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以提供更快速、更准确、更个性化的新闻服务。
社交媒体崛起
02
社交媒体将在新闻传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和
分享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
视频化趋势
03
视频内容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新闻媒体将加大对视频
内容的制作和发布力度。
新闻事业发展的策略
创新驱动发展
新闻媒体应注重技术创新 和业务模式创新,不断提 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机遇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社交化媒体的普 及,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随着视频化和移 动化趋势的发展,新闻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05
CATALOGUE
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
新闻事业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发展
01
新闻媒体将更多地依赖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加强内容质量
新闻媒体应注重提高内容 质量,提供更具有深度、 广度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和服务。
建立品牌影响力
新闻媒体应积极打造自身 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 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 者和观众。
新闻事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行业融合加深
新闻媒体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融合,如科技、娱乐、教育等, 以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具有互动性的新闻服务。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近代报纸的兴起
18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近代报纸在欧洲各国迅速兴起。
近代报纸的传播方式
近代报纸采用印刷方式,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满足大 量读者的需求。
近代报纸的影响
近代报纸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传播新闻的方式,加速了新 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优选版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 面发展(1895-1927)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 第七讲 新闻事业在民初的全面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的兴起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第法》二等法节律、民法令族的颁报行 业的走向
职业化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浙江金华人。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一、北洋军阀政府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六3)讲汪自汉由溪新与闻《体一新制闻、与报民》政族报治业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 备。
汪汉溪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 刊地位的上升
(4)《大公报》新记 公司
《大公报》在1926年由 吴鼎昌、胡政之、张 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 公司接办后,于 1926年9月1日复刊。
吴鼎昌独自 5万元并自 任社长,胡政之任经 理兼副总编辑,张季
吴鼎昌(上) 胡政之(左) 张季鸾(右)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言禁 ,报纸、报
人生怕因言论而贾祸,各报在言论上已无所 作为,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新闻报道上。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 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 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 迎。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百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百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1
报刊数 量增加
14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5
十年探索时期
6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探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引进国外经验
索
报刊数量增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7
“双百”时期
8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这次 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表社论。 《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9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949—1976
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5
局限性
“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成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 想,因反右扩大化等原因夭折。 之后,新闻媒体开始成为当时的文化批判运动 的主要阵地。点燃了“文革”的导火线。
1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7
报纸与期刊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 文,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中共中央1966年5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 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 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13
大兴研 究之风
在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毛泽东于1961年前后 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联系 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恢复与发扬,新闻工作者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采写了雷锋、大 庆和焦裕禄等一大批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 物与集体的典型报道。同时,新闻媒体还积极发挥传 承文化、传递知识和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1960年底, 《人民日报》决定部分改版,增强报纸的知识性、艺 术性和趣味性。《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 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人民日报》的“长短录”等一批 高质量的杂文专栏应运而生。
4
采编 合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50年3、4月 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确 立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 我批评的新闻工作方针。据此,新闻 媒体在形式上实行“采编合一”制度和 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在内 容上逐步确立以经济、政治和思想文 化三大报道为主体,其中又以经济报 道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模式。
①扩大报道范围(资,社,正,反,建设,生活);
②开展自由讨论
③改进文风,报纸由4版增至8版;
(2)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在提高报道质量等方面进 行大胆改革;
(3)广播系统的改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纠正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中展开:
①改进新闻报道,扩大取材范围;②开展广播批评;③贯彻双百 方针,开展自由讨论;④办好文艺广播。
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电视事业诞生了,中央电视台的前 身——北京电视台以及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天津 电视台在1958年先后建成,至1961年已发展到19家。新华 通讯社明确提出要成为“消息总汇”,并加强与人民日报社 的合作,其各地分社与当地的人民日报记者站合并。
12
政治家 办报
在宣传报道上,反右派和“大跃进”是50年代后期 的基本主题。反右期间,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 报”的思想, 要求各省委、直辖市委、自治区党 委第一书记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报纸 和刊物,并告诫“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 不要人云亦云。”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后, 新闻媒体为之推波助澜,在工农业生产“卫星”报 道中出现了大批假新闻、假照片,以及“异想就能 天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狂热口号,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及时觉察到这些问题,并多次 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要求新闻媒体如实、 公开地报道灾情,“假话一定不可讲”。
包括: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为中心、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主体的 公营报刊网;由新华通讯社和1952年9 月14日创建的中国新闻社组成的国家 通讯社网;以1949年12月5日成立的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 台网。对于私营新闻媒体,党和政府 自1950年起采用公私合营手段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至1953年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