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13a917f168884868762d62f.png)
• 黄甫全、王本陆:在广义上,教学就是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 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就是 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 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 与学统一的活动。 • 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 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 任务
•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 (一)学科的逻辑起点
• 就是学科体系结构过程中最抽象、最简 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范畴,又 称逻辑始项,它是唯一的,与之相对的 是具体的原理、结论,即逻辑终点。
• 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一般要符合三 个条件:一是逻辑起点一定是这门科学 与学科的最简单、最一般、最抽象的范 畴,反映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 二是一定是这门科学与学科一切矛盾发 展过程中的胚芽,它符合从抽象到具体 要求、规定性不断添加的规律;三是一 定与这门科学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 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 个层次 • 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 • 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
•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 (二)教学的内涵 • 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 商 书· 说命》 • 《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这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 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拂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拂抑则 易,开而弗达则思。 • 汉唐:独尊儒术;韩愈师说 • 宋明:张载因材施教;朱熹直观教学; 王守仁知行合一。
• 雅典的文雅教育孕育了古希腊课程与教 学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473208168884868762d6ca.png)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1.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4.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5.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1.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
春秋时“六艺”,“子以四教”,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学记》教学相长、“善喻”;汉朝以后儒家独尊等,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见解。
古代希腊,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雅典的“七艺”、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体教育;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源头。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行/智慧和笃信;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集体教学等思想。
成熟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教育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间:20世纪开始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化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4.课程论的应运而生与蓬勃发展时间:20世纪初期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a9f636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6.png)
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教育课程和教学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以及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的应用。
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和特征,能够引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更加科学和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了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有助于指导教师掌握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 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课程与教学论关注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能够引导教育者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优秀的教育课程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252c17fad6195f312ba6db.png)
名词解释:课程: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校本开发:指在国家的课程计划中预留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那部分课程,他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围。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教学组织: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他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第一章课程与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首次描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形态。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855c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5.png)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各种学科和活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在学校里所经历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活动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保障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
目标模式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然后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探索。
它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预设的目标。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适用于传授系统性的知识。
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9ed6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f.png)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中的重要学科,它探讨的是关于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教育领域,课程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因此,了解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核心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政策、教材选用、评估方式等因素,确保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还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和策略,它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则是指教学活动发生的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参与等。
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我们旨在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课程与教学论也关注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各种评估数据,评判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和依据。
教学评估则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监控的过程。
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884e3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3.png)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对于我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学到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于课程设计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
而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了解到课程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来进行设计。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学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于教学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教学技巧。
最后,在教育意识方面,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入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c88e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f.png)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课 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及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 发展的规律。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教 育机构、政策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 现象和问题。
02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01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 教学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策略。
02
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教 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推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教育 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教师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
相互影响和制约
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课程 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求,而教学则要根据课程要求 进行。
课程与教学的矛盾与冲突
目标定位差异
课程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和目标达成, 而教学则更关注具体实施和效果反馈 ,两者目标定位的差异可能导致矛盾 。
内容安排冲突
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可能与实际教学 需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 中面临选择和取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篇】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30ab9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4.png)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在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之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从发展趋势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本套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原则。
教材精选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从学习方式上看,本套教材渗透了“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让学生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从而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从课程整合上看,教材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如,在“画图”教学时,和美术结合起来;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等等。
此外,在“信息加工”“信息收集”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
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295c27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1.png)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课程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实施教育活动所制定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
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课程制定的过程需要参考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它研究教学的原理、方法、技能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论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帮助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课程与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课程设计需要借助教学论的指导,结合教学论提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确保课程的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同时,教学论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观察和反思,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961100eff9aef8941e06ad.png)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近几十年间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手段(2)教学手段现代化(3)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简答题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二、简答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3.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答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三种表达方式。
三、论述题
1.简述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2.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2)产婆术(3)做中学(4)范例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管理(2)课堂规则(3)课堂时间管理(4)课堂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3.常用的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简述常见的几种课堂管理模式。
2.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3.校本课程开发有何特征?
4.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6.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7.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原理
2.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2)教学的基本要素(3)新教育运动(4)教学本质(5)优化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bd9bfcfab069dc502201dc.png)
第一章、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第一章、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第一章、讲授法
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设计教学
打破了学科界限取消了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制定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实际活动并检查工作结果
第一章、教学评价
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一章、教学
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一章、优化教学
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第一章、教学目标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第一章、综合课程
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第一章、隐性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第一章、显性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第一章、课程计划
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它是学校教育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第一章、教学模式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a094d2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1.png)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总称。
而教学论则是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科,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计是指通过对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方案。
好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需要结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要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需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要注重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应用。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结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课程与教学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50c6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d.png)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中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程还将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 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层次
-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方法和教具的运用
- 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3.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学习风格
-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学生个性与学习动机的培养
- 包容性教育与差异化课堂的构建。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3c44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4.png)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654b63a45177232f60a25c.png)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
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五种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标准。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
课程目标的形势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课程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https://img.taocdn.com/s3/m/dfd7352b2af90242a895e5e5.png)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f24d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a.png)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1.介绍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
2.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3.评价《课程与教学论》的贡献和影响
4.提出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批判和建议
5.总结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评价
正文: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该书由钟启泉和张华主编,于1999 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九个章节,着重探讨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九个基本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书中对课程与教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此外,本书还回顾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的一大贡献在于,它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还从实践层面为教师提供了课程与教学的实际应用方法。
本书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然而,《课程与教学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书对课程与教学的
探讨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际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
其次,本书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法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会影响读者对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深入理解。
总的来说,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重要专著,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d4554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c.png)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3. 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1.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2 教学的概念与过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1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依存性2.2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 课程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1 目标模式3.1.2 过程模式3.2 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2.1 传递-接受教学理论3.2.2 自主学习教学理论4.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4.1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4.2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5. 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5.1 课程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5.2 教学评价与改进的问题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程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
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三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上)第四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下)第五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续)6. 课程与教学适应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6.1 社会变迁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2 学生差异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3 策略: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创新、个性化教学七、课程开发与设计7. 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步骤7.1 课程开发的理念基础7.2 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步骤7.3 案例分析:成功课程开发案例研究八、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应用8. 教学策略的类型及其特点8.1 信息加工教学策略8.2 社会constructivist 教学策略8.3 情境教学策略8.4 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九、课堂教学管理9. 课堂管理与教学效率9.1 课堂管理的要素与原则9.2 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9.3 课堂纪律管理及应对策略十、教学评价与反思10. 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0.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0.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10.3 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实践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1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11.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1.3 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十二、课程改革与实践12. 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12.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12.2 课程综合化的实践探索12.3 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应对十三、教学技术应用13.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3.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13.2 教学设计与教学平台的应用13.3 数字时代的教学策略创新十四、多元文化与课程教学1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14.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4.2 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14.3 策略:跨文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十五、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展望15.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15.1 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15.2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15.3 未来教育:虚拟现实、与课程教学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续)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续)11.4 行动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11.5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伦理considerations 11.6 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二、课程领导与政策12. 课程领导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2.1 课程领导的概念与角色12.2 教育政策对课程领导的影响12.3 课程政策分析与案例研究十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13. 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3.1 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流程13.2 教学资源的类型与整合13.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十四、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 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1 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14.2 课程改革案例研究14.3 教学创新案例研究十五、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 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5.2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教学15.3 未来教育挑战与课程教学论的回应教学反思与总结:安排在课程的阶段,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注: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2、本成绩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量表量表分析: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中的核心问题,支撑着课堂观察的骨架,掌握着课堂观察的方向。
它不仅仅是观课时的记录表,更像解剖课堂教学的一把手术刀,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结构性思考。
要观察课堂必须必须明确具体的观察点。
课堂是丰富而复杂的,仅凭个人的观察力与理解力来掌握课堂的方方面面必定是力所不及的。
本量表主要针对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状况做一个观察记录与分析。
因为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学问题设计要得当。
无效或无效的问题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无用,还浪费了宝贵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生失去思考和学习的欲望。
因此,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提问形式、回答效果以及理答方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问题量表主要设定几个观察方面,包括:“提问的数量”“问题的层次”“问题的指向性”“学生的回答方式”“学生获得答案的途径”“学生回答效果”“教师候答”和“教师理答”。
下面就以2011年江苏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洪永清老师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课为案例,来进行课堂评价。
洪永清老师课前指导学生生物社团进行三个实验,并录制摄像:①探索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黄豆(芽)生根的影响②探索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黄豆(芽) 茎生长的影响③探索生长素类似物( 萘乙酸)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课堂一开始以Flash动画展示下列场景:农民扦插、棉花打顶、果树修剪、大棚蔬菜、无根豆芽的画面,指出这些画面都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
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把学生聚焦到本节课学习的主题上。
二、分析数据,突破重点让学生观察教师事先提供的无根豆芽和自产豆芽,提出问题:这两种豆芽有什么不同?无根豆芽为什么没有侧根呢?课件展示“特效无根黄豆芽素”的说明书,教师指出无根豆芽是使用这类药剂生产的,其主要成分是对氯苯氧乙酸,又叫做无根素,具有防止落花落果,抑制豆类生根,促进座果,诱导无核果,并有催熟增长等作用。
它是一种具有生长素活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被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从而引出生长素类似物的概念: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类似,但不容易被降解,因此效果稳定,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
如α-萘乙酸( NAA)、2、4-D 等。
课件展示生物社团学生进行的“探索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黄豆(芽)生根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展示第6天的实验结果(表格)分析表格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出:如果把表格转换成曲线图会更加直观明了,展示曲线图。
让学生分析曲线,最后得出结论:较低浓度促进生根;较高浓度抑制生根。
教师指出:刚才的实验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即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那么这个实验就到此结束了?学生继续分析曲线,发现当浓度为200mg /L 时,侧根数为0条,教师引导:豆芽食用的部分主要是下胚轴生长形成的茎,这个浓度是促进茎生长的适宜浓度吗?当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后,应该继续实验。
接着课件展示教师指导生物社团的学生进行“探索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黄豆(芽) 茎生长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展示第6天的实验结果(表格)。
并将结果转变成曲线图。
学生分析表格和曲线,得出结论:较低浓度促进茎的生长;较高浓度抑制茎的生长。
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芽的生理作用如何呢?通过实验,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较低浓度促进芽的生长,较高浓度抑制芽的生长。
教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即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投影展示影响根、芽、茎生长的生长素的自然浓度的曲线图“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曲线,思考课件展示的问题:①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②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如何?③当生长素浓度相同时,如10-6mol /L,对根、芽、茎的作用分别是怎样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曲线,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部分的图表分析完成后,洪老师又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植物生长现象和生长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投影两棵生长情况不同的雪松图片;一棵顶芽受损后生长的情况;一棵正常生长。
从而引出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
提问“为什么顶芽受到损伤后,侧芽就会萌发长成侧枝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形成顶端优势的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得出结论: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接着又提出问题思考:“顶端优势原理发现有何应用价值?”引出解除顶端优势的生活生产的应用:棉花植株的打顶摘心,果树的修剪整枝,可以提高产量,呼应引入时的画面。
生长素的作用的特点学习完了,学生了解了并不是生长素的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的生长越强,那么何种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才是最适的?洪老师紧接着引出“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
三、设计和实施实验,攻克难点教师先以课件展示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以及设计实验中的浓度梯度的设定。
①提出问题: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②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使插条长出大量不定根;③设计实验:浓度梯度的设定;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④实施实验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学生完成方案设计后,洪老师投影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案。
特别强调了“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的曲线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的设定所依据的原理,但要注意生长素与生长素类似物的区别,生根与根的生长的区别。
因此,浓度梯度的设定范围应在10-10mol /L 左右。
教师顺此指出这种设计体现的预实验思想。
播放生物社团学生“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录像,要求学生在观看录像时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如何实施的。
录像最后定格在“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记录表”。
教师指导:根据预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6mg /L,而是在4~8 mg /L之间。
要想获得最适浓度,应在4~8mg /L之间配制更小的浓度梯度溶液,进一步探究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学生进行实验。
根据录像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方法,学生处理教师提供的迎春花插条,体验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在正确处理插条后,利用教师根据预实验结果配制好的更小的浓度梯度溶液,浸泡插条,学生课后完成后续实验。
在完成实验后提问“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还有哪些应用呢?”课件展示:①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
②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
让学生了解生产知识,走进生活。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课堂的最后,洪老师用视频播放辽宁毒豆芽事件,图片展示了施用膨大剂的西瓜、膨大剂的草莓、膨大剂的猕猴桃、避孕药的黄瓜,并提出问题“有人认为食用激素蔬菜或激素水果对人体没有危害,因为其化学成分不同;也有人认为过量植物激素聚集人体会危害健康,因为其代谢途径不明,您的观点是?”引发学生对农业生产上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思考。
强化学生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的观念,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问题。
洪老师的这节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2节,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两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后,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的应用相关知识,也是下一节“其他植物激素”学习的知识储备。
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上是首先从问题探讨“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的曲线图入手,总结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接着,指出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最后,介绍“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其在生产方面的应用;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内容,主要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探究活动。
洪老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一些调整,整节课以探究实验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洪老师以课前指导生物社团的学生利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无根素)影响黄豆(芽)生根的实验和影响黄豆(芽)茎的生长的实验为背景,归纳出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特点的两重性,突破教学重点;通过“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领悟预实验的意义及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采用探究式、实验式教学方法。
整节课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和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渗透“STS”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优质生物课。
1.谈谈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理念转变的认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转变只有从理念上开始转变,才能有力的推动课程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否则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
而且,理念的改变,不是对少数领军人的要求,而是对每一名教师的要求。
我认为,要做到课程理念的转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刻的认识:①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
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科研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反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是早已经安排设计好了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就好。
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每个人都相同,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各自独特的意义,从而对课程做出某些创造性的改变。
③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