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

合集下载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共艺术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公共艺术音乐的基本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音乐教材、录音设备、乐器等;2. 教学场所:音乐教室或礼堂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第一课时:公共艺术音乐的概述a. 教学内容:介绍公共艺术音乐的定义、发展历程、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等;b.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举例,让学生对公共艺术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第二课时:公共艺术音乐表演技巧a. 教学内容:介绍公共艺术音乐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音准、节奏感、音色等;b. 教学方法:示范演奏、学生模仿、小组交流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表演技巧。

3. 第三课时:公共艺术音乐的鉴赏a.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之间的区别;b. 教学方法:播放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音乐,要求学生做出评价并交流意见。

4. 第四课时:公共艺术音乐的创造与表演a.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公共艺术音乐的创作,并组织演出活动;b.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课堂问答、听力测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公共艺术音乐的掌握情况;2. 表演评估:评价学生在公共艺术音乐表演中的准确性、表现力等;3. 创作评估: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造性、做工等。

五、教学延伸与拓展:1.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指导,提供更专业的艺术指导;2. 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艺术音乐比赛、演出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3. 定期进行音乐欣赏课,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以上是关于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的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教案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遵循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生参与音乐研究、鉴赏音乐作品、实践音乐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在基础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研究音乐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赏析能力,促进学生对音乐审美原则的感知和领悟;在拓展模块,注重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音乐在哪里(3个课时)通过对自然、生活、殿堂三个环境的音乐声的研究,开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从发现和认识身边的音乐开始,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二章音乐无界限(3个课时)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题材,满足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强烈需求,提升研究音乐的热情。

然后,将通俗音乐元素与民族的、经典的音乐元素交融与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拓展音乐研究领域。

第三章“多彩的音乐”将向学生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音乐。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艺术是人们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基本要素创作艺术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传递信息与沟通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发展,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融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衔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艺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广泛的艺术学习和活动,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丰富审美体验,增强感性认识,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关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劳动生产、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提高理性认识,发展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公共艺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进一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能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能依据文化情境,分析、判断、评价有关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发掘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美化环境生活。

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艺术核心素养方面获得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结合经验和艺术知识,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感受、体验和认知的意识与活动,是开展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条件。

(荐)公共艺术(高教版音乐篇)教案第三单元--璀璨的乐器第六节交响曲(文化艺术与体育类音乐

(荐)公共艺术(高教版音乐篇)教案第三单元--璀璨的乐器第六节交响曲(文化艺术与体育类音乐

《交响曲》教案附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图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些音乐家吗?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交响曲的发展过程中,以“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观看图片认识作曲家学生对交响乐影响较大的作曲家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习交响曲打好基础。

交响曲交响曲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一齐响”,后来经过发展,指的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由若干个独立但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成的大型器乐套曲。

了解交响曲的演奏形式为学习感受乐曲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作者作品介绍1、故事讲解惊愕交响曲的由来你作品特点与结构。

2、了解海顿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聆听介绍作品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品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聆听欣赏多媒体播放音乐,提出问题:1、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这个乐章叫做“惊愕”?师生总结:这是人们最熟悉的慢板乐章,优美的旋律具有一种内在的美和魅力。

乐曲中出现了变奏,音乐中的不和谐音的造成惊愕的特别效果。

欣赏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感受力及音乐的谈就能力。

音乐知识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聆听、感受了解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相关知识,更好地欣赏音乐。

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作者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带有戏剧成分的抒情性交响曲,感情丰富、细腻,充满内在的激情,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莫扎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作品、作者让学生了解作品,为欣赏音乐打好基础。

聆听欣赏分段欣赏,播放音乐,提出问题:1、乐曲的第一主题在哪首歌曲中出现过?2、乐曲的有着怎样的音乐形象?3、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音乐情绪有变化吗?4、感受每个主题音乐的发展变化,展开想象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总结:带有戏剧成分的抒情性交响曲,感情丰富、细腻,充满内在的激情,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沉思性质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 中国民歌之山歌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 中国民歌之山歌

高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说课稿中国民歌之山歌《中国民歌之山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一单元《美妙的歌声》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中国民歌的体裁与其特点,重点介绍当中的山歌。

是一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中国民歌的体裁与特点。

(2)能力目标:学唱歌曲《刘三姐对山歌》。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散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中山歌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散创新思维。

二、说教法说学法教法:我将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具体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运用钢琴教学,弹唱示范,随琴哼唱,互动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采用欣赏法、聆听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法。

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说学情分析这堂课面对的是职高的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音乐知识基础浅薄,所以不能讲的太深,太广。

本节课分2个课时,这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探究中国民歌的特点与体裁,重点学习当中的“山歌”。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5分钟)(1)先由我弹唱一首中国汉族民歌《龙船调》,并邀同学们配合老师来共同完成。

(2)接下来我将提问:老师唱的这首歌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是属于通俗、美声还是民族呢?(民歌)从民歌这个词而引出课题——让我们一同走近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通过这样的参与互动,讨论的方式导入,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吸引感动学生,从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二单元美妙的歌声)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二单元美妙的歌声)

《中国民歌》教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多媒体播放《沂蒙山小调》视频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它是什么体裁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课题:《中国民歌》。

2、和学生一起了解民歌的定义以及民歌的分类。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对民歌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族民歌┃《川江号子》1、播放《川江号子》的MTV,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①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②它有什么样的特点?3、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与共性:“号令”。

4、引导学生思考:在劳动过程中唱带有号令性的歌曲有什么作用?5、总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倾听节奏与旋律的变化,感受号子特点感受音乐,想象音乐所表达的景象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总结通过听赏认识劳动号子,并在一系列互动中加深对劳动号子音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初听乐曲1、播放《小河淌水》的MTV,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①这首民歌是什么体裁?②歌曲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3、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①山歌的定义。

②歌曲描述的是阿妹在月色下歌唱,呼唤远方阿哥的场景。

聆听体验感受歌声带来的意境思考回答在听赏、分析、歌唱中自主把握乐曲的情绪和风格,感受云南民歌的音色特点。

再次欣赏1、再次欣赏,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

2、提出问题:①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歌曲旋律。

旋律从容舒展、节奏自由4、总结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云南民歌具有浓厚的山野气息,自然、坦率、色彩鲜艳,音乐曲风相对精致、细腻。

5、学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江南民歌的音乐特点。

聆听感受云南民歌从容舒展,节奏自由,清新优美的音乐风格。

《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1、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的MTV,学生欣赏并思考:①歌曲是什么体裁的?②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共同了解“小调”的定义及其音乐特点。

3、再次欣赏,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4、提出问题:①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②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深入分析歌曲旋律级进音环绕音6、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委婉细腻、柔美抒情通过“听—唱—析”的步骤形成学生体验;进一步体会到江苏民歌《茉莉花》委婉流畅、柔美抒情的音乐风格通过对比欣赏江苏、东北两首《茉莉花》,帮助学生理解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与人们的地域、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有着极大的联系。

人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单元自然风光(沂蒙山小调阿里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单元自然风光(沂蒙山小调阿里郎)教学设计

《自然风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及处理: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结合学生特点,本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社会中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蒙古族民歌《天堂》均为描写自然风光的歌曲,以“自然风光”为课题进行教学设计。

渗透知识点:(1)了解民族调式。

《沂蒙山小调》为山东民歌描写沂蒙山的自然风光,徵调式,旋律采用民间传统音乐”鱼咬尾”的手法。

清晰呈现起、呈、转、合的规律。

(2)了解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知识点。

《天堂》为腾格尔的一首描写蒙古草原的歌曲,长调歌曲。

长调:节奏自由,气息悠长,速度比较缓慢,音域较为宽广。

短调: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2.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教材提供了一些音响资料和一些文字的说明,仅利用这些资料是不够的。

广泛收集描写自然风光歌曲的相关音响、音像资料,挖掘教学资源,重新进行整合。

认真制作教学课件,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校园平台搜集相关爱国歌曲的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带着资料、思考、问题来上课。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职高二年级电气专业的学生,均为男生。

经过半年多的艺术音乐课的学习,对音乐的节奏感较强,会识谱。

其中有几个学生学过乐器,对于简单的曲谱能够直接演奏。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聆听过大量民歌并能够整体感受民歌。

在教学中学生愿意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资源与学习。

喜欢用apid辅助课堂教学并对GarageBand软件有了较熟练的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民间传统音乐“鱼咬尾”的手法。

能力目标:能够听辩蒙古族长调、短调民歌。

3.情感目标:学生在赏析歌曲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在赏析歌曲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能够听辩蒙古族长调、短调民歌。

教学资源与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公共艺术.音乐篇》网络学习平台。

教法、学法(一)教法:示范法、问题法。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通用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学时:36制(修)订时间:2019.8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音乐篇》是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戏剧艺术、影视和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欣赏与鉴别音乐艺术作品。

同时,本课程还以课堂互动、音乐名片和拓展提高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采用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艺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明确音乐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等,奠定其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音乐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民族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深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从中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可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为学好其他艺术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2)了解音乐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情况。

(4)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5)掌握音乐艺术鉴赏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观察力、判断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音乐美术互通性教学探究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音乐美术互通性教学探究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音乐美术互通性教学探究摘要:本文意欲通过对中职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音乐美术互通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探究艺术的本质,建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课程艺术欣赏通感体验一、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现状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把涵盖美术和音乐两门内容的学科作为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德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完成素质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公共艺术课程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窘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教材单一,内容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艺术基础薄弱,素质较低,难以对高雅艺术作品产生共鸣。

3.老师面临着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挑战,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4.作为辅助学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与校园文化、学生的业余生活、社团活动等相结合,未能形成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

然而公共艺术课程是推动中职学校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面对上述窘境,笔者意欲通过探讨音乐美术互通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初步建构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二、音乐美术互通性教学的可行性1.理论依据。

在原始社会里,艺术的范畴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总称,各种艺术间是互溶共通的,存在着多种天然的联系,因而我们能够在艺术欣赏时产生联想,实现多种艺术形式欣赏的互通性,心理学上称之为“通感”。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感悟,只是它们运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而已。

因此,在公共艺术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把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的视野,增强艺术欣赏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以及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

音乐与美术都是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在创作元素上存在着诸多的互通性。

中职《音乐》课程标准

中职《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划原则>>(教职成{2009}2号将艺术课作为必修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实施素质教育而开始的一门公共艺术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并激励、鼓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方面获得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面向的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设计思路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通过音乐欣赏和活动,学习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鉴赏兴趣;掌握欣赏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合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的意识,陶冶情操美化环境生活。

本课程体现了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思想性、时代性,体现了中职生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即: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辅助以嘴巴唱的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以视听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学,以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技能测试三部分,每部分的设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而设计。

本课程总学时为34课时。

学时分配方案建议见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民、外国民歌、中外创作歌曲、曲艺、戏剧、中外歌剧等作品的欣赏,了解相应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2.通过中国民乐、西洋乐器、舞曲、进行曲与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作品的欣赏,了解相应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3.通过对舞剧、音乐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流行音乐的欣赏,了解相应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教学初探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教学初探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教学初探[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课;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公共艺术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有关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课堂上,能够培养对美的鉴赏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提升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学相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善于摸索和总结课堂教学实践,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授课方法。

教学效果若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必须坚持教学相长的理念,相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提升,而非教师自己一言堂式的发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音乐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

在音乐史和音乐作品的艺术之海中,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小我”与“不知”,才能谦虚地面对每一位艺术家及其作品;同样,作为教师,也只有知道自己的学识有限,才能够以学生的同理心,去分析和体会每一部音乐作品。

书本上有具体的音乐理论知识,也有对艺术作品的抽象与具象理解。

即便是选用同一本教材,每位教师也会拿出不同的教案,选择不同的讲解视角,所以,在实践中很难出现统一的教学模式。

公共艺术类课程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的个人感悟,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养成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无常法,学亦无常法,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就要求教师能够找到适合学生和课堂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艺术作品本身就不是千人一面,如同花瓣的颜色,即使同一色彩,在饱和度、亮度上也有分别。

艺术教学对教师而言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艺术教学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有更大的可能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人文修养。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灌输知识,因此,教师无需将一堂课排得满满当当,而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去消化和理解,甚至去再创造。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能够促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自然也是相当于一堂成功的课程。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55%,期末考查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1.选用中等职业学校专用公共艺术(音乐篇)教科书;
2. 选用适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统一的拓展性学习资料,用以丰富课堂音像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加强音乐基础常识在学生中的普及;
2.有选择性的著名作品在学生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师资建议
1.精通音乐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2. 音乐知识面较广的音乐教师;
3.有较强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

(四)资源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满足高素质学生素质培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总目标能够按要求严格完成
2. 教学目标基本准确讲授完成;
3.教学课堂组织设计能够顺畅的达到计划效果;
4.学生知识完成情况,与所学知识有密切关联,如:在讲严肃高雅的交响音乐和我国
传统戏曲时,学生兴趣不浓,故而影响知识点的掌握。

建议增加这方面的视频影像及乐曲介绍的资料,以故事的通俗形式与学生的知识点切入,在进行生动的视频影像教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兴趣,争取打开学生对交响音乐的喜爱之门。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音乐艺术》课程提供了一套标准。

此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强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和演唱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艺术表达能力;- 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拓宽音乐视野。

课程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色等;- 音乐符号和谱写;- 音乐理论和歌曲分析。

2. 声乐训练- 声音的产生和发声技巧;- 歌唱技巧和演唱表达;- 齐唱和合唱。

3. 乐器演奏- 基本乐器演奏技巧;- 乐器合奏和乐队排练;- 乐器调音和维护。

4. 创作与表演- 创作和编曲技巧;- 舞台表演和演出准备;- 音乐会和音乐节的组织与策划。

5. 音乐欣赏与历史- 听力训练和音乐欣赏;- 音乐史和音乐文化的研究;- 名曲赏析和作曲家介绍。

评估方法- 课堂参与和表现;- 作品展示和演出表现;- 考试和测验;- 课后作业和项目。

教学资源- 音乐教材和乐谱;- 音乐设备和乐器;- 音乐数据库和互联网资源;- 音乐厅和演出场所。

师资要求- 具备专业音乐背景和教学经验;- 热爱音乐教育,耐心细致;- 具备指导学生演奏和表演的能力;- 不断研究和更新音乐知识。

结束语本课程标准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艺术》课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希望实施此课程的学校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不断培养出具有音乐才能和创造力的学生。

2第二节 外国民歌——【《公共艺术》音乐 精品教案】

2第二节  外国民歌——【《公共艺术》音乐 精品教案】

旗开得胜
《外国民歌》
教案
学法体验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1、由上节课学过的中国民歌,引出本课课题:《外
国民歌》。

2、和学生一起了解各国民歌差异性的原因。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语言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歌┃《樱花》1、多媒体播放歌曲《樱花》,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深入分析歌曲旋律——日本五声调式音阶。

4、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民歌《樱花》的的音乐特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倾听节奏与旋
律的变化,感受
日本音乐的特

与中国民族五
声调式旋律进
行比较体会
学生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感
受日本民歌
的音乐特点。

1。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合集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合集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创意表达方式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如音乐剧 的创意表达、音乐与舞蹈的结合等。
创意表达方式的特征与优势
探讨创意表达方式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性和优势,如情感传递、形 象塑造、氛围营造等。
音乐创作基本技巧指导
音乐创作的基本要素
介绍音乐创作的基本要素,如旋 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并解 释它们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03
声乐演唱技巧与训练
声乐演唱基本技巧
姿势与站姿
正确的演唱姿势有助于提高声音 的质量和流畅度。站立时,身体 应保持自然直立,两脚与肩同宽 ,重心放在两脚上,胸部自然挺
起。
嘴型与咬字
嘴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声音 的共鸣和音色。演唱时应保持嘴 角微微上扬,嘴唇自然闭合,舌
头平放,咬字清晰准确。
气息与呼吸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或者对已有的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和创 新,培养自己的音乐创造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案合集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音乐基础知识 • 声乐演唱技巧与训练 • 乐器演奏技巧与训练 • 音乐欣赏与评论能力培养 • 创意表达与音乐创作实践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概述
01
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系统
音乐元素
包括音高、节奏、力度、 音色等,是构成音乐的基 本要素。
音乐形式
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布局 ,包括曲式、体裁、风格 等。
音乐符号与记谱法
音乐符号
用来表示音乐中各种元素 (如音高、节奏、力度等 )的特定标记或图案。
五线谱
一种常用的记谱法,通过 在五条平行线上标记不同 位置和形状的符号来表示 音高和节奏。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五单元走进戏剧)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五单元走进戏剧)

《走进话剧》教案学科音乐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课题《话剧》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戏剧的表演形式以及话剧的表演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话剧,了解剧中人物的表现和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到的作用。

情感目标在欣赏乐曲后,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聆听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了解戏剧的表演形式以及话剧的表演形式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话剧深刻的内涵教法启发引导法视听法积极评价法学法体验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附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话剧《茶馆》片段1、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2、这部话剧的名字是什么?观看视频认识话剧通过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习话剧打好基础。

相认一、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

二、《雷雨》剧情简介教师讲解故事概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三、理清人物关系1、基本人物:两个家庭,八个成员。

2、四种关系:①主仆:鲁贵、鲁侍萍、四凤是周家的仆役。

②夫妻:周朴园——鲁侍萍。

周朴园——繁漪。

鲁贵——鲁侍萍3、多种关系的交织:周朴园——鲁侍萍:夫妻,主仆关系。

周朴园——鲁大海:父子,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周繁漪——周萍:母子,情人关系。

周萍——四凤:兄妹,情人关系。

鲁大海——周萍、周冲:兄弟,下人与少爷关系。

鲁侍萍——周萍:母子,下人与少爷关系。

周冲——四凤:兄妹、恋爱关系。

三、《相认》片段欣赏了解作者、作品故事情节及里面的人物关系。

为更好的学习话剧雷雨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播放视频,提出问题:1、两人相认前内心是怎样的?2、相认后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3、周朴园的“冷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鲁侍萍面对30年后自私自利、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周朴园,她感受如何?四、师生共同总结相认前似暗忽明往日浓情,相认后冷一恨中不乏爱的苦涩。

“冷笑”,自己甜蜜的爱情竟结出了吞不下吐不出的苦果。

离别30年,眼前的周朴园是一个自私自利、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

《音乐表现形式》教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两段视频分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课题:音乐的表现形式。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乐▏我和你1、想一想:同学们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是哪首歌曲吗?2、介绍作曲家——陈其钢歌手——刘欢、莎拉·布莱曼3、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4、师生交流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5、学唱歌曲聆听体验感受声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

讨论对音乐的感受感受《我和你》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能力。

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

6、师生共同分析歌曲旋律,学生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7、深入理解,启发学生这首歌的名字紧紧指“我”和“你”两个人吗?它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8、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讨论旋律的特点,从而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轻轻哼唱,感受音乐的中国风味,体会音乐传递的信息。

器乐曲▏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序奏”1、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①乐曲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的?②在你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2、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3、了解《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4、认识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教师通过多媒体介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主要音乐作品。

欣赏听辨:音乐的变化及乐器的运用。

讨论总结聆听了解学生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器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的特点。

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器乐曲▏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5、再次赏析乐曲并思考:音乐的速度、力度、音量是怎样的?“第一首圆舞曲”1、多媒体播放第一圆舞曲音乐,学生聆听感受。

①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指导探究,讨论交流3、再次欣赏,学生跟随音乐哼唱并思考:①第一圆舞曲分为几部分?②它的速度是怎样的?③它的旋律有什么特点?4、师生共同分析总结6、总结出圆舞曲、舞曲的定义。

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音乐欣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

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并激励、鼓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第一部分声乐、第二部分器乐和第三部分舞剧、音乐剧、流行音乐构成. 1。

第一部分声乐有六个模块,教学时数为17学时.2。

第二部分器乐有六个模块,教学时数为14学时。

3。

第三部分舞剧、音乐剧、流行音乐有四个模块,教学时数为16学时.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础模块(一)、声乐作品及声乐表演常识.声乐作品结构短小,音乐形象鲜明,比较容易把握。

声乐作品旋律一般较强,曲名和歌词使音乐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更为明确,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供欣赏的声乐作品形式主要有:1、民歌。

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

欣赏民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民俗、民情。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

应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声乐曲。

2、中外传统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声乐曲.其旋律一般优美动听,伴奏独具匠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公共艺术课程(音乐)遵循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理念,根据主体性、多元性、有序性、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等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以学生参与音乐学习、鉴赏音乐作品、实践音乐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唱、奏、跳、演、导等方面。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书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由肖敏主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在基础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赏析能力,促进学生对音乐审美原则的感知和领悟,学生不仅汲取了知识,更获得心灵的生化、精神的成长;在拓展模块,注重加强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0学时.
2.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限定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7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音乐在哪里(3个课时)
通过对自然、生活、殿堂三个环境的音乐声的学习,开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从发现和认识身边的音乐开始,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二章音乐无界限(3个课时)
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题材,满足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强烈需求,
提升学习音乐的热情。

然后,将通俗音乐元素与民族的、经典的音乐元素交融与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拓展音乐学习领域。

第三章“多彩的音乐"(4个课时)
通过向学生展示世界音乐文化中古老而又神秘、清新而有活力的亚洲音乐,体裁多样、章法严谨、内容丰富的欧洲音乐;热情奔放而又细腻动人的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第四章“音乐的伙伴”(4个课时)
通过对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学习,培养学生对戏曲、舞蹈和音乐剧的欣赏与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

第五章“秀出青春梦”(3个课时)
通过开启学生对音乐、舞蹈和音乐剧创编表演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在校园艺术活动中的策划与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实施建议
1.遵循艺术规律,注重感知体验.
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体验。

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
2.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衔接融合。

教师应善于把握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

要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关注艺术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要注重不同模块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交叉融合,加强艺术课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的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3.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4。

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教学领域.
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现代艺术发展的新动态,利用本地区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优势和艺术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创设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设施建议
1.学校应配备相应的图书、报刊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学生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学校应根据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国家基本标准以及公共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实际需要配备专用教室、活动场地和相关器材设备。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及实效性特点。

教材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以学生为本,适应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兼顾传统与现代、经典与通俗、国内与国外、基础与拓展,富有生活气息、积极意义与人文内涵,体现经典性、代表性和综合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符合艺术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配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六、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1.评价原则与内容.
要在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核的同时,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注重考察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素养。

要关注学生整体水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欣赏感受与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评价方式与方法。

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提倡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信和成功。

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

应将学生参加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