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理解实验的能力。

2.通过课堂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羊心灌水的事例,让学生体会良知、诚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比较法、推理法、实验法三、学情分析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同时,对于抽象知识说教学生的接受度较低。

因此,本节课前教师利用微课这样的新形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心脏结构的知识,上课时用实验、活动、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重点:1.血管的种类和特点。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体循环与肺循环。

五、教学准备《人体的心脏》微课(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多媒体课件、循环系统教具、心脏的跳动实验器具(饮料瓶、气球、注射器、洗耳球等)。

六、设计思路1.学生在课前利用录制好的微课——《人体的心脏》进行自学,了解心脏的结构、功能,与心脏连接的各血管的相关知识,利用微课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2.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工具,通过实验、游戏、活动等方法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1.出示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

2.提问:这是人体的什么系统?它由哪些器官组成?心脏和血管中有什么,是什么状态的?3.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研究任务。

(二)新授1.血管(1)自学课本50~51页内容,了解血管的种类、功能及特点。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2课时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重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重点)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重点)
4. 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5. 认识高血压,关注人体的健康。

二、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尾鳍颜色浅的小金鱼。

2.教师准备:观察实验“心脏的结构”、“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3.FLASH:(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心脏的结构;
(3)血液循环的过程。

4.视频文件:(1)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人的心脏及血液运输;(4)血液的流动及循环。

四、教学过程:。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word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word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word教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紧学习血管的类型与特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这部分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是对上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解剖观看哺乳动物心脏观看其心脏结构。

【教学预备】
1.教师预备:
哺乳动物的新奇心脏、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等;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预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1课时
一、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二、心脏
1.心脏的结构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血液流淌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3.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活动较多,有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游戏等,课前应做好充分预备,否则,可能会显现忙中出错。

2.教学中,学生活动积极主动,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中,真正表达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4.在学习方式上,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适应。

10.2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10.2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关注生态环境,关爱他人健康。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生物课程,学生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之前,已经具备了关于人体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基本概念的知识基础。然而,血液循环作为一项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内在联系和细节机理对初中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的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人体内这个神奇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看看它是如何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的。”
(二)讲授新知
1.心脏结构与功能:利用心脏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并阐述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心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它通过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图解,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3.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血液循环

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血液循环

(一)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了解心率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5.了解有关血压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保健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人类时刻与生存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比如: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及时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是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的。

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这些管道来完成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心脏和血管。

新课教学:一、血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会因创伤引起出血,如擦破了皮肤,渗出少量的血液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但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这是因为伤及了不同种类的血管。

教师:你能说出人体中有哪几种血管吗?学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的相关内容。

教师展示动画:血液循环中血管的内容,图片:三种血管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让学生讨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分布及功能,填表。

教师: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有的位置较深,有的位置较浅;毛细血管分布最广。

动脉出血呈喷射状,应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缓慢流出,应远心端止血。

二、心脏的结构教师: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教师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血管和心脏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

本节教材通过插图、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对血管和心脏有较深刻的认识!(二)、心率和脉搏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心率和脉搏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测脉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对于心脏和血管,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但初中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已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结果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的关系等有了逐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学、模型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重难点在血管和心脏。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入血管是人体的“交通命脉”从而简单介绍血管功能及分类。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较简单抽象,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角色扮演三种血管,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比较生动,最后通过表格比较,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心脏结构较难理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过程中,了解脉搏和心率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讲义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讲义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本课为第二课时。

心脏不仅是循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血液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器官。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教学过程中,利用学校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动态趣味性比较强的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

并且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物教学模型以及结合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六个心脏模型、心脏结构示意图挂图。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需要多长时间么?血液循环一整天,心脏大约跳动多少次呢?心脏又是靠什么奇妙的结构来完成工作的呢?请同学们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连续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将手放到胸前感受心脏的跳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不爱学习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内容。

)生:伸出手感受心脏的跳动。

师:你会发现心脏在我们身体胸腔中部偏左下方跳动。

他的形状像一颗桃子,大小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并且心尖朝向身体的左方。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8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8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学习新课(一)学生自主学习:思考2、心脏的位置、形状、结构3、什么是心率?什么是脉搏?成年人心率的正常值是多少?4、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5、血压学生阅读找答案(二)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重点点拨、补充。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明确:1、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2、心脏的位置:胸腔形状:倒置的梨3、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

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心脏的功能:象一台水泵,使血液在提内不听地循环4、心率和脉搏: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5、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什么叫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些什么?【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习题巩固板书设计:第二节血液循环1、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2、心脏的位置:胸腔形状:倒置的梨3、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10.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0.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自然界生物的相互联系和生物体内各器官的协同作用。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渗透学科素养:
a.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b.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生物体内各器官的协同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7.评价与反馈:
a.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b.课后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4.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10.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及作用。
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能够描述血液在心脏、血管和器官之间的流动过程,以及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与交换。
4.学会使用血液循环图解分析血液循环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实验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实验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各小组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分享生活中保持心血管健康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将包括以下内容:
1.让学生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各腔室及其相连的血管。
2.设计血液循环途径的填空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让学生互相测量血压,并记录数据,分析血压与年龄、性别、运动等因素的关系。
2.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制作血液循环途径的图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设想活动:学生分组制作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图解,并在班级展示,通过比较和讨论,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
3.实践活动:安排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识别血液中的不同细胞。
-设想活动: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涂片,记录观察到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讨论它们在维持正常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创设生活情境,如通过测量血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血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设想活动:学生使用血压计进行实际操作,学习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并通过记录和分析数据,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
5.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和实验解决问题。
-设想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的血压通常比普通人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和讨论,探索答案。

人体的血液循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体的血液循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体的血液循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引入生命离不开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保证身体每个部分在组织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足够供应部分所需氧和营养物质的保证。

那么,人们平时了解多少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呢?二、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肺部循环和体循环,两个部分通过心脏连接起来。

1.肺部循环肺部循环功能是将贫氧的血液从右心室输送到肺部,通过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壁,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收足够的氧气后通过心房输送到左心室,开始体循环。

2.体循环体循环通过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室输送到全身其他组织细胞,将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到身体各个被体液浸透的细胞,通过千万条毛细血管和静脉形成血液循环。

三、肺部循环的结构特点1.心脏右心房和右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了人体心脏的右侧,其功能是容纳贫血的血液并将其输送到肺部。

2.肺循环的毛细血管和肺泡壁肺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毛细血管和肺泡壁。

这些毛细血管和肺泡壁会将氧与二氧化碳进行充分的交换。

四、体循环的结构特点1.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构成了体循环的结构,它们将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到身体各个被体液浸透的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

2.心脏左心房和左心室心脏的左心室负责将氧和营养物质较为丰富的血液泵出,左心室和左心房构成了左半部分的心脏。

五、总结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肺部循环和体循环两个部分,两个部分通过心脏连接起来。

肺部循环功能是将贫氧的血液从右心室输送到肺部,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收足够的氧气后通过心房输送到左心室,开始体循环;而体循环则通过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室输送到全身其他组织细胞,将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到身体各个被体液浸透的细胞,通过千万条毛细血管和静脉形成血液循环。

以上就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的概要内容介绍,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心脏的泵血作用: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和肺部。
知识点4: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具有高压、高速、大直径的特点。
-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具有低压、低速、小直径的特点。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
知识点5:血液循环的意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血液循环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血液循环问题。
3.促进废物排出: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运输到肺部和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
七、血液循环的图形表示
1.血液循环图解: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图解:展示心脏的四个腔室和泵血作用。
八、血液循环的疾病与保健措施
1.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心脏和血管负担加重。
2.低血压:血压持续降低,身体器官供血不足。
1.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系统中循环流动的过程。
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跳动及其泵血作用。
4.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5.血液循环的意义:为身体各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血液循环,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密性,理解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案(新版)苏教版
2.跨学科整合:结合健康教育,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方面: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对学生主动参与的引导和激励。
2.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问答和书面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解释心脏各腔室和瓣膜的功能。
-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并说明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简单预防和保健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血液循环异常可能导致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制作、角色扮演和实验观察等活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边缘添加趣味插图,如健康饮食、运动等,增强板书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同时结合艺术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回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
-梳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总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5.例题五:列举三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答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脂、低盐、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心脏功能;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和项目导向学习,增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直观体验和深入理解。
3.例题三:血液在体循环中为什么会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答案:血液在体循环中,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释放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因此动脉血逐渐转变为静脉血。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组成及其作用等内容展开讨论。
2.教学实施: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总结血液循环的特点、心脏工作的原理以及血细胞的功能。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定义、途径及功能,明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2.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以及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掌握心率、心输出量等心脏生理指标,了解它们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态、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经验,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树立自信心。
2.教学实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血液循环知识体系。
2.教学实施:教师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组成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强调血液循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3.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动画教学相结合完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

1.)心脏的位置?(如图)2. )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3. )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4. )心脏中哪些部位有瓣膜?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根据瓣膜的作用,推测心脏内以及心脏与相邻血管间血流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2、【讲授】展示上节课的归纳知识(二) 新课活动一:目标展示1.什么是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部分?2.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3.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4.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是怎样的?5.经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6.经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活动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仔细思考目标展示的6个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每个问题。

2、展示交流可以小组选择自己组准备好的题目做答,相互补充3、师生互动,完善归纳学生讲完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课件展示4、讲授问题1什么是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部分?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网中循环流动,这个过程叫做血液循环。

它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5、讲授问题2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2/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活动二: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师提问:血液为什么会在体内循环流动呢?它的动力来源于什么?
明确: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 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教师:通过展示心脏以及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心脏的形状、
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因创伤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擦破了皮肤,渗出 少量血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出会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 射出鲜红的血液,你能根椐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们都是哪些血管的出血现象? 合作交流,协作探究 小组讨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 明确: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数量多, 分布广。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得出“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充分地进 行物质交换。”这一结论。 教师小结: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有的位置较深,有的位置较浅; 毛细血管分布最广。血液在这些血管中不停地流动,运输氧气和养料,运走代谢 废物。 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新课导入:通过“即兴提问:我们平时上体育课或是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的感受 以及课件出示老人突发心脏病的新闻视频。”导入本节内容。 教师:不管是突发心脏病的老人还是同学们的亲身的体验,我们都不难发现,心 脏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心脏和血液循环 系统。 新课教学:
1/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因创伤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擦破了皮肤渗出少量血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出会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射出鲜红的血液你能根椐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们都是哪些血管的出血现象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一、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五、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2.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活动器材: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准备带秒针的表。

【教学内容】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网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观看PPT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判断: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流方向血液在不同的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在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动脉中血液流动是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而静脉中血液流动是由分支血管流向主干血管。

根据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观看PPT演示思考讨论“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左“动”右“静”观看PPT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对比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0s的时间,注射的药物,很快就会作用于全身每一处组织细胞。

小结:血液循环途径血压血压: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血压的表示方法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

表示方法:收缩压/舒张压(kPa)。

例如:15/10.8kPa表示收缩压为15kPa,舒张压为10.8k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

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高度的有序性。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分析】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四、教学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阳光课堂,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巩固提升;(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新课讲授,探索新知;(四)小组活动,巩固练习。

(一).温故知新,巩固提升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学生介绍,老师与其他学生点评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

主动脉
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下腔静脉肺动脉
肺静脉左心房瓣膜
左心室
145
23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6房室瓣动脉瓣[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介绍,老师的点评,深化对旧知识的领悟,并潜移默化地对新课的讲述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生病打针的情形,患者腿部受伤,但是药物是从手臂处的静脉注入。

学生思考:药物是如何到达患处的呢?
小结入题: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药物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患
处。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事例的展示,创设“药物是如何到达患处的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三).新课讲授,探索新知
什么是血液循环?
给出血液循环的定义。

重点词汇,特别指出血液循环中的主体是血液,载体是心脏和血管。

过渡: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官网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出下文。

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根据课前复习的内容,我们知道心脏中的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学生在课件中画出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师生共同总结出结果: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方向)
活动一:观看视频: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注意根据血液流速来区分动静脉血管。

通过观察,让学生在课件中画出所观察到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总结: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毛细血管↙
过渡:根据循环路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设计意图] 通过对血液循环逐步的分析,师生互动,推进本节课内容的展开。

人体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活动二:播放一段视频,结合课本让学生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1.突破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
(1)这两条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什么?
(2)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都流经那些地方?
(3)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图以及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教师同时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图。

提出问题:
(1)这两条循环是独立的还是联系在一起的?
(2)这两条的交汇点在哪里?
3.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讨论总结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活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探究的目的。

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性师生互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小组活动,巩固练习
活动三:画一画,比一比,赛一赛
1.教师和学生共同画图巩固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师利用SCT,让部分同学辅助教师画图,其他学生画在卡纸上。

2.组间连答:教师从血液循环的任一部位说出其名称,小组的学生一次接着回答出血液流动的下一个结构的名称,并传递手中的红色或蓝色气球。

活动四:你学会了吗?
1.动脉血管里流动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2.课前复习提出的问题,药物如何从手臂注射处运送到腿部伤口?
课后作业
1. 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
2. 资料查询:如何预防高血压?
[设计意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重目标设置了小组活动、巩固练习及课后作业。

活动的设置不仅巩固提升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并进行了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肺部毛细血管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学生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