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如何学好数学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小编在此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案如下: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
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数字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字1-10- 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和概念-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字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数字认识游戏:老师用图片或卡片展示数字,让学生快速辨认并报出数字名称。
3. 自由游戏:将一些数字图片和卡片散布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选择数字并报出。
4. 数字接龙:老师说出一个数字,学生要紧接着说出下一个数字。
逐渐增加数字的难度。
5. 数字排列:老师将数字卡片打乱,让学生重新将其排列成从小到大的顺序。
教学评价:- 老师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在游戏中的数字识别能力。
-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错检查。
第二课:加法概念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通过实物和图形教具,让学生体验加法操作教学步骤:1. 加法定义:老师简单解释加法的概念,以及加法符号"+"的含义。
2. 数字配对游戏:老师准备一些数字牌,让学生通过配对找到能相加等于一定数值的数字。
3. 操作加法教具: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教具进行加法操作,例如使用圆圈图形进行加法运算。
4. 练运算:老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用图形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5. 游戏练:教师设计一些加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能力。
教学评价:- 老师观察学生在图形教具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 学生通过游戏练,提高加法计算能力。
第三课:认识几何图形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教学步骤:1. 几何图形展示:老师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辨认,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 图形分类:老师引导学生将几何图形分类,让他们发现相同形状的图形并归类。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数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数线段》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如长、短、高、矮等,但缺乏系统的长度单位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
2.难点:理解线段的含义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
2.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若干绳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长度,激发学生对长度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是什么吗?”让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为新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事物,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尺子和绳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演示如何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并让大家判断是否正确。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
整版)
第一课:认识数字1
教学目标:
- 认识数字1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
教学准备:
- 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
- 黑板或白板
-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1的概念:展示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
2. 学生跟读数字1:教师读出数字1,学生跟读几次,注重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3. 认识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教师用手指指向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的数字1,让学生说出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特点,例如数字1是最小的数,通常位于左上方。
4. 操练书写数字1: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示范书写数字1的方法,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操练,注意书写规范和笔画顺序。
5.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纸上书写数字1,并相互交换检查,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
- 游戏:教师与学生一起玩“找数字1”的游戏,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数字1,学生迅速找到并说出数字1的位置。
- 绘画: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数字1的形状创作绘画作品。
- 数字1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的应用场景,如门牌号码、车牌号码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数字1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了数字1的大小、位置和书写方法。
通过操练和拓展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数字1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和书写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字1的概念,并引入与数字1相关的简单数学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 不进位加(教案)
《不进位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会用竖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1、师: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第2张)2、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同学们都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由2 名老师带队;生2:二(1)班35 人;生3:二(3)班37 人;生4:二(2)班32 人;生5:二(4)班34 人。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探究新知1.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课件第3张)(1)小组讨论:怎样列式?观察自己列的算式,你会口算吗?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课件第4张)生:计算35+2,可以先算5+2=7,再算30+7=37(人)所以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的老师一共有37人。
2. 你会列竖式吗?(课件第5张)师:刚才我们口算的时候,是先算的5+2,所以列竖式时也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
先加哪位上的数?生:口算时是先加个位上的数,我想笔算也要先加个位上的数。
师:对,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
5+2=7,第二个加数十位上没有数,直接把十位上的3落下来就可以。
3.(出示课件第6张)大家看这两幅图,根据这两幅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1)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2)小组讨论,你觉得应该怎样列竖式?怎样计算?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一、教学目标•理解数的意义和数的读法;•掌握整数的顺序和比较;•熟悉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
二、教学重点•数的意义和读法;•整数的顺序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1. 数的意义和读法•数字是什么;•数字和具体物体的关系;•数字的读法。
2. 整数的顺序和比较•同一数的顺序;•不同数的大小比较。
3. 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数字的增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具体的物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和具体物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意义。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猜测数字的读法。
2. 讲解数的意义和读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或教具,讲解数字的意义和读法。
教师可以示范读几个数字,并请学生跟读。
3. 整数的顺序和比较(20分钟)(1)同一数的顺序教师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解释数字的顺序。
(2)不同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它们大小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判断。
4. 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25分钟)(1)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从小到大排列。
(2)数字的增加教师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在其后面依次写出比它大的数,直到一个固定的范围。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练习1.将以下数字从小到大排列:9、6、3、7、5。
2.比较以下数字的大小,并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我介绍二、简单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问题1: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一)学习用品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
(书,练习册,练习本,文具)(安排检查组长)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铅笔,练习册上错题用红笔改。
问题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在教师办公室注意哪些纪律?(二)学习纪律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
(三)课堂作业的要求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在每次写作业之前,先在第一行写上第几次。
3、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4、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5、有错当天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6、只用铅笔写作业。
7、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立即补作业并及时上交。
四、全课小结少壮不努力,一生不给力!新的学期,新的征程。
愿我们在小学二一(二)班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教案如下: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
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巧数线段》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线段的比较和排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他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大小和长短,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线段的测量和比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意义。
2.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能够进行线段的比较和排序。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线段的比较和排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线段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线段。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比如“小兔子赛跑”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几根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尺子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根线段,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并记录在小组的笔记本上。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习乘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场吗?你去过游乐场吗?让我们跟着淘气,到游乐场来看一看吧!(课件第2张)2、游乐场里真热闹呀!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汇报交流。
(二)探究新知1.问题1: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课件第3张)(1)小组讨论: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你会怎样做?观察自己列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汇报:生1:求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3+3+3+3+3=15(人)生2:这个算式中有5个3相加。
2. 问题2: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课件第4张)汇报交流:生1:求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也要用加法计算,6+6+6+6=24(人)生2:这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6,一共有4个6相加。
3.问题3:过山车里一共有几个人?(出示课件第5张)小组汇报交流。
生:用加法计算:2+2+2+2+2+2+2=14(人),加数是2,有7个2相加。
4.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课件第6张)生1:这三个算式都是加法,而且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5、以2+2+2+2+2+2+2=14为例,认识乘法。
(课件第7张)(1)师:2+2+2+2+2+2+2=14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7=14。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
册)
第一课:认识数0
教学目标:
- 了解数0的概念和特点
- 能正确书写和识别数字0
- 通过游戏和练加深对数0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数0的概念讲解
2. 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练
3. 游戏活动:找出图片中的0
4. 练题:填写正确的数字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0的概念
- 示意:展示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数字?
- 学生回答后,解释这个数字就是数0,它表示没有数量。
2. 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练
- 学生拿出练册,跟随教师一起书写数字0。
- 教师提供一些以数字0开头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0并标出。
3. 游戏活动:找出图片中的0
- 展示一些图片,其中有些图片上有数字0,有些没有。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所有包含数字0的图片,并圈出来。
4. 练题:填写正确的数字
- 教师将一些填空题投影到黑板上,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填写正确的数字。
确保其中有一些题目涉及到数字0的填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数0的概念和特点,提升了学生对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并圈出了包含数字0的图片。
然而,在练习题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数字0的书写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巩固。
在下一节课中,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0概念和数字0的书写能力。
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制定好教学计划,以助工作的顺利有序地开展。
下面小编带来的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精选篇1一、学习情况分析在学生的认知方面,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方法。
在我执教的一班:优等生比较多,但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学习习惯要加强。
二班:学习成绩比较平均,尖子生较少,学习困难生比较多。
在学生的情感方面,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上课的时候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按时认真完成,但个别学生对待学习意识不强,不会主动学习,需要家长和教师多方面引导。
针对这些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数学中得到快乐,发展思维。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图形与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
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
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
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节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节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节教案1.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数的概念2) 理解数的演变过程3) 能够用一些简单符号表示数字4) 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5) 能够在数字之间进行比较1.2 能力目标1) 学会用正确方法进行数学计算2) 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问题背后的规律3)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 情感目标1) 爱好数学,充满好奇心2) 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3) 建立正确的数学态度和价值观2.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数字的大小关系2) 数学计算方法3)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3.教学难点1) 数的概念和数字的演变过程的理解2) 数字大小关系的把握3) 数学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4)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方法1) 课堂演示法2) 观察法3) 练习法4) 讲解法5) 提问法5.教学过程5.1 热身活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数字自由发挥,写出能够对应这些数字的动物或物品。
5.2 新课讲解1) 数的概念和数字的演变过程的介绍2) 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讲解3) 数学计算方法的讲解4)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介绍5.3 练习和活动1) 练习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老师口头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2) 练习数学计算老师出一些计算题,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答案。
3) 活动:班级数学游戏将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出题,逐个完成相关的数学问题,获取分数,小组获得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5.4 练习之后的讲解老师在黑板上讲解本次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解释正确方法。
5.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6.教学反思这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节课。
本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数学概念,并且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及其运算法则。
在上课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法、练习法、提问法和讲解法等,加强了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理解,更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们初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学生们必须认真对待,多思考,多体验。
1.引入通过对学生们的生活实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们理解“数学”的概念。
比如,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间、长度、价钱、重量、面积等等,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基本概念教师要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数、数的读法、数字、数的大小、数的比较、数的顺序等等。
其中,对“数”这个概念的讲解尤为重要,因为“数”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概念之一。
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字,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字的概念。
另外,在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顺序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3.加减法的简单应用在学习了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法的简单案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和计算过程。
在讲解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数轴、珠心算、图片配合文本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本质。
同时,在加减法的讲解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们注意顺序的重要性,即先加后减或者先减后加是有区别的。
4.总结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结,帮助他们更好地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入门的重要一课,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们,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模板
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模板教学要求情势的多样化,如探究式教学、游戏教学、自主合作教学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练习积极性,使全部课堂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二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通过视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进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遭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干,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说明与运用的模式出现教学内容,重视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进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视察、操作、交换、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重视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动身,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换,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
(1)视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2)汇报交换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一、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在平时学习中逐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数字0-10的认识和逐渐掌握,来引导学生对加减法概念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识别数字0-10。
•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图形、实物等方法对数字进行更加直观的认识,以此为基础逐渐掌握加减法运算。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的认识。
•通过实物和图形等方式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加减法的操作。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教学内容•数字0-10的认识和掌握。
•加减法的含义与简单运算。
2.教学步骤2.1 导入环节在学生们熟悉的数字集合中随机选取数字,让学生出示相应的手指,引出数字的概念并通过图形、实物等手段让学生感性认识数字概念。
2.2 新知学习•介绍加减法概念,例如:“你家有3个苹果,拿来1个给朋友,还剩多少?这就是减法。
”或“你有3个苹果,再拿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这就是加法。
”通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通过实物或图形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操作方法,例如:“你现在手中有2个苹果,再拿3个苹果放到你手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2+3=、3-1=等。
2.3 巩固练习•在课堂中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作为小组进行比赛,展示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通过游戏与趣味性教育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3.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检阅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通过对学生的练习与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重点在加减法的教学,通过对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简单操作,让学生逐渐掌握初步的运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数字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认识并书写0-100的数字-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概念- 能够用各种形式表示数字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他们对数字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认识0-100的数字- 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概念2. 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概念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 利用数字卡片或数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 引导学生谈论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数字的兴趣2. 学习活动-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0-100的数字,并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概念- 利用教具或实物,让学生亲自操纵十位和个位的数字,加深他们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数字,如手指、计数棒、计数球等,培养他们对数字的多样化认识3.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游戏或实际情境,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字的奥秘4. 总结活动- 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鼓励他们对数字学习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概念。
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十位和个位的概念理解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数字的兴趣很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字
本教案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主题为“认识数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能够识别并掌握数字1-100,并且能够将数字进行大小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字的认识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数字和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下面就跟随着教案一起学习吧!一、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1-100的认识方法;2. 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数字的记忆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的深化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趣味地让学生猜测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将数字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数字就是他们的人数。
老师向学生介绍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数字可以用来数物件、表示数量、计数等。
2. 认识数字1-100老师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10。
教师请学生使用手指数数,了解每个数字的数量含义。
接着,老师让学生认识数字11-20。
请学生观察11-20之间的数字,并将其与1-10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
继续学习数字20-100,老师提醒学生每个十位数前面都会有一个整十的数字,如20、30、40等。
3. 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师使用数字卡牌,在数字大小比较中展示数字的大小规律。
请学生用数字卡牌模拟数字大小的比较,并以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数字。
4. 深化应用老师让学生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比较方法。
5. 课后作业请学生使用写数字的方式,把1-99的数字写下来,记住每个数字的大小意义。
四、教学策略1. 目标导向: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此次教学目标;2. 任务驱动:配合策略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同本教案中引入数字卡牌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场景下产生学习需求;4. 给予不同的反馈:通过实时的回馈和关键提示,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 7的乘法口诀(教案)
《7的乘法口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合作交流,理解乘法的意义,自主编制7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七巧板。
师: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它有什么特点?生:它有七块不同的板子,可以拼成各种图案。
师:那你们玩过七巧板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拼好的图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二)探究新知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谁能来帮助老师完成这个表格?生……师:请你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生:拼板块数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列,每两个之间相差7。
师:好,现在老师还有第二个疑问:刚刚同学们一下子就说出了结果,那你是怎么算这么快的?生:用乘法。
师:那你们能根据以前学过的口诀来为7编一编口诀吗?现在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
师:哪个小组能来汇报?生述说7的乘法口诀。
师:你能根据口诀再来算一算下面的算式吗?师:现在老师任意指一个算式,你能根据口诀说一说它的意义吗?师:你们真是太棒了,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准备好了吗?好,现在开始进行对口令游戏!师:聪聪看我们这么棒,他想要来考验考验咱们。
师:谁能来先说一说一个星期多少天?那2个星期呢?3个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下面这个你们会做吗?(三)、课堂练习师:本节课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来看一下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师:例题1,口算我最棒,看看谁能快速算出结果。
小火车形式。
师:接下来考考你们谁的口诀掌握的牢,来做一下第2题。
师:再来做一下第3题,说一说你用哪句口诀来解决问题的。
既然前三道题都难不住你们,那就来一个难一点的,你们做好准备了吗?实际应用,列式计算。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教案如下:
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
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
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
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孩子
第一: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
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
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
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
边张开的程度。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利用生活知识教学。
例如:小红做了18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2朵,还剩下多
少朵。
这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在生活中做一做,学生就明白意思了,所以说,有一些
应用题,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就可以
使学生理解题意。
第三: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可以带学生到商
城或社会中,利用新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第四: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
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
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老
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
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
边张开的程度。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