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合集下载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高二数学)MnPPnM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高二数学)MnPPnM
生2:(正弦定理)得sinAcosA=sinBcosB,
sin2A=sin2B, 2A=2B, A=B 根据边的关系易得是等腰三角形
师:根据该同学的做法,得到的只有一种情况,而第一位同学的做法有两种,请大家思考,谁的正确呢?
生:第一位同学的正确。第二位同学遗漏了另一种情况,因为sin2A=sin2B,有可能推出2A与2B两个角互补,即2A+2B=180 ,A+B=90
答案:a=6,S=9 ;a=12,S=18
变式练习2: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1)acosA = bcosB sinC =
提示: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
(1)师:大家尝试分别用两个定理进行证明。
生1:(余弦定理)得
a =b
c =
根据边的关系易得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S ≈ 68 127 0.6578≈2840.38(m )
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2840.38m 。
例3、在 ABC中,求证:
(1)
(2) + + =2(bccosA+cacosB+abcosC)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联想到用正弦定理来证明
证明:(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生:同理可得,S= bcsinA,S= acsinB
师:除了知道某条边和该边上的高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外,知道哪些条件也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
生:如能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夹角的正弦即可求解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在 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 )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一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一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课题:高二 年级 数学 备课组主备人 王春生 课型 新授课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时间 2012年 月 日分管领导 课时 1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准备:1. 已知 “若12,a a R +∈,且121a a +=,则1211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2.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若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则12111....na a a +++≥ 2n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已知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a b c+-+-+-++>.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2. 练习: ① ,A B为锐角,且tan tan 3tan tan 3A B A B ++=,求证: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60A B +=. (提示:算tan()A B +)② 已知,a b c >> 求证:114.a b b c a c+≥--- 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2θθθ-=. (教材P 52 练习 1题)(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3. 作业:教材P 54 A 组 1题.小结(教学反思)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 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12,,Q Q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板书设计: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1.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2.例1 例2。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二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二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课题:高二 年级 数学 备课组主备人 王春生 课型 新授课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时间 2012年 月 日分管领导 课时 1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 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0,0)2a bab a b +≥>>. (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3526+>+. 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生分组讨论后回答:1.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如下:(0,0)2a bab a b +≥>>→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11223332()()x y x y +>+.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 ④ 出示例4:见教材P 48.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⑤ 出示例5:见教材P 4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三、巩固练习:②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④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

生解:设截面周长为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2lπ,截面积为2()2l ππ,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必修五》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之后的一节实际应用课,可以说是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方程的思想作支撑,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指导,引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1.已有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够运用解决一些三角形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时候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问题,构造模型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型】实际应用课【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视频,三封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测量的方法和意义②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②通过解三角形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②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5分钟)观看视频。

提出:“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案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内容,并引入本节课程内容二、知识讲解考点1 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考点2 实际应用中的常用术语 术语名称术语意义图形表示仰角与俯角在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所成的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叫做俯角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方位角的范围是(0°,360°)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通常表达为北(南)偏东(西)××度例:(1)北偏东m °:(2)南偏西n °: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设坡角为α,坡度为i ,则i =hl=tan α坡度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的比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隔河看两目标A与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 3 km的C、D两点,同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解析】如图,在△ACD中,∠ACD=120°,∠CAD=∠ADC=30°,所以AC=CD= 3.在△BCD中,∠BCD=45°,∠BDC=75°,∠CBD=60°,由正弦定理知BC= 3 sin 75°sin 60°=6+2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3)2+⎝⎛⎭⎪⎫6+222-2×3×6+22×cos 75°=3+2+3-3=5,所以AB= 5 km,所以A,B两目标之间的距离为 5 km.【题干】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 m 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顶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解析】如图所示,某人在C 处,AB 为塔高,他沿CD 前进,CD =40,此时∠DBF =45°.过点B 作BE ⊥CD 于E ,则∠AEB =30°.在△BCD 中,CD =40, ∠BCD =30°,∠DBC =135°,由正弦定理,得CD sin ∠DBC =BDsin ∠BCD ,则BD =40sin 30°sin 135°=20 2.∠BDE =180°-135°-30°=15°. 在Rt △BED 中,BE =DB sin 15°=202×6-24=10(3-1).在Rt △ABE 中,∠AEB =30°, 则AB =BE tan 30°=103(3-3).故塔高为103(3-3) m.【题干】如图,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 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析】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 3 t 海里,BD =10 t 海里,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BC 2=AB 2+AC 2-2AB ·AC cos A =(3-1)2+22-2(3-1)·2·cos 120°=6.解得BC = 6.又∵BC sin A =AC sin ∠ABC ,∴sin ∠ABC =AC ·sin A BC =2·sin 120°6=22,∴∠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CBD =90°+30°=12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 ∴∠BCD =30°,∴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D =30°,∴BD =BC ,即10t = 6.∴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题干】(2013·广州模拟)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 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的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 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 .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 的北偏东45°且与点A 相距402海里的位置B ,经过40分钟又测得该船已行驶到点A 的北偏东(45°+θ)(其中sin θ=2626,0°<θ<90°)且与点A 相距1013海里的位置C . (1)求该船的行驶速度(单位:海里/时);(2)若该船不改变航行方向继续行驶.判断它是否会进入警戒水域,并说明理由.【解析】如图所示,AB =402,AC =1013,∠BAC =θ,sin θ=2626.因为0<θ<90°,所以cos θ=1-⎝⎛⎭⎫26262=52626.BC =AB 2+AC 2-2AB ·AC ·cos θ=10 5.所以船的行驶速度为10523=155海里/时.(2)法一:如图所示以A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点B ,C 的坐标分别是B (x 1,y 1),C (x 2,y 2),BC 与x 轴的交点为D .由题设,得x 1=y 1=22AB =40, x 2=AC cos ∠CAD =1013·cos(45°-θ)=30, y 2=AC sin ∠CAD =10 13·sin(45°-θ)=20. 所以过点B ,C 的直线l 的斜率k =2010=2,直线l 的方程为y =2x -40.又点E (0,-55)到直线l 的距离d =|0+55-40|1+4=35<7,所以船会进入警戒水域.法二:如图所示,设直线AE 与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ABC =AB 2+BC 2-AC 22AB ·BC =402×2+102×5-102×132×402×105=31010.所以sin ∠ABC =1-cos 2∠ABC =1-910=1010. 在△ABQ 中,由正弦定理,得AQ =AB ·sin ∠ABCsin 45°-∠ABC=402×101022×21010=40.由于AE =55>40=AQ ,所以点Q 位于点A 和点E 之间,且QE =AE -AQ =15. 过点E 作EP ⊥BC 于点P ,则EP 为点E 到直线BC 的距离.在Rt △QPE 中,PE =QE ·sin ∠PQE =QE ·sin ∠AQC =QE ·sin(45°-∠ABC )=15×55=35<7.所以船会进入警戒水域.四、课堂运用【基础】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是 3 km,那么x的值为()A.3B.23C.3或2 3 D.3解析:选C如图所示,设此人从A出发,则AB=x,BC=3,AC=3,∠ABC=30°,由余弦定理得(3)2=x2+32-2x·3·cos 30°,整理得x2-33x+6=0,解得x=3或2 3.2.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大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到达点B,在B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A.50 m B.100 mC.120 m D.150 m解析:选A设水柱高度是h m,水柱底端为C,则在△ABC中,A=60°,AC=h,AB =100,BC=3h,根据余弦定理得,(3h)2=h2+1002-2·h·100·cos 60°,即h2+50h-5 000=0,即(h-50)(h+100)=0,即h=50,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3.如图,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面内,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18 km ,速度为1 000 km/h ,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30°,经过1 min 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75°,则山顶的海拨高度为(精确到0.1 km)( )A .11.4B .6.6C .6.5D .5.6解析:选B ∵AB =1 000×1 000×160=50 0003m , ∴BC =AB sin 45°·sin 30°=50 00032m. ∴航线离山顶h =50 00032×sin 75°≈11.4 km. ∴山高为18-11.4=6.6 km.【巩固】4.2012年10月29日,超级风暴“桑迪”袭击美国东部,如图,在灾区的搜救现场,一条搜救狗从A处沿正北方向行进x m到达B处发现一个生命迹象,然后向右转105°,行进10 m到达C处发现另一生命迹象,这时它向右转135°后继续前行回到出发点,那么x=________.解析:∵由题知,∠CBA=75°,∠BCA=45°,∴∠BAC=180°-75°-45°=60°,∴xsin 45°=10sin 60°.∴x=1063m.答案:1063m5.(2013·铜川模拟)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则这只船的速度是________海里/小时.解析:如图,依题意有∠BAC=60°,∠BAD=75°,所以∠CAD=∠CDA=15°,从而CD =CA=10.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可得AB=5,于是这只船的速度是5=10海里/小时.0.5答案:10【拔高】6.如图,某市拟在长为8 km 的道路OP 的一侧修建一条运动赛道,赛道的前一部分为曲线段OSM ,该曲线段为函数y =A sin ωx (A >0,ω>0),x ∈[0,4]的图象,且图象的最高点为S (3,23);赛道的后一部分为折线段MNP .为保证参赛运动员的安全,限定∠MNP =120°.(1)求A ,ω的值和M ,P 两点间的距离;(2)应如何设计,才能使折线段赛道MNP 最长?解:(1)如图所示,连接MP .依题意,有A =23,T 4=3. ∵T =2πω,∴ω=π6.∴y =23sin π6x . 当x =4时,y =23sin2π3=3,∴M (4,3). 又P (8,0),∴MP =42+32=5km.(2)在△MNP 中,∠MNP =120°,MP =5,设∠PMN =θ,则0°<θ<60°.∵由正弦定理得MP sin 120°=NP sin θ=MN sin 60°-θ, ∴NP =1033sin θ,MN =1033sin(60°-θ), 故NP +MN =1033sin θ+1033sin(60°-θ)=1033⎝⎛⎭⎫12sin θ+32cos θ=1033sin(θ+60°). ∵0°<θ<60°,∴当θ=30°时,NP +MN 最大,即将∠PMN 设计为30°时,才能使折线赛道MNP 最长.7.为扑灭某着火点,现场安排了两支水枪,如图,D 是着火点,A 、B 分别是水枪位置,已知AB =1 5 2 m ,在A 处看到着火点的仰角为60°,∠ABC =30°,∠BAC =105°,求两支水枪的喷射距离至少是多少?解:在△ABC 中,可知∠ACB =45°,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 sin ∠ABC, 解得AC =15 m.又∵∠CAD =60°,∴AD =30,CD =153,sin 105°=sin(45°+60°)=6+24.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BC sin ∠BAC, 解得BC =156+22m. 由勾股定理可得BD =BC 2+CD 2=155+ 3 m ,综上可知,两支水枪的喷射距离至少分别为30 m ,155+ 3 m.课程小结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课后作业【基础】1.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20°,灯塔B 在观察站C 的南偏东40°,则灯塔A 与灯塔B 的距离为( )A .a kmB.3a kmC.2a kmD .2a km解析:选B 利用余弦定理解△ABC .易知∠ACB =120°,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120°=2a 2-2a 2×⎝⎛⎭⎫-12=3a 2,故AB =3a .2.(2013·永州模拟)张晓华同学骑电动自行车以24 km/h 的速度沿着正北方向的公路行驶,在点A 处望见电视塔S 在电动车的北偏东30°方向上,15 min 后到点B 处望见电视塔在电动车的北偏东75°方向上,则电动车在点B 时与电视塔S 的距离是( )A .2 2 kmB .3 2 kmC .3 3 kmD .2 3 km解析:选B 如图,由条件知AB =24×1560=6.在△ABS 中,∠BAS =30°,AB =6,∠ABS =180°-75°=105°,所以∠ASB =45°.由正弦定理知BS sin 30°=ABsin 45°,所以BS =ABsin 45°sin 30°=3 2.3.如图,在湖面上高为10 m 处测得天空中一朵云的仰角为30°,测得湖中之影的俯角为45°,则云距湖面的高度为(精确到0.1 m)( )A .2.7 mB .17.3 mC .37.3 mD .373 m解析:选C ∵在△ACE 中,tan 30°=CE AE =CM -10AE . ∴AE =CM -10tan 30°m. ∵在△AED 中,tan 45°=DE AE =CM +10AE, ∴AE =CM +10tan 45° m ,∴CM -10tan 30°=CM +10tan 45°, ∴CM =103+13-1=10(2+3)≈37.3 m.【巩固】4某路边一树干被台风吹断后,折成与地面成45°角,树干也倾斜为与地面成75°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20 m ,则折断点与树干底部的距离是________ m.解析:如图,设树干底部为O ,树尖着地处为B ,折断点为A ,则∠ABO =45°,∠AOB =75°,所以∠OAB =60°.由正弦定理知,AOsin 45°=20sin 60°,解得AO =2063 m.答案:20635.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 、B 、C 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 =50 m ,BC =120 m ,于A 处测得水深AD =80 m ,于B 处测得水深BE =200 m ,于C 处测得水深CF =110 m ,求∠DEF 的余弦值.解:作DM ∥AC 交BE 于N ,交CF 于M ,DF =MF 2+DM 2=302+1702=10298,DE =DN 2+EN 2=502+1202=130,EF =BE -FC 2+BC 2=902+1202=150.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DEF =DE 2+EF 2-DF 22DE ·EF =1302+1502-102×2982×130×150=1665.【拔高】6.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 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解:如图,连接A 1B 2∵由已知A 2B 2=102,A 1A 2=302×2060=102,∴A 1A 2=A 2B 2.又∠A 1A 2B 2=180°-120°=60°,∴△A 1A 2B 2是等边三角形,∴A 1B 2=A 1A 2=10 2.由已知,A 1B 1=20,∠B 1A 1B 2=105°-60°=45°,在△A 1B 2B 1中,由余弦定理得B 1B 22=A 1B 21+A 1B 22-2A 1B 1·A 1A 2·cos 45°=202+(102)2-2×20×102×22=200,∴B 1B 2=10 2.因此,乙船的速度为10220×60=302海里/时.7.如图,渔船甲位于岛屿A的南偏西60°方向的B处,且与岛屿A相距12海里,渔船乙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岛屿A出发沿正北方向航行,若渔船甲同时从B处出发沿北偏东α的方向追赶渔船乙,刚好用2小时追上.(1)求渔船甲的速度;(2)求sin α的值.解:(1)依题意,∠BAC=120°,AB=12,AC=10×2=20,∠BCA=α.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 ∠BAC=122+202-2×12×20×cos 120°=784.解得BC=28.=14海里/小时.所以渔船甲的速度为BC2(2)法一:在△ABC中,因为AB=12,∠BAC=120°,BC=28,∠BCA=α,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α=BC sin 120°. 即sin α=AB sin 120°BC =12×3228=3314. 法二:在△ABC 中,因为AB =12,AC =20,BC =28,∠BCA =α,由余弦定理,得cos α=AC 2+BC 2-AB 22AC ×BC, 即cos α=202+282-1222×20×28=1314. 因为α为锐角,所以sin α=1-cos 2 α= 1-⎝⎛⎭⎫13142=3314.。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对解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应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

除了安排课本上的例1,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典型性有具启发性的2道例题,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渗透。

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过程,重讨论,教师通过导疑、导思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创设情境]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讲授新课[范例讲解]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解:在∆ABC 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ABC BC AB BC AB ∠⨯⨯-+cos 222=︒⨯⨯⨯-+137cos 0.545.6720.545.6722≈113.15[来源:Z,xx,]根据正弦定理,CAB BC ∠sin = ABC AC∠sinsin ∠CAB = AC ABCBC ∠sin= 15.113137sin 0.54︒≈0.3255,所以 ∠CAB =19.0︒,75︒- ∠CAB =56.0︒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例2、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103m 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

山东省郯城县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

山东省郯城县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

山东省郯城县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主备人田全超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时间2011 年11月 7日分管领导李夫银验收结果合格第 12周第 1课时总第 34课时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重点、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情分析】应用题以学生探究为主,注重启发诱导,上课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解题过程详尽化,总结规律,逐步提高。

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规范化训练要求严格化,引导好学生积极参与,循序渐进的提高。

通过题目及时探究结论与要求,教会学生运算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灵活求解问题。

一.复习引入复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1)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正弦定理的变形: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余弦定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二、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三、典例分析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高中数学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做好理论基础。

主要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它们的变形公式,已知哪些条件可以用什么定理。

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类比到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向学生强调重点应注意的步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一和探究二为测量距离问题,创设一个情景:假如站在河岸的一侧的一点B,没有桥梁,去测与河岸另一侧的一点A的距离;站在河岸一侧的一点C去测量河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该如何测量?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再运用第一部分中解三角形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了解所需条件,明确目标结论。

类比学习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和最值问题。

在提前批改学生学案时发现,解决角度问题的例题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难点为应用举例中的最值问题,应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批改学案的时候发现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最值问题,因此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和交流。

选择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师生共同总结,引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主要从思想与方法方面,建模和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解题步骤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节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后,进行应用举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在必修一函数的应用举例时,接触了抽象建模思想,对解应用题的步骤比较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但是,学生对三角形的建模还比较陌生,应以生活中具体实例逐步引导,由易到难,并辅以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解三角形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推进,并在上课的前十分钟进行复习铺垫,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知识上都做了充足的准备。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人教版必修5课题:《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材: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测角仪和皮尺等测量工具,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适的方案来测量距离;(2)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以及正弦、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3)数学建模思想的体会与运用,知识与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与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5)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分析与改进优化。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合适的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交流学习——评价分析,采用问题启发教学、开放式交流讨论教学与师生合作研究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与模式下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评价分析与改进优化,掌握运用课堂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设计:一、情境导入位于珠江新城的双子塔(西塔与东塔,西塔已竣工,东塔正在建)与海心塔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隔着珠江相望,并与中信广场形成广州的新中轴,其效果图如下图所示:探究活动一:假设你处于海心塔所在的海心沙岛上,如何测量海心塔与西塔的距离?(假设海心塔与西塔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测量工具为:测角仪与皮尺首先通过示图,了解测角仪的原理与作用测角仪常用于测量:(1)仰角与俯角(如图1);(2)方向角(如图2);(3)方位角(如图3)图1 图2 图3此问题在课前作为课后研究学习的资料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提出测量的设计方案。

二、学生设计方案交流从学生提交的测量设计方案中选取优秀的几个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简短的介绍,让同学们交流学习。

三、分析与解决问题学生每介绍完一个设计的方案,教师要对该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指导设计组的学生进一步改进方案,并指导同学们从中学习方法、积累经验,进而总结思想方法。

交流方案一:(以张靖同学为组长来介绍)如图4,线段CA 表示西塔,线段DB 表示海心塔在海心塔的底部B 可测得CA 的仰角α,西塔CA 的高 度可通过电脑查得,记为h ,则由直角CAB ∆得海心塔与西塔的距离αtan h AB =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分析方案一 图4 优点:(1)简单、明了,图简单、测量简单、计算简单; (2)采用直角三角形,熟悉、方便;(3)从主视图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线段表示物体,符合示意图的要求; (4)懂得利用电脑查询西塔的高度,多样化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1)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1)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学法: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来拓展关于解三角形的各种题型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设想:[创设情景]:思考:在∆ABC 中,已知22a cm =,25b cm =,0133A =,解三角形。

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

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

[探索研究]:例1.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分析:先由sin sin b A B a =可进一步求出B ;则0180()C A B =-+从而sin a Cc A = 1.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2.当A 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 (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 (3)若sin a b A <,则无解。

评述: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 为锐角且sin b A a b <<时,有两解;其它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高二数学上学期《第22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

高二数学上学期《第22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

《第22课时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基础训练】1.在ABC ∆中,C B A cos sin 2sin =,且cba cbc b a 3=-+++,则ABC ∆的形状为 . 2.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1,3,第三边上的中线为1,则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 . 3.△ABC 的两边分分别为2,3,其夹角的余弦值为31,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 . 4.在半径为30m 的圆形广场中央上空,设置一个照明光源,射向地面的光呈圆锥形,且其轴截面顶角为1200,若要光源恰好照亮整个广场,则其高度应为 .5.在高出地面30m 的小山顶上建造一座电视塔CD (如图),今在距离B 点60m 的地面上取一点A ,若测得CD 的张角为450,则该电视塔的高度是 .【重点讲解】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典题拓展】例1为了测量河对岸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这边取点,C D ,测得60oADC ∠=,30BDC ∠=o,60o ACD ∠=,105o BCD ∠=,100CD m =.设,,,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试求,A B 之间的距离.变式训练: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 ,现测得,,,BCD BDC CD s αβ∠=∠==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例2 某海岛上一观察哨A 在上午11时测得一轮船在海岛北偏东3π的C 处,12时20分测得轮船在海岛北偏西3π的B 处,12时40分轮船到达海岛正西方5km 的E 港口.如果轮船始终匀速前进,求船速.变式训练:如图,一人在C 地看到建筑物A 在正北方向,另一建筑物B 在北偏西45方向,此人向北偏西75km 到达D ,看到A 在他的北偏东45方向,B 在其的北偏东75方向,试求这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例3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 mile 的C 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9/n mile h 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n mile h 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变式训练:位于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 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 前往B 处救援,求θcos 的值。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必修5·1.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解决“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或“测量平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的方法;(2).进一步提高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亲自实施对“测量” 问题的解决,体会如何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2).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着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予以解决.2 分析、探究并确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是难点和关键.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运用认知建构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发展观,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尝试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践、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转化(解决)问题的方法.2 学习方法:在实践中体验过程,在过程中感受应用,在交流中升华知识。

3 教学手段:实际模拟、合作学习、多媒体(投影仪)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复习回顾】教学内容:完成下列两个小题:① 在△ABC中,已知A=300, B=300, c =,则a =_______,c =_______。

② 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最好选用数据(),最好不要选用数据()(A) (B) (C) (D)师生互动:学生独立完成上面两个小题,并作出回答,回答时阐明作答依据。

设计意图:(1)复习:①正、余弦定理;②解斜三角形的方法。

(2)为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学习做一些知识准备。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教案《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教案《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在 ABC中, A=15 , C= 25 -15 =10 ,根据正弦定理, = , BC = = ≈7.4524(km)
CD=BC tan DBC≈BC tan8 ≈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7页练习第1、2、3题
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 BAD= 求得。
让学生回答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时间给学生讨论思考)若在 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
分析:求AB长的关键是先求AE,在 ACE中,如能求出C点到建筑物顶部A的距离CA,再测出由C点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使H、G、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仰角分别是 、 ,CD = a,测角仪器的高是h,那么,在 ACD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师:有没有别的解法呢?
生:若在 ACD中求CD,可先求出AC。
师:分析得很好,请大家接着思考如何求出AC?
生:同理,在 ABC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得。(解题过程略)
师: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生:在 BCD中
师:在 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教案(2)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教案(2)

2.集合的运算
课题:
高二 年级 数学 备课组
U A C B =,U U C A C (二)主要方法: .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则
={1,3,5,7}.
解法要点:利用文氏图.
的值.
解:由30x 得(x x +21x <<-或}2x >-,[1,2]=-,∴1-和22x ax b ++由韦达定理得:{
1
a =-说明:区间的交、并、补问题,要重视什么的运用?1)0}=;(参见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6题).
解法要点:作图.注意:化简解答见教师用书第5.(《高考
分析:本题的几何背景是:抛物线线段1(0
=+
y x
数解,
首先,由(
∆=
设方程①的两个根为
U C B U =,)A 1个 )B 2个 )D 4个
五.课后作业:
U U A C B =,U C A C
(二)主要方法:
.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含参数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识,分类讨论时要防止在空集上出问题;。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2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2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课题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主备人田全超课型复习课课时 1 时间2011 11月8日分管领导李夫银验收结果合格第12 周第 4 课时总第35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内角和、边角之间的关系,三角函数式的变形公式解决三角形形状。

教学难点求解不定形问题(题目条件对应于一个三角形集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弦定理的每一个等式中都包含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和一个角,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带入等式,便可求出第四个量。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1)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②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③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④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角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基本思路:抽象概括示意图推理演算回扣基础,明确类型。

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实际问题数学模型。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教案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教案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教案【师】若干年后,如果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当上船长的话,当你的船只要到某个港口去,你作为船长,你希望知道关于那个港口的一些什么情况?【生】水深情况。

【师】是的,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港口时,是非常想得到有关那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1:如图所示,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的关系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小组合作发现,代表发言。

可能结果:1)水深的最大值是7.5米,最小值是2.5米。

2)水的深度开始由5.0米增加到7.5米,后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2.5,又开始逐渐变深,增加到7.5米后,又开始减少。

3)水深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

4)学生活动:作图——更加直观明了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

(研究数据的两种形式)5)教师呈现作图结果,学生小组代表发言,跟我们前面所学过哪个函数类型非常的类似?追问为什么类似正弦型函数b x A y ++=)sin(ϕω(排除法,关键在于周期性)。

(学生活动,求解解析式)得到的是一个刻画水深与时间关系的三角函数模型,为了保证所选函数的精确性,通常还需要一个检验过程,教师点明:建模过程——选模,求模,验模,应用。

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哪些情况?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如周期、单调性、每时每刻的水深。

学生计算几个值,最后教师呈现水深关于整点时间的数值表【师】有了水深关于时间的函数模型以后,作为船长考虑的问题还没有结束,因为船只在进出港时,每艘船只的吃水深度是不一样,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把这两方面的情况都考虑进去的一个问题:问题探究2:一艘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试问:该船何时能够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师生一起分析)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里研究的是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水深5.5≥米 得出5.1456sin 5.2+≥+xπ,即2.06sin ≥xπ,(师生齐分析)解三角不等式2.06sin≥x π的方法 令2.06sin=x π学生活动:操作计算器计算3848.0,2014.06≈≈x x π, 结合电脑呈现图象发现:在[0,24]范围内,方程2.06sin=x π的解一共有4个,从小到大依次记为:那么其他三个值如何求得呢?(学生思考)得到了4个交点的横坐标值后,结合图象说说货船应该选择什么时间进港?什么时间出港呢?(学生讨论,交流)可能结果:【生1】货船可以在0时30分钟左右进港,早晨5时30分钟左右出港;或者是中午12时30分钟左右进港,在傍晚17时30分钟左右出港。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教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高二数学教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
课题:
高二年级数学备课
主备人
王春生
课型
新授课
验收结果:
合格
时间
2011年10月24日
分管领导
课时
1
第9周第1课时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
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应用向量的数量积
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复杂,用向量方法简单。
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生思考后回答:
把 、 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生举例:
.
生思考后回答:
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小结(教学反思)
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 、 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等于角 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 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
怎样构造角 和角 ?(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 与
、 、 、 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 ,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
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问题: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请举再一例?
例2、已知 ,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解:因为 , 由此得
又因为 是第三象限角,所以
问题:注意角 、 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口诀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55m ,∠BAC=︒51,∠ACB=︒75。

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CB AB ∠sin = ABC AC ∠sin AB=ABC ACB AC ∠∠sin sin = ABC
ACB ∠∠sin sin 55 = )7551180sin(75sin 55︒-︒-︒︒ = ︒
︒54sin 75sin 55
≈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
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

根据正弦定
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
求出AC 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α, ∠ ACD=β,∠CDB=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启发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
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 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 边。

变式练习: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解略:2a km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
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