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1325633c1ec5da50e2704b.png)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
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2、情绪:一种强烈的情感,直接指向某人某物。
心境: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4、情绪的作用:对理性思考非常重要5、情绪和心境的来源:人格、每周和每日的时间、天气、压力、睡眠、锻炼、年龄、性别、社交活动6、情绪智力:一种个人能力(1)具有自我意识(2)可以观察其他人的情绪(3)可以管理情绪线索和信息人格与价值观1、人格:个体对其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组织行为学 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 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2940956bec0975f465e269.png)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1.定义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具体的讲,组织行为学研究动机、领导行为、权力、人际沟通、群体结构、学习、知觉、态度、变革、冲突、压力等因素对工作、缺勤、流动率、生产率、工作绩效等行为的影响。
2.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代替直觉在生活中,常常用直觉经验来解读他人行为;系统研究是通过对重要事实之间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论证之上。
(经验科学)理论基础: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它由某种原因引起,并指向某个目的。
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个目的对他自己最有利。
(理性行为)行为具有一致性,可以预测。
如驾驶、打招呼……3.相关学科心理学: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解释、改变的科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如:学习、动机、人格、情绪、认知、个体决策…..应用心理学(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如:群体、团队、冲突、组织….人类学:研究人类及其活动。
如:文化、环境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如:权力、利益分配。
4.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因为各不相同而复杂,所以很难总结出简单准确而且适用广泛。
“上帝把所有容易的问题都给了物理学家。
”5.组织行为学模型①自变量个体水平:传记特点、能力、价值观、态度、人格以及情绪。
群体水平:知识、沟通模式、领导方式②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③权变(contingency)的组织行为学模型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A.年龄①年龄与离职率:正相关②年龄与生产率?③年龄与满意度?B.性别在满意度、离职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重点总结保证不挂科
![组织行为学重点总结保证不挂科](https://img.taocdn.com/s3/m/7b39c1d7ce2f0066f533224f.png)
组织行为学1、晕轮效应: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
2、压力:指人对于外部情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的心理、生理或行为上的变化。
3、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相似的表现,但它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它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4、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
5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6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利和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7组织行为学的性质和特点:1)边缘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层次交叉和渗透)2)两重性。
3)实用性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9动机:引起某种行为、维持某种行为,把这种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0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里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影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
12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能力阈限原则、能力合理安排原则、能力互补原则。
13应付压力的措施与方法:1)通过组织途径来改变行为方式以减轻和抵消压力。
如改善工作环境、重新确定目标等。
2)通过员工个人的解决途径来减轻和抵消压力。
比如散步、打球等。
14科学的研究方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15、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一人为本的原则、平等原则、特殊保护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合理性原则。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35e0d876a20029bd642dba.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9ee2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4.png)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的含义: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即人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主要关心: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目的: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效能。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色:跨学科性,层次性,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实用性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科学(主要指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的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知识基础,同时吸收了政治资源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论述人类行为、心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门科学的跨学科性。
层次性:从系统观来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学科、研究的对象、管理的性质)实用性:相对于理论性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组织行为学不仅要研究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还要通过这些的分析,评价人的行为,提出改变人心理行为的方法。
也就是说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5.,西方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学的诞生代表人物霍桑,梅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代表人物莫尔斯和客什,菲德勒,卡曼6.霍桑实验1924--1932年,梅奥从1927年开始加入第二阶段的实验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大规模访谈实验,群体实验7.20世纪60年代末,组织行为学逐步从行为科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定量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模型法9.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一、关于人的本质二、关于人的价值三、关于人的需要具体内容看课本10.一、“经济人”假设:由约翰·穆勒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指挥;3.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4.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5.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1a48f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2.png)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引言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它关注如何有效管理组织成员、提高组织绩效,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包括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与决策、团队合作等内容,帮助读者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个体行为1. 个体决策与判断•个体在组织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中的认知偏差和误差•决策风格与效率2. 个体动机与激励•动机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激励方式与效果评价•奖惩制度的设计和实施3. 个体学习与发展•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组织对个体学习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组织结构1. 组织设计与变革•组织设计的原则与模型•组织结构类型:功能型、矩阵型、网络型等•变革管理与实施2. 组织文化与氛围•组织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建设积极的组织文化3. 组织决策与沟通•决策类型:规范化决策、非规范化决策•决策者的心理因素•有效沟通技巧与工具领导与决策1. 领导风格与能力•领导理论:情境领导、变革型领导等•领导风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发展领导能力的方法与途径2. 决策模型与技巧•决策的方法:规则化模型、直觉模型等•决策质量评估•面对冲突的决策技巧团队合作1. 团队建设与领导•好的团队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团队建设的阶段模型:成熟度模型、随时间的演变等•团队绩效评价与提升2. 团队沟通与冲突解决•有效团队沟通技巧•冲突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团队协作与共享的重要性总结以上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汇总,涵盖了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与决策、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
深入了解和实践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建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引领他们在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567a0790c69ec3d5bb75eb.png)
(了解)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者技术观: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1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3组织行为学的框架个体行为能力、知觉、性格激励如何认识人工作态度群体规范以群体压力人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群体决策如何协调人为谈判中群体沟通心群体冲突管领导行为、组织理论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如何让组织更组织文化利于人的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及理论基础心理学——个体水平;社会心理学——群体水平;人类学与社会学——组织水平5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霍桑实验、群体动态论、社会测量学、需要层次理论6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结果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人群关系理论的研究表明:组织活动效果依赖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企业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人群关系学派开辟了管理的社会—心理研究方向,成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7需要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由低到高组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它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变量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9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对应理论管理对策奖励方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任务式管理金钱(外在奖励)“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创造自我实现条件内在奖励“社会人”人群关系理论参与式管理集体奖励“复杂人”超Y理论(权变理论)随环境而定因地制宜10、能力: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953166f7ec4afe04a1df79.png)
性化与团队合作的冲突 ⑤员工多元化
1、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冲突”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如
下共同点:①冲突是否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也是一个主观的知觉问题。②冲突
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成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③冲突的主题可以使组
织、群体或个人,冲突的客体可以使毅力、权利、资源、目标、方法、意见、价值观、
的集合 条件(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持续的互动关系 ③有共同规范 ④有共 同的目标导向 2、群体的主要功能 ①把个体力量汇集成新的力量 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③满足群体成 员的需求 3、群体的分类 ①假群体和实际群体 ②大群体和小群体 ③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和协调 群体 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⑤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 ⑥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角色及各自包含内容 ①自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 ②任务角 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③维护者: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 者 5、群体行为特性 群体压力、从众性和去个性化;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 6、群体士气的七个特征:①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②群体 成员中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③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 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④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每一个成员都明确掌握群 体的共同目标 ⑥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⑦各成员承认群体的 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倾向 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①群体成员间相处时间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③群体规模 ④群体 中的性别构成 ⑤外部威胁 ⑥历史上的成功 8、群体发张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完成阶段、停止阶段 9、群体内互动:最常出现的现象:从众性和社会惰化 经常出现的现象:协同效应、社会 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a46ab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6.png)
组织行为学必考知识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本身的行为、互动和变化等方面。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必考的知识点。
一、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职能、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功能型、分部型、矩阵型、流程型、网络型等。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组织文化可以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同时也可以作为组织的竞争优势。
三、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部个体或团队的行为和互动。
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等。
了解组织行为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提高组织绩效。
四、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高团队绩效和成员满意度。
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和支持体系,同时也需要注意团队成员的角色、目标和奖惩机制等。
五、领导力领导力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发挥的影响力和能力。
领导力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领导力模型等。
了解和掌握领导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
六、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对结构、过程、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可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改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管理者需要了解变革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变革的沟通、协调和执行过程。
七、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内部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组织学习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包括知识管理、培训和开发、学习型组织等。
通过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以上是组织行为学必考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组织内部的行为和运作方式,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
![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41d653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1.png)
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一、个体行为个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人格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常见的人格特质理论包括大五人格模型,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了解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预测他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例如,责任心强的员工更可能按时完成任务,注重工作质量。
2、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员工在工作中的目标和动机不同。
具有强烈成就导向价值观的员工可能更追求高绩效和职业发展,而注重工作生活平衡价值观的员工可能更关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的合理性。
3、知觉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
知觉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知觉。
在组织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员工的知觉偏差,避免误解和冲突。
4、态度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往往工作效率更高,离职率更低。
工作投入度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而组织承诺则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5、学习个体通过学习来适应工作环境和改进工作表现。
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都为理解个体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例如,通过及时的奖励和表扬,可以强化员工的积极行为。
二、群体行为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集合。
1、群体发展阶段群体通常经历形成、震荡、规范、执行和解体这几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群体的特点和问题各不相同,管理者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促进群体的发展和绩效。
2、群体角色群体中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如任务角色、维护角色等。
明确的角色分工有助于提高群体的效率。
3、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它可以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
组织行为学知识要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443212e87101f69e319512.png)
组织行为学知识要点一、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基本概念答: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行为的概念: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法,二、观察法,三·心理测试法,四·调查法,五·实验法(实验法又分为三种:实验室试验法;现场试验法;准实验法)3、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人类系统研究组织行为的标志事件)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个体行为分析(一)个体行为规律1、行为产生的机制2、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二)个体差异及其测量1、个性分析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出发点,人性的假设2、个性的构成(定义、形成过程)3、个性的心理特征与管理(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在管理上应用)4、个性的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及行为的关系;价值观与行为;压力与绩效的关系)(三)感觉、知觉1、感觉、知觉的定义、关系;社会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是个体为了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结实感觉印象的过程。
也可以说,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书上p52)知觉是感觉的综合处理后的总体。
社会知觉的概念: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是指人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即个人、社会群体和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有时又被称作人际知觉。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253adf79563c1ec4da7171.png)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0414ed52ea551810a687fb.png)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组织: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3、激励: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
4、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5、非正式群体: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6、企业管理者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应该是善加引导。
7、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倒退。
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改变和冻结。
10、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11、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6)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12、简述ERG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ERG理论,又称成长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要点汇总
![组织行为学要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1f295252f60ddccda38a0af.png)
(一)组织行为学概述1 含义: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 研究的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
3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4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综合性、层次性、实用性、灵活性。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
心理测验法。
案例法。
情景模拟法。
系统法。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单元。
组织行为离不开组织中个体的行为。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特点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科勒的小鸡啄米实验).恒常性:(如红旗的颜色)。
视觉(送客人远去)、听觉(火车的鸣叫)、形状(门的开关)。
意义: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晕轮效应(35页)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社会知觉与人的行为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
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
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社会知觉的类型。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知觉。
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个性也称人格。
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组织行为的心理分析》28页)个性的性质(稳定性、整体性、多向性和独特性)个性结构: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213f54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e.png)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3)实用性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定义研究内容异同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规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同:以人为研究对象,心理影响行律在管理中的应的形成及其机制的规律性。
内为用的科学容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三异:管理心理学是偏重基本心理规个层次律的应用。
着重心理层面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特定组织中着重在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组织行为只是研究特定组织中人们人们行为规律的织的行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的行为规律。
科学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组织组织行为认为产生行为的需要和的效能动机不仅由代价观.知觉.性格所决定,还受个人地点的群体和组织以及组织外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管文科学的发展p2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XXX: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XXX: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70c30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6.png)
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组织行为学关键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组织里的人还有组织本身的行为规律的学科。
就好比一个大班级,它为什么这么管学生,学生又为什么这么表现,这里面的门道就是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的。
②重要程度:在管理学科这些里挺重要的。
企业啊、机关单位啊想好好管理,就得懂这个。
要是不懂人在组织里怎么想、怎么做,管理起来那就乱套了,像没头的苍蝇。
③前置知识: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得知道一些,比如管理职能这些。
还得懂得点心理学基础,毕竟人是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嘛,不了解人的心理怎么行。
④应用价值:在公司里,可以用它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比如说优化工作小组的人员搭配,就像玩拼图,怎么拼在一起效果最好呢?这就用得上组织行为学的知识。
也可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考虑大家接受的程度,这样公司运行会更顺畅。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整个管理学领域里,组织行为学就像一颗大树里很粗的枝干。
它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这些分支都有联系,就像树枝和树枝之间有交叉、有连接。
②关联知识:跟管理学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可密切了。
你像招人、培训这些人力资源的活儿,就跟组织行为学挂得上钩。
还有领导学,领导怎么影响员工的行为,这里面也有组织行为学的学问。
再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怎么影响员工表现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畴。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这个学科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像组织文化的内涵这些,不好理解。
而且实际情况很复杂,每个组织都不一样,把理论用在实际中要花点功夫。
- 关键点:多观察实际的组织行为是关键。
不能光啃书本,要到企业里看看员工到底是怎么工作、怎么交流的。
④考点分析:在大学考试里,如果是管理类专业,组织行为学考试占比不少呢。
考查方式除了选择、判断这种基础的,案例分析是很常见的。
比如给个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让你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怎么解决。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个体行为:就是组织里每个员工的行为。
组 织 行 为 学 知识点总结
![组 织 行 为 学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bcf9caa1c7aa00b52acbcc.png)
1.简述员工能力差异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2.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3.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4.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室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5.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标准2.简述群体决策中:“冒险转移”现象发生的假设原因1.责任分摊的假设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4.效应改变的假设5.“文化放大”假设3.简述阻碍团队成功的潜在障碍1.团队成员内部的冲突2.团队得不到相应的资源3.管理层过分干预团队4.团队与外部合作不力4.简述非正式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1.暂时利益的一致2.兴趣爱好的一致3.经历背景的一致或相似4.亲属关系5.地理位置的一致5.简述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如何使设计的职位具有多样性1.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按人设岗2.干部的定期更换3.实施职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使岗位人员有弹性4.实行多种用工制度,使组织内人员富有弹性1.论述在魅力型领导对下属的影响过程第一步,领导者清晰的描述宏伟前景。
这一前景将组织的现状与美好的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使下级对组织有一种连续组织。
第二步,向下级传达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并对下级达到这些期望表现出充分的信心。
这样可以提高下属的自尊心和自信。
第三步,通过语言和行动倡导组织的价值观,并以身作则。
第四步,魅力型领导者可以做出自我牺牲和突破传统的行为来表明他们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论述“二维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优点:由于矩阵结构是按项目进行组织的,所以它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它同样具有工作小组那种机动灵活性,可随项目的开始与结束进行组织或给予解散。
一个人还可以同时参加几个项目小组,这就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而且在重要决策问题上有发言权,这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场排斥的定义 -职场排斥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
职场排斥性(Workplace Ostracism)是什么?
定义(Ferris 2008): 指员工在职场中知觉到的来自他人的(沉默性)排挤或忽 视对待。 特点: 受主观归因和评价影响(Williams,2001)“冷暴力”、 总体排斥感受(没有严格区分排斥源) 常见现象: 被隐藏或故意截留有用信息、被同事忽视或冷落、 别人不愿搭理自己、避免接触或者躲避自己、需求 和感受被忽视、被打入冷宫不受重用或雪藏
同事支持
是指新员工与其他组织成员发展良好的互动以及被同事接受的过程
未来期望
是新员工对组织发展前景以及个人未来工作分配、薪酬、福利和晋升的预期 程度
组织社会化过程
前社会化阶段
✦ 真实
适应阶段
✦ 投入工作
角色管理阶段
✦ 外在生活冲
结果
✦ 一般满意度 ✦ 互相影响 ✦ 内在工作动
性 ✦ 一致 性
✦ 融入团体
情绪劳务的工作者必须符合以下三种特征: 工作者必须与顾客有高度的面对面或声音对 声音的接触。 工作者必须在顾客面前展现出特定的情绪状 态。 组织可以采用监督或训练的方式,对工作者 的情绪活动作某种程度的控制。
《浅谈团队 建设过程员 工情绪与压 力管理》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定的 氛围,还有员工交流与沟通情绪。
3.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员工压力,加强过程管理。
向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并保持企业内部晋升渠道的畅通
情绪是什么? 个体被激起的一种状态,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因其主观状态、期望的不同,对同样的事务情绪体验不一样。
什么是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人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个体情绪的观察、 调查、分析和了解,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施加了影响,以使被影响的个 体的情绪能够按照施加影响人的意图向某个方向转变,从而达到影响者 想要达到的目的。
调动个人积极性 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期望理论
公式:激励力量 = 期望值 ×效价
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 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
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 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强化理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
为。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 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 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 而修正其行为。 强化理论
促进团队的交流、沟 通,宣泄员工的情绪, 提高工作的效率 影响团队沟通的效果, 不利于员工情绪和压力 的宣泄,影响产品的质 量、工程的质量、服务 的质量,引发重大质量安 全事故,影响企业的正常 运转和健康和谐发展。
积极的情 绪
《团队建设中 员工的情绪与压 力管理探析》
消极的情绪
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慢性应激(chronic stress) 持续很长时 间的唤醒状态,使人感到即便内在资 源和外在资源加在一起,也难以应对 或应付。
“护士人员组织社会化程度和其工作倦怠存在较强的负相关。 ”
–Taormina(2000)
4-压力管理与情绪劳动
-导致工作压力的因素 -个人以及组织对压力管理的途径以及相关理论(如资源保存理论) -情绪劳动的定义及其心理机制 -你个人对情绪劳动现象的思考
工作压力是指: 在职业条件下 , 当劳动者不能完全协调好个人需 求和环境要求时,导致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 (Saute,1999)
激励理论梳理
概 念 •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 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 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 • • • •
目 的
激发正确行为动机 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 做出最大成绩 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 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 工作的承诺最大化。
激励理论梳理
激励理论分类
• 内容激励理论: • 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的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 就满足什么 •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5
职场排斥的影响
降低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薪酬体系鼓励下对组织运作有积极作用的员工自发 性行为 OCB:organization citizen behavior) 产生反生产行为 (有害组织或成员的行为 CWB: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r) 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和绩效、员工主动性行 为、团队效能关系、知识共享意愿;正相关--越轨行为 离职倾向
情绪管理的相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
启发及建议
A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情绪理念 B 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员工正面情绪 C 沟通减压,积极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 D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将情绪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
5-人性与激励
-主要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目标激励)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与激励 -你个人对激励的思考
两个影响的具体分析
调节变量: 集体主义倾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OCB模型:
组织情境: 职场排斥
中介:组织认同
行为后果:降低组 织公民行为(OCB)
•
CWB模型:
组织情境: 职场排斥
中介:动机资源 • 归宿感 • 自主感 • 胜任感 行为后果:产生反 生产行为(CWB)
• • • •
1.职场排斥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与集体主义倾向的作用 《南开管理评论》2010年13卷 吴隆增 刘 军 许 浚 2.职场排斥对反生产行为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中国软科学》2013年 刘玉新 张健卫 王成全 彭凯平
第一, 减少员工对组织的 模糊意识, 提高员工的安 全感, 使他们明确组织对 自己的具体期望
第二, 使员工增进相互 了解、减少冲突, 从而 有助于组织效能的改善 。
员工组织社会化程度对其行为绩效的影响
“参加组织培训的员工与没有参加组织培训的员工相比,前者 对组织具有较高的情感承诺。”
–Klein and Weaver(2000)
-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组织社会化过程与作用 -你个人对组织社会化现象的思考
个体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 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 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一种典型的 组织社会化 行为
组织杜会化
与
入模子
培训程度
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 一系列规章制度 “复盘”
同事支持
任务都以小组的形式
组 织 社 会 化
1.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2.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 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
(1)企业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 (2)向员工提供保健或健康项目,鼓励员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3)企业可聘请资深专业人士为心理咨询员,免费向承受压力的员工提供 心理咨询。
组织社会化
个体了解和学习成为组织成员或承 担某一组织角色所需的知识、能力 、价值观及期望行为的过程
组织社会化是新员工从进入组织前外部人到完 全转变为组织的内部人的学习历程。
工作培训
指为了胜任某种工作或任务, 向其他组织成员学习特定的知识、技能的过程;
了解组织
指员工逐步了解自己在及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组织的目标组织如何运作的 过程
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 1. 职业枯竭的压力维 度, 2. 个体感到自己有效 的身心资源过度透支 3. 表现出没有精力、 过度疲劳
去人性化 个人成就感低落 1. 职业枯竭的人际交往 1. 反映了职业枯竭 维度, 的自我评价维度, 2. 个体以一种负性的、 2. 个体感到无能、 冷漠的或是极端逃避的态 工作没有成效, 度去面对工作 3. 表现出士气低下、 3. 表现出易怒、消极、 缺乏成就感等现象 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
✦ 角色界定 ✦ 评估一致性
突的解决 ✦ 冲突性要求 的解决
机 ✦ 工作卷入
① 该阶段主要是指个体进入组织前的时期 ( 即招聘或甄选阶段) ② 新员工在进入组织后,开始面对组织的真实情况, 并尝试成为组织的一分子 ③ 在此阶段, 员工要处理和解决好外在生活冲突和冲突性要求两方面的冲突
组织社会化目的
2
职场排斥行为分类
按行为性质
行为排斥 (工作|一般)
语言排斥
按排斥实施者
上司排斥 (架空|重压) 同事排斥
3
原因列举
被排斥者特征(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等) 大五人格:负相关—外向性、尽责性、宜人性、开
放性;正相关—神经质性 易受攻击者:高度焦虑缺乏安全感、高度焦虑且非 常具有攻击性
排斥者特征:“木秀于林”——包容性较弱 者易产生嫉妒(心理挫败产生攻击和自我 防卫行为)、具有较强竞争性; 排斥的环境特征 职场圈子:组织圈子与派系之争 组织结构和文化因素:森严等级制度、僵化组织
• 过程激励理论: • 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 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 行为后果理论: • 以行为后果为对象,研究如何对行为进行后续激励 • 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新东方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探究
知识型员工
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 “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在今天,一般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 为单位(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 知识型员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 这一生产资料,也就是说知识型员工是知识所有者。
新东方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探究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较高的个人素质 很强的自主性 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 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劳动过程难监控 劳动成果难衡量
新东方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探究
对策和建议
重树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团队精神;尊重知识…
员工参与管理过程 修改绩效考核体系: 公平性;针对性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调整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绩效薪酬;工资、奖金、股权、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