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第1篇: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意义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

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

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

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本科生结课论文关于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探究科目社会心理学教师:陈培峰姓名:刘婧学号:********专业:城乡规划学类别:本科生2年级上课时间:2015 年3月初至2015 年 4 月末摘要本文从心理学专业理论出发,在前人理论归纳总结基础上具体分析大学生中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加上一些个人经验和感受,从而引导大学生异地恋情侣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目录摘要 (2)第一章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对象 (1)1.3研究目的 (1)第二章文献综述 (2)2.1爱情三角理论 (2)2.2爱人的成人依恋 (3)2.3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6)2.4自我防御机制 (7)2.5爱情投资模型 (10)2.6爱情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11)2.7异地恋相关效应 (12)2.8下意识语言模式 (13)第三章正文 (15)3.1异地恋的心理压力 (15)3.2男女异地恋心理差异 (17)3.3男女爱的需求 (19)3.4到底该怎样谈异地恋 (20)第四章我的总结 (21)参考文献 (21)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无论时代是怎样的,我们都在追求爱情,爱情有近距离也有远距离,浪漫的诗人相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时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尚只能鸿雁传书寄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诗词字字珠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满含深情却也满目凄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今日读来,你可曾有古人之感:“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加快捷的交通和及时的通讯,但在瞬间位移或任意门的可能实现之前,所谓距离,依旧存在。

当下远距离爱情即异地恋很普遍的存在于18-25岁年龄层的人群中,在大学生中,由于高考的差异和求学的矛盾,异地恋自然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心理学论文】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

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联,是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正如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赫勒所言,个体一出生即无可选择地被抛入到一个先在化、结构化、日常化的“生活世界”,并终其一生在不断再生产出自身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

它解释了“个体何以既是社会绵延不辍的原因,又是由社会形塑而成的结果”,因此成为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

然而,为数不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同普通大众一样承受着“社会之重”,或因局限于布迪厄所谓的“学究眼光”,或因沉迷于米尔斯所谓的“悬置技术”,致使社会心理学陷入一种“社会失却”的状况。

潜隐在这一状况背后的是学科分裂,或者更深一步地说,是“社会”与“心理”的相互疏离,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是“社会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两相对峙。

这两种取向在理智传统、学科认同以及研究范式上彼此分殊,各自建基于对个体与社会的不同想象:前者是一种嵌入式想象,认为“个体”作为结点彼此相连,并嵌入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结构中;后者是一种原子化想象,只见“个体”,不见“社会”与“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作为主要构成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则沦为边缘陪衬,孤处一隅。

由于“还原主义”、“去‘社会’化”、“去历史主义”等痼疾积重难返,实验社会心理学最终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陷入危机。

这一危机的阴影至今仍未散去,其典型表征是:研究者习惯于从原子化个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操作化为一组可能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或调节作用的变量。

由以上分析可见,回归“社会”是社会心理学寻求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这不仅仅是由学理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那么,何谓“回归‘社会’”?所谓“回归‘社会’”只是一个隐喻,它具体是指摒弃原子化个体观,在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进行思考。

社 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

社 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期末论文》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无处不在,从我们的人际交往到大规模的社会现象,都能看到其影响的痕迹。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我们的大脑并非是对现实进行完全客观的反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偏差和启发式来简化信息处理过程。

例如,首因效应使我们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往往会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形成对其的主要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则可能被忽视或曲解。

这种认知偏差在面试、相亲等情境中时常发生,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归因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时,会试图确定其原因是内部的个人特质,还是外部的环境因素。

然而,这种归因过程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

我们常常倾向于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但也可能导致人际冲突和误解。

社会影响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从众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而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

阿希的从众实验就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现象。

在实验中,参与者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因为多数人的错误回答而改变了自己的判断。

这种从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在时尚潮流、消费习惯等方面。

此外,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对我们的行为也有着强大的塑造作用。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违反这些规范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谴责和排斥。

而社会角色则规定了在特定情境中个体应该如何表现。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与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截然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对于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正朝着新的方向迈进,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

例如,研究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探索心理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探索网络心理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

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心理问题。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就是探索网络心理学。

研究网络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注群体心理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在心理上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群体心理问题。

例如,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探讨不同性别、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的心理差异,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和移民群体的心理适应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为社会政策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是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海南大学选修课《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二○一三至二○一四学年度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让完美的的自己留在别人的脑海里学生姓名:张文博学生学号:20120506310034所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年级专业:2012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任课教师:耿刚完成日期:2012年11月03日让完美的自己留在别人的脑海(张文博,2012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内容摘要】每个人都想把最好的印象留在别人的脑海里,让别人在乎和记住自己,熟不知我们的一举一动,或是外部形象,早已被感知并下了定义,在他人脑海里被分类处理。

或是被疏远或是易亲和。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别人想的那样,只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的动作,一段言语,甚至长相,被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

从此,就成了永世不得翻身的丑角,挣扎在无限悔恨自责的的深渊里,痛不欲生。

因为我们太在乎别对人我们的看法,我们渴望别人的认可和赞赏,这种心理是我们获取自信,保持愉悦的重要心理活动。

所以到我们在被人脑海的印象受到损害时,我们要学会反思和修复,让完美的自己留在别人脑海里。

【关键词】印象形成印象管理一、行为描述二、印象形成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刻都会面临着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以及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本文主要着眼于向大家展示印象形成的相关理论,即印象及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形成的规则、影响因素、形成方式和心理效应。

通过本文的阅读,有助于大家在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印象的形成。

印象定义:指的就是个体记忆中留存的关于他人的形象或概念。

印象形成: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

印象包含了人们对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他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

社会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个人对他人的一般印象是在很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形成的,个体都有本能的意愿去估量所见他人的智力、年龄、经历背景、种族、宗教、文化水平、诚实、热情等等,并进一步表示自己对他的态度——喜欢或厌恶。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课程社会心理学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22年 5 月24 日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竞争与合作是我们通向理想必备的技能,如果缺少这些技能我们的生活将毫无趣味可言。

正如一句名言中提到“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当中去。

”这就名言很好的诠释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

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误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从一下几点进行分析论证:一、竞争与合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就如生物中的专有名词“优胜劣汰”一样,你不努力上进,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目前的竞争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存在差异,之前我们总认为竞争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有效方法,也只纠结于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其实这种想法太过片面偏颇,成功并不是你竞争了就会实现,它包含了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竞争与合作,就如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所以,竞争与合作在我们成功的路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不能单独进行拆开来分析的。

就如在一场拔河比赛中,想要拿一个不错的名次,我们需要做到劲往一处使,然而就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需要的是合作共赢,个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团队的力量。

竞争是我们追寻更好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进取的态度,合作是帮助变得更强更好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毕竟有竞争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

二、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假如这个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那么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环境里,那么这个世界将会缺乏光明,变得沉寂。

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我们内心失去了支撑我们变得更强的动力;如果没有合作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只能停留在原地,我们生活也会失去本该有的乐趣。

例如:竞争是一个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不断与高手过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相互之间分享经验共同进步而不是用输赢来评判,而合作是让我们更好的融入集体,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成绩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姓名:学号: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大学生侵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心理动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其侵犯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在最后提出预防和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侵犯心理引导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1.问题提出背景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它是一种有侵犯意图并付诸于行动的攻击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心理支配和控制的,因此侵犯心理即是指引起侵犯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它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上个世纪年代至今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尤其近几年更是时有发生,并为世人所关注。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将同窗好友四人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中;同年,北外女生罗卡娜与同学因琐事争吵,之后用西瓜刀将其杀害;2008 年10 月28 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正在上课的教授程春明砍倒,致其不治身亡。

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10年前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无不让我们对大学校园的侵犯行为感到恐怖,感到震惊。

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问题: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为何会实施侵犯行为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2.大学生侵犯行为的诱因有对人类的侵犯,也有对动物的侵犯;有对他人身体上的侵犯,也有对他人精神上的侵犯;有敌意性侵犯,也有报复性侵犯。

总体而言,这些侵犯行为的产生是由其侵犯心理直接引起的,但导致侵犯心理产生的原因却并不单一。

2.1.直接诱发因素直接诱发因素是指产生大学生侵犯心理的直接原因,而通过对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直接原因即是主体经历的挫折事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一、社会认知理论观点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最新研究表明,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互动中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情绪表达,而忽略其他信息,这可能导致对他人情绪的错误理解和沟通障碍。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还强调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方式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社会信息的加工方式受到认知控制能力的调节,认知控制能力越强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更加灵活和适应性更强。

这一发现为个体差异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二、社会认知偏误的实证分析社会认知偏误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最新研究发现,社会认知偏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差异性。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增进性的社会比较,而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自我贬损性的社会比较。

这种文化差异对社会认知偏误的产生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偏误还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社会认知偏误,特别是对他人行为的错误解读和偏见。

这为情绪调节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三、社会影响力理论观点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他人影响的过程。

最新研究表明,社会影响力不仅受到他人行为的直接影响,还受到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间接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即使他人的行为对个体没有实质性影响,但他人的期望和社会规范仍然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影响力理论还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威对其影响力的调节作用。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个人价值观分析班级:2011级应用心理班指导老师:杨玉芹老师学生:张雷学号:201108030163时间:2014年5月19日价值观,这个亘古的话题一直以来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着,无论是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但是,人各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尽管如此,但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却也形成了一些相似的,或者说是一个集体所共有的价值观.正是这些相同的价值观和个人所独有的价值观,才使得每个人是那么的完整和与众不同。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要弄清价值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价值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主体说,即认为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二是客体说,认为价值主要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三是关系说,认为对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要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因此,据此得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一定比重,他们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国学者辛志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语句完成、自由联想等方法,建立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结构框架,我也将据此分析个人的价值观。

辛志勇将价值观分为手段价值观、目标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

手段价值观又包括了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和人格品质取向。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价值取向里面,人格品质取向是最为重要的,这和父母从小的教导有着莫大的关系,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是不能没有人格品质,人格品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好的品格,会促使我们去帮助,去宽容,去感恩,去接纳,而这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次之重要的就是知识努力取向了,有了好的人格品质,那么就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在当今社会,科学文化已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的立足的,另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兴一代,更要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智慧机遇取向,个人觉得,机会作为一种外界因素,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面对这种无法预测的因素,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等待机遇的到来,随时准备抓住机会。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5)二、社会心理学概述 (6)2.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8)2.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9)2.3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0)三、社会认知理论 (12)3.1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 (13)3.2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5)3.3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案例 (16)四、群体行为理论 (17)4.1 群体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18)4.2 群体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20)4.3 群体行为理论的应用案例 (21)五、人际关系心理效应 (23)5.1 亲密度心理效应 (24)5.2 相似性心理效应 (25)5.3 权威性心理效应 (26)5.4 稀有性心理效应 (28)六、社会比较与自尊心 (29)6.1 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 (30)6.2 自尊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6.3 提高自尊心的方法探讨 (33)七、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 (35)7.1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功能 (37)7.2 应对策略及其分类和特点分析 (38)7.3 提高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探讨 (40)八、结论与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本论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的观点。

通过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的回顾,我们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介绍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农大社会心理学论文精品

农大社会心理学论文精品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学生姓名专业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2010年10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许多名称。

例如亲社会行为(或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主义行为等都属利他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内,利他行为的定义是:个人所做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相对存在的,因为如果用全面的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并结合其他学科因素去考虑,这个观点只是形而上的认识,并没有挖掘到利他行为含盖的各种目的性与必然性。

若分析利他行为的产生,必然需要考虑到的不是利他行为,而更多的是一种利己行为与社会关系行为。

在这个大的区域内来剖析利他行为,才能看的更清楚,否则,如若定义所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之余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我是出于两个方面所考虑的。

即: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个人因素造成的利他行为。

关键词:利他主义关系行为利益目录1. 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 .。

...。

..。

.。

..。

.31.1. 血缘关系..。

....。

.。

.。

...。

.。

.。

.。

.。

...。

31。

2亲缘关系.。

.。

..。

.。

...。

.。

.。

.....。

...。

31.2。

1生活关系....。

.。

....。

.。

.....。

..。

.。

.。

42.个人因素造成的利他行为...。

.。

.。

..。

..。

4 2。

1好的方面形成的利他行为。

.。

.....。

.。

.。

.42.2 坏的方面形成的利他行为..。

.。

..。

.。

..。

.。

.。

.53 利他行为的理性选择.。

.。

...。

...。

.。

.....。

.。

(5)4. 参考书目.。

..。

.。

.。

.。

..。

.。

.。

..。

...。

61 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如若从一个更大的范畴考虑利他行为的产生因素,我就必须要从社会这个生活群体入手,因为没有社会也就没有所谓的你、我、他,更谈不上给谁造成什么利益。

应用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

应用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

应用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1.应用心理学论文第1篇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

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

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

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社会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社会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社会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亲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可以从社会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群体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认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他人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的感知和解释。

在亲环境行为中,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他人需求的理解和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他往往会主动伸出援手,展现出亲环境行为。

而当个体对他人的需求缺乏认知时,他们可能会忽视他人的困难,表现出冷漠或无动于衷的行为。

其次,情感与态度也是影响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体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在亲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往往会促使个体展现出亲善、关爱和支持的行为。

相反,消极的情感和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出冷漠、敌对甚至攻击性的行为。

因此,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对于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群体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亲环境行为。

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例如,当一个人所在的社会群体普遍重视亲环境行为时,他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

相反,如果社会群体对亲环境行为缺乏关注或者鼓励其他类型的行为,个体可能会受到群体的引导而减少亲环境行为的表现。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可以从社会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群体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个体的社会认知、情感态度和所处的社会群体都会对其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在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发展上,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加以引导。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充满亲善、关爱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必须汲取邻近科学的成果。

社会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原则都可用于了解分析人的思想,强化与改变人的思想,树立人的新思想。

因此,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创新局面的需要.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论文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

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

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社会心理学论文-催眠

社会心理学论文-催眠

记得从小时候就看香港的破案电视剧,当时坐在电视机前,看的非常认真,比上课都认真,其中有一些案子就是通过心理专家观察嫌疑犯的动作、神态、语言,再加上仔细推敲才破解的,当时就感觉“哇,心理专家真厉害啊,什么都能看穿”。

还记得有一部电视剧里说“千万不要和学过心理学的人在一起,你在他眼里就是一张白纸,你想什么要做什么,他都知道”,当时感觉好恐怖,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恐惧少了,倒是多了几分好奇,多了几分兴趣,其实大学填志愿的时候还想学心理学呢,不过还是错过了机会。

大二了,听说选修课有社会心理学,当机立断,就选这个。

课上听了好多,其中最感兴趣的就是老师讲的关于催眠的那些事……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催眠吧。

催眠(英文:hypnosism,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

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

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

催眠对平时无法控制的潜意识领域很有帮助,物管感觉会变得敏锐,集中力、注意力、学习力也会增加好几倍。

美国有位潜能专家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大3万倍以上。

”而催眠正是运用了潜意识巨大的潜能,才能产生对人身心方面的诸多影响。

当提到催眠,估计大家都想密切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催眠会让人完全无意识的接受指令,告诉催眠师很多内心秘密,甚至银行密码吗?据有关资料显示,有一些很高级的催眠骗子可以做到这点,那是深层次的催眠,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丧失,感觉、知觉丧失,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做出反应。

但是,根据研究,即使在深层次的催眠中,催眠师也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背个人意志的事情,比如当众脱裤裤子,更别提说出银行密码了。

有一些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催眠表演,被催眠者往往会做出平时清醒无法做到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学狗叫,把自己当做一只猫等等,身体成了板砖等等。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本文简介: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摘要]本文根据社会心思学的视点、从微观层面把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的成因分为影响要素和认知要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思焦虑的特性,并从微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思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心思调适社会心思学焦虑是人类本身发作的一种维护性反响,是每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本文内容: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摘要]本文根据社会心思学的视点、从微观层面把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的成因分为影响要素和认知要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思焦虑的特性,并从微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思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心思调适社会心思学焦虑是人类本身发作的一种维护性反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思状况。

在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己日益凸显为大学生集体的一个遍及心思问题。

据一份对某省会城市18所院校2610名大学生的调查,20.3%的学生存在较严峻的失眠、焦虑等心思障碍,46.4%的学生把“心思健康教育”列为“校园现在最需改进的教育内容”之首(杨建义,2000:15-17)。

一起,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心思咨询作业的进程中,也发现许多个案心思健康问题都很大程度地与心思焦虑相关。

因此,大学生心思焦虑现象应引起咱们的注重。

但现在有关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讨论某些人格要素与焦虑的相关联络,很少从社会心思学的视角和微观层面上来研究焦虑。

本文试图从这一视点对大学的心思焦虑现象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思焦虑的成因作为心思科学研究方针的焦虑,其本质是个别经过认知点评,预料到内外含糊的风险剌激对自我、自负发作要挟,而又自感没有才能敷衍时发作的一种激烈耐久的心境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张松、张德山,1998:122-123)。

根据此,咱们可概括出焦虑的四个要素:剌激,自负,认知点评和才能。

首先有来自内外部并指向个别自负的影响,一起个别经过认知点评确定这种剌激会对自负发作要挟且自我无才能敷衍,如此才发作心思上的焦虑状况。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背景,然后深入研究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接着,我们将讨论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内部形成的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来改善社会准则和提高人际关系。

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领域。

其中,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组人共同参与或表现出来的行动或反应。

它可以包括集体决策、合作行为、群体中的关系和社会动态等。

群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因素影响,还受到环境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在一定社会和环境背景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进行并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行为表现。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集体性:群体行为表现出集体决策、统一行动等特征,超越了个体之间的单一决策与行动。

2.相互联系: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关系,彼此之间的行动会产生相应影响。

3.社会化:群体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4.动态性:群体行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发生变化。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知:群体成员对于群体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对于参与群体行为的动机和期望。

2.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并要求遵守的准则和期望。

3.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交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由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群体互动和接触。

这些群体可以包括家庭、朋友圈、工作团队,甚至是整个社会。

人们在这些群体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群体影响。

因此,研究群体行为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首先,在第2部分中,我们将概述群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决策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接着,在第3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群体行为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包括社会认知的变化、在群体中形成的自我感知和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规范对群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在第4部分中,我们将探究群体行为对个人情绪和态度的影响,包括情感传染与共鸣、态度一致性和认同压力,以及群体压力对个人情绪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文章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揭示群体行为对于个人行为、认知、情绪和态度的塑造作用。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并提供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从而推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群体行为影响个体的研究的深入发展。

2. 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2.1 群体心理学概述群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群体中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

在群体中,个体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并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群体行为对个体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这种影响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

2.2 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制定和遵守的共同准则和预期行为。

当个人处于一个群体时,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符合这些规范。

社会规范有助于保持秩序和协调群体活动,但也可能对个人产生一定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家庭教养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人力102班学号2010521152姓名任课教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摘要为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羞耻感的影响以及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的羞耻感体验现状,对55名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施测了羞耻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发现大学生羞耻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羞耻水平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羞耻水平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羞耻感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引言羞耻感是因为对自身的负面认识导致的痛苦、难堪的心理体验。

易羞耻者往往害怕面对公共的社交场合以及难以面对自我。

大学是人生中影响深远的时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体验着不一样的生活也经历着心理的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羞耻感。

羞耻感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也可能会带来社交焦虑、人际交往敏感、自我效能降低等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确定了本课题的主题为大学生羞耻感。

通过开展研究了解到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通过调查所得分析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本研究希望能引导某些羞耻感水平过高的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帮助他们克服羞耻感带来的社交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一、相关文献回顾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嘉兴学院在校学生,所以本研究主要参考的是国内的相关文献,针对羞耻感的文献主要涉及羞耻感的概念、大学生羞耻感的特点、大学生羞耻感对心理的影响的方面;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文献主要涉及教养方式类型及其与羞耻感的关系两方面。

(一)关于羞耻感概念的相关研究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的省察和评价,伴随着负性的情感体验,现象学评定上表现出“自我取向性”;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羞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深的渺小感,表现出更多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1](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2001)。

过度的羞耻感会给自身带来一种负面的恶性循环,是无法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也无法正常的参与到社会交往中;相反,毫无羞耻感则可能导致在思想和行为上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可能表现为一种寡廉鲜耻的状态。

羞耻感源于害怕被抛弃和被孤立, 是社会性嫌弃的内在化, 是自我对自身的嫌弃[10](李波,钱铭怡,钟杰,2005)。

作为一种痛苦、难看、耻辱的情感体验,羞耻感在调节个体行为及引起病理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1999)。

也就是说羞耻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密切的联系[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1999)。

(二)关于大学生羞耻感的特点的相关研究有研究根据个人对个性、行为、身体和家庭方面的羞耻感制定了大学生羞耻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感受羞耻的程度[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2000)。

从有关学者的研究看出大学生的羞耻感体验并不是很强,其中行为羞耻感体验最强。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关注和评价更多集中在外在行为方面,内在方面的关注较少。

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各年级大学生之间的羞耻感差异不显著,但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各羞耻感都明显高于女生[5](宋灿,熊立娟,2011)。

也有研究把羞耻感当做是荣誉感的另一种表现,以行道德之事为荣,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人格之全,就会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那些不道德的事情坚决不做就是羞耻感的表现[7](金慧,2010)。

(三)关于大学生羞耻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羞耻感与个人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所以大学生的羞耻感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首先,羞耻和自我效能和自尊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羞耻感的体验可能导致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的降低,同时,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的下降,反过来可能会加强羞耻感,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1999)。

其次,大学生羞耻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涉及人格,羞耻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中处于中介地位[8](钟杰,李波,钱铭怡,2003)。

再次,在众[1]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P73-75[10]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19):P304-306[2]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羞耻感与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P147-149[3]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P225-227[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17-221[5]宋灿,熊立娟.大学生羞耻感特点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12(教学研究)[7]金慧.试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理论依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P158-160[8]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多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中,羞耻感对社交焦虑的产生、维持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9](李波,马长燕,2004)。

再进一步,羞耻感是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社交焦虑的关键因素,它一方面对社交焦虑的出现有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社交焦虑进一步作用于自尊和人格因素,从而对社交焦虑的维持和发展也有重要因素[10](李波,钱铭怡,钟杰,2005)。

可见羞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个方面及因素的过程,同时也突出了关注大学生羞耻感水平变化的重要性。

(四)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类型的相关研究从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文版中可以看出父亲和母亲都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并且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不用产生的影响不同,不同的教养方式组合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父亲的具体教养方式被归结为六种影响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因子I);惩罚、严厉(因子II);过分干涉(因子Ⅲ);偏爱被试(因子Ⅳ);拒绝、否认(因子Ⅴ);过度保护(因子Ⅵ)。

母亲的为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Ⅰ);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Ⅱ);拒绝、否认(因子Ⅲ);惩罚、严厉(因子Ⅳ);偏爱被试(因子Ⅴ)[11](陈颖,2010)。

还有六个维度被应用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中,分别是:①袒护-粗暴; ②放纵-控制;③民主-独裁; ④激励-惩罚; ⑤接纳-拒绝; ⑥尊重-羞辱[12](金明琦,刘新民,2011)。

两个版本的量表中涉及的因子虽然表达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主要的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五)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羞耻感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广泛的内容,包括了父母的教育观念、行为以及情感等内容,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活动过程, 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中可以分析出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教养态度, 二是教养行为。

其中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 或倾向) ; 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导或训练子女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13](杨俊生,肖海雁,2008)。

羞耻的易感素质是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消极自我评价和内向、神经质的人格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见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体的羞耻感水平高低[9](李波,马长燕,2004)。

许多研究都已证明父母养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 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起着至(17):P31-35[9]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6)[10]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19):P304-306[11]陈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0,2(下):P215-216[12]金明琦,刘新民.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的编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5):P397-399 [9]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6)关重要的作用[14](赵耕源, 张晋碚, 张亚哲等,1992)。

二、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本研究向内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共发放55份问卷,回收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

其中男生有31人,女生19人;大一8人,大二17人,大三36人,大四7人。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由两张专业测试量表组成,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羞耻量表,由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合作编制,全表共29题,分为个性、行为、身体、家庭四个维度。

每项从1到4,得分越高羞耻程度越高[6]。

第二部分是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EMBU,全表共66题,可归纳为6个父亲因子和5个母亲因子。

每项从1到4,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15]。

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整理,再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大学生羞耻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等数值。

三、结果与分析(一)嘉兴学院大学生羞耻感程度的描述性结果表格1从表1中可以看出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羞耻水平中行为羞耻的体验程度最高,平均分为23.04,与大学生羞耻感的常模[6]进行对比发现,与20.09的平均水平高出了近3分,可见嘉兴学院大学生更容易因为行为而体验到羞耻感,说明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从行为角度评价自我的负面体验较其他维度要强;仅次于行为羞耻的是个性羞耻,平均分为17.08,却比常模的23.84的平均水平低了6分,可见嘉兴学院的学生因为个性而体验到羞耻感的程度低于[14]赵耕源,张晋碚,张亚哲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的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2,13(4):P68[6]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17-221[15]岳冬梅等.父母教育方式: 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 : P97- 101普通中国大学生,说明嘉兴学院学生对于自己的个性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其中可能存在自我认识偏差或者自我感觉良好的问题。

相较于前面两方面的羞耻体验,嘉兴学院大学生对于身体羞耻和家庭羞耻的体验就低了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