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机械振动测试与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6章机械振动共64页PPT资料
A x02 v0 2 0.12m
x0 Acos
cos 2
2
π
4
v0Asin0
π
4
振动方程: x0.102co2st (簧,弹性系数分别为k1和k2,两滑块 质量分别为M和m ,叠放在光滑的桌面上,M与两弹簧
x0Acos0
π
2
18
v A sin 0 π
2
机械能守恒:
1(Mmv)2 1kA2
2
2
A0.05m
振动方程: x0.05co(4s 0 tπ) m 2
19
6-1-3 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旋转矢量A在 x 轴上的投 影点 M 的运动规律:
第6章
振动
1
机械振动: 物体在一定的位置附近做来回往复的运动。
振动:任何一个物理量在某个确定的数值附近作周期性的 变化。 波动:振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
任何复杂的振动都可以看 做是由若干个简单而又基 本的振动的合成。这种简 单而又基本的振动形式称 为简谐运动。
2
§6-1 简谐运动
6-1-1 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
注意: 满足上式的初相位可能有两个值,具体取哪个值
应根据初始速度方向确定。
14
例1 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弹簧振子,弹簧的 劲度系数为1.60N/m,振子质量0.40kg,求在下面两种 初始条件下的振动方程.(1)振子在0.10m的位置由静 止释放;(2)振子在0.10m处向左运动,速度为0.20m/s.
加速度与位移反相位。
11
比较: a 2A co t s
xA co ts
a2x
即
d2x dt 2
2
大学物理机械振动课件
03 阻尼振动
阻尼振动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阻尼振动是指振动系统受到阻力 作用,使得振动能量逐渐减少的
振动过程。
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振幅逐渐减小, 频率逐渐降低,直至振动停止。
阻尼力
阻尼振动过程中,系统受到的阻力 称为阻尼力,它与振动速度成正比, 方向与振动速度方向相反。
阻尼振动的描述方法
微分方程
阻尼振动的运动方程通常表示为二阶常微分方程,形式为 `m * d²x/dt² + c * dx/dt + k * x = 0`,其中 m、c、k 分别为质量、
振动压路机
利用共振原理来提高压实效果。
振动输送机
利用共振来输送物料,提高输送效率。
受迫振动与共振的能量转换
能量转换过程
外界周期性力对系统做正 功,系统动能增加;阻尼 使系统能量耗散,系统势 能减小。
转换关系
在振动过程中,外界对系 统的总能量输入等于系统 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之和。
影响因素
阻尼系数、驱动力频率、 物体固有频率等。
能量耗散途径
阻尼振动的能量耗散途径 主要包括与周围介质之间 的摩擦、空气阻力、内部 摩擦等。
能量耗散的意义
阻尼振动的能量耗散有助 于减小系统振幅,避免因 过大振幅导致的结构破坏 或噪声污染等问题。
04 受迫振动与共振
受迫振动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在外来周期性力的持 续作用下,物体发生的振动
称为受迫振动。
确定各简谐振动的振幅、相位差和频 率,在复平面内绘制振动相量,通过 旋转和位移操作找到合成振动的相量 表示。
振动合成的能量法
描述
能量法是通过分析各简谐振动的能量分布和转化,来研究振 动合成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平衡。
机械振动的PPT精选全文
x0 0
x0
0
x0 0
按指数规律衰减的非周期运 动
0
t
临界阻尼( 1)
• 定义临界阻尼系数
1 cc 2mn 2 mk
(9)
阻尼 比
c
cc
(10)
超临界阻尼( 1)
• 运动方程的通解为
x C e C e n 21 t 1
n 2 1 t 2
设系统的初始条件为
n 2 1 t 2
x e C e C e nt
i 1 2nt
1
i 1 2nt 2
临界阻尼( 1)
运动方程的通解为
x C1 C2t ent
(6)
设系统的初始条件为
x 0 x0, x 0 x0
对应该初始条件的解为
x x0 n x0 x0 t ent
(7) (8)
x(t) x0
x 0 x0, x 0 x0
对应该初始条件的解为
x
1 2
x0
x0 2 1 n
x0
es1t
2 1
1 2
x0
x0 2 1 n
x0
es2t
2 1
(11) (12)
(13)
超临界阻尼( 1)
x(t)
A
Ae 21 nt
x0
0
t
Be 21 nt B
•一种按指数规律衰减的非周期蠕动,没有振动发生 •注意:实际工程中一般不会出现超临界(过)阻尼的情况
些 x(t)
1.4
1
0.2
t
s2 2ns n2 0
特征方程的根(系统特征值)
s1,2 n 2 1
特征值的三种情况:
(4) (5)
机械振动的测试与类型(ppt 72页)
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仪器设备 提出了低振级和低噪声的要求,这些都离不开振动的测量。
研究机械振动的意义: (1)对主要生产过程或重要设备进行监测、诊断,确保设 备安全运行及产品质量; (2)对机械结构进行振动分析和设计,提高和改善机械设 备的抗振能力。 (3)通过对振动信号的监测,及时对工作环境实施控制。 振动测试应用:
低频 0.1~60Hz 电动式 直接记数法(迈克尔逊干涉仪)
中频 20~2000Hz 电动式 多周期记数法(迈克尔逊干涉仪)
频 率
高频 2~50kHz 压电式 贝塞尔函数法、相位圆细分法
计
(二) 低频国家振动基准装置
(1)激励振动系统 分类:垂直向激振系统、水平向激振系统 组成:正弦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振动台 提高精度措施: a. 振动台运动件(动圈弹簧)为空气弹簧(橡胶气囊),与活动
(2)施加外加激励,求取被测对象的振动力学参量或动态性能 分类:振动环境模拟试验、机械阻抗试验和频率响应试验
被测对象
激振器
功率 放大器
测振 传感器
测量电路
振动分 析仪器
显示记 录仪器
信号 发生器
机械振动测试系统组成框图
机械振动测试系统的基本要求: (1)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在测试范围内满足不失真条件; (2)注意各环节间的匹配。比如:传输环节的阻抗匹配; (3)系统稳定可靠。如防止屏蔽、接地等措施排除电磁干扰,
(5) 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是等幅振动。
振动参数应根据实际需要予以选择:
位移是研究强度和变形的主要依据; 加速度与作用力或载荷成正比,是研究疲劳和动力强度的重 要依据 ; 速度决定了噪声的高低,又与能量和功率有关,并决定了力 的动量;人对振动的敏感程度很大频率范围内由速度决定; 频率则是寻找振源和分析振动的主要依据。 振动在受振机械上的效果与振动频率和系统固有频率有很大 关系。
《机械振动教学》课件
质量块
质量块。质量块的质量大小和分布对系统的动态特性有 重要影响。
阻尼器
阻尼器是机械振动系统中的阻尼元件,它能够吸收和消耗 振动的能量,从而减小振动的幅值。常见的阻尼器有油阻 尼器、橡胶阻尼器等。
02
机械振动的数学模型
建立振动方程
确定振动系统的自由度
振动应用领域的拓展
航空航天领域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振动控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涉及结构健康监测、减振降噪等 方面的应用。
新能源领域
新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等涉及到大量机械振动问题,未来振动控制将在新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涉及风力发电 机组振动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减振等领域。
混合控制法
总结词
结合主动和被动控制方法的优点,以提高振 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详细描述
混合控制法综合了主动和被动控制法的优点 ,既通过主动施加控制力来抵消原始振动, 又通过改变系统结构或增加阻尼来降低系统 的振动响应。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更好的振动 控制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成本和更复 杂的控制系统。
描述机械振动的物理量
描述机械振动的物理量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频率、周期等。这些物理 量在振动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机械振动的分类
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
根据外界对振动系统的影响,机械振动 可分为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自由振动 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干扰力作用下的振 动,其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只取决于系统 本身的物理性质;受迫振动则是在外界 周期性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振动,其频率 和振幅取决于外界力和系统本身的物理 性质。
振型
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形态。
模态分析
通过分析系统的模态参数,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
质量块。质量块的质量大小和分布对系统的动态特性有 重要影响。
阻尼器
阻尼器是机械振动系统中的阻尼元件,它能够吸收和消耗 振动的能量,从而减小振动的幅值。常见的阻尼器有油阻 尼器、橡胶阻尼器等。
02
机械振动的数学模型
建立振动方程
确定振动系统的自由度
振动应用领域的拓展
航空航天领域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振动控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涉及结构健康监测、减振降噪等 方面的应用。
新能源领域
新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等涉及到大量机械振动问题,未来振动控制将在新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涉及风力发电 机组振动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减振等领域。
混合控制法
总结词
结合主动和被动控制方法的优点,以提高振 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详细描述
混合控制法综合了主动和被动控制法的优点 ,既通过主动施加控制力来抵消原始振动, 又通过改变系统结构或增加阻尼来降低系统 的振动响应。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更好的振动 控制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成本和更复 杂的控制系统。
描述机械振动的物理量
描述机械振动的物理量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频率、周期等。这些物理 量在振动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机械振动的分类
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
根据外界对振动系统的影响,机械振动 可分为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自由振动 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干扰力作用下的振 动,其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只取决于系统 本身的物理性质;受迫振动则是在外界 周期性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振动,其频率 和振幅取决于外界力和系统本身的物理 性质。
振型
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形态。
模态分析
通过分析系统的模态参数,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
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简介分析ppt课件.ppt
4
大学物理 第三次修订本
第6章 机械振动基础
受迫振动微分方程的稳态解为
x Acos(t ) 为驱动力角频率。
为受迫振动与驱动力之间的相位差。
A
f
(02 2 ) 4n22
tan
2n 02 2
受迫振动是谐振动,其角频率与驱动力
的角频率相同。
受迫振动的振幅 A, 以及它与驱动力间
的相位差,都与起始条件无关。
第6章 机械振动基础
令 / m 2n,2 k / m
d2 dt
x
2
2n
dx dt
2
x
0
n — 阻尼常量
阻尼振动运动方程
x Aent cos( 2 n2 t )
振幅衰减随时间按指数衰减。
角频率 2 n2
1
大学物理 第三次修订本
第6章 机械振动基础
x Aent cos(' t )
' 2 n2
r越接近于系统的 固有频率 0 ,同
时共振振幅 Ar也 越大。
共振频率
A 小阻尼
0阻尼
大阻尼
o
r0
P
7
大学物理 第三次修订本
第6章 机械振动基础
1940年11月,华盛顿州的Tacoma Narrows 桥, 由于桥面刚度太差,在45 mph风速的情形下,产 生“Galloping Gertie”(驰振).
三种阻尼情况
(1)小阻尼 2 n2
x 阻尼振动位移时间曲线
A
Aent
Aent cos t
O
t
( 0)
A
(2)大阻尼 2 n2 x
三种阻尼
b
(3)临界阻尼 2 n2
机械振动测量PPT课件
(1)测量机械设备或结构工作状态下的振动
如测量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了解 被测对象的振动状态、寻找振源,以及进行监测、分析、诊 断和预测。
(2)测量机械设备或结构动态特性
施加某种激励,测量其受迫振动测量固有频率、限尼、刚度、 响应和模态等。
振动的测量方法:机械法、电测法、光测法。
dt dt
z(t) y(t) x(t)
15
§2 常用测振传感器
一、绝对式测振传感器原理
d 2 y dz
m
dt 2
c dt
kz 0
d 2z dz
d2x
m dt 2 c dt kz m dt 2
设
力学模型
16
一、绝对式测振传感器原理
设 x(t ) xm sintdx dtxm
cos t
惯性系统阻尼比; 惯性系统的固有角频率。 17
一、绝对式测振传感器原理
1、测振幅
当测振传感器的输出量z正确感受和反映的是被测体振动的
振幅量xm时,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A( ) zm
( / n )2
xm [1 ( / n )2 ]2 (2 / n )2
( )x
tan1
2 ( / n ) 1 ( / n )2
11
三、振动测试系统的构成
➢ 被测对象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产生受迫振动,测振传感器测出振动力学参量, 通过振动分析(时域中的相关技术,频域中的功率谱分析)以及计算机数 字处理技术,检测出有用的信息。
➢ 工程上,振动的测试主要讨论的是系统的传输特性,尤其是频率响应特性。 通过测试的数据,推估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
d2x dt 2
2 xm
sin t
如测量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了解 被测对象的振动状态、寻找振源,以及进行监测、分析、诊 断和预测。
(2)测量机械设备或结构动态特性
施加某种激励,测量其受迫振动测量固有频率、限尼、刚度、 响应和模态等。
振动的测量方法:机械法、电测法、光测法。
dt dt
z(t) y(t) x(t)
15
§2 常用测振传感器
一、绝对式测振传感器原理
d 2 y dz
m
dt 2
c dt
kz 0
d 2z dz
d2x
m dt 2 c dt kz m dt 2
设
力学模型
16
一、绝对式测振传感器原理
设 x(t ) xm sintdx dtxm
cos t
惯性系统阻尼比; 惯性系统的固有角频率。 17
一、绝对式测振传感器原理
1、测振幅
当测振传感器的输出量z正确感受和反映的是被测体振动的
振幅量xm时,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A( ) zm
( / n )2
xm [1 ( / n )2 ]2 (2 / n )2
( )x
tan1
2 ( / n ) 1 ( / n )2
11
三、振动测试系统的构成
➢ 被测对象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产生受迫振动,测振传感器测出振动力学参量, 通过振动分析(时域中的相关技术,频域中的功率谱分析)以及计算机数 字处理技术,检测出有用的信息。
➢ 工程上,振动的测试主要讨论的是系统的传输特性,尤其是频率响应特性。 通过测试的数据,推估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
d2x dt 2
2 xm
sin t
《机械振动测试》PPT课件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压电晶体、质量块、底座和外壳等部分。图8-4 为一般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
§8-2 测振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图8-4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
1-碟形弹簧 2-质量块 3-晶体片 4-壳体机座
§8-2 测振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 变换原理: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以被测对象的绝对加速度 为输入,以质量块相对壳体的位移为输出,类似 一个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故可求出压电加速度 传感器的幅频特性为:
图8-1为典型的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力学 模型图,它是一个惯性质量、理性的弹簧和 粘性阻尼器组成,受外界激振力作用的单自 由度线性系统的受迫振动问题。
§8-1 振动的基本原理
该系统的运动特性可以用 而阶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
md d22 x t cd dx tkxFt
F(t)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式中: m——质量; c——粘性阻尼系数 k ——弹簧的刚度系数; F(t) ——外界激振力
第八章 机械振动测试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8-3 振动分析仪器
一、振动计 振动计是用来直接指示位移、速度、加速度
等振动量的峰值、峰-峰值、平均值或均方根 的仪器。
二、模拟式频谱分析仪的原理和测试框图 1、带通滤波的频谱分析仪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8-3 振动分析仪器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2、相关滤波振动分析仪 相关滤波的振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如图8-7所示。
1
A
n2
12 2 22
图8-5为压电式加速度 传感器的幅频特性。 图8-5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幅频特性
§8-2 测振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8-2 测振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图8-4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
1-碟形弹簧 2-质量块 3-晶体片 4-壳体机座
§8-2 测振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 变换原理: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以被测对象的绝对加速度 为输入,以质量块相对壳体的位移为输出,类似 一个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故可求出压电加速度 传感器的幅频特性为:
图8-1为典型的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力学 模型图,它是一个惯性质量、理性的弹簧和 粘性阻尼器组成,受外界激振力作用的单自 由度线性系统的受迫振动问题。
§8-1 振动的基本原理
该系统的运动特性可以用 而阶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
md d22 x t cd dx tkxFt
F(t)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式中: m——质量; c——粘性阻尼系数 k ——弹簧的刚度系数; F(t) ——外界激振力
第八章 机械振动测试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8-3 振动分析仪器
一、振动计 振动计是用来直接指示位移、速度、加速度
等振动量的峰值、峰-峰值、平均值或均方根 的仪器。
二、模拟式频谱分析仪的原理和测试框图 1、带通滤波的频谱分析仪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8-3 振动分析仪器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2、相关滤波振动分析仪 相关滤波的振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如图8-7所示。
1
A
n2
12 2 22
图8-5为压电式加速度 传感器的幅频特性。 图8-5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幅频特性
§8-2 测振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幅频曲线
0.05 0.10 0.15
0.25 0.50 1.00
1
2
相频曲线
3 / n
测试技术基础
由基础运动所引起的受迫振动
f(t)
m
z(t)
k
c
f(t) d2z
m dt 2
kz
c dz dt
力作用在质量块上的单自由度系统
m
z0(t)
k
c
z1(t) 单自由度系统的基础振动
2
1.00
1
-180
0
0
1
2
3
0
1
2
3
/ n
幅频曲线
/ n
相频曲线
测试技术基础
➢在幅频曲线上幅值最大处的频率称为位移 共振频率
r n 122
✓随着的阻尼的增加,共振峰向原点移动;
✓当无阻尼时,位移共振频率ωr即为固有频率 ωn
✓当系统的阻尼ζ很小时,位移共振频率ωr 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ωn,可用作为的估计 值。
➢通过座标变换,可以把系统的振动方程变成一组相互独立的二阶常微 分方程组,其中的每一个方程式可以独立求解
➢系统参数由若干个固有频率、阻尼率、当量刚度、当量质量、主振型等 参数。
➢多自由度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都按某一阶固有频率进行简谐振动,这种 振动称为主振型
A1
B1
A2
a (a)ຫໍສະໝຸດ ba (b)b B2二自由度系统振型
测试技术基础
6.2.4 机械阻抗的概念
➢机械阻抗:
线性动力学系统在各种激励的情况下,在频域内激励与响应之比
➢传递函数
K(s)=F(s)/Y(s) K(ω)=F(ω)/Y(ω) H(s)=Y(s)/F(s)
输入 f (t)
(激励)
机械系统
输出
y (t ) (响应)
机械系统框图
➢频率响应函数 H(ω)=Y(ω)/F(ω)
测试技术基础
➢设基础的绝对位移为Z1,质量m的绝对位移为Z0, 则系统的振动可用方程式表示为:
m dd 2Z 20t1 cdd0Z t1 k0Z 1 m dd 2Z 20t1
m
➢拉氏变换并,令s=jω 得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k
z0(t) c
A (j)1
(/n)2
z1(t)
单自由度系统的基础振动
6.1 概述
小轿车的乘坐舒适性试验框图
测试技术基础
➢振动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振动分析 已知激励条件和系统的振动特性,求系统的响应 ✓系统识别 已知系统的激励和系统的响应,求系统的特性 ✓环境预测 已知系统的振动特性和系统的响应,确定系统的激励状态
机械振动测试系统的一般组成框图
测试技术基础
6.2 振动的基本知识
➢机械阻抗为系统传递函数或频率响应函数的倒数 机械阻抗的倒数为频率响应,又称为机械导纳
测试技术基础
设激振力为ƒ(t)=F0ejωt
➢位移阻抗 ➢速度阻抗
KD()Y F((jj ))Y F0 0ej()
Z v()Y F ((jj ))V F ((jj ))Y F 0 0ej[() 2]
➢加速度阻抗 ➢位移导纳 ➢速度导纳 ➢加速度导纳
✓线性振动
✓非线性振动
测试技术基础
6.2.2 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质量m在外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为
mdd22zt cddztkzf(t)
f(t)
f(t)
式中,c为粘性阻尼系数,k为弹簧刚度。 m ƒ(t)为系统的激振力,即系统的输入, z(t)为系统的输出。
k
➢拉氏变换
z(t) c
m
d2 dt
Z a()Y F ( (jj) )F A ( (jj) ) Y 0 F 02ej[() ]
z
2
kz
c dz dt
ms2z(s)+csz(s)+kz(s)=f(s) 力作用在质量块上的单自由度系统
➢传递函数为
H(s)zf((ss))m2s1csk
测试技术基础
z(s)
1
H(s)f(s)m2scsk
令s=jω,则
H ( j ) z( j ) f ( j )
f(t)
m
z(t)
k
c
f(t)
m
d2z dt 2
幅频曲线
测试技术基础
A( ) ( )
➢不管系统的阻尼率为多少,在ω/ωr=1时位移始终落后于激振力90º,此 现象称为相位共振。
➢利用相频特性来确定固有频率比较准确
10
0
9
8
0.05
7
6
0.10
5
-90
0.15
4
0.25
3
0.50
2
1.00
1
0 0
1
2
3
-180 0
/ n
测试技术基础
测试技术基础
第6章 机械振动测试与分析
测试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
§6.1 概述 §6.2 振动的基本知识 §6.3 振动的激励 §6.4 测振传感器(拾振器) §6.5 振动信号分析仪器 §6.6 振动测试系统及数据处理实例 §6.7 机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率估计 §6.8 小结
测试技术基础
k 1(/n)2242(/n)2
(j)arc12t g (( // n n))2
测试技术基础
A (j)1
(/n)2
k 1(/n)2242(/n)2
(j)arc12t g (( // n n))2
幅频曲线
相频曲线
测试技术基础
6.2.3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方程式一般是相互耦合的常微分方程组
kz
c dz dt
1
1
m( j )2 cj k m 2 jc k
力作用在质量块上的单自由度系统
1/k
2 m j 2 c m 1
k
2 km k
1
1
k
2 n2
j2
n
1
1 k
1 (
/ n )2
1
j
2 (
/ n )
n k/m 系统的固有频率
c 系统的阻尼率 2 km
测试技术基础
d 12 n
其中,ωn为系统的固有频率,ζ为阻尼率 ✓受迫振动
系统的振动频率为激振频率
✓自激振动 振动频率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
测试技术基础
➢按系统的输出分
✓简谐振动 ✓瞬态振动
✓周期振动 ✓随机振动
➢按系统自由度分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 ✓连续弹性体振动
➢按系统结构参数的特性分
➢机械振动的测量方法按振动信号的转换方式分为:
✓电测法 ✓机械测量法 ✓光测法
➢按照测量时选择参考点的不同,可分为:
✓相对测量法:测量参考点为系统中的某固定点或运动点 ✓绝对测量法:测量参考点为系统外的某一点,该点相对于地球是静 止不动的。
测试技术基础
6.2.1 振动的分类
➢按照振动产生的原因
✓自由振动 振动频率和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A( ) ( )
A (j)1
1
k 1(/n)2242(/n)2
(j)arc12 t(g ( // nn))2
n k/m
c 2 km
10
9
8
0.05
7
0
0.05
0.10 0.15
6
0.10
5
0.15
4
0.25
3
0.25
-90
0.50 1.00
0.50