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思 想 学 说
历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法:就是法律、法治,立法为治民, 主张变法革新。 赏罚并重。 人性论:性恶论 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手段。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权威。 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影响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 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 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诸子百家之哲学观
材料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儒政、道哲、法变革”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五)孙膑和兵家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
创始人
传承人
孟子 荀子
趣味小问题:孔子姓什么?
•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比较 大,氏要小一些。因为当时的姓很少,一门大姓下 边,会有很多的氏。孔、华、墨、宋等等很多现在 的姓氏,都是原来「子」姓下边的氏。在夏商周三 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 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 • 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
士人不但想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我问题,而且能 。原因有三:特殊身份、历史使命、精英意识。
特殊身份:贵族中一员
历史使命:“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英意识:孟子“天生此民”是为了“使先知觉后知 ,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如欲 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 后世知识分子:更多只是采用解释、注等方式 去沿袭、发展或补充,即使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多数也是以诸子百家的论述作为佐证。
• 在诸子百家之后,中国文化的方向、发展方式 定型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被延续着,形成超 稳定结构,被巩固,延至现今。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法家
三 孔子与儒家
• 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 十三经:《诗经》 《尚书》 《周礼》《仪礼 》《礼记》《周易》《左传》《春秋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和《孟子》
关于孝的故事
• 楚国有一人举报自己的父亲偷东西,反而 被官员杀了,原因是不孝。孔子对此事大 加赞扬。
• 鲁国一士兵打仗总当逃兵,问他原因,他 说家里有老父。国君与孔子尽然赞扬他, 孔子还推荐做官!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1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解析】A。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形成了一个以“劳 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这是百 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最基本原因。
【3—2】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 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 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 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4)论证: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 近代世界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 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 时,中国的传统文明就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 (5)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出现的原因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 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 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 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 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 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 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 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 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进行介绍,包括他们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第一部分:儒家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提倡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并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维系。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形成了《论语》,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孔子提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人应通过修养自己来影响社会。
第二部分:道家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强调个体修养和追求自然本真。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并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安宁,并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不是盲目追求权利和外在的成功。
第三部分:墨家墨家是一个重要的反对儒家的学派,他们主张普遍的兼爱和非攻。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应该以兼爱为核心,摒弃攻伐和厮杀。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反对仪式和虚伪的礼节。
他们主张公平和平等,并提倡以实际行动来造福社会。
第四部分:法家法家思想起源于商鞅的变法思想,强调依法治国和重视法律的权威性。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使秦国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秦朝的统治时期。
第五部分:兵家兵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特殊学派,他们研究战争和军事战略。
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孙子和吴起。
孙子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他提出了许多战略和战术的原则,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吴起则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并提出“兵不厌诈”的战略原则。
第1、2课百家争鸣
必修三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复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依据课本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和自测,记忆带“★”的问题,并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一、孔子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家、家和家,是学派的创始人。
______国人。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中。
★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①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和“”,其主要内容是“”、“”孔子提出“仁”学,含义:要求统治者体察,反对和任意;提倡广泛的和意义:这有利于调整关系和稳定社会,建立社会。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
孔子追求的“礼”,实质:是要恢复西周的制度,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为了实现“礼”,提出的主张,②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以“”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把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主张“”②教学方法:实施“”③学习方法:主张把结合起来;敢于坚持。
3.孔子思想的影响: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
②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二、老子1.地位:老子是_________时期重要的思想家,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_____国人。
《道德经》是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整理的老子思想的著作。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①“道”的思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他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同时他强调小国寡民,实施“愚民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第一课诸子百家总论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一、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弟子。
他在40岁以前,主要活动是教书。
42岁那年,带著车子数十乘、侍从弟子数百人游说齐、魏等国。
晚年回家著书立说,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孟子宣扬「仁义」提倡「仁政」,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就是说实行「仁政」首先要恢复周代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他认为古代比当代好,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著《荀子》一书,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他对孟子等的陈旧学说有过激烈的批判。
二、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
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
墨子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学在官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诸子百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诸子百家简介 • 儒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其他学派 • 诸子百家的现代意义
01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 各种学派和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自 的理论、观点和主张,为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过于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忽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等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应当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和改进,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进 步。
04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概述
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道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哲 学流派,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阴阳家思想
总结词
强调阴阳五行,主张天人合一
详细描述
阴阳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阴 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与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有关,因此阴阳家主张天人 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阴阳家也提倡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各异,学派众多 ,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经济、 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思 想格局。
诸子百家的历史背景
0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各国 争霸,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想家纷 纷涌现。
02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的文化 传承奠定了基础。
的规范。
孟子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认 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
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法)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 ④“节用”、“节葬”
⑤“尚贤” 墨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有等级差别的爱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无等级差别的爱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 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耕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2.下列古迹与孔子办教育有关的是() A.曲阜孔庙杏坛 B.白鹿洞书院 C.文渊阁 D.天坛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五目,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儒家:自主阅读第二 五目 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 分钟 分钟)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 之气, 之气,舍生 取义, 取义,先义 后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认识: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分封的地位。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的地位。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高一历史: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 / 高一历史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落实课标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第1、2课百家争鸣
史料有 效信息
【结论】 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兴办儒学教育; 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深化拓展】 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 展,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 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 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 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3.(2013 杭州二模 )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 足以止乱。”下列观点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 的是( )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 之 ,不能止也” C.“权者 ,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 ;视 人之身 ,若视其身”
【解读】
解读项目 史料来源 信息 问题限定 信息 考查主题 信息 解读结论 古代史书 依据材料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得出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2)从“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得出其“天人感应”的思想 (3)从“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得出其注重思想教化 (4)从“立太学以教于国”得出其重视教育 (5)从“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出其主张以礼治民
通史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内容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文 化 百家争鸣 宗法分封制崩溃 链接点
铁器牛耕使用 , 井田制瓦解, 私田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充满了变革和思想的较量。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也被称为“诸子百家”。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
他的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被后世奉为行为准则。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90年)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反对兵器的使用和战争,主张以兼爱、无私、无欲为原则,追求社会和平与公正。
墨子的学说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深远,尤其在军事思想和工程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创新。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荀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人性的恶和善的培养。
他认为人性本恶,讲究法治和道德修养,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
他注重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功利主义”和“行优劣”的观点,对于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反对功利主义和道德伦理的束缚。
庄子通过寓言和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他提出了“庄生晓梦”的观点,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来解决社会问题。
韩非子(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无论是儒家、墨家、荀子学派、道家还是法家,这些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着丰富而重要的思想贡献。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1年高考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体理解如下)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荀子。
理解记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思想。
历史解释: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名言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其针对的社会问题,评估其方案(现实可行性),探讨其对中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探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分析其历史影响。
发展性选择: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例,探讨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特征。
(1)、宏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时期。
(2)、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发明,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导致井田制被废除,新兴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私营手工业和私商兴起,阶级成分复杂。
(3)、政治:由于社会经济发生转型,血缘纽带又日渐疏远,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4)、文化:由于经济政治的转型和剧烈变动,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新的利益阶层出现。
他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
再加上诸侯国竞相变法,客观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核心概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制当时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局部,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准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当今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汉学热”“儒学热”,学写中国字,学说中国话,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08个国家,孔子被评为“影响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甚至有75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假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怎样由“百家争鸣”发展到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久远的春秋战国,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中寻找启迪?讲授新课一、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
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其军事思想 被编为《孙膑兵法》一 书。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规律,要注意利用和创 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 作用。
孙武所著。(春秋时期)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 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 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 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 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 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 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 谋诡计大全。
三 峡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 纷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 人民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二、墨子和墨家
1、墨子简介:
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战国时期思 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称为 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都 绝对服从。相传墨子曾止楚攻 宋,主张兼爱、非攻。主要思 想存于《墨子》。
3.(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 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D
“儒政、道哲、法变革”
代表
思想主张
实质
仁.克己复礼.为政 维护奴隶制, 孔子 以德. 性相近. 教育 缓和阶级矛盾 儒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统治 家 本善.舍生取义 礼法并重.君舟民水. 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 维护新兴地 主阶级统治 之 道 老子 无为而治.道.辩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 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 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 ③主张变法革新 A.①②③④ 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C.①③ D.②④
B.①③④
2.《子家语· 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 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 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1)核心思想: A、思想主张 2)政治主张: 3)教育思想和实践: B、地位变化: 4)其他思想: C、孔子在西方: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A、思想主张 —含义?实现途径?评价? (1)核心思想: “仁”和“礼” a.“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 ①“仁” b.评价:它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也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 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但孔子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 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理论,是有阶级 差别的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②“礼”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正名”) b.实质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保守)
现代中国,孔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 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 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1.经济上: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破坏,封建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2.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受重用。 3.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归纳总结:纵观中外历史,大凡社会转型(社会大变 革)时期,共同之处有哪些?
1、都有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阶级诞生,进行革命或变法。 3、新的思潮产生,思想文化活跃,诞生大批思想家。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1988年7月1日,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 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了联名倡议: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 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A、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和“礼” 以“礼”治国; 改良政治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3)教育思想和实践: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创办私学 (4)其他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解决实际问题 “儒家教给我们入世,一个人自我 的实现,必须扎根于这块土地。道家教给我 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 有飞翔的翅膀。”化的 主流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B、地位变化:
近代中国,上述人物对孔子分别是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 习近平在参加 孔子诞辰2565 岁纪念活动中 发表讲话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1.经济上: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破坏,封建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2.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受重用。 3.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 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 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孔子学院 创办10年 来,孔子 学院总部 已在全球 122国合作 开办457所 孔子学院 和707个孔 子课堂
孔 子 在 柏 林
院非 将洲 落首 户家 肯孔 尼子 亚学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2.孟子 亚 圣 A. “仁政”(核心) B.“民贵君轻” (1)政治思想: ”
2.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 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2012· 山东文综卷·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 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 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C 孔子在西方: 1)与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比较 2)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的崇拜 ——利用孔子的“仁爱” 、民本思想来宣传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C 孔子在西方:
1)与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比较
(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47题)孔子和苏格 拉底是同时代东西方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思想的核 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知识即美德 认识你自己 而苏格拉底则强调“ ”、 ”。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填空,并归纳两位思 想家的共同思想。 ①都注重人的研究 ②注重道德和教育 2.二者对人的研究方面侧重点有何不同。 a.孔子主要从社会角度,强调社会的和谐 b.苏格拉底侧重人本身,强调人的精神修养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孔 B、地位变化: 子 (1)当时不受重视 周 a.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 游 列 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国
b.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 意义,但在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 下,靠仁不能实现国家统一,也不能满足新 兴地主阶级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要求.
1.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 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 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 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 孔子 B.民为贵,君为轻 C.正君心以立纪纲 朱熹 D.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 暴政 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 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 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 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应该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间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 子诞辰2560年,电影《孔子》于2009年3月30日在北京隆 重开机。如果你是电影的历史顾问,以下哪些有关孔子 的历史常识你认为是正确的?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 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 《春秋》《论语》等
(3)教育思想和实践: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 教育范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 面,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A、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和“礼” 以“礼”治国; 改良政治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3)教育思想和实践: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创办私学 (4)其他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先进》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A、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和“礼” 以“礼”治国; 改良政治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3)教育思想和实践: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创办私学 (4)其他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第1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