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
中国当代史大纲
中国当代史大纲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外交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第二节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文学艺术的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读后感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读后感读完郭大钧写的中国当代史,那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厉害的导游,在当代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畅游了一番,可太有意思了。
刚翻开书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是那种枯燥得让人打瞌睡的历史书呢。
结果完全不是,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郭大钧写得特别接地气,就像是一个老长辈在给晚辈讲故事一样,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就这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你看啊,新中国刚成立那会,真的是百废待兴。
书里详细地讲了咱们国家是怎么一步步从废墟里站起来的。
那时候的人们,靠着一股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白手起家搞建设。
就好比是一群冒险家,虽然啥都缺,但就是有着无限的勇气和创造力。
比如说在工业建设上,从无到有,就像变魔术一样,小工厂慢慢变大,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再说说改革开放那段历史,那可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大转折点。
书里描述的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开始了。
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突然被放飞了。
大家都开始琢磨着怎么赚钱,怎么让生活变得更好。
市场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各种新鲜玩意儿不断冒出来。
这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向着世界大喊:“我来啦!”而且啊,书里也没少写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默默奉献的小人物。
这些小人物就像一颗颗螺丝钉,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少了他们,整个大机器就没法运转了。
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不管是街边卖冰棍的大爷,还是在工厂里埋头苦干的工人。
不过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小遗憾。
有时候觉得某些事件可以再写得详细一点,就像一道好菜,我还没吃够就没了。
但是总体来说,这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让我对中国当代史有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穿越了时空,从过去一路走到现在。
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就好像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中国这些年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咱们自己国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辉煌的。
中国当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0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
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1)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
2)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
3)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
4)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
5)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2.四马分肥p81是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分配形式。
即按照缴纳给国家的所得税,企业的公积金、职工的福利奖金和资方的利润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的一种形式。
1956年以前,国家规定私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全年盈余按以下四方面分配:国家税金约30%,企业公积金约10%-30%,职工福利奖金约5%-15%,股东红利、董事、经理、厂长的酬金约25%,称“四马分肥”。
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这就使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1956年,私营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规定,原私营企业家不再参加原企业的盈余分配,而是按其拥有的股额由国家付给年息,一律按年息五厘付给。
原定付定息7年,后又延长3年,1966年9月停付。
中国当代史 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当代史教学大纲近年来,中国当代史成为了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也要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史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背景中国当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包括近代化运动、战争、政治动荡和经济改革等。
因此,将中国当代史纳入历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1. 近代化运动: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学生将学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推动者。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国内社会的落后,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进行的斗争。
2. 战争与动荡:学生将学习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的经历。
这些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学生将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他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4. 当代中国:学生将学习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和挑战。
他们将了解中国的经济崛起、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三、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1.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可以得到提升。
2. 讨论与辩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互动和交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到培养。
3. 考察与实践: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考察和实践活动。
中国当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的名词解释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巨大的发展,这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名词和概念,成为了中国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潮流。
它起源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运动,当时中国正处于欧洲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们抗议议和会上各国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五四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
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有的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提倡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新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学者和青年知识分子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文学革命和国民教育改革。
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对抗北方军阀势力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结束于1928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大规模抗战开始,最终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局面,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行动。
抗战于1937年爆发,持续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1978年以后,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重点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七、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指中国在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时,确定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中国当代史
中国当代史中国当代史:1949-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1956~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单元一: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过渡时期(1949-1956)单元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时期(1956-1976)单元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筹备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巩固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稳定物价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发展新中国——1954年宪法开展积极外交确立社会主——过渡时期总路线义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单元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功:中共八大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失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成就:两弹一星、三位一体科技强军、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特点: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单元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改革开放科教文体事业的繁荣统一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说明: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十年探索1956-19661.如何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农民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素质走科技发展之路2.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0-1953 抗美援朝胜利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重返联合国1972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1979中美建交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3.新中国与美国关系演变建国初武装敌对棗政治敌视棗中美建交,友好合作1950-1953 抗美援朝1971 阻挠重返联合国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 中美《建交声明》1979 中美建交棗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阶段中美关系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中美前途:中美两国应友好相处;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和平解放西藏棗统一大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港澳回归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5.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 原子弹1966 导弹、导弹部队1967 氢弹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1973 袁隆平第一代杂交水稻1975 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1983 八六三计划发展高新技术6.重要会议1949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共同纲领》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195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近代台湾与大陆关系发生的变化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割占台湾给日本,台湾与大陆分离。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2、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当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行使了部分人大职能,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方针,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国民党的大肆掠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
党和政府相继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初步好转。
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3.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
美国在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
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隐蔽入朝,连续发动五次战役,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世界和平。
4.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年提出。
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1.十大元帅十大元帅,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
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接着又举行了盛大阅兵典礼和群众游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五四宪法指在1954年9月2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其在1954年颁布,故称其为“五四宪法”。
宪法总结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的国家制定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任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4.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中国当代史相关书籍
中国当代史相关书籍
中国当代史相关书籍众多,为你推荐以下两本:
- 《历史经验总结与中国当代史》:作者朱佳木,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19年5月出版。
该书汇集了多篇有关中国当代史历史经验总结的论文,共分四个专题,从不同角度详尽阐述了总结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的方法和意义,为国史研究提供了鲜明有力的指导。
- 《中国当代史研究(1)》: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组织编辑,以中国当代历史为研究对象。
该出版物以还原和解读历史为宗旨,内容涵盖1949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防、外交、教育、科学、社会等历史问题。
若你想了解更多中国当代史相关书籍,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中国当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百花文学:1956-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
2、双百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3、革命样板戏:“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
“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和移植。
最主要特征,是文化生产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
4、黑八论:写人物中间论、写现实、现实主义生化、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大药味论、现实主义深化论、离任叛道论、反题材决定论、时代精神论5、三突出:“在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 在主要英雄人物来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6、白洋淀诗群:在文革期间,一批读于北京有名的中学,出生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中学生,在1969年以后,先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
他们的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也写下了生命的挫折,精神处于迷惑、孤独和痛苦状态的体验。
在艺术上,更多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7、朦胧诗: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
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中国当代史
三反五反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党派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五反运动)。
建国初,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进行违法活动。
在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影响下,政府机关中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滋长,有的干部堕落变质。
在1951年10月开始的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大量的贪污浪费现象,中共中央于12月1日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2月8日,又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
从此,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
在三反运动中,又揭发出资产阶级不法分子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密切勾结、从事犯罪活动的严重情况。
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
2月上旬,五反运动首先在各大城市开始,并且很快形成高潮。
3月5日,中共中央规定了对违法资本主义工商户处理的基本原则: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宽,投机商业从严。
3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五反”运动中关于工商户分类处理的标准和办法》两个文件。
根据文件的规定,各级政府进行了定案处理工作,并纠正了在三反五反运动高潮中发生的斗争扩大化和“逼供信”的偏差。
1综述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以及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
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少数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是怎么划分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都是古代史,社会性质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 ,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现代史 ,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继续划分:
1919年-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1927年-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或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1945年,为抗日战争时期。
1945年-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当代史 ,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自此中国人民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
中国当代史.ppt
2、研究机构、团体和期刊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主要机构是1990年成立 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省、市党史研究机构,省、市社会科 学院中的研究机构,省、地、县地方志编 纂委员会,高等院校中的历史系,党校、 军事院校中的研究机构。
目前全国高校中已有22个中国近现代史博 士学位授权点、7个中共党史博士学位授权 点,都承担着中国当代史的学术研究任务 和人材培养任务。
第四,中国现代史或者现代中国。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其中用 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的概念。 现代中国是指1949年建国以来的中国。
第五,中国当代史。
“ 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在历 史学学科的意义上属于断代史。但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 它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因此,1949年 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不是完整意义 上的断代史。我倾向于把它作为当代史来 处理。
二、中国当代史的分期
1、前后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78年12月至今,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
2、三或四个阶段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把1949至1982年的中共党史划分为3个阶 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1949-1956 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1956-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66-1976年)。
(四)当代史言说空间中文史不分的情况 比较集中,还存在一些刻意炒作的成分。
文学带动了史学,率先进入了过去不能言 论的一些敏感地带。在市场经济的商业化 影响下,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中国现代史和近代史的划分
中国现代史和近代史的划分【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近代史的划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三、中国现代史的划分1.新民主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社会四、中国当代史的划分1.1949 年至 1978 年2.1978 年至今五、总结正文一、引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划分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划分入手,探讨各个阶段的历史特点。
二、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中国近代史一般从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众生活困苦,人民纷纷投身于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斗争中。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斗争。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中国现代史的划分中国现代史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至今已有 70 余年。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政权还不稳固。
2.社会主义社会: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政权日益巩固。
四、中国当代史的划分中国当代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 年至 1978 年和 1978 年至今。
1.1949 年至 1978 年:这一时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
以“兼容并蓄”为办校宗旨,建立了政工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并重。
它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2.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
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暴行。
在南京路上,英国巡捕悍然开枪,打死打伤群众数十人,制造了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号召上海人民“罢工、罢市、罢课”,随后各大中城市纷纷游行示威和“三罢”。
革命浪潮迅速推向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反帝运动。
这次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3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3.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4月12日蒋借口工人“内讧”派军队解散工人武装纠察队。
后又下令禁止罢工和游行,并解散了上海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同时又指使党徒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进行反革命大屠杀。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的工具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当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概念和政策。
本书共收录了数百个名词解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详细解读,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一、政治类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自 1978 年开始实行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实行经济特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
这一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香港、澳门地区的一种特殊行政管理制度。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澳门保持高度自治,享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
二、经济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旨在通过引进外资、对外贸易等途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3.【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中国在特定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三、文化类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是指自 20 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化发生的变革和新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和通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
它总结了中国人民近百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当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
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还规定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
它是为彻底完成党的最低纲领而制定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
2、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是在国民经济好转,部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阶级本性逐步暴露,一些干部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的背景下开展的。
三反运动,即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1951年冬开始,经过群众检举揭发、依法处理和思想组织建设三个阶段,到1952年6月结束,约有4.5%的干部受到不同类型的处分;五反运动,即在大中城市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1952年1月开始,本着“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宽,投机商业从严”的处理原则,分为守法户、基本守法户、半守法半违法户、严重违法户、完全违法户五类,严重违法户和完全违法户约占5%。
三反、五反运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国家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击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进攻的运动,其目的是确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为国家计划性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运动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了干部,提高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二是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三是增强了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危害的认识,提高了警惕性,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中国当代史研究资料概述
中国当代史研究资料概述摘要:一、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性二、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革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资料来源1.官方档案文献2.民间史料搜集3.口述历史采集四、研究方法与创新1.跨学科综合研究2.比较历史研究3.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五、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1.研究队伍的成长与发展2.学术交流与合作3.新时代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正文:一、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史,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进程。
这段历史见证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中国当代史,有助于我们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同时,它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史的重要分期。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这段历史研究主要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举措,以及在此过程中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确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这段历史研究关注我国如何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资料来源1.官方档案文献官方档案文献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政策制定和历史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
2.民间史料搜集民间史料包括地方志、族谱、老照片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时间上讲,当代史和国史的上限都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然而从空间上讲,情况稍有不同。
在一般意义上或政治意义上,国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的历史,它既包括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历史,也包括暂时不在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历史,如1949年后的台湾史,以及1949年至主权回归祖国期间的港、澳史;既包括国家宏观的历史,也包括地方史和部门史,如各省的历史和工业史、农业史、文学艺术史等等。
这个意义上的国史,完全等同于当代史。
但在学术意义上,国史概念有时与当代史相重合,有时则只包括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历史,而不包括暂时不在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历史;或者只包括国家宏观的历史,而不包括地方史和部门史。
这个意义上的国史,虽然会涉及海峡两岸的关系,中央政府与港英、澳葡当局的关系,但不包括台湾和港英、澳葡当局治理下的台、港、澳地区史;虽然会涉及与国家整体发展有关的一些地区的内容,以及工业、农业、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但不包括这些地区和领域的专门史。
目前出版的国史书,大多都是后一种概念的国史。
所以,当代史是否等于国史,关键看在什么意义什么层面上使用国史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当代史的概念要比国史概念在空间上更为宽泛。
关于中国当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关系在封建时代,中国历史基本是按朝代来划分时期的。
封建制度被推翻后,中国学术界通过日本,从西方引进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意思是比较古老的历史、距离现在较近的历史和现在正进行的历史。
有的国家还有最新的历史或时代的历史等概念,相当于我们说的当代史。
但是,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不同时间,对世界或本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断限都不尽相同,有的差别还很大。
就是说,这些概念都不是绝对的,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唯物史观认为,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形态,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志。
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区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主要应当依据社会形态的变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正是运用这一观点,把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
如果仍然运用这一观点,本来应当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区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
然而事实上,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教育界过去一直把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当作了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这样分期,旨在突出新旧两个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但却忽略了两种社会形态的区别,混淆了革命史与国家史的关系。
尽管那时也有一些学者如范文澜等,主张近代史应当延伸至1949年,但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史研究还没被提到日程上来,这种分期在学术上的矛盾并不十分尖锐,因此没有被采纳。
20世纪80年代国史研究兴起后,人们为了避开对“现代史”的既有定义,提出了“当代史”的概念,使这一矛盾又被暂时掩盖起来。
但随着新中国历史的延伸和对中国近代史及国史研究的深入,“现代史”原有定义的弊端变得越来越突出,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目前,我国国家学位工作涉及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隶属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等专业,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专业。
有些高等院校为了开展国史、当代史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把这一专业放入了近现代史专业中。
应当说,上述两种做法都不合适,尤其后一种做法更不妥当。
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现代史是以1919年为起点的,如果在不改变这个起点的前提下,就把国史和当代史并入现代史,势必模糊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的划时代意义。
因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统一中国历史阶段划分的标准,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由原来的1919年改为1949年,将中国现代史的上限由原来的1919年推迟至1949年。
新近被我国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采用为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这样分期的。
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现代史与当代史、国史完全应当合并,可以称中国现代史,也可以称中国当代史或国史。
但不管叫什么,都应当把中国现代史从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独立出来,取消中国近现代史这个提法。
最近,国家学位工作部门考虑将二级学科下放给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这固然有助于解决现代史重新定义的问题,但要消除中国近现代史这个概念长期以来造成的混乱,有关部门最好还是能就这个问题先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历史分期是动态性的,不会一劳永逸。
随着时间延续,现代史、当代史的上下限肯定还会相应改变。
比如,再过100年,可能需要从现代史中划分出一个独立的当代史来。
不过,那是后人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了。
关于中国当代史与中共党史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等,必然会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是当代史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走向决定当代史的走向。
因此,对当代史的编研与对党在建国后历史的编研,内容上难免会有许多交叉和重合,指导理论上也会有一些相近、相通之处。
但党史与当代史或国史毕竟分属不同的学科。
党史编研的对象是党的历史,学科定位为政治学;即使从史学角度看,也属于专史范畴。
而当代史编研的对象是中国在现代或当代的历史,是与中国近代史编研相衔接的,纯属史学学科,而且属于通史范畴。
因此,党史与当代史编研无论在角度、范围、重点上,还是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会有所不同。
首先,当代史与党史编研的角度不同。
党史编研的角度是执政党的历史,它要弄清楚和说清楚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把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国家意志,如何处理与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国外政党交往,如何进行自身建设等等。
而当代史编研的角度是整个国家的历史,它要弄清楚和说清楚的是国家政权机关如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各项行政制度、法律法规是如何制定修订的,各参政党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政议政的。
例如,在证券市场的问题上,党史编研的角度应是开放的决策过程,而国史编研的角度则是开放后的运行过程。
其次,当代史与党史编研的范围不同。
党史编研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执政规律和经验,因此它编研的范围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至于其他领域,如社会领域的变迁,像婚姻、民俗、服饰、饮食、娱乐方式、人际交往、人口素质,乃至语言的变化等等,尽管与党史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关联,党史编研也会有所涉及,但在党史研究中不可能设婚姻史研究、民俗史研究、服饰史研究等研究方向,否则就不成其为党史了。
再如,中国共产党也有自己的人口政策史、环境政策史、宗教政策史等,但党史研究中不可能设置中共人口史、中共环境史、中共宗教史这类专业,因为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历史。
在党史编研中需要涉及中共与八个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但不必过多叙述这些参政党自身的历史,否则也会混淆中共党史和参政党党史的区别。
而上述内容却完全可以也应当纳入当代史学科体系中,否则就不成其为当代史了。
由此可见,当代史编研的范围要比党史编研宽得多。
再次,当代史与党史编研的重点不同。
党史编研的重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以及党的思想理论、组织、制度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状况等。
对于这些,当代史编研虽然会有所涉及,但更多的应当研究国家政权机关的活动和行政制度、人事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等等。
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决策过程,各级人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重大举措,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情况,文化与社会事业的进展和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国家权力机关自身的建设及施政的经验与教训等等。
在经济问题上,党史编研应当侧重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而当代史编研则应侧重于相对具体一些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状况等等,如财税制度、金融制度、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等的建立与制定,土地使用、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货币发行、税收种类等等的变化。
可见,当代史编研的重点与党史编研也应当是不同的。
再次,当代史与党史编研的理论与方法不完全相同。
当代史编研和党史编研作为史学或与史学相关的学科,在我国都应当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都要借鉴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的有益方法,都要汲取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在这些方面,二者基本没有也不应当有什么不同。
但是,党史编研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需要更多地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并多研究以往历史中没有遇到过的一些特殊问题,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
而当代史编研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则应当基本运用史学的方法,多研究与以往历史或与别国历史之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财税制度、政区划分、农村组织、民间宗教、灾害救济、防疫机制、专利制度等。
在史书编纂体裁、体例上,党史更适合当今通行的章节体,而当代史除了章节体外,还应考虑如何继承中国史学的编纂传统,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方志体、史地体等,以便与中国历代史书的体裁、体例相呼应。
总之,中国当代史与中共党史各有各的学科属性、研究任务和社会功能,谁也代替不了谁。
现在一些当代史书与党史书之间存在的内容雷同或近似的现象,并不表明当代史与党史研究是一个学科,而是由于当代史书过多地写了本该由党史书撰写的内容,党史书则过多地写了本该由当代史书撰写的内容。
这正是今后需要通过加强这两门学科的自身建设来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不应当成为怀疑当代史研究存在的必要性的理由。
弄清楚了中国当代史与国史、现代史、党史的关系,再来回答什么是当代史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简单说,中国当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自然延伸。
(作者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文章出自《团结报》2010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