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纲
2023年311教育心理学考研大纲
2023年311教育心理学考研大纲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学习、教学、教育评价等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2.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相关规律,解决教育中的心理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学习的心理基本过程 1. 知觉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过程。
包括感觉器官的选择、组织和加工等过程。
2.记忆记忆是经验的保持和重现过程。
包括感性记忆和理性记忆两种形式,分别与感官印象和概念思维有关。
3.思维思维是个体在脑内进行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包括概念思维、判断推理、问题解决等过程。
4.情感与动机情感与动机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
情感对认知、记忆和评价等心理过程有重要影响,而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
5.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有选择的心理操作方式,包括注意、组织、记忆和评估等过程。
三、教与学的心理过程 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向和基准。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等因素,选择并组织有机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操作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4.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
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认知。
四、常见教育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 1. 学习困难与解决方法学习困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心理学(英文):Educationa1Psycho1ogy课程代码:14S2105B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选用教材: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考书目: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二、课程价值(一)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结合学前专业特点,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程力求进一步拓展学生在发展心理学上的学术视野,掌握关于幼儿认知及情绪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范式;深入地了解个体认知及情绪的发生发展特点,进而从更深的层上了解人类基本心理过程的本质特性;同时为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注:用、、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度。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并掌握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能够理解学习的实质,掌握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四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启示。
【毕业要求1/2师德规范/职业道德】目标2:熟悉相关重要的教学原理和理念,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围绕特定的儿童发展目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能够掌握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及教育指导,掌握动作技能的含义及分类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教育指导,智力技能的含义,特点及分类,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智力技能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任务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2.实践任务(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概述1。
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学习理论(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相互作用论4.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二)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发展观3.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一、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概念(二)人类的学习(三)学生的学习二、学习的类型(一)我国传统的分类(二)苏联的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四)加涅的分类(五)布卢姆的分类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概念(二)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4)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程序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的分类(二)认知策略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力口工策略(3)组织策略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1)领会监控(2)策略监控(3)注意监控3.调节策略(四)学习策略的教学1.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三、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定义2.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3.迁移的测量(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7.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四、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一)智力及其培养1.智力的定义2.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5)智力理论的新发展(6)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3.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二)创造力及其培养1.创造力概述(1)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2.品德与道德的辨析(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1.道德观念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获得(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的培育3.道德行为的发展二、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三、心理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1.心理健康的定义2.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6)坚持性原则(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一、学习动机因素(一)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1.学习动机的定义2.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3)对学习行为的监控作用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三)学习动机的构成1.认知的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的内驱力(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4)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二、个性因素(一)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概念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学习的影响(二)焦虑1.焦虑的概念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三)归因方式1。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课程类型: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三、教育心理学在培养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地位上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如何学(学习理论,包括一般学习理论、不同领域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一般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策略等)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理论等)以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而产生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
从专业需要上看,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的教育类课程。
这门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等学科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普通心理学抽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简单应用。
同时,这门课程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前述学科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的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总目标:概括地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三是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一) 基本理论的掌握:首先应掌握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最一般原理,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要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原则、方法。
(二)要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理论的领会,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理论的应用原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习者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包括教育心理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准实验设计的能力)、学与教的能力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应用抽象理论解决生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与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指导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以及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3. 理解学习、发展、教育和评估等领域的心理学理论;4. 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5.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主题: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教育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发展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与指导3. 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 经典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认知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4. 教育评估与测量- 教育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测量工具的设计和应用- 教育评估方法和技术5.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 学习困难和特殊教育需求- 职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探究和课堂互动等。
学生还将参与心理学实验和观察,在实践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讨论、课堂参与以及期末考试等因素。
具体评估方案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六、参考教材1. 赵丽蓉(2014).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 罗斌,唐湘生,张振芳(2016). 《现代教育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3. 王铁成,袁建平(2013).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其他说明本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作业和实践任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必备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的活动主要由课堂讲演、课堂讨论、课例录像分析、课堂观摩以及探究学习等五部分构成。
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2.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
4.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二、课程目标(必备项)1.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通过学习理论的学习,探讨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为师范生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建立对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教材与相关推荐阅读的文献重点、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3.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哪些主题?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教育心理学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教育心理学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及所用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0033 开课学期:3-春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师范方向学时:28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师范方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
这样,既可保证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究既可以个体独立进行,但最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以促进相互的提高和培养合作的精神。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所观摩课程的优劣。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必备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的活动主要由课堂讲演、课堂讨论、课例录像分析、课堂观摩以及探究学习等五部分构成。
1。
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2。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
4。
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
总学时:54学时6。
总学分:3学分7。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二、课程目标(必备项)1.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通过学习理论的学习,探讨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为师范生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3。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建立对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教材与相关推荐阅读的文献重点、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3.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哪些主题?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教育心理学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教育心理学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及所用研究方法.(二)第二章主要内容:1.认知发展与教育2.社会性发展与教育3.多元智能与教育4.不同学习风格与教育5.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进行案例分析,设计促进发展的教育方案。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一、教育学心理学概述1. 教育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 教育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 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个体差异理论三、学习动机1. 动机的基本概念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 成就动机理论4. 自我决定理论5.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四、认知发展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 认知发展与教学策略4. 认知风格与学习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 价值观教育的实践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六、教育评估与评价1. 教育评估的目的与类型2.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3. 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4.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七、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5. 教学评价的设计八、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2. 课堂规则的建立3. 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矫正4. 教师角色与课堂氛围的营造九、特殊教育心理学1. 特殊教育的心理学基础2. 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特点3. 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4. 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挑战十、教育技术与心理学1.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4. 教育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十一、教师专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2. 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3. 教师反思与自我评估4. 教师教育与终身学习十二、教育政策与心理学1.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教育政策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3. 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4. 教育改革的心理社会因素十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调查研究2.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观察法3. 混合方法研究4.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十四、教育心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 教育心理学的新兴领域2. 跨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国际视野4. 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语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还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此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四大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1908中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此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主导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刺激余反映之间形成连结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1924中国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注重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1962我国成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心理学家潘叔主编《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环境(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得到的材料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现象不可重复性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引起人们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要求: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派选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者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注意问题:问卷题目不宜过多,题目应生动有趣,消除防御心里,加入一些探测性项目,信度和效度个案研究法:对一人或者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进而寻找其中的规律2.学生心理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课程类型: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三、教育心理学在培养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地位上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如何学(学习理论,包括一般学习理论、不同领域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一般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策略等)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理论等)以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而产生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
从专业需要上看,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的教育类课程。
这门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等学科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普通心理学抽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简单应用。
同时,这门课程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前述学科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的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总目标:概括地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三是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一) 基本理论的掌握:首先应掌握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最一般原理,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要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原则、方法。
(二)要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理论的领会,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理论的应用原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习者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包括教育心理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准实验设计的能力)、学与教的能力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应用抽象理论解决生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动机与意志品质培养•学习过程与策略•智力、创造力与特殊才能培养•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01课程概述与目标教育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与测量、教师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学习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教育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及参考书目02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发展的阶段、过程、条件、机制、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学习、教学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地位: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这种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对学生有指导地位.*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材与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的意义及作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此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四大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1908 中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此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主导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刺激余反映之间形成连结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1924 中国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注重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1962我国成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心理学家潘叔主编《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环境(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得到的材料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现象不可重复性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引起人们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要求: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派选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者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注意问题:问卷题目不宜过多,题目应生动有趣,消除防御心里,加入一些探测性项目,信度和效度个案研究法:对一人或者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进而寻找其中的规律2.学生心理与教育。
(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地位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一下阶段的新特征定向性与顺序型——发展不可逆性,阶段之间不可逾越不平衡性——个体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各不相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差异性——每个体都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到达最终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不一样,如:早慧早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一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初中时期)心里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为支柱)青年初期(学龄晚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了解认知概念及要素,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图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机体的平衡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本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做出判断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泛灵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可进行表象逻辑思维,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去集中化是该阶段最大的特征,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面积的守恒概念。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可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渴望独立处理事情)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3)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
①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运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运用。
卡特尔智力理论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流体智力:一个人生来就是能智力活动的能力,需要较小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以后达到峰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②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感觉通道的差异,掌握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含义及特点。
③学生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性格的含义及类型。
④学生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气质的含义及类型。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脾气、秉性,性情(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f发展的心理状态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恐惧症:对特定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焦虑症:不能达到目标或客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学习困难综合征:某些智力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使其听说读写算方面降低或者发展缓慢,以陷入学习困难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角色形成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角色信念阶段(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自信心)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部分: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掌握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运用。
理解教师职业角色的含义及构成,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尊重、合作、综合、开发、研究、创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行的开放教师(2)教师的专业品质。
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的内涵,能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解决问题。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期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及作用,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的概括水平、以及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组织教学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调节课堂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监控和调节的能力理解教师的情感投入及其作用。
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关注情境阶段--感到自己已经能够完全适应,便把关注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标志、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具有特定学科知识的基础技能,本学科发展历史趋势,学科认识的独特视角以及相邻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具有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所应有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学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而一种主观判断。
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随教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认为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较好学生,岁教龄的增长而增长教师的控制点:教师将学生好的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者内部的原因倾向(3)教师心理健康。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能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1974年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包括: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去人格化--对工作对象或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无力感和个人成就感4.学习心理。
(1)学习概述。
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的类型。
学习———广义概念是指动物和人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当中,由于反复训练或者经验而产生的行为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或者学生的学习,个体在教育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学生学习的特点: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和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学习为主学习的分类按学习主体分为:人类学系,动物学习按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原理学习按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按学习形式与性质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2)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
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了解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基本观点:S-R 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试误说的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该条件反应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反应引起的,是其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此类似反应将会发生概率便会降低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者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过程参与性学习--在做中学习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处罚自己②认知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