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典例导析【例1】(2004年某某)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点拨: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例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点拨: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取得独尊的地位。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秦始皇的“坑儒”,还是汉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满足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的答案。
④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实际上,汉武帝以后,儒家以外的各学派诸如道家、法家等都有一定发展,并非“消亡”。
答案:D【例3】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它主X“仁政”“德政”“民贵君轻”点拨:本题考查通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D项。
儒家思想经过战国、秦、汉,汲取各家精华,顺应时代发展,已经形成“外儒内法”的完整体系,符合专制制度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答案:C思维启示【例1】1.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 B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答案 C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答案 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 D解析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汉朝发展君主专制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
荀子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B、C两项错误。
5.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举贤良对策”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并未直接导致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思维点拨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深化理解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2)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维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1.举措(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教官,称为“博士”。
高中历史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训练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把儒家思想神秘化,带有了某些神圣的宗教特征,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赢得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A、C、D三项不能体现这一特征。
答案:B2.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它(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解除了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政权,保证了国家统一,这是其进步之处。
答案:C3.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局面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解析: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是因为当时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但西汉的“罢黜百家”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
答案:D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依据“西汉开国”“东汉中兴”等信息,可知经过西汉时期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C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解析: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是否能迎合统治者的要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达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C.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017年题组1.(2017.11·浙江高考·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4年题组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
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顺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体现了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更体现了大一统的社会现实。
答案: B3.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 C4.《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解析: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答案: B5.(2011·广东深圳检测)“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中,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的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解析汉初由于经济衰退,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而材料就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化事情,不用权谋。
答案 D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解析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统治者“失德”,老天爷就会降灾害以示惩诫,这导致西汉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故选D项。
答案 D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 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 D5.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A、C选项不符史实,D是影响。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答案】B2.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儒学地位的提高C.中央集权的强化D.政治中心的转移【解析】丞相的来源变化从功臣到齐鲁地区,并为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转折点“汉武帝”,结合题目中从“功臣或功臣子弟"到“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得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题目中反映的是中央内部丞相的来源,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答案】B3.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
由此可见太学()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解析】材料体现了太学兴办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故A项错误;民间化与材料“长安创办太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是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设,故C项正确;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C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格物致知【解析】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错误。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哪一时期 1. ( )A、战国B、秦朝C、汉高祖D、汉武帝2.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 ( ) A、汉代儒学排斥异派取得独尊地位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3.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不太听命于中央。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3.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4.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4.()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5.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引文的出处应为5.()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6.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6.()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7. (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第I卷(选择题)1.假如你是西汉中期的一位学生,想去长安投考太学,那么你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包括①《诗经》②《论语》③《孟子》④《礼记》A.②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2.董仲舒指出:“当更化而不更化, 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 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否定此前无为而治 B.主张转变治国思想C.重用大贤方能善治 D.呼吁及时政治变革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杀“术士”,长子扶苏劝谏说:“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反映当时A.统一进程曲折B.地方治理不畅C.始皇灭儒崇法D.儒学影响较大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
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5.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写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受。
”在其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B.三教合归儒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据此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8.《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高中历史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创)汉初政策上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但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汉承秦制”,“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民间陋俗犹存,卑劣嚣顽,好勇斗狠,欺上惘下,“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这表明A.时代需要统治思想变革B.儒学的发展已趋于停滞C.汉初社会经济日益凋敝D.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汉初奉行黄老思想,但无法解决民间陋俗犹存的问题。
这说明时代需要汉朝统治者变革统治思想,变“无为”为“有为”,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经济状况,不选BC两项。
“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社会状况【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2.(改编)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一言论的意义在于A.论证天人感应学说 B.论证君权神授学说C.阐明思想统一的必要性 D.阐明加强刑罚的重要性【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学说,不选AB两项。
加强刑罚,崇尚法治,属于法家思想,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建议【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3.(名校)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株洲二中高二上第四次月考历史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高二历史必修3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内容略。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材料略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答案:D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汉代儒学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了新儒学。
由此可知,本题选C项。
答案:C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X的影响()A.“大一统”的主X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C.“天人感应”学说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大一统”的主X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三纲五常”学说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2. 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
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学地位的提升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政治中心的转移
3.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 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 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 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4.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5.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6.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7. 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
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 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 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 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 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8.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9. 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
A. 人定胜天
B. 天人感应
C. 道法自然
D. 相生相克
10. 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
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A. 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 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 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 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11. 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
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律走向儒家化
B. 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 儒法已合为一家
D.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2. 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
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
”董仲舒“高明”在
A. 鼓吹“以吏为师”
B. 倡导“儒法结合”
C. 高举“崇儒更化”
D. 抨击“无为而治”
二、连线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朱熹进一步阐
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
“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
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
“三纲”是“天理”
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15.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
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
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
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16.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17. 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请回答:
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