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纽带 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
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将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如何让德育更有力地打动孩子的心灵?下面我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从心理上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当一个孩子没有自信或者感到自己不重要时,他或她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情绪低落,甚至是无助感。
德育既然是培养孩子的精神面貌,这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给孩子以信心和动力。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和经验让他们在做事情时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比如,让孩子参与志愿者活动,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别人的帮助,从而建立自信和自我感觉良好的态度。
其次,德育也需要从家庭教育中寻找支持和启示。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也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塑造孩子品格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培养中的作用。
“好成绩”的教育氛围很容易让孩子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其他重要的领域。
然而,如果我们可以在家里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光,那么这样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发展更全面的品质。
再次,德育还需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孩子是通过实际行动和经验学习认知和道德的。
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是不能直接渗透进孩子心灵的,而是需要通过实际体验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举办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一个团队合作的领袖,如何协作解决问题等等。
最后,德育也需要在教育环境上做出一些改变。
一个愉快,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
当然,创建这样一个环境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老师和家长要有很高的情感智慧、理智和文化素养。
总之,德育之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教育方式。
我们还需要在教育中注重互动和合作,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德育的过程中。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要让德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切实行动。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尽相同。
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育。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倡导“成长教育”,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世界。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他们可能会面临友情、爱情、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情感问题。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
除了在德育课堂上进行相关教育,还要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排解情感困惑,建立健康稳定的情感世界。
而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学生释放情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递温暖和关爱。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个人情感、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修养水平。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人文素养,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引导他们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成长。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走进社区、走进贫困山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指导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懂得珍惜生命,尊重他人,追求卓越。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积极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就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德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起互信、互敬的关系。
这样,孩子们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困惑。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和尊重,不轻易评判和批评,而是要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和状况。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各种负面情绪的冲击,如焦虑、压力、挫折等。
德育工作者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引导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倾听、安慰、鼓励等,帮助孩子们理解、面对和化解心理问题,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孩子的价值观念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德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他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和价值,明确什么是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引导他们倡导真、善、美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德育工作者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而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发展指导、情绪管理培训、兴趣小组等活动,帮助学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潜能,提升个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并不容易,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教育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素质。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来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
教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品德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力量。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品德成长中最亲密的引导者。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把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处世原则。
家庭可以利用家庭教育、家庭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品德教育中,与学校共同营造浓厚的品德教育氛围。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社会的道德风气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品德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品德教育体验。
媒体应该加强道德宣传,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尊重和谐的社会氛围。
品德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者的认真对待和切实行动。
只有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让学生明白何谓美好,何谓正确。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播。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德育工作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育工作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家长和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
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个别谈话和家访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理解。
教师还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需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德育工作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讨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通过启发性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自主决策能力。
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需要通过教育活动和体验式学习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写信、看电影和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还应该利用科技手段,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注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以及通过教育活动和体验式学习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办法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种子,点燃一盏灯。
只有让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细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感,学会控制情绪,提高情商,从而在心灵深处播下感恩、友爱、团结的种子。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引导他们去做好事、说好话,养成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要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当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们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压力和困扰是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心理韧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只有当德育工作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要让品德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产生实际的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第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每个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品德教育的起点。
家长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语言教育、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等方式,向孩子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例如,告诉孩子“勤劳可以创造美好生活”,“诚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爱心可以带来幸福快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强化孩子对道德、良好习惯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教育课程。
教育课程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把品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学习懂得尊重、谦虚、诚实、爱心、公正等品质。
这些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道理,更要让他们体验道理的好处,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习惯。
例如,在素质教育课程中通过游戏、案例、讲故事等方式,向学生阐述“自信不是无所顾虑,而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识”,“诚信是立足长远的必要条件”,“独立思考可以让你更深入地独立思考”等道理。
第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道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对道德、良好习惯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设置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助人为乐、环保、思想品德比赛、公益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要有形式,更要有实质意义,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行动了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把道理活学活用。
第四,心理建设。
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需要有有效的心理建设。
在当今日益快速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许多学生面临着各种的挑战和压力,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和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课程、心理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情绪的正常变化,并掌握一些缓解压力和情绪的技巧。
这些技巧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也可以促进他们的道德、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综上所述,要让品德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并产生实际的效果,需要家庭教育、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和心理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灵魂工程”。
德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更是要让学生在德育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德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有益的德育活动和课程,让学生在积极、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德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需要,让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紧密相连。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依据。
通过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可以及时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德育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快乐。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德育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做好事、做好人。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德育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感受到快乐。
德育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引导学生自我认知,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和成功,增强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信心。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让他们在创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德育要注重行为规范,让学生在规范中感受到快乐。
德育工作要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道德观念。
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抓住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基础。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鼓励他们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激发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勇于承担责任,按时完成作业和任务,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性。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现状和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以及自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
公德心则是指个体对社会规范、道德伦理和公共利益的认同和尊重。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到学有所用、劳有所得、回报社会。
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和勇气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和困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
总而言之,德育工作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把握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动机,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学案例之让德育教学融进学生的生活-------张建飞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朝一夕的促膝长谈,一次两次的思想工作,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不亚于杯水车薪。
那么,德育作为一门课程,他到底应该让学生们学到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这学期担任了10级新生的德育课,而如何把握把德育课上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则成为我学期教学研究的主题。
说实话,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想通过教育使学生发生改变并非易事。
然而,面对他们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不禁要思考:发怒责骂的对象仅仅应该是学生吗?难道我们自身没有问题吗?我们的教育就没有缺失吗?这不,自开学以来,一直强调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乱扔垃圾、迟到早退、上课说话等,可是每次进入他们的教室,地面狼籍一片,心里总是堵得慌,更不用说有教育的成就感了。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下午。
10电工电梯班的课。
和往常一样,我提前3分钟走进了教室。
一进教室,我发现教室的地面虽然不是很干净,但没有往日的垃圾、废纸等,我当时心里既舒服又高兴。
走到讲台前,我刚要对教室卫生进行评价,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可最后一桌高春达同学的举动让我戛然而止。
只见他把刚刚吃完的瓜子皮用手在桌子上聚拢,然后全部弄到了地下。
我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地面本来很干净,他却把瓜子皮扔到地上,太不像话了。
我不动声色地站在讲台上,看他如何处理地上的瓜子皮。
然而高春达之后的一系列举动让我感动。
只见他把桌面清理干净后,起身到后面拿过笤帚,把地面打扫干净,并把瓜子皮扫到了教室后面;我以为他只会把瓜子皮堆在那里就不管了,可是他没有,他拿过铁簸箕把瓜子皮扫到了簸箕里;我以为他把瓜子皮扫到簸箕里就可以了,可是他扫完后把簸箕里的瓜子皮倒进了垃圾桶,然后把簸箕和笤帚放好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上课铃刚好打响。
带着梦寐以求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大声说:上课。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信息的不断普及,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深刻领悟道德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怎样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德育教育的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尽相同,但都至少包含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只有将认识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感悟道德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德育主题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或者举办道德模范评选和事迹宣传,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实的道德问题和感人的道德典范,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学校还可以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卫生、会议纪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奉献精神。
德育教育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的一节课,更应当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德育内涵,学校还应当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教育生活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墙报、展板等形式,张贴一些形象生动的德育教育宣传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情感和行为。
学校可以倡导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比如举办道德讲堂、读书交流会、心灵沟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手段,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德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为此,学校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懂得感恩、勇于奉献、乐于助人。
学校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家庭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包括道德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德育内涵,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做些道德讲座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可以开设德育课程,通过讲解道德准则和道德榜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比如参观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了解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了解到何为善、何为恶,并明确懂得如何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强调奖罚分明,让学生在行为规范中感受到道德的底线和红线。
学校应该注重道德实践的引导。
德育教育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德育的内涵。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慰问贫困学生、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快乐和满足感。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将道德信念和行为统一起来,真正将道德观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学校还应该注重家校合作,使德育教育变得更有效。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两者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互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并与家长共同讨论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家庭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通过家庭的日常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品德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 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上都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使得品德教育逐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和教育理论, 探讨如何让品德教育更好地走进学生生活,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首先, 品德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校和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的基本方向。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的重要途径, 它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 学校和教师要把握好品德教育的方向,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塑造学生的品格。
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才能更好地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使学生真正受益。
其次, 通过课程设置,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品德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要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课程, 让品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再次, 通过生活管理,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生活制度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生活管理, 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 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品格。
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与其教孩子们如何成为成功的人,不如教他们如何成为快乐的人。
”这是一句深入人心的话。
如今,许多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优秀,但内心却并不快乐,甚至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因此,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实中,许多学生盲目崇拜功利主义,只在意荣誉、地位和财富,而忽略了品德和人格。
这种价值观不仅容易遮蔽学生的内心,还导致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崩溃。
因此,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培养他们追求真善美,独立自信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物质不等于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实现和对他人的贡献。
其次,塑造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是一个美妙的理念,也是一个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理想。
学校是塑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秉持和谐、友爱、互助、包容、诚信、勤奋、进取的核心价值观。
营造一个敬重师长,团结互助,睦邻友好的校园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获得自由而充实的成长体验。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成为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守护者。
再者,加强家庭德育建设。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好的补充和延伸。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指导和陪伴。
这种状态,导致很多孩子成长中容易受外界的负面影响,习惯难以纠正。
因此,学校应该与家庭齐心协力,加强家庭德育建设。
通过各种方式,如亲子活动、家校联合公开课、家庭教育讲座等,引导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
最后,营造“爱心”文化。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学生为了成绩、荣誉和前程,不惜一切代价,导致彼此之间产生“看扁”、“嫉妒”、“追求个人成就”的心理。
我们的学校需要建立“爱心”文化,让学生习惯从小事中注入爱心。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
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需要教育者在实施德育活动时,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个人需求和兴趣,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教育者要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活动内容。
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设计一些个人发展的活动,帮助他们发掘个人潜力和培养自信心。
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需求和兴趣。
德育工作不应仅仅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互动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育者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德育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开展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走进孩子心灵深处的重要一环。
人际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合作和互动的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可以组织团队游戏、集体讨论等活动,让孩子在合作和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理解和分享。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
孩子的德育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一些情感教育的活动,让孩子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成长。
以生活为载体,促进品德养成
以生活为载体,促进品德养成【摘要】生活是品德养成的重要载体,培养孩子的品德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
家庭生活对品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生活也是品德塑造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校规校纪、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
社会生活中的品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各界的正能量都可以对个体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每一个做好的细节都能为品德贡献力量。
以生活为载体,促进品德养成的重要性无法忽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应该成为品德的养分,通过生活的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
生活是最好的师傅,让我们用心感悟,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关键词】生活、品德养成、培养、家庭、学校、社会、细节、重要性、养分、实践、提升、素养1. 引言1.1 生活是品德养成的重要载体生活是品德养成的重要载体。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日常经历,是我们成长的舞台,也是我们塑造品德的重要场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和面对。
而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难中,我们的品德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影响着我们的品德形成,比如待人接物的态度、言行举止的举止、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等等。
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我们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校中,老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互动等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品德观念。
我们应该以生活为载体,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培养出良好的品德素养。
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应该成为我们品德的养分,让我们不断向着更加美好的品德境界迈进。
2. 正文2.1 培养孩子的品德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培养孩子的品德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这是品德教育的基本点。
学校德育生活化——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
德育与 一般 性的知识 传授 、教学技巧不 同 ,它是心灵 的塑
造 、 品格 的培 育 、行为 的养成 ,所 以不 能把 德育封 闭孤 立起
一
来 ,也 不 能 把德 育 政 治 化 和 口号 化 , 而 应 当 将 德 育 工 作 由静 态 人 文 关 怀 ,与 学 生 融 洽 相 处 ,构 建 教 学 相 长 的 自然 生 态 环 境 。
的心 灵 ,让 青 少 年 “ 人 ” 。 要 完 成 这 项 光 荣 而 艰 巨 的任 务 , 成
青少年 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 长 ,这 既是班主任 的责任 ,更 是班 弦 ,让 正直之举 、同情之 心成为他们生活 中再正常不过 的 自觉 主任的幸福。 怎样 走进他们 的心灵世界 ,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 行 为。如 :我校在2 0 年 1 月开展的 “ 09 1 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
、
教育 是心灵的艺术 。班主任首要 的任务是塑造青少 年美好 使学生成为学校德育 工作的主体 。学校的德育实践 活动 充分 与 学 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相联 系 ,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 ,善 必须走进学 生的心灵 。培养青 少年求真 向善趋美 的心灵 ,引导 于在最现实 、最本质 的生 活中 ,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 良之
转变为动态 ,由 “ 、大 、空 ”转变为 “ 、小、实” ,由抽 这种特殊 的德育 “ 远 近 场” ,使师生心 畅意舒 ,犹如驶进了一个温 象转变为具体 。让学 生在做 中感悟人生 ,在 活动中接受教育 , 馨 的港湾 ,美的情感在愉悦与快乐 中升华 ,好的品格在 轻松 与
使德育工作鲜活 闪亮 ,富有魅力 。 六沟高 中的 “ 育生活化 ”,就是将德育融人生 活之 中, 德 融入学生心灵成 长过程 的始终 ,让学生在具体 可感的生活 中如 春 苗小树般健康成长。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生活是品德教育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是生活最好的教材。
生活和品德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来说,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探讨如何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提倡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助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塑造健康的品德价值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友好美德等。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点滴细节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晨会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行为规范的讲解,教育他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等。
在食堂用餐时,老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排队、不要挤推等,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教育学生不要说脏话、尊重他人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正直、礼貌、勇敢、善良等美德贯穿于学生的一举一动之中。
二、开展情景剧演绎情景剧演绎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品德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各种具体的情境当中,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表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剧的话题,如“捡到钱包该不该归还”、“看到同学欺负他人该不该助一臂之力”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亲身感受正确和错误之间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体验,给予品德教育更直接的感染力。
三、注重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一些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学生自我审视,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找出改正的途径。
老师可以定期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感动和启发,引导他们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激发出自我提高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品德教育方式,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让“德育”回归生活-“将“生活”融入德育
让“德育”回归生活,将“生活”融入德育北大附属即墨实验小学常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新时期的教育者必须转换立场,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活动中。
五育德为首,如何育德?我们认为,德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也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生活”融入德育!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因此,道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为此,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以生活为课程,让“德育”回归生活本学期,我校在集团“生活即教育。
”课题研究的引领下,通过学校课题组共同努力,将生活当中的“小事”纳入到班会、纳入到课堂、纳入到活动中,深入生活实际,努力做到让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探索生活之趣、热爱生活之乐。
因而,在把德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课堂上,就有了体育课中合作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自由活动课中谈天说地时的闲情逸致,研学课中游山玩水时的赏心悦目,STEM实践课中探索发现时的无穷乐趣,学生们就有了无穷无尽的交流话题,课堂上也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化”。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如在学习《团结就是力量》之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一张手抄报。
接受任务后,有的小组通力合作,设计的设计,搜集的搜集,安排任务井井有条;但也有的小组意见不统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见动静。
因此,在规定时间里,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各不相同。
接着,让优胜的小组现身说教,畅谈合作的方法以及合作的好处。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德育不仅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对学生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
在当下社会,培养学生的德育内涵更加显得迫切和重要。
而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德育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灌输,更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在生活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一、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悟德育内涵,需要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引导和激发。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义工活动、环保活动、扶贫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困境,从而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等,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的不同群体和生活境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情和美好,从而培养出一颗爱心和责任感。
二、创设情境化的教育环境除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德育内涵,学校还应该在校内创设情境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情境,从而引导他们感悟德育内涵。
在校园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的装置或布置,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来感悟与学习。
设置一个“关爱小屋”,让学生在里面写下自己对家人、朋友、老师的感恩之情;在教室中设置一个“赞美墙”,让学生在上面写下对同学的赞美和鼓励;在食堂中设置一个“爱心餐桌”,邀请学生参与到公益餐桌的志愿者服务中去。
通过这些情境化的教育环境,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德育内涵,并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感悟要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除了通过社会实践和情境化的教育环境来引导和激发,更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感悟。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德育主题的班会或活动,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自我反思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生活为纽带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发表时间:2011-12-09T10:41:46.52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上期供稿作者:赵向平[导读] 品德与社会课很难完全抛开说教,但我们要努力将抽象的说教感性化。
赵向平
洛阳市教育局直属第一小学河南洛阳 471000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 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被请下了“神坛”,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教师也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
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
当前,教师要担负起课程设计者的角色是急切需要不断的专业引领以求得教学智慧的。
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就像一位既具有一定理论的高度又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不断地为我提供专业支持,让我在教材的领引下开启鲜活的课堂,和教材一起走进儿童的生活。
一、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德育的教材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结果,只有与学生生活最有关联,与他们生活最接近的事与物,才可能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新的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处理时,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堂,而是选取了贴切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载体进行教育。
比方“战争与冲突”这一主题,课文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没有内涵的,课堂教学也会变成枯燥说教,教学效果不敢恭维。
我感觉学生是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对数据作出理性分析然后得出深刻认识的。
此刻老师应该抛开那些枯燥的阿拉伯数字,从我们学生和伊拉克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画面和真实感受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讲述当时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在巴格达,他们住在防空洞中,听到外面炮声隆隆,他们也会想,“什么声音那么震耳欲聋,连房子都动了?”“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呢?”“为什么我不能出去玩,只能整天呆在阴暗的洞里?”“什么时候我才能去学校,去动物园玩?”……战争中的生活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让学生呈现出一幅儿童眼中的战争图景,同时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对战争的思考,对和平的热爱。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回归生活,着眼于学生身边看的见、摸的着、感受得到事,帮助学生的建道德认知。
二、让孩子在还原生活中体验生活意蕴
品德与社会课很难完全抛开说教,但我们要努力将抽象的说教感性化。
这就是要把说教还原成生活场景,只有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的生命力得到张扬,只有在生活场景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意蕴。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要联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生活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找课本有哪些知识点,如果这样一找,我们又陷入了以往的课程观。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应还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这个生活是充满情趣,洋溢活力,具有生命意义的,决不是那些支离破碎的所谓知识点。
如在学习“用智慧保护自己”的内容时,我选择了三个情境,让同学们讨论,看看谁是“自救智多星”: ⑴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你后面跟着你,怎么办? ⑵当你独自在家,遇到陌生人来访,怎么办? ⑶当你路过网吧,网吧老板拉你进去打游戏,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遭遇意外险情和伤害时,处理方法应随机应变,机智勇敢,用智慧来保护自己;处理的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少,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这些来自生活的情境,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学生曾经思考过的,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性的问题融入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
在还原生活中体验生活意蕴,就意味着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就是强调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在体验生活中提升生活品质
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而言,他们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有一个尊重其生活的领域,因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建构人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创造精彩生活,丰富想象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课堂以生活化活动串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妙趣横生的生活主题之中,突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例如,在上“孝敬父母”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上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就是要让生活本身而不是远离生活的东西成为教育的手段,教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和情感的提升,我们德充工作的使命,就是要走进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这片儿童道德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耘。
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