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PPT精品文档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两个敌对集团
新教诸侯同盟 (法国、荷兰、瑞典)
天主教诸侯同盟 (德意志皇帝、西班牙)
Various countries from outside the region interfered or actively fought in the war.
2. 17世纪欧洲政治版图
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
• Your Subtopics Go Here
一、三十年战争的背景
1.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矛盾 2. 17世纪欧洲政治版图
1.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矛盾
①诸侯与皇帝(哈布斯堡家族)
②新教与天主教 It was a war over Catholic-Protestant Issues, and it was a war between the Hapsburg empire and the various German states.
天主教阵营军队统帅德意志的瓦伦斯坦
1632年吕岑大会战的惨烈景象
本节重点
名词解释: 哈布斯堡家族、奥格斯堡和约、掷出窗外 事件、古斯塔夫二世、黎塞留、瓦伦斯坦 简答题: 三十年战争的过程 论述题: 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1648)
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
西班牙国王 奥地利皇帝 波西米亚国王 尼德兰所有者 匈牙利的保护者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1500-1558)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peace of Augsburg
双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新教诸侯 时间:1555年 地点:奥格斯堡 内容: ① 承认新旧两教的信仰自由,新教和旧教同权 平等; ② 根据“教随国定”原则,诸侯在其领地内 享有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署 意义: 450周年纪念邮票 ① 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是新 教同天主教在德意志平等存在的法律根据。 ② 德意志诸侯通过和约扩大了政治和宗教权 势,侯国分立体制进一步巩固。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二节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一、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1、英国革命与欧洲
法国有心干涉而无力
西班牙为反对法国而讨好英国 荷兰内部分裂:支持英王;支持议会 俄国偏师难及 教皇支一、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2、革命期间英国的对外政策——扩 张海外领地;加强海军建设。
(三)均势的演变和破坏
1、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 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力 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 干预欧洲大陆事务。
2、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 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极参与混争。它 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 关系孕育着新的动荡和演变。
订了和约,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1624年39岁的红衣主教黎塞留黎登 上相位开始法国的红衣主教时代 (1624-1661)“我的第一目标是使国
王强大,我的第二目标是使王国荣耀。”
安娜太后与年幼的
路易十四
3、《威斯 特伐利亚 和约》 (两个条 约)主要 内容体现 在三个方 面
①欧洲领土的局部 分割
4、普鲁士的崛起
(3)1748年《亚琛和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从 奥普战争演化为以英(奥)与法(普)为领导的 两个欧洲集团之间的战争。1748年签订了《亚 琛和约》。承认奥地利王位的合法性;普鲁士得 到西里西亚;奥在意的部分属地为西班牙和撒丁 王国所有;法丧失了在尼德兰和印度及美洲的属 地,拆除敦刻尔克防御工事;英贩奴权延长四年。 该条约加强了英普的实力,消弱了法奥的实力, 法奥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普鲁士时开始调整关系, 结成同盟,欧洲力量重新调整。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 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诸侯 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 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 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 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
03第三讲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B.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世界)
1494.6. 西经48度线,全球大洋航海、远洋商业和殖民权利 东西划分,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创设了一个支配全球层次交往的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全球 性政治体制。” 地理大发现与新的东西交通线和全球“环状构造”的创 立。——全球性政治经济开始创立。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 A.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 法国:1453年后,作为中央集权国家最初浮现 英国:
荷兰衰落,英国崛起。
2. 18世纪的王朝争霸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波兰王位继 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A.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和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形式上是一 场王朝战争,实际上是英法间争夺海上和殖民 地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 1700年11月1日,查理二世无嗣而终。 法王路易十四:王后是查理二世的姐姐; 奥皇利奥波德一世:皇后是查理二世妹妹
E. 七年战争和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全欧洲性的冲突,实质 上是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 1756年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 1763年2月15日,普、奥、萨克森签订了胡贝 尔茨堡和约。 普鲁士迈出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导致奥地利 开始改革;英国压倒法国取得殖民优势。
体系沿革: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冷战结束与国际政治的多元化。
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 立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定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 什么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源自于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这个体系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起点,它奠定了国家主权和平等的基础,也为西方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国家间的交往和争端解决开始以平等和法律为基础。
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背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与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战争导致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之间长期的冲突和争端,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代价和无谓性。
在这个背景下,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视为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战争的里程碑。
这个和约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确立了欧洲各国的国家主权,还规定了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
3.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原则3.1. 国家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是国家主权。
根据这个原则,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权力和控制自己内部事务的能力。
其他国家不应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国家主权的确立对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和平至关重要。
它为各国提供了平等的地位,避免了强权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和干涉。
3.2. 国际法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国际法。
根据国际法,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基于合法的规则和准则。
国际法规定了国家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解决争端的方式和程序。
国际法的确立为国际关系提供了有序的框架,避免了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混乱。
通过国际法,各国可以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解决争端,维护自身的权益。
3.3. 平等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每个国家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无论其大小、财富或者实力。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主宰其他国家,每个国家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结束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签订的以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一般史学家也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合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为基础的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政治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1618年由于新旧教派之争,在英、荷、俄的支持下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瑞典、法国与由教皇、波兰支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西班牙开战。
三十年战争爆发。
其导火线是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结果是皇帝、天主教诸侯、西班牙一方战败。
1644年双方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进行和会谈判。
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主要内容:a、法国和瑞典获得大片领土(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洛林,使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变为现实,此两地从此造成法德世代相争;瑞典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港口)b、确认了德意志各诸侯的独立,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更加巩固(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独立地位获得承认,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c、宗教方面,实行“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利)d、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皇帝不得干涉诸侯内政,帝国的重要事务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
合约影响:战后欧洲格局方面:a、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被取消,德意志成为一个地理概念;b、西班牙完全失掉一等强国的霸权地位;c、瑞典称霸北欧导致了与荷兰、英国、俄国的竞争,也引起了北德意志各邦和丹麦的嫉恨d、法国打下了称霸欧洲的基础,埋下了英法、法荷交恶的种子;e、奥地利保持了在中欧国家中的地位,使之在以后的欧洲政治中仍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同,勃兰登堡也开始兴盛起来。
f、英国获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资产阶级革命较顺利的进行,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争夺海外霸权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与法国争夺意大利,剪除德意志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 志统一在皇帝之下,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版图, 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 最终失败,现代民族国家巩固了主权地位,其扩张也戛然 而止。现代国际体系在初始均势基础上显露雏形。
中世纪的国际秩序
根本特征: 1.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政
治分裂)
2.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念。(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
“从外交的观点看,(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首要差 异在于1400年时西方仍然将自己想成是单独一个社会。基 督教世界被极严重的内部冲突弄得七零八碎,被宗教分歧、 教义争端和经久不息的战争——阶级之间、族民之间、宗 派之间和国王之间的战争——搞得分崩离析。但是,拉丁 基督教世界仍然自认为一个整体。”——马丁利
现代国际政治体制呈现欧陆均势和海外霸权并存局面
1. 基于现代民族主义的欧陆均势体系 从内部很大程度的自我平衡到依赖于欧洲边缘和外部力量 的介入拯救欧洲平衡,英、俄等。 导致欧洲地位相对衰落、非欧强国的兴盛和欧洲体系消失。 由此 2. 海外霸权(世界霸权)体系 殖民主义之下的世界扩张与海外霸权追逐,英国、德国、 美国、俄国、日本等侧翼大国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向世界霸权体系争夺转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霸权体系争夺架构。
教皇和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瑞典和丹 麦等国站在新教同盟方面。
开端: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波希米亚 起义)。斐迪南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 事件”。 主战场在德意志,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 利等国展开。 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百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结束的一系列和约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公国、萨克森选侯国、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从条约里可以看到,曾经一统天下的神权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趋于瓦解,民族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这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
中文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外文名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活动时间1648年地点欧洲性质国际和约体系由来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合约内容和约主要内容如下: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陆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对欧洲各国影响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战前课件资料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一、“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战争起因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神圣罗马帝国《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新教同盟”,“天主教联盟”,“掷出窗外事件”2.战争进程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年),丹麦阶段(1625—1629年),瑞典阶段(1630一1635年),法国一瑞典阶段(1635一1648年)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1.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欧洲领土变更问题:2)帝国的宗教关系:3)德意志的国家体制问题: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和会本身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其次,在实践上肯定了早期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
第三,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
第四,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
第五,在西欧开始确立了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一1658)1.英国与荷兰的战争1651年《航海条例》,1654年《威斯敏斯特和约》2.英国参与法西战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詹姆士二世 James II1、第二、第三次英荷战争:2、光荣革命与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第三节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1.“遗产战争”(1667年)《比利牛斯条约》、《亚琛和约》2.法荷战争(1678年)《多佛尔和约》、《奈梅根和约》、“自然疆界”论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里斯维克和约》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国际关系第一节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法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 、“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相对立的价值观: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自愿合并”和“主权在民”第一次反法联盟(1793-1797年)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第二次反法联盟( 1798年-1802年)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开始了拿破仑执政时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PPT课件
精品ppt
1
1.欧洲矛盾的尖锐(外部因素) 首先,在经济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出现和发展,以及 地理大发现引起地缘经济的变化。 主要标志是: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由农本向重商 转变。 15世纪末,随着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大西 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市场迅速扩大。 不久,靠近这个中心地区的葡萄牙、西班牙、尼德 兰、法国和英国开始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C. 威 斯 特 伐 利 亚 和 会 还 创 立 了 条 约 必 须 遵 守 , 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
和约规定,缔约国必须按照条约的规定行使 自己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违反。 如果发生违约的事,要施行集体制裁。此外, 和会还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 制度。
精品ppt
31
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常驻公使团是1455年米 兰派驻热那亚的使团。以后,西班牙、英国、 法国也曾向外国派遣常驻使节,但在实践上 只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才确 立了常驻外交机关的制度,并在欧洲开始普 遍实行起来。
精品ppt
16
C..三十年战争前半期是围绕宗教信仰自由进 行的宗教战争,但后半期成为诸侯和各国之 间划分国界的战争
[日]寺泽一:《国际法基础》,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83年版。
精品ppt
17
D.三十年战争是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与封 建主义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主要反映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 要求的国家与坚持封建专制统治国家之间 的斗争 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1年版。
精品ppt
32
中国从晚清时期起才开始有常驻外交使节。中 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以后,1858年中俄、 中英、中美、和中法之间的《天津条约》分别列有 交换常驻使节的条款。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
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
原因
过程
结果
影响:条约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法国霸权地位 不复存在;英国成为世界头等强国;奥地利实力 进一步加强;普鲁士开始获得发展机遇;西班牙 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节 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一、法西战争(1648-1659年)与法国的 霸权政策 二、“遗产战争”(1667-1668年) 三、法荷战争(1672-1678年) 四、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年) 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 六、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
第三节 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一、法西战争(1648-1659年)与法国的 霸权政策 二、“遗产战争”(1667-1668年) 三、法荷战争(1672-1678年) 四、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年) 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 六、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 七、七年战争(1756-1763年)
第一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三十年战争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
1、和约的内容 2、和约的影响
保证胜利者获得了大片领土 导致欧洲局势的动荡 促进了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 标志近代国际关系契机的到来
对近代国际法的促进作用
开创了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确认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
七、“七年战争”(1756-1763年)
背景:欧洲“外交革命”
内容:奥地利、俄罗斯和法国企图瓜分新生的普鲁士 英法继续角逐世界霸权 过程:普鲁士进攻萨克森,两大同盟卷入。普奥争夺德意 志主导权,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 结果:签订《巴黎和约》与《胡贝图斯堡和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第二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一)三十年战争 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 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 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它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战争。
(二)三十年战争爆发原因
德意志地区的宗教矛盾 宗教改革后,信奉新教的诸侯和信 奉旧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 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 “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 盟”(1609)。
(二)黎塞留思想
1、国家利益至上: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 现代外交之先河。
2、追求天然疆界
• 法国的边界由自然界所划定,我们将朝四 个方向扩张以抵达边界:大西洋、莱茵河、 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
法国 地图
英国民族国家形成
15世纪下半叶,英国玫瑰战争后,英国贵族实 力丧失殆尽,在没有力量与王权对抗,国家由此 完成统一。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 为全国通用的民族语言。15世纪末英国发展为民 族国家。
玫瑰战争
• 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 ,英 国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 (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 战。 • 玫瑰战争所导致的贵族的大量伤亡,是贵族封建力量的 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了都铎王朝控制下的强大的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13世纪中叶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4世纪中叶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5世纪初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二)百年战争与英法民族国家形成
1、英国民族国家形成 英国民族国家是在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 中形成并发展,最重要的是,他们激发了民众对 本体民族的自我意识。
全球化需要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幻灯片PPT
❖ 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而出现的区域一体化现象是现 实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超越,欧盟是其中的杰 出代表。
❖ 总之,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调 整现有体系以适应未来的变化。
❖ 一个强大的欧洲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 体化进程。欧盟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政治、文化、 军事、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这 种一体化也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地区效仿,尽管在 本质上还无法达到欧盟在合作上的深度。诚然像 欧盟这种新兴行为体并没有完全取代民族国家行 为体,但是却依然突破了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
❖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师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如果 要问战争可能因何而起,简单的回答是因“任何 问题”而引起。那么,废除战争的可靠方法就是 废除国际政治。
自由主义角度
❖ 一、理论 ❖ 在自由主义学者看来,威斯特伐利亚世界并不纯
碎是无政府主义的。他们认为全球社会与国家并 存,且与国家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冲突、战争并 非是威斯特伐利亚世界的必然结果,它是可以避 免的,国家间具有合作的潜力。
❖ 地区主义主要指的是民族国家的政府推 动的地区计划(愿望),是“一个带有规 范性特征的过程”,在宏观地区形成方面, 地区主义是相互关联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主 权合作,属于一种高度复杂的政治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政治的地区化,即一个 与民族国家并存的地区性的政治共同体逐 步产生。这一变化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威斯 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并越来越受到当代国 际关系研究的关注。
❖ 因此,如果国家利益可以通过国际社会中国家间 的互动而改变,那么也就意味着也许传统意义上 的国家是可以超越的。
现实角度的超越:全球化时代的新局面
第1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它:“既不神 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原因:欧洲各君主国以及德意志诸侯国争夺 新教与天主教的分歧。 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 过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年), 丹麦阶段(1625-1629年), 瑞典阶段(1630-1635年), 法国阶段(1635-1648年)
让· 博丹
法国近代政治思想家,代表作为《论主权》 和《共和六论》。 “主权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与属民之上的不 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权力”。
让· 博丹 (1530-1596年)
胡果· 格劳秀斯
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 。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 《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 际法的概念;提出了公海自 由的经典理论。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英语资产阶级革命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 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 特王朝的在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统治。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 ”的说法,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他根 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 重视建设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大肆搜刮钱财,仍然独断 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 无议会统治的局面。此时的英国,一方面王室生活极度腐化,挥霍无度 ,国家处在无序之中;另一方面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 ,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 随之逐渐蓬勃兴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 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
领土问题
A、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 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 外)。
B、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 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 教区。
C、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勃兰登堡、萨克
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 前的状况。
.
14
政体和教派
❖ 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
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 旧教地位平等。 ❖分裂盛行、自主独立、教随君定。 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 自主权。国教跟随君主的信仰而定。
.
15
4
、
威
首先--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斯
特 伐
其次--确立国家主权为国际关系中的共 同准则 (领土、人民、宗教、外交)近代国关历史开始。
利
亚
第三--罗马教皇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
条
治体制解体,国际法的神性逐步消失。
约
的
第四--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确立。
意
义
.
16
三 战后的欧洲均势
(一)均势体现 1、神权政治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 2、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 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 3、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 的霸主,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各 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 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第一个均势欧洲 体系确立。
性战争。战 全过程
争以德意志 分为四
新教诸侯、 个阶段
法国、瑞典、
丹麦为一方,
战争的第二阶段(1625—1629),(丹麦战争)双 方互有胜负,但丹麦失去了所占领土。
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双方交战激烈, 互有胜负。(瑞典战争,1632古斯塔夫二世战死)
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方展开拉 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理一世
❖ 丹麦克里斯蒂安四世 –北
欧最有实力的国王,新教
徒。
.
8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 ❖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
夫.
9
由于外国势
力的卷入,
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年),捷克起义被镇
战争规模迅
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波西米亚)
即扩大,从
德意志内战 演变成全欧
2、战争
(1624-1661)“我的第一目标是使国
王强大,我的第二目标是使王国荣耀。”
.
❖ 安娜太后与年幼的 路易十四
11
3、《威斯 特伐利亚 和约》 (两个条 约)主要 内容体现 在三个方 面
①欧洲领土的局部 分割
②宗教关系的定位
③德意志国家体制 的约定
.
12
和约组成
❖《奥斯纳布吕克条约》 -《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瑞典 女王以及他们各自的同盟者之间的和 平条约》
(
二
均) 衡大
国
实
力
,
。
.
18
(三)均势的演变和破坏
1、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 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力 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
干预欧洲大陆事务。
2、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 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极参与混争。它 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
关系孕育着新的动荡和演变。
以德意志天
国为首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20多年,消耗巨
主教诸侯,
大,都无力最终取胜,表示愿意举行和谈。(法国)
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西 谈判期间,双方的军事行动仍未停止,和谈
班牙、奥地 利为另一方。
延续了5年之久,直到1648年10月24日才签
订了和约,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
10
1624年39岁的红衣主教黎塞留黎登上 相位开始法国的红衣主教时代
.
17
✓
✓
✓ ✓
✓ ✓
✓
分 配国 衡 士土 础为
割意 之大 下利 ,尚 但处 意于 大奥 利、 在法
角势西 。剧班
衰牙 ,遭 在到 欧严 洲重 成削 为弱
。奥 地 利 与 普 鲁 士 相 抗
逐继德 步续意 兴保志 盛持创 。分巨
裂痛 ,深 普, 鲁国
瑞 典 成 为 北 欧 的 强 国
。其 争 霸 欧 洲 奠 定 了 基法 国 增 强 了 实 力 ,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
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诸侯
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
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欧和北欧
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
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 .
.
2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背景
• 1、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 展,各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 2、德意志新教诸侯势力崛起,教皇和 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国皇 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
5
二、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1618年5月23 日捷克首都布拉 格的新教徒发动 起义,冲进王宫, 制造了“掷出窗 外事件”,标志 着三十年战争正 式爆发。
.
6
哈布斯堡的费迪南兼任波希米 亚王国国王—狂热的天主教徒
莱茵普法尔茨公爵兼选帝侯腓 特烈五世 –掷出窗外事件后被选为 波希米亚新国王-新教徒,后来自己 的领土被皇帝和巴伐利亚公爵瓜分, 被人笑称为“残冬之王”。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指依照1648 年条约建立起来的欧洲大陆的国际社 会体系,其主要特征是确立了国家主 权观念,确立了欧洲均势,从而建立 了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该 体系存在的时间大约是1648—1789 年,因为英法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的 斗争而结束。
.
1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和近代主权国家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背景
.
19
第二节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一、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1、英国革命与欧洲
法国有心干涉而无力 西班牙为反对法国而讨好英国 荷兰内部分裂:支持英王;支持议会 俄国偏师难及 教皇支持英王,企图借机恢复教会利益
丹麦支持英王;瑞典支持英议会
.
3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背景
• 3、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 与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1) 席卷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2)新 教诸侯与帝国皇帝的专权(3)诸侯王 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1609年 7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教联盟 相抗衡。
.
4
一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背景
• 4、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态的发 展,并在两大对立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 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内的矛盾扩 张为国际斗争。--法国、瑞典、丹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