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论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第一篇:歌剧赏析论文--猫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
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歌剧《卡门》赏析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一、作品简介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
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
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
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
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
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
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
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
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
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
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
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
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
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
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差异,歌剧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音乐特征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西方歌剧的基本知识,但很少涉及两种歌剧之间的比较和差异。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深入研究中西方歌剧在多个维度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中西方歌剧的剧本、音乐、表演等相关文献,了解两种歌剧的基本特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歌剧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演员、导演和音乐指导等关键人员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中西方歌剧差异的看法和体验。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出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
题材选择:中西方歌剧在题材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倾向于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而西方歌剧则更倾向于选择古典神话、文学名著等作为题材。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音乐风格:中西方歌剧在音乐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音乐风格多变,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而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则更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严格的音乐体系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表演风格:中西方歌剧在表演风格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表演风格通常更为夸张和戏剧化,强调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则更注重真实性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强调舞台上的自然主义表演。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和表演传统。
本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两种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风格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篇1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
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歌剧差异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歌剧欣赏论文
听普契尼歌剧有感论文摘要:歌剧,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体裁门类,如同历史的河流中泛起的层层浪花,星星点点却又连缀成串,成为河流中不可缺少的亮点,而普契尼则为这些浪花添加了异国的元素,使之更加璀璨、耀眼。
普契尼是一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两部带有异国情怀的歌剧,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上演,依然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词: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异国情怀在上这门课之前,最熟悉的歌剧就属比才的《卡门》,不可否认,《卡门》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但在这门课上听过这么多优秀的歌剧后,给我感触最深的却是普契尼的两部描写东方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
可能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东方人,看这两部歌剧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熟悉又陌生,它们是发生在东方的故事,但只看情景却根本看不出属于我们的气息,这可能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吧,和我们是那么的不一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部歌剧的感受。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这部剧以日本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的悲剧故事。
剧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又以美国的国歌片段来显示男主人公Pinkerton的身份,充分表露出独特的音乐色彩。
这种在西方音乐里加入异国音乐的元素的作法,使人对歌剧很自然地产生另一种感受,形成了普契尼歌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他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晴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这一咏叹调是在整部作品的第二幕,痴情的蝴蝶夫人日夜思念着丈夫,幻想着他归来时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唱出这一段咏叹调。
普契尼在其中运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互相对比、相互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蝴蝶夫人内心的炽热感情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尤其将东方女性内在、羞涩的心理刻画的细腻而传神。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幵始密切起来,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
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着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着作,然而,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着作鲜有少见。
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1.1课题的研究意义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
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乂。
歌剧欣赏论文
《图兰朵》观后感一、图兰朵简介二、作者介绍三、歌剧信息四、歌剧解说五、相关歌曲六、观后感及歌剧的意义图兰朵简介《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
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图兰朵》,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哥兹于1762年把它写成剧本。
之后德国诗人席勒在哥兹剧本上翻译并加以改编的图兰朵是其名作。
该剧本最著名的改编版是由普契尼在1924年创作,但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
在普契尼去世后,弗兰科·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于1926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其他一些剧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编该剧或为其创作音乐,其中包括作曲家韦伯、布索尼和中国当代剧作家魏明伦。
歌剧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中国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
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
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
作者介绍普契尼——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歌剧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
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
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从序曲开始,这个极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预告了卡门的命运。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
比才的和声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宽广,很能表现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绪。
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也很完整,它的丰富感来自于配器法与伴奏中精致的对位材料。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
然后突然把A大调转到F大调,突出了第二场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后27小节中,作者引进了卡门,用她的一个具有增二度音程特点的主题来加强观众对她的印象。
西洋歌剧论文1
西洋歌剧论文论文题目:论西洋歌剧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摘要】通过这一学期西洋歌剧的学习,在数部名作欣赏的过程中,我了解一些西洋歌剧的基本知识,体味到独属于西洋歌剧的魅力。
以前对它的了解太少,一直以为它艰涩难懂,超过自己欣赏范围,如今明白,歌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家能够普遍理解的,至少舞台的布置与动作能传递许多信息。
关键词: 起源与发展类型与流派音乐特色论西洋歌剧1.西洋歌剧的起源与发展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
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德尔也最终落脚英伦。
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
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札特。
莫札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
而莫氏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
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的典范,并风行全法。
而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
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
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浦·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
歌剧论文
中外歌剧鉴赏课论文一.歌剧的起源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惊心动魄、最为活跃的时期,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思想文化从文艺复兴向启蒙主义运动过渡。
同期的意大利,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霸权开始衰落。
罗马教廷经过16世纪宗教改革的打击,权威势力一落千丈;教会内部日益趋向世俗化;教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世界观上倾向于人文主义,积极支持艺术工作。
音乐逐步脱离了宗教的束缚,独立的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涌现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发展的要求,一种将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手法和世俗音乐融合的新的声乐体裁——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
二、欧洲歌剧的发展1.意大利意大利歌剧的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年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的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熟意义上的近代歌剧,剧作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也得到了很好的综合运用。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其突出贡献在于使歌剧走出贵族沙龙的狭小天地,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奢华,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也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
这一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
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
《论浪漫主义时代的歌剧》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
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
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
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内容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行一时;音乐语言上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增加,和声表现功能扩大,使用半音和声和不协和和旋,调性多变,乐队色彩丰富,新型乐器加入。
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贯穿发展的手法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
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论文
《卡门》的艺术特征上了一个学期的《西洋歌剧名作赏析》,感觉自己的艺术细胞长了不少,其实当初选择话剧团,就是为了让自己多点艺术特质!现在目的达到了,进入话剧团的这一年,收获很大,各个方面的,我虽没有演过什么大戏,但也跑过几次龙套,比如《鸣凤之死》里演过仆人,拍《我不是李白》,拍了几个月,最后让换了,最后和在10级的专场中,演了《魔椅》。
但我得到了很多乐趣!跑题啦,还是说《卡门》吧!先简单介绍一下《卡门》吧!《卡门》(一名《嘉尔曼》)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它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
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
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卡门》在遥远荒凉的波西米亚,强盗头子独眼龙在一次行动中被俘,关在地牢里,他美丽而淘气的妻子卡门(15岁),带着丈夫的属下,前来营救他,她利用几次浪漫神秘的邂逅勾引了警察霍赛,成为他的情妇,利用他对她的迷恋,骗他去一夜情,从而为同谋们劫狱制造了机会,救出了自己的丈夫。
而霍赛因为失职,被嫉恨他的同僚举报后关押在地牢,卡门设法营救他,但他出于原则和尊严,拒绝了卡门的帮助,被贬为将军的看门官,此间卡门又在强盗丈夫的安排下,勾引了将军府邸上作客的英国军官,希望借此敲诈勒索,抢上一笔。
霍赛妒忌之下,杀死了英国军官,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强盗头子为了报复,带人马堵截要杀他。
美丽淘气的卡门再次向走投无路的霍赛伸出双手,劝他入伙他们的队伍,4人一起过着抢劫的生活。
但霍赛再次出于妒忌,杀死了卡门的丈夫,当上了强盗头子,并娶卡门为妻。
之后,他严厉禁止卡门和陌生人说话,并打算带卡门远离江湖,过隐居的生活。
生性自由的卡门感到很拘束,她比较喜欢以前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就在旅馆里和一个斗牛士私奔了。
浅析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悲剧创作元素论文(5篇范例)
浅析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悲剧创作元素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浅析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悲剧创作元素论文【摘要】《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创作的一部经久流传的歌剧。
本文从作者经历、思想背景、音乐时代背景及音乐写作手法等几个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这部伟大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创作元素。
【关键词】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创作元素悲剧艺术起源于希腊文化,它洞悉了生命的底蕴,是由生命之血和情感之泪编织而成的,是意志和毅力融汇的结果。
人们在悲剧的崇高与伟大之中品味人类自身的不凡,透过艺术重新获得生命的体味,在生命的悲剧中获得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经久流传的代表作之一。
全剧分三幕,讲述了年轻的骑士特里斯坦被派往爱尔兰,去为其叔父——康沃尔国王马克迎娶美丽的公主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曾经相识,虽在一次搏斗中特里斯坦杀死了伊索尔德的未婚夫,但伊索尔德仍为其所动。
而今,伊索尔德想到自己被迫无奈的婚姻愤恨至极,宁肯与特里斯坦同归于尽。
她命令其女仆在酒里下毒,但是女仆却把毒酒换成了爱情之酒,二人重新燃起爱慕之情。
可是在两人深夜幽会,相互纵情倾诉衷肠之时,马克国王撞见他们心如刀绞。
国王手下的骑士梅洛特向特里斯坦挑战,决斗中,特里斯坦身受致命伤,他的仆人将其带至其家乡养伤。
伊索尔德乘船赶到特里斯坦家乡,特里斯坦非常激动,但还是死于伊索尔德的怀抱中。
随后,国王乘船赶到本想成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爱情,但为时已晚。
此时,伊索尔德已唱着爱情之歌,同特里斯坦共相长眠。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围绕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两人爱情的产生、发展及死亡来展开的,自由选择的死亡引领彼此相爱,同时也需要爱情使两人走向死亡,这就注定了男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创作背景中蕴含的悲剧创作元素:一、作者经历里夏德·瓦格纳,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欧洲后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西歌剧欣赏期末论文
歌剧《木兰诗篇》欣赏这学期的公选课我选了《中西歌剧欣赏》,了解了很多歌剧文化,歌剧的起源、发展、体裁、特征、唱腔、术语和声乐等。
认识了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等歌剧名家,更是观看了《木兰诗篇》、《卡门》、《苍原》等著名歌剧,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歌剧这门艺术。
歌剧起源于西方,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歌剧在16世纪末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世界上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歌剧文化。
中西歌剧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较大不同就是中国新歌剧都受民歌影响,有大量的分节歌,有许多对话,西方歌剧较多用咏叹调、宣叙调等。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
其中著名的咏叹调常用于抒发感情,结构较为完整。
宣叙调是开展剧情的段落,多采用半说半唱形式,说话较多。
歌剧的体裁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轻)歌剧、配乐剧等。
中国著名歌剧《木兰诗篇》以中国古代著名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以西洋乐器伴奏的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以音乐结构统领全剧,把故事情景包容在序曲终曲与四个乐章的音乐结构之中;以鲜见的创作模式感动震撼世人。
序曲是用有着浓厚中原色彩且简约的音乐分别引入战争以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织的音乐展现着故事的跌宕起伏,哀婉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第一乐章:替父从军。
木兰出征前夕的柔肠女儿情怀以柔板音乐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战场的情节。
第二乐章:塞上风云。
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奔赴战场的情景,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
歌剧《苍原》论文《情歌》演唱处理论文
歌剧《苍原》论文《情歌》演唱处理论文摘要:送哥送到太阳升,又送到太阳落。
从早到晚都是思念恋人。
只愿远行的恋人走慢点,阿妹有话对你说。
有时候我也会唱着唱着就落泪,不知道是歌曲感染了我,还是自己感染了自己。
很凄美的一首咏叹调,我相信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我将以最好的状态把它完善的更好。
(一)歌剧的概述《情歌》的词作者为黄维若,冯伯铭。
曲作者为徐占海,刘晖。
而《苍原》也成为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中的中国歌剧经典代表作之一。
《苍原》这部恢弘气势的歌剧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清朝乾隆时期,住在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140年的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为了他们民族的生存和对自由的追求,在民族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决然举族东归,行程万里,历时七个月,付出重大牺牲,终于回到中国故乡天山。
从整个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借鉴课西洋歌剧作曲及多种音乐的表现技法,通过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和管玄乐队多种音乐形式的组合变化。
又结合了中国名族音乐的艺术,推动了音乐的流动。
戏剧冲突前进和故事的发展。
(二)创作特点如今《苍原》已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歌剧经典。
它超越了传统的西洋歌剧表演形式,而在西方的歌剧基础上采用了西洋美声唱法和歌剧表演形式;又在音乐语言上采用了西洋歌剧作曲技巧,在这一点上又和中国的民族音乐相融合,在曲调中可以听到富有异国特色的天山音调,俄罗斯小调和宗教音乐,也可听到婉转悠扬的中国蒙古族民歌曲调,每种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曲调,相互参透,这种艺术手法成为推动歌剧故事发展的一大重要特色。
然而合唱的大量运用当属《苍原》整部歌剧的音乐创作中另一大特点。
歌剧从一开始便出现了男生诵经式的合唱。
这使作品与史诗性的音乐风格相一致,同时也达到了作曲家的预期效果。
整部歌剧的三大特点为1.戏剧性的题材。
2.中西合璧的音乐创作手法。
3.合唱形式的大量运用。
二、演唱处理(一)吐字咬字歌唱、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是很明确的表达出整个歌曲的思想以及情感的方式。
西方歌剧-巴洛克时期,论文
西方歌剧- 巴洛克时期引言:歌剧(opera )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歌剧的起源与确立然而歌剧作为一个体裁的真正起源却发生在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
最初是此地的一群文人为了复兴古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作,因为他们认为复调技法破坏了诗歌歌词意义的表达。
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所作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但是由于这部作品的乐谱只剩下残片,所以通常把1600年上演的,同样由利努契尼所作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当成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歌剧。
二.巴洛克斯时期歌剧1)历史背景西方音乐史上,1600年—1750年称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Baroque )一词是法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 ),意为“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
巴洛克一词最早用于建筑艺术中,批评建筑师把更适用于金盒子和餐具等小物品的装饰用到大型的建筑装饰中。
17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叫作巴洛克式。
特点是规模宏大,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和大量精细甚至奢侈的装饰。
在艺术批评史上巴洛克一词一直带有某种贬意。
表示变形、奇异、夸张、怪诞的风格。
可是这一词在音乐史中并没有明显的贬意。
17世纪欧洲已跨入近代的历史,几个世纪的商业革命已摧毁了停滞的中世纪行会经济。
国家规模扩展,国王权力的增大,欧洲政治专制主义时代正向着鼎盛发展。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的教会处于分裂的复杂对立状态,导致了宗教派别间及专制君主间的大规模战争。
论歌剧《伤逝》毕业论文
论歌剧《伤逝》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它是由王泉和韩伟,施光南先生作曲,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他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
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他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中主要介绍鲁迅,施光南的歌剧《伤逝》及几首著名的唱段。
关键词:鲁迅;施光南;《伤逝》AbstractRegret is the history of opera , first lyric opera , it is by WangQuan and ShiGuangNa dose limits , according to Mr Luxun , the composing of the novel , his music operas from western opera forms , widely used the aria ,XuanXuDiao ; Duet ; The human ; Chorus ; BanChang etc rich variety of vocal music genre . In China in form 1930s art absorb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 rich operas ballad colou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1980s , he is Chinese national opera , one of the important harvest creation . This article mainlv introduces the opera ShiGuangNa lu xun , and some of the famous relates the ballad .Key words:luxun; ShiGuangNan; The death of目录引言(绪论) (1)1 小说《伤逝》 (2)1.1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2)1.1.1 鲁迅生平简历 (2)1.1.2鲁迅主要作品 (2)2 歌剧《伤逝》 (3)2.1 《伤逝》的词、曲作者 (3)2.1.1词作者简介 (3)2.1.2时代歌手——施光南 (3)2.1.3施光南主要作品 (3)2.2歌剧《伤逝》 (3)2.2.1歌剧《伤逝》简介 (4)2.2.2《伤逝》的剧情 (4)2.2.3《伤逝》几首著名唱段 (4)2.2.4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6)3 我对歌剧《伤逝》的体会 (7)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绪论)大型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于1981年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的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年代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与仿徨的青年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歌剧鉴赏——简析歌剧《图兰朵》的艺术特色2011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李静学号:20113610306 普契尼(Puccini,1858—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1893年,他以歌剧《曼农·列斯科》一举成名,从此便将创作歌剧作为其毕生的事业。
此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如《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等轰动世界歌剧舞台的成功之作。
普契尼以他20多部歌剧赢得了荣誉,且对歌剧的探索孜孜以求。
《图兰朵》(Turandot)是普契尼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进入暮年的普契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仍然保持着对不同类型主题的一贯探索,他是想“尝试一条新道路”(普契尼语)。
他选择了戈齐(CarloGozzi)的寓言故事《图兰朵》作为脚本。
《图兰朵》是一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杜撰出来的传奇故事。
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母年轻时受入侵鞑靼王掳拐,并含辱死去而产生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
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
几位前来征婚的邻国王子先后死于刀下。
一天,紫禁城皇宫大殿下,被废黜的突厥老国王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卡拉夫在人群中相逢。
老国王的侍女柳儿爱上了卡拉夫,而卡拉夫被图兰朵的美貌所吸引,决心去征服她。
卡拉夫轻而易举地猜中了公主的三个谜。
但图兰朵不甘心失败,抓获了老国王和柳儿。
柳儿被严刑拷打,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
第二天,卡拉夫用爱融化了图兰朵冰冷的心,最终图兰朵投入到卡拉夫的怀抱。
这部歌剧的剧本是西莫尼和阿米尼合写,他们参照了戈齐的寓言剧和席勒的戏剧脚本。
普契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编写,但他对剧情和主题作了许多提示。
1921年,普契尼开始了对这部歌剧的创作。
但不久,他被诊断出患有喉癌。
他预感到生命即将结束,在治疗过程中加紧创作,并说:“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完成这部歌剧,将会有人走到舞台前面说‘普契尼写到这里就死去了’”。
果然,《图兰朵》的命运被普契尼不幸而言中。
1924年11月29日,当此歌剧还差尾声没写完时,普契尼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剩下的部分由普契尼的学生,被认为和普契尼创作风格相似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阿尔方诺根据普契尼留下的手稿和素材完成。
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在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下,《图兰朵》举行了隆重的首演。
人们屏息静气,普契尼的美妙音乐响起在大厅上空。
一幕幕辉煌的场面,一首首动人的旋律……场内的欢呼声盖住了一切。
当演出进入到第三幕总谱上标有“极慢”(largo sost)的地方,托斯卡尼尼示意乐队停止下来,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来,低声宣布:“大师写到这里,心脏停止了跳动。
”泰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普契尼的艺术趣味从根本上说是现实主义的,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那关注社会、热爱社会的伟大胸襟,使他成为现实主义歌剧艺术的主将之一。
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倘若说时代精神以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决定着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的话,那么,艺术风格对于时代精神又不是简单地被决定的关系,它浸透着艺术家个人的内在感受和艺术趣味,表现出鲜活的个性品质。
在普契尼一生创作的不同时期,除现实主义时代精神的基本面貌之外,其艺术风格又表现出些许差别。
总揽其歌剧作品,分别体现出晚期浪漫派伤感主义、现实主义、真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异国情调气息的不同印记自然主义和异国情调也是普契尼涉足的艺术流派,《图兰朵》和是以东方色彩为特点的异国情调作品。
因此,在演唱普契尼的具体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特定的艺术风格。
对于歌剧创作来说,普契尼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他受真实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凭着睿智的头脑、精深的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在其歌剧中精心地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
如何正确把握其咏叹调的情感处理,发挥演唱者的歌唱技术,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呢?笔者在这里以他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中图兰朵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女高音)为例来说明。
在剧中,图兰朵是一个重要角色,作为一位公主,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藐视一切,为所欲为,达到她想要达到的一切目的。
其次,其祖母娄铃公主的受辱而死在她的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她要复仇,因此她冷酷残忍,全无美德,为了复仇可以牺牲所有人的生命。
再者,图兰朵美艳惊人,众多男性的追求正好成为她达到复仇目的的最好理由。
在剧中,公主性格是从多方面加以描绘的。
《茉莉花》曲调代表国王的女儿,“官气十足”。
第二主题代表公主所体现的邪恶势力。
第二幕中,大咏叹调《在皇宫中》活生生地描绘了一个傲慢、残酷的公主形象。
在这里,普契尼插入合唱与卡拉夫的唱段来加强它的戏剧效果。
相反,在第三幕中图兰朵与卡拉夫的爱情二重唱中,她的第二个咏叹调《第一次流泪》描绘了她作为一个女人被真正征服。
作为一个女人,在人性的最深层,她仍然具有向往爱情的潜意识。
因此,在勇敢、睿智、火热、真挚,敢于为爱而牺牲生命的人们面前,图兰朵的良知得以复苏,爱情的火花最终被点燃。
这一角色性格深刻、复杂,反差极大,在其所唱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宫殿里传出》是图兰朵在第二幕唱的咏叹调,面对为了赢得爱情而执意要去猜谜的卡拉夫王子,图兰朵向他讲明猜谜只是一个幌子,复仇才是真实目的。
这段咏叹调充满了东方情调,其中的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体系混合使用,和声功能相当模糊,恰似复杂、难以捉摸的角色性格。
第一部分为前18小节,用极慢(Molto Lento)的速度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力度变化为p—f—p。
前8小节大体上以半音方式下行,旋律接近宣叙调,这里是痛苦的回忆。
第9小节突然在高音区上行四度开始,旋律跳动大,强调单音的力度和保持,描写主人公的愤恨之情。
第13—18小节,旋律再次回归平和,表现出刻骨铭心的痛楚。
演唱时,歌者应充分把握情绪的变化、速度的准确和力度的对比,控制好气息和音量,突出第9—12小节的戏剧效果,用胸声和头声混合的音色,强有力地唱出,以正确表达主人公的愤怒与怨恨。
第19—45小节为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第19—32小节)为慢(Lento),描述图兰朵充满深情地回忆祖母娄铃公主的贤德、美丽和善良,旋律在中声区平和连贯地自由延伸。
这一段落的演唱关键在于气息的连贯、音量的控制、腔体的通畅以及深情的表达。
“第33小节音乐渐渐紧张起来,似乎要将往事重现。
祖母所经历的苦难,那尸横遍野和国土被夺都深深地刺激着图兰朵。
旋律以小字二组的d2和e2音为核心,环绕、重复而后落在低音区,沉重而悲痛。
”这里是女高音戏剧性声音的最好表达,浓重、深沉而激动;情绪与旋律反向进行,愤恨之情渐次高涨,而旋律走向则越来越低,这是图兰朵心灵的颤抖之声。
第三部分的前半部(第48—57小节)是女主人公对一个个前来求爱而倒在刀下的王子们的嘲讽,音域逐渐向高音区推进,自达小字二组的b2,这里的声音要谐谑,着重表达她的自鸣得意和肆无忌惮。
后半部(第58—68小节)则是图兰朵久埋在心里的誓言。
演唱时,气息应饱满,语气要坚定,充分演绎出强烈的复仇心理。
曲目的最后部分重复着相同的剧词——“谜语猜不中,性命难保存”,唱出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3,并以两个斩钉截铁的降A音(小字二组)结束全曲,以表现她复仇的信念决不改变。
由此看来,普契尼笔下的角色性格十分鲜明、复杂、细腻。
他谱写的咏叹调恰切角色性格,对角色性格和乐谱标志的准确把握,是普契尼咏叹调演唱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
换句话说,只有准确把握普契尼作品中的角色性格和乐谱标志,才能充分发挥演唱的技术水平,才能准确再现其作品,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
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
不禁感受到,妆容等外表感观以及与配角等甚至灯光的完美配合是如此重要。
人群的攒动,一双双互相爱抚的手,甚至一群白衣小和尚的缓行都无法让人忽视,它能快速带观众进入剧情,甚至是演员也能因为气氛的对而更好地置身其中完美演绎,这与西方小说总是有大片的风景、场景或人物着装描写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而我以前还一直认为西方作家太絮絮叨叨。
相对而言中国这方面则更注重主角,或者说太注重主角了,而缺少主角与小配角以及场景之间的交流,相比之下显得单薄、不厚实。
而“孔夫子大人”与各朝服饰,猜谜时大臣的装束等各种中国古代典型文化标志的杂糅,大概是著者对中国的不了解导致的意象模糊,或者是为了大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更易理解和找到共鸣点而故意为之,那么导演成功了:各种著名的中国元素大杂烩的确更容易显示中国味,渲染气氛。
关于剧情方面我一直耿耿于怀于为什么Calaf王子初始是一腔愤懑,要去咒骂残酷的公主,但在看到其美丽的容颜后,马上迷倒,甚至做好牺牲生命,抛弃可怜的父亲的准备。
美貌的作用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嚣张露骨,即使睿智英勇如王子也无法避免为色所迷?对此我更愿意是王子为了拯救更多人,阻止公主的复仇这一崇高愿望,然后在猜题其中感受公主的可怜与善良本性而爱上公主。
从道德方面,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什么王子最后竟在看到深爱自己的柳儿被公主间接害死,而仍至死不渝的爱着残忍的公主,并和她幸福地在生活一起,而且如此之快。
(虽然我的理智认为这是必然,这样才是歌剧所要表达的)但我的道德原则又让我很为柳儿不平:公主身上缺少的女性的品质以及无私奉献的美德在柳儿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公主与柳儿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外表地位和内在美德。
而英雄的王子选择了美丽的外表。
三位大臣ping、pong、pang劝阻王子去应婚时说出了我的心声,除去地位权势与华丽的衣饰,公主不过是一副皮囊。
或许也是著者想要留给观众的思考吧。
当柳儿深情留恋又哀伤地唱完咏叹调《公主听我说》自杀时,那么凄切、内敛、坚韧,我震惊地心都碎了,而英雄的王子什么都没为她做。
这大概算是英雄在权势下的无能,在美貌下的软弱盲目的体现吧,这会不会是普契尼向人们展示的现实主义呢。
在了解到普契尼写到柳儿自杀后便去世了,我便又希望起来,大师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剧情设计的是极其巧妙的:在王子和国王、柳儿相遇时,当柳儿正要向王子表白时,却被侩子手磨刀准备杀人的场景打断,这一面温情款款,一面的强势残酷,似乎又是在对柳儿的温柔美德与公主的势力残酷作比较,让人不禁想如果当时柳儿全表白了,王子会否以身相许报答她或是给个承诺什么的?还有在最后如果柳儿没有挺身而出,公主逼死的是体弱的父亲帖木儿,王子会如何反应,结局又如何?真正的大作编剧总是如此诡计多端,给人无限多假设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