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重庆三峡博物馆古琴
重庆三峡博物馆古琴
重庆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古琴有:
1.北宋“松石间意”琴:此琴长12
2.5厘米,肩宽20.7厘米,
造型简洁,是传统的仲尼式古琴。
琴以桐木为面,梓木为
底,金徽玉轸,玉制雁足,足见用料之考究。
琴名“松石间意”出自一个诗情画意的典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
博研究馆员黄小戎说,“宋史的《萧思话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太祖登钟山,路中休息的时候,在一个有山泉、
有石、有松树的地方,让琴师弹琴,然后说“相赏有松石间意也”。
意境非常好,画面感非常强。
所以,好多古琴
在给琴取名字的时候,都喜欢用这个名字——'松石间意'。
”
而让这张“松石间意”琴更弥足珍贵的,还在于琴底刻满的
铭文。
包含琴名在内,共有文字题刻12则,印章一个。
2.唐代“襄”琴、北宋“凤鸣”琴、明代潞王“中和”琴等:这些
古琴都是三峡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
价值。
其中,“襄”琴和“凤鸣”琴更是被誉为顶级至宝。
以上信息供参考。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巫山上宾楼附近,是中国规模最大、藏品丰富的一座博物馆,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载体。
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三峡文物,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峡文化的宝贵机会。
下面将对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的一些重要文物进行介绍。
首先是三峡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的“长江龙”。
这是一件汉代青铜器,代表了汉代晚期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长约40厘米,造型栩栩如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地展示出龙的威严和神秘感。
这件青铜器被视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件重要文物是清代的一件宫廷用瑰宝,巨型红木螺钿镂空板榻。
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家具文物,为清代皇家家具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巨大且精雕细琢,全长约3.5米,宽1.86米,高1.2米,重约1200公斤。
整个床面雕有纹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一件兼具欣赏与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
三峡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与三峡有关的文物,如汉代青铜剑、唐代玉佩等。
这些文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反映了古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出土于三峡地区的竹简文物。
这些竹简经过专家的研究,揭示了古代三峡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和人文风貌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一批三峡地区的民间文艺作品,如山歌、竹编、蜡染、剪纸等。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表达了三峡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生活态度。
这些作品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了解三峡地区民俗文化的窗口。
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物,还有许多其他的展品,如陶俑、瓷器、书画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博物馆。
馆内展示的文物丰富多样,涵盖了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化,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供研究和学习。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相关推荐大弧形,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弧形外墙上镶嵌着古朴的砂岩和清透的蓝色玻璃,看起来清新雅致。
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上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九个大字。
整座博物馆有四层楼,一楼到三楼是展厅,四楼是辅助用房。
我和外公先走进《壮丽三峡》展厅。
一进展厅,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三峡风光油画。
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
而我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
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同时在我耳边响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壮丽三峡。
对三峡不是很了解的我,观看了电视片,才知道了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地沉积,在地质运动作用下,才造就了如今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我们上二楼参观了《远古巴渝》展厅。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
它主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抗战岁月》展厅。
展厅的核心部分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展厅。
我坐在动感座椅上,忽然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天空黑压压的机群由远而近,随之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房屋倒塌、大火燃烧,人群开始奔逃。
在长达四年的轰炸中,日本帝国主义炸毁了无数的房屋,炸死无辜的中国人民,但是,他们炸不毁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在这个展厅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也感受到了抗战的艰难,与坚持不懈的信心。
游三峡博物馆作文篇2今天,我和奶奶在三爸,三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峡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向我诉说着他们辉煌的历史,让我收获颇多。
三峡博物馆坐落在渝中区人民大礼堂的正对面的小山坡上。
站在人民广场上,向三峡博物馆望去,一个弯弯的月牙形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恰似三峡大坝锁住了长江的滚滚洪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以三峡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陈家坪街道石井坡村。
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其中明代官印是馆藏中的一大亮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官印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代官印制造工艺精湛,刻印精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官印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官员的身份和权威,是明代官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它们既有正式的官印,也有私人印章。
这些官印多为方形和圆形,由青铜制成,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
印面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如龙纹、凤纹、云纹等,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明代官印的用途广泛,它们不仅用于官方文书的鉴定和盖章,还用于文人雅士的印章和收藏品。
许多明代文人和官员都有自己的官印,它们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文人风采的体现。
明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诗句或名言铭刻在印文上,以示自己的才华和学问。
明代官印的刻制工艺非常讲究,它们通常由名匠亲自刻制。
刻印官印需要具备扎实的刻印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需要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艺。
明代刻印匠人多以家族为单位,父子相承,代代相传。
他们的刻印技术独特,每一把官印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不仅展示了明代官印的独特风采,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明代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过观赏这些官印,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官员的身份和职位,感受到他们的权威和威严。
也可以从这些官印中感受到明代文人的才华和学识,触摸到他们凝结在官印上的智慧和情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展览和研究这些官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古人智慧的传承和创造力的灵感。
也可以通过这些官印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7万件。
其中十大镇馆之宝是先由文史专家在馆藏17万件展品中选出29件文物,再由市民投票,最后由专家确定报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的一级珍贵文物,具有重大考古影响,并为公众所熟知。
以下是其中部分文物的介绍:
- 乌杨汉阙:汉代文物,雕刻有青龙、白虎等图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鸟形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整体似一只立鸟,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 偏将军印章:为东汉时期文物,印面刻有“偏将军印”四字,对于研究汉代官职和军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描绘了韩熙载宴请宾客的场景,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 三羊尊: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三只羊的图案,造型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珍品。
- 何朝宗制观音像:明代瓷器,观音像姿态优美,面容慈祥,是德化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 江竹筠烈士遗书: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在牺牲前留下的遗书,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
- 虎钮淳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一只老虎的图案,造型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东汉景云碑:东汉时期的石碑,碑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东汉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重庆三峡博物馆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三峡大坝(图片来源于网上)5年来,绵延数百公里的三峡库区展开了举世罕见的文物大抢救工作,展示这一成果的“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10月在山城重庆开展。
展览分为序厅、“古老的三峡”、“神女传说与陶写的历史”、“神秘的巴人”、“秦汉雄风”、“晋唐风流”、“千年遗韵”和“永远的三峡”等8个展厅,展出了116件(组)文物,绝大多数是1997年以来抢救三峡库区文物时出土的,也有少量属重庆文物机构与三峡地区有关的藏品。
展出文物中,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巴文化青铜器、汉代神鸟、汉魏象棋子、南宋金腰带等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从1997年正式启动三峡文物保护及抢救工作以来,三峡重庆库区已完成考古发掘任务40余万平方米,完成全部规划发掘任务的文物点共44个,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一般文物3万余件,完成地面文物留取资料项目62项,原地保护工程38项,实施搬迁保护1项,其中有85项搬迁保护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工作。
国家发行的以三峡库区古迹设计的邮票。
大昌古镇、石宝寨、屈原墓、张飞庙三峡水库淹没范围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上)长江三峡淹没景区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上)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鼋要发祥地之一。
平方公里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曾是古代先民们劳动耕作休养生息的晕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及后三峡期保护好长江峡工程库区文物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事业是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三峡程建设本身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一、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峡库区文物保护数量众多根据《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经国务院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共处其中地面项目处地下项目处考古发掘面积万平方米。
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展设计的展板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展展区三峡库区文物的考古与文化价值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有多处许多遗址中含有大量的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特征的砍砸器、刮削器是研究我国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依据。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乌杨阙石汉魏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絕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
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石早更新世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
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
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
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鸟形尊青铜战国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
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
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嘿,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重庆那地界儿,有个超牛气的地方——三峡博物馆,里头藏着十大镇馆之宝,件件都是国宝级的宝贝,听着就让人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咱们就像逛庙会似的,一件一件细细品来。
头一件,得说说那“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这玩意儿,外形酷毙了,就像个大铜铃铛,但上面还蹲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虎视眈眈的,看着就让人肝儿颤。
这可不是普通的装饰品,想当年,这可是古代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神器,一敲起来,那声儿能响彻云霄,士兵们听了,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勇猛无比。
接下来,咱们瞅瞅“汉代规矩纹铜镜”。
这镜子啊,不光能照人,还透着股子古朴的美。
镜面上那规矩纹,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古时候的姑娘们,拿着这样的镜子梳妆打扮,那得多有范儿啊!再来说说“东汉陶俑”。
这一排排的小陶人,站得整整齐齐的,有的好像在低头沉思,有的好像在抬头眺望,每个表情都那么生动。
它们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使者,告诉我们古代人的生活是咋样的,让人忍不住感叹:“嘿,这手艺,绝了!”还有那“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这可真是个大家伙!骆驼背上搭了个小舞台,乐手们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说到宋代,就不得不提“大晟编钟”。
这一套编钟,敲起来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在古代,这可是皇家才能享用的乐器,现在咱们也能在博物馆里一饱耳福,真是三生有幸啊!还有“明玉珍龙袍”、“战国巴蜀青铜剑”、“汉代石辟邪”……每一件宝贝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心里头那个感慨啊,就像是喝了杯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特别是那“战国巴蜀青铜剑”,剑身寒光闪闪,一看就不是凡品。
想当年,这剑的主人一定是位武林高手,仗剑走天涯,快意恩仇。
现在剑虽已沉睡千年,但那份锋芒依旧,让人不敢直视。
最后,咱们得说说“汉代石辟邪”。
这玩意儿,看着就让人心里头踏实。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中国的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有象征身份地位和权力的作用,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明朝的官印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明代的官印,这些官印既是明代封建时期权力体系的缩影,也是了解明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包括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印章。
中央政权的官印主要有大明国印、太监印、内廷印等,而地方政权的官印则包括各级官员的印章。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明代官印中常见的大明国印。
大明国印是中央政权的最高印章,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它的样式通常为方形,制作精美,印文清晰。
大明国印的印文通常是"大明国印",其中的"大明"两个字通常由"大明"的正楷书写加入一个方形框,下面再加上"国印"三个字。
这种印文的设计既表达了明代皇帝作为中国大明国家的君主的身份,又显示了明朝政权的威严和权力。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大明国印形制丰富,款式各异,印文鲜明,非常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
在封建社会中,太监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助手,他们为皇帝的权力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太监的印章也是明代官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收藏中,有一枚明代太监印,这是一枚方形的玛瑙印章,印面刻有"太监之印"四个字,其风格简洁大方,表现了太监作为皇帝助手的特殊身份和权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官印,这些官印的形状和样式各异,印文也别具一格。
有一枚明代地方官员的印章,它的制作材料是青铜,印面刻有该官员的姓名和官职,印文清晰可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为人们了解明代政权和官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在艺术和工艺方面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它们作为历史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精神。
这些官印所体现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不仅为研究明代政治史和社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今人深入理解明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特色提供了珍贵素材。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记 扮美品茗用餐 “镇馆之宝”的新日常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记扮美品茗用餐“镇馆之宝”的新日常作者:***来源:《重庆与世界》2022年第07期在重慶中国三峡博物馆主馆,参观完各个主题展厅的观众游客,都会来到文创品展台选购礼品,山城四季盖碗茶具、江上风清晴雨伞、大溪文化创意茶盏……品类繁多,艺术又实用的文创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的每一件文创品,都带着馆藏文物的元素与创新设计的理念,款款走出博物馆,悠悠走进生活中。
其中,“遇见溪奇”系列餐具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入选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重庆巫山大溪遗址。
大溪遗址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中亚探险队在三峡地区考察发现。
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工作队对此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7年举行了“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从经济生活、艺术信仰、族群聚落等方面系统展示大溪文化的面貌,使观众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根据大溪彩陶器型特点,博物馆文创团队选取笠型圈足盏为原型,设计成盛米饭的碗,并提取大溪彩陶上的刻划纹、贴塑纹、彩画纹等5类典型图案,分别设计在5个碗上,结合重庆荣昌陶工艺,在白陶上施以草木灰釉烧制。
古朴又时尚,环保又实用——“遇见溪奇”系列餐具无疑再现了远古文脉、溪山行旅、上古好礼的特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创与合作部主任池林介绍,博物馆通过创新机制,采用“博物馆+高校+企业”模式,邀请高校设计团队作为学术指导,在一次次交流、碰撞、摸索后,最终实现古今文化的和谐交融。
同时,“博物馆文创体现着博物馆的创新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创品是目前年轻人接受历史文化知识最好的传播载体。
”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荣昌陶非遗技艺联名推出的“历代名窑品茗杯”最近就上了热搜。
因为大热网剧《梦华录》展示古代茶文化,女主角所收藏的茶具“九色名瓷”引来热议,一位喜爱博物馆文化的博主惊奇地发现与之相似的、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历代名窑品茗杯”—包括以东汉、南朝、宋代、明代、清代茶具为原型设计的6件品茗杯,于是将其分享到网络上,网友纷纷留言夸赞:“这套品茗杯太漂亮了!”“好想要这套,好想去博物馆”……文创已成为博物馆功能之一,文创品设计基础和核心,都是围绕博物馆文化进行。
重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重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一踏入重庆博物馆的大门,嘿,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直接飞进了重庆的历史长河里头。
这地方,简直就是宝贝疙瘩的聚集地,今儿咱们就来聊聊那重庆博物馆里头,最让人眼馋心动的十大镇馆之宝,保证让你听了心里头直痒痒。
头一件,得说说那“巴国神鸟”青铜尊。
这玩意儿,造型奇特,活脱脱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身上还刻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据说是古代巴人崇拜的神鸟。
你瞅瞅那眼神,犀利中带着几分神秘,仿佛能洞察千年前的秘密,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想象力真是杠杠的!接下来,咱们得瞧瞧“汉代说唱俑”。
这家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脱口秀大王”,满脸堆笑,手舞足蹈的,那表情生动得就像刚在街头给你来了一段即兴表演。
看他那肚子,圆滚滚的,估计是个吃货加开心果,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笑,心情瞬间大好。
再来说说“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这瓶子,白底黑花,简约而不简单,上面的梅花图案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淡淡的梅花香。
这不仅仅是个瓷器,更是宋代审美情趣的代表作,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感受一下那份跨越千年的雅致。
还有啊,“明代张大千山水长卷”那也是一绝。
张大千大师的手笔,那山水画得,简直就像是把真山真水给搬进了画里。
远山近水,云雾缭绕,看得人心旷神怡,仿佛自己也跟着画中的一叶扁舟,悠游于山水之间,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别忘了“清代翡翠玉白菜”。
这颗大白菜,绿得透亮,白得纯净,上面还趴着两只小虫子,活灵活现的。
你说这雕刻师得多牛,才能把这么块硬邦邦的石头,变成这么一棵水灵灵的白菜?每次看到它,我都忍不住想,这要是我家的传家宝,那该多好啊!再来说说“战国虎钮錞于”。
这东西,看着就霸气侧漏,一只大老虎蹲在上面,张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好像随时都要扑出来似的。
据说这是古代巴人的军乐器,一敲起来,那声音能响彻云霄,让人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这錞于一响,是不是就能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还有“汉代金缕玉衣”,那可是皇帝老儿的专属装备。
重庆三峡博物馆全集
重庆三峡博物馆全集重庆三峡博物馆全集【点击即可阅读】重庆三峡博物馆大漠遗珍丝路传奇新... 重庆三峡博物馆丝路遗珍新疆出土文... 重庆三峡辽宁省博物馆联办齐白石先生... 重庆三峡博物馆晋国春秋特展玉器重庆三峡博物馆晋国春秋青铜器重庆三峡博物馆晋国春秋特展赵简子...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瓷器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宝展饰器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宝展宴饮器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宝展礼器岱庙天贶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天贶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全图长62米,高3.30米,原画为中国宋代的巨幅壁画,藏于中国三大皇宫宫殿之一的泰山岱庙天贶殿内,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
该题材的绘画全国仅此一幅。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
《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
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
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
《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
整个画面共计666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
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岱庙壁画的艺术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惊叹。
乾隆帝与嘉庆朝诗人张鉴题咏壁画,亦各有“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之句。
近代随着社会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岱庙壁画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更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像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想象”,“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1 乌杨汉阙年代:汉魏。
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重10吨。
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
价值:汉阙属祠庙或陵墓前成双成对的装饰性建筑物,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对研究古建筑艺术、葬制有重要价值。
此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2“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年代:距今200万年。
外观:褐色的石化牙床、臼齿和上内侧门齿。
价值:发现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巫山龙骨坡,它的发现将人类起源的年代向前推进了30万年左右,为证明人类的始祖为巫山人而非元谋人提供了依据。
3 青铜鸟形尊年代:战国。
外观:整体呈鸟形,具有大雁头、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
长28厘米、宽16.8厘米、高29厘米。
通体饰有细密的羽纹,嵌满绿松石。
价值: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涪陵小田溪。
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高,造型、纹饰精美,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4 偏将军金质印章年代:西汉。
外观:龟钮方形金印,六面体,一寸见方,重108.95克,含金量96%。
顶上有一吉祥乌龟,刻有“偏将军印章”五字,属汉代官印。
价值:金质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专家考证这极有可能是三国时驻扎在重庆的赵子龙手下一名副将所用的将军印。
5 唐寅临摹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明代。
外观:绢本,工笔重彩,纵31厘米、横5.48米。
价值:《韩熙载夜宴图》出自五代顾闳中,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描绘南唐大臣韩熙载因政治失意而与阁僚、歌伎放纵声色之事,对后世人物绘画影响极大。
唐寅临摹此图,在背景中作了改动,使人物形象更显浓艳华丽,观者能通过韩熙载的眼神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
6 青铜三羊尊年代:商。
外观:通高42.8厘米,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
价值:出土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该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镇馆之宝:《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镇馆之宝:《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Treasure of the Museum: The Banquet of Han Xizai Facsimiled by T ang Yin in Ming Dynasty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3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35个文物门类。
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为特色的藏品系列,集中体现了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人文精粹。
本期开始,我们请三峡博物馆的专家选取馆藏的特色文物,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
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 (Chongqing Museum) i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grade-one national museums and a national museum built b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re are more than 113,500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 (more than 280,000 pieces for one col-lection), and more than 18,000 precious ancient books covering 35 cultural relic categories in the museum. The series of collections featuring “Ancient Human Specimens, Three Gorges Cultural Relics, Bayu Bronze Wares, Cultural Relics from Han Dynasty, Southwestern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Cultural Relics from the Anti-Japanese War, Porcelain,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Guqin”, etc.,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history and humanity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ongqing. From now on, we will invite the experts of 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 to select the special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and tell the stories behind them, so that we will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ongqing.馆长说文物 Cultural Relic In Curator’s Own Words后窗BACK LIGHT《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是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内陈列展示了重庆和三峡地区的丰厚文化底蕴。
在众多陈列展品中,明代官印是其中一大特色。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印章艺术的巅峰时期。
明代官印作为明代官员在办公中使用的印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包含了多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印章,其中包括主要的官印、行政机构的印章、法律机关的印章、军事机构的印章等多种类型的印章。
这些官印的使用者大多是明代官员和官方机构。
馆藏的明代官印材质多为青玉、白玉、瑪瑙、牙角、黄杨、铁、铜、銀等。
其形制各异,一般来说官印都以方形为主,也有部分印章呈圆形、长形、梅瓢形、菱形等不同的形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方形为主的官印,这些官印通常镌刻的是明代官员姓名和职务、机构或部门,或有时还会添加一些祝辞或标注印制时间的符号。
在珍贵的明代官印中,还有一些源自于各种名家,如明代书画大家张磨墨、倪瓒、唐伯虎、吕坤等的印章。
这些印章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是了解明代印章艺术的珍贵资料。
对于收藏家来说,明代官印是一种极为有收藏价值的文物。
这些印章蕴含着中国历史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职能和良好的审美品位。
同时,它们也记录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和发展历程,是展现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载体。
总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印章艺术都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同时,对于印章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些印章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官印在文化和艺术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明代官印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件明代官印进行介绍和解读,探讨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官印作为官方文书和文件的重要标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官印记录了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一枚明代官印上刻有明代官员的名字和官职,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官制和官员情况,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这些官印的研究,可以还原出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明代的官印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制作工艺。
这些官印的文字和图案刻画精美,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枚明代官印上的图案精致而生动,刻画了一幅仕女图,呈现出当时宫廷艺术的风采。
这些官印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当时艺术成就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官印的赏析,可以感受到明代艺术的魅力,了解到古代印章艺术的精妙之处。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对这些官印的研究和展示,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当时的政治风貌和艺术魅力。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些官印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中获得历史和艺术的启迪。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位于重庆市石柱县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三峡工程及三峡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丰富多样,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就包括了明代官印。
官印是古代官员或官府用来盖章的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实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探讨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立国之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了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明代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官制,任命了大量的地方官员,这些官员都需要使用官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权力。
明代官印成为了当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明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数量众多,品种繁多,其中包括了很多珍贵的官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些明代官印大多由青白玉、青金石、青田石等上乘材料制成,工艺精湛,刻字工整,形制美观,反映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和审美观念。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精美绝伦,在内容上也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它们的文字多为楷书,字迹端庄工整,每一笔每一画都显得非常的工整规整,展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明代官印尤为珍贵,它是一枚卵形的白玉官印,印面浅施银ㄧ字文。
整体制作精美,卵形设计独特,亮白如玉,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印面的银ㄧ字文是明代官印的标志性文字,银笔写成,线条刚劲有力,每一个笔画都显得非常的工整有力。
整个印章的线条流畅,线条秀美,字体清晰,整体气息非常的古朴典雅,展现了当时雕刻水平和审美观念的高度。
这枚明代官印的出土,使得人们对明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枚官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还可以了解到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乌杨石阙的故事
乌杨石阙的故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乌杨汉阙。
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乌杨汉阙是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0余处汉阙中保存最完整,也是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汉阙的发现过程很特别,它的发现者是—名普通煤炭搬运工,他在采药过程中,因用力扯草药时引起泥土坍塌3米多深,最终发现乌杨石阙。
乌杨阙质地是石质砂岩,阙的形制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主阙通高5.4米,子阙高2.6米,总重达70余吨,除阙基外,阙体上遍刻图案。
建筑画面主要集中在楼部,逼真地模仿了汉代木构建筑的形状和构造,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排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榜首。
作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石雕文物,模样还十分的诡异。
那么它背后藏匿着怎样的故事呢?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王,他曾经是重庆乌杨镇的一名煤炭搬运工,而且还是村民口中的老中医,人们都叫他王草药。
他清楚的记得,那是1998年8月,刚刚下完一场大雨,山上的空气也格外清新,对王草药来说,这是个上山采药的好时机。
于是,他又来到了平时采药的一片山地,而这次却和往常不一样,他怎么都想不到竟会发生“意外”。
由于雨后的土坡松软,他在拔草药的时候,一不小心引起了一小片的山体滑坡,吓得他赶紧仍下药篓,撒腿就跑,还好跑得飞快才逃过被“活埋”的劫难。
等王草药回过神来,他惊奇的发现滑坡坍塌的地方居然冒出来两大块石块,而且上面还有诡异的石雕图案……这不由的让王草药感到头皮一阵发麻。
虽然他对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但是眼前的这石雕却让他很是迷茫。
于是,他便将这发现上报给了县里的文管所。
考古专家们闻讯来到现场,并对这诡异的石雕,展开了勘查,发现这露出来的石头还只是冰山一角。
于是,又经过半个月的辛苦发掘,终于将其全部发掘了出来,这件文物巨大的身躯,绝对超越所有专家的想像,足足有7米多长,重量也高达10吨。
它到底是什么呢?现场的考古专家们竟然一时也说不上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第一篇: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原创)(2011-08-15 12:01:17)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水平最高的考古博物馆。
此馆始建于1912年,叫做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解放后隶属文化部,1959年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新馆,终于成了今天的样子。
国博原本是由两个博物馆构成的,一个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个是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合并成了一个。
从1840年到建国后,几乎所有重要的近现代历史文物都在里面,还有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精品考古文物,大多也汇集于此。
2011年5月,国博装修完毕,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馆里面藏的一百多万件文物浩如烟海,就算走上一天也看不完。
我去过好几次,有幸见到了国博馆藏的各种文物精品,在此特列出国博最经典的十个镇馆宝物,给大家做个参考。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第一号。
器高47cm,1978年河南省汝州阎村出土,此缸本是盛放人骨所用,上画鹳鸟叼鱼及石斧。
中国的石器时代图画极其罕见,而这幅图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史前图画,价值无可估量。
陶鹰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1993年洛桑申奥展览会七件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物之一,中国史前雕塑的代表作。
这个陶鹰鼎威武雄壮,鹰胸为鼎腹,器口开于鹰背,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
是中国史前文物中绝无仅有的神品。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中国古代对财富的标准是计重制,越重越值钱。
大鼎重达832.84公斤,在当时属于国之重器了。
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
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雄健丰腴。
该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
大鼎于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险些被切割卖走。
村民将其埋在土里,终于熬过了八年抗战。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官印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一个集陈列展览、科研保护、文物修复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馆藏丰富多样,包括文物、书画、古籍等多个类别。
明代官印是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官印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官印是明代官吏的身份象征,也是明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明代官印的制作精美,印法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
这些官印不仅代表了明代政权的权威和尊严,也记录了明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数量众多,品种繁多。
它们分为金印、银印、铜印等不同材质,形制各异,内容丰富。
金印多为黄金制成,通常呈扁平矩形,上面镶嵌宝石或刻有神兽、花鸟等图案。
银印则以纯银打造,形制较为简单,多为长方形。
铜印最为常见,制作工艺精细,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明代官印的内容通常包括官员姓名、职位、年号等,有时还附有吉祥的图案和寓意。
它们的制作工艺精湛,字体工整,线条流畅,图案精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官印一般使用在公文、文书、契约、文牒等重要场合,是明代政府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
明代官印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限于政府机关,还包括学府、寺庙、私人等。
它们被视为权力的象征,既是政府机构的标志,也是社会地位的体现。
明代官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官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明代政权的强大和繁荣,了解明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也能够欣赏到明代艺术的卓越和创造力。
这些明代官印的保存和展示,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杨阙石汉魏
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絕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
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石早更新世
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
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
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
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鸟形尊青铜战国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
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
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
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
造型、纹饰及装
饰极其精美。
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
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
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该文物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
偏将军印章金西汉
“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
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
含金96%。
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
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
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
目前该件文物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绢本明
绢本,工笔重彩,纵31厘米、横548厘米。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南唐大臣韩熙载因政治失意而与阁僚、歌伎放纵声色之事,该画对后世人物绘画影响颇大,明清时期多有临本。
此卷为明代唐寅的临本并有所改编,是诸多临本中的佳作。
唐寅,字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四家”之一。
此卷设色鲜丽华贵,笔触精细,尤其是韩熙载的眼神,使我们能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确是“传神”之笔。
此卷中两处唐寅的书法也为画卷增光添彩。
自唐寅绘此卷后,数百年来为收藏者秘不示人,向不见著录,今一“醒”惊天下。
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书画”展厅。
三羊尊青铜商
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县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展厅。
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
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
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
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何朝宗制观音像瓷明
高19.1厘米。
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他刻意追求瓷的质地美与雕塑美。
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趺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
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
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似有随风飘拂之感。
该文物曾参加全国精品文物展,并被《中国文物报》登在第一版正中。
该文物系重庆市博物馆旧藏,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瓷器”展厅。
江竹筠烈士的遗书纸质近代
江竹筠烈士(1920——1949),女,四川自贡人。
幼年做过童工,1939年加入共产党。
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
1947年4月随爱人彭咏梧去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
1948年6月,因
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监狱。
狱中,她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坚贞不屈,被难友们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电台岚垭英勇就义。
江竹筠烈士遗书写于1949年8月。
她爱人彭咏梧已不幸在起义中牺牲,自己又身陷囹圄。
面对死亡,她是从容无畏的。
然而,在充满黑暗、暴力的渣滓洞狱中,却时刻思念着寄养在亲戚谭竹安家中的儿子彭云。
于是,带着酷刑留下的累累伤痕,留下了这份遗书。
信中告诫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新中国献身,决不可娇宠溺爱,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
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有的字着墨较重,大约是狱中书写工具低劣所致。
这页手掌般大的遗书,对人们的教育、启迪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自陈列展出以来,广大观众无不为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境界所感动。
遗书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
从右向左直行书写,字体娟秀。
1950年,西南博物院发现后随即征集入库。
现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之路”展厅。
虎钮錞于青铜战国
高68cm,上径36cm,底径28cm,重30公斤。
1989年夏,万州甘宁乡发大水,这件錞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由万州博物馆收藏。
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展厅。
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
这件錞于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
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
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魚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
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
景云碑石东汉
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
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
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
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
精品,极具艺术价值。
该碑由于南北朝时期即已入土,近年发掘获得,品相极佳,在存世的汉碑中十分罕见。
该碑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