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合集下载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是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该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下,至少连续两次测量的结果达到该标准。

该指南还对高血压的分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将高血压分为三级: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三级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评估该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体重、饮食、运动、吸烟、饮酒、心理因素等。

同时,该指南还提供了高血压的危险评估表,可以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评分来评估患者的高血压风险。

三、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该指南明确了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调整。

四、高血压的管理和随访该指南对高血压的管理和随访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

管理包括建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定期复查血压等。

随访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监测和调整,以及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五、高血压的并发症和处理该指南对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底病变等。

同时,该指南还对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综上所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导,对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根据该指南的要求,加强对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干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要点解读

干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要点解读

高血压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在我国高血压防治道路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其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趋势。

为满足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需要,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国家心血管中心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更新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针对年龄≥18 岁的成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流程、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长期管理要求等制定了标准,并首次增加了“高血压与中医药”的重要章节。

一、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流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等管理工作,识别出不适合在基层诊治的高血压患者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

患者经治疗病情平稳后,仍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便纳入管理并跟踪随访。

二、高血压治疗1.治疗“三原则”(1) 达标 : 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是根本。

(2) 平稳: 血压波动对各器官的伤害更大,保持血压长期平稳至关重要。

长效制剂有利于每日血压的平稳控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益,推荐使用。

(3) 综合管理: 选择降压药时应综合考虑其合并症。

对于已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及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给予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再发及死亡风险。

2.降压目标(1) 一般高血压 患者:血压降至 140/90mmHg以下 。

(2)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降至 130/80mmHg以下 。

(3) 65~79岁 患者:血压降至 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4) 80岁及以上 患者:血压降至 150/90mmHg 以下。

3.生活方式干预鼓励高血压患者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

4.药物治疗(1)推荐使用的降压药物推荐首选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即 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可分别用首字母A、B、C、D简称。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导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为了降低高血压相关的疾病负担,提高基层防治水平,国家制定了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静息状态下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的级别和附加危险因素,可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还要进行分级管理,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估除了血压水平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体重指数、吸烟、饮酒、高胆固醇、高血糖等。

在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估。

三、高血压的筛查和诊断对于成年人群体,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测量和筛查,包括在健康体检时进行血压测量。

一旦发现血压异常,需要进行多次血压测量以确认高血压的诊断,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四、高血压的综合干预高血压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来进行个体化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和ARB等。

五、高血压的管理与随访对于已诊断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管理和定期的随访。

系统管理包括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明确治疗目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等。

定期的随访包括定期的复诊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等。

六、高血压的并发症防治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并发症的防治。

对于心血管疾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对于肾脏疾病,需要进行定期的肾功能监测和保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以下简称《指南》)应运而生,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来解读《指南》。

一、筛查高血压1.定期测量血压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家族史及中老年人每半年测量一次。

2.分层筛查对于血压正常的人,三到五年测一次。

血压偏高的人,应该每年测一次。

3.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明确血压情况,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二、管理高血压1.非药物治疗首要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维持健康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等。

2.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选择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方案。

3.血压控制目标血压控制目标是基于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情况而制定的,对于60岁以下无临床并发症的患者,血压目标为130/80 mm Hg。

三、管理高血压的难点1.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高血压的控制紧密相关,医生应充分与患者沟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也应加强药品的监管和管理。

3.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医生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四、总结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和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

《指南》提供了一个指导思路,为规范化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在有关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而中国已成为高血压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基层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基层有效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为此,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有利于有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诊治率和控制率,以达到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危害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又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指在血压测量值超过140/90 mmHg(毫米汞柱)时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

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无明显原因的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两种类型。

2.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全身多脏器的慢性受损病,长期患高血压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脏疾病等。

同时还可诱发视网膜病变、动脉血管病变、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极大影响。

二、高血压的筛查和诊断1.筛查对象基层高血压筛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者、肥胖者、酗酒者、吸烟者、代谢综合征患者、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等。

2.筛查方法基层高血压筛查可采用血压测量、问卷调查、健康检查等方式。

全科医生应具备血压测量的技能,掌握正常血压值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多次血压测量结果来确定,成年人静息状态下静脉压高于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评估和分级1.高血压的风险评估除了血压值外,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喝酒和吸烟习惯、家族史以及其他患病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高血压的分级高血压根据血压值的不同可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中国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为了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高血压病情,中国制定了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旨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患者的健康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的内容和要点。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或者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

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分为控制良好、控制一般和控制不良三个级别。

对于不同级别的患者,基层管理需采取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二、高血压管理的原则高血压管理的原则包括:全程管理、个体化治疗、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

全程管理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档案,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

个体化治疗则是基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发症、年龄、性别等因素,针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规范用药要求合理选药、调整剂量和细致入微的指导,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等,以降低血压水平。

三、高血压的诊断和评估高血压的诊断需要通过血压测量和综合血压相关因素进行评估。

针对基层管理,建议使用间隔1-2周的血压测量值作为参考,连续2次测量高血压才能确诊。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发症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高血压的治疗策略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并发症,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五、高血压的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是基层管理的关键环节。

建议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高血压的并发症管理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

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如果某位高血压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 血压由180/110mmHg降至 160/100mmHg水平,而其危险因素如高 血脂症得到纠正,危险因素有所减少,这 时患者诊断应该修改,由原来高血压病 3级降为2级,由高危组变成中危组。
高血压分级书写方式
其表达方式由原来改成 高血压病 3级 高危组 高血压病 2级 中危组
高血压分级书写方式
如果病人用药后血压降至正常血压水平, 这时是否还诊断高血压病?
从临床治疗学的角度,血压由较高水平降 至正常水平,是因为药物治疗有效的反响, 而不是将高血压病彻底治愈了,这种情况 建议书写成 高血压病 正常血压 高危组
如果血压降至120/80mmHg以下,书写成 高血压病 理想血压 高危组
2009年4月17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修订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9年5月4日《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指南》 定稿会。
组织过程
2010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 南〔2009基层版〕培训启动会。
2010年1月9日北京举行首场“燎原方案〞— 高血压防治基层指南培训启动会;1月中旬相 继以上海、广州为主会场,同步辐射全国30 个城市,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大局部基层医生 “武装〞起来,积极参与到基层版指南的推 广与执行工作中。
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剂能有效地预防老年高血压患 者的严重合并症,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
PATS 〔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 治疗研究-1993年 〕
入选5665例,有TIA史或未遗留严重残疾脑 卒中后患者。
随机用利尿剂吲哒帕胺或抚慰剂治疗3年 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平均多5/2mmHg, 总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下降29%
FEVER研究
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相比: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促进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能力,我们撰写了本指南,希望能够对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高血压管理水平。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性地增高,在血管内产生持久性损害的一种疾病。

成人静息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

2.高血压的流行病学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有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二、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重要性1.基层医疗机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是高血压防治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高血压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具有靠近居民群体、及时发现和干预高血压患者的优势,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开展地点。

2.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重要性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规范的管理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发展,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减轻医疗负担。

三、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应遵循国家有关高血压防治的指南和规范,进行科学临床诊疗,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个体化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特点和诊疗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整合服务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内不同科室的资源,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

4.参与管理引导高血压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V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V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V1高血压是血压长期持续升高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患病率日益上升,成为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为了加强对高血压疾病的防治,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这份指南囊括了高血压防、治、管的全方位内容,对于高血压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翻阅这份指南时,其实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下面我将根据该指南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解读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血压分类根据高血压分类,在进行高血压的防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相应的分类,该指南将高血压分为:1.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2.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3.一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4.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5.三级高血压: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80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10mmHg。

二、高血压的防治根据该指南的内容,高血压的防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生活方式干预:停止吸烟、限制饮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理调节等;2.药物治疗:在评估高血压风险级别之后,支持西药治疗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3.管理策略:实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检查、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有效管理血压等。

三、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人群,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和治疗:1.青壮年人群:因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原因,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容忽视;2.老年人群: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都会对血压产生影响;3.脏器损害人群:肾脏、心脏等脏器损害会影响血压水平;4.合并症人群: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症状与高血压关联较为紧密,要进行综合治疗。

四、高血压的并发症高血压的并发症较多,常见并发症有:1.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2.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3.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4.动脉瘤、下肢动脉阻塞等周围血管疾病。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1、指南概述1.1 介绍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1.2 阐述高血压的危害性和需重视的原因1.3 说明本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1.4 强调基层防治管理在高血压控制中的作用2、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2.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2 血压的测量与评估方法2.3 确认诊断的相关检查与实验室检验2.4 针对特殊人群的诊断与评估要点3、高血压的治疗策略3.1 非药物治疗原则与方法3.2 药物治疗的选择依据与药物类别介绍3.3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3.4 监测与调整治疗的方法与频率4、高血压的并发症防治4.1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4.2 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4.3 肾脏损害的防治策略4.4 其他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要点5、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5.1 饮食调控指导原则5.2 锻炼与体力活动的指导原则5.3 控制体重与减轻肥胖的方法5.4 戒烟与限制酒精的重要性与方法6、专科治疗与转诊的指引6.1 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科治疗的判断与试验 6.2 专科治疗的适应症与方法介绍6.3 专科治疗后的随访与监测要求6.4 制定转诊政策与流程7、高血压管理中的患者教育7.1 教育内容的设计与编制7.2 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3 患者教育的效果评价7.4 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8、附录8.1 附件一、高血压的风险评估表8.2 附件二、高血压用药指导表8.3 附件三、高血压相关的实验室检验指标解读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

2、高血压的并发症: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疾病。

3、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改变饮食、锻炼、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酒精等方法来控制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4、专科治疗:指由专科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更加精准、复杂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措施。

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一、高血压的风险评估表,请参见附件。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第一章:背景及意义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的人口患有高血压,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个人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风险。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基础,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致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非常必要,旨在提高基层医生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为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2.正常收缩压为<120mmHg和正常舒张压为<80mmHg;3.高血压分级:a.高血压前期:收缩压为120~139mmHg或舒张压为80~89mmHg;b.高血压一期:收缩压为140~159mmHg或舒张压为90~99mmHg;c.高血压二期:收缩压为160~179mmHg或舒张压为100~109mmHg;d.高血压三期: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第三章:基层高血压防治策略1.宣教和健康教育:通过媒体、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加强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定期筛查和干预:建立高血压筛查和管理的常规机制,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测和干预;3.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方法,促进高血压患者减轻体重、降低血压;4.药物治疗: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情况合理选用降压药物,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整。

第四章: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1.基础资料收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等信息收集;2.临床评估: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血压监测、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评估病情;3.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4.随访和管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管理,督促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的服用;5.教育和宣传:向高血压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在基层,由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居民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等原因,高血压的防治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水平,保障居民的健康,特制定本指南。

一、高血压的诊断1、血压测量正确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的关键。

测量血压前,患者应安静休息至少 5 分钟。

测量时,应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如电子血压计或水银血压计),并确保测量方法正确。

通常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测量 2 3 次,每次间隔 1 2 分钟,取平均值。

对于怀疑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在不同日测量血压至少 2 次,以明确诊断。

2、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3、分类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绝大多数,其病因不明;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某些特定的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去除病因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二、高血压的风险评估1、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情况等。

2、血压水平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以及血压的昼夜节律。

3、靶器官损害检查心脏(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脏(如尿常规、肾功能)、脑血管(如头颅 CT 或 MRI)等,以评估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

4、并存的临床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5、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组,以确定治疗策略和随访频率。

三、高血压的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不超过 6g。

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应控制在 185 239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第一章绪论1.1背景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慢性疾病,已成为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重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给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1.2目的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水平,优化高血压防治工作,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制订本指南。

1.3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并推广至社区、村庄。

第二章高血压的诊断2.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在多次血压测量中,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相关疾病,譬如心衰、冠心病等,并非高血压病。

2.2高血压的分级按照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2)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3)高血压1级: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4)高血压2级: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2.3高血压的类型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第三章高血压的危险评估3.1危险因素高龄、家族史、肥胖、高盐饮食、饮酒过量、缺乏运动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3.2心血管危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等,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四章高血压的治疗4.1非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4.2药物治疗适用于伴有高危因素或已有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各种降压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4.3特殊情况的治疗孕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的高血压需根据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第五章高血压的监测5.1血压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指南 基层版 解读

高血压指南 基层版 解读

高血压指南基层版解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血压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血压,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指导,高血压指南基层版应运而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这份对基层医疗有着重要意义的指南。

首先,我们要明白高血压的定义和危害。

高血压,简单来说,就是指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

长期的高血压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造成损害,比如心脏、肾脏、大脑和眼睛等。

它增加了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发病风险。

基层版指南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首次发现血压升高的患者,不能仅凭一次测量就确诊,应重复测量确认。

同时,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测量方法不正确等。

在测量血压时,基层版指南强调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测量前应休息 5 分钟以上,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血压计,比如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测量时手臂要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测量次数一般不少于 2 次,每次间隔 1 2 分钟。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测量方法和诊断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高血压的分类在基层版指南中也有清晰的阐述。

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某些特定的疾病或原因引起的,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

基层版指南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一般来说,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等的高危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解读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解读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解读近年来,高血压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不乏中国国内的高血压患者。

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了28.5%,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现在,我们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促进基层高血压防治。

一、指南的指导意义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是针对我国特定国情和医疗体系,总结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实践,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一种新的诊疗方案。

它提出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血压控制目标、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还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合作,及患者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指南的发布,一方面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规范了高血压防治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增强了患者的健康意识。

因此,这份指南可以引导医生更好地接收和执行国家的诊断标准,加强药物治疗的监控和评价,并做到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并重。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指南中提出,高血压诊断的标准为血压≥140/90mmHg,而在根据高血压诊断时,必须在高血压的定义基础上考虑年龄、性别和疾病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说,50-59岁的人群,收缩压(SBP)在140-149mmHg和舒张压(DBP)在90-99mmHg之间是高血压前期;SBP在150-159mmHg和/或DBP在100-109mmHg是一级高血压;SBP≥160mmHg和/或DBP≥110mmHg属于二级高血压。

60岁以上及病理证实的高血压,SBP在140-159mmHg和/或DBP在90-99mmHg属于一级高血压;SBP≥160mmHg和/或DBP≥100mmHg则是二级高血压。

慢性肾脏病患者SBP≥130mmHg和/或DBP≥80mmHg则为高血压。

基于上述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进行高血压的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一、背景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的切入点和关键措施。

为适应新医改的需求,为高血压基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基层卫生司支持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对2009年基层版高血压指南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修订版)》。

指南修订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血压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证据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简明扼要,便于基层操作。

二、《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更新和强调的要点
(一)高血压的检出
加强血压测量,把高血压患者从人群中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高血压的检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的第一步;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故俗称“无声杀手”;只有检出高血压,早期预防与治疗,才能保护心脑肾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

因此,高血压的检出非常重要。

对普通人群,尤其是易患人群应加强高血压筛查。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

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

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

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二)高血压的治疗
1、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对患者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心血管危险度来决定治疗措施。

对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的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

在强调降压的同时,考虑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综合干预其它危险因素和临床疾患,尤其对吸烟、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等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高血压伴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患者应进行相关治疗;也要关注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降压目标
高血压治疗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

目标血压: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 可进
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

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可以再适当降低。

血压达标的时间: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

治疗2-4周,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对1-2级高血压患者,用药后4-12周达标,对治疗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3、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
高血压确诊后,应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非药物治疗有明确的轻度降压效果,如肥胖者体重减轻10kg 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膳食限盐(食盐<6克/日),收缩压可下降2-8mmHg;规律运动和限制饮酒均可使血压下降。

限盐是预防治疗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初步诊断后,所有患者均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根据危险分层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

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治疗;中危、低危患者可分别随访1个月、3个月,多次测量血压仍≥140和/或≥90 mmHg,启动降压药治疗。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1)五大类降压药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选择,医生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强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药(D)、-受体阻滞剂(BB)。

5类降压药及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

如有必要,还可以选择-受体阻滞剂和其它降压药。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治疗的原则。

①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高血压,尤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适用。

可单药或与其它4类药联合应用。

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副作用。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

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
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注意咳嗽等副作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③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作用确切,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患者有益,也适用于ACEI引起的咳嗽而不能耐受者。

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④噻嗪类利尿剂: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利尿剂尤对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有益。

是难治性高血压治疗的基础药物。

可与ACEI或ARB、钙拮抗剂合用。

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基本不影响糖脂代谢。

大剂量利尿剂对血钾、尿酸及糖代谢可能有一定影响,要注意定期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

痛风为禁忌证。

⑤-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适用于高血压伴心梗后、冠心病心绞痛、快速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或心率偏快(心率80次/分及以上)的1-2级高血压。

对心血管高危患者的猝死有预防作用。

可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对哮喘及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慎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耐量异常者或运动员。

大剂量长期使用对糖脂代谢的影响,高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对糖脂代谢影响不大。

注意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副作用;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综合征。

⑥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为常用的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传统固定复方制剂有明确的降压作用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基层(尤其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降压药的一种选择,包括复方制剂有复方利血平(复方降压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等。

使用固定复方制剂时,要掌握其组成成分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①建议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低危、部分中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单药治疗;
②对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血压水平高于目标血压
20/10mmHg的高危患者,可起始用小剂量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优先推荐以下6种联合方案:
a、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CEI;
b、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RB;
c、ACEI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d、ARB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e、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f、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
降压药联合是指不同种类药物的组合,避免同种类降压药的联合。

推荐的三种药联合方案为: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一般不主张ACEI与ARB联合使用治疗普通高血压。

(三)随访管理;长期随访,了解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

根据血压是否达标确定随访管理级别,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

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一次;血压未达标的,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它种类降压药,或开始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该流程既考虑到高血压患者的总心血管风险,有综合评估、综合干预的理念,又考虑到血压达标是治疗的基本目标,简化了随访程序。

总体上有利于基层医生对高血压的管理。

(四)加强高血压患者教育;强调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鼓励开展家庭自测血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总之,高血压防控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会(专家)、基层共同努力。

广大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提高高血压“三率”的关键在基层。

指南发布后,主办单位计划2015年在社区和农村开展第二届燎原计划,推广基层管理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