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电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不可少的。
2、实验证明
(1)无Na+细胞浸浴液:神经 浸浴于无Na+溶液时,动作电 位不出现。 (2)降低细胞浸浴液Na+浓度: 用蔗糖或氯化胆碱替代细胞浸 浴液中Na+,使细胞外液Na+浓 度减小而渗透压、静息电位保 持不变,发生的动作电位幅度 或其超射值减小,减小的程度 和Na+平衡电位减小的预期值 相一致。
导速度越快。
●温度 随着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当温度降低
到0℃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就会发生阻滞。
(三)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p60)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5、非递减性 ●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刺激强度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时爆发 动作电位。之后,动作电位幅度、波形以及它在膜 上传导情况与原先刺激无关,仅取决于膜本身当时 4、相对不疲劳性;
锋电位 动作电位 后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后电位产生机制: 负后电位可能是膜复极时,K+迅速外流而 积聚于膜外附近,使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因 而暂时阻碍了K+外流的结果; 正后电位可能由于此时钠泵活动加强,由
于生电泵的作用(泵出的Na+超过泵入的K+)
而使膜电位暂时出现轻度的超极化。
锋电位与后电位
不应期存在,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只能发生 一定次数的兴奋。 哺乳动物神经的动作电位绝对不应期一般为
1ms,从理论上讲每秒最多能传导神经冲动约
1000次/S ,但正常人体神经纤维产生冲动的频率 通常为10-100次/S ,最高频率很少超过200次/S, 说明神经冲动传导保存着很大储备能力。
2、动作电位的锋电位与后电位
生与Na+的关系
4、什么是条件-测试法?可兴奋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
变化可分成哪几个时期?
5、锋电位与后电位分别具有何生理意义?它们与兴
奋性周期是什么对应关系? 6、什么是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它们对细胞的兴奋 性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7、电紧张性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分别具有什 么特点?
8、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有何关系? 9、何谓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它们分别具有何生理 意义? 10、何谓局部电流学说?用局部电流学说解释有髓神 经纤维神经冲动的传导 11、举例说明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体内各种器官或多细胞结构所表现
的多种形式生物电现象,大多数可根据
细胞水平的这些基本电现象来解释。
1、静息电位
●概念:
指细胞在安静时,存 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 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简称静息电位。
●极化:
细胞静息时膜内侧带 负电,外侧带正电的状态 称为极化。
位。
原因:
当电极臵于神经
纤维表面通电时,刺激
电流在阳极处由膜外流
向膜内,再在阴极处由
膜内流向膜外,即在阳
极处存在着内向电流,
在阴极处存在着外向电
流。
内向电流造成电压降与膜两侧原有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一致,结果使膜电位数值增大,膜 处于超极化状态,即膜兴奋性下降。
外向电流造成电压降与膜两侧原有静息电位
兴奋性分期 测试刺激强度 兴奋性变化
可能机制
绝对不应期
无限大
兴奋性降至 零
相对不应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逐渐 度 恢复 超常期
低常期
Na+通道处于 被激活后暂 时失活状态 Na+通道部分 开放 膜处于部分 去极化状态
膜处于复极 化状态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超过 度 正常水平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低于 度 正常水平
总和。
局部反应经过总和使静息电位减小
(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细胞膜可产生 一次动作电位。 总和现象生理意义在于使局部的兴奋 有可能转化为远距离传导的动作电位。
归
纳:
阈刺激
细胞兴奋可由 两种方式引起
阈下刺激的总和效应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 神经冲动传导机制
(p59)
传导与传递
局部电流学说
当神经纤维某一局部发 生兴奋时,膜外为负电位, 膜内为正电位,但临近静息 部位的膜外仍然是正电位, 膜内是负电位。 膜外兴奋部位与未兴奋
复极后的恢复期: 据估计,神经纤维每兴 奋一次,进入细胞内Na+量
大约使膜内Na+浓度增加八 万分之一,逸出的K+量也 近似这个数值。 这种状态激活细胞膜上 钠-钾泵,将细胞内多余Na+ 运至细胞外,将细胞外多 余K+运回细胞内,从而使 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恢复 到原初安静时的水平,重 建膜的静息电位。
生物电变化。
●图形:
上升相 去极化
动作电位
下降相 复极化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
化学离子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 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均匀
膜内有较多的K+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
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 据测定,各类细胞在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 外的20-40倍,而Na+浓度则膜外约为膜内的712倍。
3、动作电位主要特点
(1)全或无 (2)非递减性传导
(四)细胞兴奋后兴奋性
的变化与动作电位
1、兴奋性变化
条件-测试法: 先用一条件刺激(阈上刺激)作用于组织, 再用测试刺激测定阈值变化。
测试刺激阈值<条件刺激阈值
测试刺激阈值=条件刺激阈值
测试刺激阈值>条件刺激阈值
当组织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依次经历 四个时期(依哺乳动物粗神经纤维为例)。
体内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 膜内侧带负电,外侧带正电。 各种不同的细胞有各自稳定的静息
电位:
哺乳动物神经、骨骼肌、平滑肌、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为-70~-90mV;
人红细胞静息电位为-10mV等。
2、动作电位
● 在神经纤维一端记
录静息电位同时,在纤 维另一端给予电刺激, 经过极短潜伏期后,记 录电极部位在静息电位 基础上出现一个快速的
2、实验证明
●改变细胞浸浴液K+浓度
●枪乌贼巨轴突灌流实验
结论:
静息电位主要取决于K+平衡电位,膜内K+
向膜外扩散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是形
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 (三)动作电位与Na 平衡电位
1、过程
去极化:
细胞受刺激发生兴 奋时:钠通道被“激活” 而开放,Na+流入膜内, 膜内负电位随着正电荷 的进入而迅速被抵消, 膜内出现正电位,形成 动作电位上升相。 Na+内流动力:膜两侧 Na+浓度差与静息电位。
1、阈下刺激与局部反应
单个阈下刺激产生的局部反应可以 使膜的兴奋性提高(P59图3-6) 。
2、局部反应与总和
p59: (1)时间性总和:在膜同一部位相继给予两个阈 下刺激,二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反应发生叠加, 称为时间性总和; (2)空间性总和:在膜相邻的两个部位同时给予 阈下刺激,各自的局部反应发生叠加,称为空间性
说明:
除Na+、K+以外,其他离子如Ca2+、Cl-与
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也有关: ●静息电位的维持除了K+外流外,Na+、Cl-的内 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动作电位发生时,除Na+内流、K+外流外,至 少还有Ca2+内流。Ca2+内流量虽不多,但很重 要,特别是对神经末梢和肌纤维激活,Ca2+是
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
阈电位: 当刺激增强到阈值, 使膜电位减小到临界水平 (神经、肌肉细胞约在50至-70mv),便爆发动 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 水平称为阈值膜电位或简
称阈电位。
阈刺激与阈电位关系
阈刺激: 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等参数足以使 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
(二)阈下刺激、局部反应
及其总和
生物物理特性与膜内外离子分布情况。
●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原因:传导通过局部电流引起。
第二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刺激与反应 、兴奋与兴奋性、阈值与兴奋性、阈 刺激、阈强度与阈电位、电紧张与电紧张性电位 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超射、 全或无现象、极性法则
2、根据离子学说,阐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 机制 3、用实验举例证明静息电位形成与K+、动作电位产
有机物则几乎不通透。
+ (二)静息电位与K 平衡电位
1、过程
细胞安静时,K+顺化学 浓度剃度向膜外扩散,膜内 带负电大分子有机物留在膜 内。 K+外流加大膜两侧电场 力,使同性电荷相斥和异性 电荷相吸的力量也在不断增 加。当浓度差和电场力对K+ 移动的效应达到平衡时,膜 对K+的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Ek)。
2、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
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各种通道蛋白质,
分别对某种离子有选择性通透能力。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通道的机能状态(离子
通道开放、关闭、开放数量等)可以迅速改变,
从而使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例如:安静情况下,膜对K+通透性最大,对
Cl-次之,对Na+通透性很小,对带负电的大分子
Na+平衡电位(ENa) :
Na+内流造成膜内正
电位,是Na+进一步内流 的阻力。 当Na+内流的动力与 阻力达到平衡时,膜上
Na+净通量为零,膜两侧
电位差达到了一个新的
平衡电位。
复极化:
钠通道进入 “失活” 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 进一步增大,膜内K+顺浓 度差和电位差(膜内带正 电)推动向膜外扩散,使 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发 展,直至回到原初安静时 电位水平。 此时钠通道失活状态 解除,回复到可被激活或 备用状态,细胞又能接受 新的刺激。
锋电位
大致相当于绝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 大致相当于相对 不应期和超常期 正后电位 大致相当于低常期
后电位
第三节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
(一)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位
1、极性法则
概念:当用短暂的直流电刺激神
经时,通常仅在通电和断电时各 引起一次兴奋,通电时兴奋发生
在阴极部位,断电时则在阳极部
动作电位
1、局部反应
外向电流加
大到一定程度便 可导致神经冲动
产生。
局部反应与电紧张性电位
相同点: 局部反应幅度也可随着刺激强度的强弱而 增减,并作电紧张性扩布。 局部反应特点: 不同点: ●电紧张性电位完全是由于电刺激造成的 去极化(膜电容电流)所引起; ●局部反应是由于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和 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叠加所引起,是动 作电位前身。
(外正内负)电压差方向相反,两者互相抵消, 结果使阴极下膜静息电位数值减少,处于去极化 状态,即兴奋性升高。
2、电紧张性电位
概念:阈下强度刺激作用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通称 为电紧张性电位。
特点:●随着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大;
●按一般电学规律向周围扩布,呈指数衰减。 (电紧张性扩布)。
(二)局部反应、阈电位和
部位之间的电位Biblioteka Baidu形成内向
电流;膜内兴奋部位与未兴 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形成外
向电流。
(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与速度
1、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 方式: 跳跃式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 方式: 局部产生的动作电
位沿膜表面依次传导。
2、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粗细、髓鞘厚度 一般说来,神经纤维越粗,髓鞘越厚,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