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黍苗的原文及译文
é
雨作者:富丽来源:《月读》2017年第04期“清明时节雨纷纷。
”进入4月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明显多起来了。
“雨”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字形让人一目了然,表现的是雨点下落的情形。
至于上面的横线,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它表示高空的云层。
许慎《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
”也就是说,“雨”最初指的是从云层中降下的水滴,即“雨水”。
例如《诗经·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大意是,茂盛的黍苗茁壮生长,雨水及时地滋润它们。
许慎紧接着又说:“一象天,冂象云,水零其间也。
”这是从“雨”的篆书字形出发做出的解释。
实际上,在“雨”的甲骨文字形中,就有上面多出一横的写法,而从小篆开始,这样的写法基本上被固定下来。
小篆之后的“雨”,上面一横表示天,对于此种观点一般争议不大。
其实,“雨”字中无论是甲骨文字形上面被视为云层的横线,还是小篆字形上面被视为天的一横,都意在表现雨水的由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在我國古代农业社会,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十四节气中就有“雨水”和“谷雨”两个节气跟降雨有关。
古人对“雨”的重视和认知反映在他们对不同程度降雨的说法里面。
例如《尔雅·释天》记载:“暴雨谓之冻,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
”南朝梁元帝萧绎《纂要》也有记载:“疾雨曰骤雨,徐雨曰零雨,雨久曰苦雨,亦曰愁霖。
”“雨”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窥见一斑。
自古以来,跟“雨”有关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好雨知时节”“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大概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随口吟出几句。
“雨”又从指“雨水”发展出表示“下雨”的意思。
例如《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
犹不雩而雨也。
”雩是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动。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下不下雨跟祭祀祈雨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雨”还从“下雨”之义进一步发展出表示“雪或其他较小物体降落”的意思。
《诗经》(黍离,子衿,木瓜)原文译文赏析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①黍:谷物名。
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
②稷,谷物名。
③行迈:前行。
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景象?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赏析】《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汉族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作于东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又有分析认为未必是灭亡后的悲伤诗,只是在通过不同季节黍的变化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心情。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
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黍苗·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黍苗·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黍苗》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
《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
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
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
”(《诗序辨说》)可谓干净利落。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小雅;黍苗》译注题解:叙述召伯经营治理谢邑的过程。
原文译文注释芃芃黍苗1,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2,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3,盖云归哉4。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5,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6,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7,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
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
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
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1.芃(pén ɡ)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2.辇:人推挽的车子。
3.集:完成。
4.盖(hé):同"盍",何不。
5.肃肃:严正的样子。
功:工程。
6.烈烈:威武的样子。
7.原:高平之地。
隰(xí):低湿之地。
【Y-067】黍苗【题解及原文】歌颂召伯虎经营申国,建设谢城,慰劳徒众,大功告成。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注释】1、芃芃(朋péng):《毛传》:“芃芃,长大貌。
《诗经选译--黍离》(闫海文通俗译诗经
《黍离》闫海文译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看那黍子很茂盛,高粱苗儿绿油油。
来到故地脚步慢,无限愁思烦心头。
能够理解我的人,知我心中好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还有何追求。
高高在上老天爷,是谁害我离家走?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看那黍子长得好,高粱穗大垂下头。
来到故地脚步慢,心中难受如醉酒。
能够理解我的人,知我心中好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还有何追求。
高高在上老天爷,是谁害我离家走?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看那黍子繁又茂,高粱结穗沉甸甸。
来到故地脚步慢,心里如噎很难受。
能够理解我的人,知我心中好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还有何追求。
高高在上老天爷,是谁害我离家走?闫海文(安阳县理工中专)注解: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衰微,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昔日的贵族大夫变成了一般平民,他们当然对社会不满。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一位没落贵族大夫变为平民后,到原来的西周都城镐京行役,看到了镐京的城阙宫殿变成了种植五谷的田地,不禁发出忧愁悲伤的感慨,过去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贵族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
黍离·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黍离·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黍离》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
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王风;黍离》译注题解: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原文译文注释彼黍离离1,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2,中心摇摇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梁已结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1.黍稷(shǔjì 蜀记):两种农作物。
黍,小米;稷,高粱。
离离:行列貌。
2.行迈:行走。
靡靡:行步迟缓貌。
3.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4.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5.噎(yē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F-065】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黍离
j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繁茂貌。
3.稷:谷子,一说高粱。
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4.行迈:行的复合词。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中心:内心;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11.实:籽粒。
12.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黍离”、“彼黍离离”,应是一种典型的比兴修辞。
黍,是禾本科黍属的粮食作物,磨米加工后现称作黄米,比粟米(即小米)略大。
黍在先秦时期是重要农作物,位列“五谷”、“六谷”()说法之列。
《诗经·魏风》有脍炙人口的名句:“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可见黍的重要性。
黍是谷物中最耐旱、生长期最短的作物,后被粟、麦取代了主产粮食的地位。
现在作为杂粮一种,在一些因为海拔、气候导致光热条件不足或者秋粮复种期短的地区种植。
黍在植物形态上与其它谷物(麦子、粟、高粱、水稻等)的最大区别是谷穗不是密实成粗厚棒状,而散穗是向四周分开下垂(不很恰当的可以联想一下吊兰的样子)。
因此在这里用于比兴人的离散。
诗经小雅黍苗的原文附赏析
诗经小雅黍苗的原文附赏析《黍苗》,《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
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黍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小雅黍苗的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芃芃①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②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③,我车我牛④。
我行既集,盖⑤云归哉。
我徒我御⑥,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⑦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⑧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注释①芃芃(音蓬):长大貌。
②悠悠:行貌。
③任:负荷。
辇:挽车。
④车:将车。
手扶车行。
牛:牵牛以助车行。
⑤集:成。
盖:皆。
一说同盍,何不。
⑥徒:步行。
御:驾驶。
⑦肃肃:严正之貌。
⑧烈烈:威武貌。
译文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
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
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
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诗经小雅黍苗赏析本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
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
诗中所述召伯营谢邑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
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
《诗经·小雅·黍苗》:维护周道的作刺之歌
《诗经·⼩雅·⿉苗》:维护周道的作刺之歌《诗经·⼩雅·⿉苗》:维护周道的作刺之歌□邱经祥芃芃⿉苗,阴⾬膏之。
悠悠南⾏,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
我⾏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则宁。
——《诗经·⼩雅·⿉苗》⿉苗,《管⼦·轻重》:“⿉者,⾕之美者也”,所以,⿉苗是优良品种的⽲苗,当然不⼀定是指稻苗,五⾕的⾕是指五种粮⾷作物的统称。
芃芃,草⽊茂盛的样⼦。
阴⾬,下⾬的时候见不着太阳,为阴,所以称为阴⾬,很形象。
膏,指肥沃的,也有念去声,指滋润。
⽲苗之所以茂盛,是因为有⾬⽔滋润养育它。
《正义》:“此苗所以得盛者,由上天以阴⾬膏泽之故也。
”悠,思念,“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悠悠,指忧思的样⼦,“悠悠我思”(《邶风·终风》),亦指遥远长久的样⼦,“悠悠苍天”(《王风·⿉离》)。
另指长远,“⼭川悠远,维其劳矣”(《⼩雅·渐渐之⽯》)。
⾏,⾛。
为什么要⾛?因为背负着任务或使命。
因此,“⾏”在本诗中还引申为“任务”或“使命”。
劳,有的认为是慰劳,但我对这个解释表⽰怀疑。
“劳”在本诗中就是指勤劳、劳动的劳。
整句的意思是,我们赶赴遥远的南⽅,为了完成艰难的使命,召伯是我们这次任务的领导者,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没⽇没夜的筹划操劳。
另外有诗为证,《曹风·下泉》:“芃芃⿉苗,阴⾬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闻⼀多《风诗类钞》解释为:“四⽅诸侯之所以有王者,以郇伯勤劳之故也。
”若在《曹风·下泉》将“劳”解释为“慰劳”,则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谢功”,建造申国谢⾢城墙;“征师”,出征攻打侵略或叛逆的敌⼈。
所以我们或者⽤背担、拉⼩推车运沙⼟,或者⽤⽜车、马车搬⽯料,建造谢城;我们或者以步兵列阵,或者以战车列阵,⼜或者以师为作战单位,或者以旅为作战单位,奋⼒杀敌,打败了敌⼈。
申伯公诗《黍苗》欣赏
申伯公诗《黍苗》欣赏申伯公诗《黍苗》欣赏孔子整理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关申伯公的诗篇有二篇:《崧高》,《黍苗》。
《黍苗》一诗是申伯公写给召穆公前期治理谢邑的诗。
当时申伯公五十多岁,受周宣王封于南阳谢邑,是南申国的开国君主。
从全诗内容来看作者是申伯公。
诗中有“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四句,根据周朝的制度规定,君行师从,卿行旅从;所以,申伯公有资格说,我师我行。
另外,把悠悠南行的队伍到谢邑去称之为归处,也只有迁封到谢邑的申伯公有资格这么说。
《诗经》中有关周幽王后申氏的诗有一篇《白华》。
二干八百多年前的申伯公,不仅是一位功绩显赫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位气度非凡儒雅的文学家。
尹吉甫说申伯文武是宪,是据实概括。
《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黍苗》诗译文:蓬勃茁壮的黍苗,全靠着细雨的滋润。
我这悠悠南迁的队伍,有赖于召伯的辛劳。
我这些背扛肩挑的,牛车马车运输忙。
远征的队伍集合一起南行,好像是归家一样。
我的步兵和战车,以及威武的军旅。
远征的队伍集合一起,好像是回家团聚一样。
谢城修建得气派严整,全是召伯的辛苦经营。
这雄壮的南征队伍,也依靠召伯来组织。
高低不平的田地已经修平,潺潺的流水清又清。
召伯完成了显赫的工程,周天子的内心就平静高兴。
《黍离》原文及翻译
《黍离》原文及翻译诗经《黍离》原文及翻译据知,《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汉族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黍离》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黍离》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翻译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注释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离离:行列貌。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行走。
靡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心中。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悠悠:遥远的样子。
噎:堵塞。
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鉴赏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
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
诗经中家庭和谐的诗句
诗经中家庭和谐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诗经中家庭和谐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诗经里有没有家庭幸福和谐的诗歌1、《诗经·小雅·斯干》——先秦佚名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译文:为了弘扬先祖前辈的基业,预备营造规制雄伟的建筑,在宫室西南方位大开门户。
1家人住在1起和谐相处,每天欢声笑语让世人艳羡。
2、《诗经·小雅·常棣》——先秦佚名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译文:陈设好盘盏布好丰富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
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1起,究竟是血脉相连1家骨肉。
夫妻们亲热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动听悠扬琴瑟协奏。
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1起,是那样和谐欢快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支配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高兴喜,前前后后仔细考虑究根底,认真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3、《国风·郑风·女曰鸡鸣》——先秦佚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译文:你弹琴来我鼓瑟,夫妻安好心欢畅。
知你对我真关怀,送你杂佩表我爱。
知你对我多温顺,送你杂佩表我情。
知你对我情义深,送你杂佩表我心。
4、《诗经·周颂·载芟》——先秦佚名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译文:收获谷物真是多,露天堆满打谷场,成万成亿难计量。
酿造清酒与甜酒,进献先祖先妣尝,完成百礼供祭飧。
祭献食品喷喷香,是我邦家有荣光。
献祭椒酒香喷喷,祝愿老人常安康。
不是现在才这样,不是今年才这样,万古都有这景象。
5、《国风·周南·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之《黍离》、《采葛》
《诗经》之《黍离》、《采葛》《阅读欣赏》节目(12月23日)介绍《诗经》之《黍离》、《采葛》宋祥瑞撰稿林光播讲《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关节目:12月16日谈谈《诗经》唐永德撰稿王欢播讲12月17日介绍《诗经 ? 东山》倪其心撰稿丁然播讲12月18日介绍《诗经》中的两首恋歌——《静女》、《蒹葭》褚斌杰撰稿张悦播讲12月19日介绍《诗经》之《芣苢》、《柏舟》、《风雨》倪其心撰稿黎江播讲《诗经?黍离》鉴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题解】《毛诗序》说周人东迁后行役到故都,见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
他忧伤彷徨,“闵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这首诗。
此说在旧说中最为通行,但从诗的本身体味,只见出这是一个流浪人诉忧之词,是否有关周室播迁的事却很难说。
所以“闵周”之说只可供参考而不必拘泥。
【注释】1.黍:小米。
离离:行列貌。
2.稷:高粱。
头两句是说黍稷离离成行,正在长苗的时候。
“离离”和“苗”虽然分在两句实际是兼写黍稷。
下二章仿此。
3.迈:行远。
行迈:等于说“行行”。
靡靡:脚步缓慢的样子。
4.中心:就是心中。
摇摇:又作“愮愮”,是心忧不能自主的感觉。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两句说,了解我的人见我在这里徘徊,晓得我心里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还当我在寻找什么呢。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
赏析
•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 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 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 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 “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 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 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 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 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 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 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常识
• 选自《诗经· 王风· 黍离》。黍离是诗经里的一首,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 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作者不可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 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 《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 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 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 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 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 孔子世家》又说: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 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做“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 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 共40篇。《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和“兴”,“赋”就是“敷陈 其率而直言之”;“比”就是比喻;“兴”又叫做“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黍离
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氏百姓生活中 的苦恼,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商人亏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搓,也可以归 入有限的、短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赏析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 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 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 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 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 《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赏析
其实,这就是人。他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还想要追问为什 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 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有人生来 就是王子,有人生来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物质解答 不了的问题时,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
读解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以忧 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理由的, 忧郁也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莫名的烦恼, 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如一 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不等于忧郁 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 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 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着什么指引。
诗经《黍苗》原文、翻译和注释
诗经《黍苗》原文、翻译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黍苗》原文、翻译和注释【导语】:召伯(虎)南营谢邑,率其徒众,能慰劳他们,使大功告成,诗是歌颂他的。
粮食相关诗词
粮食相关诗词稻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豳风·七月》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小雅·甫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小雅·白华》稻的栽培历史至少有4000年,《诗经》中提到的稻,依据历年来各个注释家的意见,应为“秔稻”,即近称“粳稻”,米比较不粘,为米饭的主要来源。
黍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王风·黍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魏风·硕鼠》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小雅·黍苗》黍生长期短,耐旱耐瘠,最适合游牧民族及干旱地区栽培,后来发展成许多不同的品种,如秠、秬等。
黍在《诗经》时代以前以及唐宋时代,都是中国人的主食。
稷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豳风·七月》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王风·黍离》或耘或耔,黍稷薿薿。
——《小雅·甫田》稷在古代被视作“百谷之长”,具有高度抗旱耐热,抗虫害,生长期短等优点,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上古时期,人们把播种五谷的事称为稷事,帝王奉稷为谷神,把江山称为社稷。
麦黍稷重穋,稙稺菽麦。
——《鲁颂·閟官》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鄘风·桑中》麦在《诗经》年代已经是重要的农作物,不过《诗经》中并没有区分大麦、小麦,都以“麦”字来表示,指麦苗、麦穗或者麦田。
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小雅·小宛》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小雅·采菽》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小雅·白驹》菽原指豆类的总称,专指大豆或者黄豆,直至汉代以后改称为豆。
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悠久,栽培地区广大。
“戎菽”“荏菽”均为大豆的古称,而大豆的叶子则称为“藿”,茎则称为“萁”。
赏诗句体察农情感受务农时节的繁忙《观刈麦》(节选)【唐】白居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释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出自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shǔ离lí彼bǐ黍shǔ离lí离lí,彼bǐ稷jì之zhī苗miáo。
行háng迈mài靡mí靡mí,中zhōng心xīn摇yáo摇yáo。
知zhī我wǒ者zhě,谓wâi我wǒ心xīn忧yōu;不bù知zhī我wǒ者zhě,谓wâi我wǒ何hã求qiú。
悠yōu悠yōu苍cāng天tiān,此cǐ何hã人rãn哉zāi?彼bǐ黍shǔ离lí离lí,彼bǐ稷jì之zhī穗suì。
行háng迈mài靡mí靡mí,中zhōng心xīn如rú醉zuì。
知zhī我wǒ者zhě,谓wâi我wǒ心xīn忧yōu;不bù知zhī我wǒ者zhě,谓wâi我wǒ何hã求qiú。
悠yōu悠yōu苍cāng天tiān,此cǐ何hã人rãn哉zāi?彼bǐ黍shǔ离lí离lí,彼bǐ稷jì之zhī实shí。
行háng迈mài靡mí靡mí,中zhōng心xīn如rú噎yē。
知zhī我wǒ者zhě,谓wâi我wǒ心xīn忧yōu;不bù知zhī我wǒ者zhě,谓wâi我wǒ何hã求qiú。
我艺黍稷的意思
我艺黍稷的意思
“我艺黍稷”是出自《诗经·小雅·楚茨》中的一句农事活动描述。
“黍稷”是古代主要农作物之一,黍为黄米,稷为粟,黍稷象征五谷丰登。
整句话的意思是,我种植着小米和黄米。
这句诗中,“我艺黍稷”表达了农民对于种植庄稼的热爱和对于五谷丰登的祈愿。
其中,“艺”表示种植、培育之意,“黍”和“稷”则是指代小米和黄米,暗示着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整句话传递了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于粮食丰收的渴望,也反映了古代农民对于土地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此外,“我艺黍稷”这句话也寓意着勤劳、朴实和安分守己的品质。
在古代社会中,农民们以勤劳的汗水耕耘着土地,默默地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我艺黍稷”也象征着人们不畏艰辛、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原文、赏析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出自先秦的《小雅·黍苗》
原文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创作背景:
译文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
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小雅黍苗的原文及译文
《黍苗》,《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
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黍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原文
芃芃①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②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③,我车我牛④。
我行既集,盖⑤云归哉。
我徒我御⑥,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⑦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⑧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注释
①芃芃(音蓬):长大貌。
②悠悠:行貌。
③任:负荷。
辇:挽车。
④车:将车。
手扶车行。
牛:牵牛以助车行。
⑤集:成。
盖:皆。
一说同盍,何不。
⑥徒:步行。
御:驾驶。
⑦肃肃:严正之貌。
⑧烈烈:威武貌。
译文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
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
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
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诗经小雅黍苗赏析本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
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
诗中所述召伯营谢邑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
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
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
《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叙述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确实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
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
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
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谁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
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
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
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还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呢?
第二、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
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
这两章后两句言: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
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
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还会有什么疏漏呢?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
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