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个案分析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范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篇一一、引言脑瘫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个案工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脑瘫儿童的照顾者所承受的亲职压力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亲职压力指的是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因承担照顾、教育等责任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压力。
对于脑瘫儿童而言,其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所承受的亲职压力更为显著。
研究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有助于了解其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为脑瘫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法,选取几名脑瘫儿童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及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全面了解其亲职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
四、个案工作介入(一)个案选择与背景本研究共选取了五名脑瘫儿童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三名为母亲,两名为其他亲属。
这些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照顾、教育、心理支持等多重角色,面临着较大的亲职压力。
(二)个案工作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研究者与照顾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亲职压力。
2. 深入了解亲职压力:通过深度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压力来源。
3. 提供支持与建议:针对照顾者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心理支持、教育指导及资源链接等帮助。
4. 跟踪与评估:定期与照顾者保持联系,了解其亲职压力的变化及应对策略的效果,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亲职压力现状通过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照顾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亲职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疲劳:由于需要长时间照顾脑瘫儿童,照顾者往往感到身体疲劳。
2. 心理压力:担心孩子的未来、自责等情绪使照顾者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特殊教育个案研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出生时,由于早产加产钳助产,导致其脑部受损,患有轻度脑瘫。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病情逐渐显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语言表达困难、肢体协调能力差等。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导致其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二、案例分析1. 诊断与评估根据小明的症状和表现,经过专业的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智力水平:小明智力水平正常,但受脑瘫影响,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2)情绪行为:小明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3)语言能力:小明语言表达困难,词汇量少,需要加强语言训练。
(4)肢体协调能力:小明肢体协调能力差,需要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 教育目标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育目标:(1)提高小明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改善小明的情绪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
(3)加强小明的语言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康复训练,提高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
三、教育措施1. 教学策略(1)采用个别化教学,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游戏等,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小明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2. 情绪行为干预(1)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其心理问题。
(2)培养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3)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
3. 语言训练(1)针对小明的语言表达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2)采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小明理解词汇和句子。
(3)鼓励小明多与他人交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4. 康复训练(1)针对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差,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方法,提高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
(3)鼓励小明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其体质。
四、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脑瘫案例分析题
脑瘫案例分析题脑瘫案例分析题近年来,脑瘫在社会上的关注度渐渐增加。
脑瘫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期。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脑瘫患者的案例,探讨其症状、缘由和治疗方法。
小明,一名7岁的男孩,被诊断为脑瘫患者。
他在诞生时消失了窒息的状况,随后消失了全身强直、肌肉僵硬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表明他可能患有痉挛型脑瘫,这是脑瘫的一种常见类型。
痉挛型脑瘫的症状主要包括肌肉紧急、肌肉痉挛和不协调的运动。
小明的肢体活动受限,行走时经常摇摇摆晃、姿态不稳。
他的语言表达也受到影响,语速较慢,发音不清。
这些症状给小明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和挑战。
那么,为什么小明会患有脑瘫呢?脑瘫的发病缘由多种多样,常见的缘由包括妊娠期的感染、早产、窒息等。
在小明的状况中,他诞生时的窒息可能是导致脑瘫的关键因素。
窒息会导致脑细胞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发育障碍,最终导致脑瘫的发生。
针对小明的脑瘫,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他的症状和需要。
物理疗法是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对肌肉僵硬和不协调运动的训练,关心患者改善肢体活动力量。
对于小明而言,物理治疗可以包括肌肉拉伸、矫正器的使用以及平衡和协调训练等。
语言治疗也是关心小明克服语言表达障碍的重要手段。
语言治疗师会通过针对发音、语速和语言流畅性的练习,关心患者提高语言力量。
在小明的治疗中,语言治疗可以包括发音练习、语言表达训练以及口腔肌肉的熬炼等。
除了物理疗法和语言治疗外,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帮助手段。
药物可以关心掌握痉挛和肌肉紧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药物治疗并不能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所以脑瘫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窒息可能是导致脑瘫的缘由之一。
针对脑瘫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需要,包括物理疗法、语言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虽然脑瘫无法完全治愈,但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关心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理力量。
脑瘫患者个案分析:探究病因、症状和康复方案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脑瘫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患儿男,1岁,出生时有高胆红素脑病史,生后3个月发现 不竖头,易紧张,常有不对称姿势,考虑“缺钙”,予补钙 治疗后无明显疗效。1岁来我科就诊。现患儿不能竖头、翻 身、坐,存在手足徐动,肌张力不稳定,易紧张。GMFCS为 Ⅴ。 康复评定 主要障碍(1)大动作:不能竖头、翻身、坐,不能完成肘、 手支撑。 (2)精细动作:双手不能主动抓物,不能居中活动。 (3)异常姿势及姿势反射:紧张时存在角弓反张模式,存 在ATNR,手足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平衡及立直:颈立直、坐位立直未建立 (5)肌张力:四肢及躯干肌张力不稳定 (6)肌力:四肢肌力Ⅲ级 (7)关节活动度:放松状态下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8)伴随障碍:伴有咀嚼及吞咽障碍 请为该患儿制定治疗方案,并重点阐述运动治疗训 练措施。
脑瘫儿童小轩的情绪问题案例分析
脑瘫儿童小轩的情绪问题案例分析摘要:脑瘫儿童小轩由于情绪不稳定、冲动易怒等特点有严重的情绪问题,本文通过一个案例,从环境因素、语言沟通、情绪情感处理以及家庭教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脑瘫儿童;情绪;干预;一、个案基本信息小轩,男,12岁,生产时缺氧导致脑瘫,伴随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
现就读于培智四年级,一岁之前由奶奶照顾,之后和父母一起生活,母亲全职照料,有一幼弟。
认知方面,能掌握常规课程的学习知识;语言方面,能连贯说两字的词汇,但不是十分清晰,能慢速书写,与人沟通多用肢体+单字;动作方面,脑瘫导致的偏瘫(右瘫),痉挛性,右手无力,右脚跛脚。
情绪与行为方面,情绪不稳定,会夸大情绪表达。
易暴怒,会因为小事就大力动手抓、咬、踢同学。
易大喜大悲,会因为得到一个小奖品就高兴的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也会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大哭不已。
心理安全感极低,做错事特别害怕父亲批评,特别害怕妈妈不要他。
二、案例“妈妈不要我了”事件起因:小轩连续几天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语文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下课时语文老师在教室将此情况和小轩妈妈进行了沟通。
事件经过:妈妈严厉批评了小轩,并说回家不准再玩手机,小轩很生气表示要玩手机,妈妈当着小轩的面把手机砸了,小轩很生气加伤心,在操场疯跑、打滚、大哭。
妈妈说我不管你了,等你冷静了再说,小轩哭着让妈妈抱抱他,妈妈没有理他。
上课了,强制让小轩进教室上课,妈妈然后抱着弟弟回家了。
小轩在课堂上时不时哭泣,嘴里喊着妈妈,妈妈。
下课后有陪读家长询问:“你犯什么错误惹妈妈生气了,你不听话你妈妈不要你了。
”,其他同学也起哄“你妈妈不要你咯!”小轩听到后直接崩溃哇哇大哭冲回教室要拿书包回家找妈妈。
陪读家长把他拉回教室,用直尺拍打教育:“不准哭,你再哭就不让你放学”,其勉强停止哭泣,接着上了一节体育课。
体育课下课是中午放学时间,其坐在位置上不吃饭又接着哭,嘴里喊着妈妈,被老师批评后忍了两分钟,最后又跑到厕所嚎啕大哭。
脑瘫个案护理总结范文
一、背景介绍患者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5岁诊断:脑性瘫痪(痉挛型)二、护理过程1. 评估患者状况患者张某某,5岁,因出生时窒息导致脑瘫,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等。
患者入院时精神状态良好,但肢体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差。
2. 制定护理计划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以下护理计划:(1)改善肢体活动:通过被动运动、按摩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肢体活动能力。
(2)康复训练:进行言语、智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3)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护理措施(1)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如进食、穿衣、洗澡等。
(2)康复训练:每日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言语、智力等康复训练。
(3)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4. 护理效果(1)肢体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护理,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有所改善,能独立完成简单动作。
(2)康复训练:患者在言语、智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3)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总结1. 通过本次脑瘫个案护理,我们充分认识到早期干预对脑瘫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2. 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3.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提高护理质量。
4.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脑瘫患者的康复,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总之,本次脑瘫个案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Bobath反射性抑制手法
X X1、XX上半身(头、躯干)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
2、下半身(髋、膝、踝)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
XXXX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分开双腿 放些东西在小儿的头和肩下面,使头、 肩向前。 握住小儿的双膝关节向上屈腿。 当髋屈曲时,腿就会分开
Vojta疗法:是由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组成的、 诱导出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促通治疗方法。
Bobath三阶段治疗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采用
X抑X制X异X常紧张性姿势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
力。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
X第X三X阶X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引导患儿出现
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协调性差,在运动 中表现为低张力性
混合型等
大脑解剖图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详细图解
锥体系解剖图
存在的异常反射
X1X、X对X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颈屈曲—上肢屈
肌优势,下肢伸肌优势 2、紧张性迷路反射(TLR):仰卧位—上下肢伸肌优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 主要内容 :
1
2
3
4
病案介绍 病案分析 康复计划
PT治疗
病案介绍
患儿:谢依然,女,2岁3个月
X诊X断X:X脑瘫(痉挛型)
患儿具体情况:母亲妊娠期有缺氧史,剖宫产,术中 脐带绕颈,运动发育迟缓,于2017年1月入我院进行
X康交X复叉X治呈X疗剪,刀入腿院和时尖不足能,爬改行良、As独hw站o、rt行h分走级,:下2肢级内(收肌
脑瘫儿童个案
小儿脑瘫个案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
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
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
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
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
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
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
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
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
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
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
性格娇气、怕吃苦。
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
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
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内容和方法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和协调能力下降等症状。
针对这一疾病,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痉挛型脑瘫个案的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个案介绍患者李明,7岁,由于早产导致脑部发育不良,患有痉挛型脑瘫。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步态不稳,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
在接受康复训练前,李明的生活质量较低,无法正常行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家人的帮助。
经过康复训练后,李明的步态和肌肉张力得到了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二、康复训练效果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训练、运动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
对于李明这样的痉挛型脑瘫患者而言,康复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在生活自理训练方面,通过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患者可以逐渐学会自己穿衣、洗漱、进餐等基本生活技能,从而减轻家人的负担,提高生活品质。
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操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痉挛、肌肉张力增高等症状,提高运动功能,增强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语言康复训练方面,适当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1. 病情严重程度: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严重的病情可能会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病情越严重,康复训练的难度和复杂度也会相应增加。
2. 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对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越早开始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越好。
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3. 康复训练的持续性:康复训练的持续性是影响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性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患者的康复效果,防止康复效果的逆转。
4.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幼儿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幼儿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幼儿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特殊儿童在教育中会面临种种困难,例如融入困难、学习障碍等。
因此,在幼儿园中,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园特殊儿童的个案,探究如何更好地解决特殊儿童在教育中的种种困难。
案例:小明是一位6岁的脑瘫患者,由于大脑受损,他的智能和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在幼儿园中,小明融入困难,常常被其他孩子排斥,老师对他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个案分析:针对小明的个案,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个化学习方案针对小明的学习障碍,老师应建立个化学习方案,依照他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让小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加强交流和沟通针对小明的语言能力发展问题,老师需要采取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在与小明交流时,可以采用简单的语言、图片和手势等,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加强社交技能的培养针对小明融入困难的问题,老师应加强小明的社交技能的培养。
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游戏等,让小明与其他孩子更好地接触和交流,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4.建立家校联系针对小明家庭条件有限的问题,老师应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与小明的家长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制定个化的学习和生活方案。
结论: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幼儿园需要采取个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加强交流和沟通,培养社交技能,建立家校联系,致力于解决特殊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脑瘫儿小陆康复个案报告论文
脑性瘫痪儿(矫形手术配套康复)治疗分析----小陆的个案研究报告张尹佳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一小儿情况8岁男孩小陆,这两年一直在嘉兴海宁市残联康复学校上学,因不能扶走和独走,家长每天要陪伴左右,压力也非常大.于2014年末,小陆在当地桐乡村委陪同下来海宁二院儿童康复科想寻求进一步治疗,我科经过评价,诊断为脑瘫(脑瘫定义与分型根据最新的儿童康复大会决议:婴幼儿脑部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分型为:痉挛型双瘫(表现为上半身的障碍轻于下半身,即上肢轻于下肢)访谈得知,小陆母亲怀孕8个月时因在海盐受外力撞击而至早产,经转送浙江省儿保抢救后存活,保温箱抚养20天后出院.经海宁二院儿童康复中心评测,现在的智力发育相当于2岁水平,大运动发育在9个月水平.总结之,患脑瘫的高危因素为:1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2早产,未熟儿.二个案分析与前期评价小陆在下肢肌张力,独站独走,智力发育,手精细抓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大体情况如下:1.双下肢肌张力偏高,腱反射亢进,下肢呈内收内旋异常姿势,扶站时尖足明显,仅足指着地,内翻变形趋势明显.内收肌角<30度.扶走时为交叉剪刀步态.肌肉无萎缩,跟腱挛缩,有膝反张趋势,双下肢被动活动困难.2.长期大运动发育落后,活动范围较小,信息输入减少,致使智力发育相对落后.且智力发育落后反过来减弱了小儿活动的欲望,使大运动得不到提高,孩子已经不想走路,情绪低昂,于是进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对小儿非常不利.3.双上肢运动功能基本可以,但手部精细功能较差,如独立使用筷子,如厕后的手纸使用,捏取绿豆大小物体,旋下螺母,打开瓶盖等活动均不可.生活自理能力低.4.与外界交往较少,其父母忙于工作,而奶奶年迈没有机会陪她出去玩.小陆性格又比较内向,也没有其他同龄人与之玩耍.殊不知,儿时的玩伴是任何大人也替代不了的.以前在海宁培智学校时就是因为相关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缺乏,使其厌恶去上学.主动要求放弃上学的机会.这样的话,严重的阻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前期评价采用中国残联编制的<<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各项评分情况如下:1运动功能:19分2生活自理能力:6分3社会适应能力:6分三远期康复目标(我科指6个月后的大运动目标)1. 独走.四针对康复目标的训练规划与思考通过小儿扶站情况分析直立对线:前脚掌尖足立位,膝盖代偿性后伸(仅有膝反张趋势),髋屈曲.呈极费力的站立姿势.接下来训练的主要问题是怎么纠正对线.结合小儿情况来说最主要是降低肌张力,而现在已经8岁多,且踝关节已经挛缩变形,无法用手法进行有效降低,且估计配置AFO也已无法矫正.所以考虑行相关肌腱切断延长矫形术治疗.不过首先应该进行2个月的术前强化训练,使相关痉挛肌肉达到最佳的术前长度,以保证手术达到最佳矫正效果.也为术后训练打下基础.并要在这两个月中教会患者及家长一些基本的术后家庭训练方法.五康复治疗计划1.运动疗法训练:针对双下肢肌张力的手法牵拉(利用绑带式训练床做髋外展<逐渐被动达到135度>;直腿抬高<被动至80-90度>;髋关节外旋<0-90度>;足背屈等),被动活动扩大或维持ROM;适量进行相关肌力训练,如坐起,仰卧起坐,单双桥式训练等,但要适量,不能使痉挛加重;下肢的各关节的协调运用和整体控制:如让其仰卧位,一侧下肢固定,让另一个下肢足尖够治疗师放在上空的手部并保持等;大运动训练和姿势保持训练:每天单腿跪位保持每腿10分以上,双腿直跪保持10分以上;肢体灵活度训练:鼓励快速四爬,翻身等已经掌握动作来提高孩子主动运动的欲望,增加成功的感觉.2作业疗法训练:上肢及手部被动活动训练;手部精细活动训练(插拔木钉,抓雌雄毛扣,旋螺母等等);ADL训练.3 言语训练进行一年级相当的课本常识学习,为以后独走后及时入学做准备;适当进行心理暗示训练,强化孩子要走,会走的信心.4 理疗痉挛机电疗;下肢包蜡治疗;中药熏蒸;5中医按摩,针灸治疗按摩可以均衡阴阳,舒经活络,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小儿脑瘫按摩与其他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不同,因此,我科按摩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按摩理论.现代神经生理学,运动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小陆的疾病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治疗.6 家庭训练每天下肢的被动活动,牵拉,按摩,坐起50个/次,仰卧起坐30个/次,双桥30个/次扶物行走累计500m,双手扶住上台阶四层每次.六疗效跟踪经过科室评价和包括家长在内的讨论,认为现在已经达到了矫形手术的条件:1小陆两个月后小陆的双下肢肌张力有所降低,且达到了手法无法再行降低和缓解的可能2且直立肌力量通过训练已得到强化.3小孩通过心理暗示及言语训练,对手术也非常认识和赞同,消除了手术的恐惧,认为手术了就可以走路了.4已经和家长沟通好.于是,送小孩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做了双侧跟腱延长术和内收肌松解术.术后一周开始,家长按照我们的指导进行早期的训练,至45天拆石膏后来我科开始正规术后康复训练,并于术后3个月开始独立行走.但步态不佳(有代偿性膝屈曲,屈角145度).但家长还是非常满意治疗的全过程,准备于2012年9月让孩子去上正常小学了.思考:1积极控制小陆体重的增加:孩子手术后(特别是石膏固定期间),家长一味的给于进补,加上运动量减少,至使孩子的体重增加迅速,而跟腱为手术延长,步行时则易出现双膝代偿性屈曲,久而久之则会造成跟腱过长,出现蹲伏步.这是需要重视的,且必要时可以考虑着AFO预防.2平衡训练站立和行走时下肢骨对线差,站立时患者处于费力状态,平衡感差,易跌倒.应加强站立抛接球训练,跨步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辅于感统训练3训练孩子的胆量: 前后方的跌倒保护训练,跌倒后自主恢复步行训练等量表评价情况:初期(指术后拆石膏来我院训练1个月时情况)评价采用中国残联编制的<<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各项评分情况如下:1运动功能:19分2生活自理能力:6分3社会适应能力:6分中期(指术后拆石膏来我院训练1个月时情况)评价采用中国残联编制的<<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各项评分情况如下:1运动功能:24分2生活自理能力:8分3社会适应能力:8分末期(指术后拆石膏来我院训练3个月时情况)评价采用中国残联编制的<<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各项评分情况如下:1运动功能:28分2生活自理能力:10分3社会适应能力:9分疗效对比:初期到中期:1运动功能提高分数(初次至中期):5分2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分数(初次至中期):2分3 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分数(初次至中期):2分初期到末期:1运动功能提高分数(初次至末期):9分2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分数(初期至末期):4分3 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分数(初次至末期):2分综合进步情况评定:末期总分值(三项分值相加)-初期总分值:47-31=16分疗效判定为:显著六总结和思考小陆的个案研究,对我们康复工作者的具体实践有以下5点意义:1能通过评价正确的找出患者的问题所在.并结合孩子的年龄,预后来思考.为患者提出长期的治疗规划建议.讲明大致的治疗进程.2要严格按照手术条件来筛选患者,且术前强化训练非常重要,术前训练充分的话可以帮助术者正确判断延长的长度和角度.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一些代偿性的肢体变形或者姿势异常.3注重术前患者和家长的心理辅导,要在术前就教会家长术后每个阶段的具体家庭康复方法,并明确告知康复进程.4术后康复训练需要非常的及时,准确.如果已可独走的小儿,要通过步态分析及时发现现存或者将要发生的变形或者异常姿势,并要做及时的干预.5要全程关注患者体重的变化,以及体重因素在康复恢复中的重要影响.6来自语训师的经验分享:第一要和患者成为朋友,使其愿意和你交流,一起玩,一起训练,一起做游戏.第二平时要用亲切的语言跟患儿交流,关心患儿的成长,并时时给予恰当的心理暗示,让患儿知道:我一定行!第三工序分解法:把对一个正常儿童十分简单的知识分成若干个步骤,使我们的患者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完成一个台阶,体验成功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且一定要多多表扬这些孩子.第四循序渐进,在每一个阶段都设立训练的重点,并指导家长针对制定的阶段训练重点家里配合训练.参考文献:[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2000年10月第一版.[2]陈秀洁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疗法.2004年1月第一版[3]第四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大会资料。
脑瘫儿童个案word版本
脑瘫儿童个案小儿脑瘫个案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
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
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
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
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
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
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
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
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
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
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
性格娇气、怕吃苦。
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
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
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内容和方法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脑瘫儿童在家教育的个案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引言 • 脑瘫儿童及家庭现状 • 在家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个案实践与经验分享 • 在家教育对脑瘫儿童影响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脑瘫儿童教育现状
介绍脑瘫儿童在教育领域面临的 挑战和问题,以及在家教育作为 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家庭成员
父母均为全职工作者,有一个 年长8岁的哥哥。
家庭经济
家庭收入稳定,属于中等水平 ,但为小明治疗和教育投入较 大。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和睦,父母对小明充 满关爱,哥哥也对小明照顾有 加。
家庭支持
父母积极参与小明的康复治疗 ,定期与医生、教师沟通,了
解小明的需求和进步。
教育需求与挑战
教育需求
小明需要接受个性化的教育,以提高他的运动协调能力、认 知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需要关注他的情绪管理,帮助他 建立自信。
在家教育概念
解释在家教育的定义、特点及其 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区别。
个案背景
01
02
03
学生基本信息
介绍个案学生的姓名、年 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脑瘫类型和程度
详细阐述个案学生的脑瘫 类型和程度,以便了解其 具体需求和困难。
家庭背景
描述个案学生家庭的经济 状况、家庭成员结构等, 以揭示在家教育的实际环 境和支持条件。
社交困难
儿童可能因为社交技能不足而难以与他人互动。解决方法包括安排与其 他儿童的互动机会、参加社交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等。
03
情绪问题
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解决方法包括建立积
极的家庭氛围、给予儿童关爱和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
特殊教育案例脑瘫儿(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胎儿期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
这种疾病会导致患儿运动、姿势、感觉和认知等功能障碍。
在我国,脑瘫患儿数量众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案例将围绕一位脑瘫儿的成长历程,探讨特殊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
二、案例介绍小杰,男,8岁,来自我国北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从小杰出生起,他的父母就发现他在运动和认知方面存在异常。
经过医院诊断,小杰被确诊为脑瘫。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杰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并未得到及时开展。
三、特殊教育实施过程1. 诊断与评估小杰的父母在得知小杰患有脑瘫后,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经过多次评估,小杰被诊断为脑瘫,并具有以下特点:(1)运动障碍:小杰的上肢和下肢力量较弱,行走时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2)认知障碍:小杰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3)社交障碍:小杰的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小杰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为其制定了以下个别化教育计划:(1)运动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手段,提高小杰的运动能力。
(2)认知训练:通过游戏、故事、图片等教学方式,提高小杰的认知能力。
(3)社交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社交活动,提高小杰的社交能力。
3. 实施教育计划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注重以下几点:(1)因材施教:针对小杰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杰的成长。
(3)环境适应:为小杰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4. 教育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杰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运动能力:小杰的上肢和下肢力量明显增强,步态趋于稳定。
(2)认知能力:小杰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3)社交能力:小杰的性格逐渐开朗,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脑瘫病人个案研究报告范文
脑瘫病人个案研究报告范文脑瘫病人个案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由于不同类型的脑损伤引起的,可导致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能力障碍等。
个案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脑瘫病人的症状特点、康复治疗效果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一位脑瘫患者的背景、症状表现、康复治疗等内容。
二、个案描述患者名为张琳,女性,现年8岁。
患者在出生时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增强、步态不稳等。
经过医学诊断,患者被确诊为脑瘫。
据了解,患者在出生前胎位异常,导致胎儿缺氧等情况。
三、症状表现患者主要症状包括:1)肌张力异常,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强,表现为肌肉僵硬、不易放松;2)运动障碍,患者步态不稳,行走时常常摇摆不定;3)言语障碍,患者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表达能力较差。
四、康复治疗患者接受了多种康复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1)物理治疗,通过运动训练、按摩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肌张力问题;2)语言治疗,通过语言训练、语音矫正等手段,提高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3)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五、康复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肌张力明显下降,步态稳定性有所提高。
言语表达能力有轻微的进步,能够简单地进行日常交流。
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提高。
六、讨论与总结通过以上个案研究可以看出,脑瘫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康复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脑瘫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脑瘫病因复杂,个案研究的结果仅供参考,还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七、参考文献1. 盛淳臣,苑颖颖. 脑瘫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29(2):176-180.2. 高叶,卫敬阳. 脑瘫儿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小儿保健,2017,25(2):120-123.。
脑瘫患儿案例总结范文
一、案例背景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脑部损伤导致的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
脑瘫患儿通常伴随智力、感觉、语言等多方面的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了新的希望。
以下是对几例脑瘫患儿案例的总结。
二、案例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6岁脑瘫患儿该患儿6岁,患有肌张力障碍性脑瘫。
经过4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患儿上肢和下肢活动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平衡能力及沟通能力都得到提高,可以摆脱轮椅,采用助行器行走。
这一案例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Cells期刊上,展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瘫的临床潜力。
三、案例二:自体脐带血回输治疗重度脑瘫患儿王小弟是一名重度脑瘫患者,通过自体脐带血回输技术成功改善症状。
经过18年的治疗,王小弟现在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视觉和听觉也恢复得很好。
这一案例证明了脐带血干细胞在治疗脑瘫方面的巨大潜力。
四、案例三: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脑瘫患儿康复张阿姨的儿子小亮是一名脑瘫患儿,因家庭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接受正规治疗。
在社工的帮助下,小亮得到了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逐渐恢复了信心。
这一案例反映了社会支持网络在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案例总结1. 干细胞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了新的希望。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在治疗脑瘫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社会支持网络对脑瘫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应关注脑瘫患儿,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3. 家庭关爱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
家长应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4. 多学科合作是脑瘫患儿康复的重要途径。
医生、康复师、心理医生、营养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应共同努力,为脑瘫患儿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总之,脑瘫患儿康复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
针对这类患儿,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痉挛型脑瘫个案的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个案情况介绍小明,8岁,患有痉挛型脑瘫。
他的肌肉紧张,行走困难,姿势不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经过康复医生评估后,确定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改善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二、康复训练效果1. 肌肉松弛: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明的肌肉痉挛有所减轻,肌肉变得更加松弛,行走姿势也更加稳定。
2. 运动功能提高:在康复训练的指导下,小明的运动功能得到了提高,他可以更加自如地进行日常生活的动作,如坐立、行走等。
3. 生活质量改善:康复训练使得小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不再感到困难和自卑,能够更加积极地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
1. 康复训练的及时性:越早开始康复训练,效果往往越好。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能够减轻症状,提高运动功能。
2. 康复训练的专业性:康复训练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针对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康复方案。
如果康复训练缺乏专业性,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家庭支持和配合: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人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4. 患儿的个人意愿和毅力:患儿自身的意愿和毅力也是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只有患儿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四、思考1. 需要关注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痉挛型脑瘫患儿提供持续的康复训练服务和指导。
2. 康复训练的个性化:每个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其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注重个体差异,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脑瘫幼儿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脑瘫(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幼儿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我国脑瘫儿童发病率约为1.8‰,约为0.5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脑瘫幼儿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但教育问题成为摆在家长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4岁,出生时因早产、缺氧导致脑瘫。
小明表现为运动障碍,肌肉紧张,姿势异常,语言发育迟缓,认知能力较弱。
在幼儿园接受康复训练期间,教师发现小明在社交、认知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教育目标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教师制定了以下教育目标:(1)改善小明的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培养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认知能力;(3)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2. 教育方法(1)康复训练:教师针对小明的运动障碍,采用康复训练方法,如:肌肉放松、关节活动、平衡训练等。
同时,结合游戏、音乐、舞蹈等形式,提高小明的兴趣和参与度。
(2)认知训练: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形式,培养小明的认知能力。
例如,让小明观察图片中的物体,说出物体的名称和颜色;让小明模仿教师的手势,说出相应的动作。
(3)语言训练:教师采用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让小明模仿教师的发音,说出简单的词语;让小明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汇。
(4)社交训练:教师通过组织游戏、集体活动等形式,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
例如,让小明与同伴一起完成游戏任务;让小明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
3. 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运动能力:小明的肌肉紧张程度有所减轻,姿势异常现象得到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2)认知能力:小明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识别简单的物体、颜色和形状;(3)语言表达能力: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说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4)社交能力:小明的社交能力得到增强,能够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会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针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在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一、个案介绍患者为5岁男孩小明,患有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僵直、协调能力差,无法独立站立和行走。
经过家长的积极配合,小明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
二、课堂康复训练效果评估1. 生理功能经过6个月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小明的肌肉僵硬度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尤其是在肌肉放松和拉伸训练中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小明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有所增强,能够独立坐下和站立一段时间,并且在辅助下能够迈出数步。
这表明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日常生活能力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小明经过训练后,能够自主进食、穿脱衣物,并且在家长的陪同下能够完成一部分自我卫生。
这些都是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成效之一,通过锻炼,小明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 心理和社交能力除了生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明的心理和社交能力。
他变得更加自信,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与其他小朋友进行简单的互动。
这对于痉挛型脑瘫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通常会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而感到自卑和孤独。
1. 训练频次和持续时间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与训练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若训练频次不够,时间不够,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小明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与他每周坚持接受3次个案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分钟有关,也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持续的康复训练有密切相关。
2. 康复训练师的水平和经验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师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专业的训练师能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训练内容,并能够灵活地调整训练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以A某为例【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
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
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
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
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3)(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3)(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3)(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4)1、生态系统理论 (4)2、需求理论 (5)二、个案基本情况 (5)(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5)(二)家庭情况 (5)(三)教育情况 (6)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业学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3、班级融入与接纳.............................................................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6)四、总结 (7)“随班就读”一词最早出现于国家文件中是在1987年,同年的12月,原国家教委提出让大多数轻度的脑瘫儿童在学校随班就读。
1988年,国家又把特殊类学生随班就读作为了一项政策,让特殊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随班就读的政策的提出,让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得到了改善,适当缓解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但这一政策还很局限,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特殊教育的普及以及发展的要求。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一)随班就读的环境脑瘫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地下,空间思维不足,以及运动障碍这几个方面。
在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其右脑的功能,针对其问题,设置各种训练。
训练的内容可以从认知方面的训练入手,并且开设音乐治疗、引导式教育等,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锻炼和治疗,尤其是关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训练,这些对脑性瘫痪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脑性瘫痪儿童提高其智力水平,更好的适应学习。
1987年,我国就开始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的试验,选取了15个县、市,开设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班。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脑瘫儿的就读学校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普通的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障、语言障碍、听障、视力障碍的儿童。
一般普通学校招收的儿童中不包括智力障碍的脑瘫儿童。
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的适龄脑瘫儿童无法入学,得不到教育,甚至有一些严重的脑瘫儿童只能留在家里或者一些机构,没有学习的机会。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进入普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情况也不甚理想。
没有全部得到教育和康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中,只有少数几家学校针对脑瘫儿童开设了教育康复。
1994年5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针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进行了工作会议,并且对该阶段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政府以及学校在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事件中的职责。
同年的7月份,原国家教委将随读班定义为普及脑瘫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大力提高脑瘫儿童的入学率以及义务教育。
这些政策得到了落实和推广,改善了脑瘫儿童的入学情况,政府还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接受脑瘫儿童入学的学校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并且规定学校应该有义务对适龄的脑瘫儿童提供随班就读条件,并提供康复帮助。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就读人数也在大大增长。
1992年至1995年的脑瘫儿童读人数分别为1.53万人、8.83万人、11.53万人、18.96万人,在1992至1995年间,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人数增长的最快,1993年相比1992年增长了7万多人,1995年相比1994年涨幅又有提高,增长了64%,这些数据说明了国家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1、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表明了,社会上的所有环境都可以看做是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和整体是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的。
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体和整体可以将对方改变,重塑对方。
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也即是着重于将环境的阻力化为零,使人们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
同时还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
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是常常用于社会工作者干预个体的四个层次。
对于在脑瘫儿童来说,其教育和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其更容易使其的人生的社会功能缺失,致使今后的成长、发展收到阻碍,不能完成社会化。
社会工作者并为其提供一个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环境,提供相应的心理引导,使其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康复。
2、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它把人的需求总结为五类:生理、安全、归属和爱求、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五类需求是有主次的,就好像金字塔一样,排在最底端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也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高层次需求,这些需求都得以满足的时候也正是人的舒适感达到最顶端的时候。
鉴于案主是脑瘫儿童,他们不仅身体机能受损,智力也低于常人,不能与一般儿童一样理解社会、知识、教育等元素,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只有知道案主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案主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二、个案基本情况(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A某,性别女,今年12岁,患有痉挛性中度脑瘫。
从2岁多开始,便在家附近的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专业物理治疗直至6岁。
7岁时可独立行走,但只能行走200米左右,且不能被旁人触碰,一碰便摔倒。
现今无法自理,吃饭、穿衣需要家人从旁协助;讲话吐字略模糊,音律节奏感强,爱好绘画;有社交意识,对待社工也比较礼貌,但是存在社交障碍,不大情愿与人交往。
(二)家庭情况A某是家中的第二位孩子,家住县城,家境条件原本比较优渥,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公立小学做行政工作。
A某诞生后,母亲曾停薪留职3年去照顾A某,后因家庭压力复职,由外婆平日里照顾A某。
家庭经济也因治疗康复A某变得比之前紧张。
A某的哥哥比A某年长三岁,是健康儿童,对A某比较关心,时常帮助妹妹吃饭、识字等。
家中成员对A某都比较关心,A某与母亲、外婆较亲近,比较听哥哥的话。
(三)教育情况A某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接受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服务和康复教育。
6岁便开始在该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认字、数字和字母,在10岁前完成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等课程。
A某在固定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习,帮助其手部控制的情况下在固定的格子里写字,写的速度在10个字/分钟左右,是一般儿童的三分之一速度(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一般普通小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要比看见或者从未接触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的态度要积极,所以接触和沟通,是两者之间增进了解的有效途径。
所以多接触脑瘫儿童,能够帮助更好的接纳他们。
接触的方式可以使一起玩耍、游戏等,通过这些特殊的交流活动,让正常儿童与脑瘫儿童之间产生感情。
正常儿童在于脑瘫儿童玩耍游戏之时,也能激发正常儿童对脑瘫儿童的保护和帮助的欲望,让他们在帮助脑瘫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调动他们帮助脑瘫儿童的积极性。
没有接触过或者从未见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则没有这些概念,所以他们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并不积极。
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脑瘫儿童的态度,还在于老师对其的引导,老师在协调两者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对脑瘫儿童有更多的了解,掌握脑瘫的知识,对待脑瘫儿童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区别对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好脑瘫学生。
目前很多从事脑瘫学生的教育工作的教师,对脑瘫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没有针对其特点和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康复课程,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没有过多的帮助。
脑瘫儿童在随班就读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对脑瘫学生的教育应该渗透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充足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是仅仅只有康复课程中才对他们进行康复练习。
从事这方面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全面的教学知识,拥有康复方面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帮厨脑瘫学生进行康复和学习,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总结脑瘫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和康复效果要远好于在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由于可以与其他正常儿童接触,对于脑瘫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都有很好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长远的影响脑瘫儿童今后的发展。
脑瘫儿童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康复需要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中成长。
综合对个案的调查和跟踪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随读班的环境并不理想,应该从教育以及引导正常学生的角度入手,提高和优化脑瘫儿童的随读环境,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康复。
加大对脑瘫儿童随度办的扶植,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随度班的规模进行扩大,提高脑瘫儿童教育质量。
整合教学资源,为脑瘫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找到融合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切入点,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都应该大力支持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接纳他们,并为其提供教育帮助和支持,如果脑瘫儿童想要转换教育安置机构,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转换通道,尽可能的为脑瘫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2]王辉.学龄脑瘫儿童障碍特征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13[3]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学习障碍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3):3-7[4]王伟,魏轶兵,陈尚婷.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9):11-15[5]曹春京,高晓虹,李润洁.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22):535-537[6]彭虹,许家成,金萍,等.智力残疾人生存质量与自然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7):6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