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案看借款合同纠纷案由之厘定
借款合同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居民张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朋友李某借款10万元。
双方口头约定借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6%。
借款到期后,张某未按约定归还借款及利息。
李某多次催要无果,遂将张某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双方是否存在借款合同关系?2. 借款合同的效力如何?3. 借款利息的计算方式及数额是否合理?4. 张某是否应当承担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三、法律分析1. 关于借款合同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贷款人到期归还货币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本案中,张某向李某借款10万元,双方口头约定了借款期限和利息,符合借款合同的定义。
因此,双方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关系。
2. 关于借款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之间不存在上述无效合同的情形,因此,借款合同有效。
3. 关于借款利息的计算方式及数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口头约定年利率为6%,符合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因此,借款利息的计算方式及数额合理。
4. 关于张某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张某未按约定归还借款及利息,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法律案例借款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居民张某,因家中突生变故,急需资金周转。
张某了解到邻居李某有闲置资金,遂向李某提出借款请求。
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一致,张某向李某借款10万元,约定年利率为6%,借款期限为一年。
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并约定了还款方式和违约责任。
借款到期后,张某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时归还借款。
李某多次催讨无果,遂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张某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借款合同的效力;2. 借款利息的计算;3. 违约责任的承担。
三、案例分析(一)借款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贷款人到期返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明确了借款金额、利率、期限等内容,符合借款合同的基本要素,故借款合同合法有效。
(二)借款利息的计算关于借款利息的计算,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年利率为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的利息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计算。
本案中,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上限,因此,该利率合法有效。
关于利息的计算方式,双方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的利息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
本案中,双方约定的借款期限为一年,故利息应按年计算。
(三)违约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张某未按约定时间归还借款,构成违约。
关于违约责任的承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责任。
根据合同约定,张某未按时归还借款的,应向李某支付违约金。
同时,李某有权要求张某支付逾期利息。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与李某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张某未按时归还借款,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合同约定,张某应向李某支付违约金及逾期利息。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分析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分析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分析一、双方基本信息甲方:XXX公司法定代表人:XXX地址:XXXXX电话:XXXXX乙方:XXX公司法定代表人:XXX地址:XXXXX电话:XXXXX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一)甲方的身份、权利和义务1.甲方是借款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2.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有效的担保措施,保证借款的安全和顺利归还。
3.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如未按时还款,应支付逾期利息等违约金。
(二)乙方的身份、权利和义务1.乙方是出借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将借款本金及利息借给甲方。
2.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有效的担保措施,保证借款的安全和顺利归还。
3.乙方有权在甲方未按时还款时要求甲方支付逾期利息等违约金。
4.乙方无权将借款用于非合法的用途。
(三)借款方式和期限1.借款方式:甲方向乙方借款。
2.借款本金:XXXXXX元。
3.借款利率:XXXX%。
4.借款期限:XXXXX年。
(四)违约责任1.甲方未按时还款的,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逾期利息等违约金。
2.甲方提供虚假资料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3.甲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在合同履行期内应及时清理其信用状况,如未按规定清理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需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机构法;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1.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借款,及时支付借款本金和利息。
2.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有效的担保措施,保证借款的安全和顺利归还。
3.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有效的担保措施,保证借款的安全和顺利归还。
4.乙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将借款本金及利息借给甲方。
五、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1.该合同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2.如因借款纠纷造成的争议,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先进行协商解决;如协商达不成一致,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主要涉及到民间借贷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决争议等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件屡有发生,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上财富分配不均、信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民间借贷合同中存在的模糊、不规范等情况。
因此,了解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案由之一是合同签订环节存在争议。
在签订民间借贷合同的过程中,有些借贷双方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等、合同条款不清晰或者诚信缺失等原因导致签订合同过程中存在争议。
例如,借款人可能对合同条款不了解,或者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内容存在争议,这都可能成为合同签订环节的案由。
其次,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案由还可能涉及到合同履行方面的问题。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借贷双方可能因为还款时间、还款金额、债务清偿方式等方面产生分歧,进而引发合同纠纷。
例如,借款人可能无力按时还款,或者借款人提前还款导致贷款方受到损失等情况,都可能成为合同履行环节的案由。
此外,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案由还可能与合同解决争议的方式相关。
在合同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借贷双方可能选择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双方立场不同、证据不足等原因,解决纠纷的方式可能存在争议。
例如,借贷双方可能对纠纷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产生分歧,影响纠纷的解决过程,也可能成为合同纠纷案由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是一个涉及合同签订、履行和解决争议等方面的综合问题。
要有效防范和解决民间借贷合同纠纷,除了借款双方应当增强合同意识、提高合同规范性外,还需要依法合同,合理履行合同,积极寻求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民间借贷合同的合法、规范和有序进行。
希望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借贷双方能够合法合规地进行借贷活动,有效避免合同纠纷,确保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浅析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浅析周卫亭我们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切实妥善解决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执行难”问题,以维护法律尊严,保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案件不断增加,其中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增长幅度较大。
现对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希望引起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和人民法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一)起诉方多为银行或信用社,且信用社起诉的多,商业银行起诉的少。
我县法院2004年受理的借款合同纠纷中,农村信用社向法院起诉的占收案总数的80%;银行向法院起诉的借款纠纷案件虽然较少,但其不能收回的逾期贷款数量却很多,且国有集体企业借款居多,给银行自身发展带来严重困扰的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有债不诉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原告不及时起诉、贷款续贷转贷的现象多,贷款被拖欠的时间长。
当前,许多银行、信用社对借款人逾期拖欠贷款不还的情况,不愿意或不善于及时诉诸法律、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而是通过不适当的转贷、续贷方法解决,有的转贷、续贷数次,多的甚至达数十次。
许多案件从纠纷形成到起诉,一般都要接近两年时间,如果不考虑诉讼时效的限制,原告还不会向法院起诉;金融部门不及时起诉,丧失了收贷的良好时机,不仅给收贷带来了困难,而且加大了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审理和执行难度。
(三)无效担保的案件多,借款方主体变更的案件增幅大。
在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属违法担保、空头担保、关系担保及无效抵押等无效担保的占了绝大多数。
如有的乡镇政府为所属乡镇企业担保贷款;有的企业或公民自己无代为履行的担保能力,盲目为借款人提供空头担保;有的企业亏损严重,为取得金融部门贷款,不惜采取“父子互保”的手段套取贷款;还有一些企业在贷款时将企业全额财产作为抵押,而有关金融部门明知这种抵押无效,却予以认可。
同时,借款方主体变更的案件也增幅较大。
法律借钱案例纠纷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日益普遍。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借贷纠纷的增多。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法律借钱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借贷纠纷的法律问题。
(一)案情简介原告甲与被告乙于2017年3月1日签订一份借款合同,约定甲向乙借款人民币50万元,借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6%。
双方约定,如乙未按时还款,则应支付逾期利息。
借款合同签订后,甲如约将50万元借给乙。
然而,到期后,乙未能按时还款。
甲多次催促乙还款,但乙始终未予理睬。
无奈之下,甲将乙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借款合同的效力;2. 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计算;3. 逾期利息的计算。
二、案例分析(一)借款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一定金额的货币,贷款人到期返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本案中,甲与乙签订的借款合同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故借款合同合法有效。
(二)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期限、方式向贷款人支付利息。
本案中,借款合同约定年利率为6%,甲已如约将50万元借给乙,乙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利息。
关于利息的计算,应按照约定的利率计算,即年利率6%。
(三)逾期利息的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数额支付利息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本案中,乙未按时还款,构成违约。
根据借款合同约定,乙应支付逾期利息。
关于逾期利息的计算,应按照约定的逾期利率计算,即年利率6%。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与乙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乙未按时还款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乙支付甲借款本金50万元及利息(包括正常利息和逾期利息)。
四、启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法律借钱案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 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双方应明确约定借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条款,避免日后产生纠纷;2. 借款人应按时还款,避免违约;3. 当发生借贷纠纷时,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陈某与王某借贷合同纠纷案例分析
陈某与王某借贷合同纠纷案例分析
案件事实
陈某与王某签订了年利率为30%,为期1年的1000万元的借款合同,后双方又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陈某把房屋卖给王某,房款为王某的借款本息之和。
陈某须在一年之内以该房款分6期回购房屋。
如陈某不回购,王某有权直接取得房屋所有权。
”王某交付借款时,陈某出具收到全部房款的收据。
一年后,陈某未按约定回购合同房屋,但也未把房屋过户给王某。
并且由于房屋所在地段房屋升值,房屋市价上涨至3000万元,因此陈某主张偿还借款本息而不把房屋给王某。
王某则要求陈某将房屋过户到其名下,获得房屋所有权。
双方协商不成,最后陈某诉至当地人民法院。
法院判决
当地人民法院经过认真审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定陈某与王某不属于房屋买卖合同关系,而是借贷合同关系。
因此,王某获得房屋所有权。
陈某因为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借款,除了应当还本付息之外,还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律师分析
陈某与王某之间签订的是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其中,陈某是借款人,王某是出借人。
虽然双方约定了买卖合同,但是这个买卖合同是为了担保王某债权的实现,这是民法理论上的“让与担保”。
故此,陈某与王某之间的真实意思是借款,不存在房屋买卖关系,且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需要登记,因此本案中的王某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
但是,陈某未按照合同约定还本付息,属于违反合同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支付王某违约金。
法律案例分析借贷纠纷(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借贷纠纷案件,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因借贷关系产生纠纷,王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归还借款及利息。
以下是案件的具体情况:原告王某,男,35岁,个体经营者。
被告李某,男,40岁,某公司经理。
2019年3月,王某因经营需要,向李某借款10万元。
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6%,到期后一次性归还本金及利息。
双方口头达成协议后,王某将10万元现金交给了李某。
借款到期后,王某多次催促李某归还借款及利息,但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王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归还借款及利息。
二、争议焦点1. 借款合同的效力;2. 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计算;3. 责任承担。
三、法院判决1. 借款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7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借款,贷款人到期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合同。
”本案中,王某与李某口头达成借款协议,并实际交付了借款,符合借款合同的基本要素,故借款合同有效。
2. 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5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支付利息的期限在借款期间内届满的,借款人应当在届满时支付;(二)支付利息的期限在借款期间内未届满的,借款人可以在届满前支付。
”本案中,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6%,故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计算如下:借款本金:10万元利息:10万元×6%×1年=0.6万元3. 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李某未按照约定归还借款及利息,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如何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
如何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
【借款合同纠纷】如何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0月30日以法发[2000]26号向各
【借款合同纠纷】如何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0月30日以法发[2000]26号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印发试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明确:第一审法院立案时可根据当事人的起诉确定案由。
当事人起诉的法律关系与实际诉争的法律关系不符时,结案时以法庭查明的当事人之间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作为确定案由的依据,例如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定为借款纠纷。
当事人在同一起诉中涉及不同法律关系,如某一案件涉及主从合同关系的,根据主合同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确定案由。
当事人仅因为从合同发生争议,按照从合同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当事人的争议确定案由,如担保合同效力纠纷。
借款合同纠纷案由包括以下两种,即借款合同纠纷和民间借贷纠纷。
借款合同纠纷又包括:
(1)(金融机构)同业拆借纠纷
(2)企业之间借款纠纷。
借款合同纠纷案由分析
借款合同纠纷案由分析借款合同纠纷案由分析一、双方基本信息出借人(以下称“甲方”):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借款人(以下称“乙方”):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
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甲方的身份是出借人,乙方的身份是借款人。
甲方和乙方在借款合同中享有以下权利和义务:1.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1)出借款项给乙方;(2)约定借款利率和还款方式;(3)明确借款期限;(4)提供必要的借款凭证,包括借款协议、票据等;(5)在乙方还款期限届满未还清的情况下,有权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
2.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1)借款款项用于约定的目的;(2)按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按时归还本金及利息;(3)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借款凭证;(4)未经甲方同意,不得转让、分割或以其他方式处理借款合同;(5)在还款期限届满时未能按时归还本息的,应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
3. 借款履行方式、期限和违约责任:(1)甲方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提供借款款项;(2)乙方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按时归还本息;(3)如果因甲方原因未能提供借款款项,则甲方应承担违约责任;(4)如果因乙方原因未能按时归还本息,则乙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三、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本借款合同应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并以此为准绳,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都应被视为无效的。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本借款合同应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五、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本借款合同是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并且可以被执行。
任何违反本合同的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其他本借款合同中其他未尽事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协议处理。
借款合同纠纷的案由具体是哪个
借款合同纠纷的案由具体是哪个案由,是人民法院对诉讼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行概括后形成的案件名称,是具体诉讼案件的性质、内容的概括提要。
那么借款合同纠纷的案由具体是哪个?相信您看了我整理的下述内容便会明白。
借款合同,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将一定种类和数额的货币所有权移转给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内返还同种类同数额货币的合同。
接下来由的我为您解答关于借款合同纠纷的案由具体是哪个的问题。
一、借款合同纠纷的案由具体是哪个?借款合同是《合同法》专章规定的合同类型之一,在经济生活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相关争议也较多,《规定》将之作为独立的第三级案由。
借款合同主要包括金融借款和民间借贷,《规定》将之作为第四级案由。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过程的推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进人攻坚阶段,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及追偿等相关纠纷也呈增多之势,且相关纠纷的处理有其自身特色和统计意义,《规定》也将之作为第四级案由。
近几年为鼓励就业、加强农民增收,加大了对小额贷款的引导和政策倾斜,小额借款增多,相关纠纷也随之增多,《规定》修改将之也作为第四级案由。
企业借贷虽与金融政策不符,但相关行为和争议仍较多,而同业拆借主体特殊,·《规定》将两者也都作为第四级案由。
在确定案由时需要注意,如果相关行为涉及非法集资,则不能依民事案件受理,自不能定本案由。
金融不良债权的转让,属于特殊的债权转让,此处单独作为第四级案由规定了,相关纠纷就不能再将案由定为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同样的,金融不良债权追偿,虽然起诉的依据和审理的对象主要是原金融借款合同,但相关纠纷已因其特殊性作为单独的第四级案由规定了,就不能将案由再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二、借款合同纠纷起诉流程1、管辖法院借款合同有约定管辖法院的,依照借款合同约定来选择。
借款合同无约定管辖的,可以选择在合同履行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
2、需准备的证据材料(1)起诉状。
应按照被告的人数加一份。
起诉状包括当事人基本情况、案由、诉讼请求、事实理由以及起诉人签名等内容。
案由 借款合同纠纷
案由借款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是一种常见的民事纠纷类型,涉及到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
本文将从案由、借款合同的要素、常见纠纷情形及解决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案由借款合同纠纷是指在借款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借款人或出借人的违约、毁约、欺诈等行为造成合同不能正常履行,从而引发的法律争议。
常见的案由包括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还款、违反借款合同的约定、虚假借款、超范围借款、无效担保等。
二、借款合同的要素借款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特定金额的借款,并约定一定期限内归还本金及利息的协议。
借款合同的要素包括:1. 合同主体:出借人和借款人作为合同主体,双方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借款金额:约定借款的具体金额,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使用借款。
3. 利息与费用:约定借款所产生的利息、手续费、滞纳金等费用。
4. 还款方式与期限:约定借款的还款方式,包括一次性还本付息、分期还款等,并明确还款的期限。
5. 担保方式:如有提供担保的,应当约定担保人和担保方式。
6. 合同生效与解除:约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和解除条件等。
三、常见纠纷情形1. 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还款:借款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归还本金及利息,导致出借人要求追偿或提起诉讼。
2. 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的约定: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借款用途,但实际使用违反约定,出借人要求解除合同或追究借款人的违约责任。
3. 虚假借款:借款人伪造相关材料或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出借人要求合同无效或追究借款人的欺诈责任。
4. 超范围借款:借款人超出协议额度进行借款,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归还超出部分或请求借款合同无效。
5. 无效担保:借款合同约定了担保方式,但所提供的担保方式无效,出借人要求解除合同或追究借款人的责任。
四、解决方式借款合同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1. 协商: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就纠纷事项达成共识,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 调解:当事人可以选择由第三方进行调解,协助双方达成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
法律借款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的法律借款案件,主要是指借款人因资金需求,向贷款人借款,双方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事项。
借款合同是借贷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凭证。
以下是对一起典型的法律借款案件的详细分析。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因经营需要,于2020年5月向被告乙银行(以下简称“乙方”)借款100万元,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
合同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4%,甲方应在借款到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
同时,双方约定,如甲方未按期还款,乙方有权提前收回借款,并追究甲方违约责任。
借款到期后,甲方未能按期偿还借款本息。
乙方多次催收无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方偿还借款本金100万元及利息4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三、案件审理1. 原告主张乙方在诉讼中主张,甲方未按约定偿还借款本息,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乙方提供了《借款合同》及借款凭证等证据,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借款关系,甲方未按期还款。
2. 被告抗辩甲方在庭审中辩称,其经营状况不佳,导致无法按时偿还借款。
甲方承认存在借款关系,但认为乙方在借款期间未提供必要的贷款管理服务,导致其经营困难,故请求法院减轻其违约责任。
3.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方与乙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
甲方未能按期偿还借款本息,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但考虑到甲方在借款期间经营状况不佳,法院判决甲方偿还借款本金90万元及利息3.6万元,并驳回乙方其他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1. 借款合同的有效性本案中,甲方与乙方签订的《借款合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主体合格,内容真实,意思表示一致,是合法有效的。
2. 借款人的违约责任甲方未能按期偿还借款本息,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法院判决甲方偿还部分借款本金及利息,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借款纠纷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乙双方系邻居,甲因资金周转困难,向乙借款人民币10万元,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6个月,月利率为2%。
甲在签订借款合同后,向乙支付了借款本金,乙也按照约定向甲支付了利息。
借款到期后,甲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借款,双方产生纠纷。
二、争议焦点1. 借款合同是否有效?2. 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偿还问题?3. 乙是否可以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三、案例分析(一)借款合同的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在本案中,甲、乙双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在签订借款合同时,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故借款合同合法有效。
(二)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偿还问题1. 借款本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
本案中,甲在借款到期后,未能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本金,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乙有权要求甲偿还借款本金。
2. 利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履行。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了月利率为2%,故乙有权要求甲按照约定支付利息。
(三)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未能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甲在借款到期后未能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 甲应向乙偿还借款本金人民币10万元;2. 甲应向乙支付利息人民币2万元(按月利率2%计算,借款期限为6个月);3. 甲应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律师推荐】从本案看借款合同(新版)纠纷案由之厘定.doc
从本案看借款合同(新版)纠纷案由之厘定【案情】周某因经商资金不足于20GG年5月至20GG年3月分别向原告陈某借款40多万元。
经多次追收,周某均不按约定还款付息,陈某遂于20GG年9月16日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被告周某还本付息。
我院20GG年9月16日立案受理了该案。
【争议】本案案情比较简单,但在案由的定性上,却存在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本案是发生在公民之间的借贷法律关系,根据20GG年最高法《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应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我院立案庭在立案时即持此种意见。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的法律行为发生在《合同(新版)法》生效之后,应适用《合同(新版)法》的规定;由于《合同(新版)法》通篇为借款合同(新版)的规定,没有借贷合同(新版)以及民间借贷合同(新版)的相应规定,因此只能认定为“借款合同(新版)纠纷”。
【评析】如此简单的案件之所以产生定性的分歧,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用语并没有将“借款”与“借贷”严格区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使用比较混乱、欠规范有关;另一方面,法官面对定性的法律抵触现象之时,想当然套用实体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也给问题的解决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可以说并没有严格区分“借款”与“借贷”,存在使用极不规范的问题。
从法律传统层面看,“借款”合同(新版)具有更悠久的历史渊源,至少可追溯到清末:1908年清政府为修筑津浦铁路,与英德银团先后签订了《津蒲铁路借款合同(新版)》和《续借款合同(新版)》;1913年袁世凯为消灭南方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并以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派人同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新版)》。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内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城市烈属、军属和贫民生产单位的税收减免和贷款扶助问题的通知》就银行贷款扶助的规定中使用了“借款”的术语。
按其第二条来理解,银行方面称为“贷款”,而被扶助方面则称为“借款单位”,因此该条的“借款”含义仅指“借入款项”并不包括“借出款项”。
借款合同纠纷项下的案由
借款合同纠纷项下的案由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通常是"借款合同纠纷"。
然而,具体的案由可能会因为案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是因为借款人逾期未偿还借款本金或利息导致的纠纷,那么案由可能会被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此外,如果纠纷涉及到担保合同,那么案由可能会被定为"担保合同纠纷"。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借款合同纠纷的案由已经从"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改为"合同、准合同纠纷"。
总的来说,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需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
如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
案由个人贷款合同纠纷
案由个人贷款合同纠纷
原告王先生与被告银行签订了一份个人贷款合同。
根据合同内容,银行同意向王先生提供一笔贷款,而王先生则应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和利率偿还贷款。
然而,在借款期间,由于王先生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导致他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银行遂对王先生采取了催收措施,并要求其承担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
王先生认为,他之所以无法按时还款是因为受到了非常之困难,而非故意违反合同约定。
因此,他请求法院减轻或免除其违约责任,并对银行提起了诉讼。
在此案中,关键问题在于:一方面,王先生是否存在无法按时还款的合法理由?另一方面,银行在采取催收措施时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本案涉及个人贷款合同纠纷,需要法院审理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依法做出公正裁决。
借款合同纠纷 案由分析
借款合同纠纷案由分析案由分析:一、双方基本信息借款人:[甲方](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码)出借人:[乙方](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码)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1.出借人权利:(1)出借借款本金给借款人;(2)借款期限内有权收取利息;(3)借款期限届满有权要求借款人还款。
2.出借人义务:(1)向借款人提供借款;(2)明确提供借款的金额、期限、利率等信息;(3)按约定期限收取利息;(4)保证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借款人权利:(1)获得出借人提供的借款;(2)按约定期限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4.借款人义务:(1)按照约定期限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2)按时、足额履行还款义务;(3)负责还款前充分核实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和信用情况;(4)确保还款来源的合法性和真实性;(5)未经出借人同意,不得将借款用于与约定不符的用途。
5.履行方式:(1)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借款后,借款人应按约定期限偿还本金和利息。
6.期限:借款期限为[○○]个月(或天),自借款发放之日起开始计算,到期还款日为[○○]年[○○]月[○○]日。
7.违约责任:(1)借款人逾期未还,按照约定利率支付逾期利息给出借人;(2)因出借人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借款合同无效而使借款人无法归还借款,出借人应承担全部责任;(3)未经出借人同意,借款人将借款用于与约定不符的用途,应承担全部责任。
三、需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本合同的签订、履行及争议解决,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本合同是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各项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双方应切实履行合同中的义务,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
五、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违约。
借款人应主动履行还款义务,否则出借人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上是本次借款合同纠纷案由分析,各项条款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为了确保双方的权益,在签订合同时,出借人和借款人均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了解相应的法律责任。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案例分析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甲方公司,乙方为一些人。
甲方在2024年通过签订借款合同向乙方借款100万元人民币,双方约定还款期限为3年,并约定乙方每个季度支付相应的利息。
合同生效后,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时间和金额进行了部分还款,但在第二年开始逾期还款,并一直未偿还剩余的本金和利息。
案件分析:在这个案件中,甲方作为借款人,有权要求乙方履行还款义务。
根据合同,乙方应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
然而,乙方在第二年就开始逾期还款,并一直未归还剩余的本金和利息。
乙方的行为明显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了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违约行为。
对于这个案件,首先需要对合同进行解释和分析:根据合同的内容,甲方提供了借款,乙方则需要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还款。
合同约定的还款期限为3年,乙方需要每个季度支付相应的利息。
乙方从第二年开始逾期还款,造成了甲方的经济损失。
其次,需要分析乙方逾期还款的原因。
乙方可能因为自身的经济困难无力偿还,或者对借款合同不满而故意拖欠。
在这个案例中,需要调查乙方的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以确定乙方是否存在正当理由未能按时还款。
如果乙方确实有经济困难,甲方可以考虑与乙方协商制定新的还款计划,以便双方能够达成相对满意的解决方案。
最后,需要讨论合同的违约责任。
根据合同法,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违约方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乙方明显违反了合同约定,未能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甲方可以要求乙方支付拖欠的本金和利息,并可以要求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综上所述,这个案件是一个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甲方通过签订借款合同向乙方借款,但乙方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内未能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违反了合同约定。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履行还款义务,并可以要求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在解决这个案件时,可以通过协商制定新的还款计划,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追偿欠款。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由【原创实用版】目录1.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概念与分类2.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案例分析3.解决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法律途径4.预防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建议正文【一、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概念与分类】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是指在民间借贷关系中,因借款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而引起的纠纷。
这类纠纷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借款合同的约定不明确、借款人不按约定还款、利息计算争议等。
根据纠纷的性质和内容,民间借贷合同纠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借款合同纠纷:包括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解除等方面的争议。
2.借款违约纠纷:指借款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金额、方式等还款,造成出借人权益受损的纠纷。
3.利息纠纷:包括利息计算、支付方式、利率标准等方面的争议。
4.担保纠纷:指因借款合同中的担保条款引发的纠纷,如保证、抵押、质押等。
5.其他纠纷:如合同的解释、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变更等。
【二、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案例分析】案例:甲向乙借款 10 万元,约定年利率为 20%,借款期限为 1 年。
借款到期后,乙未按约定还款,甲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约定的年利率超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的上限,故判决乙按照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借款本金及合法利息共计 12 万元。
【三、解决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法律途径】1.和解: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纠纷。
和解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可作为法院判决的参考。
2.调解: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需经法院确认。
3.诉讼: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纠纷作出判决。
诉讼是解决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最终途径,具有强制执行力。
【四、预防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建议】1.明确合同内容: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应明确合同的各项内容,如借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避免因约定不明确引发纠纷。
2.合法合规: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不违法放贷、不违规收取高额利息,确保借贷关系的合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本案看借款合同纠纷案由之厘定【案情】周某因经商资金不足于2003年5月至2005年3月分别向原告陈某借款40多万元。
经多次追收,周某均不按约定还款付息,陈某遂于2005年9月16日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被告周某还本付息。
我院2005年9月16日立案受理了该案。
【争议】本案案情比较简单,但在案由的定性上,却存在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本案是发生在公民之间的借贷法律关系,根据2000年最高法《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应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我院立案庭在立案时即持此种意见。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的法律行为发生在《合同法》生效之后,应适用《合同法》的规定;由于《合同法》通篇为借款合同的规定,没有借贷合同以及民间借贷合同的相应规定,因此只能认定为“借款合同纠纷”。
【评析】如此简单的案件之所以产生定性的分歧,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用语并没有将“借款”与“借贷” 严格区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使用比较混乱、欠规范有关;另一方面,法官面对定性的法律抵触现象之时,想当然套用实体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也给问题的解决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可以说并没有严格区分“借款”与“借贷”,存在使用极不规范的问题。
从法律传统层面看,“借款”合同具有更悠久的历史渊源,至少可追溯到清末:1908年清政府为修筑津浦铁路,与英德银团先后签订了《津蒲铁路借款合同》和《续借款合同》;1913年袁世凯为消灭南方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并以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派人同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内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城市烈属、军属和贫民生产单位的税收减免和贷款扶助问题的通知》就银行贷款扶助的规定中使用了“借款”的术语。
按其第二条来理解,银行方面称为“贷款”,而被扶助方面则称为“借款单位”,因此该条的“借款”含义仅指“借入款项”并不包括“借出款项”。
由于严格实行计划经济,合同法律制度严重缺乏,此时并没有“合同”的称谓,对银行与被扶助方的关系也并没有做“借款合同”或“借贷合同”的定性。
但可以肯定,“借贷”并没有成为当时的法律术语。
随着民事流转关系以及合同法律制度的逐步发展,“借款”和“借贷”则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之中。
1982年《经济合同法》第24、40条对“借款合同”的适用规定、合同条款和法律责任作了规定,以及国务院制定的《借款合同条例》,率先将“借款合同”法律化并奠定了其大一统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借贷关系开始形成并日益活跃,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了对“借贷关系”的法律保护,确立了“借贷合同”的法律正当性,并开拓了“借款合同”与“借贷合同”两足鼎立的立法格局。
之后的立法,有的沿用《经济合同法》的“借款合同”的路线,如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管辖问题的复函》,1991年《民事诉讼法》,1993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经济合同法》的决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1995年《商业银行法》及《担保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等;有的则跟随《民法通则》作“借贷合同”的规定,如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等;有的则将“借款”和“借贷”同时使用,如1983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88年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借款合同贴花问题的具体规定》、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等。
新近立法尤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合同法》不再使用“借贷”的措辞,而统一采用了“借款合同”的称谓,力图恢复其一统河山的地位。
但还有些法律继续使用“借贷”的术语,如2004年《汽车贷款管理办法》。
如此法律规定之不规范、不统一,导致了法律抵触的产生,从而给此类案件的定性造成巨大的障碍。
此类案件的识别,之所以陷入困境,根源在于法官面临相关法律的抵触想当然地陷入了法律适用的思维误圈,引援不同的法律作定性的准据法,而见人见智、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此类案件的定性具有与一般的案件定性问题显著不同的特点。
一般的定性问题如将案件识别为合同纠纷或侵权纠纷,其导致将纠纷归类结为不同性质的实体法律关系,从而得到迥异的裁判结果。
而本案的定性,不管是作“借款合同”抑或“借贷合同”识别,指向的均为同一性质的法律关系,并不牵涉到实体权利义务的变动;仅涉及到法律观念及法律文化对资本及货币之使用权能与所有权分离的各类客观现象的抽象、概括以及表述指称的合理性与规范性问题,对实体权利义务的确定也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这个问题显然是属于法律观念与法律文化的范畴,是法律术语的形式问题,而非权利义务的实质问题;其评价标准是规范化与科学性,而不是公平与正义。
为避免司法实践之杂乱无章,达到规范化与统一化的价值目标,首先要将定性问题与实体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分割开来,避免陷入法律适用误圈的思维定势;其次要从法律文化演进以及法律观念更迭的层面,采用规范化及科学性的标准进行重新的梳理与厘定。
其规范性依赖于相关措辞词义学上关系的分析,而其科学性则须建立在对一定社会时期下资本及货币之使用权能与所有权分离的各类客观现象的全面把握之上。
从词义学上研究,“借”初始及基本的含义据《新华词典》的解释为“暂用别人的财物或把财物给别人暂用”,从法律意义上讲,是属于他物权的范畴,表明使用权能从所有权的分离状态。
其指向的对象包括钱财和物品两大类,“借款”即货币的借用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贷”其原始及基本的含义据《新华词典》的解释为“借入或借出”。
可见,“贷”的基本含义与“借”是相同的,我国古代典籍《说文》说:“贷,施也”,《广雅》也说:“贷,予也”。
同时,“贷”的本义依托“借”来解释,可见其出现要较“借”要晚,亦即使用权从所有权分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贷”出现,存在着一个从“借”到“贷”的演进轨迹,存在从“借”到“借”、“贷”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贷”还有一个引申义,据《新华词典》的解释为“借入或借出的钱款”,可见,随着使用权从所有权分离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贷”演变为对货币成为分离的主体并不断发展呈经常性与规模化的特有指称。
《大戴礼记•千乘》就说:“以财投长曰贷”。
随着从事借贷的专门的信用机构的出现,“贷”又演变特指此类机构的放贷活动的表称,如《周礼•泉府》对“贷”解释为“凡民之货者”,司农加注进一步解释:“谓从官借本贾也”,其含义就更窄,并与现代的意义比较接近。
现代金融业以及会计学出现之后,“贷”专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行为的含义进一步强化,日益普及。
因此,“贷”的现代含义是其上述引申义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借贷资本产生和不断发展的产物,并是对银行等信用机构借贷活动的特有的专门表怔。
综合而言,“借款” 与“借贷”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借贷”是“借款”的下位概念。
从法律层面上讲,大凡资本或货币发生使用权能与所有权分离的所有状态均可称之为“借款”,而只有货币资本发生之使用权能与所有权分离情形才可谓之“借贷”。
从经济学上分析,“借款”与“借贷”均属于货币信用的范畴。
所谓信用,是指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殖的价值运动。
“借款”强调的就是“本金回流”的根本方面,借款合同就是保障借出的货币得以如数偿还的契约手段,“保值”是其唯一的、根本的目标,“增殖”并非其内在的因素。
以本金的回流是否带来增殖为划分,“借款”可以分成“有息借款”和“无息借款”两大类,相对应的,在合同法上就有“有偿借款合同”与“无偿借款合同”之别。
当资本出现过剩并促使货币经营产生时,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发展,现代或讲完整意义上的信用关系得以兴起,“保值”不再是货币资本经营的唯一目标,保证资本“增殖”以追求最大化利润,成为货币资本家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整个金融产业赖以维系的根基,这时候“借贷”就产生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借贷”与“有息借款”是同义语,“借贷合同”就是“有偿借款合同”,是“借款合同”的下位概念。
这与词义学上的分析是相互印证的。
从授信主体的角度分类,现代信用关系可分成以下几类:(1)金融信用或讲金融借贷,以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运营货币的主体;(2)国家信用或者国家借贷,在社会公共领域,尤其是投资数额巨大、投资期长、高风险的项目,现代政府往往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或发放贷款;(3)民间信用或者民间借贷,即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因此,基于对现代信用关系客观现象的归纳,借款合同可分为无偿借款合同与借贷合同两类,借贷合同又分细分成金融借贷合同、国家借贷合同与民间借贷合同三个种类。
前述我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不规范的现象,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程中,随着借贷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法律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造成的。
1999年《合同法》已注意到此种现象,并从法律观念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和整合。
其用“借款”代替《民法通则》的“借贷”,从而能更加完整地概括了货币的使用权能与所有权分离的种种现代信用现象,较《民法通则》无疑更合理、更科学。
但是《合同法》在规定借款合同的同时,通篇拒绝了“借贷”的措辞,完全取消了借贷合同的应有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这对2000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产生了深刻影响。
该规定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就信用关系发生的纠纷,统一规定为“借款合同纠纷”,但为涵括《合同法》生效前发生的种种借贷关系,又不能对《民法通则》的规定熟视无睹,不得不尴尬地下设“民间借贷纠纷”的案由。
就借贷合同纠纷而言,该规定仅规定了“民间借贷纠纷”案由,而将金融借贷合同纠纷、国家借贷合同纠纷排除在外,无疑是不符合现代货币信用关系的实践的。
其逻辑性欠当之处也很明显:对各种货币信用关系进行总体概括的“借款合同纠纷”,又作为其下置的与“民间借贷纠纷”并立的案由,逻辑安置混乱;将“民间借贷纠纷”与“借款合同纠纷”并立,违背了两者的从属性的层次关系。
实践中也造成了法律适用的模糊和困难,“民间借贷纠纷”是指所有以公民或企业为主体借贷关系纠纷呢,还是特指《合同法》生效前依据《民法通则》订立的公民或企业之间的借贷纠纷?这很不明确。
笔者认为,鉴于《合同法》以及《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上述的不足,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应根据现代货币信用关系的发展现实,在法律文化层面对此一概念继续进行规范与整合,并废除2000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颁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