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介绍——陈寅恪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https://img.taocdn.com/s3/m/0adb483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4.png)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逝世,终年79岁。
陈寅恪生活在多灾多难的乱世,身体屡遭病厄,心灵极富敏感,他的痛苦和忧伤几乎超过了他的承受力的极限,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挣扎着,抗争着,居然活够近八十岁高寿,真可说是人间奇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友伤逝之痛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历任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其为人足智多谋,且有实干能力。
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赠联给这位青年后辈,下联为“半杯旨酒待君温”,足见其看重之意。
陈宝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为席宝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这是第一件,是福;赞成维新变法,荐举刘光第、杨锐辅佐新政,并在湖南巡抚任上励精图治,开学堂,办报纸,兴实业,勇为天下先,百日维新失败后,他坐滥保匪人罪,被革职,永不叙用,退居南昌西山,两年后即郁郁而终,这是第二件,是祸。
祖父陈宝箴去世时,陈寅恪十一岁,对人生无常尚只有肤表的认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其人饶有诗才,在清末诗坛是首屈一指的名家。
陈三立进士及第后,不乐做官,随侍其父陈宝箴,于政务多有谋划,多有襄助。
六君子被斫头,陈宝箴遭严谴,陈三立对政局极感灰心绝望,他自号“神州袖手人”,从此远离政治漩涡,致力于开办新式学堂,但其爱国的心火并未熄灭。
1932年,日寇占领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陈三立从报纸上得悉战况不利,愀然而有深忧,梦中狂呼杀日本人,全家都被惊醒。
及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倭陷北平,欲招致先生,游说百端皆不许。
诇者日伺其门,先生怒,呼佣媪操帚逐之”(汪东《义宁陈伯严丈挽诗序》)。
陈三立因此忧愤成疾,他拒不服药,拒不进食,五天后便溘然弃世。
父亲死时,陈寅恪四十八岁,国恨家仇,燃眉灼睫,人间悲苦,味道转浓。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画坛一代大家,山民齐白石蛰居京师多年,寂寂无名,润格甚低,多赖陈衡恪逢人说项,为之广为延誉,且携齐白石多幅国画赴日本展销,引起轰动,卖出天价。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9aa62c5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d.png)
陈寅恪300字文章
摘要:
1.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
4.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著名观点,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丰硕,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代史、明清史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史纲要》等重要著作。
他还精通多种外语,对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风气。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独具特色,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实证,反对空谈。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事实,还要探求历史规律,以指导现实生活。
他强调,历史学者应具备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深远。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如周一良、田余庆、张岱年等,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史学思想对我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他提倡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为
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精神。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https://img.taocdn.com/s3/m/6858be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f.png)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陈寅恪,一个杰出的中国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坚守与牺牲的精神。
他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他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他在恶劣环境下的坚守,并思考这种坚守和牺牲对于中国学者的意义与启示。
一、狱中的坚守陈寅恪在历史学领域是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并没有让他远离政治的漩涡。
由于他并不妥协于当时政治权力的要求,他被错误地视为反动学者,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投入监狱。
在狱中,陈寅恪面临着各种恶劣的条件,生活十分艰苦。
然而,即使处于这种困境之中,他依然毫不动摇地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
他通过口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递给狱友,以保证这些重要的学术思想不会迷失。
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思考并著述,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二、对中国学者的意义陈寅恪的故事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他的坚守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逆境中,他没有迎合权力,而是坚守真理与良知。
这种坚守不仅为中国学者树立了榜样,也提醒我们,学者应该独立思考,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为真理而努力。
其次,陈寅恪的牺牲使我们反思学术自由与学术环境。
他的遭遇表明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学者能够更好地发挥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为学者营造更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
三、启示与展望陈寅恪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珍视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环境。
只有在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包容与尊重的环境中,学者才能够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弘扬陈寅恪这种坚守的精神。
学者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困苦、不为权力所左右,真正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应该将陈寅恪的事迹广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和他对中国学术界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b79e58bc65ce0508763213f7.png)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
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
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
世人皆谈陈寅恪,那他的贡献都是啥?
![世人皆谈陈寅恪,那他的贡献都是啥?](https://img.taocdn.com/s3/m/b9c83a0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8.png)
世人皆谈陈寅恪,那他的贡献都是啥?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其本人一样是一个被逐渐发现的过程。
从上世纪出版的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到陈怀宇的《在西方发现陈寅恪》,陈寅恪先生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光耀夺目到被遮蔽再到显彰后世的过程,可以说,陈寅恪先生自身治史的历程也是一个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陈寅恪是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大学者。
陈先生由于家学渊源的缘故,对传统中国文化十分熟稔,可以说有个先天的成为大师的基础,后来游学西方,向诸多世界一流的汉学家问学,比如钢和泰、伯希和。
可以说是真正的学贯中西。
尽管陈先生学术积淀十分渊博,但薄发于史学这一领域。
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治学最大的特点是历史语言学的运用和发挥。
在西方历史语言学派的影响下,他利用自己熟悉多门语言的优势,对中外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并在历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学观点,提升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和境界。
例如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他睿智地指出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
在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关系上,他提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的论点。
这对背书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陈寅恪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动态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进行追问。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
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陈寅恪对考据方法加以创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新考据方法。
这种新考据方法即“诗史互证”与比较的方法。
陈寅恪先生晚年所著《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诗史互证”的力作,此书通过笺释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文,系统论述了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58d80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0.png)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达十余年。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
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钱穆(1895—1990)史学家。
原名思,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6年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任教于云南大学。
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1949年去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更名新亚书院)。
1953年创办新亚研究所。
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今文化大学),并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见长。
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陈垣(1880—1971)史学家。
字援庵,广东新会(今江门西)人。
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后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
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治学精勤刻苦,对火祆、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史,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均有开创性的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a30996e6b52acfc788ebc9b1.png)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物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f9866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3.png)
陈寅恪诗歌解读【原创版】目录1.陈寅恪简介2.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3.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4.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5.结语正文陈寅恪,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之耀”。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方面,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创作于我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诗风,也有柔美、婉约的诗句,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达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渴望。
在陈寅恪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如《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次,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陈寅恪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哀江南》等。
再次,表现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了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如《赠刘叔雅》等。
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物介绍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d72af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1.png)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物介绍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陈寅恪的人物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物生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
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清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
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3387a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f.png)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泽东,号种庸,福建闽侯人,是中国近代史学家、学者。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国学思想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陈寅恪的国学思想,以期对其思想贡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
一、思想背景陈寅恪生于中国晚清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封建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种背景下,陈寅恪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国学为基础,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二、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陈寅恪的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主张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点和科学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中学为体陈寅恪强调,中学为体就是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基础,注重传统道德伦理的教育和培养。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道德品质的人才。
2. 西学为用陈寅恪主张,西方科学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他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认为西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值得借鉴和吸收。
通过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中国可以更好地走向现代化。
三、国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陈寅恪的国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 经验主义思想陈寅恪的思想追求实证主义的道路,他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取知识,不拘泥于传统权威的观念,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真理。
2. 批判思维方式陈寅恪注重批判思维方式的运用,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在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3. 开放思想陈寅恪持开放思想,主张接纳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点。
他坚信,传统与现代可以相互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
四、陈寅恪的影响陈寅恪的国学思想对中国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fdba04c1711cc7930b71607.png)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诗人,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陈寅恪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
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
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陈寅恪的生平故事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仅其一人,可见才学博古通今,实为集大成者。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而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因此陈寅恪自小就大号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且眼界扩及东西洋。
陈寅恪简介
![陈寅恪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68ca30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a.png)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陈寅恪(1890~1969)中国历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1890年7月3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主张维新变法,兴办新政。
父陈三立,光绪年间进士,晚清著名诗人。
陈寅恪幼年在家塾时,即已开始接触西学。
1902年随长兄、著名画家陈衡恪(师曾)赴日本e求学,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学院高中,后因病回国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共达十余年之久。
1925年起,任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1929年,清华国学院停办,改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合聘教授,并曾兼任国立北京大学教职。
1930年以后,又兼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理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大学离开北平,在长沙复课。
不久,西南联大在云南成立,遂于次年到昆明任教。
1939年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这是该校首次聘请中国人为专职教授。
1940年赴英履任,因战事阻滞,居留香港,在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及日军占领香港,遂于1942年7月返回桂林,执教于广西大学;次年9月到成都,仍以清华大学教授身分担任燕京大学教席。
此时他的目疾已恶化,而牛津大学重申前聘,乃于1945年秋赴英国应聘,并借此机会访求名医治疗目疾,惜手术未能成功,于是辞去牛津大学教授职务经美洲回国。
英国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以英国皇家科学院外国籍院士称号。
1946年10月重返清华园。
1948年,北平面临解放,他应之请,南下上海,又应岭南大学之聘,到广州就任该校历史系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后改任中山大学教授直至1969年10月7日逝世。
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1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国近现代人物
![★201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国近现代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cc0753f980eb6294dd886c3a.png)
★201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国近现代人物【篇一:201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大师】201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大师—人物篇 kay—1—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物篇(国学大师)一、[陈寅恪]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于梵文和巴利文。
◆ 1925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接受清华邀请,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
但要辞职需找个相当资格的人代替,赵元任与系主任都觉得,只有陈寅恪有资格接替他,便给远在柏林大学求学的陈寅恪写信征求意见,陈回信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刘文典鄙视新文学作家,当他得知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朱自清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钱都不该给。
他要是教授,我岂不是太上教授!”◆ 1940年暑假,陈寅属去香港探亲,并等船赴英以应牛津大学之聘,终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困居香港。
后在全家返回内地途中,两木箱随身携带的书籍又遭盗窃。
据说这是两箱更加珍贵的书籍,所以这一次的打击更大,等于多年心血彻底付诸东流,令陈先生精神几近崩溃。
◆ 1925年,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回国。
这时,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评价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76d534e10661ed9ad51f3b9.png)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陈寅恪,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平简介陈寅恪先生,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先生生值寅年,为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行字)。
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
光绪十二年迸士,授吏部主事。
以侍父告归。
有散原诗集、散原文集。
母俞明诗,山阴俞明震恪士之妹。
能诗而擅鼓琴。
有《神雪馆诗集》(来刊)。
寅恪生时,值祖父宝箴赋闲侨居。
其年秋,始授湖北按察使。
蒋天枢先生曾以字请,陈先生语之日:“忆阐余初生时,适九十老人熊鹤村来,先祖拟以鹤寿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
”蒋先生又从吕贞白处听说:闻诸彦通,先生字规庵。
但是陈寅恪本人并没有提及过。
生平以名行。
修水县旧名义宁州,学者或称义宁先生。
求学时代幼年居湘时,家人为聘湘人周大烈(字印昆)为塾师,光绪一十四年八月,祖父宝箴罢免湖南巡抚,家属也离湘返南昌。
当时陈寅恪九岁,则在私塾当甚短暂。
后来周印昆移家北京,兄师曾与周时有往还。
光绪十八年壬寅(1902),十三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留学。
嗣以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
十七岁时以病回国疗养,次年插班考入吴淞复旦公学。
宣统元年(1909)夏,复旦公学毕业(时复旦公学相当高中程度,后迁校江湾,始办大学)。
时年二十岁。
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
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
l932年(民国元年)旧历春,以资用不给,由瑞士暂时归国。
曾晋谒父执夏曾佑。
次年春赴法,就读巴黎大学。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阳历八月,欧洲大战起。
)春,仍在巴黎大学,江西省教育司(即厅)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
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
l915年(民国四年乙卯)春,至京,曾短期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秘书。
时袁世凯方筹谋称帝,其《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文云:“忆洪宪称帝之日,余适旅居旧都,其时颂美袁氏功德者,极丑怪之奇观。
论史家陈寅恪的旧体诗
![论史家陈寅恪的旧体诗](https://img.taocdn.com/s3/m/7d571f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9.png)
论史家陈寅恪的旧体诗历史家陈寅恪被誉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不仅在历史学领域有着深刻的造诣,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旧体诗词大家。
陈寅恪的旧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誉,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对陈寅恪的旧体诗进行相关介绍,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陈寅恪生于1890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寅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斐然,他的旧体诗更是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中国传统精髓的完美体现。
陈寅恪的旧体诗以古雅清新、含蓄典雅、情感真挚深刻著称,表现着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文学美学的高度把握。
陈寅恪亲自参与了旧体诗的创作和整理工作,他的旧体诗作品集《戊戌集》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经典之作。
《戊戌集》是陈寅恪先生于1928年至1931年间创作的一部旧体诗集,包括了他在当时所创作的约60首旧体诗。
这部诗集凝聚了陈寅恪先生多年的创作心血,深受时人的喜爱。
陈寅恪的旧体诗在题材上多以古典题材为主,包括山水田园、历史典故、文人雅事等,而在风格和技艺上,他更是将旧体诗的言辞精致和品格深邃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诗风朴实典雅,别具一格,常常使读者在品读之余,感叹作者的才华横溢和对诗歌真谛的深刻把握。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每一个字词都显得那么精雕细琢,每一句诗句都表现着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畏和对美学追求的坚定。
陈寅恪的旧体诗中,常常在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中寄托情感,展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例如他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船望秋月,立醉尽三吴。
”一派豪情和风骨,如同在西江上畅饮美酒一般,令人为之倾倒。
这些诗篇无一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情眷恋,体现了他旭日东升的学识功力和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