即学科之本,学科核心价值及其构成决定着学科教育目标及其达成方式,决定着学科内容及其实践。

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及其构成是基于历史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起来的,整体上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也有具体时代的相对稳定性。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历史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其构成,是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关键词:历史教育;核心素养;历史意识;立德树人;深度学习;历史教师1.历史教育的社会文化涵养功能1.1历史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础功能:文化传承历史及历史学都是历史教育的基础,历史文化传承自然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也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从历史教育实践而言,历史教育的目的、目标及其功能实现,必须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这些历史知识正是历史文化传统的构成要素和承载物,这个基础越是丰富而精要,历史文化传承的路径就越为坚实,历史教育也因有了丰实的内容而彰显精彩,历史教学唯有把历史文化传承作为首要任务加以落实,才谈得上实现历史教育和立德树人。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有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追求,从而赋予历史知识以文化意蕴,从而避免单纯的历史知识教学。

历史知识是历史教育的基本素材,而历史知识总是历史事实在一定历史时代的反映,或者说是特定时代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认知。

因此,历史教学就要重视历史知识、历史事实与社会发展现实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过去,进而理解现在和将来。

只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是历史的演变结果;其背景中有无限的牵连。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才能让优秀历史传统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彰显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1]。

1.2历史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功能: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借用人机交互、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概念,以建构主义、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赋予人的经历以意义。

初一年级历史教育的本质目标

初一年级历史教育的本质目标

初一年级历史教育的本质目标初一年级历史教育的本质目标在初一年级的历史教育中,我们的使命是引导年轻的学子们走入过去的世界,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日期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段生动的故事,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我们致力于点燃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他们不仅了解历史,更能感受到历史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影响。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过去的尊重和理解。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沉淀,它记录了人类的成就和失败,是我们今天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础。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

其次,初一年级的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故事,而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多重解读的。

我们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对不同历史解释的辨析能力,以及对历史证据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上的成长,也为他们今后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进一步地,初一年级的历史教育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历史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设想历史事件的可能发展和结果。

这种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初一年级的历史教育还要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引导未来。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感受到人类命运的交汇点和选择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未来栋梁。

综上所述,初一年级的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通过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全面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仅仅是听众和接受者,更是思考者和创造者,通过历史的学习,成长为具有深刻理解和广阔视野的现代公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首先追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历史教育是我们目前从事或者将终生从事的职业,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那我们的工作就是盲目的,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每天忙碌辛苦地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好比毫无目的地低头赶路,即欣赏不到沿途的风景,又不清楚自己匆匆忙忙要去往何方,身心是很容易疲惫的。

弄清楚这个问题,对化解职业倦怠带来的困扰将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中学历史教育要服务人生,其目标是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

也就是说,虽然历史学科承载着很多的东西,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来自于历史。

人文、艺术、政治、科技等等。

但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任务是: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面向未来。

亦即“一个是“发展观”,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本;一个是“人文观”,面向学生的精神与情感的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建立起更加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最重要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本国主流价值观的熏陶。

即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爱国情怀的激发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世界上一切国家概莫能外。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地“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当然只能是促进他们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最终指向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

古人已然逝去,学生正在成长,人人借助于形形色色的人来思考如何做自己。

历史教育的本质,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包括古人与今人对话,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希望自己能抛弃愚蠢,学会睿智,忘掉仇恨,增加理解,生活更加美好。

在对话中,教师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对待生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要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

也就是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历史在人类成长历程中的作用不可谓不大,肖川说,历史“给了我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广袤的空间,给了我们的心灵自由地舞蹈的宽阔舞台。

在历史的荒原中,有我们可以发现的、能够深刻地校正我们观念的最为异己的文化,使我们获得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状态的一种洞见,从而使我们自己获得应付陌生事物的信心,就是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狭隘走向广阔”当我们对历史教育的功用加以梳理之后,内心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也进一步明晰为什么说历史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即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

所以我很喜欢这样一种诗意的说法: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历史是人类智慧的行囊。

二、审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毫无疑问,历史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干巴枯燥,死记硬背,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

为什么肩负传承民族文化和塑造民族精神重要使命的历史教育会有如此境遇?朱汉国教授总结了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社会人文科学教育没有应有的学术地位,加之“文化大革命”等社会运动造成的影响,历史教育忌讳犹深。

如今,我国的发展虽然异常迅速,但从公共教育的角度看,还没有形成社会人文科学产生质的飞跃的社会环境。

第二,社会人文科学的现代理论基础不够丰厚,尤其是治学环境受竞争因素的干扰极大,历史教育信誉危机的现实不见扭转。

第三,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普遍不够重视。

教育的重心在大学。

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初中教育,都瞄着升大学的思路办。

结果是:历史教育不是大学的热门学科,甚至被排除在人们必备教养之外,当然无需重视;校长就不齿教育家的涵养,自然不想让学科教育家存活。

第四,师范院校学科教育的苏联模式仍在延用,教师们的“师范专业性”,即表现在“学教学法”上。

这样环环相扣,与时俱进的教学法不得不背着沉重的包袱气喘嘘嘘往前跑,到头来,既进不了历史学的门,也进不了教育学的门。

进而使教学法训练出来的教师,都没有做教育家的抱负,做个好的教书匠已经满足了。

这便是历史教育的现代尴尬。

因此,好多年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的帽子,因为历史学科被轻视直接导致历史老师被轻视,这都是事实,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我们在座的历史老师身处其中感受最深。

针对这种现象,省实验中学的钟红军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去年我们有位学生到动力车组参加列车乘务实践,写下了这样的心得:我们在动车组干得还是打扫卫生之类的工作,为什么大家乘坐动车组有如同坐飞机般有档次的感觉?因为当你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也就提高了在大家心里的地位.”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来改变世俗的无知才是我们能做的唯一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我们在针砭现实的时候也应该反思自己。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一直被人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一门重要学科。

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历史学科教学的尴尬境遇,究其原因,首都师大刘新成教授说:“现在的历史教学抽走了历史的故事性,使历史课本成为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进一步指出:“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

”“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一半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虽然课程改革在我们菏泽已经实施了五年了,但是我们目前的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的现象。

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是很多人的习惯。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过”、“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过”,等等。

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

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了,学生越来越不买这个帐,经由我们如此训练的学生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式鲜活的中考试卷。

当我们继续坚持“背多分”这样一种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教学的时候,很明显我们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自己都是缺乏信心的,这种状态下的我们也是不可能向学生传递有生命有激情的历史的,也担负不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而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说:“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这实在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那么,是不是历史教育已经走入困境、没有前途了呢?当然不是!举个很小也是很容易得出一点结论的例子:刚刚出台的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试行)通知中规定,语数外每周4课时,我们历史是2课时。

很明显,历史教学得以健康发展的机遇也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只要我们自己坚持、有信念,历史教育就有前途。

1、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2、历史课程的现代性借助人文社会科学宽厚的知识域已经实际地作用于公民的成长与发展。

3、历史课程的教育性在理解能力统帅下的历史思维能力已经深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4、历史课程力图在确立公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国际观念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对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关注态度,体会到国民对学校历史教育所倾注的热情,历史教育的进步也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成功有助推器的作用。

在投入课程改革之时,我们需要有改革的冲动和热情,在改革之中,我们需要有改革的智慧,理智地运用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学科感觉,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

说到底,一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开创历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三、重建有生命力、有历史味的历史课堂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使许多孩子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是“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

因此,在历史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使历史起“死”复“活”呢?在我看来,这就必须要变僵死的“课堂教学”为充满勃勃生机的“课堂生活”。

这里,就必然要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课堂”究竟是什么?基础教育的课堂在定向上是着力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即:“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另外,也有人以诗化的语言进一步阐述道: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

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因此更具人文色彩”。

很明显,这些解读都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那种把课堂仅仅看作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的一般层面,而深入到了一个更具有本体意义的深层境界——即,课堂是促进人的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

而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历史的人际交往,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度过的一段生活历程。

基于对课堂这样的认识,基于对新课程及历史教育功用的认识,我们就应该努力构建有生命力、有历史味的历史课堂。

这样的历史课堂应当是生动有趣的,它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跟随老师神入历史,它能以激情点燃激情。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

也就是说,好的历史课堂还应当是有思想有底蕴的,它能带给人思考的空间和收获的喜悦,它能以思想引领思想。

通过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而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能带给学生这样的历史课的历史老师一定不是教书匠,他(她)必定是善于学习又有很好的悟性的,他(她)必定是深谙历史之道和教育之道的。

老师的个性品格、老师的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

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

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