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与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

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与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

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

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

隋唐的教育

隋唐的教育

三教并重的现象, 三教并重的现象 , 说明了封建统治者一直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给思想界和教育界带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为传统教育的发展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考试科目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进士、 明经、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 进士 、 明经 、 明 明书、明算六科。 法、明书、明算六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4.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帖 墨义、策问、 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
汉武帝用“ 独尊儒术” 汉武帝用 “ 独尊儒术 ” 政策控制了古 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 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度试制度
1.考生来源 生徒” 乡贡” “生徒”与“乡贡” 2.考试程式与时间 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 都在冬天举行。 都在冬天举行。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 四 月间。 月间。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三、科举制的产生
(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 府报名, 经过分科考试, 府报名 , 经过分科考试 , 根据成绩从中选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科举制与选举制的区别 报考资格: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报考资格 :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 科举制则 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于州县” 是自愿报名,“怀牒自列于州县”;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科举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

中国教育史习题集

中国教育史习题集

中国教育史习题(三)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C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C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

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

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管理的加强A国子监的设立。

B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C部门对口管理。

D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内容A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B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A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3、私学
私人办学普遍 家族办学积极性高
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背景: 新王朝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以招收非常之才, 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通博坟典(三坟、五典 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 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 尧、舜之书)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应试之人,可以使及第 得官之人或中过常科之人,也可以是出身清白的 平民百姓。
进士科:注重诗赋。初只试策,高宗时加《老 子》策三条,后形成帖经、试杂文和时务策 三场。开元后,诗赋日渐为人所重。“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 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
武举:武则天长安二年始设,和明经、进士的乡贡 一样由各州选送,不过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内 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3)方法
帖经:把所试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 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令应试者填 出来。起初很简单,后来则艰涩难填。
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
默义:简单的笔试问答。
乡贡,先向州县提出书面申请,考试完毕后,长官召 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与考中者见面,届时陈俎 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举行隆 重的欢送仪式,然后将考中者随贡物一起送到中央。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 明书、明算等。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_____ 、_____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和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2、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3、“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案: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
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
(二)唐代的官学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 行政长官。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 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 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 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八股取士
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 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 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惊讶, 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 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 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
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
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
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第六章隋唐韩愈教育

第六章隋唐韩愈教育
在学习道、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 择师的标准
韩愈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也是择
师的首要标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 师生关系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两者没有
(二)活动
柳宗元事古文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在文学上的成 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内容 和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从事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协作, 其著作有《柳河东集》
二、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
柳宗元接受儒学传统教育,儒学是其学术思想的主 题。他曾在家庭影响下信佛,对佛学也作了长期研 究。它既学儒又兼学佛,认为儒佛的思想学说有共 同因素可以相互沟通,因而主张“统合儒释”
国子监
国 子 学


四 门 学






在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
隶 属 部 门
学 校
太 医 署 太 卜 署 太 乐 署 司 天 台 太 仆 寺 门 下 省 东 宫 尚书 省的 祠部
医 学
卜 筮
音乐 天文 舞蹈 历数 艺术 漏刻
兽 医
弘 文 馆
崇 文 观
崇 玄 学
(二)地方官学
唐代规定,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
第六章
隋唐的教育
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第一节 隋唐教育制度
一、隋代的教育发展
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1人,总管教育
事业,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机 构和专门教育长官之始。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朝学校教育
(二)教育内容
隋代在教育内容上改变了魏晋南北朝 崇玄、崇佛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鄙视儒学的倾向,儒家经典恢复为学校教
育的主要教材。
一、隋朝学校教育
(三)教育行政
1、国子寺(国子监)与国子祭酒 2、意义: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 府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已经
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
担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职责,为社会培
养文化人才,为地方移风易俗服务,文化
程度高的人才则经过科举而为国家所用。
第二部分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隋朝学校教育
(一)学校设置
1、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书学、算学 2、地方教育:州县学 3、意义: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为唐代专科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1、隋文帝:广泛征集儒家经典 2、隋炀帝:将儒家经典整理分类,分为 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
为后来史籍分类的正统方法
一、崇儒兴学
(二)唐重新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1、尊孔,将孔子偶像化 2、统一儒家学说 3、重用儒家人才
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
二、兼用佛道
隋唐统治者并不独尊儒术,对于佛、 道两教同时加以利用,作为控制民众思想
保证了选拔的质量。
授业是传道的重要途径
(三)解惑:解决所传之“道”和所授之
“业”中的疑惑
三、论教师的标准
韩愈指出,有道者即可为师,“道” 是择师的根本标准。他以是否有“道”, 是否先于学生掌握了某些专业作为教师的 基本标准,鼓励人们抛弃各种顾虑和成见,
勇于拜师求学。
四、论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破除 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反映以“知”教“不 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

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主讲:刘惠云 组员:郭燕萍 龙慧娟 舒 萌 殷婷丽
第一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 二、兼用佛道
对于佛、道教同时加以利用
三、发展科举
科举考试制度
四、任立私学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
{
中央官学{
中央专设学校 中央附设学 校
地方官学:经学、医学、崇玄学 私学:初级私学、高级私学、书院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
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1、恢复科举;2、科目标准与贡举名额;3、科目设置适时变化; 4、考试内容与项目调整
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学校与科举的关系;2、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3、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4、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
第四节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 与新罗的教育交流 1、新罗派遣学生留唐的教育 制度 2、新罗仿唐官学制度的形成 • 与日本的教育交流 1、随同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 的日本留学生 2、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 期教育的影响 (1)对官学影响 (2)对 私学影响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1、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2、人性规定教育的权利; 3、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1、用德理而重学校;2、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 3、整顿国学; 4、恢复发展地方学校
四、论教学 五、论师道

G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G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酒一壶,脩一案。
(2)国学释奠礼 (3)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 2.教学制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家经 典。 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 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 算学,以学习算经为专业。 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 习内容。
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
(3)吏部复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判”
四个方面。
吏部复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隶属吏部,候派
官职。
唐代科举考试示意图
吏部试 尚书省(省试)(春试、春闱) 生徒
(学校考试合格)
乡贡
州试 (发解试、秋试、秋闱)
乡试
县试
(私学、自学)
(三)考试的方法
(二)高级私学 高级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已受过初级私学教育而 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受专业教 育的青年,各社会阶层出身的人都有。 高级私学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设置。 求师受教不限于当面传授,也可采取书信来往的 函授形式。《答刘正夫书》、《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 高级私学是进行专经传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 授的。
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曾“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 日方了”。这是殿试的开始,但未成定制。
(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
试,合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
天举行,称“秋试”,又称“发解试”(秋闱), 第一名称“解元” 。
(2)省试
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的礼部应 试,谓之“省试”或 “春试” (春闱) 。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 变, 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闱” 。礼部下设贡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 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 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4、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宋代的改革 、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2、元代的改革 、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 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 书章句集注》
(二)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 1、国家只重选科取士,束缚思想,忽略了学 校教育,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趣闻4 科举趣闻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 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据说,那次殿试 ,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 后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 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 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 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 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 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 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何来天长地久代兰 芬!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四、任立私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收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二、中央官学(一)中央专设的学校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2)国子监作教育行政机构是官员及分工(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3、中央专设学校管理(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二)中央附设学校三、地方官学四、私学(一)初级私学(二)高级私学私学传授内容:1.《三礼》学2.《易》学3.《春秋》学4.《汉书》学5.谱学6.《文选》学7.文学8.科学技术(三)书院创立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一)学校体系的形成(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四)专业教育的重视(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第三节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一)唐循隋制与恢复科举(二)科目标准与贡举名额(三)科目设置与适时变化(四)考试内容与项目调整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学校与科举关系(二)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科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四)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第四节随意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一)新罗派遣学生留唐的教育制度(二)新罗仿唐官学制度的形成1.新罗的国学制度2.新罗实行的附属专科教育3.新罗的地方官学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一)随同遣隋使隋唐使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二)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1.对官学的影响2.对私学的影响3.对文字的影响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他认为儒学纲领就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第一,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第二,佛老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第三,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第二,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第三,整顿国学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论教学第一,要努力勤学第二,要多读博学第三,要积极思考五、论师道1、由“人非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隋唐时期教育

隋唐时期教育

隋唐时期教育[拼音]:sui tang shiqi jiaoyu隋(581~618)唐(618~907)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持续290年之久,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隋唐的文化教育政策隋唐统治者主要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已认识到佛、道、儒三教可并用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但三教作用不同,要使人民顺从地遵守忠君孝亲的人伦道德,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以及训练从政的官员,便要重用儒学,故儒学又在相当程度上被尊崇。

隋初,隋文帝注意搜罗人才,用重礼聘请,以高官厚禄引诱,把著名的儒士都集中于京都。

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隋文帝并亲至国子寺参加释奠礼,奖励国子生,考选国子生为官。

583年,下令劝学,强调设学施教是封建国家的首要任务,进行礼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589年全国统一之后,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

后来,隋文帝因在晚年崇佛过甚,儒学受到重大打击,只保留国子学一所,学生70人,严重地破坏了教育事业。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又恢复崇儒兴学政策,大业年间(605~618)的国子学、州县学继续发展,规模较大。

但为时不久,隋朝便因政治腐败而灭亡。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崇儒兴学的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便恢复推行。

618 年下令恢复国学和州县学;次年又在国子学立庙祭周公、孔子;624年在《兴学敕》中宣布,现今崇尚儒宗,治国以学为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 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 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
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
官主簿、录事各1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 算学。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
(二)高级私学 高级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已受过初级私学教育而 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受专业教 育的青年,各社会阶层出身的人都有。 高级私学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设置。 求师受教不限于当面传授,也可采取书信来往的 函授形式。《答刘正夫书》、《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 高级私学是进行专经传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 授的。
儒、佛、道的融合 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 思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 因此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而出现了三教并存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 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宋 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科举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
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诗赋
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 央政府手里; 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 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 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 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第三节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
酒一壶,脩一案。
(2)国学释奠礼 (3)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 2.教学制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家经 典。 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 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 算学,以学习算经为专业。 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 习内容。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 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 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
科举始于隋代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
十科举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式产生。
隋炀帝
隋炀帝写的 《春江花月夜》
3.考核制度
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 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
4.惩罚制度
不率师教;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
5.休假制度
旬假、田假、授衣假
唐朝中央官学的旁枝有在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 校。现列表如下:
总的来说,唐代的中央官学是较为发达的,其种类之繁多,人数之众 多,等级之森严以及学习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干,也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隋朝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书学和算学,五学统归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
管理。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只设律博士、医 博士,并未出现律学和医学的独立组织机构。隋 朝对中央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做了规定(见 下表)。
隋朝中央官学共有教师38人,其中博士、助教各19名,学为生共980人, 师生之比为1:25.78,可见其效率较高。后来,隋朝的统治者不重视发 展教育,也就“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但这套教育制度被唐朝 继承下来,在唐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
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 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等。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为常设科目。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等是非常设科目。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唐以此科 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
考取。 明法科: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明书科: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也称明字科。 明算科: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 参加这三科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 员。
按照教授内容分为:
《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 学、《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
(三)书院的创立 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 场所而产生的,也是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选士之后, 要求应试者必须博学广识这种现实需要推动而形 成的。 书院承担起培育人才和传播、发展中华文化的双 重任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书院产生于唐朝,发展于五代,而繁荣和完善于 宋代。
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 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 清,历代相袭,直至1905年废止,在中国 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四、任立私学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 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和律学,一馆是指 750年设立的广文馆。
唐朝官学教育管理制度:
1.学礼制度: (1)束脩之礼:学生初入学时 束帛一篚: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 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也送绢2匹。
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注释就能通过,故有 “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该科录取人数较多,每年约一百人 左右。
明经科: 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
进士科:该科注重考核诗词歌赋。这也是唐诗繁荣发展 的一大动力。该科录取率为百分一、二。因此,该科 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 说法。在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 “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帝 系
年均 人数
高 太 祖 宗 3 9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肃 代 德 顺 宪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穆 宗
14 22 26
28 27 23
25 24 29 28 26
(三)常科考试的程序
乡试:在唐代,乡试主要是资格审查,尚未见规范化的考试。考 生须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送州;由州刺史复核称乡试。中 央“六学二馆”的生徒可免去此手续。 省试:在京城尚书省举行、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这是正规考试, 以一日为限。 吏部试:亦称“释褐试”,由吏部主持,所考为“身、言、书、 判”四项,只有通过此项考试,才能授给官位。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受到一定的 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 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时由于 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曾把老子封 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大圣祖”, 在各州设立道观,在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 玄学,在考试中加试《老子》、《庄子》、《文 子》、《列子》等道经。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 导下,逐渐兴旺发达。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581— 618年)唐 (618—907 年)时期的教 育,是在隋唐 社会政治、经 济等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的。
第一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 隋唐统治者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积极推崇儒学, 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维护儒学的大一 统地位。 • 二、兼用佛、道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古印度,东汉末年 (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到隋唐时进入繁荣时期。隋朝以前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佛经, 隋唐开始创立中国化的佛经。 唐朝统治者也重视佛教,由于佛教盛行,佛塔、佛寺 广泛建立,大量钱财流入佛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 正常生产,同时激化了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 因此佛教在唐朝也屡遭打击。
唐代对地方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名额做了明文规定。
四、私学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的。隋唐时期,官学的发展非常 令人注目,以致使人们产生私学并不发达的错觉。其实, 这一时期,私学也很发达,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 学传授。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覆盖面较广的唐代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三、地方官学
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设立了州县学。 唐承隋制,在地方上也推行州县二级制,县以下有乡,乡 以下有里。唐代地方官学有三种类型:经学、医学和崇玄
学,由府州的长史主管,具体事务归司功掌管。唐代尊崇 道教,不仅在中央讲设置了崇玄学,而且在各州也建立了 一所崇玄学,设玄学博士1人,授《道德经》、《庄子》、 《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 考试。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野望》 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 一望黯消魂。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一)考生的来源和报考的办法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
是乡贡。
生徒——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 合格后,由学校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称作“生 徒”。 乡贡——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州投请 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并随进贡物品送至尚书省,参加 考试的称“乡贡”。 报考时间大约是从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开始。报考的办法是,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业成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