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中现代化道路

合集下载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走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走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走摘要:本文以研究新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建设方向为目的。

论文借鉴和引用文献资料,采用总分格式进行研究和陈述。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技术、国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情况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国家自身的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技术、国防军事新中国成立已经走过61年,在这六十一年里,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度、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在此期间,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越南自卫反击战等战争。

在这61年的发展和探索中,新中国的发展有成就也有失败,但不变的是全体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因而导致了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表明,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新中国的腾飞。

1/7页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走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党的领导”,“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等----(摘自《邓小平文选》)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应当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坚持改革开放。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更加促进新中国的发展、强大,而一昧的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的落后,脱离于世界大繁荣之林。

[详细讲解]世界现代化历程

[详细讲解]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1、17——19世纪: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

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世界现代化道路

世界现代化道路
比尔・克林顿( 42任美国总统 比尔・克林顿(第42任美国总统 )
透视聚焦二:现代欧洲——联合中崛起 透视聚焦二:现代欧洲
回答: 上表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 回答:(1)上表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 以德国为例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以德国为例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德国奇迹: 德国奇迹:在医治创伤中崛起
克林顿“第三 克林顿“ 条道路” 条道路” 私有为主 兼有国营
扶植高新 技术产业
特点
国家干预 经济
摆脱困境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 (生产力)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适应生产力发展; 微观自主” 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微观自主” 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 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 义制度。 义制度。 开创新时代
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透视聚焦一:现代美国——经济长青树 透视聚焦一:现代美国
这个国家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 这个国家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 230年的历史 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 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 了一条独创性的发展道路, 了一条独创性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 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 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 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问题一:结合近百年历史,分析美国为什么能将世 问题一:结合近百年历史, 界第一的位置占据一个多世纪? 界第一的位置占据一个多世纪?
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遭到国会弹劾的总统, 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遭到国会弹劾的总统, 为什么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为什么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内涵

1献。

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当今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时代特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价值和世界内涵,必须把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精神纽带,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治理特征,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实践路径。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 新型国际关系〔作者简介〕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2)3道路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道路优势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优势。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命脉所《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3期系,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1]正是因为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神话,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人间正道,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丰富的世界内涵。

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世界经济贸易关系和资本流动基本局限于两大阵营内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启示

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

它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出了党的坚强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全面可协调的发展理念,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以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所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变革;经验启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关于这条道路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地思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沿革中文单词“现代化”出现于 20 世纪初。

据中国现代化理论开创者罗荣渠先生的界定,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2]。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从西方列强入侵后被动开始的。

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中国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探索之路[3],但这些探索在当时的中国均未获得成功。

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此有了主心骨。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将来向前发展过程中,它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

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时就指出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国际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 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 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 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 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 反苏也反美。 (3)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 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 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 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辨别选项 《共同纲领》 颁布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排除 B 项;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形成,排除 C 项; 《共同纲 领》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 D 项。 答案 A
主干整合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专题十三
(1)理论: 1984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 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 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 ①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 岸交流不断增强。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②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
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外交机构总
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军事近代化的开启。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
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 这一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明时期 C.③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 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观察曲线图可知,图片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
环境质量的关系,①属于农耕文明,②属于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②应该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D两项错误。 答案 A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
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作用: ⑴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⑵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 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 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B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 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 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 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 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2013 全国)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
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B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 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 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 5.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 济逐步过渡;
(1)积极性:A、战胜敌人 (1)经济: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
4、评价
B、巩固苏维埃政权 经济恢复;(2)政治:稳定政治形势
(2)局限性:A、损害农民利益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经历了两年的准备、四年 的全盘集体化、四年的巩固大致经历的十年时间。 准备期:1928年12月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准备期 特别是党内展开了批判布哈林—李可夫右倾集团运 动。 全盘集体化时期:1929—1932年 全盘集体化时期 巩固时期: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 巩固时期 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 史任务已经完成。”
五、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斗争
(一)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 (二)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 (三)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
第五节、 斯大林模式” 第五节、“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斯大林时 期。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政大权,大 约从1927年12月党的15大开始,他开始放弃新经济 政策又走上了直接过渡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搞 “三化”: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农业全盘集 体化,三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三化”,斯大 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二)“七月事件”后的政治形势 七月事件”
7月17日,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上 街示威游行的50万士兵工人,造成50多人死 亡,打伤600多人的流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 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复存 在,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 装起义的计划。
(三)十月武装起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一)1920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1、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 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3、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彼得格勒门户的咯 朗施塔德兵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现实困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榜样作用等多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使新中国迅速走出了屡受战争破坏的阴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这种工业化道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轻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

标签: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选择;苏联模式;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是因为复杂的国际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苏联的榜样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侧重于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等方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苏联模式而不是英美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早在1948年12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决定:“如果中国地区直接或者间接地被共产党控制,美国经济合作署立即停止向中国运送援助物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

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2.中国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受战争破坏严重工业起点低,生产能力不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钢铁、煤、电三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左右。

钢铁工业缺少轧钢设备,机器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电力、石油、酸碱、肥料等工业的生产能力还非常有限,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且经营比较分散,棉花、羊毛、木浆、橡胶、赤磷、氯酸钾等原材料都需要进口。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辩证关系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辩证关系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辩证关系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带领人民找到的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这一现代化道路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其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表现为三点:在背景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形势与中国方位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中国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在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创造民族价值又展现世界效应,是世界意蕴与民族意蕴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在百年奋斗中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征。

但作为现代化道路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出人类现代化的一般性质。

因此,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背景、内容、意义,能更好的把握其合理性、独特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形势与中国方位的辩证统一从形成背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国际形势,对外顺应世界发展新态势,对内参照国内发展新变化,是世界眼光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1.开创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外在条件。

大变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已顺利开启,世界的深刻动荡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由此,党中央以清醒的战略头脑审时度势,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其对内构建“两个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推进新型国际关系等,从而实现了对百年变局的有效应对。

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内部条件。

面对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我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对其的正确回应。

其中为应对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进社会协调发展,竭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破解新时代的经济效能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理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理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理路欧 万 彬提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土壤,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并通过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 现代化 现代化强国作者欧万彬,男,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要求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场深远的社会革命。

它最早以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在西欧,并在工业革命时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及其不断对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道路选择

世界现代化浪潮,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意识形态逐步在全球范围上扩散的过程。

随着这股浪潮的不断发展,中国必然也逐渐被卷入其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运行轨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动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使中国一步步沦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只能在外力压迫下起步。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主要有以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王朝,清除政治障碍的道路,和以改良手段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现代化的道路。

前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代表,后者有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为代表。

在辛亥革命之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又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的现代化由于军阀割据,联合北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能发展现代化,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才重新走上了独立和平稳定的发展轨道。

中国现代化道路不仅与欧美国家不同,也与东亚的日韩等国不同。

中国的现代化在制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三个重大的突破:第一,明确了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现代化。

近代中国历次现代化追求的失败。

一方面宣告了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破产,另一方面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因此关键已经不是方向问题,而是具体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新中国的诞生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开辟一条现代化新路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构想。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二,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并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但中国的执政党对中国的生产力落后状况的认识并不彻底,期间发生过“大跃进”、“穷过渡”。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

1500年以来世界现代化发展综述一.内涵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1.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

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并引发了这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

2.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

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3.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工业革命从英国向欧洲、北美、东亚逐次扩展。

二.动力--工业化工业化引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转型。

三.阶段1.16世纪准备阶段: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等为工业文明诞生准备条件2.17-18世纪启动阶段:工业革命是现代化起点,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原型。

3.19世纪扩展阶段:工业革命推动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东亚逐次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4.20世纪多元发展阶段A.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调整:20世纪,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形成国家调控资本主义新模式B.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探索:斯大林模式C.发展中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多样模式5.21世纪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把现代化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四.道路--各具特色,殊途同归英国通过政治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由一系列的技术发明而启动、推进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范式。

法国以启蒙思想为先导,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并举,崛起为现代工业强国。

德意志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来居上,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

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扫除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大障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美利坚民族先凭借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继而启动工业革命向现代社会转型,最后通过内战解决南北冲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者:刘勇杨彬彬来源:《湖湘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而追求现代化的路径各国各不相同。

考察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经过长期实践所开创的中国道路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中国奇迹”,充分验证了中国道路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的价值,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新图景、新途径、新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世界中图分类号:A8;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2-0029-09现代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

历时性考察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的世界图景中呈现出一抹亮丽的色彩,为第三世界国家追求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提供了新图景、新路径和新经验。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而是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并将现代化发展规律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体现。

深入剖析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战略安排、路径设定,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定力和战略自信,而且有助于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通过“政党对话会”“文明对话会”等形式进行国家间的交流互鉴,为后发的第三世界国家寻求不依附于其他国家而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方法论启示,并在增进政治互信、国家合作、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提供新图景现代化是在历史进程中衡量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尺,从根本上来讲,生产力是决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东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东西⽅的现代化道路东西⽅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考近⼏年中国的现代化⼀直是⾼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现代化理论已成为新⼀轮历史⾼考命题的主导理论。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是⼯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过程,包括(1)物质⽣产⽅式的改变(⼯业化),(2)民主政治体制的确⽴(民主化),(3)社会⽣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们思想意识的演变(理性化)。

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资本主义冲击⽽⾛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本、中国等。

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次现代化和第⼆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络⼀、西⽅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860-1949)1.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现代化(⼯业化)②政治现代化(民主化)③思想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问题引导] 史学界有⼈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个由表及⾥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观点加以论证。

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到“制度”变⾰的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资初步发展;民资⼒量壮⼤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有史学家在研究洋务运动时指出:洋务运动实在是中国现代化(近代化)的起点,为什么⾸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了变化,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产阶级的产⽣和成长。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述的交流研讨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述的交流研讨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述的交流研讨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程,是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仅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阐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程,是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多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中形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一贫如洗、百废待兴。

当时的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俄)历史上三大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阅读以下材料: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 “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 “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 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 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 “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 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 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请回答: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各是采取怎样 的“现代化执行方式”的?(6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探索
► 建国初:建立了有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 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 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践踏 ► 1978年以来:继续完善民主制度并建立和扩大 基层民主,继续完善法制建设,提出以法治国 方略。
►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面对严峻的形势,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主 义,并以此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 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严重危机,苏俄开始实施新 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来过渡到社会主 义。 ► 1925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农业实行集体化,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开始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改革却走向歧途,苏联最 终解体。
(1)苏联: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 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采取国家资本主义),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分)斯大 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建成工业国。 (2分) 美国: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和 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先河,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2 分)
美、苏、中的现代化模式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政治)




1、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从此美洲 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2、1776年美国独立,1781年打败英国殖民者 3、1787年,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 确定了总统共和制,宪法体现了联邦制、三权分 立制、民主制原则。 4、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峙 格局最终形成。 5、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苏两极格局 形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6、冷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形成 “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历史上的生产关系调整



19世纪末垄断组织出现 19世纪末,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位 20世纪30年代推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出现) 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开创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二战后,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推动 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苏联(俄)历史
苏联(俄)历史

(2)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 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8分)
(2)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收效甚微;(2分) 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经济体制,但放弃 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2分) 美国: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 利制度;(2分)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 与区域集团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1分) 竞争:从20世纪50—90年代出现美苏争霸,直 至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1分)
美国历史(经济)




1、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大力进行第二次工业革 命,出现了多项发明,19世纪晚期美国成为头 号经济强国,美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遭受严重的经济 打击,美国的经济政策也由自由放任转为罗斯 福推行的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以美 国为支配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货币与贸易 体系) 70年代美国进入滞涨,90年代采用新经济,美 国经济持续增长。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
走日本的道路: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走美国的道路: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走俄国人道路:成立中国共产党,走城市包围 农村的道路,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走自己的道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 论,从而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发展 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及五十年代以来两国内部 变化的史实,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3)发展现代化必须根据 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 适时作出调整;生产关系必 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的探索
1949~1952 ► 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1956 ► 一五计划 1953~1957 ► 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1956~1966 中共八大 八大二次会议 ►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 1966~1976 国民经济劫难(十年文革) ► 1976~1978 两年徘徊时期 ► 1978年以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