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高度的有序性。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分析】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四、教学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阳光课堂,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巩固提升;(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新课讲授,探索新知;(四)小组活动,巩固练习。
(一).温故知新,巩固提升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采用学生介绍,老师与其他学生点评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 主动脉
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下腔静脉肺动脉
肺静脉左心房瓣膜
左心室
145
23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6房室瓣动脉瓣[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介绍,老师的点评,深化对旧知识的领悟,并潜移默化地对新课的讲述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生病打针的情形,患者腿部受伤,但是药物是从手臂处的静脉注入。
学生思考:药物是如何到达患处的呢?
小结入题: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药物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患
处。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事例的展示,创设“药物是如何到达患处的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三).新课讲授,探索新知
什么是血液循环?
给出血液循环的定义。
重点词汇,特别指出血液循环中的主体是血液,载体是心脏和血管。
过渡: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官网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出下文。
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根据课前复习的内容,我们知道心脏中的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学生在课件中画出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师生共同总结出结果: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方向)
活动一:观看视频: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注意根据血液流速来区分动静脉血管。通过观察,让学生在课件中画出所观察到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总结: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毛细血管↙
过渡:根据循环路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设计意图] 通过对血液循环逐步的分析,师生互动,推进本节课内容的展开。
人体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活动二:播放一段视频,结合课本让学生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1.突破重点: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
(1)这两条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什么?
(2)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都流经那些地方?
(3)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小结: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图以及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教师同时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图。
提出问题:
(1)这两条循环是独立的还是联系在一起的?
(2)这两条的交汇点在哪里?
3.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讨论总结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活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探究的目的。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师生互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四).小组活动,巩固练习
活动三:画一画,比一比,赛一赛
1.教师和学生共同画图巩固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师利用SCT,让部分同学辅助教师画图,其他学生画在卡纸上。
2.组间连答:教师从血液循环的任一部位说出其名称,小组的学生一次接着回答出血液流动的下一个结构的名称,并传递手中的红色或蓝色气球。
活动四:你学会了吗?
1.动脉血管里流动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2.课前复习提出的问题,药物如何从手臂注射处运送到腿部伤口?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