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指标1.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城市化的指标: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变化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的实际案例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城市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指标分析城市化的实际案例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化的主要阶段和特点2.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比较法:比较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特点2.4 教学活动回顾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比较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特点第三章:城市化的驱动因素3.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掌握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2 教学内容人口驱动因素: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等经济驱动因素:工业化、经济发展等社会驱动因素:城市化政策、教育水平提高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互动讨论法:讨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讨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4.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掌握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分布4.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城市化的空间特征:城市化程度、城市规模分布、城市化模式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特征地图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分布4.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讨论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分布第五章: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5.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5.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等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城市化水平、生活质量等城市化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的实际案例5.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六章:城市化的环境与可持续性6.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问题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6.2 教学内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化的可持续性问题:水资源、能源、土地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策略:绿色发展、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6.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问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城市化的政策与管理7.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掌握城市化管理的方法与手段7.2 教学内容城市化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城市规划等城市化管理: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全球城市化政策与管理的发展趋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管理的实际案例7.4 教学活动讨论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分析城市化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第八章: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8.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8.2 教学内容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人口流动、产业转型、乡村衰落等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资源配置、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等乡村发展的对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实际影响及对策8.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第九章: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9.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掌握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策略9.2 教学内容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失业问题、住房困难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经济结构调整、人口流动、政策不当等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城市规划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实际案例9.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讨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策略第十章: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城市化发展的挑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城市化发展的机遇:科技创新、市场需求、产业升级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互动讨论法:讨论城市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讨论城市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城市化的定义与重要性: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城市化是指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包括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经济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变以及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掌握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通过案例的分析,了解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5.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
比如:“你们周围有什么城市化的现象?”“你们所在的城市在过去几年有怎样的变化?”等。
2.学习内容:在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之后,老师可以分别介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比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同?”等。
3.案例分析: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比如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印度的城市化过程或者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
老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4.总结回顾:通过课堂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老师将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课后练习,如撰写短文、制作PPT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工具,并结合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讲解,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
2.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教学难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归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图片,根据图片景观推测城市——上海,提供上海土地和人口变化材料,由学生总结上海市的变化——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设计问题,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合作谈
论完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②.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标志)。
③.城市化的意义:
④.乡村——城市转变: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3.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图,引导学生总结不同阶段对应的特点。
4.设计探究问题: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5.课堂检测:
七、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陕西省省级优课)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内容摘要:本文从乡土地理的角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在从身边的事实出发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原理,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城市化学案教学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自主探究学习【教材依据】版本:湘教版《地理必修2》章、节名称: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设计思路】1、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核心素养,强调地理实践能力,强调传授给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的评价学生的表现。
要求老师尽可能开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能融入乡土地理,联系学生生活,不断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契合点,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推理、认知、总结提升所学的知识,并能使其对知识真正内化,学到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而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本节课内容能让师生最大限度的开发“身边”课程资源,融入乡土地理《宝鸡的变迁》,案例中生成问题,引入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发达、发展中城市化的进程,为何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城市化大潮中,激发学生思考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为城市化的问题等内容做铺垫。
本节课内容简单,但教材简单阐述了城市化的基本知识都是以叙述的方式给学生,案例和图片和图表资料较少,且所列案例与学生生活脱离。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弥补教材的不足开发课程资源。
以“宝鸡的变迁”为例让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所学知识。
3、学情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展良好,而且好奇心强。
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能提前完成“宝鸡变迁图片”的采集任务。
大部分学生对宝鸡很熟悉,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4、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小组合作探究、案例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和动力;2.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地区差异;3.初步了解宝鸡城市化状况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宝鸡变迁”通过案例体验,总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2.对比分析图表数据,会计算城市化水平,绘制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3.收集“宝鸡变迁”图片,及相关资料,提高对材料的收集、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2.通过中国城市化学习,知道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城市化标志、原因、特点【教学难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制作的随堂“学案”学生准备:提前一周的图片采集,选择性的用作课件素材和采访家人宝鸡市区在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教学方法9九个小组长上课前分发学案提前分发,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角度,如城市化与资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等,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与解决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实践性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湛把握,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这些亮点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组图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现状,如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现象。
2.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
整个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案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为其今后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目的是在前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在本章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一,大多数同学从家乡的变化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已对“城市化”这一社会现象有了亲身体会,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
可以适当完成一些自主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由城市化定义的特征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含义及标志2、城市化动力机制3、城市化地区差异性及其成因【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2、理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图片,表格【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通过展示昔阳阳城区的一些新老照片,然后设疑:昔阳,正不断地向现代化城市迈进,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家觉得可以用哪些词来概况?——城市化设计目的: 利用乡土地理,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
(活动)自学互助,合作探究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新和小组成员交流,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到下一展示环节,由全班同学互相帮助,老师根据学情重点指导。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教学设计(2课时)一、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2、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分析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3、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城市区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的前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薄弱,需要提供图例来帮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等。
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四、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多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列举城市化的意义。
2、说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4、说出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提高读图能力。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4.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现实生活中种种城乡变迁的现象,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2.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汕头市上世纪90年代与现今城市市貌的4张对比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P36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化的定义。
〔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②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概念:〔过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图片放映:①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市发展图问题:读图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②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的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图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能够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解读,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化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家乡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表现和过程。
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两者的差异,提问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城市又会如何发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新课讲授1、城市化的概念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强调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结合图片和数据,向学生介绍城市化的三个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组织学生讨论:“在你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城市化的发展?”3、城市化的过程展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曲线,讲解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规模较小。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化的特点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为例,分析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但存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_《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师: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可是历史上的大沽河一度断流。2012 年青岛市提出了“一轴三线”的空间布局规划,这 “一轴”就是指 大沽河,市委市政府通过这“一轴”,拉开了大青岛的布局框架,通 过大沽河的治理,使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整个北部 区域的环境生态得到改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大沽河治理”的相关 材料,查找青岛市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搜集材料,了解城市化对环 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下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铺 垫。
(附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附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分析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动力机制。
2.运用城市时空差异统计图,判断城市化水平及原因。
3.运用不同区域或是其城市发展差异,分析城市化水平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课前预习】
探究二:城市化特点 师:读探究二两幅图,完成问题。
师:读左图说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提醒:读图时注 意从哪些方面问题?) 生:初级阶段水平低,速度慢;加速阶段速度快,水平迅速提高;后 期阶段水平高,速度快。 师:读右图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提醒: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生: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 师:引导学生读右图,发达国家的英国 1950 年城市化水平下降,这 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逆城市化。
本节课的重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化的特点, 难点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建议一课时,以新授课形式进行。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评测练习 下图示意 2001~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 率的比较(%)。读图,完成 1-2 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内容比较条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充分地利用团队智慧来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般地,我们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学习法。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1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二章第二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21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过渡] 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第一轮活动[课件]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
最后,教师做出总结性点评。
必答题设计如下:1组:什么是城市化?2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组: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组: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问题小结]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环节一】复习提问:1、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那些?2、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的特点及分布?3、影响地租高低的两个因素?地租的最高峰和次高峰在城市什么位置?【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布置优化探究的新知梳理和自主学习作业【环节三】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唱出了我国率先改革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状况。
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他在80年代初还是一个小渔村。
一个小渔村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过程。
下面就来学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一部分知识。
【环节四】课程讲授找一学生上台板书本节知识结构,教师巡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
具体的预习效果在讲课过程检查。
(承转)课前我们通过做预习学案,对本节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那么,本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哪些呢?三、明确知识重点和难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
(承转)下面我们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加深对本节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探究(一)1、展示第一组资料:深圳市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与2000年前后景观对比变化”图片和“深圳市城市面积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深圳市城市用地结构”的图表数据资料。
问题:思考“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深圳二十多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2、活动过程: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同学补充、教师纠正归纳总结3、活动结果:①学生能回答出的内容: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②不能回答出的内容:劳动力从事产业的转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
4、解决措施:①针对不能回答的内容教师进行启发点拨;②针对上述不规范回答进行纠正,强调专业术语的应用)预习作业效果检查:1、学生上台默写“城市化的标志”并把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后标上“重要”,幻灯片展示正确答案。
2、展示幻灯片“城市化的意义”学生齐读填空。
3、展示幻灯片“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学生回答,并分组讨论回答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怎样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材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
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的变化过程。
他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为动力,以社会经济水平为标准。
由时间进程带来地区和空间变化。
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重心是怎样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和学生一道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
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对于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不深。
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教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学明白。
另一方面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分析。
把学习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有关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和资料,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逆城市化的原因【教具准备】PPT课件、学案、图片、资料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通过对比法掌握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
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
1、定义
2、城市化意义的表现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
(三)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2、我国的城市化
教学反思
本课按原计划顺利完成,基本凸显了教学模式应用和本课教学思路,尤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较好的教学功底,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给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裕,没能特别好的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张文慧
2014年6月13日于五原县四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