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一、名词解释1.芝加哥学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2.李普曼(清华2013、2010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3.库利(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编码与译码1954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
图4-1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图4-2(1)人际传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
(2)编码与译码是一种主观活动。
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译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
(3)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而言,认知行为分为两种,一种叫感知,一种叫理解。
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的支配。
结构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
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政治信仰、伦理观念、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受影响。
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影响的表现。
(1)类似与相近(resemblance and proximity)类似与相近是说,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good form)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
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3)残缺闭合(closure)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或相通之处。
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而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缺残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common fate)共同命运是指人们倾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2.制约理解的因素理解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反映,它是一种积极的、带有创造性的活动。
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避免地深入主观因素,带上感情色彩,加进想象成分。
(1)心理预设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在看了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之后,发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南广学生的我们,尤其是电编学生。
很少去读一些跟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性书目,我们所提倡的是多实践,实践得真知。
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瓶颈处有很多难过弄坎儿,拍不出什么好片子。
但通过读此书后,觉得学校应该加上一些所学专业必要的研究性课程。
在前辈研究成果指引下,想必在实践起来会更好。
《传播学引论》是一部信息密度很大的著作,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行文中又往往妙语连珠。
本书思路开放而又严谨,思维敏捷热又准确,表达流畅而又简洁,看这本书就像看美国大片和故事会,看得时候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看完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好吃的东西不一定有营养地说易读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像电视打给我们的娱乐性和侵入性的文本体验一样。
传播学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综合性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基本上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属于点对点的传播。
而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多了“大众媒介”这么一个概念。
在真正接触传播学之前,在我的认知当中,大众媒介指的仅仅是报纸、广播、杂志这么几种基本的大众传媒。
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大众媒介比比皆是,比如掌媒、地铁报、校园广播等,无不例外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播学当中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书导言以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为开始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而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在传播与传播学文段中李斌老师介绍了四位先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第三章符号——传播的基因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语言符号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一类是非语言符号。
1.语言与文字(1)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3)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4)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是间接符号,或者说是代表符号的符号。
(5)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程中,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发性。
(6)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
对语言而已呀,它的外在形式是读音,它的内在含义就是一种读音在特定语言中的意思。
索绪尔曾提出所指和能指。
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语义内容。
语言就是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的。
2.语义与传播定义:语义学是专门语言符号的意义的学科,属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1)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①柯日布斯基(1879—1950),1938年创立普通语义学研究所,自任所长,主讲普通语义学。
代表作有《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1933)。
②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是有语言,并以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验代代相传,创造出全部人类文化成果。
③在《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三个所谓“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a.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而且由于变动不居,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
b.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
c自身反映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
④柯日布斯基的信徒中,有两位最有成就学者:一位是温德尔·约翰逊,另一位是早川一荣。
(2)语言的陷阱①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议程设置2.同题集中3.双向传播4.有限效果论5.魔弹论二、简答题(15×3=45分)1.根据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请简要回答“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2.简述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3.舆论权威就是意见领袖吗?为什么?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大众传播与其他社会信息系统相比有什么特点?2.试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3.论述如何正确看待媒介环境中的各种构成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议程设置答: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同题集中答:同题集中是新闻稿件组织方法的一种,是指编辑把内容相关联的稿件置于一个标题之下集中发表的方法。
同题集中是以稿件的内容的联系或相互补充为前提的。
常见的结构关系有以下几方面:①联合编排;②连续编排;③对比编排;④参照编排;⑤相关编排。
3.双向传播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4.有限效果论答: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
“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
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
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
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
(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媒介社会化2.APP3.凝视(gaze)4.框架理论5.参与式观察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
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媒介社会化答: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
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完整word)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1.两种人生哲学(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
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二、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符号互动一、名词解释1.编码答:编码是指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
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
在传播学里,所谓编码就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上海交大2006~200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大2010、2006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北师2007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研)答: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
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像,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效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4.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南京师大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
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
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2.国际传播(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②国际机构;③超国家机构;④同盟或地区集团;⑤跨国组织或运动;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3.全球传播(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答: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第六章媒介分析:经何渠道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媒介及其比较研究1.媒介·新闻媒介·媒介组织媒介—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新闻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与电视而言。
媒介组织—就经营媒介的机构而言,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都可称为媒介组织。
在非严格的意义上,媒介同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互相通用。
2.渠道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
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
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3.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
(1)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2)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二、斯蒂芬森的游戏论1.工具论把媒介当成达到特定目的、实现特定意图的工具。
由此而展开的研究也就旨在探明不同媒介工具的优势所在,以确定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媒介工具最为有效,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称之为媒介的工具论。
2.游戏论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看来,与其把媒介当成工具,不如把它视为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
他把大众媒介看成玩具。
也就是说,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娃娃做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3.结论从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三、媒介的社会功能1.媒介的正面功能是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以拉斯韦尔的论述最有影响。
(1)监视环境是指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一、名词解释1.议程设置理论(复旦大学2013年研;四川大学2008~2009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答: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沉默的螺旋”理论(人大2012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北师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北邮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答:“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
“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导言)【圣才出品】

导言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口语传播时代(1)口语传播的重要性①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②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只有口语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都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①由于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②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文字传播的重要性①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②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即使传播活动又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③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即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2)文字传播的缺陷①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
②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其实就是话语权。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1)印刷媒介的技术性内容①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
②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2)印刷媒介的社会性内容①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孕育)【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一、名词解释1.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北师2003年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2.信息(上海大学2013年研)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
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3.信息爆炸答: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
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4.“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南京理工2011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信息过载”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过载的现象。
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
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
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细读了赵老师推荐的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加深了我对传播学相关概念、现象及发展脉络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大学的时候,传播学课程的教材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由于当时自己也刚刚接触传播学,对很多传播学的东西都不清楚,所以阅读那本没有生动比喻和幽默语言的“典籍”,让我对传播学的印象就是“深奥晦涩、不明所以”。
当然,由于时间以及所处阶段的变化,再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时,就不仅仅只是明白书中的概念和结论,更要思考作者的思考方法和他对整个传播学脉络的清理。
读了几遍此书,竟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下面也来分享一下阅读《传播学引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导论,导论是对传播和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篇幅不长,但将传播的重点、学派、来源、阶段和点击任务都罗列了出来,架构了一个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是概论,讲的是传播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引入了传播的来源。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类型涵盖了传播的基因——符号,以及传播的五大要素和它们相对应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批判学派,这一部分也是增补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批判学派有鸟瞰和透视两种分析,并讲了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最后第五部分是附录,收录了四篇文章,也分别不同程度地涉及批判学,可以说,第四、五部分对批判学的细致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细读和思考的亮点。
李彬老师的著书语言风趣、笔调别具一格,其中对于很多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都用了生动的比喻,让人有犹如拨云见日、瞬间开明之感。
例如在讲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时,就引用牛顿体系和爱因斯坦体系对比的例子,并仿效波普的话说,“传播活动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混混沌沌,上帝说:’降生吧,传统学派!’于是一片光明。
但不久,魔鬼说:’降生吧,批判学派!’于是一切又重新笼罩着黑暗混沌。
”传统学派在传播中一直属于经典,但缺乏与社会价值的联系,批判学派的出现又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不过,由于批判学派同人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它,所以我们在分析经验学派和传统学派时,要理性地去看待。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六章媒介分析:经何渠道一、名词解释1.渠道答: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
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
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2.媒介分析答: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
微观上,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上,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3.媒介融合(暨南大学2011年研;北师2010年研)答: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
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4.网络成瘾(华南理工2013年研)答:网络成瘾,即网瘾。
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
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
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符号——传播的基因一、名词解释1.编码和解码(北邮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北大2010年研)答: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
编码(encode)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解码(decode)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2.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
“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
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3.G.H.米德(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乔治·赫伯特·米德(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附录: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谈传播学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三个流派及三个面向一、名词解释1.参与式观察[北大2013年研]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
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
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
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3.内容分析法[复旦大学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
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受众分析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
1.乌合之众
这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
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
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2.布卢默曾给大众一词做过以下四层描述:
(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不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少采取一致的行动。
二、魔弹或靶子论
1.魔弹论或靶子论
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其意思就是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用施拉姆的话说,“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2.刺激—反应论
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3.魔弹论或靶子论的实质
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别无其他选择。
三、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
德弗勒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
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
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
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3.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
受众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些毫无差异、联系松散的乌合之众,任凭大众媒介随意摆布,叫向东就不敢向西;相反,受众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而组合成一个坚不可摧的联合阵线,他们手挽手、肩并肩、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使得媒介根本无法为所欲为,想打谁谁就应声而倒,想改变谁的态度谁就俯首照办。
这种新的理论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四、使用与满足论
1.使用与满足论
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
这种受众分析的新兴理论,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路迥异其趣。
(1)传者第一论
①60年代以前的一种理论。
人们基本上都把受众当成传播活动中的“被动的客体”,他只是消极地接受信息。
②集中体现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
在这个经典模式中,传播者明显掌握着主动权,他发出信息,他控制媒介,他操
纵传播,他摆布受众;而受众除了俯首听命、任由宰割之外别无选择。
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
(2)受众第一论
①他们从受众如何使用信息上做文章;不讲信息怎样给予受众,而讲受众怎样寻求信息。
也就是说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者所掌握。
②受者成为主人,而传播沦为奴仆。
或者准确地说,受众犹如顾客,而传播者只是听命于顾客为顾客提供所需服务的招待。
③鲍尔1964年发表《固执的受众》。
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该着重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不是讯息影响受众,而是受众驾驭讯息。
2.使用与满足论的本质
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新兴理论,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3.矫枉过正
使用与满足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的偏颇之处:
(1)过分强调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导意义,把受众的能动性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2)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其需求。
如此一来,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便需要依赖个人对自己心理需求所做的主观报告,而这种主观报告的伸缩余地很大,以此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显然很不可靠。
(3)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
假如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存在,使用与满足论便如失去地基的大厦无法成立。
实际上受众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4)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只谈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达拉斯·斯密塞[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2.受众[华中师大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复旦大学2012、2007—2008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浙大2002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
3.受众“碎片化”[人大2013年研]
4.知情权/知晓权[北邮2008年研;北师大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厦门大学2004年研]
5.媒介接近权[西北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南京师大2011年研]
6.受众的极化[人大2013年研]
7.魔弹论
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
1.受众的特征[上海交大2007年研]
8.社会关系论[南京大学2008年研]
9.使用与满足理论[厦门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 audience)到主动受众(active audience)的发展。
[北大2009年研]
2.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 3.简述关于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理解。
[人大2012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4.什么是“受众碎片化”。
[清华大学2011年研]
5.根据德弗勒的理论,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可以分属为哪几方面?
6.20世纪中期,布卢默对“大众”一词的是如何描述的?
7.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与之前的魔弹论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
1.欧美受众研究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中山大学2010年研] 2.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
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北大2010年研]
3.辨析:受众的媒体接触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基本需求。
[武大2009年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