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学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6181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d.png)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3e98e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b.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450bc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b.png)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5ce2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3.png)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fa92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7.png)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4efb4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3.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ddbef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5.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第二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三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第四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第五篇:语教案归去来兮辞更多相关正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 高一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主讲魏万兴1、继续积累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3、背诵全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1、朗读法2、质疑法3、探究法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
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6962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4.png)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找到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
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无人应答)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
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
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
“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师:请坐。
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
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
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
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归去来兮,预备起!(生读)师:恩,读完了。
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
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
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23dc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1.png)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解析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汇的解析。
2. 诗中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难点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2. 学生准备《归去来兮辞》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2)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理解诗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教师提供解答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3. 合作学习(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主题思想。
(2)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课后)(1)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d28c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6.png)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等方面阐释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走进自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文坛,陶渊明不仅自己走进自然,而且也使后世无数文人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走进自然。
诗人辞官归隐,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恬淡和愉悦中反照出的是社会官场的黑暗。
在今天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领学生跟着诗人走进自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惫时懂得去寻找一片宁静的生活天空。
二。
说目标本课特点是寄情于事、融情于景,本课重点在诵读、体会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和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
巩固第一单元文言词语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理解大自然在人们精神家园中的地位。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三。
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诵读、提问、][讨论、讲解点拨等方法。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c4af0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1.png)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他归隐田园的原因和心境。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等。
4、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思考归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归隐情怀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词句的理解和把握。
(2)探讨归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从 29 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 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四、文本解读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1)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2)古今异义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3)一词多义行: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引:①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动词,拉)策:①策扶老以流憩(名词,拐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鞭子)(4)词类活用①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有时)③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④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5)文言句式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以前路问征夫”)3、整体感知(1)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文章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76fe3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9.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a9c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8.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下面是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归去来兮辞教案1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课时一.课堂导入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二.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52e31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9.png)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辞格、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3.学会分析和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主旨;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前预习1.阅读《归去来兮辞》原文;2.学习辞格、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相关知识;3.查询《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资料。
三、课堂学习1. 课堂导入欢迎同学们参加这次《归去来兮辞》学案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阅读过的古文或现代文中使用的一些辞格和修辞手法。
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辞格、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归去来兮辞》(1)背景和作者介绍《归去来兮辞》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府诗歌。
作者是楚国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民间艺术家,他的《离骚》、《天问》、《渔父》等诗歌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2)辞格和修辞手法《归去来兮辞》中运用了大量的辞格和修辞手法。
例如:•运用了问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和反问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运用了对称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运用了假设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排比句“乘风而行,纵横观测,东海之水,何其多也!”,等等。
(3)词语意义《归去来兮辞》中的很多词汇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隐喻。
例如:•“归去来兮”是一种形象的感叹,意为“回到过去,重新来一遍”;•“岁寒三友”指的是梅、竹、菊,它们都是在冬季和寒风中能够顽强生长的植物,是中国文人墨客们所喜爱的文化象征;•“蜀道之难”是指蜀地地形险峻,交通艰难,旅行十分困难。
(4)意境和主旨《归去来兮辞》的主旨是“感叹人生短暂,呼唤真情”。
通过描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作者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眼前的美好。
同时,作者也表现了对华夏文化的敬仰和对祖国的深切眷恋。
整个诗歌,流露着一种怀旧、思乡、赞美祖国的情感。
作者用生动、艳丽、富有感染力的词句,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在诗意的渲染下,好像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画卷。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8cb8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6.png)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一:了解背景知识1. 《辞》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是什么?2. 《归去来兮辞》是谁的作品?3. 作者留存在历史上的其他作品有哪些?4. 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学案二:全文阅读1. 阅读《归去来兮辞》,了解主人公何去何从的原因和心情。
2. 总结全文的主题和主旨。
3. 用你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一些难懂词语。
学案三:诗意把握1. 分析诗歌中的抒情语言和意象,解读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诗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有哪些?分析它们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押韵方式,揭示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学案四:写作拓展1. 以《归去来兮辞》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2. 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或典故,写一篇关于它的小故事或寓言。
学案五:名句赏析1. 选取几句你特别喜欢的诗句,解释你的理解和感受。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学目标:1.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和思想;2. 分析小说《甘地被刺》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理解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4. 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甘地的生平和思想;2. 分析小说《甘地被刺》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探讨小说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4. 进行文学阅读和讨论。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活动介绍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甘地被刺》这个题材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阅读理解安排学生阅读小说《甘地被刺》,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注意对关键事件和细节的分析和理解。
Step 3: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暴力与非暴力、个人权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
Step 4:文学鉴赏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腻、借物抒情等。
《归去来兮辞》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b298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7.png)
一、《归去来兮辞》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离骚》等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3. 讲解与分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3. 诗歌鉴赏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学会鉴别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归去来兮辞》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2. 收集其他相关诗歌,用于对比分析;3. 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4. 准备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八、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5分钟;2. 自主学习:8分钟;3. 讲解与分析:15分钟;4. 对比分析:10分钟;5. 课堂练习:5分钟;6. 总结与拓展:3分钟。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596bf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a.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1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生:陶渊明(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生:讨论并回答师:(引导并总结)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
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2db33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3.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未静(**,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作者介绍
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
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的情怀。
《归去来兮辞》自助餐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
舟遥遥以轻飏.()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
..以寻壑()...以将入()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
胡为乎遑遑
..()登东皋.以舒啸()..欲何之()或植杖而耘耔
2、找出通假字:乃瞻衡.宇()
3、找出活用字
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
..以消忧()
或棹.孤舟()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于时风波
..()..未静()(2)尝从人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悦亲戚
..之情话()
(5)幼稚
..()..盈室()(6)于是怅然慷慨
(7)恨.晨光之熹微()(8)将有事
..于西畴()5、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
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
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四方之.事()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
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
6、特殊句式:
1皆口腹自役() 2 复驾言兮焉求()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将有事于西畴()6农人告余以春及()
7乐夫天命复奚疑()8情在骏奔()
9寓形宇内复几时()10稚子候门()
11遂见用于小邑()12既自以心为形役()
二、背诵课文
归去来兮,田园_____,_______?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
__________,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___________。
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
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
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
___________,时矫首而遐观。
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___________,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___________。
世与我而相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
或命巾车,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
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
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
答案:
一、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sù)求之靡.途(mí)田园将芜.胡不归(wú)舟遥遥以轻飏.〔yáng)引壶觞.以自酌(shāng)眄.庭柯以怡颜(miǎn)策扶老以流憩.(qì)
时矫首而遐.观(xiá)云无心以出岫.(xiù)景翳翳
...以将入(yǐngyì)
将有事于西畴.(chóu)既窈窕
..欲何之(huáng)
..以寻壑(yǎo tiǎo)胡为乎遑遑
或植杖而耘耔
..(yúnzǐ)登东皋.以舒啸(gāo)
2、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