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力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B. 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C. 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D.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热传递现象的是()A. 冬天搓手取暖B. 热水袋可以保暖C. 炒菜时锅里的水冒热气D. 夏天吃冰棍,感到凉爽4、在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实验桌面的清洁工作由实验员负责B. 实验前要检查仪器是否完好C.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D. 使用天平时,要调整天平横梁的平衡5、关于声波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 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6、一个物体沿着光滑斜面下滑,如果忽略空气阻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有:A. 重力和支持力B. 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C. 重力和摩擦力D. 只有重力7、在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减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 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速度增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 光从水中进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8、在下列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中,正确的是()A. 用机械方法将物体举高时,物体的势能增加,但总能量保持不变B. 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总能量保持不变C.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动能和势能均保持不变,总能量保持不变D. 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运动时,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总能量保持不变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题目: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意义。
2019年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一、分析教师1.教师行为角度:(1)提问:有效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我们考察案例中教师提问是否体现提问技能,提问是否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有效性原则:课堂中有些教师比较热衷于热烈场面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然而学生齐声回答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效果,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
无效的提问表现为: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零碎而不具体,教师提问用语不准、意思不明。
启发性原则:问题具有启发性是对提问的基本要求。
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启发的重要性,比如常见的“灌输式”教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或者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的将答案脱口而出,又或者出现课堂冷场,问而不答,启而不发,都是所提问题缺乏启发性的表现。
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2)评价方面:反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违背教学评价原则,在这里主要常见的是激励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具有鼓励,激励的性质,引导学生更加自信的学习,而不是打击教育。
针对这一点常见的错误行为是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严厉苛责,或者批评其不认真等。
对学生的回答要有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反馈性原则: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求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适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而不是只说“对”“错”这样的单一的评价。
忽略了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
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2.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中是否出现教学内容的错误,例如将所讲授的知识点讲错,这一点通常要求考试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上是否突出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水平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D解析:A选项:液体很难被压缩,这主要是因为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当外界压力试图压缩液体时,分子间的斥力会抵抗这种压缩,而不是引力。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这是因为海绵内部存在许多空隙,这些空隙被压缩了,而不是分子间的间隙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隙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扫地时尘土飞扬,这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块铅块紧压时,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到足够近,分子间的引力就会发挥作用,使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所以D选项正确。
2、关于电流和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中有电压,电路就一定有电流B.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C. 电路两端无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D. 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导体中就一定有电流答案:B;C解析:A选项:电路中有电压,但电路不一定有电流。
因为电流的产生除了需要电压外,还需要电路是通路。
如果电路中有断路或短路,即使有电压也不会有电流。
所以A 选项错误。
),电流的存在必然意味着电路两端B选项:电路中有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UR存在电压。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电路两端无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的逆推(如果I=0,则U=0),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
因为电流是由电压驱动的,没有电压就不会有电流。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物理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B.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建立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C. 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D.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答案:D解析:A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是由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的,不是牛顿测定的,所以A错误。
B选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电磁学的重要发现。
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由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来的,不是法拉第建立的,所以B错误。
C选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即洛伦兹力公式,是由洛伦兹提出的,不是安培提出的,所以C错误。
D选项,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是原子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所以D正确。
2、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B. 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C. 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那么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高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D. 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那么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等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答案:A;C解析:A选项,多普勒效应是由于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这是多普勒效应的定义,所以A正确。
B选项,多普勒效应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但波源的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B错误。
C、D选项,当两列火车相向而行时,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会增大。
根据多普勒效应,当观察者和波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增大。
因此,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会高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所以C正确,D错误。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B.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C.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选项,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
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与振幅无关。
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正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故B正确。
C选项,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它仍然需要介质来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声波无法传播。
故C错误。
D选项,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D错误。
2、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手取暖B.用暖水袋暖手C.晒太阳取暖D.向手``呵气’’取暖答案:A解析:A选项,搓手取暖时,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A正确。
B选项,用暖水袋暖手时,暖水袋的温度较高,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B错误。
C选项,晒太阳取暖时,太阳放出热量,人吸收热量,使得人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C错误。
D选项,向手“呵气”取暖时,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D错误。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先把凸透镜、发光体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进行实验。
他们让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用刻度尺量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记录多组数据后,他们发现当u>2f时,v在f和2f之间,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小;当f<u<2f时,v大于2f,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大;当u=f时,他们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当u<f时,光屏上也得不到像,但透过凸透镜却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物理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题干: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B、透过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变大了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看起来弯折了D、海市蜃楼2、题干:在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损失B、热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将内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C、所有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都是守恒的D、能量不能在物体间传递,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3、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C、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不发生折射D、光的折射现象只会发生在同种透明介质之间4、关于物体受力平衡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C、受到平衡力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受到非平衡力的物体一定处于非匀速运动状态5、在下列关于物理量单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符号为gB、时间的单位是秒(s),符号为minC、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符号为km/hD、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为kg6、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热现象的是()A、冰融化成水B、电饭煲煮饭C、空调制冷D、电风扇吹风7、在下列关于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光的衍射现象是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B. 惯性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运动状态的性质C. 电流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D. 摩擦力是指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8、在以下实验中,能够证明“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是()A. 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用相同大小的力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B. 将两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桌面上,用相同大小的力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C. 将两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桌面上,用不同大小的力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D. 将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大小的力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题目:请简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该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1. 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2. 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结合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结合实例,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4. 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要求:完成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
2. 分析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资格证物理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物理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基础物理知识,能够理解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共2课时。
四、授课教师XX(姓名),具备物理教师资格,有多年教学经验。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3)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3)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增强责任感。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3)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3)能量守恒定律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2、新知讲授(20分钟)3、合作探究(15分钟)4、巩固练习(10分钟)5、拓展延伸(5分钟)八、教学方法和手段九、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十、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十一、结论十二、教学反思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在本教案模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
祝您教学顺利!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踢足球、抛篮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2)回顾已学的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1)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2)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通过动画演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定律的应用;(3)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的曲线B.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客观存在的C. 电场和磁场都既有方向又有大小,是矢量场D. 电场和磁场在产生上都与电荷有关答案:C解析:A选项:电场线是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终止,因此电场线不是闭合的。
而磁感线是闭合的,但它并不是电场线。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人们为了研究电场和磁场的分布而假想的线,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电场和磁场都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们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都是矢量场。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无论是静止的电荷还是运动的电荷都能产生电场。
但是磁场则不同,只有运动的电荷(即电流)才能产生磁场。
所以D选项错误。
2、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波和机械波都只能在介质中传播B. 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与电场、磁场方向均垂直C. 均匀变化的电场可以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磁场D. 任何电场在它周围空间都会产生磁场答案:B;C解析:A选项: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即波速方向)与电场、磁场方向均垂直,这就是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均匀变化的电场会在其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磁场。
这是电磁场变化的一种重要规律。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并不是任何电场都能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只有变化的电场(无论是均匀变化还是非均匀变化)才能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所以D选项错误。
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分别带有异种电荷,电荷量之比为 1 : 7,相距 r 时,相互作用力为 F,若将两球接触后再放回原处,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为( )A. F/7B. 7F/16C. 9F/7D. 16F/7答案:B;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库仑定律的应用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物理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关于物理量单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所以1N=1kg·m/s²B、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以1J=1kg·m²/s²C、功率的单位是瓦特,1W=1J/sD、密度的单位是kg/m³,所以1kg/m³=1g/cm³2、在下列关于物理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B、当物体受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力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C、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加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在理想气体状态下,等压变化时,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3、在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B、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
C、光的衍射现象中,光通过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衍射条纹。
D、光的干涉现象中,两束相干光相遇时,亮条纹总是出现在振动加强的地方。
4、下列关于物理学基本单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B、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
C、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D、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A),而电压的基本单位是伏特(V)。
5、在下列关于物理量单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1N(牛顿)等于1kg·m/s²B. 1V(伏特)等于1W(瓦特)/A(安培)C. 1Ω(欧姆)等于1W(瓦特)/A²(安培的平方)D. 1J(焦耳)等于1W·s(瓦特·秒)6、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 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 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折射角等于入射角7、在下列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成正比B、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频率成反比C、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成反比D、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频率成正比8、下列关于电荷守恒定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任何物理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B、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电荷可以在物体内部重新分布D、电荷的转移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年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红的运动探究”小红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物理学科非常感兴趣。
她最近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力的概念,对力的作用、方向和力的大小非常好奇。
在学校配备的力学实验器材中,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与力有关的实验。
在完成实验后,小红到教师办公室向老师询问了一些问题。
首先,她问:“老师,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变形越大,这是为什么呢?”其次,她还问:“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我想知道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老师对于小红的提问非常高兴,她发现小红有很强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并且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于是,老师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小红提出的两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解释道:“小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时,该物体的加速度也越大。
同时,物体的变形也与力的大小有关,因为大的力会引起物体的形变。
”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解释道:“力计是一种应用于测量力的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胡克定律。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伸缩的位移与施加在弹簧两端的力成正比。
”接下来,老师与小红展开了一场关于力学和测量力的讨论,鼓励小红提出更多问题,并帮助她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讨论,小红对于力的概念和力计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分析结束)案例二:“小明的信息收集”小明是一名高中物理学生,最近他对于光学非常感兴趣,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为了满足小明的求知欲,物理老师提供了一些有关光学的参考书籍和网址,并鼓励他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小明非常感谢老师的支持,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学习。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小明遇到了一些困惑。
他发现不同书籍和网站对于一些光学现象的解释和原理存在差异,并且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小明的困惑,物理老师组织了一次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小明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了出来。
老师鼓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促使大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60题)1、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 cm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C.是凹透镜.焦距为20 cm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答案】 B2、苎麻根除了活血止血外,还有A.止痢B.利尿C.生津D.止咳E.敛疮【答案】 B3、患者,男,75岁。
长期患慢性疾病卧床不起,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近日汗多,神志不清,四肢不温,脉微欲绝。
中医诊断为气虚欲脱证,建议用人参治疗。
A.丁香B.五味子C.附子D.当归E.麦冬【答案】 C4、钩藤的功效A.祛风通络B.清热平肝C.燥湿化痰D.回阳救逆E.活血化瘀【答案】 B5、艾附暖宫丸除调经外,又能A.养血安神B.健脾益气C.理气养血D.疏肝健脾E.除湿止带【答案】 C6、健脾消食丸不适用于A.湿热泄泻者B.脾胃虚弱无积滞者C.消化不良者D.食欲不振者E.腹胀便溏者【答案】 B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低时.布朗运动越明显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分子间的斥力减小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答案】 B8、蒲黄的功效是A.止带B.利尿通淋C.解毒敛疮D.消肿生肌E.清热生津【答案】 B9、关于玉屏风胶囊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B.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能C.宜用于阴虚盗汗证D.主治表虚自汗、恶风等症E.热病汗出者慎用【答案】 C10、能纳气平喘的药是A.肉苁蓉B.淫羊藿C.骨碎补D.补骨脂E.绞股蓝【答案】 D11、某女,39岁,因肝胆湿热而导致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医师处以耳聋丸,因其能A.散结消肿,化瘀止痛B.化痰,软坚,散结C.清肝泻火,利湿通窍D.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E.活血化瘀,燥湿清热【答案】 C12、独活寄生丸适用于A.风寒湿痹B.下肢丹毒C.风湿热痹D.下肢麻木E.闪腰岔气【答案】 A13、主治阴虚血少所致的头眩心悸、失眠健忘的中成药是A.朱砂安神丸B.枣仁安神液C.天王补心丸D.养血安神丸E.柏子养心丸【答案】 D14、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经典】福建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3
(精选)福建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总题数:8,分数:40.00)1.图l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装置示意图。
置于马蹄形磁铁中的导体两端用外部绝缘的细导线悬挂起来,且与灵敏电流计、开关串联组成闭合电路。
该实验在教学中用于说明( )。
A.安培力B.电磁感应现象√C.电动机原理D.电功和电功率2.如图2所示.将一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看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3.通电矩形导体线框abcd与无线长通电直导线AB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电流方向如图3所示,ab与导线AB平行,关于AR的磁场对线框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B.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相同√C.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下D.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右4.如图4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细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竖直插在大而深的水银槽中.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玻璃细管足够长,管内气柱长4.0 cm.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l0.0 cm,大气压强为76 cmHg。
现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移动,当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管内气柱的长度约为( )。
A.2.0 cmB.3.5 cm √C.4.0 cmD.4.5 cm5.如图5所示,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R的虚线圆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场应强度8随时间变化关系为B=B0+kt(k为常数)。
在磁场外有一以O为圆心,半径为2R的半圆形导线,则该半圆形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 )。
A.0B.KπR2C. √D.2kπR26.铀是常用的一种核燃料.其原子核裂变的反应方程为,则方程中的a、b可能是( )。
D. √7.一物体在几个力同时作用下运动,其位移为Δr=8i-2j+4k(SI),其中一个分力为F=6i+4j-1K(SI),则该分力在此过程中作的功为( )。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导体的电阻为零B.导体的电阻只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C.长度相同的两根铜导线,粗的电阻一定小D.横截面积相同的两根铁丝,长的电阻一定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阻的概念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A选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中有无电流、电流的大小无关。
因此,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导体的电阻并不为零,故A错误。
B选项:电阻的大小不仅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还与导体的材料、温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B选项的说法过于片面,故B错误。
C选项:对于同种材料(这里是铜)的导线,其电阻率相同。
在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即导线越粗),电阻应该越小。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并没有明确两根铜导线的材料、温度等其他条件是否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直接断定粗的电阻一定小,故C错误。
D选项:对于同种材料(这里是铁)的导线,在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这是因为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在电阻率一定的情况下)。
因此,D选项正确。
2、关于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们没有电阻B. 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大小只跟材料有关C. 将一根铜导线均匀拉长后,其电阻变大D. 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铝导线的电阻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阻的概念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A选项: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们的电阻非常大,而不是没有电阻。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任何物体都有电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大小不仅跟材料有关,还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其中ρ是电阻率,与材及温度有关。
这是电阻的决定式R=ρLS料有关;L是导体的长度;S是导体的横截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一、分析教师
1.教师行为角度:
(1)提问:有效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我们考察案例中教师提问是否体现提问技能,提问是否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有效性原则:课堂中有些教师比较热衷于热烈场面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然而学生齐声回答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效果,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
无效的提问表现为: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零碎而不具体,教师提问用语不准、意思不明。
启发性原则:问题具有启发性是对提问的基本要求。
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启发的重要性,比如常见的“灌输式”教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或者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的将答案脱口而出,又或者出现课堂冷场,问而不答,启而不发,都是所提问题缺乏启发性的表现。
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2)评价方面:反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违背教学评价原则,在这里主要常见的是激励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具有鼓励,激励的性质,引导学生更加自信的学习,而不是打击教育。
针对这一点常见的错误行为是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严厉苛责,或者批评其不认真等。
对学生的回答要有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反馈性原则: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求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适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而不是只说“对”“错”这样的单一的评价。
忽略了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
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2.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中是否出现教学内容的错误,例如将所讲授的知识点讲错,这一点通常要求考试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上是否突出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水平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
3.教师角色的把握
在教学片段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地位。
教师是否关注主
体的需求,重视主体的参与。
在近几年的案例分析中对于这一点,教师已经逐渐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了。
二、分析学生
1.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是学生变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学习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①是否积极参与;②是否独立思考;③能否主动探索;④能否自由表达;⑤是否善于合作;⑥是否富于想象;⑦是否敢于否定;⑧是否兴趣浓厚。
3.学习效果:①学会了什么?②会学了吗?③学得有乐趣吗?
三、分析课堂氛围
教师是否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
2.为学生达到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3.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注意:由于课堂气氛通常是由教师的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和水平决定的,因此,课堂氛围的分析是用来解释前面我们分析教师错误行为和学生不良学习方式造成的结果的。
案例:
在初中物理实验上,李老师用蓝色自来水笔和一杯清水做实验,讲授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李老师:同学们,这是一支蓝色自来水笔,这是一杯清水,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中
李老师:同学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谁说说?
甲同学:水的颜色变蓝了。
李老师:很好!水是怎么变蓝的呢?
(同学们你看看为,为看看你,过了一会)
乙同学小声说: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
李老师:不对,上课注意力要集中!水是逐步变蓝的,同学们要记住,这个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记住了吗?
同学们:记住了!
李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讲分子之间存在力的作用。
... ...
问题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答案】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提问方面:教师的提出的问题没有体现有效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如“水是怎么变蓝的呢?”的答案有很多种,教师提问目标不明确;并且在问题结束之后课堂出现冷场现象,问而不答导致启而不发可见启发性原则没有体现。
没有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评价方面:该教师在针对学生答案评价时,没有体现激励性原则,未抓住学生闪光点进行鼓励而是直接否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不能达到提升学习水平的目的。
3.教学内容的处理:该教师在总结结论时仍然使用“灌输式”教育,直接将结论输入给学生而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没有起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于上面这道题,问题中只要求针对教师行为进行评价,因此重点评价教师即可。
但是有些问题是“针对以上教学片断进行评价”这样的问题,比较建议考生分别从教师、学生、
课堂气氛的角度进行评价,以保证全面。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的案例片断中,教师行有不足但是也有优点,因此我们评价时也可以提出教师的优点,再指出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