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1862年清政府设的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班级上课制,1902年后,逐渐发展为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课堂教学即班级上课制,是将一定数目的学生按年龄与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统一的内容和进度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授课,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特点:(班、课、时)
第一,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第二,以“课”为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送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三,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节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三)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按教学任务来划分:
(1)单一课: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如授新课,练习课,复习课,测验课等。
(2)综合课:在一节课内同时要完成几种教学任务的课。
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那些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讲,课的结构包括:
(1)组织教学。是保证课内师生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上课作好心理准备,吸引学生并创造一种有利的课堂情景或气氛。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导入新课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3)学习新教材。是大部分课主要成分,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初步巩固,并使学生通过初步练习为完成课外作业作好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技能达到熟练。
上述是课外基本结构。任何课都是由其中的某几个部分或所有部分组成的,至于具体每节课由哪几部分组成,哪个部分重要,这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课的结构,不能千篇一律,应防止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优越性
①教学获得较高的效率,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③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2、局限性: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实践探索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③ 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④ 强调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目前改革课堂教学的趋势:一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弥补其不足。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
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初。所谓的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组教学。
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他仍然存在问题:很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与学校发生矛盾;分组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慢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二)小组合作学习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设立小组目标
3、实施小组评价和奖励机制
4、个人责任的明确
5、均等的成功机会
一个也不能少:(小组学习的案例)
这是成都市泡桐树街小学卢英老师在五(1)班执教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教学过程的一幅画面:经过小组成员一起的学习、研究,开始汇报他们在学习、研究结果。只见一个小组的4名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很有风度地选择好站的位置(为了展示更清楚),一个学生先举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演示。另一个同学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充当“小先生”开始板书,旁边一位同学成了“解说员”,先是演示的说明,再是公式过程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