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匈奴内部步调不一致 。冒顿本来与韩王信的 将领王黄 、赵利约好共围刘邦 , 可是王黄 、赵利却没有 如期而至 , 且超过了七天 。冒顿自然怀疑韩王信与刘邦 有勾结 , 怕受到内外夹击 , 所以退兵之心更加迫切 。
(4) 从客观上 , 正如阏氏所言 :“今得汉地 , 而单于 终非能居之 。”匈奴本是为利而战 , 并不想夺取汉朝城 池 , 即便占领了城池 , 因其军事技术在守城上不如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迟早会被汉军夺回 , 坚城对步兵来说是防守的堡垒 , 可 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说 , 如守坚城等于丧失了自己的优 势 , 会受到合围 , 以至被善于攻坚的汉军消灭掉 。
— 52 —
汉兵则不然 , 每次汉军主力骑兵攻击匈奴 , 都深入其境 内至少几百公里 , 有的甚至长达 5000余里 , 总体上看 , 汉军在该时期应是主动进攻方 。
从军事力量上来看 , “匈奴之众 , 不抵汉之一郡 ”, 汉朝可动员的参战士兵是匈奴的数倍 ; 从双方的军事装 备和军事技术来讲 , 各有所长 。正如晁错所言 : “夫卑 身以事强 , 小国之形也 ; 合小以攻大 , 敌国之形也 ; 以 蛮夷攻蛮夷 , 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 、技艺与中国 异 。上下出阪 , 出入溪涧 , 中国之马弗与也 ; 险道倾 仄 , 且驰且射 , 中国之骑弗与也 ; 风雨罢劳 , 饥渴不 困 , 中国之人弗与也 : 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 地 , 轻车突骑 , 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 ; 劲弩长戟 , 射疏 与远 , 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 坚甲利刃 , 长短相杂 , 游 弩往来 , 什伍俱前 , 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 ; 材官驺发 , 矢道同的 , 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 ; 下马地斗 , 剑 戟相接 , 去就相薄 , 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 : 此中国之长 技也 。以此观之 , 匈奴之长技三 , 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 又兴数十万之众 , 以诛数万之匈奴 , 众寡之计 , 以一击 十之术也 。”① 由此可见 , 匈奴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
与匈奴不同 , 汉军对匈奴的作战目的是要使匈奴彻 底臣服 , 像南方少数民族那样称臣纳贡 。刘邦第一次与 匈奴作战动用 32 万大军 , 其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 次中原同匈奴决战的兵力 , 其志在于彻底征服匈奴 。汉 军征伐匈奴 , 多次苦于匈奴不敢应战 , 使数次征战无功 而返 。汉史郭吉曾羞辱匈奴单于 “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 阙 。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 , 天子自将兵待边 ; 单于即不 能 , 即南面而臣于汉 , 何徙远走 , 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 草之地 , 毋为也 。”③ 在汉武帝 18 万精骑的威吓下 , 匈 奴王庭不得不 “迁之北海上 。而单于终不肯为寇于汉 边 , 休养息士马 , 习射猎 , 数使使于汉 , 好辞甘言求请 和亲 ”④。所以汉匈战争的起因是由于匈奴 “寇边 ”的 进攻引起 , 战争的结束是由汉军的主动讨伐进攻 , 将匈
— 53 —
军事历史 2009年第 1期
战争史研究
登城中为刘邦出计 , 厚赂单于阏氏 , 匈奴人重财贪利的 特点很容易被利用和收买 。阏氏向单于陈说利害 , 并对 冒顿说 “汉王亦有神 ”。本来匈奴的军事哲学信奉神鬼 崇拜 , 冒顿一向敬奉鬼神 , 自然不敢轻易进攻刘邦 。
(2) 从军事技术上讲匈奴兵不如汉兵 。匈奴兵长 于野战短于攻城 , 刘邦多是步兵 , 利于守城 , 而且汉兵 的先头部队 , 皆是刘邦的精锐部队 , 会拼死相搏 。
白登战役汉军最后赖以保全 , 并不是由于冒顿的 “仁慈 ”, 而是由以下几个原因 :
(1) 冒顿中了汉军的离间计 。汉军谋士陈平在白
① 《后汉书 》卷 19, 《耿 弇 传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65。
② 《后汉书 》卷 89, 《南匈奴列传 》。 ③ 《史记 》卷 110, 《匈 奴 列 传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59。 ④ 《史记 》卷 110, 《匈奴列传 》。
(1) 刘邦轻敌冒进中了冒顿的计策 , 被匈奴以强 示弱的表象所迷惑 , 孤军深入被困于孤城 ; 匈奴是有备 而来击汉军于不备 。
(2) 从客观自然环境上 , 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利于 匈奴 。汉军向匈奴进攻时 “会冬大寒雨雪 , 卒者堕指者 十二三 ”, 汉军不如匈奴人耐寒 , 匈奴人的穿着是以畜 、 兽的皮革为主 , 休息时 “被旃裘 ”。在寒冷的气候下其 身体素质自然比汉军强 , 而汉军未经交战 , 士兵已有十 之二三的人被冻掉手指 , 严重影响了汉军的战斗力 。
汉武帝后 , 汉军骑兵虽发展很快 , 但并不是每次与 匈奴作战 , 汉军都是依仗优势骑兵取得胜利的 。事实 上 , 汉军许多次取胜都是在兵力比匈奴少的情况下取得 的 。如骠骑将军霍去病 , 御史大夫商丘成 、耿夔等都以 少击众取得胜利 。
— 54 —
当然汉军与匈奴的作战中也有几次重大的失利 。汉 军失利的原因从汉军内部而言 , 主要是兵力分散 、内部 不协调 、有些将领无能 、对地形不熟悉和汉军的马匹不 如匈奴 , 致使汉军骑兵机动性差 。从汉军主观方面讲 , 汉军每次的失败 , 内部不团结 、不协调是其主要原因 。 李广利本来就不是帅才 , 对大漠地理环境又不熟悉 , 在 攻大宛时 , 其治军无法度已严重暴露出来 。李广利攻大 宛回军后 ,“战死不甚多 , 而将吏贪不爱卒 , 侵牟之 , 以 此物故者众 ”① 汉武帝由于宠爱李夫人 , 却 “不录其 过 ”。这样的将领如何能统领大军深入大漠破匈奴 。李 广利在燕然山与匈奴作战的重大失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 , 就是汉军内部自相残杀 ; 先是李广利贪功冒进 , 引 起长史和其他将领的猜忌 , 准备将其逮捕 ; 后是李广利 知道他们的密谋后 , 立刻 “斩长史 ”。汉军的内讧使军 队的士气低落 , 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苏建 、李 广 、李陵的失败主要原因 , 也是汉军内部协调不力 (如 李陵征匈奴时 , 本应得到路博德的协同 , 可是路博德却 “羞为陵后 ”, 使李陵孤军作战 , 兵败被俘 ) , 缺乏有效 及时的联络 , 以致被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包围而失败 。 但三人都尽力而战 , 杀匈奴之众均超过自己损失的部 队 , 这对汉军来说虽败犹胜 。假使三人在与匈奴激战中 能得到汉军主力骑兵的接应 , 取得胜利是毫无问题的 。
① 《汉书 》卷 49, 《袁盎 晁错传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962。
战争史研究
军事历史 2009年第 1期
不如西汉 , 匈奴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更比不上西汉 。 到了东汉 , 匈奴的军队更是不堪一击 ; 耿夔 、任尚 、赵 博等仅率 800 精骑在金微山一战 , 就大破北匈奴 。此 役 , 汉军出塞 5000余里 ,“斩阏氏 、名王以下五千余级 , 单于与数骑脱亡 , 尽获其匈奴珍宝财富 ”①。可见匈奴 的军队在汉军频频的战略进攻中 , 军心大乱 、士气萎 靡 , 毫无招架之功 , 发动战略进攻更无从谈起 。
(5) 冒顿对正规的步兵作战缺乏必胜的把握 。按 理冒顿的骑兵大大超过刘邦的先头部队 , 可为什么冒顿 不利用野战来向刘邦进攻 ? 为什么围刘邦于平城七日而 不攻呢 ? 主要是冒顿从来没有和训练有素的精锐军队正 面交锋过 , 过去匈奴头曼单于被蒙恬所率的强秦军队逐 出朔方 , 对匈奴人不能不是一个震慑 。刘邦虽遭冒顿的 优势骑兵包围 , 但是并没有惊慌失措 , 反而迅速据城而 守 , 等待时机 , 冒顿原想等韩王信军攻城 , 匈奴兵做后 继 , 韩王 信 军 不 至 , 匈 奴 军 少 了 盟 友 , 其 攻 城 之 心 自灭 。
从战争的目的和结果看 , 汉朝是主动进攻方 。汉匈 大战 , 匈奴几被征服又数次叛离 , 匈奴最强大时莫过冒 顿 , 但冒顿对汉朝的进攻并不是想使汉朝臣服 , 或推翻 汉朝 , 只是掠夺财富和人口 。对匈奴来讲 , 视战斗习以 为常 , 只要生存就要战斗 , 要么同野兽搏斗 , 要么同其 他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 , 要么抢掠中原农耕民族财 富 。匈奴的骑兵四处抄掠并不限于中原 , 对东胡的鲜 卑 、乌桓 , 西边的月氏等 26 国都不断侵扰 , 这些国家 很多都向匈奴纳贡称臣 , 况且这些国家资源有限 , 对这 些游牧民族的袭扰 , 远不如对中原王朝定居的民族袭扰 容易 , 这样匈奴自然将抄掠的首选对象指向汉朝 。秦至 魏晋时期匈奴的习俗基本上未改变 , 军事思想也没有根 本的变化 , 其战争观仍然是 “以利为战 ”。两汉时 , 只 要 “明和亲约束 , 厚遇 , 通关市 , 饶给之 。”匈奴只不 过 “时小入盗边 , 无大寇 ”。到了东汉 , “匈奴闻汉购 求卢芳 , 贪得财帛 , 乃谴芳还降 , 望得其赏 。而芳以自 归为功 , 不称匈奴所谴 , 单于复耻言其计 , 故赏遂不 行 。由是大恨 , 入寇尤深 。”② 可见 , 匈奴有时只要为 了能得到利益 , 不惜出卖盟友 , 然而当赏赐不及时或没 得到时就会实施武力抢掠 。因此 , 匈奴的军事思想决定 了他在与汉朝的战争中 , 只能充当挑起战争的主动方 。
(3) 汉军总兵力不过 32 万 , 到达白登的只是其中 一部分 , 按照汉军的作战习惯 , 辎重和重武器一般在 后 , 先头部队一般是轻装疾进 , 所带辎重 、粮秣不多 。 而冒顿投入的全是精骑达 40万之众 , 两军的局部军事 力量对比汉军显然不如匈奴 。
(4) 汉朝初期的士兵有一定的作战经验 , 但其素 质并不都是很高 , 汉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征调 , 即征调被 判处徒刑和有罪的人为兵 , 最典型的是所谓的 “七科 谪 ”。汉初 , 刘邦为平定英布 ,“赦天下死罪以下 , 皆从 军 ”。由于这种 “谪发 ”, 士兵是社会的底层甚至是罪 徒 , 必然导致士兵社会地位的降低 , 战斗力自然下降 ; 而且汉军从未和几乎倾国而出的匈奴骑兵正面交锋 。与 以往不同 , 匈奴的骑兵按马色划分地域 , 队伍严整 。汉 军的补给不多 , 又被围了七日 , 人心有些恐惧 , 士气自 然低落 。
关键词 : 中国古代军事史 汉朝与匈奴战争 中图分类号 : E29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码 : 1002—4883— (2009) 01—0052—03
汉匈几百年的大战 , 引起了当代军事学术界的关 注 , 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 、谁是防守方有过许多 争论 , 大多认为匈奴是主动进攻方 。笔者认为 : 从战争 的起因看 , 匈奴是主动进攻方 , 但从战争的实践过程和 战略意图来看 , 汉朝是主动进攻方 。判断战争谁是主动 进攻方 , 一般是根据战场的位置和双方战略决战时谁是 主动进攻方 。汉匈几百年的大战 , 双方主力会战的战 场 , 无论汉胜或败 , 均发生在匈奴的境内 , 没有一回是 在汉朝境内双方主力展开决战 。决战前匈奴的骑兵总是 抄掠汉朝边境地区后就退走 。从时间上看大都是利用秋 高马肥的季节侵袭汉边 。从不主动与汉军主力在中原或 边境地区决战 , 而汉朝从汉武帝起至汉和帝时止 , 征伐 匈奴多达几十次 , 且不分季节 , 多乘匈奴内乱或自然灾 害时发起攻击 , 使匈奴最终败于汉朝 。从战争的全过程 和双方主力决战的主要战场环境和地点来看 , 汉朝应是 主动进攻方 ; 从战争方式上 , 匈奴大都是 “盗边 ”“寇 边 ”, 而且一遇汉军主力 , 即撤回本土 , 从不敢 “占领 汉地 ”, 或夺取长城以内的汉朝地界 。长城是用于抵御 游牧民族入侵的堡垒 ,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防守 , 可是汉 匈之间的真正较量从未在长城或长城以内展开过 , 这说 明匈奴的军事技术不足以攻克城池 , 那又何敢深入汉 地 , 占领城池 ! 只不过是 “盗寇汉边境 ”而已 。可是
奴彻底征服而止 。 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匈奴的骑兵战斗力强 , 与
之相战时只有骑兵数量占优势才能取胜 , 汉军与匈奴作 战取胜的原因皆因骑兵数量多所致 。这个观点值得商 榷 。汉军在汉武帝前对匈奴取守势 , 并不一定是汉军的 战斗力不如匈奴 , 汉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围困七日 , 并不一定是因匈奴强大 , 而是由于以下几点 :
白登 (平城 ) 战役后 , 汉朝输掉的是勇气和士气 , 匈奴军则得到的是政治上的 “和亲 ”、经济上的 “岁 奉 ”。此战之后 , 匈奴看到了汉朝政权的软弱和军事上 的弱点 , 同 时 也 看 到 了 自 己 的 “骑 射 ”之 长 。的 确 , 在野战中 、在宽广的草原上 , 步兵是无法将大规模的骑 兵集团围歼的 。但是匈奴的骑兵也无法将强大的汉朝军 队消灭掉 。匈奴与汉朝的和亲 , 实际上是双方军事力量 基本平衡 、政治上相互妥协的产物 。
军事历史 2009年第 1期
战争史研究
O n the W a r be tw e e n the Ha n D yna s ty a nd the Hun s
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
□ 同利军
摘要 : 汉匈几百年的大战 , 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 , 谁是 防守方历来有所争议 。怎样去客观地判断进攻方 , 不妨从战争的起因 、目的和结果以及军 事力量 、战略意图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 较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 。还有关于汉朝战胜匈奴皆 因骑兵数量多这一观点 , 笔者认为颇有不妥 。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击匈奴的诸 多战例中 , 可以看出汉朝取得胜利并非因骑兵数量多所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