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应用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涉及了一些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和性质均相同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的是组成均匀,各个组分无法被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分不均匀,可以通过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四、纯物质的分离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物理方法包括过滤、浓缩、蒸馏等,适用于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化学方法则依靠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离。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转化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不会产生增加或减少,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的最简整数比。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类、纯物质的分离、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相对固定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变成分)【例题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该成分比例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约有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磷燃烧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红磷(P)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例题2】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下列对该试验认识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试验说明氮气难容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知识点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N2来表示,红磷可以用P来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混合物都无法用一种化学符号来表示)【例题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水泥砂浆C、干冰D、汽水知识点四: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成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氮气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用氮气防腐稀有气体很不活泼(惰性气体)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激光技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例题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气焊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课题2 氧气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科学的一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以及一些常见化学反应。
第二章是化学九年级课程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并通过举例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合物,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节: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核心的电子云构成。
每个类型的原子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元素的属性。
当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形成了分子。
分子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是发生反应的起始物质,而产物则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包括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 → 2H2O。
在这个方程式中,2H2和O2是反应物,2H2O是产物。
第四节:化学式和化学计量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和分子的组成。
它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数量。
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其中C表示碳,O表示氧。
化学计量是指确定一种物质中各个原子或离子的相对数量。
化学计量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
例如,二氧化碳中碳和氧的相对数量为1:2。
第五节: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正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负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原子间的电荷转移。
例如,氯原子(Cl)接受一个电子后成为氯离子(Cl-)。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口8+02兽=2口8。
和2HgO=^=2Hg+O2幺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 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杳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等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 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4、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不同层次的电子壳具有不同的能级。
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
电子的排布遵循“奥布规则”。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工具,理解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类。
元素周期表的水平排列称为周期,垂直排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两者之间是过渡金属。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
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周期的第一元素称为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氢,最后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为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氡。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比如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变化。
三、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合物。
化学键是构成化合物的键,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的空穴与自由电子形成的。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了解化学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并且可以掌握一些实际应用。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学平衡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 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2)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 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不漏气;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不足,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空气进入;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②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用途: (1) 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2) 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2 氮气用途:(1) 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2) 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用途:(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1 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CO 、 SO2、 NO2、O3等2 空气污染的危害: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④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初三化学_(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6、某矿泉水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K、Ca、Zn、Na、Mg是指( )<br />
<br />
水源类别:古生代石英砂岩层深层泉水 水质主要成分(mg/L) K 1.0~3.0 Na 2.0~8.0 A.元素 B.原子 Ca 3.0~20.0 Mg 1.5~6.5 Zn 0.01~0.18要成分 1、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 氮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氮气── 、氧气── 2、氮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 3、稀有气体性质十分稳定, 用途:作保护气,制电光源 二、测定空气的组成实验 4P+5O2<br />
<br />
3、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br />
<br />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br />
<br />
4、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燃烧匙内装有红磷,若测定结果比实际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低,下列原因分析中不可能的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红磷太少 C.生成物是一种气体 D.实验后集气瓶内温度没有冷却到室温 5、引起酸雨问题的物质是: 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br />
<br />
五、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指一种原子的质量对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即 1.6605×10 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有单位<br />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第两章知识点梳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而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关于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化学元素之间的组合与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在化学世界中,物质分为基本粒子和化合物两大类。
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可以简单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构成,每个元素可以用标志性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氢元素的符号为H。
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比例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用元素符号加上相应的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离子与化学式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类。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而阴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负电的离子。
在化学式的书写中,我们用方括号“[ ]”表示一个离子,且在括号的上方写明离子的电荷,例如:[Na+]、[Cl-]。
当化合物中含有两种或更多种离子时,我们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其化学组成,如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表示它由一个钠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组成。
三、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原有物质被改变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具有质量守恒的特征,即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实际上,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原有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但是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之和是相等的。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已知一个反应物的质量和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就可以通过质量的计算得到其他物质的质量。
结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组合规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MnO22H2O +O2↑2KMnO4△K2MnO4 + MnO2 +O2↑2KClO32KCl+3O2↑实验室装置x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3)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本身化学性质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探索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点,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化学现象。
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物质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一种种类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等。
元素有着独特的性质,如气体状态的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促进生活和工业的重要物质。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的化学符号为O。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化合物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元素的性质决定的。
除了元素和化合物,还有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过滤、蒸发、沉淀等)进行分离。
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被破坏,发生化学键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不可逆转。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熔化、固化、汽化等。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化学变化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等。
化学反应也常常会伴随着物质的颜色、气味、形态等性质的改变。
三、化学反应的描述和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方程式还会附上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
例如,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的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这个方程式表明,两个分子的氢气和一个分子的氧气反应生成两个分子的水。
化学方程式中也会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条件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全面地描述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 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育_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矶(CuS0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3 )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一、基本概念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如水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如铁生锈。
二、实验部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使水倒吸入密闭容器中,根据水倒吸入密闭容器的体积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氧气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3.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重点知识
1. 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
候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是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的重要物质。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确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没有确定的性质。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改变。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材中,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1.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如氢、氧、铁等。
2.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
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如空气、土壤等。
二、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由于原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的粒子,有正离子和负离子之分。
2.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吸电子或互相吸引形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性质,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2.物理性质:物质在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熔点、密度等。
3.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氧气与铁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
4.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2.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反应过程。
3.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也称为中和反应。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六、溶液1.溶液的组成与性质:溶质和溶剂混合后形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七、与空气有关的气体1.氧气: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燃烧和呼吸的必需气体。
2.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也是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分辨不同的化学反应,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 N2:78%;O2:21% ;稀有气体:% ;CO2:% ;其它气体和杂质:%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而九年级的化学学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1. 原子和元素:在化学世界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而元素则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差。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 化合物和分子:当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化合物。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可以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
方程式的左边称为反应物,右边称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化学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必须保持平衡。
5. 酸碱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到酸和碱。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转化。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酚酞和酸碱指示剂。
7. 盐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氢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8. 分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是指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又称为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指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固体干冰制备CO2时,一定要放在液体二氧化碳中冷却到-78 ℃左右,然后在缓慢冷却到-10 ℃以下。
否则固体二氧化碳受热熔化为液态,生成的CO2不能逸出,干冰也不会固化。
如图2-20所示:2.2.1干冰制备CO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 20 ℃以下便会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要使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温度必须达到-60 ℃。
因此,将干冰投入二氧化碳中可迅速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温度,并在干冰的表面形成一层“干冰霜”,利用干冰的升华作用来制取CO2。
( 3)升华过程的吸热现象碳酸钙是CaCO3,它是白色的粉末,无臭,无毒。
为了提纯,可用二氧化碳或干冰做一系列实验,除去碳酸钙中混有的杂质。
把粉末状碳酸钙放在装有二氧化碳或干冰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石灰水变浑浊;气球会膨胀,并上升。
这是因为放热,所以集气瓶内壁有大量水雾。
集气瓶内压强增大,二氧化碳溶于水;又因为干冰升华要吸收热量,故会使集气瓶内的温度降低,内部的压强降低,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会不断析出,最终液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从集气瓶底部冲出,这个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热,所以瓶内的水雾就消失了。
3.1氧气的性质;3.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3.2.1干冰制备CO2,反应式为3.2.2干冰的升华CO2是较难溶于水的,因此需将干冰加入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烧杯中,使之与干冰混合。
然后将混合物移入试管,冷却至冰点以下,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盐酸(或硫酸)。
试管中液体渐渐变浑浊,同时产生大量白雾。
冷却试管中的液体,液体将继续变浑浊,并有气泡冒出,气体在试管内上升,越来越多,随着气体的不断排出,会看到试管里有大量白雾,表明制得CO2。
因为CO2不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所以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碳酸钙是CaCO3,在二氧化碳的催化作用下,它可以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
4.1盐类水解的实验室制法我们通常用蒸发或浓缩的方法制取NaCl。
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讲解和习题练习
第二章知识点回顾2.1(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步骤:(1)将图2-3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胶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皮管上的弹簧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胶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氧气)(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4)打开弹簧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不与红磷反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实验结论: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拓展思考:(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避免集气瓶中部分气体受热逸出;测定结果偏大)(2)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如果燃烧刚结束就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气体还处于受热膨胀状态,压强变化不明显;测定结果偏小)(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红磷量不足,测定结果偏小)(4)如果将该实验中的红磷改成木炭,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无法测量氧气含量)(5)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没有可能大于1/5?(①红磷量少,未能将容器内氧气完全消耗;②塞子未塞紧,装置漏气;③容器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包括离子和离子键、共价键、电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离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
它们可以通过损失或者获得电子来形成。
当电子被转移时,原子或分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
离子键是一种电性键。
当一个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时,它可以和一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轨道上的电子接近,同时能够吸引这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向金属原子上引。
这样,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吸引力很强的离子键。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
当两个非金属原子相遇时,它们不能像金属原子那样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以它们就可以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电子对在原子核和核之间互相靠拢,使得两个原子之间的能量达到最低,从而形成最稳定的结构。
电子结构是指描述原子中电子位置和运动情况的理论模型。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一系列能级上,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电子结构的描述方式包括核电子数量和能级能量的表示。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对元素进行分类的工具。
它将元素按照电子结构的规律进行排列,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垂直列中。
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和性质规律可以通过周期表来直观地展示和理解。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每个元素的方格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周期表分为主族、过渡族和稀有族等不同区域。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过渡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稍微复杂一些。
除了上述基础知识点,本章还涉及了一些相关的应用知识,例如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的练习加深理解和应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化学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溶液中的离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并分别标注它们的电荷数。
离子方程式为我们解释了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和反应过程,是理解溶液反应的重要工具。
要写出离子方程式,首先需要了解溶液中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荷数。
根据离子的电荷数,可以确定反应中配位数相等且电荷数相反的离子,从而写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具有明确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可以清楚地描述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二、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溶液。
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无机物溶解在水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溶解是溶液形成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逐渐离开原来的固态或液态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羟离子结合生成水,而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酸碱指示剂是用于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改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酸碱变化。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酸碱性质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除了酸碱指示剂,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
pH计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检测溶液的电离子浓度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 2点燃SO 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点燃Fe 3O 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 2MnO22H 2O +O 2↑2KMnO 4△K 2MnO 4 + MnO 2 +O 2↑2KClO32KCl+3O 2↑ 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3)催化剂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 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MnO2三、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
a.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b.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写,注,配,标。
d.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表示反应的条件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答案四、生物的呼吸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鼻腔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黏膜:分泌黏液,有丰富的血管,有嗅细胞呼吸道咽:通道喉:气管、支气管部分支气管肺肺泡管(有很多肺泡)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2)呼吸运动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肺泡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动物的呼吸: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淀粉)+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①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2、二氧化碳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不能供呼吸②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与水反应:CO2+H2O=H2CO3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二氧化碳的用途:①灭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有无光都能进行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六、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七、空气污染与保护1、空气污染(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2)空气污染的种类:①O3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 ③SO2④CO ⑤NOx2、保护空气a.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b.保护空气的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附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
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四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注意√)一、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2Al2O3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2H2O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2P2O5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现象:A、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O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高温2CO(是吸热的反应)√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2CO2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H2CO3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酸性氧化物+水→酸如:SO2 + H2O== H2SO3SO3 + H2O== H2SO4√15、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2NaOH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2KOH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Ba(OH)2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2NaCl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二、分解反应:√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H2:O2=2:1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18、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2CuO + H2O + CO2↑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MnO 2MnO 2 √19、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 3 2KCl + 3O 2 ↑ √20、加热高锰酸钾: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2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 2O 2 2H 2O+ O 2↑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加热氧化汞:2HgO △2Hg + O 2↑ √23、锻烧石灰石:CaCO 3高温CaO+CO 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24、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 2CO 3== H 2O + CO 2↑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5、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 4·5H 2O 加热CuSO 4 + 5H 2O三、置换反应:(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 2SO 4== ZnSO 4 + H 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 2SO 4== MgSO 4 + H 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 2SO 4== Al 2(SO 4)3 + 3H 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ZnCl 2 + H 2↑ 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MgCl 2 + H 2↑ 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 3 + 3H 2↑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