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合集下载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李子蔚【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3页(P54-56)【作者】李子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民初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在武派(当时又称“郝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者冶于一炉,推陈出新而创出的一门别开生面的太极拳。

既然是太极拳,那么各派太极拳所共有的一些基本要素——太极(一气)、两仪(一动一静)、五行(进退顾盼定)、五字(静灵敛整聚)、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化引拿发、惊炸抖弹等——孙式太极拳均无一不备。

然而孙式太极拳毕竟是“三拳合一”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诸派太极拳的地方,那就是,在招式与劲道上,孙式太极拳中几乎处处都有形意拳与八卦拳的痕迹。

笔者研习孙禄堂武学(亦称孙氏武学)三十有年,稍窥门径,今不揣浅陋,为孙氏武学爱好者和同道诸君粗浅剖析孙式太极拳(以下简称“太极拳”)中所包含的孙氏形意拳(以下简称“形意拳”)的招式与劲道。

由于笔者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用功在形意拳、太极拳上,八卦拳则习练甚少,偶有练习也基本上只练“走”及两仪掌,对八卦拳体悟不多,故本文只谈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暂时不谈孙式太极拳中的“八卦拳”,以免误导他人、贻笑大方。

一、孙式太极拳中形意三体式形意拳“万法不离三体式”,太极拳与八卦拳亦然。

在太极拳中,“典型”的三体式有两处:一处是“云手下势”,一处是“单鞭下势”。

差别只在后手的位置略有不同:形意三体式后手在神阙处,太极拳的“三体式”(“下势”)后手在胯旁。

(白色练功服图为孙氏太极拳,蓝色练功服图为孙氏形意拳。

下同)崩拳二、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步法1.孙式太极拳为活步,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定步、死步练法,其步法迈步必跟、撤步必随,完全是形意拳的步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所不同者,形意拳一步一个“实步三体式”,太极拳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虚步三体式”。

但如果练太极“发力架”,则完全采用实步三体式。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本文即从这四句诗开始。

此诗最早见于孙公著作《拳意述真》形意拳部分第一篇、也即“郭云深论形意拳”之第十三则中。

郭公晚年,将一生习拳体会著作文章,交付孙公禄堂以示衣钵传承。

文中道尽形意拳秘密,非止拳术层面,更将以拳入道之门径路数、拳道相合之三回九转一一详述,故孙公禄堂著作《形意拳学》十分简洁,只谈功架和要领,反而在《八卦拳学》中阐发详细。

孙公禄堂将三拳合一,合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内家拳之内劲。

孙公先练形意,后练八卦,最终太极,将三者融会贯通,去其形式归于本源,发现最根本的内劲都是一个。

那么内家拳的内劲到底是什么?孙公在《形意拳学》中揭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也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

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

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查也。

”又在《太极拳学》中提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在《八卦拳学》中提示:“八卦拳,一气之左旋右旋也。

”为了让后学者得有易入门径,孙公将内家三拳进行了系统总结。

三拳无一例外地都从“无极式”开始,而后转“太极式”,此即“道自虚无生一气”。

而后转“两仪”,阴阳既分,所谓“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和合此是一绝对静态,便是“阴阳再合成三体”,在形意拳中有单独的三体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中未设,实则有阴阳相合处即有三体,又不在于有形有式。

练拳者入境界深的能刹那定住,此即随时随地“三体”。

“三体”非止有形有相,它的根骨在无形无相,也即“三体重生万物张”。

《形意拳学》中云:“万法出于三体式,乃入道之门,是形意拳之总机关也”,即指阴阳和合后便开始衍化天地万物,所以有五行拳、十二形,有太极拳之种种,又有八卦之八八六十四易变。

孙氏单重三体式的特殊功效!

孙氏单重三体式的特殊功效!

孙氏单重三体式的特殊功效!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各个支系的站法不尽相同,在形式上分为单重与双重两大类型,孙氏的三体式属于单重形式。

据我多年的实践与观察,符合单重特点的只有孙氏这一支,而且在孙氏门里,有些传人所站的并不是单重三体式,究其缘故,真传是一种;越传越偏是另一种。

单重与双重的区别是什么?功效有什么不同?据孙禄堂先生著作描述“三体式单重为道,双重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单重三体式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去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力所捆,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

”从以上孙禄堂先生的关于三体式单重双重的描述可以看出,只有站单重三体式,才能促进人体阴阳调和,练出灵活的动作,最后达到内气的中和。

说白了也就是能够练出内功。

本人文采有限,功夫体验肤浅,没有孙禄堂先生精妙的理论,仅从七八年站单重三体式的点滴体会,讲述一下孙氏单重三体式的一些功效。

孙氏的单重三体式,在功效上可谓立竿见影,因为它属于一条腿支撑体重,故此操作起来非常吃力,可以说没有相当的腿部力量,没有一定的意志品质,是绝对无法站下去的。

如广东江门市的小方,之前按照我微博上的三体式图片,自己模仿练习一段时间,居然可以站到十四五分钟,并且站完腹部腰部异常充实,用他的话说“很享受”,但是一旦他过来后经我调整,连一分钟都站不到。

期间仅仅十几秒钟就呼吸加深,浑身抖动,无法坚持下去了。

但是站完格外舒适。

孙氏三体式在功效上属于猛火,如果符合了细节,站上三两分钟就会呼吸不由自主的深长,心跳加快,身体局部抖动,气息直落到丹田,五分钟左右周身抖动,连带着丹田一起抖动,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丹田及肾脏异常饱满,有一句话来形容——痛并快乐着!当然练习此桩前,必须具备应有的基础,否则不会有任何的感受,因为你没法完成这个过程。

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作为中华武术拳法中的一种,流传了上百年,它不仅具有着很高的攻击性,并且在养生方面的效果也是卓越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意拳的特点。

欢迎阅读!形意拳的特点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

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

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吞象容)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周身力厚)三圆(胸要圆、背要圆、虎口要圆)、三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三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三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 三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三挺(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

这样,就可保证身体各部姿势正确舒展。

形意拳包含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

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

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孙氏形意拳的入门练习方法有哪些

孙氏形意拳的入门练习方法有哪些

孙氏形意拳的入门练习方法有哪些孙氏形意拳传自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其拳具有势小、劲巧、理精、法严等特点。

重内功修炼,讲技击实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孙氏形意拳的入门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氏形意拳的入门练习方法孙氏形意拳规格、境界极高,与道同符,有超凡入圣之功,此绝非虚言,孙禄堂先生早已以身证之。

孙氏形意拳入门之征兆:于内要有练精化气之功,于外要有明劲至刚之劲,于技击要有行止坐卧以丹田之气扑人于寻丈外无时不然之能。

此三项乃孙氏形意拳入门时的征兆。

这是孙禄堂先生记载的他在研习拳术之初就达到的境界。

非空口无凭之言。

当然,孙禄堂先生于武学、技击殆有天授,但不能因此就改变入门阶段的征兆标准,因为孙禄堂先生日后又经历了练虚合道的至诚、至虚、至空的境界。

因此,将此标准作为初期入门的征兆是以更高层次的实证为依据的。

所以,真正能达到孙氏形意拳的入门标准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很多著名拳师一辈子也没有达到的境界。

因此说孙氏形意拳的规格极高。

这里之所以要提出孙氏形意拳入门的征兆,不是为了显示孙氏形意拳如何卓绝,而是通过了解这些征兆对练习孙氏形意拳者如何入门、如何自我检验会有启发。

练精化气是不是要练打坐如果练习孙氏形意拳则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孙氏形意拳本身就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和练神还虚之功。

当然,前提是练法要正确,心态要正确。

老师教这个时要看你的心性,是否可以教诲,才会决定是否向这个方向上指导,有是人,天性合道,所以,老师起手就从这方面教授,进步自然就快,一日千里,所谓有道缘者,殆有天授焉。

有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拳术,变化了自己的性情,老师则根据你的变化,决定教你的内容。

也有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变化,宿根所致,你就是跟在老师身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老师也不会教你相关的内容。

因为,教你等于害你。

孙禄堂先生说:“以力生血、以血化精易。

以精化气、以气归神难。

此中不仅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

”因此,绝大多数人练拳走的都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的路子,如是血气之勇爆增,劲力整实而强悍,性欲及性能力强盛,自我感觉甚好,沾沾自喜,以为近道。

孙氏形意拳(劈拳学)

孙氏形意拳(劈拳学)

形意劈拳学序希望你能从练拳中得到这样的经验,世上任何事都不难,只要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上,再高的目标也能达到。

举个例子,街上有好多骑自行车骑了几十年的老头儿,但骑车的水平简直太一般了,你看见他骑车不会鼓掌;杂技团七、八岁小孩的车技表演却会让大家鼓掌称赞。

虽然孩子骑车的时间不长,但每次上车都有目的、有要求,不但要完成动作,还要在完成动作的同时保证形体美,如抬头、并腿、繃脚面等,并且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要微笑,要让观众有轻松感……练拳也是一个道理,要明确练拳的标准和目标,才能进步快。

劈拳可以理解为三体式左式和右式的互相转换。

站三体式,是先站标准站立、然后站好三体式的预备式,最终成为定式(到位的三体式编者注),使之符合三体式的各个要求。

(三体式在前一章有详细描述,回忆一下做三体式的步骤和要求,确认自己的三体式左式、右式都可以做到标准,再进行劈拳的练习编者注)练劈拳是在动态的过程完成三体式左右式的转换。

虽然是动态,但要求在迅速完成转换的同时,三体式不能有任何走样,一定要达到标准,才能完成形意拳要求的“正”。

在左、右三体式转化过程中,身体要前进,这是一个速度;身体以脊椎骨为轴转动了90°,这个转动又是一个速度;后手打出去变为前手这是第三个速度;我们练拳的目标就是要在保证“正”的情况下,把这三个速度加起来,成为一个合速度,这个合速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整”。

讲拳我仍采用先分解后结合的方法来说清楚。

形意拳的起式都是从三体式起式。

为了便于讲清楚方位,我们今后讲拳都统一以面向正南站好三体式来起式。

一、劈拳起式:面向南站好三体式起式,注意站三体式起式必须是按规矩、按步骤来完成的:1、先做好标准站立2、在下蹲同时两手到位,成为标准下蹲(三体式的预备式,注意检查下蹲的高度);3、同时出手出脚,左脚向前迈到标准步幅(即膝盖前端与脚跟后端成垂线),左手向前推,右手在原地向起立,两手均做到位。

虽然左手左脚都出去了,但身体其他部位与标准下蹲时一样,一点都不走样,成为劈拳起式。

孙氏形意拳(连环拳)

孙氏形意拳(连环拳)

连环拳连环拳也称五行合一,是练完五行拳后的一个综合套路。

一、起式:按规矩步骤站好三体式。

1、先做好标准站立;2、在下蹲同时两手到位,成为标准下蹲(三体式的预备式,注意检查下蹲的高度编者注);3、同时出手出脚,左脚向前迈到标准步幅(即膝盖前端与脚跟后端成垂线),左手向前推,右手在原地向上立起,两手均做到位。

虽然左手左脚都出去了,但身体其他部位与标准下蹲时一样,一点都不走样。

二、拗步右崩拳:和练崩拳时完全一样,先两手攥上拳准备打崩拳;上左脚打右崩拳,右脚马上跟进。

一切要求都和崩拳时完全一样。

三、崩拳收式(青龙出水):由上式的拗步右崩拳开始,撤右脚再撤左脚成标准的剪子步时打出左拳。

动作要求请参见崩拳学崩拳收式一节。

按理讲,你现在应当能完全标准的掌握这个动作,没有再参照前边的理由。

此动作在老拳书中称为青龙出水。

四、顺步右崩拳(黑虎出洞):在上式青龙出水的基础上,左脚努力蹬地使身体前进,右脚也往前迈步。

右脚落地时,打出的右崩拳也正好到位,然后左脚跟进——这是右脚在前边的顺步崩拳。

左脚跟进和以前讲的规矩是一样的,一定注意脚下的两条线:右脚踩在右线上,左脚外展45°,脚后跟的圆切在右线上,两脚相距一拳远。

这个动作的感觉应当是,左脚一蹬,身子一拧,顺步右崩拳就完成了。

所有的规矩都依然如故,如含胸拔背…等等。

这个动作在老拳书上称为黑虎出洞。

五、白鹤亮翅:这个动作是一个组合动作,全身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都很强。

为了能讲清楚,我把这个动作分解开,分别讲述。

然后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以保证动作的规范、协调与连续。

5.1.腹前对拳:这是白鹤亮翅的准备动作。

由上式顺步右崩拳将右拳收回与左拳相对,身体其它部位全都不动。

两拳相对方法是两拳都转成手心朝下,两拳的大指在脐下贴着身子。

两拳食指关节在腹前相接触。

应注意的是右拳往脐下回的同时左拳也在转成手心朝下。

右拳也是一边往回来一边转成拳心朝下。

当右拳到位、右拳食指与左拳食指相碰时,两拳也都正好是手心向下。

孙氏形意拳(崩拳学)

孙氏形意拳(崩拳学)

形意崩拳学序“正“和”整“是学习形意拳的两个关键。

崩拳的学习在整个形意拳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常说,要是把劈拳和崩拳学好了,形意拳等于学了一半:前面我们学过的劈拳是使我们从中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正”,现在要学的崩拳是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整”。

你既掌握了“正”,又掌握了“整”,再学习形意拳的其他拳就容易多了。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努力用功的人,练的时间也很长,但就是存在很多毛病和缺点,总结起来都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

在劈拳和崩拳的教学中都有我增加的特殊教学法:劈拳中增加了单腿独立支撑,为后面的形意拳训练打下了基础;崩拳的教学中增加了原地崩拳。

这都是为了让学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如何将身体的转动的速度和出手速度协调的加在一起。

熟练后,有了体会、找到了感觉,再把身体前进速度加进去。

因为刚一开始学习就把难度极高的前进、扭转、出手三个速度让学员加在一起练习,由于不是按部就班、没有基础,学员会感到非常困难,事倍功半。

增加原地崩拳的目的,第一,是为练好崩拳打基础。

通过原地崩拳的练习可以训练由两脚用力产生的抽胯放胯,使由身体转动产生的速度和出拳速度加起来,实现扭转速度和出拳速度的合速度最大;第二,是为提高出拳率。

一般练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练拳击见效快,拳击几个月即可进行实战练习,武术则不行。

究其原因,武术是一种文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

武术训练的面宽,内涵也深,更主要的是受套路的约束,时间、体力消耗都较大,但出拳率低。

原地崩拳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既发挥了形意拳“整“的特点,又提高了出拳率。

相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找到感觉,产生实战的自信心。

一、原地崩拳:A、原地崩拳的训练要求A.1.原地崩拳的预备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脚尖均向前方。

两腿弯曲如马步,腿的弯曲度不要求很大,即不用蹲得太低,以你感觉舒适且能用上力为准,不要因为没打几下拳,两腿就支持不住了而停止练习。

上体直立、脊柱挺拔、收颏、顶头、舌顶上膛、提肛。

孙公形意程序方法

孙公形意程序方法

孙公形意程序方法摘要:一、孙公形意程序方法的背景与特点二、孙公形意程序方法的基本步骤与实践技巧三、孙公形意程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效果四、如何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孙公形意程序方法五、结语:孙公形意程序方法在我国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正文:孙公形意程序方法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所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底蕴。

这一方法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显著的实战效果而备受推崇,是我国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孙公形意程序方法的背景与特点孙公形意程序方法起源于清朝末年,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训练体系。

它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强调内外兼修,身心并用。

孙公形意程序方法不仅注重武术技能的培养,更强调武德修养,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

二、孙公形意程序方法的基本步骤与实践技巧孙公形意程序方法包括基本功、套路练习、实战应用三个阶段。

1.基本功:包括桩功、掌法、拳法等,为基础阶段。

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武术水平的关键。

2.套路练习:主要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等。

通过套路练习,可使学员熟练掌握各种技法,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实战应用:将所学技法融入实际对抗中,提高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三、孙公形意程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效果孙公形意程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能够迅速提高学员的武术水平。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强调实战:孙公形意程序方法注重实战应用,使学员在实际对抗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技法。

2.易于掌握:孙公形意程序方法步骤清晰,易于学员学习。

3.锻炼身心:孙公形意程序方法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能陶冶情操,培养武德。

四、如何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孙公形意程序方法1.寻找正宗传承:学习孙公形意程序方法,首先要寻找正宗传承,确保所学为真传。

2.刻苦练习:学习武术需要毅力和耐心,刻苦练习是提高武术水平的关键。

3.注重理论:孙公形意程序方法蕴含丰富的理论体系,学习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4.传承发扬:学习孙公形意程序方法不仅要为自己提高武艺,更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

孙式形意拳之三体式

孙式形意拳之三体式

孙式形意拳之三体式(接上)站桩有筑基调息、去拙求整之功效:可坚实下盘,松空上盘,可使气息由粗渐细,由细入匀,由匀住微,通过松身之所松,紧身之所紧,去除身体拙力,使周身一家,结构合理协调。

三体式要遵九要二十四法,九要二十四法为虚无之一气的生发提供畅通的空间与通道,它是修炼内劲的机关所在,即便不站三体式,只要你的姿势合这法度,吃下这规矩的苦,假以时日,你也能得内劲,但对于常人来说,静态的三体式桩功要显得容易。

“内劲本自在,众生苦求索,借法渡彼岸,方知神仙有”。

孙式形意拳三体式为三七开,即重心三分在前脚七分在后脚。

两脚间距为二脚至二脚半,这个长度指从后脚跟到前脚跟的距离。

前脚内侧与后脚跟连线正对前方,两脚脚指抓地为扣,脚跟外拧,七分的重心其实是坐实在后脚跟处,自后脚跟处垂直地面似有一根杆,如沙地插杆般,双腿弯曲,前膝要有撑劲,膝尖与脚踝连线垂直于地面,后膝曲度135度为佳,后胯抽,前胯送,一则保持两胯尖连线平行于地面,二则使身体面与正前方成135度角,即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前臂在保证坠肘的前提下极力拧腕前伸,后臂弯曲拧腕,后掌大拇指根外侧贴近肚脐,两手均折腕,孙老早期是平腕,晚年改为折腕,折腕易拉筋得气。

拳谱有:“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沉肩不易,要学一辈子,有松柔大师之称的李雅轩老师对沉肩尤其重视,肩沉不好,劲不会断在肩处,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导致喜欢抬肩用局部劲力,克服抬肩是练内家拳的一个大坎,必须得过。

很多人静时能沉下去,而动时又抬,有的则是小动时不抬,大动时则抬,有的则慢时不抬,快时又抬,有个好方法可以体验沉肩的状态,那就是坐在板凳上练拳。

含胸指的不挺胸,不挺胸则气下行而不受阻滞,练内家拳,胸部都是松的。

拔背即圆背,不是上下圆,上下圆会成罗锅,有练形意拳不得法最终把自己练成了罗锅的,其实是不得法,结果不明事理的人把这口锅让形意拳给背上了,在此要澄清一下,以免误解。

圆背是左右开展,一开展,背就拔起来了,人也有精神了。

孙氏形意拳

孙氏形意拳

孙氏形意拳一、横拳起式:为了讲清楚方位,我们设定起式为面向正南方。

首先面向正南做好三体式,然后双手同时攥拳:右手就在原处攥拳即可,攥好后右拳的手背朝上,右拳的大指根仍然在脐下;左手在攥拳的同时往里裹,在原处拧成左拳的手心朝上。

身体各处除攥拳外均和三体式一样。

X二、上左步打右横拳:先把头向左转向东南,眼睛向东南看要打的方向。

左脚向东南迈(这里的“迈”在崩拳的迈步练习中已有详细讲述编者注)一大步,然后右脚跟步。

横拳和炮拳步法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是打右横拳,故要同时转胯。

在左脚迈步的同时,两拳也同时动作:手的动作左拳翻转成手心向下往回拉。

(左拳要以小指来说是往外翻成手心向下,若以大指来说就是往里扣成左拳手心向下。

在这里这样交待是为了把拳拧动的两种说法都讲出来,两种说法其实是一回事。

)同时,右拳往里裹成手心朝上,从左拳下边打出去,蹭着回拉的左拳往前扎; FONT>右拳的往前扎和左拳的往回拉在手臂动作的同时,主要是由身体的转动来完成的。

应注意的是,右臂是由自然贴着身体的弯曲状态向前裹拧着逐渐伸直,说右臂逐渐伸直也是我们练拳所说的伸直,肯定是有曲度的,一定是肩伸展到位、坠肘,小臂与地面平行;右拳打到位正好是拳心朝上,右拳的高度与心口一样高。

左拳扣着往回拉也是由于身体的转动向回拉,左臂仍然是自然伸直的。

右拳打到位时,左拳正好停在右小臂的后端,也就是左拳在右肘关节前边一点。

在打右横拳之前,前边的左拳是到位的,左肩伸展到了极限,左腋窝是有拳感的;打完右横拳,由于身体的转动使左拳拉到右肘前边一点,但左肩并没往回缩,仍然是向前伸展着。

身体要正直挺拔、收颏、顶头,两肩都是极力向前伸展。

两个腋窝都有拳感,眼睛看右拳掌心。

左脚落地时,转胯、出右拳、回左拳要同时完成。

左脚向东南迈,肯定右脚同时用力蹬,使身体向东南移动,同时也把左胯回收、右胯前放,使身体转动的劲给上了。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身体前进速度、身体转动速度和出手速度加到一起,在拳上表现一个合速度。

支燮堂传孙氏形意基本功

支燮堂传孙氏形意基本功

支燮堂传孙氏形意基本功支师教人,秉承孙师祖的遗法,教拳循序渐进,步步有规矩。

三体式开始,每一步都要求严格,外形不容有毫厘之差。

无论孙门的形意、八卦或者太极,入门时候的基本功一定要吃足。

至少要做到无论何时一出手,外形合乎规矩,动作必须准确到位。

形意里面有“万法出三体的说法”。

孙门更注重三体式,要求由六合九要,达四正八柱,身体的各个部位要摆放准确,不仅是个吃力的桩功,里面更有非常精细的地方,不是光光咬牙硬挺,就能出来的。

比如练形意拳练得好的,眼睛里面很有神采。

什么叫有神采?双眼黑白分明,瞳仁里面有光。

眼睛是身体内神气的体现。

现在很多人工作和玩乐起来没有节制,亏损过度,第二天起来,身倦神疲,双眼肯定布满血丝和污物,瞳仁更是散乱。

三体式就能站出眼的神采。

白天找个院子把架子一摆,前探手是立掌,手指就是准星,顺着准星把视线放出去,可以看一个花瓣,也可以看一片绿叶。

开始站时,视线散乱,勉勉强强能集中一会;日子长了,慢慢能看定那片叶了,觉得眼里其他东西消失了,只有这片小小的绿叶子;时间长了功力上来,绿叶会越来越清楚,最后连脉络都清晰可见。

这是养神,也是炼神。

此时这双眼睛扫人,如果带了敌意,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下意识的,眼睛一对,他本能就知道自己里面没有东西,所以自然就怕。

支师晚年,那对眸子仍然清亮,有时候视线看过来非常吓人。

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纪,眼睛就慢慢开始浑浊,甚至看不清东西,很容易就患青光眼。

形意拳的眼练好,功夫不丢下,就不用担心这个。

学拳,尤其是内家拳,基础的东西非常关键。

现在有人教拳,上来就是套路。

基础不打好,学得再多等于零。

孙师祖说,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这话非常有道理。

其实,一招精了,基础牢固了,十招就容易精,有十招精熟的基础,接下来的百招就更易精。

孙门最强调的就是基本功,孙存周先生就说过,基本功练熟,练精,就能够浑身都是拳。

每个拳种,数百年甚至千年流传,能成为独立的拳种,有其独特而其他拳种不可替代的东西,比如身法、姿势、发劲、呼吸内功等等。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1) 标准站立(2009-10-20 02:01:47)转载▼标签:分类: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张烈孙氏内家拳武术形意体育三体式根据出手出脚的不同,可分为左式三体式和右式三体式,下面我们以出左手出左脚的左式三体式为例进行讲解。

一、标准站立:1. 两脚站立的位置:我们讲拳的方位仍用中国人习惯的东西南北来表述,根据需要有时也用角度来表述。

在地上南北方向画一条直线;你面向南,左脚踩在这条直线上,既然是踩,就一定要踩正了。

右脚成45°贴在左脚的后边,右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左脚后边相切。

我说的是脚,若穿着鞋,鞋底比脚大出一圈,则右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身体的状态:两脚按规矩站好位置后,把身体站直,站舒服了,这时头向南,胸向西南,身体要挺拔,就是要立如松。

按前边武术试验“含胸拨背”、“肩胯相合”的要求,这种站立姿式你应该已经形成习惯了。

3.头的状态:头要尽力向上顶,下颏要往里收着点,两眼平视,注视前方,使自己有一种像牛犊一样、梗着脖子盯着正前方的感觉。

按前边武术试验“虚领顶劲”的要求,你也应该形成习惯了。

千万不要小看了标准的这一站,要做到要练拳了,虽然还没开始练,往那儿一站就绝对标准,透出一股精神气,使自己、使他人都感到为之一振。

学习孙式武学,这一站是非常关键的一课。

编者提示:右式三体式1. 两脚站立的位置:仍面向南,右脚踩在这条直线上,一定要踩正了。

左脚成45°贴在右脚的后边,左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右脚后边相切。

这里同样要注意穿鞋时左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 身体的状态:除方向外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3. 头的状态: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2009-10-22 00:07:21)转载▼标签:分类: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张烈形意拳武术内家拳体育正前方与下蹲高度一、正前方:有了标准的站立就要提及练拳时两眼注视的方向和出拳打击的方向,也就是正前方。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有哪些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有哪些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有哪些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同时孙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特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希望你们喜欢。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一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求以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一神气合一之内劲。

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导指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形意拳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使拳式合于易理。

使习者能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作为拳学进阶的基础将丹经窍要融会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融入八卦拳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易筋》、《洗髓》两经之精义,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引人形意拳拳式简约而内意弥深之理,使孙氏太极拳的拳式至简精纯又引人形意拳三层呼吸之道理,不刻意追求呼吸;以自然呼吸为始,式正气从,以致真息。

6、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拳式技术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机体一触即发之本能。

7、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以此作为整套拳式的基丰移动方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换协调、浑融周身的阴阳、虚实,求中和而达至空、至灵。

8、以太极拳之连绵不断、沾黏相随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为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并以先父的化劲练法为其行拳之内意。

从而将形意拳之实中、八卦拳之变中自然融蓄在孙氏太极拳之空化之中。

便习者在运用中能极尽整实、灵变、空化之能。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主要特点,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是将传统武学集之大成后的结晶,使拳术通于道,将拳学的研修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学习孙氏太极拳对武德有极高的要求。

练拳者务以德为先,要恭敬谦逊,以涵养为本。

孙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活,进退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以开合相接。

齐公博口述:孙氏形意拳身劲研究

齐公博口述:孙氏形意拳身劲研究

齐公博口述:孙氏形意拳身劲研究对行拳时的头、颈、肩、肘、小臂、手掌、手指、胸、腹、腰、胯、臀、膝、足、脊椎的状态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拳中之劲,一是易筋易骨,二是周身一家,三是虚无之意,三者浑成,自然一体,拳中之劲得矣。

若此,需对周身各处安排得当,示为规矩,久之身体成为自然,才是拳之自然。

人身乃一小天地,何以入手?初学拳术者,当从十五处入手:孙氏形意拳对身体15处部位的要求头要正而虚,正者,不偏不斜、不仰不俯。

虚者,不擅自摇摆,如虚置颈上。

颈要绷而竖,绷者,虎领筋要绷起,此处松不得。

竖者,直竖,不得软塌也。

肩要开而缩,开者,两肩均要外开。

缩者,两肩根均要里缩。

开缩同时一致。

肘要坠而垂,坠者,两肘不得浮虚。

垂者,肘尖总要指向下,肘窝总要朝上。

小臂要拧裹,拧者,小臂要自拧成为一体。

裹者,小臂伸缩总不可失去裹劲。

手掌要张含,张者,手掌要五指张开,大小鱼际互撑。

含者,掌心总要内吸。

手指要贯领,贯者,手指总要气贯指尖。

领者,以手指变化领出周身之劲。

胸要涵而阔,涵者,胸不可挺,而要涵如一虚圆。

阔者,两肋总有拉开之意。

腹要松而实。

松者,沉气不可勉强,总是徐徐而入。

实者,气总要息息归脐。

腰要塌而顺。

塌者,腰往下塌住,不可起伏。

顺者,腰要顺下,不可有凹形。

胯要开而缩。

开者,两胯总要向外松开。

缩者,胯根总要内缩,开缩要同时。

臀要坐而提。

坐者,臀如坐凳,提者,谷道内提。

臀不可外翻,尾闾要中正。

膝要顶而扣。

顶者,膝顶总要抽胯,需与重心变化相合。

扣者,用意不显形。

足要抓而扭。

抓者,脚心内涵,脚趾抓地。

扭者,脚跟外扭之意,不可显形。

脊椎要拉直。

拉者,虚灵顶劲,竖颈塌腰。

直者,脊椎要顺滑,不可有凹凸。

将以上十五处安排得当,再合于拳式之圜研开合动静伸缩,于是拳劲得矣。

拳中之劲,非局部之力,乃周身内外六合而成,内外相合为其大德,生生不已为其小德,一动一静,周身内外神意气形无不相合,为拳中之道,得其中和之理者谓之自然。

——上文由齐公博口述,李念慈记录整理附录:《站三年桩换来“一通百通”的齐公博》齐公博(1875-1960),字德厚,号老旺。

怎样练好孙氏形意拳

怎样练好孙氏形意拳

怎样练好孙氏形意拳孙氏形意拳虽然没能脱离形意拳主要内容结构,但在技术风格上独树一帜,它以中和为目的;以单重为特色;以九要为规矩;以顺中用逆为养气手段;实践证明经孙禄堂先生创新完善的孙氏形意拳,在改换气质上功效显著,在动作上简单扼要,实为体用兼备之典范。

如何练好孙氏形意拳,结合师门教导和几年来的心得体会,略谈些拙见。

首先要以形为主,初学者不适宜追求“神气”,务必在身形中正上下功夫,要做到身形中正,就一定要站好三体式,三体式乃是形意拳之体,没有三体式就没有形意拳。

孙氏三体式为单重,禄堂公说:“三体式,单重为道,双重为武”,禄堂公又说:“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三体式双重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刚多柔少,失去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备双重三体式之所拘也····”由此可见单重三体式常站方可使得拙力拙气去除,内气中和,才能练出内劲。

站单重三体式是极为痛苦的一件事,初学者往往不会超过一分钟,要站好此式,务必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

如果每天都坚持站,逐渐就会进入到自然的程度,渐渐把劲顺过来。

站此式一定要严守中正这一关,不能为了延长时间而死站,要不断调整身体,使之始终保持如坐在椅子上,身体中正,肩胯松开,呼吸自然的态势。

日久必见奇效三体式如果能够达到自然;中正;之后就可以练习劈拳,劈拳为养气之宝,可以改善肺部呼吸功能,使人体呼吸深长,把精气积蓄圆满,为中和内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劈拳要日练千遍,劈拳通则五行拳通,因劈拳为形意拳之母拳,故此不可忽视。

练好劈拳,人体气息膨胀之后,可练习其它四拳。

练拳之中务必谨记“拳贵自然”这四个字,在练习中以中正为核心,注重手足起落整齐,身体动转和顺,呼吸自然得法,眼神专注不可散乱。

坚持以上诸法,就一定可以练好孙式形意拳,从而改变气质,复还先天,体会以武入道的境界。

孙氏形意拳和其他的有啥区别,有练的和规矩有真传的吗?

孙氏形意拳和其他的有啥区别,有练的和规矩有真传的吗?

孙氏形意拳和其他的有啥区别,有练的和规矩有真传的吗?孙氏形意拳为孙禄堂先生所创,虽然先生通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但是形意是他打底子的功夫。

孙老先生,比较重视简约的形意,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学时候,非常重视三体式和,劈崩二法。

让很多教练不解。

传统武术虽然套路众多,但是真正能用的上的,原理性的东西就那么几下子,掌握了,其他的可以触类旁通,比如三体式,孙氏三体式,站好了,足下生根,手足相通,内气充盈,能锻炼出纵横兼顾的钢球劲。

三体式不是拳击等的格斗警戒式,它是规范形意发力间架结构的,规矩就是二十四法。

三体式是把自己身体各个关节打造成松中有紧的刚性间架,五行拳是在三体式的基础上研磨出来的五种发力方式。

形意拳有八须:顶、扣、圆、毒、抱、垂、曲、挺。

每一须对应人体三处,合计为二十四法。

拳式站定,此八须具备焉,皆所以蓄力养气,使敌我者无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

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

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周身力厚。

三圆:脊背圆,其力摧身;前胸圆,则两肘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之饿虎。

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事不怯;两肘抱肋,出入不乱。

(另一说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肩能摧肘;肘垂则肘能摧手。

三曲:两肱宜曲,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手腕宜曲,曲则力厚。

三挺:颈挺则精气实顶,腰挺则力达四肢;膝挺则有弹力。

——摘录于李仲轩《逝去的武林》劈拳似斧,为一气之起落。

斧在运用上有斧刃和斧背,以掌为拳,利用斧刃的那一面,以拳为拳,利用斧背的那一面,劈拳是一气之起落,找个开阔的地方,呼吸顺畅,不要用力,利肺,很舒服。

劈拳一开始出的是钻拳,钻横是不分家的(含有钻拳,横拳),还有鹰捉,更主要的是劈拳涵盖了翻浪劲,起钻落翻。

劈拳,从呼吸上来讲,回手,吞身时吸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一、特点最简单,保留了最朴素和最精华的内容,而没有加入任何“蛇足”的东西。

以起式看,孙式的最简单,站直了,向下一蹲,双手抱于胸前,再前手前脚出去即可,即成三体式。

而其它各派大都加入了许多前导性的动作。

从自己练功和临敌交手两方面看,似乎都是越简明快捷越好。

无极式站好后,轴立住,蹲身而气沉下来,此时两手撑开而全身便成浑圆之势,已经圆满无缺,其它动作已经是多余的了。

若从临敌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从常态到临战态的转换才是最好的方法。

动作越小越少,凝聚力越大,破绽也越少。

“呆若木鸡”应该是最好的状态,动作越多,精力越分散,于敌并无震慑,于己是舍近求远。

如果平时对于无极式已有相当练习,则无极式也不必站,直接用前脚正对前方,后脚踝骨对住前脚跟,站直后即可下蹲开步。

总之,越快进人状态越好。

试想,与人交手时,人家会给你许多时间让你张牙舞爪地准备一番吗?可是如果你平时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铺垫,非如此便不能进入状态,便会觉得运不上劲,那便如何是好。

所以,平时练习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免得养成不良的动力定型,临机误事。

孙式的简单表现在整个形意中,不单是起式、五行拳、十二形,即使是连环和杂式锤也同样。

孙式的龙形只一个腾越,看起来非常简单,难度却很大,于是有的人就把它演变成手脚齐出,动作大而舒展好看了,难度却减小了。

孙式的虎形是练纵远,而不是双手的扑击。

猴形的缩,蛇形的曲,鹞形的折,燕形的闪等等,都很简单,每一形只是一个象形的主题,练的依然是基本功,而不是设计出来用于实战的动作。

当然,不是说这些动作不能用来实战,但套路中的动作不拆开来,不做变化,是用不上的。

所以,没有必要把拳套搞得那么复杂冗
长,让学的人花很多时间去记忆。

作为训练方法,编些套路是应该的,长度要适当,宜短不宜长,少而精,若嫌不过瘾,反复多做几遍。

常用的、好用的动作就那么几个,再受到本身功力水平和身体的限制,一个人真正能够掌握的不会太多。

如果不是执教的人故意“放长线,钓大鱼”的话,还是简单点好。

古传的形意就是五行十二形,加上连环杂式捶,还有两趟对练的――五行生克与安身炮。

孙式也只保留了这些,没有多加内容。

这确实已经不少了,足够练上一辈子。

然而有些人总觉得动作太少,所以就又编出了许多,八式、十二红拳、十二连拳等等。

形意本来就是以简练著称,这就像四书五经和老子的《道德经》那样,都只有那么一点点文字。

而后人的注疏释及心得体会,何止几千万言。

但如果我们要学习,要寻求精髓,是去读这些发挥的文字呢,还是直接去读原著?不言而喻,当然是原著最好,尽管难读难懂,但那是真东西,后人的发挥再绚丽,也难免失真。

古朴的形意拳就是经典,已经把最精微的东西提供给你了。

经典就是原汁原味,我们何必去喝那些掺了水甚至变了味的“饮料”呢?形意的精髓就是少而精,非要把它弄得多而杂,是为不肖子孙。

好的老师是把一桶饮料浓缩成一杯端给你,而庸师则把一杯饮料兑成一桶让你喝。

二、单重
孙拳(包括太极、八卦)是彻底的单重,一足着地,一轴到底,这样才出鸡腿力和鞭杆劲。

许多门派的形意号称单重,其实是双重的。

检验单双重的最好标准,就是看全身的重量是否坐满在支撑脚的脚跟上,这时的另一条腿可以轻松自如地运动。

如果动起来有困难,说明虚实还未分明。

彻底的单重做起来确实很难。

因为,这与平时人们的自然习惯不合。

平时人们都是两条腿着地,没有谁像鸡和仙鹤那样总是单腿支撑。

孙式拳强调彻底单重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容易控制重心,只要有一腿着地,就可以稳定自己,蓄力发力,特别在两脚快速移动中时时保持重心,处于有利的技击状态。

习惯于双重的,移动起来动力转换有间断,不便于连续发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单重,并不是说双重不好,而是各有侧重,各有优点。

双重的好处就是入门快,容易稳定且好练,而相同时间练单重就困难得多。

常见有练别家太极或形意几十年者,功夫亦相当不错,而站孙式的三体式竟然站不住,坚持不了几十秒,浑身不自在。

孙式不但形意如此,太极、八卦亦如此。

别家其实也都提倡单重,在太极拳论中特别提出“双重之病”,已经成为内家之共识。

但到了动作中,往往似是而非。

大马步、大弓步等等,即使重心不在两腿正中而偏于一侧(四六或三七开),就能算单重了么?即使练孙式,外形都正确,但若全身重量不能坐满在后脚跟上,也仍不是合格的单重。

其严格程度近于苛刻,然非如此不能出真功纯功也。

孙拳以腿力见长,孙老先生当年有活猴之美誉,灵活首先就体现在腿上。

单重站桩行拳,其身轴如平地立杆,既稳又活,而不是如打桩入地,求稳如泰山。

孙剑云先生曾形象地说:“就算把你两腿绑在地上的木桩上,应该算稳了吧?可是你的腰力、背力不够,从腰上就可以把你打折,光腿上稳有什么用?”所以,孙式的单重站桩是求整体的稳定,而不只是双腿的力量。

有人给自己的弟子规定,必须能够深蹲300次以上者,才能向其学拳,否则腿力不够。

余以为未免偏颇,如此则不如扛着杠铃去蹲,就像举重运动员之训练,岂非见效更快?负重深蹲不是不好,但不是拳术的要求,只能练出局部的肌肉而已。

我有一法,足堪胜之。

面壁,双足分开如肩宽,足尖抵墙,全身放松后,下蹲至极处。

若无训练者,绝站不住也;盖腰力不足,抽不住劲而后倒也。

三、一轴到底
轴劲,意轴也。

自头顶百会至足下涌泉穴之间,有颈胸及腰椎,有骨盆、胯、大腿、膝、
小腿、腕踝、脚掌、脚趾,牵涉到多重骨骼关节和肌肉筋腱,事实上不会有一根物理意义上的直轴。

但经过人的意念调节并整合后,从功能效果上看,又确实有这样的轴存在,故名之为“意轴”,形而上也。

而实际上,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曲折的折线,才是物理意义上的轴,也就是“形轴”,乃形而下者也。

形为基础,而意为上层建筑。

没有形轴,或形轴有缺陷,意轴便也整合不好。

真正起作用的是意轴,用人的意念和拳术中的各种规矩(如九要之法)把形轴抽象、模糊、综合,如同数学的“积分”,把一个个的小折线统一为整体,功能表现就是意轴。

意轴的形成是通过对形轴的调控来完成的。

所以,我们在建立轴的概念时,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有全局观念,切不可在轴的某一或某些部分过分穿凿或钻牛角尖,而是完整的一根轴,不是一节节分散的小线段。

立轴,就是构筑刚骨,搭架子,要顶天立地,支撑八面。

轴不是一根线,而应该是一个体,是有体积,有质量,有厚度的。

随着功夫见长,轴的体积会越来越大。

轴又是有弹性的,通过曲伸、旋拧而受力发力,是活的,不是僵死的,也就是刚的。

全身有两处地方对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是颈肩部,一是腰胯部。

头顶住了,颈位正,肩松沉了,胸位正,上半部轴基本没有问题;腰塌住,胯抽住,腰椎也正了,下半部也基本没有问题。

九要之中把这两处把握好,等于是抓两头,带中间,其余地方就在宏观上被控制住了,一般不会出大毛病。

特别要指出的是,胯常常被忽视,其作用往往被腰所掩盖。

“腰为主宰”不假,可是腰和胯是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对轴的控制恰恰是相反相成的。

抽胯是把尾间向后拉,而塌腰则是把尾间向前推,这一推一拉就恰好让尾阊正中了。

而胯与腰的不同,在于它的活动性。

腰虽是中枢和关键,主要是说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正好在上下连接处,但腰本身的活动范围很小,向前弯是它的主要功能,左右旋转的幅度就极为有限。

主宰主帅,是坐镇中军帐的,岂能轻动?而胯就不同,它是人身体上最大的一处关节,力量大,活动范围也大,收缩伸展旋转都很灵活,是名副其实的活动底盘。

腰只有与胯联动,才能发挥最大
的作用。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说的就是轴的上下两部分的功能。

只有轴活了,浑身才能发鞭杆力和闪战劲,前者是要甩起来,后着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旋起来。

闪,非闪避之闪,而是闪电之闪。

战,颤抖、哆嗦也。

人受电击突然一抖,这时身不由己,能够发出超体能的力量。

轴越活,超能力越大。

一轴到底的前提,就是单重。

双重者是两根轴,一竖轴再加一横轴,在连接处有可能就是薄弱的环节。

一轴到底的好处是信息与力的传递快,不拐弯。

(待续)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