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分类;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得比较和联系【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原子的知识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广告图片【提出问题】黄金搭档含有钙铁锌硒,他们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思考,列举生活中广告图片。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学生独立思考,有疑问,有猜测。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其中的“钙”、“铁”“锌”“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个表格讨论与回忆,得出:(1)氧原子①、②、③之所以为氧原子的原因,氧离子与氧原子别与同,(2)不同氢原子和氢离子的别(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氧元素【提出问题】请从表分析元素由什么决定的,储存在脑子里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氢元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定义是什么)?与同,(3)不同氧的粒子质子数都是8,不同的氢的粒子的质子数都是1。
思考讨论,什么是元素。
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质子数都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细节: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讲组成,不讲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如同“蔬菜”的字面意思。
通过【练习一】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的元素,注意细节。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市实验中学李枝)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珠海市实验中学李枝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题《元素》的第一课时。
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笔者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讲元素概念的形成,第二课时讲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通过前一课题《原子的构成》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构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知道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3、知道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这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等方法,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难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这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策略本节课用到了联系生活,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具体思路和方法为:课题的引入(联系实际生活),元素概念的得出(温故而知新)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巧妙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愉悦化学课堂)。
教学准备研究课本和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生活启示】以课件形式展示学生熟悉的加碘盐,铁强化酱油,含氟牙膏等日常用品。
【教师导语】这些地方出现的“氟”“碘”“钙”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二、通过对几种碳原子的对比,得出元素的概念【教师讲述】什么叫做元素?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学过的相对原子质量,它是以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来作为标准的,那么什么是C12原子?【学生回答】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的原子。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元素(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的含义,能从宏观、微观角度对物质进行正确描述;2、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能正确书写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识记常见的元素符号;3、了解常见的元素含量分布,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黄金搭档之小孩送礼篇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过“加钙牛奶”“加碘食盐”“富晒大米”以及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含铁酱油”等等,这些物质中的“钙”“碘”“硒”“铁”“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这些指的都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有关的内容。
二、新知讲授【思考】在上节课我们提到: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明确是碳12原子作为标准呢?【讲解】碳12指的是有6个质子和6个中了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存在着6个质子与7个中子或8个中子构成的碳原子。
这三种碳原子中子数不相同,质量还会相等吗?它们虽然中子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质子数都为6,化学上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多媒体】不仅是碳原子,其它的原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师生总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思考】元素的种类与核外电子数是否有关?【讲解】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仅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师生总结】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研究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研究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研究,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切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激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研究。
教学设计(元素第一课时)
2、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
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共同完成表内的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作业】1、课本P65,第2题。
2、配套练习。
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元素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按偏旁进行分类
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规律,自主学习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投影】
总结归纳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观察教材P60图3-17,阅读P60“资料卡片”中内容,讨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矿泉水商标,一些药品说明书等)彼此增进认识:
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或预测分析。
【活动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分
钟
环节二
构建元素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分
钟
环节三
利用元素分析物质
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分
钟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O2,H2O,H2,CO2,CO。
【活动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创新教学设计
-通过环保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如科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关于物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元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如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创设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元素性质的应用,如钠在食品添加剂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2.元素性质:以具体的元素为例,讲解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如氧化性、还原性等,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3.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元素周期表中,哪些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领域的发展,了解化学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生活实例: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铁、氧、氢等,让学生认识到元素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三、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交流讨论,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述元素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元素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等。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两组物质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教师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学生研究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并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环节四、小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让学生反思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素是氧、硅、铝、铁;(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让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利用火柴、铜钱、钢笔芯等物品,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其中是否含有铁元素。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设计思路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元素的知识又是认识物质组成的基础和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纽带。
因此,元素的知识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另外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接触了一些元素,但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元素的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教材图表和多媒体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又没有任何实验,且学生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可以参考。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设计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新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3.关键:如何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又通过前一课题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并不晦涩。
纵览教材已有四次共六段文字涉及过这一名词,学生已经有了多次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元素”这一用语也时常出现。
但要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理解好“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定义仍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本节课地壳、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了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除此之外,还学习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望同学们课后多复习并练题加以巩固。
七、作业布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三单元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元素的含义,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3) 掌握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事物的能力。
(2) 通过建构元素的概念、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元素在宏观物质与微观微粒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事物的化学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世界的能力,将宏观世界与微观微粒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但元素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的建构;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的建构;五、板书设计一、元素1、定义2、相互关系3、自然界中的元素二、元素符号1、书写方法2、意义六、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入,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但元素不变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世界的能力,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通过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学习。
教师对学生恰当、准确的评价,起到了诊断和激励的作用。
课后学生调侃讲了一笑话,说我们要善待地球上的任何生物,说不准我们体内的元素就有之前死去的猪、牛、羊等生物中的元素,也说不准我们死后,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变成了猪、牛、羊等生物中的元素。
2、本堂课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在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上学生们能认识到元素符号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中很难让学生将元素符号与英文字母之间建立完整的联系,这需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来完成。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四、教学过程[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 课题3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补充说明] 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 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 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讨论和例子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②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③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理解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故事导入——牛尝出来的元素)1618年,英国伦敦附近有个村庄叫艾普松,当地人们以牧牛为主,有个农民想利当地的泉水供他饲养的牛饮用,于是便开了一条小沟引水。
但是,奇怪的是,没有一条牛愿意光顾他的小沟。
他感到很纳闷,自己一尝才知道,原来那泉水是苦的,后来被一名医生发现这泉水中含有一种固体物质,叫苦盐或艾普松盐。
最后,人们发现在海水或其他泉水中也含有这种苦盐,于是就发现这苦盐是含镁的硫酸盐,这样就发现了镁元素,由于苦盐的发现,离不开牛的贡献,因此,人们说镁是牛尝出来的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2、指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①列举几种含氧元素(02、H20、C02、S02、H20)和几种含碳元素的物质(C、CO、C02、CaC03),并分别列出各种物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中的质子数,后质疑各种物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都有什么特点,从引出元素概念。
②分别举例出氧的同位和碳的同位素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
③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列举常见食品并指出它们的元素组成。
④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让学生听下列文字后归纳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我们都知道它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若从微观描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由于水分子、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氧原子的质子数都为8,所以,它们都属于氧元素,而不是氢元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报告、小组展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8.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减少对学生的依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该作业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了解各类元素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3.设计一道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
通过设计题目,学生可以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找出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日常用品,并分析其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任务。例如,一组研究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另一组探讨非金属元素的特点。每个小组需要合作完成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元素性质和分类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理解。我会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这些题目将涵盖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周期表的解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我会鼓励学生在纸上独立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间的互相批改和讨论,共同找出正确答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工具,理解其结构对于掌握元素知识至关重要。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周期表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2.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元素符号的书写是化学基础技能之一,但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记忆元素符号,并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出问题】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
思考,列举生活中的
含钙食品(或药物)。
交流讨论,学生的意
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
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
元素的。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
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
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环节二、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其中的“钙”、“锌”到
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
元素,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1-20号元素如:H 、He、O、Na等。
倾听教师讲述,认识
生活的元素,如吸进的空
气中含有氧气是由氧元素
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
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钠元素、镁元素……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
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
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
【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
讨论交流,得出:(1)
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
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
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
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
子数都是1。
(1)从知识上,是
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
奠定基础;
(2)从能力上,是
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出什么结论?
【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
倾听思考,并理解什
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
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
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
质子数”的结论。
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元素概念“质子数(即核
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
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能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氢元素组成的。
通过二氧化碳、金刚石和氯化钠,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
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
倾听,理解物质的宏
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并建
构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
培养学生思考、理解
能力。
【提出问题】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
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通过下表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分析,得出:
一是教给学生列表
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
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
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完
成下表内容:
并得出:化学反应前
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
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
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出问题】观察下列元素的名
称,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讲述】金属的分类与元素名称的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发
现:从元素名称的偏旁部
首有共同之处,有的都有
“钅”,有的都有“石”
字旁……
倾听。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
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环节四、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