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需要我们从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和实践。
以下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的几点看法。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的教育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全面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教育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使学生真正懂得读书、写作、鉴赏和思考的本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的教育内容。
语文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涉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我们要回归本真的教育内容,就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分类。
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一些基本语言知识的掌握,如词语、语法和修辞等;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全面。
再次,中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的教育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综合化的。
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阅读和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中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的教育效果。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这需要我们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是很有必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本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原点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原点经典,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
阅读教育经典文献,必须要走进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老先生的思想世界。
通过阅读“三老”的《认真学语文》《大力研究语文教学》《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说工具》《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六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大道至简教学有法“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
工具不是目的。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以及语文功能作用的论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读过之后让我们明白了语文的功能和作用。
语文是为了运用而学习,语文这种工具是我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有效手段。
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会写一个,会组一个词,会造一个句子,会写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写字、组词、造句、作文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掌握好这个工具,透彻地理解字词句篇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一句话来概括,语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会说话,会写文章,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看一个人的教育思想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主要看这种思想或者理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很多专家的论著都很高大上,新词语层出不穷,但大都是故作高深,纸上谈兵,空谈一场。
可是“三老”的文章中可不是这样的,如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中为了说明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和有语文味的,他用一个成语“破釜沉舟”的教学为实例来谈。
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成语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适当的延伸;第二位老师给学生解释了成语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详细分析了成语中的文言知识,并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位老师,给同学们讲了“破釜沉舟”这个故事的来历,自然地引出了成语的意思。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回归本位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回归本位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
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新课改已有多年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语文课堂,是孩子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传统文化的地方。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发展的变革,语文课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导向过强、学生兴趣不高、语文教学模式单一等。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进行改革。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就要明确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堂最基本的使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育不应该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而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仅仅追求学生的应试成绩。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亲子阅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智能设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国学科目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这对于他们的思想素养和文化自信心都是一个不小的缺陷。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经典名著、传统文化等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语文教育,鼓励孩子主动阅读,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为孩子的语文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论文]
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论文]————————————————————————————————作者:————————————————————————————————日期: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回归语文原点构建“真学”课堂米歇尔曾说过:“良好的教育是谁都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真正的语文教学剩下来的是什么?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语文教学的“原点”,教学的原点,就是语文最本质的地方。
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就是要追寻语文本身的性质、语文本身的任务、语文本身学习的方式。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学科。
追寻语文课程“原点”的真正的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当学习经验转变成能力,变成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进入到学生灵魂深处,长期积淀,就会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就会和学生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
要想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就要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方式和规律,就应该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学的课堂,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品味,丰富语言积累,学习语言的表达,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语文的魅力。
因此,立足文本,面向儿童,让学生经历“真学”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发展,这才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
一、真阅读:立足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要以“表达能力”为核心引领教学,“读”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首先要让读回归课堂,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而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
1.理清脉络会真意。
衡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首先要看能否快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
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
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诵读并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教学生阅读、写作和语法,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现在许多语文课堂却偏离了原本的目的,缺乏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下降,这也使得语文课堂与学生距离拉大。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恢复语文课程的魅力和价值至关重要。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很多学校更注重知识性和功利性,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应该通过古代诗词、名著经典等传统文化精华,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很多学生在课外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都较为薄弱。
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师也应该选取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很多学校过于重视考试和应试技巧,忽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通过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也应该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语言的丰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表达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许多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
我们应该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语文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本源,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度逐渐降低。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注重文本的精读语文课堂的本源在于对文本的精读和理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倾向于强调词汇的识记和短语的套用,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老师们应该注重文本的精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也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语文课堂的本源也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和句型的训练,忽略了对语言运用的实践。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老师们应该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体会语言,使语言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
三、重视文学修养的培养语文课堂的本源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分数,忽略了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老师们应该重视文学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品格、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语文课堂的本源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同时也应该注重课程的个性化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语文课堂的本源还在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需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回到教学的原点——对语文教学“教什么”的新思考
、
语文 教材 等 同于教学 内容 吗
信 息 ,还 在 于其是 否 为作 为语 文 学 习主体 的 学生 提 供 了 进 行 语 言 信息 处 理 的适 当的 典 型 、空 间 、机会 和过 程 。
往 往 是 由若 干 在 内 容 上 并 没 有 必 然 联 系 的 古 今 中 外 优 秀 文 章 所 构 成 。 这 些 文 章 被 选 人 教 材 之 前 , 它 首 先 是 一 种
使 用 哪些 教 学媒 体 ,选 择 哪种 教学 策 略等 ,而对 于 “ 教
什么” ( 即教 学 内容 )则考 虑 得较 少 ,以为 教材 不 就是 现 成 的 教学 内容吗 ?教 材 不是 很 明确 地规 定 了教 学 内容 吗 ?一篇 文 章不 就 是教 字 、词 、句 、段 、篇 ,不 就 是教
中 图 分 类 号 :G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5 8 2 1 )9 0 4 — 3 1 6 1 0 6 (0 2 0 — 0 1 0
拿 到教 材 ,面对 一篇 课文 ,大 多数 语 文 老师 首 先想 到 的是 “ 么教 ”的 问题 ( 怎 即如何 教好 ) ,花费 大量 精力 研 究 运 用 什 么样 的教 学 组织 形 式 ,采 用何 种 教 学 方 法 ,
课 改 聚 焦
回 到 教 学 的 原 点
—
罨 簿
应 世 江
@ 蕊 k 篱 , , x /
( 广东 省佛 山市 实 验学 校初 中部 ,广东 佛 山 5 8 0 ) 2 0 0
摘 要 :文章 对 当前 语 文教 学 中存在 的重 视 “ 么教 ” 而 忽视 “ 什 么” 的现 象进 行 了分析 ,提 出 怎 教 “ 什 么” ( 学 内容 ) 才是语 文教 学 的 “ 点” ( 教 教 原 中心 )问题 。 同时 ,本 文 在 比较 了语 文教 材 的 “ 生价值 ” 和 “ 学价值 ” 的基 础 上 ,结合 典型 教 学案例 ,论 述 了 “ 学价值 ”是 语 文教 学 “ 什 原 教 教 教 么” ( 学 内容 )的重 点 ,教 师深度 解读教 材是 准确 定位教 学价 值 的有效途 径和 方法之 一 。 教 关键 词 :语 文教 学 ;教材 ;原 生价值 ;教 学价值 ;教 材解读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习汉语语言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语文课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定位和意义。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
我们需要强调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并乐于主动去学习语文。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还意味着我们要改变当前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解诗词文学,更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有着更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方式。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如通过互动游戏、文学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还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师能。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质量。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语文课堂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发展。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作者:韦健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年第03期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
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
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教学内容:基于“素养”,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现在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大的难题。
于是,语文教学“表面热闹花哨,实质低效无效”的有之;“追赶潮流,人云亦云”的有之;“这个主张,那个流派,唯我独尊”的有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得干语文的事,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文本独特价值,合理确定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1]这类教学内容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
但语文姓“语”,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可见,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文课有时却失去了自我,“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从而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
对语文的理解仅着眼于课文内容,即重视“说了什么”,而忽视“怎么说”。
对于其他课程,懂得教材“说什么”就可以了,无需知道“怎么说”,但对语文来说,弄懂课文“说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应当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去领悟课文“怎么说”,如果离开了“怎么说”,不但不能深刻理解“说什么”,而且更不可能从中去领悟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
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走在课程改革路上的语文教学,我们一直在谈论着一个热点的话题,那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在当今很是引人深思。
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标准是需要碰撞和交流,才能达成共识;需要反思和总结,才能达成内在的一致。
其实探讨这一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进行语文教育实践的自觉性,承担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几天的集中培训学习引发了我许多思考:1、即使工作再忙,教师也应下苦功夫研读课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者轻松,学者轻松。
2、公开课到底该怎样上?长久以来由于听课者对公开课的期待过高,要求过高,不少的公开课由“课堂教学”变成了“课堂表演”,所有这些背离了语文教改的方向。
3、小组合作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如何使之有效有序?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对策。
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时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是小组合作的基础。
4、语文课的识字教学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利用汉字造字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记生字。
平时注意采用多种手段,随时巩固已有成果。
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基本字等知识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学生字的能力和习惯。
5、语文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应不绝于耳。
至今,轻诵读仍是普遍现象,部分老师本身忽视“读”这一环节,总是在导入新课后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读课文,之后便是所谓的“精彩”,琐碎的课文分析。
教一篇课文应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先读通顺,再读流利,进而读懂读出情感。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其实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再简约一点,就是读和写。
让我们抛却浮华与冗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它的真实本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简单而有实效,独特而又生机勃勃。
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丰实”的最高教学境界,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也随之发展。
但是,很多人却抱怨说现在的语文课已经与我们小时候的那个有着很大的差别了。
许多学生甚至不喜欢语文课,认为太枯燥无聊,无法体会到语言美的魅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我们需要做以下几点:1.提高课程的文学性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囊括更多的实用性,比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一个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文学的课程。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增加文学元素,让学生体验到语言之美。
例如,可以增加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增加文学阅读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2.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当下社会的学生普遍不喜欢课程不仅是因为它不够有意思,而且因为它太枯燥了。
课程缺少趣味性,学生很难体验到学术和兴趣之间的趣味和平衡。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是让语文课回归本源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增加趣味性:播放有趣的视频、进行有趣的主题阅读等等。
不仅要增加趣味性,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实际性,教给学生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
3.加强课程的质量现今的教育环境更加竞争,课程内容质量应相应提升。
增加课程的质量应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上课要高标准教学。
语文课是一个基础课程,应该有高质量的教学。
同时,课堂上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老师要有足够的经验。
一个好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课堂,定期对学生进行相关考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
这种互动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保证了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的学术成绩应该得到充分关注。
学生的学术成绩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的发展要在可比较的评估基础上,评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老师和学生应该在评估学生时实行公平和公正,并为学生的成功和进步提供帮助。
对语文回归学科本源的思考
对语文回归学科本源的思考前言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基本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语文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育评价过多地注重考试成绩等。
为了回归语文学科本源,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回归语文学科本源让学生喜欢语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他们甚至将语文课比作“枯燥无味的地狱”。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是注重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
例如,在讲授语文课程时,可以将历史、哲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注重语文教育的互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语言教学中来,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是在考试中拿高分。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获得语文能力。
一是注重语文教育的质量。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重视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而非仅仅是讲授语文知识点。
二是注重贯通性教学。
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语言规律能力。
倡导语文文化语文学科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语文学科的教育过程也应当注重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文化的大门。
一是讲授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育中,应当注重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等,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二是注重文学鉴赏。
文学作品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文学鉴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总结语文学科教育应当回归本源,注重学科内涵的传承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喜欢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倡导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语文课堂回归“原点” ——2014年庄浪县“高中示范课和九年级调研课”观摩心得
语文课堂回归“原点”——2014年庄浪县“高中示范课和九年级调研课”观摩心得摘要:本文记录了2014年庄浪县在高中示范课和九年级调研课上的观摩心得。
结合课堂实践,文中梳理出了写语文课堂回归“原点”的三大要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入弘扬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
此外,文章还指出了实施此类示范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现代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写语文,示范课,原点,传统文化,现代信息技术正文:2014年,庄浪县高中示范课和九年级调研课让写语文课堂回归“原点”。
随着社会发展,当前的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基本能力,诸如文字表达能力等,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课堂教学变得单一乏味。
为此,庄浪县在进行高中示范课和九年级调研课观摩时,提出了写语文课堂回归“原点”的三大要点,即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入弘扬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
首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语文教学应当重新定位,从内容上转向内涵,从形式上从记法转向理解法,更多地将情感意境、人文关怀等内容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深入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通过此次观摩课堂,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同样,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语文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启学习,丰富课堂语境,发现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然而,实施此类示范教学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在抓住新的知识点的同时,仍能把握教学进度和步调;其次,要把握好节奏,通过有效的练习来提高整体水平;最后,因材施教,当前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尽量使得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回归原点的语文教学
回归原点的语文教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几年,历经新课程改革10年,回头看看,不免在心里想: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去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最好?20年时间,自己为她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观照目前的语文教学,虽然10年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仍然受到诟病,表现得浮躁急躁,片面的教学观、质量观扭曲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貌,我们在迷途上越走越远了。
求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必须先从理念和行动上回归儿童的原点、学科的原点和生活的原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儿童的原点。
语文课堂要真正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站在儿童的立场,常用儿童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角度反思教师教学的行为。
一切忽略儿童的存在和感受的教育教学行为终究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徒劳的。
目前的课堂,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的多,一言堂,一刀切,齐步走。
我们经常忘记了到底是谁在学习?人之无存,何谈育人?不要把十岁左右的孩子都当作神童和天才,他们中至少90%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智力一般,家庭一般,最需要的是基本的兴趣、习惯、知识、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评价比较模糊,质量检测的命题尺度往往把握不准,存在范围过广,挖掘过深的现象。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是采矿,教师不能当自己是钻机,不知疲倦自以为精神可嘉,实质误人却全然不知。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科的原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的整合本没有不妥,可是过度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跨学科的整合,明显提升了难度系数,教师的简单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
多年的应试教育又使我们习惯于用理科教学的方式来类比语文教学,讲解和做题仍然是惯用的主要方法,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把大量阅读和坚持练笔的重要任务抛到课外。
就小学语文而言,不就是学习基本的写字与阅读、说话和简单的习作吗?可是小学语文学科却承载了许多不属于语文范畴和处于语文边缘的内容,也承载了一些非小学的内容。
我们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从公开课到日常课的回归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从公开课到日常课的回归人教版新课标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围绕《新课标》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像我这样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对于有机会去观摩这样的教学公开课都甘之如饴,因为这些往往是我们落实新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学策略的指南针。
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公开课成了好课的标准:目标达成面面俱到、教学构思新颖别致、教学手段出奇制胜、教学流程行云如水、教学效果尽如人意。
然而,在听了一堂堂“出彩”的公开课后,很多教师却感到自己越来越不懂得该怎么上课了。
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笔者认为,目标繁多,头绪复杂,花样百出已成了近年来一些公开课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否照搬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呢?就好比饕餮盛宴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餐桌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笔者急切呼唤从“公开课”到“日常课”的回归,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喧嚣”回归“平静”笔者曾看到一篇文章,写作者十分怀念自己小时侯的语文老师,她的语言极富感染力,总能把你心中的期待表达的准确到位,描述的淋漓尽致,语文课堂在她的引领下,犹如幽谷山泉,沁人心脾。
想来,现在鲜少有教师能有如此造诣了,如今走进课堂,常常被喧嚣扰得透不过气来。
比如,现在教学讲究创设情境,一位教师执教儿童诗的创作,其中有一句诗“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翻过来,又滚过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理解的句子,但这位教师叫了几个同学上来,在讲台前铺设的报纸上做了好几个“翻过来,又滚过去”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闹成一团,让人感觉有点不知所味。
又比如,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让学生扮作志愿军、小金华、大娘等,分别来体验送别场面,学生拿捏不住情感,演的像儿戏,热热闹闹,很不严肃。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停于这样喧嚣热闹的表面,学生的心灵又会受到多少语文的洗涤呢?让我们丢掉喧嚣,回归平静吧,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学语文吧!二、从“教师”回归“学生”近来的公开课上下来,听课教师大多只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思想的渗透等等情况,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即使某些学生回答不好,也将原因归结为教师引导不好,或者某些学生回答完整、精彩,也将其归功于教师教育有方,教学成果明显,这或许也是一个好课的标准。
【让语文课堂回归教学教学反思
【让语文课堂回归教学教学反思让语文课堂回归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最近几年来,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素质教育的口号一声响过一声,语文课堂一天比一天热闹,但说句良心话,总观整个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效果,却令人触目惊心:书写能力差,许多中学生连基本的笔顺笔画也搞不清楚;写篇文章写段话,错别字连篇;常用文体诸如通知、启示、申请书等都不知道怎么下笔,初中学生连请假条也不会写;语言知识贫乏,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如主谓宾这样的句子成分也不能正确把握,使英语教师经常抱怨;阅读能力低下,读完一篇文章,很多人连文章主题也无法了解……对此,很多人都在惊讶:初中语文教学究竟怎么了?笔者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平时也对课改中的初中语文教学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总体感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的运用,追求高科技带来的直接的感官刺激,忽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笔者经常在一些赛课活动中,看到参赛老师为了课堂活跃气氛,声、光、影、电,一齐上,一堂课下来,真的是有声有色,可谓精彩至极。
还有一些观摩课也如此。
好像是没有多媒体就不能上课,没有幻灯片,没有视频音频就不是好课。
然而,语文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它需要将文字通过学生的认读、思维和想象转换为画面,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试想,若在语文的课堂上只是依靠多媒体,直观地把画面直接展示给学生,或者直接将板书展示给学生,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低下,逻辑推理能力又如何能提高?二、过分追求形式的花哨,而忽略了语文基本功的夯实。
说实在的,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说直白一点就是“认字、读书、感悟、借鉴”。
认字、读书是知识的积累,是奠基;感悟是将直观具体的个体知识升华为理论经验,是知识技能储备;借鉴是将感悟的经验用于学习过程,是学以致用,而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夯实基础知识的环节已经大为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01-14T09:06:34.5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总第71期供稿作者:于莹
[导读]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公开课,我上了《唐雎不辱使命》一课。
于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中学255400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公开课,我上了《唐雎不辱使命》一课。
在疏通文义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样安排是基于文章短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易于疏通。
而出人意料的是效果很差。
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不仅有了这样的疑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适合语文教学?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美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这是否与本色语文背道而驰?等等问题开始困扰我。
自从0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经历了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有现在学校正在进行的三四八教学模式,不论哪种教学模式,针对的总是教学方法。
我不禁要问: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方式、方法?譬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作为一篇文言文,小组一合作,原本的经典古文味是否就消失了呢?试想,几千年前的孔老先生在讲课时,突然对他的弟子说:现在请弟子们分小组理解下“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是不是变得很滑稽了呢?所以,我想,是否可以让语文教学回到原始状态呢?这首先涉及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位
《新课标》是这样给语文课程定义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王世堪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这样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不仅自身是文化而且负载文化的课程,是一门以培养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通常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主要是就他的书面语修养和水平而言的。
因此,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以培养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语文课程的显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的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无论听或者读,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具有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再具体地讲,首先能听懂、看懂;然后能抓住讲话者或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继而能品鉴一席话或一篇文章,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第二,无论说或者写,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得体、到位、文从字顺、条理清楚。
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明确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具体目标有了,是不是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呢?就一篇课文来讲,怎么讲和讲什么,仍然是问题。
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那么语文课讲什么呢?
二、语文课讲什么
语文课讲什么?讲教材呀。
是啊,我们的语文课堂通常是以语文教材为主的。
那具体到每一篇课文又应该讲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教材的使用问题。
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语文界甚至教育界的专家具体讲到某篇课文应该讲什么。
所以,讲什么由每个一线教师自己定。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素养问题。
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要上出特色,教师必须有自己的阅读感悟,继而让这感悟移嫁给学生,抛砖引玉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在很多名师的课堂,有时还会离开课本,自行安排教学内容。
如此分析,语文课讲什么,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首先,关于教材。
教材的编订这是教育家的事,作为一线教师无权也无能力改变什么。
其次,关于教师的素养问题。
这涉及整个教育机构、方针、政策以及教师个人的努力。
这与自然界的食物链极为相似。
教师能做的也只有自身不断的学习与反思。
三、语文课怎么讲
前面我们讲,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想,读就可以囊括所有。
这里的读主要指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当你饱含深情朗读的时候,所有的情感会在你的五脏六腑穿梭,所有的养料自然在你的血液里流淌。
这胜过所有的讲解!读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说了,写就更加没有问题了。
例如,《傅雷家书两则》一文,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读。
读中自然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舐犊之情,如何面对人生的高潮期与低潮期,自然流入到心田里。
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傅聪的身份给父亲写回信。
这样既加深了读后的感受,又学会与亲人交流的方式。
既训练了读又训练了写,且完善了性格,健全了人格。
然而,现实是学生懒得读,不想读。
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来引导学生朗读?事实是朗读现实是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
因此,朗读必须与理解相结合。
所以,语文教学难!难在无目标,无内容,无标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得改,怎么改?以下是我本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首先,关于教材。
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的五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四书》《五经》搬上课堂。
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读。
其次,关于考试。
语文学科是不是可以回归到汉语语×言去考察。
例如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章。
最后,关于教师。
教师队伍的培训、教师工资待遇的标准,特别是教师职称的评定,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政策法规来规范。
教师队伍的安定是一切教学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