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 《秋夜》全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 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现代文学 大师那里,对秋的描写,可能再没有人能超过鲁迅 了。秋的肃杀、秋的清冽、秋的萧瑟、秋的节操……统统可以在鲁迅的笔下 找到。而秋的意境之高远、繁富,在鲁迅的笔下,也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有 的作家失之于温婉, 有的作家则过分渲染了凌厉, 还有的则又缺失了意象与深幽 的意境。 《秋夜》也许最能说明这一点。这是鲁迅写秋天的一篇著名作品,也是一篇 极具社会内涵的散文 诗。 “在我的后园,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文章一开头所定下来的基调是非常复杂的,第一,它沉郁异常,从语言节奏里可 以体会到这一点;其二,它表现出一种执着与坚定,一种与鲁迅那种执拗的战斗 精神相匹配的格调: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怎么样?我就这样,你能 奈我何? 字里行间,既保持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同时还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枣树无疑有着极浓的象征色彩。 枣树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其特点是: 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 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夜空于是“不安了”,“避开枣树”,暴露了色厉内荏的另 一面;月亮也被枣树刺得“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写完了枣树, “我”的视点继续游移到“这上面的夜的天空”: 它奇怪而高, 非常之蓝, 闪着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 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给人以高远、 冷漠、险恶的黑暗感觉。而那些小粉红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 着春天的梦。他们弱小,虽然受害,但是纯真,盲目乐观,它们象征着社会上心 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贯穿全篇的“我”, 是以抒情主人公身份出现的, 他是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 索者的形象。文章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 达“我”的观感。写枣树,隐隐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而夜的天空阴冷、阴险、
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这是“我”在向读者暗示夜空是加害于生灵 的恶势力的总代表,他对它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里,小粉红花 在死亡临近的时刻,还“瑟缩地做梦”,“我”对她的同情与怜爱隐然可感;枣 树不顾自身的伤痛和危险, 矢志不渝地与制造黑暗与寒冷的夜空搏斗, 并最终取 得胜利,“我”对他怀有敬意;小青虫追求光明,却不慎自投灯火,“我”对它 既怜悯、同情,又赞叹不已。 “我”的外在形象, 于开篇之时, 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怀着沉重而愤懑的心情 的孤独者形象;行文至最后,则让读者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看到一个孤独的 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我”又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写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难以把握,但由 于有“我”的感情线索,散乱的景物就有机地组成一体了。 《秋夜》在艺术性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文章营造了一种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 “奇怪而高”的天空, 映着冷眼的 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 乎大有深意的秋夜。鲁迅为这个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具有冷峻、清寂、肃穆的 特点,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 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 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终的既孤独又悲壮、 既彷徨又执着、 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 心绪。 这种复杂情绪, 通过象征的手法、 借景抒情、 借物言志等方法表现了出来, 更巧妙的是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 文中那脱尽了叶子、 “默默地铁似地 直刺天空的刺树”, 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 那做着“春后还有秋” 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 可怜”的小青虫,它们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营造出一 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正是由于象征性的意蕴,使本文升华一首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诗章。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 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 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鲁迅 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 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两人在鲁迅这里 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 鲁迅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 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 神两种完全相悖的文化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同时显得更加博大深 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野草》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 极度关注, 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 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 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 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 的承担者。这种关系,在《秋夜》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 却又认为, 不是没有可能从
反抗中得救。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秋夜》 中的枣树,便赋予了这样的社会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这里写到了小粉红花做着的“梦”。 《野草》的深刻 哲思与美学意蕴,很多都是通过“梦”来表现的,一般说来,象征往往经由梦境 的创造来完成, 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 摸索它同现实的 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曾经讲过:“作为一部灵魂书, 《野草》开辟的 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置于同时 产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之列,一样卓然不凡。”而《秋 夜》作为这本书的开篇之作,她的美学价值无疑是极其珍贵的。 附: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 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 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 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 极细小的粉红花, 现在还开着, 但是更极细小了, 她在冷的夜气中, 瑟缩地做梦, 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 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 子, 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 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 秋后要有春; 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 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 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而最直最长的几枝, 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 的天空, 使天空闪闪地鬼 〖目夹眼; 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 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 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 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 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 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 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