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
鲁迅的秋夜的读后感
鲁迅的秋夜的读后感《秋夜》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震撼,思绪万千,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这篇文章以一个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文章一开始就以“一切都好像没有什么意思”来形容夜晚的寂寞和无聊。
这句话简洁明了,却又道出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接下来,文章通过对一颗树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迷茫和困惑。
树上的果实象征着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而被收割的果实则暗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却一次次被现实所打击。
这种对于生活的绝望和无奈在整篇文章中贯穿始终,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一只小狗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于温暖和亲情的向往。
小狗是人们心中的温暖和希望的象征,它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一丝的安慰和快乐。
然而,小狗却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不幸离世,这给人们带来了更深的思考。
小狗的死不仅是对于生命的无情摧残,更是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感伤和无奈的映射。
在这个冷漠和残酷的社会中,人们对于温暖和亲情的向往只能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
文章最后,作者通过对于一个婴儿的描写,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对于新生命的热爱。
婴儿是无辜和纯洁的象征,他们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力量。
婴儿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勇气。
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怀抱着对于未来的希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苦难。
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向读者传递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他通过对于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温暖和亲情的向往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简洁明了,却又富有深意,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和思考的启示。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深深地陷入了思考。
现实世界的无情和残酷让人们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是只要我们怀抱着对于未来的希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苦难。
鲁迅《秋夜》读后感读后感
鲁迅《秋夜》读后感读后感
鲁迅的《秋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短文通过描述一个秋夜的景象,展示了
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文章开头,鲁迅描绘了秋夜的静谧和寂寞。
在这样的夜晚里,人们似乎被世界所忽视
和遗忘,甚至感到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
作者用“人不寐,神不守”的形容词,生动
地表达出这种孤独与失落的心情。
随后,鲁迅以一个独自行走的人为例,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无助。
这个人在夜晚
游荡,看到了许多令他感到沮丧的景象,像是他内心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人们生活
中的种种不公和无奈。
通过描写他与乞丐的对话,鲁迅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人们对于现
实的无能为力和困惑。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富贵,而另一些人却注定在社会底
层挣扎。
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人感到无力和绝望。
最后,鲁迅以“何以安慰我们,能给我们希望的”作为结尾,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个充满冷漠与不公的世界中,人们往往感到无助和迷茫,不知道从何处寻求希望和安慰。
通过《秋夜》,鲁迅巧妙地通过描写一个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这篇短文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
迷茫。
无论是鲁迅还是这篇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困境
和现实的残酷。
《秋夜》读后感
《秋夜》读后感在秋意渐浓的季节里,我捧起了鲁迅先生的《秋夜》,这部散文集如同一幅幅深邃而细腻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虽未能完全领略其中所有的深意,但那份对人性、社会、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年轻而渴望理解世界的心田。
《秋夜》不仅仅是对一个季节的描绘,更是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
他以秋夜为背景,通过一系列象征与隐喻,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文学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有对未来希望的微弱闪烁。
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读《秋夜》,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寂静而幽深的夜晚,四周是淡淡的月光和偶尔传来的虫鸣。
鲁迅先生笔下的“枣树”和“天空”成了我思考的起点。
那棵“奇怪而高的树”,它的叶子“早已落尽,只剩下干子,却还开着许多血红的花”,这不正是鲁迅先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吗?即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哪怕那色彩是血红的,带着几分悲壮与苍凉。
而那片“极狭小的天空”,则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压抑而沉闷,让人窒息,却又孕育着变革的力量。
在《秋夜》中,鲁迅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手法,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那篇《好的故事》,在梦中,鲁迅先生看到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世界,那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这无疑是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然而,当梦醒时分,一切又归于虚无,只留下“昏沉的夜”。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秋夜》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同样深刻。
鲁迅先生通过“小粉红花”的遭遇,揭示了弱者在强权面前的无奈与悲哀。
那朵在风雨中挣扎的小花,虽然最终未能逃脱凋零的命运,但它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不屈精神,却让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思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我们是否也能像那朵小粉红花一样,即使力量微小,也要勇敢地绽放自己的光彩?此外,《秋夜》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
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鲁迅秋夜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秋夜赏析及读后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散文《秋夜》开篇的第一句,许多人觉得不解:为何不直接写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呢?这样写似乎有语意重复之嫌,更有九零后的小朋友认为作者为赚稿费刻意增加字数罢了,呵呵,这话说出来就贻笑大方了!鲁迅乃一文学斗士,连死都不怕,还怕穷不成?这种写法确实有意思,值得深究!如果撇开通篇主题不谈,这句话有些累赘,现实生活中也少有人这样说话。
可正是这样一句看似累赘不合逻辑的话,才构建出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
在我看来,如此遣词造句至少有四个妙处。
第一,这是一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推拉、摇移且广角度地描述了后园墙外的全貌。
将视线慢慢地从一株枣树推转到另一株枣树,用递进的手法反映出作者烦闷孤寂的心情。
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树,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单调且孤独。
这种孤寂的感觉,若用“院子外面有两株枣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如此效果。
第二,隐含了作者对这种孤寂现状的不满,鲁迅先生渴望新鲜的生命,作者很期待,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可是没有,除了枣树还是枣树,于是渐次加重了失落之感。
这就好比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偏有一对女儿,当别人问起时,他若回答有两个女儿,这话听上去稀松平常。
但如果他说: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千金,老二还是个千金。
其求子得女的失望之情于话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第三,需结合作者对景物描写所赋于的象征意义来解析,此散文写于1924年12月,当时的政治背景如同鲁迅先生自己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且压抑的,但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枣树在文中即暗喻了同作者一样清醒韧性战斗者的形象,为何不写一株?那样不成力量;为何不写三株,三谓多,而当时的革命势力还远没达到多的地步。
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赏析第一篇:鲁迅《秋夜》赏析鲁迅《秋夜》背景时代背景:《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
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
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
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
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
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
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
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
鲁迅的秋夜读后感
鲁迅的秋夜读后感鲁迅的《秋夜》是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散文,通过对秋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不禁感慨万千。
文章一开始,鲁迅便以“秋夜”为题,描绘了一个寂静、凄凉的夜晚。
他用“夜半的风”、“月光”、“寒蝉”等词语,将秋夜的寂静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写法给人以一种深沉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夜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凄凉的氛围。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在秋夜中的感受,感叹人生无常,岁月如梭。
接着,鲁迅用“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就像秋夜一样,充满了无常和虚幻。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是无法预料的,有太多的人生是无法掌控的。
这让我深深地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之中。
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无常和虚幻呢?鲁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思想的寂寞”。
他认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因为在思考的时候,人会面对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种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内心的煎熬。
这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曾经在思考的时候感到过孤独和寂寞。
但是,正是这种孤独和寂寞,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认识到了人生。
最后,鲁迅在文章中提到了“无言的哀愁”。
他认为,无言的哀愁是一种最深沉的情感,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种无言的哀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但是,正是这种无言的哀愁,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面对命运。
通过阅读鲁迅的《秋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虽然人生充满了无常和虚幻,但是我们依然要坚定地面对,勇敢地向前。
因为正是这种无常和虚幻,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加值得我们去珍惜。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
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秋夜》全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文章一开头所定下来的基调是非常复杂的,第一,它沉郁异常,从语言节奏里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其二,它表现出一种执着与坚定,一种与鲁迅那种执拗的战斗精神相匹配的格调: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怎么样?我就这样,你能奈我何?字里行间,既保持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同时还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枣树无疑有着极浓的象征色彩。
枣树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
其特点是: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
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
夜空于是“不安了”,“避开枣树”,暴露了色厉内荏的另一面;月亮也被枣树刺得“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写完了枣树,“我”的视点继续游移到“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它奇怪而高,非常之蓝,闪着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给人以高远、冷漠、险恶的黑暗感觉。
而那些小粉红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着春天的梦。
他们弱小,虽然受害,但是纯真,盲目乐观,它们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贯穿全篇的“我”,是以抒情主人公身份出现的,他是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索者的形象。
文章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
写枣树,隐隐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而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这是“我”在向读者暗示夜空是加害于生灵的恶势力的总代表,他对它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里,小粉红花在死亡临近的时刻,还“瑟缩地做梦”,“我”对她的同情与怜爱隐然可感;枣树不顾自身的伤痛和危险,矢志不渝地与制造黑暗与寒冷的夜空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我”对他怀有敬意;小青虫追求光明,却不慎自投灯火,“我”对它既怜悯、同情,又赞叹不已。
鲁迅秋夜读后感
鲁迅秋夜读后感鲁迅的《秋夜读》是一篇富有哲理思考的随笔,通过对散文和小说的比较,鲁迅通过他深邃的思考给我们展示了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感鲁迅的思想受到了现实环境的局限,但他的思考还是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在文章中,鲁迅对散文和小说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散文是对现实的直接反映,而小说则是通过虚构的方式来传达真实。
他通过对《红楼梦》的举例,展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他认为只有小说才能准确地捕捉到真实,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让我深思,散文和小说都是文学的形式,但它们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却是有区别的,小说更多地关注人物和情节的刻画,通过故事来传递思想。
而散文更多地关注人物内心的情感,并通过直接的描写来表达观点和思想。
鲁迅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让我对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文章中,鲁迅还谈到了文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他说:“我看都未必是的,是为了打个从腰的,说句更正确的话,与其说是小说解除了我,不如说是小说反绑了我。
”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解脱和反叛,是对人生的一种启迪和解放。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体验到一种不同的世界和情感。
然而,鲁迅也提醒我们,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文学只有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弱点,才能对现实产生真正的影响。
他的观点让我深思,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现实的一种观察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当前社会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鲁迅的《秋夜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散文和小说的比较,鲁迅让我对文学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解脱和反叛,但同时也需要通过真实的反映来对社会产生影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认识到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塑造。
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文学,并通过文学的力量来审视现实,思考人生的真谛。
赏析鲁迅的《秋夜》
赏析鲁迅的《秋夜》如下是有关赏析鲁迅的《秋夜》:《秋夜》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也是《野草》的首篇,在整体的精神脉络和美感氛围上几乎浓缩了整部《野草》的全部信息,预示了《野草》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一句为界,《秋夜》在文本结构上大致可分为2个部分。
恶鸟的“哇”声打破了第1部分“秋夜”幽暗静谧的氛围,从而转入第2部分鲜明的动而有声的世界。
第1部分,似乎是随着一个夜半醒来的夜游者的视角,作者描绘了“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非常之蓝”、“鬼眨眼”的“奇怪而高的天空”、“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瘦的诗人”、“蝴蝶”、“蜜蜂”和“打枣子”的“孩子”,展开了一个“秋夜”的流动的夜的幕景首先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幽暗隐秘的“野草”氛围。
由“恶鸟”的叫声引出了“夜半的笑声”挂在英雄嘴角的微笑终于爆发出来。
第2部分动而有声的世界由此打开。
因为被“笑声”赶进房间的梦游者旋高了“灯火的带子”幽暗的梦境被彻底打破。
灯光下一个鲜明的有声有色的现实世界展开在读者面前: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多么清晰、具体、细密甚至繁琐的写实主义描写与第一部分素淡朦胧的抽象之笔相比完全是另一付笔墨。
神来之笔不见了只剩下事无巨细的写实主义的平凡。
残梦碎影似乎尚在对枣树的想象刚刚又要出现就被作者马上砍杀把目光聚焦在“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身上。
在细密的现实主义的描绘中随意点染的“一枝猩红色的栀子花”、“苍翠得可爱的小青虫”使幽暗的夜景顿时更加鲜明恰如在第一部分幽暗朦胧的夜的幕景上赫然点上两笔鲜明的色彩《秋夜》的描绘终告完成。
鲁迅秋夜读后感
鲁迅秋夜读后感鲁迅的《秋夜》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篇散文以秋夜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这个季节的感受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时间和人生的反思。
通过对这篇散文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秋夜》中,鲁迅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
他在文中写道,“我在这秋夜,有一种痛楚,这痛楚是在我的心里,却又似乎不是我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受,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岁月的流逝,而秋夜更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除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慨,鲁迅在《秋夜》中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忧郁的人,我并不是因为我的生活而痛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积极面对,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总的来说,鲁迅的《秋夜》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散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珍惜生活,也会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鲁迅《秋夜》读后感范文8篇
鲁迅《秋夜》读后感范文8篇鲁迅《秋夜》读后感范文篇1还记的上初中时就接触过这篇文章,仅仅从语言特色方面去学习,而今带着对鲁迅深刻认识社会的思想再品读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的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象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面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
获得黎明的破晓。
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鲁迅《秋夜》读后感范文篇2秋来得太早了,天也黑了。
海蓝色的幕渲进了墨,染了整个天空。
它高得要离去,只因那地上立着的两棵枣树,枯树如铁似的,让夜游的恶鸟吓得飞过。
惨淡的灯火淡淡的掠过了做梦的花朵和莽撞的青虫,却滞留在受伤的树上,即使死去了生命。
我闭了灯火,静静地隐没在黑夜中。
这是我读完鲁迅的《秋夜》后油然而生的感受,鲁迅笔下的文章一笔一墨都表述着丰富的感情和满腔热血,反映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鲁迅《秋夜》读后感范文篇3读过巴金的文章,再读鲁迅的感觉怪怪的。
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鲁迅的文章是间接的。
刚读第一遍,我只是觉得他园子里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两株枣树、几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飞来的几只恶鸟,还有些老想着钻进他的屋里。
不知为何,心头凄凄的。
又读了赏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残忍剥削的统治阶级,那枝被冻得惨红的小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而枣树象征着奋力抵抗的正义者。
读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起鲁迅先生来。
世上能从一个凄凉的小园联想到当时社会的人又有几个呢?又有谁能如此恰当的比喻呢?也许只有鲁迅先生一人罢。
在《秋夜》这篇文章里我也看到了希望,犹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线光明。
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说过的一句话“没能传递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
”是啊,从鲁迅这篇文章中,描写枣树的枝杈笔直地指向月亮与高而怪的天空时,“使月亮窘得发白,鬼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
”中可以看出正义者的反抗已经使当权者坐卧不安。
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精选14篇)
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精选14篇)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篇1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
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
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
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
”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
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篇2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
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仿徨又执着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
“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
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
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
鲁迅《秋夜》读后感范文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著称于世。
他的《秋夜》一文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让深夜里的读者感到一阵阵的恐惧和寒意。
这篇小说首先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寂寞的晚上。
夜晚里的小巷显得格外冷清,难以再看见一个人的踪影。
而这样的安静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即便是一家人也会为此感到恐惧心理。
这种所谓的“宁静却不一定吉祥”的氛围,让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一些不祥的事情。
在这样的氛围下,小说中的主人公朱贵却在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犯错误。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神秘的男子出现了,让人们不由得感到一种寒意。
这个男子暗示朱贵的许多错误,让他意识到自己严重的违法行为。
而这种违法行为不但会使朱贵受到惩罚,更会带来无尽的恐惧与焦虑。
鲁迅在《秋夜》中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究是极为深刻的。
朱贵在小说中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底层,而这种底层的生存状态又暗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朱贵的行为在小说中是不被鼓励和认可的,因为他的短视和盲从已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种后果除了让朱贵自己无法承受,更会带给周围的人们不必要的痛苦。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像合法和道德的人民一样生活。
哪怕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要永远坚持正义。
这是鲁迅一直呼吁的民主主义思想,也是他提倡的学者良心的人性特点。
他的小说中总是充满了一种人类命运的深思,可以让读者在回想的时候感到极为深刻的震撼和思考。
鲁迅的《秋夜》是一篇非常值得深入品读的小说。
他的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用小说的形式缓缓地引导着我们走向思考和洞察,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更多人性价值的温暖和力量,为自己的生活、为社会的进步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力。
鲁迅秋夜读后感
鲁迅秋夜读后感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他
的小说《秋夜》也是一部批判现实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读完《秋夜》,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千。
《秋夜》以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悲
惨和黑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在小说中,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一切,甚至背叛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这种现实让人心寒,也让人深刻地反思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读完《秋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
剖析。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认清人性的丑恶,从而改变现实,改变人性。
通过阅读《秋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性的
深刻反思。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认清人性的丑恶,从而改变现实,改变人性。
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像鲁迅一样,用文学的力量
去揭示社会的黑暗,剖析人性的丑恶,让人们正视现实,认清人性,从而改变现实,改变人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2024年鲁迅的秋夜读后感
2024年鲁迅的秋夜读后感那是2024年的一个秋夜,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本鲁迅的作品。
窗外的夜色弥漫着淡淡的月光,室内的灯光显得有些昏黄。
我沉浸在鲁迅的文字中,思绪渐渐飘远。
鲁迅,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陈旧,唤醒了国人的觉醒之梦。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铿锵有力,让人读来十分受触动。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社会的真实,还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他深入人心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画面。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疯狂的主人公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强烈不满。
故事中的狂人痛斥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在寂寞和愤怒中,他成了社会的悲剧。
读完这篇小说,我不禁为那个狂人的命运感到惋惜和担忧。
这让我反思,社会道德的沦丧是否会让更多的人走向疯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述阿Q这个平凡的农民,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个狡猾、自负而庸俗的角色,不仅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思想意识,更映射出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阿Q 是一个被社会深深压迫的普通人,他试图通过自吹自擂和虚伪的报复来摆脱困境,但最终只能以戏剧性的方式面对失败和尴尬。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无情。
读后让我忍不住思考,社会困境下的个体是自我救赎还是彻底堕落?鲁迅的作品不仅让我思考社会问题,还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展现了人类的苦难和希望,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他们或是被社会压迫,或是被战争摧毁,抑或是被迷茫消磨。
他们都在呐喊,都在寻找解放。
正是这些真实鲜活的生命体现出了鲁迅作品的强大感染力,让我确信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不应被轻视,每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都值得被尊重。
读完鲁迅的作品,我对社会、对人性、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不禁感叹鲁迅的才华和勇气,他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不公,用文字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
王李----鲁迅作品《秋夜》评语有感
王李----鲁迅作品《秋夜》评语有感第一篇:王李----鲁迅作品《秋夜》评语有感王李----鲁迅作品《秋夜》评语有感最近去超市购物之余,在书籍区看到一本精美散文集,仔细翻阅一番竟是国内外大家的文集,且每一篇文章结束都有点评,由于出于爱好使然,便买下这本。
作为大家,自然少不了鲁迅先生,书的第一篇散文即为他的作品,收录了鲁迅先生的7篇经典,如我们学生时代课本就有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翻阅文集,品味生活,其中一篇《秋夜》着实写的精美,鲁迅先生的文笔早年就使我折服,除了欣赏、敬畏、学习,再无它意。
拜读后,再看看《秋夜》的评价,如:夜,代表了黑暗的旧社会,封建社会下人们生活的环境;树,代表了不畏艰险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诸如此类评语居多,但对景物却少有评价,心中不乏有些疑惑,莫非自己真的离大师甚远,无法领略文章的奥秘,倒被这犀利的评语所点化吧!昨夜在QQ群中探讨考试真题,不知怎的话题转移到一篇被转载的微博上,是关于评价鲁迅先生作品的内容,大概是鲁迅先生用对话方式写了篇文章,其中出现“晚安”二字,作为学生课本内容,语文老师自然要讲解其文章精髓,语文老师则是这样评价的“鲁迅这篇文章写的好啊,尤其是'晚安'二字道出了文章精髓,一个…晚‟代表了当时黑暗的旧社会、封建社会;一个…安‟则表达了安宁、安全;综合'晚安'则明确了为不畏艰险的无产阶级先驱革命者,在黑暗的旧社会、封建社会中斗争,所付出的大无畏精神,作者表示强烈的赞扬,并希望他们安宁。
”。
我又一次翻开散文集,重新品读了《秋夜》这篇文章,文笔依旧犀利,我依然被折服,但对评语我一笑置之。
也许评论者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如果真要知道对错,那只有让作者复活了吧!我们学习的课本,又有多少是单纯写景抒情的文章,被冠之以中国特色的教学式解读,糟蹋了散文本身的美不说,又怎能对得起作者本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必强加于他人。
2013年11月20日第二篇:李国家(读鲁迅作品有感)读鲁迅作品有感有谁不珍爱自己的青春星,月,蝶,杜鹃,虚无的名利,红颜的静女……然而,对于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而言,这一切却又是多么地“悲凉缥缈”!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暂,芦苇般脆弱,与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国家的不幸,终归只是一个梦,而在那战火连年的时代,人们总习惯在梦中生活.鲁迅先生审视了生命的本体,并且无情的剖析,最终看到了生命本质的阴郁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情趣,鬼怪的气氛,整个儿好似一个变形梦魇的世界.欢乐,恐怖,青春,死亡……一切都使人透不过气.那阴阳两极的沟通,人鬼之间的交流,让我们听出了生命的悲歌,对于常人来说,这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难以忍受.鲁迅先生是那旧时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闷,他时时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 他目睹着人变兽,兽变人的残酷现实.他是用带血的头颅,一次次去撞击那地狱之门,最终让那生命之树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鲁迅,他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原上,他呼传统之风,吸外来之雨,中西熔铸,取其精义,从而使《野草》成为了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我自己,我却是一切.”辛涅科尔是这么说的.一只蚂蚁显示出来的力量和一只大象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难道在本质上会有什么不同吗既然精卫能填海,夸父可以追日,那么这世界上又有什么不能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呢就算人生是幕悲剧,也要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演好它,以不失其情致和乐趣,壮丽与快慰!我们是明日,虽然我们现在安逸,但须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为鉴,要如地狱中运行的火,一俟溢出必会复苏,燃烧,成为通红的慧星,成为炎炎升腾的火柱,从而夷尽一切黑暗,让世界变得通明透彻.高二九班李国家第三篇:读鲁迅作品有感读鲁迅作品有感其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秋夜》的美文摘抄
鲁迅《秋夜》的美文摘抄鲁迅《秋夜》的美文摘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还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
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倒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秋夜杂文随笔
秋夜杂文随笔(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秋夜杂文随笔习惯了一个人安静的待着,每天下班回来,早早洗漱完毕,窝在舒服的被窝里,偶尔追剧,也有时和好友聊聊天,更多的是翻看着浏览器里的新闻趣事。
鲁迅秋夜读后感
鲁迅秋夜读后感鲁迅秋夜读后感作为一位读者,我在秋夜里选择了一本来自鲁迅的作品。
虽然我很早就听说过鲁迅先生,但我从未接触过他的作品。
这次选择读鲁迅,是因为我听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可以让我在阅读中找到灵感和营养。
在读完鲁迅的短篇小说汇编后,我的确有了很多感悟与思考。
鲁迅的作品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沉闷,语言和描写都非常朴实,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鲁迅文学的特色之一,他不拘泥于华丽的词藻和丰富的修辞,而是通过简单的句子和朴素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学。
在读到《狂人日记》时,我被文中的主人公所震撼。
作品中所展现的主人公与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谋利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凭着天真无邪的本能,他以毁灭阶级敌人的方式,展开了一种不折不扣的反抗。
从中我看到了另一个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一个纯真的心灵可以轻易冲破现实的泥沼。
还有《阿Q正传》,这本书深刻地展现了阿Q的人性被压迫发生变化最后的悲惨结局。
这本书的思想很深刻,启示我们爱惜自己的尊严,坚守自己的人格,也应该把人皆有尊严这种信念传导给盲目、愚昧的群众。
从这些短篇小说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人性和人格的深刻挖掘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启示。
阅读鲁迅的作品给我的启示是: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有那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还有那些思想的内涵、精神的世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总结的道理,生活里同样适用。
当我们面对社会与生活的时候,要注重对于自我人格、精神、思想、内涵等方面的贯彻和追求,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个性。
以鲁迅先生的思维为核心,我们或许可以在思想的道路上更容易地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追求。
鲁迅作品对我启示很多,他的破观念、犀利的批评和积极的思想态度其实是非常现代化的。
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了,文艺作品高不高雅、崇不崇高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念或者社会实践,才是作品最有价值的方面。
读作品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这些思考引导到我们的人生中去,一步步创造出更完善的自我,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 《秋夜》全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 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现代文学 大师那里,对秋的描写,可能再没有人能超过鲁迅 了。
秋的肃杀、秋的清冽、秋的萧瑟、秋的节操……统统可以在鲁迅的笔下 找到。
而秋的意境之高远、繁富,在鲁迅的笔下,也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
有 的作家失之于温婉, 有的作家则过分渲染了凌厉, 还有的则又缺失了意象与深幽 的意境。
《秋夜》也许最能说明这一点。
这是鲁迅写秋天的一篇著名作品,也是一篇 极具社会内涵的散文 诗。
“在我的后园,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文章一开头所定下来的基调是非常复杂的,第一,它沉郁异常,从语言节奏里可 以体会到这一点;其二,它表现出一种执着与坚定,一种与鲁迅那种执拗的战斗 精神相匹配的格调: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怎么样?我就这样,你能 奈我何? 字里行间,既保持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同时还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枣树无疑有着极浓的象征色彩。
枣树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
其特点是: 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
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 会斗争到底的斗士。
夜空于是“不安了”,“避开枣树”,暴露了色厉内荏的另 一面;月亮也被枣树刺得“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写完了枣树, “我”的视点继续游移到“这上面的夜的天空”: 它奇怪而高, 非常之蓝, 闪着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 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给人以高远、 冷漠、险恶的黑暗感觉。
而那些小粉红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 着春天的梦。
他们弱小,虽然受害,但是纯真,盲目乐观,它们象征着社会上心 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贯穿全篇的“我”, 是以抒情主人公身份出现的, 他是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 索者的形象。
文章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 达“我”的观感。
写枣树,隐隐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而夜的天空阴冷、阴险、
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这是“我”在向读者暗示夜空是加害于生灵 的恶势力的总代表,他对它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里,小粉红花 在死亡临近的时刻,还“瑟缩地做梦”,“我”对她的同情与怜爱隐然可感;枣 树不顾自身的伤痛和危险, 矢志不渝地与制造黑暗与寒冷的夜空搏斗, 并最终取 得胜利,“我”对他怀有敬意;小青虫追求光明,却不慎自投灯火,“我”对它 既怜悯、同情,又赞叹不已。
“我”的外在形象, 于开篇之时, 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怀着沉重而愤懑的心情 的孤独者形象;行文至最后,则让读者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看到一个孤独的 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我”又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写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难以把握,但由 于有“我”的感情线索,散乱的景物就有机地组成一体了。
《秋夜》在艺术性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文章营造了一种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
“奇怪而高”的天空, 映着冷眼的 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 乎大有深意的秋夜。
鲁迅为这个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具有冷峻、清寂、肃穆的 特点,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
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 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于是收到了“鸟鸣山 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终的既孤独又悲壮、 既彷徨又执着、 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 心绪。
这种复杂情绪, 通过象征的手法、 借景抒情、 借物言志等方法表现了出来, 更巧妙的是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
文中那脱尽了叶子、 “默默地铁似地 直刺天空的刺树”, 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 那做着“春后还有秋” 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 可怜”的小青虫,它们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营造出一 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正是由于象征性的意蕴,使本文升华一首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诗章。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 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 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鲁迅 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 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 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 鲁迅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 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 神两种完全相悖的文化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同时显得更加博大深 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野草》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 极度关注, 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 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 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 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 的承担者。
这种关系,在《秋夜》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 却又认为, 不是没有可能从
反抗中得救。
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
《秋夜》 中的枣树,便赋予了这样的社会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这里写到了小粉红花做着的“梦”。
《野草》的深刻 哲思与美学意蕴,很多都是通过“梦”来表现的,一般说来,象征往往经由梦境 的创造来完成, 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 摸索它同现实的 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曾经讲过:“作为一部灵魂书, 《野草》开辟的 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置于同时 产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之列,一样卓然不凡。
”而《秋 夜》作为这本书的开篇之作,她的美学价值无疑是极其珍贵的。
附: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 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 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 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 极细小的粉红花, 现在还开着, 但是更极细小了, 她在冷的夜气中, 瑟缩地做梦, 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 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 子, 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 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 秋后要有春; 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 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 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而最直最长的几枝, 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 的天空, 使天空闪闪地鬼 〖目夹眼; 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 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 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 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 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 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 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一个从上
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 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 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 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 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 听到夜半的笑声; 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 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 头大尾小, 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 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