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级私学 乡学(乡校)、村学、私塾、家塾、家学。
初级私学入学年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六七 岁; 春季始业,以年为阶段,无固定学习年限; 单班教学; 教学基本内容为读、写、算。
唐朝流行的识字阅读教材:急就篇、劝学、 发蒙记、启蒙记、开蒙要训、千字文、训 俗文字略、兔园册府、蒙求、太公家教等。
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诗赋
干,也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隋朝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书学和算学,五学统归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
管理。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只设律博士、医 博士,并未出现律学和医学的独立组织机构。隋 朝对中央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做了规定(见 下表)。
隋朝中央官学共有教师38人,其中博士、助教各19名,学为生共980人, 师生之比为1:25.78,可见其效率较高。后来,隋朝的统治者不重视发 展教育,也就“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但这套教育制度被唐朝 继承下来,在唐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 央政府手里; 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 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 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 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
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 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 清,历代相袭,直至1905年废止,在中国 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四、任立私学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曾“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 日方了”。这是殿试的开始,但未成定制。
(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
试,合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
天举行,称“秋试”,又称“发解试”(秋闱), 第一名称“解元” 。
(2)省试
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的礼部应 试,谓之“省试”或 “春试” (春闱) 。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 变, 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闱” 。礼部下设贡
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
(3)吏部复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判”
四个方面。
吏部复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隶属吏部,候派
官职。
唐代科举考试示意图
吏部试 尚书省(省试)(春试、春闱) 生徒
(学校考试合格)
乡贡
州试 (发解试、秋试、秋闱)
乡试
县试
(私学、自学)
(三)考试的方法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 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 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
科举始于隋代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Leabharlann Baidu
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
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
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式产生。
隋炀帝
隋炀帝写的 《春江花月夜》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
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
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
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
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的产生,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 产物。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注释就能通过,故有 “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该科录取人数较多,每年约一百人 左右。
明经科: 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
进士科:该科注重考核诗词歌赋。这也是唐诗繁荣发展 的一大动力。该科录取率为百分一、二。因此,该科 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 说法。在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 “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二)高级私学 高级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已受过初级私学教育而 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受专业教 育的青年,各社会阶层出身的人都有。 高级私学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设置。 求师受教不限于当面传授,也可采取书信来往的 函授形式。《答刘正夫书》、《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 高级私学是进行专经传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 授的。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581— 618年)唐 (618—907 年)时期的教 育,是在隋唐 社会政治、经 济等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的。
第一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 隋唐统治者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积极推崇儒学, 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维护儒学的大一 统地位。 • 二、兼用佛、道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古印度,东汉末年 (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到隋唐时进入繁荣时期。隋朝以前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佛经, 隋唐开始创立中国化的佛经。 唐朝统治者也重视佛教,由于佛教盛行,佛塔、佛寺 广泛建立,大量钱财流入佛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 正常生产,同时激化了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 因此佛教在唐朝也屡遭打击。
帝 系
年均 人数
高 太 祖 宗 3 9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肃 代 德 顺 宪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穆 宗
14 22 26
28 27 23
25 24 29 28 26
(三)常科考试的程序
乡试:在唐代,乡试主要是资格审查,尚未见规范化的考试。考 生须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送州;由州刺史复核称乡试。中 央“六学二馆”的生徒可免去此手续。 省试:在京城尚书省举行、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这是正规考试, 以一日为限。 吏部试:亦称“释褐试”,由吏部主持,所考为“身、言、书、 判”四项,只有通过此项考试,才能授给官位。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 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和律学,一馆是指 750年设立的广文馆。
唐朝官学教育管理制度:
1.学礼制度: (1)束脩之礼:学生初入学时 束帛一篚: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 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也送绢2匹。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唐以此科 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
考取。 明法科: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明书科: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也称明字科。 明算科: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 参加这三科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 员。
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
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 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 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
多样化。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
备、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
二、中央官学
官学,尤其是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
唐代对地方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名额做了明文规定。
四、私学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的。隋唐时期,官学的发展非常 令人注目,以致使人们产生私学并不发达的错觉。其实, 这一时期,私学也很发达,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 学传授。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覆盖面较广的唐代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第三节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
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 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等。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为常设科目。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等是非常设科目。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 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 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
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
官主簿、录事各1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 算学。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野望》 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 一望黯消魂。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一)考生的来源和报考的办法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
是乡贡。
生徒——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 合格后,由学校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称作“生 徒”。 乡贡——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州投请 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并随进贡物品送至尚书省,参加 考试的称“乡贡”。 报考时间大约是从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开始。报考的办法是,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业成者。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受到一定的 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 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时由于 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曾把老子封 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大圣祖”, 在各州设立道观,在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 玄学,在考试中加试《老子》、《庄子》、《文 子》、《列子》等道经。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 导下,逐渐兴旺发达。
酒一壶,脩一案。
(2)国学释奠礼 (3)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 2.教学制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家经 典。 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 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 算学,以学习算经为专业。 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 习内容。
3.考核制度
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 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
4.惩罚制度
不率师教;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
5.休假制度
旬假、田假、授衣假
唐朝中央官学的旁枝有在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 校。现列表如下:
总的来说,唐代的中央官学是较为发达的,其种类之繁多,人数之众 多,等级之森严以及学习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儒、佛、道的融合 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 思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 因此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而出现了三教并存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 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宋 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科举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
按照教授内容分为:
《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 学、《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
(三)书院的创立 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 场所而产生的,也是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选士之后, 要求应试者必须博学广识这种现实需要推动而形 成的。 书院承担起培育人才和传播、发展中华文化的双 重任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书院产生于唐朝,发展于五代,而繁荣和完善于 宋代。
三、地方官学
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设立了州县学。 唐承隋制,在地方上也推行州县二级制,县以下有乡,乡 以下有里。唐代地方官学有三种类型:经学、医学和崇玄
学,由府州的长史主管,具体事务归司功掌管。唐代尊崇 道教,不仅在中央讲设置了崇玄学,而且在各州也建立了 一所崇玄学,设玄学博士1人,授《道德经》、《庄子》、 《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 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